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语言不通清朝是如何与英国人沟通

语言不通清朝是如何与英国人沟通

发布时间:2022-08-15 08:11:46

⑴ 各国语言都不同,那最初的人们是怎么沟通的

最初步的翻译是口译。有文字以后,双方都用它来记录发音,以及这个词表达的意义。首先要弄清的是指示性语言,举个栗子:一个只会说英文的英国人遇到一个只会说中文的中国人,初译开始了。英国人要指着对方,说you;指着自己,说me;指着苹果,说apple。

这样的指示性语言一点点堆砌,加上熟悉了对方的表述方式,就可以产生最基本的交流。后来,再从判断句衍生出各种各样解释,从而构成更加复杂的内容。当然从第二步到第三步,远比从第一步到第二步来的艰难。

所以需要越来越多做这样工作的人,不同母语的人交流得多了,加上对彼此文化背景愈加了解,翻译这项事业终于从采集文明进入到了农耕文明,出现了正规的词典,还有专业的翻译官大人。

(1)语言不通清朝是如何与英国人沟通扩展阅读:

早在汉代的法律中,就有对翻译人员的处罚条文。《张家山汉墓竹简》为研究西汉前期的法律制度提供了最原始的资料。其中有载,汉简《具律》规定:“译讯人为非(诈)伪,以出入罪人,死罪,黥为城旦舂;它各以其所出入罪反罪之。”

若是翻译者乱翻译,导致对他人的定罪量刑有出入,如果因此被错判死罪,翻译者相应地处以黥城旦的刑罚,这是最重的一种劳役刑。如他人被判其他罪的,就要实行反坐。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两个不同语言的人第一次碰到,是怎么交流的?

⑵ 想知道清朝时,外国人说的话清朝人怎么听懂的呢

。。。。。。。那个时候早就有传教士来华了。像汤若望,南怀仁,利玛窦,熊三拔等。其中南怀仁,汤若望等在早清都已在华传教,其中南怀仁更是康熙帝的老师,汤若望甚至在晚明就已来华。郎世宁更是干隆的宫廷画师。所以当时最早的翻译是来华的传教士们啊。中国一定知道英国在哪的,因为利玛窦曾绘制过坤舆万国全图。

参考:来华外国传教士在谈及自己学习汉语的目的时,都声称是为了传播宗教。
例如,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中国官府抓到了两名外国传教士,耆英派员
审讯,诘问他们“远涉重洋,经历数省,学习各处语言文字,意究何
居?”(8,3046)这两个外国人回答说:“因伊国语言文字,中国人不能通晓,是以
学习中国文字并各省语音,无非为便于传教起见,并无他意”(8,3046)。传教士
来华之初或学习汉语之初,主要目的确实只有一个,那就是传教。1580年
(明万历八年),西班牙方济各会神父奥法罗在结束广东之行来到澳门之后,
一再强调:
……抱有极大希望看到他愿望的实现,因为他每天都在一个跟中国
人见面交往的地方,一旦他能说(中国)语言,他就要试图教导他们有
关信仰的事。……i乏il:我们布道,如果我们会(中国)语言的话,靠上
帝的帮助,我们会很快学会语言,因为我们是在不断跟中国人交往、谈
话的地方‘u,305--306)。
最早学习汉语的耶稣会士罗明坚学习中文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教,他认为
“这是为归化他们必须有的步骤”(80,5),他直言不讳地道出汉语学习与传播宗
教之间的直接联系:“我希望短期内(能)自如地使用这一语言。目前正在练
习用他们的语言写作。这可以成为吸引捕捉他们心灵的手段”(120,40)。在进入
中国内地十年后,紧随罗明坚来华的耶稣会士利玛窦说:“今年已决定请位老
师教我国文……看看能否用中文编写书籍,结果还算不错,我每天听他授课
两小时,而后编写,全由我执笔,这样准备写本有关教义的书,用自然推理
证明教义为真,印刷后将在全中国使用”(81,Ⅲ,139)。

⑶ 在古代语言不通,古人出使别国,如何解决语言不通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各个国家交流越来越密切,交往越来越多,即便是语言不通也不影响我们交流。因为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的普及,我们拥有大量的翻译人才,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先进的软件直接帮我们翻译外文。这些方法既方便又简单,为人们的沟通交流节省了不少的时间,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样的事情,放到古代又该怎么办呢?古人也是要进行外交活动的,出使他国,语言不通该怎么办呢?快来看看聪明的古人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所以,在古代也不用为古人担忧,古人的翻译方式所言费时费力,但是,也不影响古人之间的交往。如果是你,你愿意回到古代,做一名翻译吗?

⑷ 各国语言早期是怎么实现互通的

这种新形成的语言模式就成了那两种非同源语言的桥梁。比如在清朝,英国人想了解中国的文化典籍,但语言不通,而满族人创制的拼写制的满文相较汉语更接近英文,所以,他们先将汉文的典籍译成满文,在把满文译成英文,而满文同汉文,由于地域的接近,势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⑸ 清朝有洋人来中国,他们语言不通是怎么交流的

清朝在鸦片战争之前只开放了广州一处通商口岸,那么这些洋人不会汉语,是如何与中国人交流的。主要是因为当时有翻译,也就是中国人俗称的买办。买办相当于一个中间人,代表洋人与本土中国人做生意。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中国的买办阶层。

所以说,外国人虽然不懂汉语,但中国有一个中间人性质的买办阶级,可以处理中外之间的生意事宜。

⑹ 历史上的郑和下西洋,他们是如何与洋人进行交流的

我们先不谈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就谈谈在明朝之前的张骞的丝绸之路,唐朝时期玄奘取经之路。这些都是有着与不是本国人民接触的活动,在这些事件里也就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障碍。那么,最大的障碍无疑就是语言不通了。回归正题,历史上的郑和下西洋,他们是如何与洋人进行交流的?

手势动作,作为世界共同的语言形式,我们不能忘记。就像你画我猜一样,人们会依据生活经验而得出结论。这也在一些我们表达不了的情况下,帮助我们更便利地解决问题。对于郑和他们来说,面对不太明确的事物前,且无法用语言描述时,就可以通过手势来表达,也不是礼貌。

⑺ 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中国是如何进行对外交流的

1. 十九世纪中叶,五口通商的结果使广州成为中国人从实用角度开始学习英语的最早地方。当时在广州出现了一本英语教科书,叫做《鬼话》(Devil's Talk)。其实,这部旨在教中国人学习英语的课本不过是一种粗浅的、用汉语注音的英语词汇入门书。例如:把today 注为“土地”,把man注为“曼”。1884年上海的点石斋石印了一本可以被称之为最早的英语900句的会话书,书名叫《无师自通英语录》。这部书突破了《鬼话》只以单词为核心的编排方式,而代之以译成汉语的英文句子为核心。当然,它仍采用汉语的字词来标注英文的读音。例如:How many chapters are there in this book? 这句英文被注成了“好美呢却迫忒儿司阿儿则儿意因祭司不克”。另外,英文在上海更发展成了以通俗的、类似打油诗一样压韵的竹枝词为载体的不乏趣味的“洋泾浜”英语,这就是所谓的“别琴”竹枝词。“别琴”这两个字原本是英文business(生意)的近似汉语读音,后来英国人恶意地取笑这种不准确的读音,于是就用pidgin这个发音相近的英文词来表示胡编乱造的、不规范、不准确的英文。Pidgin English便成了“洋泾浜英语”的代称。举个例子博大家一笑:“清晨相见好猫迎(早上见面说good morning),好度油图嘘阔情(相互问候说how do you do);若不从中市归市(squeeze,意思是敲诈),如何觅市叫先生(先生为Mr.)。”

2. 从英语习得史的角度看,在这一英语学习的“启蒙期”,中国人学习英语的方法特点是:(1)完全以字为中心,简略之极;(2)完全以汉文化的生存实境来强迫英文就范。换句话说就是:“字本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中制夷”。只是,依照这样的方法学出来的英文真难为了洋鬼子。

3. 1898年,一个名叫马建中的人出版了一部影响巨大的着作——《马氏文通》。这是国人写的第一部汉语语法书,以欧洲语言的所谓“葛郎玛”(grammar)来系统地解释古汉语的文言文。“葛郎玛”这样一种总结语言规律的方法被马建中拿来“以夷制中”,使国人茅塞顿开地感受到汉语文言文亦有语言“规律”可循。从英语习得史的角度看,进入这一以“句本位”为特征的英语学习的“理解期”后,中国人学习英语的方法一变而为强调“语法”,即注意力转向到英文词与词之间的“构成关系”上,重视完整的句子,旨在理解英文的“意义结构”。对于“启蒙期”而言,无疑这是一次英语学习方法上的革命

⑻ 满汉语言不通,清朝皇帝是怎样与大臣沟通的呢

我们都知道,大清王朝是满族人的天下,也就是清朝的统治阶级是满族人,虽然也有汉族,但是其实只是极少数。随着民族的融合,原先的封建大一统也渐渐变得开放,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清代各朝代语言的使用吧。


但是听闻历史上的西太后——慈禧满语并不好,但是却给光绪找了个好老师,专门教光绪满语,所以光绪每次出席正式场合都使用满语,这也大大带动了满语的复兴。到了溥仪一代,满语由盛转衰,再加上近代辛亥革命、维新变法等等的先进革命和改革,汉族人成为天下的主任,满语也逐渐的没落,溥仪晚年回忆,他只会一个满语,是“起”。

⑼ 清朝时期的官员如何与外国人交流

通过翻译(当时称通事)交流。
清朝初期,清朝官方主要接触交流的就是西方传教士,清朝的通事主要学习的是拉丁语。而清初清朝的唯一的外交对象国就是沙俄,所以《尼布楚条约》除了满文,俄文还有拉丁文文本。且规定如果双反发生歧义纠纷,以拉丁文本为准。但是当时中国自己没有拉丁文翻译,是依靠在华的外国传教士。所以沙俄通过贿赂外国传教士,在谈判中占了很大的便宜。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中英双方谈判,拉丁文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当中国方面被临时专抓差来的英文程度不佳的商人应付不了的时候,最后双方不得不依赖长期定居澳门的中国人和懂葡萄牙文的英国人来互相以葡萄牙语来最后确认准确意思。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创立培养外语人才的同文馆。先开设的英法俄三个语种,后来陆续增开了德日语。
自中法战争开始,中国的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和担负对外交往任务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两广总督等地方督抚已经普遍配备并使用自己培养的翻译了。

阅读全文

与语言不通清朝是如何与英国人沟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large相当于中国哪个国家 浏览:476
中国工程院院士怎么获得 浏览:447
谈谈你的中国梦是什么 浏览:710
印尼椰子什么时候开花 浏览:986
塔是从哪里传入中国的 浏览:47
伊朗死的是什么级别 浏览:150
印尼巴士什么时候更新 浏览:580
英国外国人什么工作多 浏览:633
中国最早村庄是哪个 浏览:361
印度多少个少数民族服装 浏览:266
脱欧如何投资英国 浏览:862
意大利阿利卡灶具怎么样 浏览:242
葡萄牙跟伊朗怎么买 浏览:377
在印度为什么不能玩手机 浏览:102
为什么海湾国家和伊朗不和 浏览:982
如何理解中国道路1000字 浏览:703
越南生蚝一般多少钱 浏览:425
印度口罩库存多少 浏览:38
去越南办健康证需要多少钱 浏览:499
伊朗怎么惹美国了 浏览: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