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黄种人、黑人和白人地域相隔了几万年,为啥没有出现生殖隔离
人种要么是一个,要么是几十个
首先我们需要有一个认识:以黄黑白三色区分人种是种族主义时代诞生的伪科学,如果以民族间不同的体貌特征来分类的话,会远大于三种。而如果是从基因的差别来区分的话,根本就没有明确的区分特征,也就是说如果随机给出一个人的基因序列,科学家不能通过直接观察识别出此人的“人种”。
▲狗虽然外形差异极大,但它们依然属于一个物种
而人类的几种不同肤色之间就连足以被认为是标志性差异的基因都没有,有的只是频率不同而已。所以现在地球上全部的人类连亚种级的区别都不存在,更别说是生殖隔离了。
㈡ 种族歧视的成因究竟是什么
种族歧视在古代即已存在,但其现代形式是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开始的,至今,在世界上若干地区仍存在种族歧视现象。这种现象是由反动统治阶级采取立法、行政和其他措施,鼓吹和散布种族优越和种族仇恨学说等造成的。种族歧视的表现有公开的、合法的,有隐蔽的、实际的。在南非,种族歧视突出地表现为种族隔离,这是白人种族主义者的基本国策,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最近半个多世纪里,白人种族主义当局颁布的种族歧视法令就多达100多项。美洲的黑人、印第安人,大洋洲的土着居民,欧洲的原殖民地移民、少数民族和外国工人,亚洲的“部落民”和种姓集团等,都是今天种族歧视的受害者。 种族歧视是对人类尊严的凌辱,受到了国际舆论和国际组织的一再谴责。1963年11月20日,《联合国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宣言》第一次宣告,要迅速消除世界上一切种族歧视。 1966年3月7日, 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规定:在政治、经济、社会、 文化或公共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交通工具、旅馆、餐馆、咖啡馆、戏院、公园等),禁止一切种族歧视。缔约国承担义务,防止、禁止并消除各种种族歧视,特别是种族分离和种族隔离,保证不分种族和民族,人人有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权利。凡传播种族优越或仇恨思想,煽动种族歧视,对任何种族或民族煽动和实施强暴行为,概为犯罪,应依法惩处。1973年11月30日,联合国通过《禁止并惩治种族隔离罪行国际公约》,再次明确宣布,凡犯有种族隔离行为的组织、机构或个人,即为犯罪,应负国际罪责
种族歧视在英国历来就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1993年4月发生的黑人青年劳伦斯遭种族主义分子谋杀事件更是引发全国上下对英国种族歧视,特别是政府和公务员队伍中种族歧视问题的激烈辩论。劳伦斯是一名18岁的大学预科生,他在伦敦东南部的一个公共汽车站被几名白人青年无端杀害。事后尽管有5名嫌疑人被拘捕,但没有人被定罪。英国政府委托了一个由麦克弗森爵士领导的委员会进行了调查。调查报告认为,大伦敦警察局在调查这个案件的过程中严重失职,并表现出“机构性的种族主义”。后来,大伦敦警察局同意向劳伦斯的父母赔偿32万英镑。 此外,英国人对难民的歧视和骚扰也十分令人忧虑。最近的民意测验结果显示,大多数人认为英国接收的移民太多。80%的人认为,难民选择英国的原因是他们认为来英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2001年5月,关于袭击难民的报道近来也屡屡见诸报端。仅苏格兰格拉斯哥几个月来就发生近80起此类事件。难民在英国的处境也相当令人担忧。一些人因忍受不了艰苦的生活环境而逃出难民聚居区,靠乞讨甚至抢劫为生。难民问题已成为英国政府的一块烫手山芋。这一点,恐怕是在科索沃战争时慨然许诺的布莱尔政府没有想到的。
种族问题历来都是英国各政党竞选的主要议题之一。反对党保守党领袖黑格更是被舆论指为“好打种族牌”。在英国有较大影响的《星期日独立报》曾发表文章,标题就是“绝望的黑格打种族牌”。2001年5月月29日,在离6月7日的英国大选不到10天的时候,奥尔德姆事件亦成为英国各政党攻击对手的口实。英国第三大党自民党率先发难。其内政事务发言人休斯27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保守党有关难民政策的讲话催生了此次事件的发生。
㈢ 英国有没有种族歧视阿严重吗
综合来看,英国人的种族歧视不太严重,但肯定多多少少也有,英国人大多数都非常有绅士风度,只要你勇于去交流,大多数英国人都会和你很好的交流,但英国人比较优雅,不会和你说一些闲话。这也是英国人和美国人的不同的地方,美国人比较大舌头,喜欢乱谈,但英国人相反,不喜欢乱谈,交友更多的英国人也只会表现在礼貌方面,而不是谈话。所以和英国交流千万少言多做。举止优雅,这样就不会被歧视了,我奶奶是伯明翰人。我在英国的时候就是。
㈣ 种族歧视是如何产生的,什么原因造成的由来及经过。
1、由来及经过:
在现代,种族歧视开始于殖民时代,以政府形式的种族隔离制度等制度为首的时期达到了顶峰。
经历了20世纪的二次大战,第三世界独立运动和西方国家内部的种族平等运动后,世界很多国家内部的公共讨论对和种族有关的政治正确性的观念已经越来越严重,种族差异不应当用种族歧视来概括。在移民国家,种族问题不是单纯用种族歧视可以掩盖的。
但是另一方面,现代种族问题的复杂化又衍生出了“逆向歧视”等更多问题。
在南非,种族歧视突出地表现为种族隔离,这是白人种族主义者的基本国策,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二十世纪中期以来,白人种族主义当局颁布的种族歧视法令就多达100多项。
美洲的黑人、印第安人,大洋洲的土着居民,欧洲的原殖民地移民、少数民族和外国工人,亚洲的“部落民”和种姓集团等,都是今天种族歧视的受害者。
2:种族歧视原因:
这种现象是由反动统治阶级采取立法、行政和其他措施,鼓吹和散布种族优越和种族仇恨学说等造成的。
相关事件:
据美国中文网综合在2014年2月19日的报道,美国华人欢庆新年之际,西裔民主党籍加州参议员(State Senator)贺南德兹(Ed Hrnandz)提出一项提案却给欢乐中的亚裔们浇了一盆冷水:该议员嫌加州大学系统(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ystem)的亚裔学生太多了,要求限制亚裔入学,提高西裔和非裔在加大系统中的入学比率。
根据《经济学人》杂志的数据,美国精英大学亚裔学生的数量1993年为20%左右,此后不升反降。而全国大学本科学生的组成比例,1984年亚裔为4%,24年后,终于增长至6%。但在此期间,拉丁裔和非裔却增长至15%。
同样,亚裔的SAT成绩必须比黑人高出450分(满分1600分)才能录取。而同样的成绩下,非裔被医学院录取的机会是亚裔的三倍。
㈤ 种族歧视的原因是什么
一开始没有美国,
北美原为印第安人的聚居地。
后来被哥伦布发现美洲
,以前黑人奴隶是从非洲贩卖过来的,
就是现在大部分美国黑人的祖先。1776年7月4日,由乔治·华盛顿任总司令通过《独立宣言》,正式宣布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
后来南北战争
黑人解放,
地位说是平等了
,但是白人心里还是不舒服
,不会接受的
。
因为白人也是一开始从欧洲贵族转移过来的
。
现在的美国人
全部都是移民
,本土的话只有印第安人,
所以
美国的种族歧视是最强烈的。
这是美国所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虽然在南北战争中,林肯废除了黑人奴隶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彻底,他们心中的黑人形象仍然是在三角贸易时的“奴隶”一样。21世纪的今天问题依然未被历史所淡化,所以美国仍然会有种族歧视!!
北美原为印第安人的聚居地,15世纪末,西班牙、荷兰等国开始向这里移民,英国则后来居上。1773年,英国已建立13个殖民地。1775年,爆发了北美人民反抗英国殖民者的独立战争。1776年7月4日,在费城召开了第二次大陆会议,由乔治·华盛顿任总司令,通过《独立宣言》,正式宣布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独立战争结束后的1788年,乔治·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南北战争之后,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以迅速崛起。19世纪初,美国开始对外扩张,历经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后,美国国力大增,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霸权超级大国[2]
。
㈥ 为什么英国人会歧视爱尔兰人为什么英国在自己的鼎盛时期,殖民地“日不落”时,没有将爱尔兰
爱尔兰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居住了,7000多年来,她经过多次入侵和侵略,结果形成了她丰富而复杂的世系和传统。第一批定居者主要是来自英国的猎人,他们带来了中石器时代的文化。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的时候,追随他们而来的农民,在这里饲养动物和耕种土地。在这些新石器时代的定居者之后,也就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来了探矿者和金属制造工。 到公元前6世纪时,一波又一波来自欧洲的凯尔特入侵者开始达到爱尔兰。凯尔特人虽然在政治上从未统一爱尔兰,但他们统一了爱尔兰的文化和语言。 公元5世纪,基督都开始进入爱尔兰。传统上,人们把这归于圣·帕特里克的功劳,尽管有证据表明,早在他到来之前爱尔兰岛上就有了基督徒。与大多数西欧国家不同,爱尔兰从未经历过中世纪早期的野蛮入侵,所以,在6世纪和7世纪,以寺院为中心的爱尔兰艺术、学术和文化得到了空前繁荣。在公元800年前那段时期,爱尔兰僧人给欧洲的很多地方带去了基督教。 在9世纪到10世纪期间,爱尔兰经常受到斯堪的纳维亚人的袭击。但他们同时也是商人,为丰富都柏林、科克和沃特福德的生活做出了贡献。1014年斯堪的纳维亚人在克隆塔夫(Clontarf)被爱尔兰王布莱恩·博茹(Brian Boru)打败,此后斯堪的纳维亚人的影响逐渐消退。 在12世纪,以前定居于苏格兰和威尔士的诺曼底人抵达爱尔兰。此时的爱尔兰已经走上建立一个由一个君王集中统治的国家的道路,这些人的到来破坏了这个进程。诺曼底人很快就掌握了爱尔兰大部分地区的控制权,这些地区后来置于了苏格兰国王的政治影响之下。 在随后的400年里,诺曼底人和他们的后裔在爱尔兰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该国的很多地区仍然掌握在爱尔兰人的手中,到16世纪初,英格兰出现了广为流传的恐惧感,那就是英格兰的影响有瓦解的危险,一方面是因为盖尔族人的入侵,另一方面是诺曼底定居者的逐渐盖尔化。 盖尔族爱尔兰的逐渐衰落 这段时间英格兰的宗教变革对爱尔兰产生了重要影响。后来被称为老英格兰人的爱尔兰,即诺曼底定居者的后裔,对已经导致了爱尔兰(英国)国教成立的新教改革基本上持敌对态度。此外,爱尔兰作为一个既靠近不列颠又靠近大陆欧洲的岛屿,处于中央战略要地的地位,因此很可能成为英格兰不满者或外国敌人的据点。这使解决爱尔兰问题具有几个世纪以来不曾有过的紧迫性。 作为对宗教分歧和对英格兰国王从不列颠引入新定居者的反应,盖尔族人在爱尔兰发动了一系列叛乱。他们的反抗最终被压制,到了1603年,最后一个盖尔族堡垒,乌尔斯泰(Ulster)也被归入英格兰国王的统治之下。后来把很多英格兰和苏格兰定居者带到了乌尔斯泰的乌尔斯泰种植园,对该省的宗教和政治格局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爱尔兰在17世纪的政治史,与英格兰和苏格兰发生的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包括内战、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起义、查尔斯二世复辟、让威廉姆和玛丽登上英格兰王位的光辉革命(1688年)。以信奉旧教的老英格兰人和盖尔族爱尔兰人为一方,以信奉新教的新苏格兰人(包括其他新定居者)为另一方,双方开始争夺至高权,整个这个时期,经过无数次此起彼伏的争斗,最后在博伊奈(1690年)和奥格里姆(Aughrim)(1691年)战役中尘埃落定。老英格兰人和盖尔族爱尔兰人被打败,随后,他们的领导人和追随者(‘野鹅’)大多离开爱尔兰去国外继续他们的军事、宗教或商业生涯。成了国教的新教徒垄断了政治权和土地所有权,并制定了歧视旧教(天主教)的刑法。 十八世纪 爱尔兰的经济在18世纪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亚麻生意兴隆,特别是在乌尔斯泰,爱尔兰羊毛、牛肉、黄油和猪肉也是重要的出口。新教势力逐渐把自己看作是爱尔兰民族的代表,并发展成了充满活力和独具特色的议会传统。持续的爱尔兰移民潮也始于18世纪,成千上万的长老会教友和数量较少的基督徒前往新大陆。 自18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与她在北美的殖民地之间的分歧日益扩大,促成了激进爱国主义传统的形成,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这种爱国主义传统最终产生了联合爱尔兰人社会(Society of United Irishmen)。1789年,联合爱尔兰人社会在爱尔兰举行了一次起义,虽然这次反叛留下了一些宗派色彩的暴力印记,但起义的目标是要成立一个独立的爱尔兰共和国,让所有宗教享受平等地位。这次起义被镇压后,1800年的《合并法》在英国和爱尔兰之间成立了完全的议会联盟。 然而,到这时英国和爱尔兰的差距却越来越大,尤其是在经济和人口方面。英国在向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同时,爱尔兰(除乌尔斯泰外)实际上离工业化越来越远,迅速增加的人口中绝大部分越来越依赖薯仔为生。19世纪40年代末,由于薯仔连年大规模歉收,发生了一次悲惨的大饥荒:100万人饿死,另有100万人逃出爱尔兰。10年(1846-1856)之内,爱尔兰人口减少了四分之一(即800到600万),随着移民海外成为爱尔兰社会的显着特征,爱尔兰人口后来又进一步减少。 在政治方面,追求旧教解放(从18世纪末期开始,刑法逐渐放松,1829年,由丹尼尔·釉康乃尔(Daniel O'Connell)领导的旧教赢得了参加议会的权利)在19世纪初期居支配地位。此后,进行了一连串改革或解散大不列颠与爱尔兰联盟的活动。“大饥荒”不仅是惨烈的人间悲剧和社会经济分水岭,而且有着意义深远的政治影响。在广大民众的心目中,应对不列颠政府提起诉讼,大多数爱尔兰选民寻求某种形式自治的愿望变得更加强烈。在“大饥荒”后的几十年里,爱尔兰地主也受到了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压力。至20世纪初,经历持续不断的农民动乱,终于通过了诱使大地主把土地出售给佃户的立法。为佃户提供贷款,肥使他们有能力购买自己的租借地。 但是,自治或者说“地方自治”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丹尼尔·奥康乃尔和艾萨克·巴特(Issac Butt)在19世纪40年代和19世纪70年代所做的努力没有什么结果。但是,19世纪80年代,在查尔斯·斯图尔特·帕乃尔(Charles Stewart Parnell)的领导下,爱尔兰议会党把爱尔兰问题入到了英国政治的中心。1886年,W.E.格累斯顿领导的自由党终于支持爱尔兰实行有限形式的自治。 “地方自治”的前景刺激了爱尔兰的统一主义者。他们主要是新教徒,占乌尔斯泰省的多数。与英格兰那些害怕爱尔兰地方自治可能导致大英帝国分裂的同盟者一道,统一主义者开始阻止通过“地方自治”法案。尽管如此“地方自治法案”最终还是在1914年获得了通过。 寻求独立 在一种日益军事化的氛围中,秘密组建的准军事部队(北爱尔兰志愿军和爱尔兰志愿者)开始了行军和操练,二者之间的敌对只在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由此导致的“地方自治”推迟期间称有缓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一切:1916年在宣布都柏林成立一个共和国,并发动了一次武装起义。民众最初对这次起义的支持率极低,起义最终遭到镇压。但它的支持者,充分利用了公众对处决起义领导人的厌恶情绪和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引入的爱尔兰兵役制的反对态度,在1918年的大选中获得了胜利。那次大选,他们以压倒多数击败了争取“地方自治”的议会党。 这次选举的获胜者,新芬党(意为‘我们自己’),成立了第一个Dali(议会),随后爆发了民族独立战争。至1921年签订《英爱条约》时,东北乌尔斯泰的6个郡,还有当时约三分之二的统一主义者多数派,已经组建北爱尔兰政府。签订《英爱条约》的结果是,其余26个郡组成在英帝国内部享有自治领域地位的爱尔兰自由国。自由国成立不久,就在那些视《条约》提供了有效自治的人和那些坚持要成立一个完全共和国的人之间爆发了一次短暂的内战。这次内战尽管短暂,却注定要在后来的几十年影响人们的态度和确定政治立场。 爱尔兰国 新自由国的第一届政府首脑是后来的‘Fine Gael’党‘Cumman na nGaedheal’的W.T. 科斯格拉夫(Cosgrave)。从20世纪30年代起,伊蒙·瓦勒拉(Eamon de Valera)成立的‘Fianna Fail’党一直支配着爱尔兰政治。1955年,爱尔兰获准加入联合国(UN),1973年,爱尔兰加入了现在的欧洲联盟(EU)。新经济发展政策带来了实质性的迅速发展。与欧洲其它国家一样,联合执政在爱尔兰已成平常事,通常是两个较大的政党之中的一个与劳动党或进步民主党组成政府。 在爱尔兰于1922年获得独立后的前20年里,自由国进行了机构合并,并形成了政治稳定的传统。1937年的宪法和1948年的《爱尔兰共和国法案》,切断了爱尔兰与英国最后的正式联系。二次大战期间,爱尔兰保持中立,它不属于任何军事同盟。
㈦ 种族歧视的事例
英国
种族歧视在英国历来就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1993年4月发生的黑人青年劳伦斯遭种族主义分子谋杀事件更是引发全国上下对英国种族歧视,特别是政府和公务员队伍中种族歧视问题的激烈辩论。劳伦斯是一名18岁的大学预科生,他在伦敦东南部的一个公共汽车站被几名白人青年无端杀害。事后尽管有5名嫌疑人被拘捕,但没有人被定罪。英国政府委托了一个由麦克弗森爵士领导的委员会进行了调查。调查报告认为,大伦敦警察局在调查这个案件的过程中严重失职,并表现出“机构性的种族主义”。后来,大伦敦警察局同意向劳伦斯的父母赔偿32万英镑。
此外,英国人对难民的歧视和骚扰也十分令人忧虑。最近的民意测验结果显示,大多数人认为英国接收的移民太多。80%的人认为,难民选择英国的原因是他们认为来英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2001年5月,关于袭击难民的报道也屡屡见诸报端。仅苏格兰格拉斯哥2001年就发生近80起此类事件。难民在英国的处境也相当令人担忧。一些人因忍受不了艰苦的生活环境而逃出难民聚居区,靠乞讨甚至抢劫为生。难民问题已成为英国政府的一块烫手山芋。这一点,恐怕是在科索沃战争时慨然许诺的布莱尔政府没有想到的。
种族问题历来都是英国各政党竞选的主要议题之一。反对党保守党领袖黑格更是被舆论指为“打好种族牌”。在英国有较大影响的《星期日独立报》曾发表文章,标题就是“绝望的黑格打种族牌”。2001年5月月29日,在离6月7日的英国大选不到10天的时候,奥尔德姆事件亦成为英国各政党攻击对手的口实。英国第三大党自民党率先发难。其内政事务发言人休斯27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保守党有关难民政策的讲话催生了此次事件的发生。
美国
美国总统布什承认,种族主义依然在美国徘徊。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承认种族偏见仍然存在。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存在制度化的种族主义美国种族歧视问题的存在是其制度化种族主义发展至今的必然产物。从杜鲁门总统开始,美国政府便致力于黑人权利立法。到约翰逊总统执政时期,最终从法律上取消了种族主义。因而在今天的美国,虽然合法的种族歧视与隔离被取消了,但制度化的种族主义却丝毫未减。
绝大多数黑人因肤色被剥夺了享有与白人同等待遇的权利。时至今日,“黑人应在社会底层”一类思想并非没有市场。决策者们把解决问题的着眼点定位于改变广大黑人的文化、行为、道德,而不是消除其穷困窘境本身。
这就是说,美国政府在制定该项政策之前,就已对黑人的文化、行为、道德作了彻底否定,这便决定了美国政府的黑人政策无法摆脱种族主义的影响。
相关政策埋下歧视基础随着美国经济的衰退,有色人种、特别是广大黑人的生存条件面临日益严重的威胁,种族冲突愈发激烈,种族主义更加猖獗。民主党和共和党在竞选中令人吃惊地联合起来,他们从各自利益出发,均把矛头指向有色人种,特别是黑人,并由此出笼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首先,否认黑人享有获得政府福利救助的权利,拒绝给予黑人基本的生存保障。1996年通过的《福利法案》强行规定了需要政府救济的黑人可得到资助的年限(一生中只有5年),解除了政府部门对其所应承担的救助义务。
其次,减免“精英集团”(以富有的白人为主体)的纳税额,实施有种族主义倾向的经济举措。在广大黑人最基本的福利待遇被大刀阔斧地砍除时,许多白人却得到了政府的额外津贴。
黑人表现提供歧视口实种族主义的存在也有黑人自身的原因,许多黑人自身的表现为政府对其实行种族歧视性政策提供了口实。
长期以来,许多黑人因得不到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没有工作,其中一些人(特别是部分年轻人)经常会做一些“残忍的毒品交易”,以自己的方式模仿资本主义的创业精神。在黑人聚居区,掠夺性的犯罪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
另外,还有一些黑人,特别是一些黑人妇女,他们习惯依赖政府的救济生活,不思进取。
种族主义分子以此为由,把广大黑人诬蔑为“寄生于毒品中的无业游民”,“缺乏道德、礼貌、良心的嗜血好战者”。由此,政府的决策者们为其制定“强硬政策”找到了“凭据”。
黑人斗争的历史还很短美国建国200年后,才出现了马丁·路德·金为黑人争取权利的运动。在这个运动中,有一位黑人领袖说:自由只能用子弹才能得到。可见直到美国建国200年后,种族仇恨依然十分强烈。然而,子弹最终打进了马丁·路德·金。因而,美国黑人要想获得真正的平等,还必须不断地进行顽强的抗争。
在马丁·路德·金的故乡亚特兰大,当地黑白两个流行音乐电台的主持人想借1976年2月马丁·路德·金诞辰之机,搞一个黑白民众的联合音乐派对。这个提议一出,在听众中反响热烈,电台热线快被打爆。但到了举行派对的当晚,到场的民众中80%以上是黑人。这表明,尽管美国取消种族隔离制度已经几十年,但多数白人和黑人还是选择过相互隔离的生活。
㈧ 为何西班牙殖民地印欧混血人口占大多数而英国的殖民地却奉行种族隔离制度,基本上白人占大多数
西班牙对西印度群岛的控制开始于1492年,以哥伦布初次在新世界登陆为起点,接着是西班牙、法国、英国、荷兰和丹麦在17、18世纪对本地区的瓜分。美国对大安地列斯群岛的侵入开始于19世纪初期,并在1898年占领古巴和并吞波多黎各,以及1917年收买丹麦属维尔京群岛时达到最高峰。随着卡斯楚1959年的革命,苏联开始与古巴合作,造成大国长期卷入西印度群岛的历史。然而,在西印度群岛殖民化之前,那里的前哥伦布时期的民族已经创造出了重要而具有特色的文明。
前哥伦布时期
据估计,在1492年西印度群岛的美洲印第安人总数为600万,大致是今天人口的1/5.有3群不同的印第安人占据着群岛∶1.西沃内人(Ciboney),集中在现在属古巴和海地的岛上;2.阿拉瓦克人(Arawak),住在大安地列斯群岛和千里达岛上;3.加勒比人(Carib),大部分住在千里达岛北部和小安地列斯群岛上。前哥伦布时期的人口,由于欧洲人带来的文化冲击、奴隶苦役和疾病,而大为减少。
考古学家把前哥伦布时期的西印度群岛人口按年代顺序分成3批∶1.古印第安人(5000~2000BC),是古巴、伊斯帕尼奥拉和千里达沿海地区的狩猎者兼采集者,大概源于中美洲;2.中印第安人(1000~500BC),也是狩猎者兼采集者,但有比较进步的物质文明,从南美洲分布到千里达和大安地列斯群岛,他们在那里的遗族被归入西沃内人;3.新印第安人∶首先是阿拉瓦克人,他们大约在西元前300年从南美洲进入千里达,并迅速分布到小安地列斯群岛和大安地列斯群岛,但在西元1000年之后被委内瑞拉迁来的侵略成性的加勒比人从小安地列斯群岛上排挤掉。
大安地列斯群岛上的阿拉瓦克人各群体有共同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他们的社会结构以称作酋长的世袭统治者为首,而萨满师则主持他们的宗教活动。阿拉瓦克人居住在林中开辟地上的村庄里,各村都有自己的首领,也称酋长。有原本墙壁和棕榈苫顶的圆形屋环形排列。伊斯帕尼奥拉岛上的村庄特别大,人口往往在1,000和2,000之间。阿拉瓦克人各群体还在求生存的技术和技艺上显示出一致的发展情况。西班牙人当时曾对他们的农业技术和物质文明有深刻印象。
小安地列斯群岛上的加勒比人村庄往往位于迎风的海岸上,有免遭突然袭击的防护设施。他们的社会关系可能比阿拉瓦克人更具有伸缩性,而且他们没有世袭酋长。不过,加勒比人和阿拉瓦克人的物质文明之间却存在着许多相似点,特别是在他们的轮耕制度方面。他们的房屋是由立柱架子苫着棕榈房顶建造的,呈椭圆形或长方形。
欧洲人探险和殖民主义阶段(1492~1800)
发现
随着1492年哥伦布的发现之旅,西班牙的殖民定居点集中在大安地列斯群岛上,尤其是人烟稠密的伊斯帕尼奥拉岛(现为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共和國共和国)上,西班牙在美洲的第一个永久殖民地就建立在那里的圣多明哥。在科尔特斯(Hernan Cortes)率领下赴墨西哥和在皮萨罗(Francisco Pizarro)率领下赴秘鲁的两次重大探险都从圣多明哥出发。他们的成功在1520年代把西班牙的注意力转到了大陆上,圣多明哥在商业的重要性上很快就被哈瓦那(古巴)和圣胡安(波多黎各)超过了,那时西班牙大帆船的船队就在那两处下水,把金条银块从“西属本土”(加勒比海边缘的大陆)运到伊比利半岛。
殖民主义
在欧洲西北部的强权中,就属英格兰对西班牙领地的掠夺最为成功。英国人于1623年占领圣克里斯多福(圣基斯),又于1625年占领巴贝多。到1655年,当牙买加被攻占时,英国已在尼维斯、安地瓜和蒙塞拉特建立了殖民地。法国在1635年取得对瓜德罗普和马提尼克的控制,又在1697年正式并吞圣多曼格(Saint-Domingue,今海地)——伊斯帕尼奥拉岛西部1/3的地区。在1630年代,离现今委内瑞拉海岸不远的库拉索(Curacao)、阿鲁巴和博奈尔(Bonaire)以及小安地列斯群岛北支的圣尤斯特歇斯(Sint Eustatius)、萨巴和圣马丁等岛都变成了荷兰属地。整个18世纪,英、法两国继续争夺小安地列斯群岛,到19世纪初期,多米尼加国、圣露西亚、圣文森、托巴哥及格瑞纳达均已落入英国手中,而千里达则在1802年由西班牙正式割让给英国。
种植园奴隶制
17世纪后半叶,殖民主义同(以建立金、银储备和贸易顺差为基础的)重商主义和使用从西非输入奴隶劳动的甘蔗种植园相结合。这些帝国体系中的各个体系,目标都在从蔗糖、奴隶和工业制品的贸易体系中榨取利润。重商主义在18世纪达到了顶峰。
西印度群岛白人殖民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殖民者都想带着他们挣得的财产返回欧洲。18世纪初期,当许多成功的种植园主退休回到英国,留下代理人管事时,不在地主经济制就完全建立起来了。这些不在地主是西印度群岛利益集团中一个重要的元素,该集团是一种结合了来自主要港口的商人、种植园主和国会议员的强大的院外游说团体。西印度群岛利益集团在18世纪前半叶操纵了《糖浆条例》和《食糖法》,这些法保护了英国市场上英属西印度群岛的蔗糖。
这种种植园制度创造出一种以种族区别和法律为依据的社会等级制度。在17世纪期间,西印度群岛的主要社会阶层是自由的白人和黑人奴隶,到18世纪中期,已经出现一个中间的黑白混血人阶层。地位和权势同人群的规模大小成反比,牙买加在19世纪初期,由25,000白人统治着一个有40,000黑白混血人和340,000黑人的殖民地。
19世纪以来的西印度群岛
奴隶解放
西印度群岛的克里奥尔人社会在1790年代因圣多曼格奴隶起义成功而发生动摇,这次起义的结果是海地于1804年独立,创立了美洲第一个黑人共和国。1807年英国废除了奴隶贸易,奴隶制本身也于1833年在英属西印度群岛被废除。法国于1848年颁布了《奴隶解放法》,荷兰也于1863年颁布了这种法律。但当英属、法属、荷属的西印度群岛都在发生这些变化时,西班牙属的古巴却在演变成为奴隶种植园的蔗糖生产者。尽管有英国的海军封锁,输入古巴的奴隶仍然在19世纪后半叶前把该岛转变成为一个主要是黑人和黑白混血人的社会。直到1886年,古巴才制订了完全的奴隶解放法,而波多黎各比它早13年就完成了这一解放——在波多黎各,烟草比蔗糖更重要,而且奴隶不到人口总数的5%。随后移来古巴的自由白人,主要是20世纪初期前来从事种植园工作者,再一次将古巴转变成为一个具有西班牙文化色彩的白人社会。
奴隶解放之后,以殖民主义为基础的种植园制度和白人优越感仍顽固存在,在西印度群岛支撑着极不平等的社会结构。在民主被蓄意否定的情况下,有色阶级和文化阶级的并置对比都持续存在着,只有19世纪晚期后的法属西印度群岛是例外。在某些岛上,随着其他一些种族集团的到来,形成了白人、棕色人和黑人的复杂的社会等级结构。
非殖民化
非白人在社会地位上的根本改变是靠了非殖民化,而不是靠奴隶解放。海地人于1804年解放了自己,在1820年代初期就侵入了圣多明哥,把这个几乎被遗忘的前西属殖民地合并成一个全伊斯帕尼奥拉岛的海地。1844年多米尼加共和国共和國人拒绝了海地的霸权并宣布了自己的主权。他们暂时复辟了西班牙的君权,而于1865年完成了最终的独立。西印度群岛中第三个摆脱欧洲强国而获得独立的是古巴,时间在1898年,这一事件不仅包括和西班牙的两次独立战争,还包含了美国的干涉。古巴于1902年完成了脱离美国的正式独立。
西印度群岛各社会,大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取得帝国同意而实现非殖民化的,有的是通过取得完全独立的许可,如大多数英国属地的情况;有的是通过归并到母国版图内,如法属安地列斯群岛的情况;还有的是通过与其母国的联合,如荷属安地列斯群岛和某些英国属地的情况。英国仍然保留几个小的西印度群岛附属国,其中大多对独立不表兴趣,如∶蒙塞拉特、安圭拉、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以及土克斯和开卡斯群岛。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只有海地、多米尼加共和国共和國共和国和古巴是独立的,而且全部已是或即将成为独裁国家。当英、法、荷三国开始进行非殖民化时,为了促进民主,英国企图建立一种岛际联邦,这种联邦可以比在单一国家有更多的抑制和平衡,并可为小岛的非殖民化提供一种方式。这项政策的失败以及西印度群岛联邦(1958~1962)的崩溃,引起了第一阶段的独立(1962~1966),随后是与巴哈马和英国各联合邦有关的第二阶段的独立(1973~1983),以及英国最终对继续残存的一种属地类型的承认。
㈨ 为啥从1920年起,英国就开始考虑让殖民地自主而不永远保持现状.
简单说,就是一战给英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大大降低了它对殖民地的统驭能力。
从1920年爱尔兰独立并引发爱尔兰内战,英帝国就开始考虑如何和平的退出殖民地并于1923年通过了“非殖民化”的维斯敏斯特法案。
英国皇室和英国内阁,近八十年来,尊严和从容的出席了一场接一场的政权交接仪式和殖民地国家独立仪式,宗主国为殖民地作了新独立国家的助产护士。 中国人记忆尤深的恐怕是1997年7月1日的香港回归仪式,在噙着泪花、品味着国家强盛、洗却鸦片战争以来耻辱的国人脑海中,可曾理解英国人在回归仪式上扮演退出者、失败者的认认真真?
殖民地后遗症 二战之后,随着联合国的建立和美国反殖民主义的外交策略,除了冷战产生东西方阵营之外,世界新秩序为西方大国“退出殖民地”提供了国际秩序的保证,也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英法帝国开始逐渐退缩到本土;可是基于之前的殖民地政策和退出的主被动区别,前法属殖民地在近五十年来,产生了数倍于英属殖民地的人道和政治危机,埃塞额比亚、苏丹、越南、柬埔寨、中非,一个个从灾难或内战新闻中熟悉的名字,都是前法属殖民地。
在世界新秩序下,由英语国家主导的现代文明,已经将丛林时代“大国欺负小国”的国家间关系,进化到了无论大小国家,都能享有应有的政治权利和国防协作,且因宪政民主制度而形成的各个国家政府之间,也基本不会出现严重的国家间战争可能。 遍布欧洲的多个小国,如瑞士、挪威,和微型小国,如卢森堡、列支敦士登,其国民富裕程度和生活安定指数,往往居全球之首,而这,正是人类之所以结成社会或国家的真正意义。
19世纪是大英帝国的全盛时期,1914年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国,自称“日不落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衰败。英国于1920年设立北爱兰郡,并于1921年至1922年允许爱尔兰南部脱离其统治,成立独立国家。1931年颁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认其自治领在内政、外交上独立自主,大英帝国殖民体系从此动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经济实力大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随着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继独立,到60年代,英帝国殖民体系瓦解。1973年1月加入欧共体。
还有一些资料可供参考
虽然英国赢得了战争,并从战争中获得了新的殖民地,战争的巨大开销使得英国无法继续承担维系一个帝国所需要的庞大财政支出。英国有数百万人死亡,无数资产被毁,其结果是债台高筑、资本市场的混乱以及在海外殖民地英国籍官员人数的缺乏。与此同时,民族主义情绪在新老殖民地都在高涨,而帝国的参战以及非白人士兵在战争中所感受到的强烈的种族歧视都更加助长了这种民族主义情绪。
1920年代是自治领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虽然自治领在一战爆发时还无权选择是否参战,1919年结束一战的《凡尔赛条约》,却是由英国和其自治领分别签署的。1922年自治领不再愿意支持英国对土耳其的军事行动,迫使英国寻求一个和平的妥协方案。
自治领的完全独立经由1926年的《贝尔福宣言》和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案》得到最终确立:所有自治领取得与英国的同等地位,英国的立法机构不再有权干涉自治领内部事务,自治领也将享有自主外交政策的自由。1907年在殖民部内设立的一个主管自治领事务的部门也在1925年从殖民部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的自治领部,并在1930年拥有了首位部门大臣。
加拿大在1923年成为第一个独自签署外交条约的自治领,并在1928年迎来了首位英国驻渥太华高级专员,从而结束了加拿大总督原先即是加拿大国家元首、又是英国驻加拿大代表的矛盾地位。1927年加拿大向华盛顿派遣了第一位永久性的外交官;1940年澳大利亚也派出了首位驻外大使。
爱尔兰自由邦在一场反抗英国统治的血腥战争后于1921年取得了自治领地位;1937年爱尔兰与英国断绝了正式的宪法关系,并在1949年正式成为完全独立于英联邦之外的爱尔兰共和国。原本就独立、直到1922年才被英国掌控的埃及也在1936年断绝了与英国在宪法上的特殊关系(虽然直到1956年英国才从埃及撤军)。在1922年成为英国保护国的伊拉克也在10年之后的1932年完全独立。
20世纪初被殖民地区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已经开始挑战殖民宗主国的统治地位。同时,宗主国又开始越来越关心本土和周边国家的事务,特别是在二战以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印度是第一个抓住这个历史机遇的国家,之后亚洲和非洲的许多殖民地也纷纷效法。英国虽然在开始时试图抵抗这种势头,但都落得灾难性的下场,最终只得接受这一新的形势,并将旧日的大英帝国转变为今日的英联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英国民不聊生,而它的前盟友们却又不愿继续支持殖民主义。1947年的经济危机迫使克莱门特·艾德礼的工党政府放弃继续维护英国作为世界一流强国的野心,而被迫接受美国的崛起。英国也必须处理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关系,但英欧之间扭曲的关系至今没有完全解决。
1939年9月英国对德国的宣战只代表了它自己和澳大利亚(当时澳大利亚还未正式接受《威斯敏斯特法案》),而除了爱尔兰(该国在一年前要求英国军队离开其国土,并选择在战争中保持中立)以外其他的自治领则都分别对德宣战。
二战最终摧毁了英国原本就已经开始减弱的经济与财政领导能力,并突显了自治领与美国在军事上对英国进行协助的必要性。1942年澳大利亚总理约翰·科丁(John Curtin)史无前例地下令将驻扎在英属缅甸的澳大利亚士兵调回澳大利亚参加保卫澳大利亚的战斗,明确地向英国表明,英国再也无法要求自治领政府以牺牲本国利益来维护英国的战略利益。
战争结束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于1951年加入了美国主导的澳新美地区安全条约,使得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在太平洋地区新的军事主导力量。而英国本身也从1961年起就试图加入欧共体,并在1973年如愿以偿,这进一步削弱了英国与其自治领之间原本存在的特殊经济关系,自治领的产品在进入英国市场时从此不再享受特殊优惠待遇。
在加勒比、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战后的非殖民化运动在日渐强大的民族主义势力推动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以实现,而英国几乎从未试图抵制这股浪潮。英国的颓势在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中表露无遗:在这场近乎羞辱的事件中,英法两个老牌殖民国家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被迫结束对埃及的干预,以维护美国在中东的利益。
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这是印度国大党长达40年反抗殖民主义斗争的胜利。但是印度的独立是以分割印度和巴基斯坦为代价的,为的是避免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互相的内斗。英国和其他自治领对于印度独立地位的接受是今日英联邦组织的开始。
1948年缅甸也获得独立,并选择不加入英联邦;之后又有斯里兰卡(1948年)和马来亚(1957年)的独立。1948年英国结束了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此后的几十年间这里一直持续着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血腥暴力争端。在地中海地区,说希腊语的塞浦路斯人一直通过游击战的形式希望将塞浦路斯保留在希腊的版图内,但1960年塞浦路斯还是最终获得独立。
英帝国在非洲殖民主义的结束往往过分迅速,以至新独立的国家无法独立面对独立后的挑战:1957年加纳在10年的民族主义运动后终于独立,之后尼日尔爾利亚(1960年)、塞拉利昂和坦噶尼喀(1961年)、乌干达(1961年)、肯尼亚和桑给巴尔(1963年)、冈比亚(1965年)、博茨瓦纳和莱索托(1966年)以及斯威士兰(1968年)也相继独立。
英国从南部和东部非洲的撤军对当地的白人居民有着很大影响:肯尼亚独立后发生的茅茅起义表明,白人土地主对权力的占有已经引起了非洲土着居民的不满。南非白人政权的持续存在一直是英联邦的一块心病,直到其于1994年结束了种族隔离的政策。
虽然由白人占多数的罗得西亚联邦随着1964年马拉维和赞比亚的分别独立已经分裂,南罗得西亚的白人(他们自1923年起就一直是一个自治的殖民地)宣布独立,拒绝接受一个非洲人政府的管辖。在南非白人政府的支持下这个罗得西亚政权一直持续到1979年,直到双方达成协议成立一个多数共治的津巴布韦共和国。
在短命的西印度联邦(1958年至1962年)的失败后,大多数英国的加勒比殖民地选择分而治之:1962年的牙买加和特立尼达和多巴哥、1966年的巴巴多斯以及其他的东加勒比海岛国都相继独立。英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在之后的岁月里也相继经历了类似的非殖民化过程。1997年,英国在中国政府的强烈压力下,被迫归还了原本就属于中国领土而被英国以武力占据的殖民地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