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国际分工产生发生大致经历分为几个阶段
国际分工的几个发展阶段:
国际分工的产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以将这一过程分为萌芽、形成、发展和深化等四个阶段:
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地理大发现将市场从国内扩展到国外,促进了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过渡,专业化生产产生.西欧国家推行殖民政策.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进行掠夺,开矿山、建立种植园,为西方国家提供各种矿产品和农作物原料.出现了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但这一时期国际分工是建立在自然条件不同的基础上的,具有明显的地域局限性,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只能走近代国际分工的萌芽形式.
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60年代完成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使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工业.大机器生产条件使生产能力和规模急剧扩大,需要寻找新的销售市场和更多的原料来源,从而推动社会分工向国际分工的转变.
这一时期的国际分工格局是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分工.英国处于国际分工的中心地位.宗主国成为工业国,广大亚非拉殖民地成为农业国,成为宗主国的工业品销售市场和仪器、原料的来源地.国际分工格局正式形成.
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到二次大战)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发生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生产的发展,形成了新的国际分工体系.
国际分工的特征表现:
一方面,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垂直型”分工(所谓垂直型国际分工主要是指发达国家进口原材料、出口工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进口工业制成品、出口原材料的国际分工)继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分工的中心由英国变为一组国家,工业生产集中在世界人口少数的欧洲、北美和日本,粮食和原料的生产集中在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
另一方面,在工业国之间形成了“水平型”的国际分工(是指各国在工业生产之间的专业化协作).各种类型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进一步加强.
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二战后)
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世界生产力迅猛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国际分工出现新的发展特点:(1)国际分工的格局发生变化,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发展为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工业国与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属于主导地位,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之间的分工逐步削弱.
国际分工的形式发生变化,由“垂直型”分工向“水平型”分工过渡,各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加强.发达国家与
② 举例说明为什么说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空间分布格局
摘要 国际分工对于国际贸易地区分布有直接的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过程表明,在国际分工处于中心地位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也占据主要地位。从18世纪到19世纪末,英国—直处于国际分工中心国家的地位,它在资本主义世界对外贸易中一直独占鳌头。英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1820年为18%,1870年上升到22%。随着其他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提高,英国地位在逐步下降,但直到1925年它在国际贸易中仍占15%。从19世纪末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国家,他们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一直居于支配地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出口中所占比重1950年为60.8%,1980年为62.5%,1985年又上升到69.9%。
③ 英国在国际的地位现在排第几
2008年底世界综合国力排名:
第六,英国
由于现在的世界计算机体系对英语有很大的依赖,未来五年内美国仍然是世界第一超级大国,英国也会成为世界亚超级大国之一,所以英语和汉语将更突显世界最重要的两大语种地位,英国具有语言优势;英国移民及其后裔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都占有人口的绝对比重;世界金融地位日益突显,也使世界金融中心伦敦影响力更大,再借力伦敦奥运会(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是英国综合国力升级由量变增强到质变飞跃的最重要条件之一),英国的发展前景值得关注。
一至五分别是:
第一. 美国
2008-2010年底美国仍将以世界第一的国民生产总值,黄金储备,教育力量,科技力量,军事力量(尤其是军费开支),全球500强企业数量,综合国力和世界第一大货币美元(与欧元影响力相当)等稳坐世界第一超级大国宝座。美国受世界经济大繁荣和本国各项促进经济发展政策的带动,必将逐步走出次贷危机,重新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预测美国全年经济增速约为2.6%.
第二. 日本
世界第二且仍占世界较大比重的国民生产总值,世界第二的外汇储备量,世界第四的对外贸易额,处于世界最发达国家行列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世界先进的教育实力,世界第七的军事力量和世界前五的军事潜能。日本几乎所有的优势都直接表现在经济上和以经济为支撑的科技上,所以一旦日本国民生产总值排名下降,综合国力的排名就会大幅下滑。
第三. 德国
凭借着欧元对美元的微量升值和一定的经济增长,多年的世界出口冠军和保持巨额贸易出超,2016年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越日本,仅次于美国和中国)位居世界第三,对外贸易额也有望(超越美国,仅次于中国)位居世界第二;随着法国影响力的略有下降,作为欧盟经济实力最强国,德国的政治、经济地位必定会在全世界日益突显。教育一直领先于世界,哺育了康德、贝多芬、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爱因斯坦等世界级伟人。
第四. 中国
2009年起中国将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引擎。2011年底军事力量世界第二,国民生产总值世界第二,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国内市场规模世界第三,科技力量世界第二(航空航天科技,军工科技,核科技,电子信息科技等核心领域世界第二,船舶科技世界第一),占全球商业500强比重世界第二(紧次于美国),人口世界第一,高等院校在校生总数世界第一(3000万人以上),世界第一金牌数(体育超级大国地位的象征)。吞吐量世界十大港口中中国拥有五座以上:上海,香港,广州,深圳,青岛,天津等。经济上与欧盟,美国形成世界经济大三角;军事上与美国,俄罗斯形成世界军事大三角,超级大国地位显现。但由于那时中国仅处于中等发展中国家高级阶段且欧盟和美国优势较大,所以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超级大国,甚至超越欧盟成为世界第一超级实体,还有一段路要走。
第五. 俄罗斯
石油和天然气价格高速攀升是俄罗斯经济高速增涨的重要基础。2008年第一季度外贸额为1633亿美元,同比增长55.8%;外贸顺差为53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0%。莫斯科已成为欧洲房地产商在欧洲的首选投资地。2012年底前俄罗斯的外汇储备将超越日本,居世界第二位;贸易出口额将上升到世界第五位。 6.英国由于现在的世界计算机体系对英语有很大的依赖,未来五年内美国仍然是世界第一超级大国,英国也会成为世界亚超级大国之一,所以英语和汉语将更突显世界最重要的两大语种地位,英国具有语言优势。
④ 国际经济与贸易问题求解
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
国际分工是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各国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形成的劳动联系,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从一国国内向国际延伸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而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 自然条件
自然因素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各种各样的资源,比如说:矿产资源,太阳能资源,风力资源等。资源是发展经济活动的最基本的条件。有的国际分工也是建立在资源的基础上,比如说热带地区的太阳能,还有石油国家的大量石油都会给国际经济发展提供基本的能源需求,是国际分工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由此可以看出,自然因素对国际分工影响和制约非但不能忽视,有时甚至对某些国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二. 社会生产力水平
社会生产力是决定国际分工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该国家或者地区可以在国际分工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承担什么样的分工和职能。很多国家的生产力落后,自然不能参与到最核心的分工中去,所以他们总是会做一些资源出口或者廉价的初级产品。而像日本这样的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的国家,拥有大量的高科技以及核心技术,会给商品富裕灵魂,所以在国际分工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和支配地位。
三. 国际生产关系影响
国际生产关系是一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中的经济关系。决定了国际分工的性质。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以剥削,掠夺和不平等交换为特点,社会主义分工则是以互惠互利为特点。但是当今的国际分工仍然是以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占主导地位。
四. 经济政策,文化特点以及国情
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所制定的法律以及相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该地区在分工中所扮演的角色,比如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的建立吸引外资的政策。同时各地的文化和观念的不同,一样会影响分工地位。比如带有文化特点的性格,中国人的勤劳,犹太人的智慧等等。中国特有的人口众多的国情决定了劳动密集型分工在中国很有市场。
五. 跨国公司的发展
在经济一体化的当代经济形势下,一个大型的公司为了降低成本,获得更高利润。通常会选择海外建立据点,以及进行采购和生产。通过购入价廉物美的原材料,使用廉价劳动力来降低成本,而且扩大公司在全球的影响力。
2、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地理上互相毗邻或同属一个区域的
国家和地区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融为一体。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
是指某一地理区域内或区域之间,某些国家和
政治实体为实现彼此之间在货物、
服务和要素的自由流动,
实现经济发展中各种
要素的合理配置,
促进相互间的经济与发展,
而达成的取消有关关税和非关税壁
垒,进而协调产业、财政和货币政策,并相应建立起超国家的组织机构的过程。
-
2.
基本特征:区域性;
经济上的融合。
-
3.
区域经济一体化
&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共同性:两者都是超国家的经济联合
差异性:前者只是部分国家、阶段性的,后者
却是全球范围的、终极的。
一、地区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内部经济贸易的影响
促进了集团内经济贸易的增长
促进集团内部国际分工的深化
促进了经济贸易集团内部的贸易自由化
强化了企业的融合与竞争
增强和提高了在世界贸易中的谈判力量
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经贸集团影响进一步加大
地区经贸集团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双重影响
(
一
)
促进了经济贸易集团内部贸易的增长
在不同层次的众多经济一体化集团中,
通过削减关税或免除关税,
取消贸易的数
量限制,
削减非关税壁垒形成区域性的统一市场,
加上集团内国际分工向纵深发
展,
使经济相互依赖加深,
致使成员国间制成品的贸易环境比第三国市场好得多,
从而使域内成员国间的贸易迅速增长,
集团内部贸易在成员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
占比重也明显提高。
50
年代至
70
年代,
共同体内部贸易额占成员国贸易总额的
比重从
30
%提高至
50
%。
80
年代,欧共体工业生产增长了
20
%,区内贸易额
从
1982
年的
55
%上升到
1988
年的
62
%。
1992
年欧洲统一大市场建成后,欧
共体内部贸易的增长更快。其他的贸易集团也大致相同。
(
二
)
促进了集团内部国际分工和技术合作,加速了产业结构的优化组合经济一体
化的建立有助于成员国之间科技的协调和合作。
如在欧共体共同机构的推动和组
织下,
成员国在许多单纯依靠本国力量难以胜任的重大科研项目中,
如原子能利
用,航空、航天技术,大型电子计算机等高精尖技术领域进行合作。
经济一体化给域内企业提供了重新组织和提高竞争能力的机会和客观条件。
通过
兼并或企业间的合作,
促进了企业效率的提高,
同时加速了产业结构调整,
实现
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优化。
(
三
)
促进了经济贸易集团内部的贸易自由化就贸易而言,通过签订优惠的贸易协
定,贸易集团内部相互减免关税,取消数量限制,削减非关税壁垒,取消或放松
外汇管制,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扩大了内部的贸易自由化。
(
四
)
增强和提高了经济贸易集团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谈判力量
以欧洲共同体为例,
1958
年六个成员国工业生产不及美国的
—
半.出口贸易与
美国相近。但到
1979
年时,欧洲共同体
9
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
23800
亿美元,
超过了美国的
23480
亿美元,出口贸易额是美国的
2
倍以上。同时,在关贸总
协定多边贸易谈判,欧共体以统一
„
的声音同其他缔约方谈判,不仅大大增强了
自己的谈判实力,也敢于同任何一个大国或贸易集团抗衡,达到维
护自己贸易
利益的目的。
(
五
)
加强了经济集团内部资本的集中和垄断
由于贸易自由化和统一市场的形成,
加剧了成员国间市场的竞争,
优胜劣汰,
一
些中小企业遭淘汰或被兼并。
同时,
大企业在市场扩大和竞争的压力下,
力求扩
大生产规模,增强资本实力,趋向于结成或扩大
—
国的或跨国的垄断组织。
二、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贸易的消极影响
(
一
)
对国际贸易的消极影响
由于任何经济一体化经济贸易集团的各种优惠措施都仅仅适用于区域内的各成
员国,
而对集团外的国家依然维持
—
定程度的贸易壁垒,
构成或体现出其排他性
的本质属性,从而影响了成员国与非成员国的贸易扩大。
(
二
)
对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发展的不利影响
一方面,
工业发达国家间的关税,
特别是非关税壁垒严重地影响了发展中国家本
来就缺乏的强有力竞争能力的商品或服务的出口。
另一方面,
国际资本大量流入
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内部,以寻求安全的
“
避风港
”
和突破集团内部的贸易壁垒。
这样,
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贸易急需的资本不能引进,
加剧了其国内资金
短缺的矛盾,
阻碍了其经济贸易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
使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
扩大。
⑤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有什么影响
一、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发展速度的影响
从国际贸易发展来看,在国际分工发展快的时期,国际贸易也发展快;相反,在国际分工缓慢发展时期,国际贸易也发展较慢或处于停滞状态。因此,国际分工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主动力。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由于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体系,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其对外贸易出现高涨,其在资本主义世界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从1820年的18%,提高到1870年的22%,而且贸易的增长还超过了生产的增长。相反,在]913—1938年间,世界生产发展缓慢,国际分工处于停滞状态,国际贸易量在这个时期年平均增长率极低,只有0.7%。二次战后,国际分工又有了飞速的发展,国际贸易量的发展速度也加快了,并快于以前各个时期。1948—1973年,年平均增长率为7.8%。
二、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的影响
国际贸易地区分布是指—一国或地区的对外贸易额在世界国际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由此确定—国或地区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
国际分工对于国际贸易地区分布有直接的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过程表明,在国际分工处于中心地位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也占据主要地位。从18世纪到19世纪末,英国—直处于国际分工中心国家的地位,它在资本主义世界对外贸易中一直独占鳌头。英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1820年为18%,1870年上升到22%。随着其他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提高,英国地位在逐步下降,但直到1925年它在国际贸易中仍占15%。从19世纪末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国家,他们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一直居于支配地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出口中所占比重1950年为60.8%,1980年为62.5%,1985年又上升到69.9%。
三、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影响
各国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与各国相互分工的程度成正方向变化。19世纪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是宗主国同殖民地等落后国家之间的分工,即前者出口工业品,后者出口农矿产品,我们叫它垂直型分工。这种分工形式决定了当时国际贸易主要在殖民地同宗主国这两类国家间进行。
二次大战后,国际分工发生了变化,从出口制成品、进口原料为主变为工业部门生产专业化协作为主了,即从垂直型分工变为水平型分工。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变为以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居主导地位,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变为次要。从1913—1984年,前者在整个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从43%上升到52%,而后者从52%下降到17.1%。
四、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的影响
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国际商品结构与各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二次大战后,这种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上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超过初级产品所占的比重次大战前.由于殖民主义宗主国与殖民地落后国家的国际分工以垂直型分工为主,故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一直高于制成品。从1953年起,工业制成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超过初级产品贸易所占比重。
(二)发展中国家出口中的工业制成品增长
随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工形式的变化,发展中国家出口中的工业制成品不断增加,所占比重从1970年的16.3%提高到1987年的49.6%。发展中国家出口制成品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也从1970年的5.5%提高到1987年的14.5%。
(三)中间性机械产品的比重提高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跨国公司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提高和作用的加强,工业内部、公司内部贸易增加,中间性机械产品在整个机械工业制成品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在各主要发达国家制成品贸易中占据很高比例。例如1972年,英国占81.9%,联邦德国占76.0%,加拿大占3.5%,美国占57.3%。
(四)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服务贸易在近年来,特别是在发达国家有了迅速的发展。服务贸易在各发达国家对外贸易中都占很大比例。世界服务贸易额从1967年的700——900亿美元剧增到1987年的9600亿美元。
五、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利益的影响
国际分工可以扩大整个国际社会劳动的范围,发展社会劳动的种类,使贸易参加国可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有利于世界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节约全世界的劳动时间,从而提高国际社会的生产力。因此,国际分工的发展是一个进步的过程。但是,由于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它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进步过程;同时,也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因此,国际分工也成为旧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贸易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中,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是比较平等或平等的关系。但是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分工却是中心和外围的关系,两者之间具有控制与被控制、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在这种不平等的分工关系中,发达国家享有国际贸易的大部分利益。
发达国家凭借自己在市场上的独占地位,在国际贸易中高价卖出,低价买进,进行不平等交换;通过对外贸易,转嫁经济危机,把国际贸易中的利益大部分,有时甚至是全部占为已有,使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大大影响了经济发展。
二次大战后,随着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取得独立、民族工业的不断发展,随着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的不断斗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有所改善,贸易利益随之增多,但是还未发生根本性、实质性的变化。
六、国际分工对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影响
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叫对外贸易系数。它是—国对外贸易额(出口额与进口额之和)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各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首先,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尤其是二次战后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整个世界贸易依存度都在不断地提高。世界出口依存度已从1950年的8.5%提高到1980年的17.1%。它表明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世界经济生活在不断地国际化。其次,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国际分工已成为各国国民经济运转的一个必需条件,国际贸易的重要性有了显着的增加。不同类型的国、家的出口依存度都有了程度不同的增长。从1950年到1980年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依存度从7.7%增到26.8%,原苏联及东欧国家从4.6%增长到9.3%。此外,随着国际分:正的深化发展,也使贸易方式向着多样化发展。
⑥ 国际分工的影响
首先,国际分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分工不仅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世界范围内的商品数量,而且增加了国际交换的必要性,从而促进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
其次,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国际分工的深度和广度不仅决定国际贸易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而且还决定国际贸易的结构和内容。第一次科技革命以后,形成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在这个时期,由于大机器工业的发展,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出现了许多新产品,如纺织品、船舶、钢铁和棉纱等。
第二次科技革命以后,形成了国际分工的世界体系,使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使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首先是粮食贸易大量增加。其次,农业原料和矿业材料,如棉花、橡胶、铁矿、煤炭等产品的贸易不断扩大。此外,机器、电力设备、机车及其他工业品的贸易也有所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国际分工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也随之出现新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新产品大量涌现,技术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
再次,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地理分布也产生重要影响。世界各国的对外贸易地理分布是与它们的经济发展及其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分不开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后,以英国为核心的国际分工,使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居于垄断地位。此后,法国、德国、美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也显着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发达国家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导形式,因而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相互间的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而它们同发展中国家问的贸易则是下降趋势。
最后,国际分工还对国际贸易政策产生重要影响。国际分工状况如何,是各个国家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依据。第一次科技革命后,英国工业力量雄厚,其产品竞争能力强,同时它又需要以工业制品的出口换取原料和粮食的进口,所以,当时英国实行了自由贸易政策。而美国和西欧的一些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落后于英国,它们为了保护本国的幼稚工业,便采取了保护贸易的政策。第二次科技革命,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国际市场竞争更加剧烈,在对外贸易政策上,便采取了资本主义超保护贸易政策。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以贸易自由化政策为主导倾向;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贸易保护主义又重新抬头。西方国家贸易政策的这种演变,是和世界国际分工深入发展分不开的,也是与各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地位的变化密切相关。
⑦ 二战后主要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及特点是什么
美国:垄断资本主义,两极之一
英国:衰落,重工业
法国:继续受到德国威胁
德国:赔偿
日本:战后恢复
苏联:大搞社会主义,两极之一
⑧ 英国在19世纪中期的世界贸易中具有什么地位
16世纪--18世纪,欧洲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自地理大发现后,欧洲各国从海外获取大量的金银财富,积聚了大量商业资本和工业资本,基本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另一方面,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张大大刺激了欧洲工业生产的发展,到18世纪中期,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获得长足发展,极大地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一次产业革命就在这一时期发生了。 第一次产业革命主要发生在英国,经历了大约100年的时间,它以蒸汽机的发明与使用为主要标志,建立起纺织、冶金、煤炭三大支柱产业。在欧洲,以英国为代表,完成了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第一次产业革命使生产力发展出现质的飞跃,生产效率快速提高,社会产品大量增加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蒸汽机在火车、轮船上的应用促进了交通运输工具的改革,相对缩短了国家之间的距离,使更多的国家和商品进入国际交换领域。自给自足的封闭自然经济体系不断受到冲击,国际范围的分工与贸易逐渐成为日益增长的国家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时期的国际贸易呈现出以下特点。1.国际贸易总量实现快速增长大机器工业的建立和发展使欧洲工业生产规模空前扩大,直接促进国际贸易规模的迅速增长。1720--1780年,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为1. 5%世界贸易增长率为1. 1%;1780--1820年,分别为2. 6%和1. 37%;1820--1840年为2. 9%和2. 81%。但是世界经济发展到1840年,情况发生变化,1840--1860年,世界贸易年增长率开始超过世界工业年增长率,分别为4.84%和3. 5%;1860--1870年,分别为5. 53%和2. 9%。世界贸易增长在扣除价格变动因素后,1800--1870年实际贸易量增长了9 .6倍。2.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地理大发现和随后的殖民扩张使世界贸易中的主打商品从过去各洲、各国土特产和手工产品,如香料、丝绸,转向殖民地种植园生产的大宗产品,如蔗糖、咖啡、茶叶等,但工业原料和制成品还没有构成国际贸易的主要商品。机器大工业建立和发展后,机器纺织品,特别是棉纺织品成为欧洲大宗出口产品,取代了国际贸易中印度和中国的手工纺织品,成为1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同时,仍然是机器工业生产发展的结果,大宗工业原料成为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另外,这一时期,机器设一备、金属制成品如机车、铁轨、蒸汽机、矿山机械等,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也在提高,以满足殖民扩张和开发以及贸易的需求。与此同时,农产品贸易,特别是谷物贸易大量增加,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由于其大规模生产的优势,也加入到谷物出口国家的行列,扩大了谷物可贸易量和实际贸易量。3.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的变化第一次产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因而英国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到19世纪中期,随着其他国家,如美国、德国等国家的经济相继获得快速发展,它们开始在国际贸易中与英国展开竞争。180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比例分别为33%、9%、10%、5%;1870年相应比例分别为22%、10%、13%、8%。叫尽管如此,英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中心地位没有动摇。19世纪50年代,英国的机器制造商垄断了全世界的机器、机车、铁路设备的制造。1870年,英国拥有的商船吨位居世界第一位,超过荷兰、法国、美国、德国、俄国等国的商船吨位的总和。
⑨ 求高中历史必修二1-13课的课后自我测评答案,岳麓版。谢谢,越快越好
高中历史合集网络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历史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