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英国与瑞士有什么关系

英国与瑞士有什么关系

发布时间:2022-08-07 19:07:13

‘壹’ 英国与欧盟的关系

英国是欧盟中的一个“捣蛋鬼”。

英国现在是欧盟成员国。但历史上英国是反对欧盟的前身欧共体的。它与欧盟的关系比其他国家更微妙。

欧共体成立于1957年,由法、德主倡。英国当时不但不参与,还与奥地利、爱尔兰、芬兰、冰岛、挪威、列支敦士登、瑞典和瑞士等国家于1960年成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搞自己的独立王国。但形势比人强,英国最终还是在1973年与爱尔兰、丹麦、芬兰、瑞典等国加入欧共体。

就算是加入了欧共体,英国还是三心二意,难于合作,在欧盟中自我选择的孤立状态,拒绝加入欧元区。

‘贰’ 英国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关系

就像中国的(政治)联姻啊.维多利亚是欧洲祖母. 为了保证准确性,上网特地找了下
1.维多利亚长公主,嫁给普鲁士太子(后来的弗雷德里希三世),儿子是赫赫有名的威廉二世,女儿索菲是希腊王后。 2.威尔士王子爱德华(后来的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娶了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八世的大女儿亚历山德拉公主,他们的二儿子是后来英王乔治五世,女儿莫德公主是挪威王后。 3.爱丽丝公主,嫁给黑森达姆斯塔特大公路德维希,他们的大女儿维多利亚公主的一个女儿路易斯后来成为瑞典王后,另一个女儿是英国非利浦亲王的母亲;小女儿是俄国末代沙皇的皇后;另一个女儿艾琳嫁给爱丽丝公主姐姐的儿子,唯一的儿子娶了爱丽丝公主弟弟阿尔弗雷德王子的女儿。 4.阿尔弗雷德王子,娶了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女儿玛丽公主,他们的女儿玛丽是罗马尼亚的王后。 5.海伦娜公主,嫁给石格益勒—荷尔斯坦公爵克里斯蒂安。 6.路易斯公主,嫁给英国阿盖尔九世公爵约翰坎贝尔。 7.阿瑟王子,娶了普鲁士公主玛格丽特,他们的女儿玛格丽特公主是瑞典的太子妃(在丈夫继位之前就去世了),而瑞典太子妃玛格丽特的儿子日后也成为了瑞典国王,而且她的女儿是现在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的母亲,英格丽德王后,后者就是以早逝母亲的名字为自己的大女儿—丹麦女王命名的。 8.利奥波德王子,娶了Waldeck & Pyrmont家族的海伦公主,他的遗腹子利奥波德继承了爵位,并成为了萨克斯科堡的大公,他的女儿是现任瑞典国王的母亲。 9.比亚特里斯公主,嫁给巴登堡的亨利王子,他们的女儿维多利亚公主是嫁给西班牙的阿方索十三世,成为后来的西班牙王后,也就是现任国王的祖母。

‘叁’ 给我一点关于介绍英国或瑞士的资料

英国

英国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是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组成的联合王国,一统于一个中央政府和国家元首。英国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英国本土位于大不列颠群岛,被北海、英吉利海峡、凯尔特海、爱尔兰海和大西洋包围。国土面积24.3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00万。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和开放思想的社会。首都伦敦是欧洲最大和最具国际特色的城市。

数众多的城堡和乡村宅邸是长期以来英国的土地房产都为贵族家庭所拥有的历史见证。大量珍贵的古式建筑都被完好地保留了下来,其中包括当今仍然为人所用的马尔伯勒公爵的布莱尼姆宫、德文郡公爵的察兹沃斯宫(CZATSWORTH)、巴斯侯爵的朗利特庄园(LONGLEAT HOUSE),这些王公贵族在都铎王朝、汉诺威王朝、温莎王朝及其它历史时期修建的私人庄园和宅邸是英国历史建筑的典型代表。散布在城镇乡村的很多私人庄园和宅邸以及古老的城墙、城楼、独特的建筑物和其它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都作为英国的历史遗产而得到了积极的保护,受到保护的历史建筑中还包括古老的采矿场塔楼、工业革命时期的磨房和工厂、托马斯·特尔福德修建的铁桥及其它桥梁、钢铁建筑的杰作-福斯大桥、以及造型优美的克里夫敦悬索桥等等。

瑞士

瑞士是一个位于欧洲中部(或归类于西欧)的联邦制国家(虽沿用旧称“瑞士联邦”,但在1848年改宪后已实行联邦制),与德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及列支敦士登接壤。瑞士也是世界着名的中立国,历史上一直保持政治与军事上的中立,但瑞士同时也参与国际事务,许多国际性组织的总部都设在瑞士。瑞士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国家之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旅游资源丰富,有世界公园的美誉。

万国宫:
万国宫过去是国际联盟的所在地,而今是联合国驻日内瓦办事处的总部。它是日内瓦作为一个国际城市的象征,也是世界近代史的一个缩影。 万国宫
万国宫坐落在阿丽亚娜公园内,阿丽亚娜公园地处莱蒙湖右岸的丘陵地带上,占地面积25公顷(约合375亩)。站在园内高处可以俯瞰莱蒙湖,遥望欧洲最高的山峰勃朗峰。这座公园原为勒维利奥家族的私产,居斯塔夫?勒维利奥是这一家族的最后一代,他是一位作家,也是艺术品收藏家,他的母亲叫阿丽亚娜。当他母亲亡故以后,他把园子取名为阿丽亚娜,以表示对母亲的怀念。园中还有一个阿丽亚娜博物馆,是勒维利奥为存放他所收藏的中国和日本的大量瓷器而建造的。1890年,居斯塔夫-勒维利奥在临死前将阿丽亚娜公园和阿丽亚娜博物馆遗赠给日内瓦市。在其遗嘱中有三个规定:一、他死后,陵墓要修建在这个园内,日内瓦市政府必须永远负责保护和维修,不得毁坏;二、阿丽亚娜公园不能为私人所有,必须向公众开放;三、按照勒维利奥家族的传统,在园内要继续饲养孔雀。日内瓦市政府同意并遵守这三条规定。当年享有对阿丽亚娜公园的使用权的“国联”和现在的联合国驻日内瓦办事处也同意恪守这三条规定。 万国宫于1929年由“国联”着手兴建,当时曾有360名设计师参与设计。“国联”挑选了五名最佳建筑师,其中最主要的是意大利人卡洛布-罗奇和法国人雅克-卡吕。历时七年,大厦于1936年落成。 建成后的“国联”大厦——万国宫,占地面积18600平方米,整个建筑面积比着名的凡尔赛宫还要大。

西庸古堡:
西庸古堡是瑞士最负盛名的古迹之一,位于日内瓦湖的东端,突出于日内瓦湖上的由巨石组成的小半岛上。在青铜器时代就有人居往,后来罗马人在此安营扎寨,修筑防御工事。西庸半岛在几易主人之后,于十一世纪至十三世纪之间,在 SAVOYEN家族手里经过大规模扩建,基本形成现在人们看到的集军事防御、仓储、牢狱、教堂和贵族宫廷等功能于一体的封闭式的封建古堡。自1536年起,古堡被伯尔尼人所占有,1798年沃州起义后,古堡转入沃州政府名下。古堡所处位置正好一边依山,一边临水,是历史上瑞士各地通往意大利的一条走廊,历代统治者便在此分兵把守,如同扼住咽喉,以控制南来北往,征收捐税。借助于保存完好的十二世纪的建筑图纸,十九世纪末进行的最后一次修缮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宗教改革国际纪念碑: 在日内瓦大学的后边,沿古城墙的遗址有一堵巨大的墙,名曰宗教改革国际纪念碑,又称宗教改革者墙。 该纪念碑高7米,长100多米,是1909年为纪念宗教改革运动的先躯人物加尔文诞辰四百周年而修建的。为了建造纪念碑,当时曾专门成立了宗教改革国际纪念碑委员会,并在全世界范国内举办设计竞赛。 委员会经过反复评选,最后选定了瑞士洛桑市四名建筑师的联合设计方案,历时八年,于1917年始告建成。 宗教改革纪念碑
宗教改革国际纪念碑规模宏大,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墙的上方,从左到右有一行拉丁文大字:“黑暗过去是光明”。墙的正中央,有四个高大的人物雕像并排而立,从左起依次是法海尔、加尔文、拜兹和诺克斯。两边另有六个稍小一点的人物雕像,都是十六世纪在欧洲各地积极鼓吹并致力于宗教改革的着名人物。除了大型的浮雕像外,墙的下部另有八幅小型浮雕图案和文字说明。这堵宗教改革国际纪念碑,再现了十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场面,也记述了日内瓦之所以成为“新教的罗马”的由来与始末。

‘肆’ 瑞士是不是西方国家

瑞士和瑞典都是西方的国家,但是不是西方国家.西方的国家和西方国家有区别的.西方的国家是指地球西半球的国家.西方国家原来是指西方七国会议那七个国家,现在西方七国会议改称八国集团首脑会议.

八国集团首脑会议 (G8 Summit)由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演变而来,其成员由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和俄罗斯组成,又称八国集团。

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经历了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经济形势严重恶化。为共同研究世界经济形势,协调各国政策,重振西方经济,在法国倡议下,1975年11月,法、美、德、日、英、意六国领导人在法国巴黎郊外的朗布依埃举行了首次最高级经济会议。

1976年6月,六国领导人在波多黎各首府圣胡安举行第二次会议,加拿大应邀与会,形成七国集团,也被称为“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此后,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每年轮流在各成员国召开一次。1977年起,欧洲共同体(后改名为欧洲联盟)委员会主席亦应邀参加会议。

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最初主要讨论经济问题。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首脑会议除讨论经济问题外,把世界重大的政治问题也列入了议程,诸如如何面对“苏联战略的挑战”问题、核裁军问题、东西方关系和人权问题等。

2004年6月9日,与会的八国首脑
和欧盟首脑在美国佐治亚州海岛
举行圆桌会议

1991年原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1992年和1993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先后应邀与七国首脑在会后举行会晤。1994年第20次会议期间,俄罗斯作为正式成员参加政治问题的讨论,形成“7+1”机制。1997年在美国丹佛举行的七国首脑会议时,克林顿总统作为东道主邀请叶利钦以正式与会者的身份“自始至终”参加会议,并首次与七国集团首脑以“八国首脑会议”的名义共同发表“最后公报”。从此,“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演化为“八国首脑会议”,“7+1”的模式结束,八国首脑会议体制形成。但在经济问题上,八国首脑会议依然保持七国体制。

‘伍’ 英国与英格兰,苏格兰,北爱尔兰,威尔士,之间是什么关系

英国是“联合王国”,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王国,指的是英国有女王,是君主立宪制。而“不列颠-Britain”就是英国本岛,包含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三部分,这三个是并列关系,但是共同君主是伊丽莎白。

北爱尔兰,是英国大革命以后,克伦威尔远征爱尔兰,把整个爱尔兰纳入英国版图,但是一战过后,爱尔兰独立了,而北爱尔兰,是爱尔兰岛北部,因为大部分居民都是英国移民或者移民后裔,投票时选择留在英国。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都有自己的议会和运作机制,有很大的自治权。当然像外交,军事一类,还是由英国政府掌控的。



(5)英国与瑞士有什么关系扩展阅读

一、英国是由大不列颠岛上的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以及爱尔兰岛东北部的北爱尔兰以及一系列附属岛屿共同组成的一个西欧岛国。除本土之外,其还拥有十四个海外领地,[1]总人口超过6600万,其中以英格兰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为主体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占83.9%。

二、北爱尔兰(爱尔兰语:Tuaisceart Éireann;英语:Northern Ireland),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政治实体之一,位于爱尔兰岛东北部,首府是贝尔法斯特。面积14139 平方千米。地形中间低平,周围多山。主要河流有班恩河,上游的内伊湖,是英国最大的湖泊,属冰蚀湖。

‘陆’ 英国与欧盟,欧元区的关系(最好是英文的)

1.英国是欧盟中的一个“捣蛋鬼”。

英国现在是欧盟成员国。但历史上英国是反对欧盟的前身欧共体的。它与欧盟的关系比其他国家更微妙。

欧共体成立于1957年,由法、德主倡。英国当时不但不参与,还与奥地利、爱尔兰、芬兰、冰岛、挪威、列支敦士登、瑞典和瑞士等国家于1960年成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搞自己的独立王国。但形势比人强,英国最终还是在1973年与爱尔兰、丹麦、芬兰、瑞典等国加入欧共体。

就算是加入了欧共体,英国还是三心二意,难于合作,在欧盟中自我选择的孤立状态,拒绝加入欧元区。

2.英国财政大臣布朗6月9日在议会下院宣布,目前英国加入欧元区的条件尚不成熟,英国政府将在今年秋季公布一项有关就加入欧元区举行全民公决的法案,并在2004年再次对加入欧元区的5项标准的进展情况进行评估,以确定举行全民公决的时间表。这使英国事实上失去了在2005年大选前加入欧元的可能。这是一个很小的事件,但却是英国对自己命运的又一次选择,怀疑论者赢得了胜利,一些人在旧梦中沉醉、怀疑,另一些人醒来后失望、痛苦。

布朗所说的加入欧元区的5个标准是在1997年确立的,包括:1.英国的经济周期与经济结构能否与欧盟国家在单一利率下达到趋同?2.能否为英国经济提供足够的灵活性,使之能够应付各种变化?3.能否为外国长期投资提供更有利的环境?4.能否维持并增强英国金融服务业在全球的地位?5.能否增加就业?

布朗一直坚持只有当英国与欧元区国家的经济达到同步的时候,英国才具备加入欧元的条件。虽然英国的通货膨胀程度、利率和债务和财政赤字都已经和欧洲同步,但是布朗依然担心短期利率高于欧元区,特别是房地产价格高于欧元区国家,因此英国的经济与欧元区还有不同。布朗指出,英国房地产市场的负债率非常高,这使英国人对利率非常敏感。布朗更担心的是欧洲央行在引入均衡通胀目标上的失败和财政政策上的失误,欧元区的经济表现目前不及英国,加入欧元可能带累英国经济,只有英国经济比欧元区差才能帮助布莱尔,这真是个讽刺。另外美元贬值和欧元升值使英镑面临选择,实际上英国选择了更接近美元远离欧元,因此布朗希望保持英国货币的独立性。

但是,欧元区内部的贸易在最近几年中增长了20%,布朗也同意加入欧元将使英国与欧元区的贸易在今后30年中增长50%左右,这意味着英国的GDP可以增长5%到9%。

布朗的5个标准也许是永远也达不到的,即使英国政府可以努力改变自己,欧元区的经济则是英国政府不能控制的。更何况这样的标准是否可操作也大有疑问。据英国媒体调查,英国及世界主流经济学家均对英国财政部所设置的英国加入欧元区的判定标准表示怀疑。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芒德尔在内的世界顶级经济学家们指出,由于其结果太过复杂,英国财政部设计的用于判定英国是否应该采用欧元的5项“简单明了”的经济测试指标,实际上并不可能实现。芒德尔认为,没有一个纯粹科学的办法可以明确判断出英国加入欧元区将有利或不利于英国、以及是否将有利或有损于其他欧元国家,甚至全世界。

布朗准备的2000页的评估报告、5个标准、18个细节终于又一次葬送了英国加入欧元的希望,在怀疑论盛行的英国,这样的选择并不令人惊讶。

英国对欧洲的矛盾情感

回顾英国在二战后从孤立到试图融入欧洲的历史,可以让我们理解这个国家的矛盾与迷惘。

1946年,丘吉尔说,“我们和欧洲在一起,但不从属于欧洲”,即“光荣孤立”;1950年,英国对不能加入舒曼计划——欧盟的前身,欧洲煤钢共同体而深感失望;1961年,哈罗德·麦克米伦首相首次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1967年,哈罗德·威尔逊的工党政府再次申请加入欧共体,但是由于戴高乐从中作梗,英国的希望再次落空;1969年蓬皮杜取代戴高乐入主爱丽舍宫,在法英关系上采取了灵活政策,他认为只有吸收英国加入欧共体,法国才能平衡德国在欧洲的影响;同年12月,蓬皮杜在欧共体首脑会议上倡议扩大共同体,并决定逐步建立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1973年爱德华·希思领导英国加入欧共体,即欧洲共同市场,欧洲从法德轴心过渡到英法德“三驾马车”;1984年,在撒切尔入主唐宁街10号3年之后,英国第一次与其欧洲伙伴发生了大的分裂;1986年,欧共体卢森堡首脑会议通过了《单一欧洲法令》;1990年,梅杰出任首相后立即承诺让英国成为欧洲的心脏,同年10月加入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1992年,第一次欧盟货币危机爆发,英国退出欧洲货币体系;1996年,英国与欧盟关系恶化,欧盟因疯牛病禁止英国牛肉出口,英国也实行贸易保护措施,限制欧盟商品出口到英国;1997年,布莱尔赢得大选,承诺重建英国与欧盟关系,并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加入欧元;2002年,欧元在欧盟12个国家正式流通。

布莱尔是30年来英国首相中对欧洲立场最鲜明的:他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中的社会条款,宣布他的政府将举行关于加入欧元的全民公决,不仅要结束英国的孤立而且要担当欧洲的领导者。布莱尔希望英国在欧洲的外交事务、防卫、经济改革中起到决定作用,为此他在欧洲广播友谊。对法国,他希望建立英法联盟创造欧洲防卫体系;对德国,希望它是英国在欧洲预算中的伙伴;北欧国家则是自由贸易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者;右翼的西班牙和意大利政府,是自由经济的联盟。

举行加入欧元的全民公决的愿望是贯穿布莱尔思想的始终的,他一直在劝说人们不要介意布朗的反对,不要介意政府中其他官员对公决的怀疑态度,希望人们相信他。6年过去了,全民公决的举行一再遭到失败,而法国和德国与英国在对伊拉克战争的态度上产生了裂痕,以及英国关于欧洲宪法的强硬态度,这些让人们怀疑英国的态度是否发生了改变。

英国与欧洲的关系是无法割断的,即使以民族主义着称的保守党领袖撒切尔夫人也曾经这样说,“我们的命运在欧洲。在历史上罗马帝国统治了英国300年,今天我们的地图上仍然有罗马帝国时期修建的道路。我们的祖先来自欧洲大陆。”

英国历史学家琳达·柯莉曾指出英国人对欧洲情感的矛盾,一方面是政治上的孤立主义传统,特别是在英格兰;另一方面,二战后欧洲社会的主流国家德国被击败和占领,而英国是战胜国,这使英国人感到骄傲,并由此滋生了对欧洲的怀疑主义。

也正是因为经历了二战的苦难,欧洲人重新审视了欧洲联合的问题,他们坚信,解决欧洲问题的惟一出路只能是欧洲的统一。当时战争已使欧洲成为废墟,美苏对抗加深了欧洲的分裂局面,以德国为界,欧洲各国分属东西方两大阵营。历史的苦难似乎还没有结束,欧洲文明正在沉沦,欧洲人有失去自我特性的危险。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率先提出,我们需要建立起“某种类似于欧洲合众国的东西”。1959年,戴高乐在斯特拉斯堡曾发表了一个有关欧洲前途的着名讲话,他提出,欧洲的真正统一意味着建立一个“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他还强调:“要使欧洲成其为欧洲,必须有重大的变化。首先苏联不复是现在这样的苏联,而成为俄国。……这个提法只是一种历史的预见。” 历史的发展证实了戴高乐这个惊人的历史预见。冷战结束为欧洲统一提供了历史机遇,中东欧国家提出“回归欧洲”,人们开始谈论“大欧洲”的问题,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就提出了“全欧大厦”的设想。“大欧洲”的范围基本上与欧洲的文化与地理范围相吻合,就是戴高乐所讲的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

要建立一个多极的世界,欧洲是重要的一极,随着欧盟的5次东扩,欧元的流通和正在进行的欧洲宪法谈判的接近完成,一个“大欧洲”的轮廓日渐清晰。

正如法国总统希拉克所指出的,“今天世界到处都出现地区性大集团。我们在北美、南美、印度都可见到这种情况。甚至非洲也开始了地区一体化的进程。所有这些集团对于我们的利益都是不留情的。欧洲应该接受这个挑战。欧洲能够而且应该成为明天多极世界的头号大国。”

在这样的历史视野和现实背景下,英国加入欧元是迟早的,它不能失去加入世界上最大的政治和经济联盟的机会,那时人们也会清醒地看到今天的怀疑主义的失误。

3.一般来说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柒’ 英格兰和瑞士的国旗,和十字军有联系么

英格兰的国旗白底红十字旗,是英格兰守护神圣乔治的标志。传说12世纪圣乔治屠龙,到了13世纪,他成为英格兰的守护圣徒。圣乔治十字曾作为十字军的标志,也是迄今最早的用来代表英格兰的标志。

瑞士国旗的来历有四:
一、红底白十字旗首先见于1240年的施维茨州旗,是德国国王胖特烈二世作为自由的象征赐予此地。到15世纪,瑞士每个州的州旗上都增加了红地白十字图案,以象征国家的统一和对公共利益的献身精神。
二、1339年瑞士反对贵族联盟的起义者在进军时,以红地白十字旗作为军旗。他们认为民族的自由解放事业是神圣的,有如神圣十字一样。
三、在欧洲十字军时期,红地白十字旗就成为瑞士的旗帜。
四、14世纪,瑞士一个农民联合会组织农民起义并取得胜利,他们就是以红地白十字旗旗帜为标志的。

‘捌’ 如何认识英国与欧洲一体化的关系

随着欧洲一体化深入进行,欧盟各成员国的对外政策,在欧盟整体框架下,有所协调和趋同。但主宰欧盟外交政策的,仍然是各成员国,尤其是英、法、德三个大国的政策导向。因此,我国不仅要善于与作为一个整体的欧盟打交道,而且要善于与作为欧盟成员的主要国家打交道。英国作为世界第四经济强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且与当今世界惟一超级大国——美国——保持“特殊关系”,在我国外交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通过英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表现、影响因素及未来趋势,探讨英国与欧盟及欧洲一体化的关系。

一、英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滞后于法、德等西欧大国

(一)欧洲一体化初期英国置身于外

欧洲人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痛定思痛,为实现欧洲长期和平,开始认真考虑欧洲一体化。1951年4月,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欧洲六国签定巴黎条约,创立煤钢共同体。创立煤钢共同体本身仅仅是一小步,但作为欧洲政府将重要权力让渡给一个超国家的组织,还是第一次,拉开一体化的先声。经过几年的成功运作,1957年3月,六国在罗马签署条约,创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并于1958年1月开始实施。

当法、德等国组建煤钢共同体时,与法、德相比,英国处于最优越的地位,政治稳定,经济富有,实力强大。英国在欧洲以外拥有广泛利益,向西欧出口的钢铁占比很小。并且新工党政府刚刚国有化了煤、钢产业,因此,对于加入煤钢共同体,英国没有兴趣。

二战结束时,英国仍视自己为世界强国。但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动摇了英美特殊关系的基础,也改变了英国对自身实力的看法,认识到全球重大政治经济事务开始由美、苏掌控。因此英国开始调整外交战略,不再反对欧洲合作,但反对国家间过于紧密的联系,决定支持创立更为松散的欧洲自由贸易联盟。1960年,英国与瑞典、挪威、丹麦、奥地利、瑞士、芬兰等七国创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该联盟出于自由贸易而非经济、政治一体化的目的,属自愿性质,并且除了一年会面两到三次的部长理事会及一些在日内瓦常驻的代表外,该联盟也没有其他机构。没有规定超国家的控制手段和协调手段,也没有要求对外部世界设立共同关税。联盟致力于逐步取消内部关税。但从长期效果看,削减关税成效甚微,这主要因为,部分联盟成员与欧洲经济共同体之间的贸易,超过了联盟伙伴。事实证明,联盟运作不佳,这从英国较低的经济增长率中可见一斑。

(二)英三次申请打开欧洲经济共同体大门

英国不久即意识到,欧洲的政治影响在于欧洲经济共同体,而非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如果英国仍停留在欧洲经济共同体的门槛外,在政治上就会冒被边缘化的危险。同时英国注意到,欧洲经济共同体运行良好,成员国在经济、政治方面取得了显着进步。1961年8月,英国开始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

但法国总统戴高乐认为,应以法德轴心为基础,构建欧洲经济共同体,允许英国加入,会削弱法国在共同体内的影响。同时,戴高乐认为,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会导致美国过多地影响欧洲。戴高乐否决了英国的申请。1967年英国再度申请,再度遭戴高乐否决。1969年戴高乐辞职后,英国第三次申请。幸运地,第三次申请被接受。经过1970-71年的加入谈判,1973年1月,英国终于加入了欧洲经济共同体。

(三)英在接纳欧洲统一货币上裹足不前

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深入,欧盟成员国认识到,如果没有共同的欧洲货币,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共同市场。但这是一个引发争议的想法,因为取消本国货币,意味着国家主权的重大丧失,等于放弃了国家调控国内经济政策的重要手段,如调整利率的能力。还会使欧洲经济共同体朝政治联盟的方向转变。经过多年的争论及艰难的经济调整,2002年初,欧盟十五个成员国中十二国废除本国货币,接纳欧洲统一货币——欧元,欧洲一体化迈出了最重要的步伐。欧元是否会导致欧洲合众国,尚有待讨论,但无疑根本改变了欧洲人彼此做生意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所达成的一切协议和数千份决定,都只不过是这一最大事件——转向单一货币——的序曲。

英国在接纳欧洲统一货币方面,裹足不前。孤立于欧元之外,使英国经济受损。自欧元在欧元区正式流通以来,欧盟中大多数欧元国的贸易都发生戏剧性的增长。但英国却没有出现增长而仅仅是保持着静止状态。在欧元启动前的1998年,英国吸引了来欧盟区新投资项目的28%,但到2001年却下降到21%。相反,法国作为欧盟中的欧元国,在新建的生产制造业领域中吸引外资上已经超过英国成为欧盟中第一国;甚至原来曾承诺将投资英国的许多公司提出,如果英国不尽早加入欧元,这些公司将考虑把投资转到欧元区国家内。

英国在加入欧元问题上不仅仅使其经济利益蒙受损失,在政治上也渐显下风势头。原本领导欧盟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德、英、法),由于英国目前处于欧元国家之外,导致英国在欧盟内有关经济方面的发言权受到一定局限性,而德、法两国为维护欧盟中欧元国利益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除欧元外,英国在取消人员流动限制方面,也态度保守。1985年,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签署了申根协议,规定取消所有边境控制。之后,除英国和爱尔兰外,欧盟十五国其他成员都加入了。甚至两个非欧盟成员国——挪威和冰岛——都加入了,而英国至今尚未签署该协议。

(四)英对待政治一体化态度保守

在政治一体化方面,英国更趋保守。1992年签署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又称欧盟条约)在起草时曾包括“以联邦为目标”的字样,在英国反对下,措辞改成“欧洲人民间更紧密的联盟”。在为修改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而于1996年和1997年初举行的欧盟国家政府间会议上,英国几乎对所有加深一体化的建议都持反对或牵制的态度,致使会议很难进行下去。英国在欧洲政策上的僵硬立场,使得“谋求使英国处于欧洲中心”的政策目标实际上成为一句无法兑现的空话。

总体而言,英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步伐迟缓,明显不如法、德等西欧大国态度积极,英国更多时候都采取怀疑、观望态度。分别而论,英国对建设欧洲内部统一市场持积极支持的立场,而对政治和经货联盟的建设则持保留态度。因为在英国看来,前者主要是个自由贸易的问题,英国历来是自由贸易的支持者;而后者则涉及大量转让主权的问题,会导致英国所厌恶的联邦主义的欧洲。

二、影响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态度的主要因素

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包括战后英国的外交战略、历史传统、政治文化、地理环境以及英美特殊关系等。

(一)战后英国的外交战略

欧洲一体化初期,英国置身于外,这与二战后英国的外交战略直接相关。二战后,丘吉尔提出“三环外交”的外交政策总方针:“对于我们来说,第一环自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其次是包括我国、加拿大及其他英联邦自治领在内,以及美国在其中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最后是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大环同时并存……我们是在这三个环中的每一个环里都占有重要地位的惟一国家。事实上我们正处在三环的连接点上。”在三环外交中,英联邦和英帝国是基石,这一环最为重要;而欧洲一环,最不被重视。1946年,丘吉尔说:“我们必须建立欧洲合众国”。但丘吉尔认为,该合众国应以法国和德国合作为基础,并非一定要包括英国。因此,英国在欧洲一体化初期,采取漠然态度,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历史传统

自16世纪以来,英国迅速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中心,和一个超然于欧洲之外的世界帝国。鼎盛时期英国统治世界1/4的人口,其殖民地遍及世界五大洲,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4,成为“日不落帝国”。这样,英国就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欧洲以外的自治领地、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上,也就没时间过多顾及欧洲内部事务,而是希望欧洲会出现一种不威胁自身利益的“均势状态”。因此,“均势外交”和对欧洲大陆的“光荣孤立”政策成为英国的外交传统。两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国力明显衰落,再也不是昔日叱咤风云的帝国了。但无论是英国的政治家,还是普通民众,依然抱着“大英帝国”的幻觉不放,不愿放弃对欧陆孤立的传统。英国人的帝国情结太深,总感觉对英联邦和美国,比欧洲更亲,甚至不认为自己属于欧洲人。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后,历史的包袱和传统的影响,总是妨碍英国在欧洲建设问题上采取积极的态度。

(三)政治文化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的议会民主制国家,同时也是对“议会主权”具有强烈认同的国家。这种对“议会主权”的认同是经过长久历史延续下来的,已成为英国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信仰原则。英国这种对“议会主权”的高度信仰,使其在欧洲一体化问题上顽固坚持政府间的自由合作,特别反感欧盟向超国家方向发展。而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民族国家主权不断让渡和汇集的过程。主权让渡,是欧洲一体化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且,随着一体化向更宽范围、更深层次的扩展和渗透,必然要求成员国让渡更多的主权,这对于信仰“议会主权”和敌视超国家权力的英国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威胁。

(四)地理环境

英国是一个孤悬于欧亚大陆之外的岛国,英吉利海峡是一道天然的屏障,这种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理位置,使英国免受了无数场欧洲战火的直接殃及。二战期间,英国能够坚持下来并成为向德国发起反攻的重要基地,这与英吉利海峡这一天然屏障的存在不无关系。同时,英国之所以能够在工业化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里充当世界霸主,其有利的地理位置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样独特有利的地理位置,使得英国人感到英国不是欧洲大陆的一部分,只是欧洲的邻居。丘吉尔曾说,“英国与欧洲在一起,但不属于欧洲。”同欧洲合作,与英国人的观念相距甚远。

(五)英美特殊关系

英国虽地处欧洲,但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在感情上却与大西洋那一头的美国更为接近。而在二战中发展起来的英美特殊关系,无疑又增强了这种感情上的亲近感。英国自1973年正式加入欧共体以来,已逐步地卷进欧洲一体化进程。但英国加入欧共体后,在对外关系上依然存在着所谓的“欧洲主义”与“大西洋主义”之争,仍然面临着“欧洲主导,还是美国第一”的两难选择问题。这对英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态度取向,也构成了长期影响。

三、英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前景

(一)英国加入欧元只是时间问题

英国虽然至今未加入欧元,但一般都认为,英国加入欧元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从工党政府方面来说,只要条件具备,特别是政治条件具备,它就会采取积极态度,推动英国加入经货联盟。因为政治与经济上的考虑,都不允许英国长久地滞留在欧元区之外。尽管英国还未加入欧元区,但自2002年1月1日后欧元已在英国流通,不知不觉地渗入到英国人的生活中。鉴于英国国内对主权问题的传统观念和欧洲怀疑主义情绪的根深蒂固,布莱尔政府对于欧盟进一步一体化的任何步骤和措施,都不得不采取审慎的态度。工党政府之所以决定暂不加入欧洲统一货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顾忌怀有强烈欧洲怀疑主义情绪的英国公众,一时难以接受带有超国家色彩的欧元。但估计在今年大选后,工党政府会选择合适的时机,积极推动英国加入欧元。

(二)英通过欧盟宪法条约前景难测

2004年6月,欧盟首脑会议就欧盟宪法条约草案最终文本达成了一致。但是草案需要经过全体25个成员国政府的批准,以及包括英国在内的10多个国家全民公决通过之后,才能够真正成为欧盟宪法。英国《世界新闻周报》的一份民意调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英国选民反对英国批准欧盟宪法条约。这一民意调查反映出,至少从目前看,布莱尔希望英国批准该条约的计划缺乏基本的民意支持。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者中,有55%表示将在公决中投反对票,仅有25%表示将投赞成票,另外约20%表示不能决定。这一调查结果与英国其它媒体公布的调查结果以及分析人士的预测基本吻合。看来英国通过欧盟宪法条约的前景,并不乐观。

但布莱尔政府在此次公决中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即民意摇摆幅度大,选民的态度不像在一般大选中支持某一政党那样坚定。1975年,英国曾就是否继续留在欧共体中举行公决,大部分选民在开始时准备投反对票,但这部分人中的20%后来改变了立场,最终使赞成英国留在欧共体中的一方赢得了胜利。此次有关欧盟宪法条约草案的公决也有可能出现类似情况,因为欧洲问题在英国选民心中并不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布莱尔为了说服公众支持英国批准欧盟宪法条约,可能会首先等待其他国家批准,然后布莱尔在大力宣扬欧盟宪法条约将赋予欧洲理事会更多权力并加强欧盟作为国家联盟地位的同时,突出强调拒绝批准该条约将使英国面临被逐出欧盟、被孤立和边缘化以及丧失就业机会等危险,以“软硬”两手说服英国选民改变态度。但英国能否通过欧盟宪法条约,尚难以预测。

(三)英国对欧洲一体化将继续持保守态度

欧盟最近通过的一系列决议,拟加快一体化进程。某些欧洲政治领导人甚至提出了建设欧洲联邦国家的方案。英国不可避免地将要面临是把自己进一步纳入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去,还是在一些重要领域和方面被排除出“核心欧洲”决策圈之外的严峻考验。工党政府虽然表示积极参与欧盟一体化进程,特别是在经济上愿意与欧盟密切合作,但坚决反对建设“欧洲合众国”的主张。目前英国公众中疑欧情绪仍十分强烈,主要的反对党——保守党领导集团更提出要就欧盟基础条约重开谈判,扬言英国有可能退出欧盟。保守党公开向欧洲怀疑主义方向转变,使工党政府在对待欧盟进一步一体化的态度上,更趋稳妥。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工党的政治前景。这迫使工党政府在有关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问题上不能不表现出强硬的姿态。布莱尔声称,他将在所有有关英国国家利益的问题上表现“强硬”,说英国今后的对欧政策“需要强硬的时候就强硬,需要表现出建设性时就表现出建设性”。可以预计,英国在今后的欧盟一体化进程中,将继续持保守态度。

(四)欧美竞争加剧将迫使英国在二者间作出选择

随着两极体制的解体和东西方军事对抗的消失,美、欧共同的敌人业已不存在,军事安全因素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相对下降,经济因素变得更为重要。美国、欧盟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将日益体现为竞争关系。扩大后的欧盟,是惟一能够挑战美国的经济力量。欧洲推行一体化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欧洲联合来增强与美国竞争的能力。作为世界上惟一超级大国的美国,热衷于推行“单边主义”的外交政策。美国这种独断专行的行为,导致美欧关系出现前所未有的裂痕,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英国政府如果继续亦步亦趋,追随美国,一则将会损害自身的形象,削弱英国作为世界事务中一支独立势力的地位。二则会引起欧洲国家的不满,有可能成为英国进一步融入欧洲的制约因素。如何恰当地处理英国同美、欧之间的关系,怎样在使英国进一步融入欧洲的同时,又保持与美国的亲密关系,是英国外交面临的两难选择。当前,英国尚能在美、欧之间暂时取得平衡,但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持续深入,以及美、欧竞争的不断加剧,早晚有一天,英国将不得不在美欧之间作出选择。

‘玖’ 英国和欧洲大陆国家是什么关系

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英国的大陆均衡政策
英国是西欧的岛国,在14世纪之前,英国也一直想利用武力染指欧洲大陆。但是他它到了欧洲大陆强国法国的阻击,法国在欧洲大陆的权威是毋庸置疑的。英国在战争手段失败以后,开始用联姻等手段,变相的获得欧洲大陆的土地。英国一度成为一个大陆兼海洋的国家,但是英法百年战争摧毁了一切。在这次长时间的战争中,英国丧失了在欧洲大陆的领土,再次蜕变会一个海洋国家。在大航海时代来临之后,英国利用自己特殊的优势,先后击败了荷兰和西班牙。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英国的海外殖民地遍及各大洲。此时的英国已经放弃了染指欧洲大陆的想法,它只能做一个专职的海洋国家。
英国在逐步崛起的同时,法国也没有逐步衰落。法兰西曾经一度辉煌,这是一个海洋和大陆利益双丰收的国家。此时的英国在陆地上无力与强大的法国相抗衡,不过英国人的外交手腕很强,大陆均衡政策随后出炉。英国利用欧洲各国的矛盾,共同遏制不可一世的法国。英国的这套办法十分成功,英国先后击败了法王路易十四和盛极一时的拿破仑。在维也纳体系形成之后,欧洲大陆再次恢复到了均衡状态,这是英国最愿意看到的局面。不过沙俄这头北极熊又开始了张牙舞爪的扩张,英法等国联合砍下了俄国伸向地中海的爪子。这个局面是英国的得意之作,英国人认为只要能保证这样的局面,自己永远都是世界的老大。
二、面对各大国的争霸,采用了奇怪的孤立主义政策
击败了沙俄之后,英国认为终于天下太平了。但短短十余年之后,德国就崛起了,而且一口气暴打了法国。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德国、奥地利、意大利、沙俄、法国等国家乱成了一锅粥。英国作为世界第一强国,根本不屑于和它们竞争。到了20世纪末期,情况发生了变化。德国和奥地利、法国和俄国形成了战略同盟,这对英国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大陆均衡政策这回玩不转了。随后英国迅速调整了自己的外交政策,这就是光荣孤立主义。美国不愧和英国是一家人,大陆均衡和光荣孤立这两个政策,美国人现在还在用。不过最终英国意识到了德国对自己的威胁,英国彻底放下架子加入了法国和俄国的同盟。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英国的打击是致命的,仅仅是英军就阵亡了68万人。英国的地位已经被美国所超越。
一战以后,英国干了一件蠢到家的事情,它和法国一起将美国排挤出了欧洲。但问题是英法两国有没有足够的实力维持欧洲的问题,这样的秩序注定是不会长久的。纳粹德国崛起之后,显露出野心勃勃的扩张势头。英法两位为了保证自己的既得利益,一再对德国退让,这就是绥靖政策。客观的说,英法两国的绥靖政策是激起二战额原因只要。当时英法与德国的关系是麻秆打狼两头怕。在二战期间,虽然英国在名义上仍是三大强国之一。对于英国当时的处境,英国首相丘吉尔是有清楚认识的。他做了一个比方:“左边是庞大的北极熊,右边是强壮的北美野牛,而英国是中间可怜的小毛驴。”
三、英国最终放下了最后的面子
二战刚刚结束时,欧洲大陆的各国饱经战火催促,英国绝对是欧洲经济情况最好的国家。欧洲绝不甘心就此堕落下去,法德意等国为了对抗苏联,组成了欧共体。其实欧共体也有摆脱美国控制的原因,不过欧洲各国都没有明说。起初英国一直摆架子,维护着大英帝国的尊严,拒绝加入欧共体。但到了60年代,英国也看出了欧共体的有利之处。英国终于放下了架子,选择加入了欧共体。欧共体就是欧盟的前身,此次英国要退出欧盟,最大的原因就是经济问题。欧洲大陆很多国家对移民的门槛要求很低,而且国家福利相当好。英国则完全不同,在各方面都比较严格,在英国看来,这些欧洲国家是在拿自己的钱去做好人。这对英国经济是一种脱离,经济问题加上政治影响促成了英国脱离欧盟。

阅读全文

与英国与瑞士有什么关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尼出入境能带多少东西 浏览:565
印尼红鱿鱼哪里不能吃 浏览:168
越南怎么买的药 浏览:498
印尼华人钢厂有多少 浏览:16
卡卡为什么会有意大利国籍 浏览:849
lol意大利全民赛哪里可以看 浏览:268
中国水稻最高产多少斤一亩 浏览:791
越南红木街在哪里 浏览:289
英国留学生吃什么粥 浏览:368
意大利北部火山灰来自哪里 浏览:824
中国性都是哪个城市 浏览:926
印度签证在淘宝上怎么用 浏览:64
伊朗目前有多少将军 浏览:529
伊朗为什么和美国断交 浏览:196
中国的公交车是哪个品牌 浏览:195
为什么现在找职业越来越南 浏览:349
印度怎么能成为强国 浏览:471
意大利比亚乔旗下有哪些品牌 浏览:780
中国公民在英国死亡多少人 浏览:605
越南低保户怎么样 浏览: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