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英国的士兵是干什么的

英国的士兵是干什么的

发布时间:2022-08-12 16:09:52

① 马岛战争后,英国守岛军人是怎样服役的

马岛上的英国军人过着一种非常惬意的生活,他们不必为粮草军火担忧,他们只需要照顾好岛上的一草一木,不让他们受到其他国家的侵略就可以了,因此在马岛上的这些英国军人他们可以说是非常幸福的了,在战场上没有任何的敌人可以来攻打他们。闲暇的时候,他们还可以进行一番野炊来犒劳自己。

于是英国的首相撒切尔夫人就抓住了这一点机会,顺应了民意,他果断做出了决定,马上派遣部队同阿根廷人交战,英国以前作为日不落帝国,他有拥有着强大的实力,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以往那么强大了,但是好歹他还是有一定的军事基础力量的。因此最后大败阿根廷人全国上下一片欢呼,撒切尔夫人的民意支持又重新高涨,阿根廷的此番举动真可谓是丢了夫人又折兵呀。不仅没有得到马岛的归属权,还让马岛上的英国军人过着这么幸福的生活。

② 英国皇家卫队的士兵要求

英国皇家卫队的士兵从各地陆军选拔出来,然后被安排到皇家仪仗队位于白金汉宫附近的军营中受训。
英国皇家卫队
这些新兵每天除了跑步、射击训练之外,还需要学会使用各种攻击火炮,擅长骑术。身高体重要求“孪生兄弟”一样整齐划一,而且长相俊朗,声音洪亮,充分体现英国的军人风貌。 卫兵们还有厚重的军装铠甲,以及长长的军靴,仅仅是这套装束就重得让常人走不动路。所以说,想当好一名皇家卫兵,能负重、耐高温是必须具备的素质。

英国什么士兵,穿红色军服,戴黑色帽子

他们是皇家卫队,也就是女王的私人部队,每个皇家卫队的士兵都是从各地陆军中挑选出来的最优秀的人才,所以皇家卫队从属于英国陆军。

英国士兵是从1815年开始戴这种黑色熊皮帽的,滑铁卢战役中英国击败了法国拿破仑部队,为了展示本国强盛的军力,英国军队就从这一年起开始戴原属于法国军队的这一熊皮帽,为的就是证明英国的军力比法国强!其实拿破仑当时让士兵戴这种帽子就是为了让士兵的个头看起来更高更威风,可他万万没想到,这一帽子竟在英国一直流传下来,成为了英国皇家卫队的服饰传统,更成为了英国白金汉宫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④ 为什么英国被称作龙虾兵

线列步兵时代,英国军队凭借自身的一些特点,在战争中胜多败少,吊打了世界不少国家的军队,在当时可是一方霸主。因为那时候的英国军队身穿鲜红色制服和三角帽,通常称为“红衫军”,因为颜色的原因,被好多中国网友戏称为“龙虾兵”,这些“龙虾兵”不可小觑,战斗力相当强悍!

从战术意义上来说,英军成功地将欧洲式正规战法移植到了美洲,并获得成功,北美式作战经验在正规战斗中作用有限。在大小战斗中,欧洲的组织、军纪和战术仍起主导作用,北美的英军能够入乡随俗的改变。在侦察、行军警戒、瞄准射击和以连为单位的机动上,英军其实丝毫不逊色于北美殖民地军队。

⑤ 能否介绍一下英国军队的历史

英军历史

在英国伦敦的军事博物馆中,也许国家陆军博物馆是较为简陋和不起眼的一个。

它位于伦敦切尔西区皇家医院路的一侧,由一座两层楼的方形建筑构成,加上地下室共有三层展厅,博物馆的标志是门口摆放的2门二战期间英国陆军用过的M1野战炮。博物馆的小册子称,“在这里,你可看到英国士兵战时和平时感人的故事,了解英国陆军士兵从15世纪到今天的生活和战备情况,国家陆军博物馆是英国陆军自己的博物馆,也是英国惟一的一家全面介绍英国陆军的博物馆。”

“长弓”之胜

博物馆中讲述的故事从1415年开始。当时,英伦三岛摆脱内部纷争,国王的眼光在盯向海洋的同时也开始关注欧洲大陆,走出岛国成为英王的最大心愿。是年,英王亨利五世率6000官军在法国北部加来一个名叫阿格尼科特的地方大败法国25000大军,英军从此频繁越过海峡,参与欧洲大陆的战事。

据英国人的理解,国王亨利五世能以少胜多的原因在于其军队采用了先进的军事技术。博物馆解说道,新式武器装备,即“长弓”是国王军队获胜的关键。“长弓”是冷兵器时代英国一大发明,样子有点像中国的长矛,但要比中国的长矛长而重。作战时,英军把“长弓”绑扎在一起,以战马为依托,形成一排排利刃,直刺敌军方阵。这样做不但能打乱对手的进攻队形,而且还能有效地保护自己。早在决意征战欧洲前,英国国王就决定,男孩6岁起便要学习使用这种兵器,等他们长到20岁左右,便可以成为熟练的“长弓手”。一经实战,这一武器和与之配合的战术一起对保证英军打败大陆对手发挥了重要作用。

英国人也这样认为,每一次战争都不会是前一次的重复,只有创造性地利用手中武器装备,不拘于以往,才能不断取得战争的胜利。

“龙虾背”

国家陆军博物馆比较吸引人的展室是500年来英国陆军的军服展、18世纪英国陆军官兵生活展和滑铁卢之战。早期的英国陆军士兵身着红色的军服。博物馆解释说:“在当时的条件下,红色是一种方便且便宜的染料。混战中,红色又很易识别……伊丽沙白时代,伦敦地区的陆军官兵便开始穿着红色军服。1645年,英国‘新型步兵’把红色作为军服的基本颜色。到17世纪末期,红色军服成为英国陆军的主色调军服。‘红外套’成为英国陆军官兵的绰号。”且由于很像煮熟的龙虾,英语有一句“龙虾背”(LOBSTER BACK)的俚语。今天,提起“龙虾背”,英国人都会告诉你,这是指他们的子弟兵。英国陆军官兵穿了大约2个世纪的红色军服,到1845年拿破仑战争期间,红色军服仍为英国陆军士兵所用。

站在红色军服面前,你可以闭目畅想,脑海顿时呈现一幅撼人心胆的场面:一场冷兵器的较量在欧洲某一原野上拉开。远远望去,身着红军服的英军官兵犹如一簇簇红红的火苗时隐时现闪动着,红军服以马队为先导,以方阵队形向敌人的方向涌动,战马和步兵扬起的沙场尘埃掩映不住阳光下的刀光剑影,嘶呜的战马和面无表情的将士等着敌人近些,再近些,接下来便是一场昏天黑地的肉搏。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战中,红色告诉战友自己的位置,相互应策着,共同血战敌手。

随着火药的广泛使用,尽管方阵和肉搏仍是陆战的主要方式,但双方交战的距离被火枪或火炮的距离拉开。到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陆军的红色军服渐渐地显现出其不足,敌人完全可在远距离上发现那簇簇红色的目标,红色军服成为敌人火枪打击的活靶标。另外由于英国陆军士兵出战国外的日子越来越多,如在炎热的非洲,一味要求穿红色军服不能适应作战区域的环境需要。到19世纪后期,英国陆军士兵军服发生新的演变,红色军服逐渐为黑、灰、白、蓝等颜色军服替代。到1900年布匿战争期间(英军征服南非部落之战),英国陆军正规部队已全部放弃红色军服,而改浅色,特别是白色军服为主。

但对一个讲古的民族来说,直到今天,英国也没完全淘汰红色军服。去过英国的人都会去女王居住的白金汉宫前看换岗仪式。除天气不好,一般情况下每隔一天的上午11点左右都有这种仪式,从军乐队到卫兵,上岗和下岗的士兵都穿着几个世纪前他们前辈穿过的红色军服,他们或步行或骑高头大马整齐列队,从离白金汉宫不远处的卫兵营队来此。到了白金汉宫前,换岗的卫兵又是踢腿又是跺脚,又是奏乐又是吆喝,好不忙乎。奇特的打扮把人们带回几个世纪前,红军服仍试图向围观者说,英国曾是个老牌帝国。但时过境迁,此时已非彼时的英国,红色军服在白金汉宫前演义着英国几经盛衰的故事。

在白金汉宫附近的卫兵博物馆中,我与看门人,当年诺曼底登陆战役的卡车司机,谈起红色军服的故事。他说,考究的红色军服还必须配上由带毛黑熊皮做的高帽子,早年时候,带毛黑熊皮全从俄国进口,以显示皇家的华贵和尊严,但今天真正用俄国黑熊皮做的卫兵帽子已不多见。老人说,他这里有一顶,已传几代人,驻在附近的卫兵每次来这里都要带着试试。当得知我是位远道而来的中国军人时,老人欣然拿出熊皮帽子,给本人带上。帽子里面有些油腻,外面毛发也有不少脱落,肯定是试戴的人很多。为了不扫老人的兴,我带上了那毛绒绒的大帽子,感觉并没想象的那样重,且很暖和。合影之后,老人又拉住我长谈。他说:“我知道中国,知道中国军人进驻了香港,你们的军服也很漂亮,我希望有一天能亲眼看一看中国,看一看你们漂亮的军服。”

早期的英国陆军生活

看过陆军军服的演变史,我又按顺序进入英国陆军生活展室。

18世纪的英国士兵可没今天英国士兵那样清闲和舒服。当时,官兵很少有人享受足够的医疗保障和津贴。士兵每日的津贴费为8个D(一个弃用的英国货币单位,每D相当3便士,100便士等于1英磅),其中6个D用于吃住,余下的钱除养家糊口外还要自己购买军服和其他必要装备。18世纪士兵的食物主要是煮牛肉和面色,每日军队只供应两餐。为省钱,许多官兵都不在军营中住,而在营外找房子。由于待遇不高,官兵结婚的不多,即使结了婚,英军也不允以承认。只有少数官兵能带着家眷一起生活。当时,英军中也有部分妇女,但她们并不算军人,倒像今天的文职雇员,她们的工作主要是做饭和洗衣。

进入19世纪,英国陆军官兵的待遇也没多大改善。1800年,1名骑兵上校(团长)的日薪是23先令(已弃用英币单位,介于英磅和便士之间),尉官日薪是14先令,列兵是1先令3个D。步兵上校(团长)日薪为13先令11个D,尉官为9先令,列兵为1先令。而当时英国的物价并不便宜。一位士兵1808年的一份帐单上写道:1瓶廉价的酒1.5个D,一双皮鞋6先令,留小姐过夜费5英磅5先令。英国作家塞穆尔·约翰逊写道:“我认为,和社会上同一阶层人,如劳工比,英军士兵的生活要苦得多。”尽管如此,英国军队的纪律仍极为严格,如果违纪,如醉酒者将受到上司的鞭笞。

“招兵买马”三百年

团曾是英国步兵的基本建制单位,一般由1名校级军官任团长,团的名字也以团长的名字命名。随着英陆军规模的扩大,出现重名现象。1751年,英军决定在团的前面加阿拉伯数字。1782年,英国步兵团又开始以所在郡命名,如当时的英国步兵第29团被命名为伍斯特郡团。

步兵团的组建由皇家授权,被授权者必须要有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一经皇家同意,政府会为官兵提供薪金和武器装备,被授权者则负责士兵的招募、管理和训练。这是完全商业化的募兵程序,首先双方要解决钱的问题,政府与募兵者双方按契约合同以给钱的多少来确定招兵的数量,而募兵者与被招募者则根据给钱的多少来决定服役期的长短。这种募兵制度给投机分子以可乘之机,募兵成了他们发财的好交易。他们往往虚报招兵数量,向政府领取空饷,终饱私襄。

今天,英国全志愿兵役制度更突出了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不同的是,英国国防部替代了中间商,英军招募列入政府议事日程。相同的是,无论是在车站,还是在影院,你仍可见英国各军种宣传当兵如何之好的招兵买马广告。

18、19世纪,并不是每个英国人都想当兵,有时兵源很难找到。征募者便把招兵买马的时间放在冬季,冬季农活不多,城市也出现失业高峰,尽管待遇很低,但为糊口,许多人还不得不当兵去,这些来自社会底层的人除了浑身力气一无所有。

大多数情况下,征兵者对新兵有条件要求。但条件有时形同虚设,平时英军就招不满,战时就更加困难。无奈,招募者只好放宽条件,一些老弱病残者也穿上了军服。战争爆发后,为补充兵员,政府还让罪犯参军。罪犯可用参军的方式赎罪,并由此获得“自由”。这使我想起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电视连续剧《加里森敢死队》。二战中,美军曾征用过“身怀绝技”的小偷小摸与德国人作战。笔者猜想:美国这样做也许受英军当年征兵的启发。为募新兵,募兵者想尽办法,过份地夸下当兵如何优越的海口,结果许多人当兵后才发现现实并不非如此,发放的津贴七扣八扣等到了自己行手上已是所剩无几。

浓彩重墨滑铁卢

博物馆浓彩重墨的展厅是滑铁卢会战。17世纪,英国在世界上崛起,开始与欧洲大陆的帝国发生冲突,对手之一就是法国。1815年6月18日发生在布鲁塞尔以南滑铁卢地区的英普联军与法军进行的会战成为英国登上欧洲霸业的转折点。会战中,法军伤亡约3万人,被俘数千,英普联军伤亡2万多人。法军战败,拿破仑于6月22日退位。此次会战后,欧洲10年时间没再发生重大战事,英军从1815年的23万人削减到1828年的10万人。

对这场会战,陆军博物馆充分利用光电模拟和录相设备,较全面地介绍了穿红军服的英军如何在威灵顿将军的指挥下大破拿破仑方阵。英国首相丘吉尔对英国这段历史做过论述:“……150年前,纳尔逊、皮特和威尔逊击败过拿破仑……在这些世界战争里面,我们或者保持着欧洲的领导角色,或者孤军奋战。”可以这样说,英国陆军的主角在这些联合行动或孤军奋战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传述英国陆军的故事

走出博物馆,门口一块不大的石头吸引住我。住足细看,上面雕刻着一位英国陆军战士的话:“当你回家的时候,请把我们的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告诉他们,为了你们的明天,我们失去了今天。”英国式的浪漫反映出战士对未来的企盼,为了大英国帝国和它臣民的明天,战士付出了一切。

就在完成这篇小稿时,我在问自己:对英国战争和军事博物馆的系列参观是不是要把英国士兵的故事告诉身边的人?回答是肯定的。

潘莹斌

⑥ 英国殖民者有着什么样的兵力

英国殖民者在征服和统治印度的过程中,征募了一支印度雇佣军,即所谓的士兵“西帕依”。英国殖民者利用24万印度士兵统治着两亿印度人民,同时利用4万英籍军官控制着这些印籍士兵。印籍士兵大多来自倾家荡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到军队中卖命。

⑦ 英国站岗士兵,为什么穿裙子

英国站岗士兵穿裙子就是当地的习惯,而且英国本来就是时尚的国家。

在前几年,通过小沈阳小品《不差钱》中就演绎到男生穿裙子的表现,虽然内容是娱乐性的,但是在表演中也尊重了苏格兰方格裙的情调,正是因为这个小品的出现大家对苏格兰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当地很多人都喜欢着的方式生活,虽然在1745年,当地政府实施“禁裙令”,但是大家还是通过了30多年的抗争,希望政府取消禁令,才在最后为自己赢得了穿裙的权利。所以很多时候苏格兰人把苏格兰短裙当作是正装或者是参加庆典时才穿的礼服,日常还是比较少穿。


可以说英国是一个时尚的国度,我们也尊重人家的选择,不去议论只带着欣赏的态度去了解,因为在我们中国自己的国家传统就像穿旗袍就是,近年来大家也慢慢找回传统的表达方式。

⑧ 那些保护英国女王的卫兵,都是些什么人

英国保卫女王的士兵,是白金汉宫和温莎城堡,不可缺的亮点。卫兵们戴着高高的黑色熊皮帽子,本身就是一大亮点,红色的军服,黑色的裤子,女王士兵独特的造型,尤其是皇家卫队换岗仪式,每年都吸引不少的游客前来观赏,毕竟是女王士兵独有的,在别的地方是看不到的。


近年来成了一大亮点,不少的游客,也进行参观拍照,但是千万不要进入警戒区,也不要挡住行进的路线,曾经有一个女游客,跨过警戒线,挡在卫兵前面,卫兵旁若无人,只轻轻一推,这位游客,一个趔趄,飞奔向前,差点摔倒在地。士兵继续前进,好象什么都没发生。所以在参观时,千万不要阻碍士兵的视线,也不要挡道,否则的话,将会遭遇卫兵粗暴对待。

⑨ 近代英国士兵作战能力很强吗

英军素质还可以吧!因为都是职业军人,素质还是比较高的,训练方法和技战术也比较科学,而且,英军非常重视射击,一般的士兵枪法都了得,马岛战争的时候,同阿根廷部队交手,虽然阿根廷军队明显有数量优势,但是,英军表现出了心理素质稳定,战术灵活果断,而且,枪法非常了得,据说当时英军使用的枪械和阿根廷部队一样,但是,英军没有连发功能,只能点射,所以显得火力不猛,可阿根廷人发现自己的阵地上一轮下来军官几乎都撂到了,可见英军的枪法。不过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如此,英军似乎在作战积极性上比较差,作战热情不高,应对局面比较被动,面对素质不高的阿根廷守岛部队的时候,竟然,也遭遇了很大损失,而且,一旦进攻受挫,马上想别的办法,作战不够勇猛承受不起伤亡。

以上都是指白人部队,英军中真正具有战士素质的是廓尔喀外籍兵团,这些战士都是来自尼泊尔的劳苦子弟,为了混口饭吃,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来到英国成为雇佣兵。但是,由于,尼泊尔人天生纯朴 民风彪悍 而且,服从命令 知恩图报 耐力和勇猛 不是温柔的英国绅士可以比拟的 因此,廓尔喀部队才是英军真正的步兵主力。

不过这也让人看到了大英帝国浮现出来的“罗马的影子”。当年,何其勇猛的罗马兵团,最后竟然打不了仗,堂堂罗马“公民”却都在醉心于金钱 美酒和女人的石榴裙,把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交给了无数的雇佣兵,最终,自己的国运也断送于此。

阅读全文

与英国的士兵是干什么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意大利有什么好包 浏览:682
去伊朗女士服装需要注意什么 浏览:458
英国留学费用有多少 浏览:363
英国阿散蒂有限公司都做什么 浏览:630
越南女兵为什么那么漂亮 浏览:622
中国科技馆门票多少钱 浏览:988
中国最贵的别墅多少钱 浏览:97
中国最大的极乐菩萨界是哪里 浏览:436
在越南街吃一碗粉花多少钱 浏览:50
阮氏越南语怎么写 浏览:300
印度老人王琦现在过的怎么样 浏览:308
agonia意大利语是什么意思 浏览:613
意大利西西里岛有哪些足球队 浏览:405
科兴疫苗印尼文怎么写 浏览:602
印度产的是什么烟 浏览:817
英国人为什么去美洲建国 浏览:251
印尼鱼鹰机多少钱 浏览:473
伊朗内贾德是什么派 浏览:126
西班牙留学和意大利留学哪个好呀 浏览:311
两伊战争为什么对文莱印尼有利 浏览: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