1. 英国的钱币
1英镑等于20先令,1先令等于12便士,1971年2月15日,英格兰银行实行新的货币进位制,辅币单位改为新便士(New
Penny),1英镑等于100新便士
在中国1分钱就不用了么?还是会用的,在英国也一样会用到它最小的币值,不然怎么叫一套完整的货币体系?要不然物价单位就全是整的不允许出现零头了么?
2. 英镑的发展历史
英镑为英国的本位货币单位,由成立于1694年的英格兰银行(Bank of England)发行。辅币单位原为先令和便士,1英镑等于20先令,1先令等于12便士,1971年2月15日,英格兰银行实行新的货币进位制,辅币单位改为新便士,1英镑等于100新便士。流通中的纸币有5、10、20和50面额的英镑,另有1、2、5、10、20、50新便士及1英镑的铸币。
英国于1821年正式采用金本位制,英镑成为英国的标准货币单位,每1英镑含7.32238克纯金。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废除金本位制,金币停止流通,英国停止兑换黄金。1925年5月13日,英国执行金块本位制,以后又因世界经济大危机而于1931年9月21日被迫放弃,英镑演化成不能兑现的纸币。但因外汇管制的需要,1946年12月18日仍规定英镑含金量为3.58134克。
到20世纪初叶,英镑一直是资本主义世界最重要的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镑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趋于衰落,逐渐被美元所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期,英国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将英镑汇率固定在1英镑兑换4.03美元的水平上。1947年7月15日,英国宣布英镑实行自由兑换,由于外汇储备迅速流失,于同年8月份又恢复外汇管制。
1949年9月,英国宣布英镑贬值30.5%,将英镑兑美元汇率贬到2.80美元,
1967年11月18日,英镑再次贬值,兑美元汇率降至2.40美元,英镑含金量也降为2.13281克。
1971年8月15日美元实行浮动汇率后,英镑开始以不变的含金量为基础确定对美元的比价。同年12月18日美元正式贬值后,英镑兑换美元的新的官方汇率升值为1英镑兑换2.6057美元。实际汇率可在1英镑兑换2.5471美元至2.6643美元的限度内浮动,波幅为4.5%左右。
1973年3月19日,西欧八国组成联合浮动集团,英国未参加,继续单独浮动。翌年1月,英镑实际汇率制成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同年,英镑区缩小,仅包括英国、爱尔兰、开曼群岛和海峡群岛。英镑发行的黄金准备至少相当于26.5亿英镑以上。
1990年10月8日,英镑加入欧洲货币体系,其对货币体系内各种货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为6%。
1992年9月16日,英国宣布英镑暂时脱离欧洲货币体系。
2013年2月22日穆迪信评公司正式宣布调降英国债信评级,由Aaa降至Aa1,继2011年的美国、2012年的法国之后,如今调降轮到了英国。这是英国首次失去权威评级机构的最高评级。其实,穆迪早在去年2月就将英国主权和央行的评级展望由稳定降至负面,历经一年的观察,终于正式出手调降。回顾穆迪于1978年3月授予英国政府债券Aaa最高评级,标准普尔与惠誉都给予英国AAA最高评级,但后两者对英国的评级展望均为负面,估计他们亦将重新评估英国。
穆迪总结此次降调评级的关键动因有三;首先是英国中期增长前景持续疲弱,穆迪预计,今后五年都将持续疲弱增长。其次,中期增长前景有限对政府财政整顿方案形成挑战,这将持续到下届国会。最后更糟糕的是,英国债务高企且还在不断增加,政府资产负债表消化能力逐渐恶化,而这种形势在2016年前不可能扭转。
3. 英国拒绝加入欧元区是个明智的选择吗为什么
都说欧盟各国家是“塑料花”友谊,在这场突然到来的疫情就就体现的淋漓至尽,德国拦截瑞士口罩、意大利抢瑞士的消毒水,看来小国家不管在哪里都是没有资格谈公平的,就算是欧盟这个看似平和有爱的大家庭里也一样。
而自英国在今年1月31日正式脱离欧盟后,总算离开了这个塑料花大家庭中。不过英国能这么顺利的脱离欧盟,还是离不开当年撒切尔夫人坚持要保留英镑的强硬决定,如果英国当年在加入欧盟的时候放弃了自主货币,那么想要这么干脆的离开就难了。
在英国离开欧盟前,在28个成员国中,只有英国才拥有独立的货币发行权,其它的国家都得统一用欧元。为什么英国人会对英镑有着这么大的执念呢?今天就来简单聊一聊,英镑当年的霸权史。
英镑的兴起
不管是英镑还是美元,其实这些货币本身都是不具备任何价值的。正是因为国际贸易中认可一个国家的信用,由它发行的货币才不是一张废纸,说白点货币本身就是国家的信用象征,像津巴布韦那样就算印再多的钱,也不能增加半美分的“财富”。
而国际贸易,到底应该使用哪个国家的货币进行结算,这就和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相挂钩了。上代的霸权货币是英镑,而二战后就到了美元这边了。
在新航路开辟后长达几个世纪的欧洲殖民史中,其实对外贸易和扩张殖民往往都是一体的,世界经济能开始联系到一块,还真离不开欧洲国家的“殖民贸易”。正是在这种特殊的模式下,作为对外扩张的欧洲宗主国家能够轻松的往殖民地倾销商品,并且几乎没有任何竞争对手。
撒切尔夫人
而英国人一直对英镑有一种极其难懂的固执,不仅体现在撒切尔夫人拒绝加入欧元区外,还在英镑以及便士先令的复杂换算上。
英镑是英国人对日不落帝国的一种缅怀,承载着曾经世界霸主的荣光。
4. 英镑什么时候开始成为国际货币的 什么时候崩溃的
1821年,英国正式确立了金本位制,所谓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该制度下,各国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货币的含金量。这一制度的典型特点就是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及黄金自由输出和输入:公民可以将持有的纸币按照货币含金量兑换为金币,各国之间不同的金铸币按各自含金量形成固定比较,建立比较稳定的国际货币联系,并允许黄金在国际间自由流动。金本位的确立,加上英国在当时经济贸易的迅猛发展,很快也确立了英镑的霸主地位,世界货币进入了英镑世纪。
1913年这个美联储诞生的一天,美联储诞生,看起来是偶然的事件,实际上他是代表着美国整体的综合国力,综合的力量已经超越了英国,所以美联储它一诞生,它就已经是世界最强大的中央银行,那也标志着美元已经开始取代英镑成为世界最主要的货币。
5. 英镑哪年开始发行﹖
英镑为英国的本位货币单位,由成立于1694年的英格兰银行发行。辅市单位原为先令和便士,1英镑等于20先令,1先令等于12便士,1971年2月15日,英格兰银行实行新的货币进位制,辅币单位改为新便士,1英镑等于100新便士。目前,流通中的纸币有5、10、20和50面额的英镑,另有1、2、5、10、20、50新便士及1英镑的铸币。
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什么英国会同意由美国主导重建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英国国力受损严重的同时美国实力跃升,英国当时已经没有能力来制约美国,,为了对方共同的竞争对手(苏联),只能作出妥协。
7. 新货币经济学的历史背景
新货币经济学这种方法最初是由费希尔·布莱克(Fischer Black,1970)、尤金·法马(Eugene Fama,1980)及罗伯特·霍尔本人(1982a)在其各自的论述中用来解决关于货币经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新货币经济学作为一种经济分析方法,是在电子货币产生后缺乏理论基础的情况下,加之主流经济学家沿着传统理论研究路径的探索,现存的货币理论面临巨大挑战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新货币经济学-“哈恩难题”与货币理论的微观基础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对货币理论缺乏有效的微观基础而感到不满,他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论来试图解决这一问题。1965年,帕廷金 (Patinkin)在其名着《货币、利息与物价》中,将货币(实际余额)作为第n+1种商品加入瓦尔拉斯关于n种商品的超额供求等式体系之中,将货币与商品交换按照商品与商品交换的分析方法和思路加以研究,把货币视为一种特殊商品纳入到商品交换体系中。结果在这个体系中商品和货币得到了统一,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统一到了一个均衡分析框架之中。因此,他宣称彻底解决了经济理论史上长期遗留的“两分法”问题。帕廷金清楚而深刻的表述是其着作成为货币理论的一般均衡分析的样本,受到经济学界的普遍赞誉和推崇。帕廷金的一般均衡理论发展了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和希克斯理论,所以后人称之为“瓦尔拉斯——希克斯——帕廷金体系”。
正当经济学家为瓦尔拉斯——希克斯——帕廷金体系的确立而欢呼的时候,英国着名经济学家哈恩(Frank H·Hahn)提出了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为什么没有内在价值的纸币与商品和劳务相交换的过程中会具有正的价值?哈恩在1965年指出,瓦尔拉斯——希克斯——帕廷金体系有一个涉及其存在性的基本问题,即货币经济模型是否存在均衡状态?进一步说,有什么能保证这样的一个经济体中,所有均衡状态都是货币交易而不是物物交换呢?在物物交换中,货币的价格是零。既然个人对货币的需求源自效用函数中的真实货币余额,那么真实货币余额为零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然而,确实存在使真实货币余额等于零的两种情况,而且这两种情况走了两个极端:一是商品的货币价格为正,但个人名义货币余额为零;二是个人的名义货币余额为正,但商品的货币价格无穷大。这可以合理地推出,第二种情况下的货币毫无价值,也就不存在货币需求。因此,存在一种并非重要的非货币的均衡状态。只有假设虽然货币毫无价值但仍然存在对名义货币余额的需求,在这样一种很值得怀疑的前提下才能证明,存在一个货币价格为正的均衡状态。如果不能确定货币具有正的价格,就不能保证帕廷金传统的均衡是一种货币均衡而不是一种物物交换的均衡。哈恩对瓦尔拉斯——希克斯——帕廷金体系的这个反诘就是着名的“哈恩难题”。
后来的研究者试图从货币的价值贮藏手段来说明货币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价值贮藏手段很多,其中相当一部分资产的收益率比货币的收益率更高。而在每期收益率均高于货币自身收益率的其他资产的情况下,为什么没有内在价值的法偿货币在与商品和劳务交换的过程中会具有正的价值呢?这个问题是由巴塞尔大学教授赫维格(Hellwig)提出的,并被称之为“修正的哈恩难题”。在赫维格看来,现有货币理论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在没有解决货币为何具有正价值的情况下,货币经济学家们构造了许多引入货币因素的理论模型,赫维格认为这些理论模型都是无本之木,货币经济理论必须全面改造。面对“哈恩难题”,正统经济学家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法。其中有着名的帕廷金的“效用函数中的货币”理论(MIU模型)、克劳尔的货币先行约束理论(CIA模型)和萨缪尔森的世代交叠模型(OG模型)等。但是这些理论都没有彻底地解决哈恩难题,使传统理论面临严峻的挑战。
主流货币经济学对哈恩难题解答的无效性,迫使正统经济学家开始寻找新的途径来解决难题,从而促进了货币经济学的发展。同时,先前未被重视的货币经济学观点逐渐地受到世人的注意和讨论。其中,最有影响的学说是后凯恩斯主义的货币内生论和新货币经济学(史密森(Smithin),2003)。20世纪70年代,金融创新的浪潮不断涌现,新的金融工具层出不穷,特别是电子货币的迅速发展,使新货币经济学受到了当代经济学家的重视。
8. 英国货币
1英镑等于20先令,1先令等于12便士,1971年2月15日,英格兰银行实行新的货币进位制,辅币单位改为新便士(New Penny),1英镑等于100新便士
在中国1分钱就不用了么?还是会用的,在英国也一样会用到它最小的币值,不然怎么叫一套完整的货币体系?要不然物价单位就全是整的不允许出现零头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