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八国联军怎样侵占圆明园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打下来的。
按照英国人的说法,他说是因为有三十七名英法俘虏在圆明园受到了虐待,所以呢要焚烧圆明园来作为报复,但是经过研究,不是这么一回事,9月21日僧格林沁在捉拿了巴夏礼他们二十几个人送到圆明园以后,他在圆明园只过了一个晚上,因为圆明园不是个关押俘虏的地方,所以第二天呢,就把他们就转送到了刑部,把他们分别囚禁在刑部的南监和北监,因为刑部监狱里边关押外国人这是破天荒的事,因为过去从来,刑部监狱里边没有关押过外国人,所以,这个刑部尚书赵光,和另外两个刑部的官员,他们亲自到了这个南北两监去察看,看俘虏在这里边生活究竟怎么样。还跟那管理监狱的,这些人讲,就说你们要小心防守,不可凌虐,简直是待如上宾,这巴夏礼在离开刑部监狱的时候还摘下了帽子向监狱的管理人员一再地表示感谢,如果是他们真正的在这个《监狱》受到了虐待,像额尔金讲的那样,巴夏礼离开监狱的时候会这样吗? 这是第一种说法。第二一种说法呢,是我们国家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这些英法侵略者是为了掩盖他们抢劫圆明园的罪行,所以说把圆明园烧了,这个说法也是不可靠的,因为在英法侵略者看起来,战胜了一个国家,抢劫他的东西这并不是什么罪行,所以法国那巴特雷上尉,写信给雨果,要雨果歌颂他们,他认为呢,这次远征行动是干得体面而漂亮,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像这样的人,他并不认为(抢劫)是一种罪行,他能够放火把它烧掉吗?第三种说法呢,认为英国侵略者之所以要焚毁圆明园,他是要以此对清王朝施加压力,使清政府尽快地接受他们提出的条件,签订和约,以便他们能够按原定的计划从北京撤出。因为在1860年,英法联军从香港出发的时候,还是春天,他们的军官和士兵,都是春装,但是北京呢,到了十一月天气就冷了,而天气寒冷以后对英法侵略者是很不利的,大家知道拿破仑一世在攻打莫斯科的时候,就遇到了严寒的天气,因为他们的士兵,还是穿着春天的衣服,结果是很多兵士被冻死饿死,所以英法联军这次在出发的时候就定下了撤军的日期,就必须在11月1号以前,要撤离北京,但是他们提出的条件是非常苛刻,作为清方的谈判代表奕欣不敢接受,接受了以后不好跟咸丰交代,所以不敢跟英法侵略者接触,所以一直到了这个十月中旬,到十五号都还没有动静,所以这个额尔金就认为,只有是用烧毁圆明园的办法,才能解决问题,因为额尔金,他很清楚,额尔金和格兰特,他们深深地知道,圆明园在咸丰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因为圆明园它不是一座普通的园林,而是从雍正朝开始,从雍正以来五朝的皇帝,经常居住和向全国发号施令的政治中枢,当时的这个政治中枢,不是在紫禁城,而是在圆明园,皇帝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住在圆明园里边,都在那处理这个国家的这些大事,他认为焚毁圆明园可以对清统治者产生正面的作用,所以就以虐待英法俘虏,就以英法俘虏啊,在圆明园受到虐待为借口,下令焚毁圆明园,他这个看法怎么样呢?事实证明他这个的确是起到了效果,在侵略者的压力下,奕欣完全接受了侵略者提出的一切条件,在10月24日,25日,分别和英国公使额尔金,法国公使葛罗,交换了《天津条约》的批准书,并且订立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所以英法侵略者他们自己讲,他们说烧毁圆明园大大加快了达成最终协议的部分,由此可见,《中英中法北京条约》,是被圆明园之火逼出来的。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烧圆明园呢?其实说到底就是"磕头外交"这样的"小事"引起的。当时英法要求和满清谈判,双方要谈判的是什么呢?就是“北京驻使,内地旅行,长江通商,”也就是说,人家要来和你建立外交关系,互设使领馆.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旅游,以及和中国通商。其实这不是好事吗?按照现在的情况,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如果你认为你吃了亏,你也可以到他们国家去旅游吗,也可以把生意做到他们国家去吗。满清统治中国后,采取的是对外闭关锁国,对内采取愚民政策,终于使中国积贫积弱,与世界拉大了距离。从明朝的航海和科学技术大国,落到了只有耕牛加锄头的纯农业国。当时,英法要求就以上三点和中国谈判,按照现在的认识,中英双方出现的种种争端,在国与国之间关系中是十分正常的,应该通过双边协商谈判来加以解决。但是满清的咸丰皇帝,无才无德,好色成性不说,还夜郎自大,没有能够象林则徐那样放眼向洋看世界,就象个井底之蛙,只看到中国这么大的一片天。不知天高地厚地认为中国自古就是世界的中心,皇帝为天下共主,所有国家都是中国的藩属,所有人见到皇帝都必须磕头表示臣服。但这一观念必须得到夷狄们的认同才行呀。满清的传统外交主题就是让夷狄们前来磕头,并由此建立了一套被费正清称为“朝贡体系”的完整外交模式,现在的麻烦在于,夷狄拒绝磕头,而且他们还要长驻北京。公使驻京必然导致觐见皇上,而对皇上不行跪拜之礼将在事实上促使“天下一统”观念的破产,英法联军当时要求和满清谈判,要谈判就要见皇帝,见皇帝,按照传统外国使节就要在见皇帝时下跪,但是就是为了这么一个磕头不磕头的小事。
Ⅱ 英法联军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
英法联军之役期间,英法国陆军于1860年10月6日攻抵北京德胜门、安定门等处,僧格林沁和瑞麟部士兵纷纷退至圆明园一带,法国陆军遂追至圆明园。英法军队按原计划冲入圆明园,守园的官兵寡不敌众。
英军司令詹姆斯·霍普·格兰特批准英军入园抢劫破坏。清廷曾拘捕英国军使巴夏礼一行39人,奕䜣虽向英国谈判全权代表第八代额尔金伯爵表示26名英军军使全部健在,额尔金于10月17日已知被捕的英使中13人已经被虐至死。
10月17日联军司令部正式下令可入园自由劫掠,联军士兵大肆劫掠园中的珍宝和陈设物,中国的民众也直接参与了劫掠、焚毁圆明园的行动。
根据英国官员事后估算,被掠走的文物珍宝(金银、宝石、绸缎和古玩陈设等)价值达600万英镑之多,因不识其价值或因搬运不便而被毁坏的珍本图书、佛塔、瓷器、家具等价值与此相仿。额尔金为了报复,此于10月18日下令放火烧园,以教训咸丰帝。
英国第一步兵师米启尔骑兵团一部于10月18日起在园中各处纵火。圆明园大火持续烧了三天三夜,300多名太监和宫女由于躲在园中不及逃出,葬身火海。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对此给予强烈谴责,称之为“两个强盗的胜利”。
圆明园被焚后,尚有部分景点幸存。
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内务府调查报告,园内幸存建筑有圆明园的廓然大公、紫碧山房、鱼跃鸢飞、耕云堂、慎修思永、知过堂、课农轩、顺木天、春雨轩、杏花春馆、文昌阁、魁星阁、蓬岛瑶台、万方安和十字亭、藏舟坞,长春园的林渊锦镜、海岳开襟,绮春园大宫门、庄严法界、正觉寺等建筑。
残存建筑多已年久失修。同治十二年,同治帝打算择要重修圆明园,计划修复圆明园前朝区、九洲区,以及福海以西以北的少数景点,并将绮春园择要修复,改名“万春园”,作为奉养两宫(慈安、慈禧)太后的居所。但该计划终因财力不足而在开工11个月后作罢。
此后对园内一些景点仍有小规模维修,慈禧太后和光绪帝曾多次到园中游幸。此时的圆明园除幸存建筑外仍保留有大量的名贵花木、山水叠石、建筑基址,桥梁、道路、园墙和园门大多完好。圆明园仍属皇家禁苑,管理事务大臣及以下官员职务都有保留。
(2)英国当时怎么侵入圆明园的扩展阅读:
保护整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先后将其列为公园用地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征收了园内旱地,进行了大规模植树绿化。
在“文化大革命”中,遗址虽然遭到过一些破坏,但它毕竟被保住了:整个圆明园的水系山形和万园之园的园林格局依然存在,近半数的土地成为绿化地带。十几万株树木蔚然成林,多数建筑基址尚可找到,数十处假山叠石仍然可见,西洋楼遗址的石雕残迹颇引人注目。
1976年正式成立圆明园管理处之后,遗址保护、园林绿化有明显进展,西洋楼一带得到局部清理和整理,整个遗址东半部的园林道路、园林设施从无到有,逐年有所改善,来园凭吊游览者大幅增加,圆明园园史展览馆自1979年11月举办,其中十分之一为中小学生参观。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明确把圆明园规划为遗址公园。同年,北京市政府拨出专款,修复了长春园的东北南三面2300米虎皮石围墙。
在北京市和海淀区政府及圆明园学会等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1984年9月圆明园管理处与海淀乡园内农民实现了联合,采取民办公助形式,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发建设遗址公园。
从而使遗址保护整修工作迈出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首期工程是整修福海,1984年12月1日破土动工,历时7个月蓄水放船。
1985年孟冬接着整修绮春园山形水系,至次年初夏完成。这两期工程均以挖湖补山为主,并修建园路桥涵和园林服务设施,清整古建基址,进行绿化美化。两年动土方40万立方米,使110公顷范围的山形水系基本恢复原貌,其中水面55公顷。
福海中心蓬岛瑶台东岛的“瀛海仙山”亭和西岛庭院,绮春园的新宫门,以及西洋楼的欧式迷宫(万花阵),均已在原址按照原样修复。后又经两年整修提高,遗址公园初具规模,于1988年6月29日,正式向社会售票开放。园内游人累计数量已超过1000万人次。
Ⅲ 英法联军是怎么抢圆明园的
清咸丰十年,即1860年,英法联军联合出兵,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 战争,举世闻名的圆明园也被毁于一旦,成为我国近代历史上一页难忘的痛史。 当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联军司令部下令抢劫之后,侵略军涌向园内的各个 角落,奔向宫殿、奔向楼阁、奔向宝塔、奔向书屋,贪婪而疯狂地动手抢劫。圆 明园内的宝物被抢被毁到底有多少,已无法统计,仅举二例,可见一斑。当抢劫 完毕,侵略军由圆明园向北京开拔时,法军满载物品的车辆足足走了一个小时, 英国远征队的上千辆车子和驮马连起来有二公里长,也是满载而归,甚至还塞满 了弹药箱和炮身。在撤离圆明园时,为了让大炮和车辆便于通行,不惜把许多精 美的时钟、挂钟以及象牙雕刻艺术品等,填到车辆要经过的车沟里。大量精美的 绸缎、珍贵衣料、玉器、瓷器等艺术珍品,除被抢劫外,还被践踏和破坏。每个 士兵都腰囊累累,满载而归。圆明园中的金银库也被打开,并抢掠一空。圆明园 当时遭洗劫的惨相是难以想象的。 英国陆军军官赫利斯,因从圆明园掠夺了大量珍贵古董文物和金银器物,回 国后发了横财。由于他拥有抢来的大批贵重珍品,而得了一个绰号———“中国 詹姆”。他回到英国后,凭着掠来的大批赃物,竟变成了一个富翁,并得以终身 享用。事隔半个世纪以后,也就是1912年,在他80岁的时候,写了《中国詹姆》 一书,恬不知耻地详细讲述了他所掠夺到的重要宝物和抢劫经过。他的书成了侵 略者抢劫、破坏圆明园文物的自供状。 以“文明人”自诩的英法侵略者彻底洗劫了圆明园之后,还要彻底毁灭圆明 园。大火一连3天,圆明园几十处地方都冒出了重重烟雾,万万千千的火焰向外 爆发出来,浓烟迷雾,遮天蔽日,所有宫殿、庙宇、古老的建筑都付之一炬,化 为劫灰了。“文源阁”所收藏的《四库全书》和“味腴书屋”的《四库全书荟要 》,连同其建筑物一起化为了灰烬,仅一小部分被侵略军掠去拍卖,流入民间。 当侵略军撤出圆明园,最后将仅存的“正大光明”殿及大宫门区一并焚毁了。至 此,经康熙、雍正、干隆、嘉庆、道光五世所悉心营建的“数百载之精华、亿万 金之积贮,以及宗器、裳衣、书画、珍宝、玩好等物……万间宫殿,荡为墟矣。 ”英法联军劫焚圆明园,给中国人民所造成的严重损失是难以估量的,被劫掠、 被破坏财产是无法统计的。目睹这一毁园的场面,连当时积极执行毁园的英国远 征军司令格兰特将军,也不得不承认,他们所干的“是一件不文明的行为”。 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之后,仍属于清朝宫廷的禁园,并设有专门机构和专 人看守。但是,在1900年八国联军占据北京后,侵略军又一次进行公开抢劫,圆 明园再一次受到破坏。长春园中的“海岳开襟”,原是建在湖中双层汉白玉石圆 坛上的,一座金碧辉煌、宏伟高大的建筑,在英法联军之役幸免于难,但八国联 军之役则终被毁为废墟。福海中央之“蓬岛瑶台”,同样也毁于八国联军之役。 万春园中的“庄严法界”和“蔚藻堂”也在此时被毁。
Ⅳ 英法联军是怎样破坏圆明园的
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在沙皇俄国和美国的支持配合下,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当时,僧格林沁、瑞麟残部在城北一带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1860年10月6日傍晚,侵略军闯入圆明园大宫门。至晚7时,法侵略军攻占了圆明园。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而死。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法联军洗劫两天后,向城内开进。
1860年10月7日,英法侵华头目闯进圆明园后,立即“协派英法委员各三人合议分派园内之珍物。”法军司令孟托邦当天即函告法外务大臣:“予命法国委员注意,先取在艺术及考古上最有价值之物品。予行将以法国极罕见之物由阁下以奉献皇帝陛下(拿破仑三世),而藏之于法国博物院。”英国司令格兰特也立刻“派军官竭力收集应属于英人之物件。”法英侵略军入园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诱惑力,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打伙冲上前去抢劫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
圆明园可抢的东西实在太多。据一个英军目击者称,在整个法军营帐内满堆着很多装潢异常华丽的各色钟表,在士兵的帐篷周围,到处都是绸缎和刺绣品。英法侵略者究竟抢走了圆明园多少宝物,由于园内的陈设什物及其帐目都一并被抢毁一空,所以已永远无法说清。据当时《泰晤士报》一则通讯称:“据估计,被劫掠和被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600万镑”。实际上,被英法侵略军抢走和破坏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实属无价之宝。这摧残人类文化的滔天大罪,实在令人发指!
当1860年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的园林,已被毁坏得满目疮痍。
1860年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命令米切尔中将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纵火焚烧。这场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
正当清政府对侵略者屈膝退让,答应接受全部“议和”条件,择日签约时,英国侵华头目额尔金、格兰特,为了给其侵华行为留下“赫然严厉”的印象,使清政府“惕然震惊”,竟借口其清政府逮捕公使和劣待战俘,悍然下令火烧圆明园。
1860年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天三夜不灭,烟云笼罩北京城,久久不散。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杰作被一齐付之一炬。事后据清室官员查奏,偌大的圆明三园内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阁及庙宇、官门、值房等建筑幸存,但门窗多有不齐,室内陈设、几案均尽遭劫掠。自此同时,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和玉泉山静明园的部分建筑也遭到焚毁。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英国侵略军烧毁安佑宫时,因他们来得突然,主事太监又反锁着安佑宫的大门,所以,当时有太监、宫女、工匠等共300人,被活活烧死在安佑宫。 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的暴行。
圆明园陷入一片火海的时候,额尔金得意忘形地宣称:“此举将使中国与欧洲惕然震惊,其效远非万里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放火的主使者把这种行径看作了不起的业绩,而全世界的正直人们却为这野蛮的罪行所激怒。雨果在1861年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洗劫,另一个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着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这段话代表着千百万正直人的心声。
火烧圆明园,这是人们说惯了的一个提法。其实,火烧圆明园的真正概念,不仅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 这三山五园是: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的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园内尚存有建筑13处。如,圆明园的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藏舟坞,万春园的大宫门、正觉寺等。
当圆明园还在熊熊燃烧之时,奉命留守北京的恭亲王奕欣全部承诺了侵略者的一切条件。不久即分别与英、法、俄诸国交换了《天津条约》文本,签订了《北京条约》。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西郊诸园再遭劫掠。这一次,清政府对圆明园已完全失去了控制,八旗兵丁,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已不再满足于抢劫洋人劫余的财富,他们把园内火劫之余的零星分散的建筑、木桥的柱子、桩子锯断,用大绳拉倒,园内大小树木也被滥伐殆尽。当时清河镇上木材堆积如山,交易繁忙,而园内则炭厂林立,树枝、树根全被烧成木炭。 使圆明园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
宣统末年,当地旗人已在园内的宫殿旧址上筑屋,昔日的皇家园林麦垅相望。
Ⅳ 圆明园是什么时候被英法联军侵略的
圆明园是在1860年10月18日被英法联军所毁灭。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
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3500名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
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 大火连烧3天3夜,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5)英国当时怎么侵入圆明园的扩展阅读:
圆明园的毁灭过程:
1、火劫
众所周知圆明园的首次大规模的破坏是1860年,为英法联军所烧。参与抢劫的有不少中国人,而且带领英法联军抢劫圆明园,并出主意怂恿额尔金烧园之人,即为龚自珍的孙子龚孝拱。后来移居上海,用从园中取来的财物嫖妓,得梅毒而死。
2、土劫
后来,洋人退出,管园的太监和兵丁与窃贼展开了持续40年,没完没了的“游击战”,值钱物品被偷光后,人们又将希望寄托在散落、埋没于土中的细碎宝物上,
3、木劫
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清政府对圆明园失去控制,趁火打劫的人们把园内建筑、木桥的柱子锯断,用大绳拉倒,园内大小树木也滥伐殆尽。
Ⅵ 英法联军是怎么侵入圆明园的
被龚自珍的儿子龚橙带去的。
Ⅶ 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事件概要
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事件发生后,为什么还要将园林烧毁?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清代的大型皇家园林。圆明园坐落在北京的西北郊,与颐和园相邻。因为圆明园与长春园、绮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Ⅷ 英法联军入侵圆明园的资料
英法联军入侵圆明园的资料: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福投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
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3500名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
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大火连烧3天3夜,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火烧圆明园的影响:
火烧圆明园无疑是历史上最为野蛮恶劣的文化毁灭行为,或许亚历山大大帝图书馆的焚毁及哥特部落践踏罗马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法国人当时就已指出,这就如同卢浮宫和法国国立图书馆同时被毁。而且,这一暴行是两个国家所谓“教化”非欧洲世界的代表性行为。
火烧圆明园充分说明了这一行动的伪善及其种族主义根基。在欧洲文明国家间,此类文化毁灭行为甚至在战争期间都是不可想象的,但中国显然未被包括在这一道义原则之内。中国人没有忘记这个教训,它在今天仍记忆犹新。
Ⅸ 侵略者当时是怎样洗劫,焚毁圆明园的
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10月6日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法军队洗劫二天后,向城内开进。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火烧圆明园,这是人们说惯了的一个提法。其实,火烧圆明园的真正概念,不仅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
这三山五园是: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
历史上侵略军火烧圆明园曾有两次。第一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法联军到处烧杀抢掠、野蛮洗劫、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园内寺庙建筑也大多被毁于火。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园子的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园内尚存有建筑13处。如,圆明园的蓬岛瑶台、藏舟坞,绮春园的大宫门、正觉寺等。
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烧圆明园,使这里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夺焚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