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代史上外国在中国建立的第一块租借地在哪里
在上海。
1845年11月29日,清政府苏松太兵备道宫慕久与英国领事巴富尔(George Balfour)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也有称《上海租地章程》)(The Shanghai Land Regulations),设立了近代史上的第一块租界。
上海英租界从1845年11月设立开始,至1943年8月结束,历时近百年。在近代中国史上,上海的外国租界开辟最早,存在时间最长,面积最大。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英国租界九龙威海卫在哪里扩展阅读:
上海是中国最早植入西方城市管理理念和制度的城市。1854年7月17日工部局的设立,拉开了租界制度化管理的序幕。
工部局作为租界真正意义上带有地方自治色彩的市政管理机构,凭借《上海土地章程》及其《附则》所赋予的权利,全面统辖整个租界内的公共事宜。
其最初确立的行政管理制度在上海租界百年间不断发展完善并始终保持着统一性和连贯性。上海租界也是中国最早移植现代法治的地方。
租界作为实际上的“国中之国”,拥有自己的立法主体和立法权。体现现代法制的法规体系、法规结构、审判制度、律师制度和监狱制度等都最早出现在上海租界。
上海租界作为被欧风美雨吹打的前沿地域,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的殖民性、混合性、近代性的租界文化。
租界里的外国人把不乏先进的西方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带入租界,形成了西方文化在上海被逐渐理解、接受、模仿、采用的过程。
1853年小刀会起义前后,大批华人涌入租界避难,打破了“华洋分居”的格局,形成了“华洋杂处”、“五方杂处”的局面。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聚集租界,为培育新型文化提供了土壤。
租界文化就是租界历史上逐渐发展出的移民之间彼此认同的共同文化。以开放、宽容、求新、进取为主流特征的近代移民文化,100多年来深刻影响着上海的城市精神风貌。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老上海的租界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上海租界
2. 威海卫是英国的租界吗﹖
不是。威海卫在1898年被英国强行租占,1931年10月1日收回。
3. 威海卫被侵占是哪一年
威海卫被英国侵占是1898年,被日本侵占是1938年。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集结军舰25艘,陆军 2.5万余人,迂回侧后攻占南岸炮台,海陆夹攻威海港。北洋舰队腹背受敌,全军覆没,威海失陷。1898年被英国强行租占,1930年收回。
抗日战争中,日军于1938年再次侵占威海,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为中国收复。
(3)英国租界九龙威海卫在哪里扩展阅读:
威海卫名称由来:
汉初时,威海叫“石落村”,是一个偏僻的小村,后来又称为“落柑村”,据后人推测,之所以改为这个名字可能是因为这里遍地布满了柑橘树的缘故,至于是否如此,无从考证。
到了元代,改为“清泉夼”。改名原因无从知晓,但从字面看“清泉”是“清清的泉水”的意思,作为威海这样一个沿海而多薄山的地方来说可以想见水的重要。
另据《威海卫志》(清干隆本)记载:“在环翠楼东南石窟中,泉洁而甘,大旱弗匮。邑人咸取以酿,号‘小惠泉’”,不知这“小惠泉”对于这个名字有无历史渊源。
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为防倭寇侵扰,设立威海卫,取威震海疆之意,威海之名即由此而来。1945年,设威海卫市,建国后改威海市。
4. 威海卫的相关介绍
威海卫陷落,被日军占领。七子之歌--威海卫
【闻一多】
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的海,
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
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
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了。
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在英租威海卫期间,英方先后派出了7任行政长官,其中任职时间最长的是骆克哈特,他于1902年出任威海卫首任文职行政长官,正是在他的主持下,殖民政府逐步实现了一套高度集权的殖民统治体制。英租威海卫初期对农村采取的是不干预政策,这样就不利于殖民政府对农村的管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06年推行了总董制,实现了殖民政府对农村的全面控制。
英方租占威海卫后,确立了将它建成皇家海军训练和疗养基地的方针。利用刘公岛和大陆沿岸的军事设施进行舰队演习、炮术训练和步兵射击训练,并利用威海卫适宜的气候和优美的环境兴建了避暑疗养场所。每年入夏以后,人满岛内外,商号的生意也随之兴隆起来。这时的威海卫,已经成为英国远东舰队的“后花园”。 1898年,英国通过《中英议租威海卫专约》,威海卫沦为其殖民地。
1931年10月1日 中国收回英租界威海卫。
1931年10月1日,中国外交次长、接收威海卫专员王家桢与英国驻威长官庄士敦在威海卫英国威海卫行政长官署前,举行中英交收威海卫典礼。被英人强行租借32年的中国海港威海卫,终于回归中国。
1921年12月,中国政府代表在华盛顿会议上提出归还各国在华租借地的要求。此后中国政府便就威海卫租界问题与英国政府开始了长达8年的交涉。
1924年6月曾订立《交收威海卫专约》29条,后曹锟倒台,英国政府借机将此案搁置。直到1930年6月双方才重开谈判。
5. 大英帝国曾经的殖民地现在都是哪些国家
以下是已经脱离的殖民地及其对应国家
新南威尔士,昆士兰,南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维多利亚,西澳大利亚→澳大利亚
澳属新几内亚→瑙鲁
埃利斯群岛→图瓦卢
吉尔伯特群岛→基里巴斯
斐济保护地→斐济
新西兰→新西兰
所罗门群岛保护地→所罗门群岛
汤加保护地→汤加
新赫布里底群岛→瓦努阿图
塞浦路斯→塞浦路斯
马耳他→马耳他
亚丁,亚丁保护地→也门
巴林保护地→巴林
不丹自治地→不丹
英属新几内亚→巴布亚新几内亚
文莱保护地→文莱
英属缅甸→缅甸
锡兰→斯里兰卡
英属香港,英属九龙,新租界→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
威海卫租借地→威海卫(中国)
英属印度→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
伊拉克自治地→伊拉克
科威特保护地→科威特
马来亚,北婆罗洲,沙捞越,海峡殖民地→马来亚地区,沙巴州,沙捞越州(马来西亚),新加坡
马尔代夫群岛→马尔代夫
巴勒斯坦委任地区→巴勒斯坦,以色列
尼泊尔→尼泊尔
阿曼保护地→阿曼
卡塔尔保护地→卡塔尔
外约旦→约旦
特鲁西尔保护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英属圭亚那→圭亚那
英属洪都拉斯→伯利兹
新英格兰→美国
英属魁北克,英属哥伦比亚,爱德华王子岛,西北地区,纽芬兰岛→加拿大
安提瓜→安提瓜和巴布达
巴哈马群岛→巴哈马
巴巴多斯→巴巴多斯
多米尼加→多米尼加共和国
格林纳达→格林纳达
牙买加→牙买加
圣克里斯托弗,尼维斯→圣基茨和尼维斯
圣卢西亚→圣卢西亚
圣文森特→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特立尼达→特立尼达岛(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巴苏陀亚→莱索托
贝专纳保护地→博茨瓦纳
英属多哥,黄金海岸→加纳
英属喀麦隆→喀麦隆
冈比亚→冈比亚
埃及保护地→埃及
肯尼亚→肯尼亚
毛里求斯→毛里求斯
尼日尔爾利亚→尼日尔爾利亚
北罗德西亚→赞比亚
尼亚萨兰→马拉维
塞拉利昂→塞拉利昂
南罗德西亚→津巴布韦
英属好望角,奥兰治,德兰士瓦,纳塔尔→南非
西南非洲→纳米比亚
斯威士兰保护地→斯威士兰
苏丹→北苏丹,南苏丹
坦噶尼噶,桑给巴尔→坦桑尼亚
乌干达保护地→乌干达
6. 威海卫在哪里啊
威海卫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一面接陆,背依纵横盘亘的群山,是中国东部的一个战略要地。它与辽东半岛的旅顺口遥相对峙,共扼渤海,是北京及华北地区安全的门户。素有“东隅屏藩”之称的刘公岛,突兀海上,横立威海湾口,成为形势险要的军港重地。英帝国主义早对此地怀有野心。1816年(清嘉庆二十一年)8月,英舰“阿里斯特”号潜入威海湾,进行实地考察。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8月,英国东印度公司“阿美士得”号又潜入威海湾,搜集海口、航道、刘公岛及港湾沿岸的资料。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德国强占胶州湾,俄国强租旅大,已经控制长江流域的英国,作出了强行向中国租借威海卫、在渤海与俄国对峙的决定。
一、英军强占威海卫,逼迫清政府签订租约
早在1897年12月28日,当德国和清政府交涉租借胶州湾的时候,英国外交副大臣寇松即上书首相索士伯里,主张夺取威海卫。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3月25日,索士伯里训令其驻华公使窦纳乐说:“渤海湾上的均势,由于总理衙门把旅顺口让给俄国而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必须以你认为最有效和最迅速的方式,获得当日本人一旦撤出威海卫后,对威海卫的优先占有权,条件必须和给予俄国对旅顺口的条件一样。英国舰队正由香港驶往渤海途中。”3月28日,窦纳乐向清政府总理衙门提出租借威海卫的要求。清政府以威海卫尚在日本的占领之下,此举显系“于日俄两国为难”为由,予以婉绝。窦纳乐仍以“制俄人之横暴,预防贵国之危险”,“维持东亚大局”为由,坚持要租借威海卫。[/size]英国政府一计不成,又出一计,它转而照会日本政府:“如果中国向日本支付全部赔款时,日本是否能撤军?如果日本撤出军队,英国将要租借,日本对此有何异议?”当时,日本对以俄国为首的俄、德、法三国干涉日本退还辽东半岛正心怀不满,当即答复如下:“赔款全部支付后,当然可以撤出军队;撤出军队后,如果贵国租借了威海卫,对清朝的独立有帮助时,日本对此并不反对。”英、日默契合作。同时,英国又向占据胶州湾的德国作出保证:“英国虽占领威海卫为根据地,但不侵害德国在山东之利益”,以此换得德国对英国占领威海卫的的默认。[/size]从此,英国的态度变得越来越蛮横强硬,他们将10余艘军舰开至烟台相威胁,迫使清政府于4月30日派出庆亲王和刑部尚书廖寿恒,与英使窦纳乐举行谈判。5月23日,中国向日本付清甲午战争赔款,日军撤出威海卫。5月24日,英军强行占领刘公岛。6月中旬,英国政府委派陆军副将路易斯来威海卫勘测地形。
委屈求全是晚清政府的一贯做法。在军事占领已成事实的情况下,清政府提出中英共同利用威海卫军事基地的方案,但所抱幻想破灭,被迫在7月1日,由庆亲王和刑部尚书廖寿恒等与窦纳乐,在北京签订了《中英议租威海卫专约》。
8月,英国海军将领铎沃德带领军队占领威海卫。
同月,中英双方代表在刘公岛西端的黄岛上举行租借仪式,并派山东候补道严道洪等人同英国人一起划定租地界限。威海卫遂之沦为英国殖民地。
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卖国行为,激起了山东人民特别是租借地人民的义愤,威海人民从签约之日起就开始了各种形式的反抗与斗争。
二、中英围绕收回威海卫的交涉与斗争。
《中英议租威海卫专约》规定,“租期应按俄国驻守旅顺之期相同。”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俄国在日俄战争中战败,将包括旅顺租借权在内的我国东北全部权益转让给日本。旅顺租借权的易手,使英国失去了继续租借威海卫的比照,当清政府向英国驻华公使提出收回威海卫的要求时,英国政府借口“旅顺非俄国退让,则英国所租借之威海卫不能与之事同一律”,拒绝交还。清政府屈从了英国的辩解,就此作罢。
1921年12月3日,北京政府代表施肇基、顾维钧等,在华盛顿会议上提出归还各国在华租借地的要求。会议对此争论很大,特别是英国,拒绝归还香港和九龙。然而迫于威海卫租期已近结束,1922年2月1日英国代表、外交大臣贝尔福不得不在会议上宣称:“英国政府愿将威海卫交还中国,以尊重中国主权,并实行门户开放之原则。惟须与各国会同办理,方可放弃此权利。”。
但英国并不愿意无条件放弃它的在华既得利益。1922年4月,贝尔福致函中国政府,提出交还威海卫的五项条件:“一、威海卫之行政权,交还中国自行管理;二、威海卫之青龙岛(即刘公岛)应准英舰夏令停泊,作为避暑之所;三、威海卫市政应由中英双方派员组成委员会管理之;四、外人权利之保障;五、改港之办法。”
9月,北京政府委任梁如浩为收回威海卫委员长,吴应科、吴佩光为委员;英国政府相应派出翟尔士为委员长,白伦特、高玲斯为委员,双方组成协议交收威海卫之委员会。
10月2日,协议交收威海卫之委员会在威海卫行政长官署开始谈判。会谈进行了五轮,双方在威海卫将来关闭与开放、英军舰将来能否在刘公岛停泊避暑等问题上发生分歧。因英方所提条件过于苛刻,谈判毫无结果。
1923年3月至5月31日,谈判重新在北京举行,经34次会议,双方拟定《接收威海卫协商意见书》。
《接收威海卫协商意见书》公布后,全国各地纷纷表示反对。山东省议会、山东旅京同乡联合会、山东各界联合会、山东学生会、威海卫商会联合会等团体,纷纷上书北京政府,要求无条件收回威海卫,严惩卖国贼。威海卫商会在呈送国会的请愿书中称:“乃我政府任命梁如浩督办接收事宜,至今开会数月,梁等事事退让,英国妄肆要求,在彼惟欲阳还其名,阴据其实,使交还等于不交还,遂订成一种确定断送之条约,以陷威海卫于万劫不复……。敝会等生斯长斯,痛痒相关,惊闻梁如浩等秘订此丧权卖国条约,心所谓危,不忍缄默,所以恳请贵院咨行政府速将中英交涉经过情形付审查,并通知英国公使,告知此案未得国会同意,签字无效各缘由,呈请公决。”
迫于舆论压力,梁如浩辞职,北京政府表示《接收威海卫协商意见书》有重新修改的必要。英国政府却表示,对于《接收威海卫协商意见书》,文字形式尚可修正。至实质不能更改;倘中国必欲坚持者,英国政府宁做悬案处理。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蔡和森,自1922年至1923年,先后在党的机关刊物《向导》上发表《英国与威海卫》、《可惊可骇的交还威海卫条件》、《国人还不急起抵制英国亡我的侵略吗?》、《国民党应号召国民反对英国的侵略》、《山东人民为威海交涉之奋斗》等战斗檄文,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鲜明态度和严正立场,推动了无条件收回威海卫的群众斗争。
1924年6月12日,北京政府委派外交总长顾维钧接替梁如浩,与英国再次举行谈判。“磋商十数次,英使稍示让步”,于同年10月又议定《中英交收威海卫专约(草案)》29条。
《中英交收威海卫专约(草案)》比之《接收威海卫协商意见书》,只是在文字上有所改动,实质内容没有什么大的变化。10月23日,北京政府国务会议批准《专约》,英国政府也训令其驻华公使从速签字。而恰逢11月北京发生政变,曹锟倒台,《专约》未能完成签字手续。虽然此时威海卫租期已满,但一直没能收回。
1929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向英国驻华公使提出了威海卫的归还问题。英国政府以《中英交收威海卫专约(草案)》已于1924年议定为由,坚持原稿只字不能改动,否则仍将这一问题搁置。中方则以时过境迁,原草案“应行修正之点甚多”为由,坚持重新拟订。“双方争执数月之久,英始让步允与中国开议。”
1930年1月,英国政府任命其驻华公使蓝普森为全权代表,同南京政府商谈交还威海卫问题。2月13日中英双方重开第五次谈判,重行拟定《中英交收威海卫专约》和《协定》。同年4月18日,经南京政府国务会议允可,王正廷和蓝普森在南京分别代表中英两国政府签字。
三、中国政府收回威海卫
《中英交收威海卫专约》及《协定》签字后,国民党政府即于1930年6月14日在南京成立筹办接收威海卫办事处,委任外交部司长徐祖善为特派员,朱世全为调查主任。7月,徐祖善率同助理人员到达威海卫,与英国驻威海卫行政长官庄士敦会晤数次,商定接收细目,筹备交接事宜。同时,对英管威海卫的情况,地方商业、财政、治安、市政状况都作了调查,写出了详细的调查报告书。
9月23日,国民党政府任命外交部次长王家桢为接收威海卫专员,徐祖善为威海卫管理公署专员。同时对接收后的有关司法、财政、邮电、军事各方面事项作了具体安排。 ,
9月26日,国民政府立法院在接到蓝普森关于英国政府已批准交收威海卫专约及协定的照会后,也批准了《中英交收威海卫专约》和《协定》。0月1日晨九时,南京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和英国公使代办许立德在南京萨家湾外交官舍,分别代表本国政府互换了《中英交收威海卫专约》和《交收威海卫协定》及附件的批准书,条约正式生效。
同日,王家桢、徐祖善等率领海军陆战队官兵300人,由青岛乘海琛、镇海两舰抵达威海。英舰彼得斯菲尔特号鸣礼炮15响,以示欢迎。当日上午10时50分,接收典礼在英国威海卫行政长官署大院举行。
下午2时,举行威海卫管理公署专员就职典礼,正式宣布威海卫地方行政机构——威海卫管理公署的建立。
嗣后,威海卫管理公署会同山东省政府重新勘定边界,将英租界界石改刻“威海卫界”和“中华民国十九年十月一日立”等字样。
英国殖民统治32年之久的威海卫终于收回。
1930年以后,英国海军每年夏天都到刘公岛避暑。
1938年日本侵占威海卫之后,英国侨民逐渐离开威海卫,到1939年初,英人全部撤离,英舰也未到刘公岛消夏。
1940年9月28日,南京汪精卫伪政府宣布英国在刘公岛所受之权益期限已满。无意予以展延。11月15日,英国正式宣布撤退其驻威海卫舰队。
至此,英国在威海卫再无任何遗留问题。
7. 旧中国时期,德、俄、英、法、日分别强占的租借地是哪五个
德国的租借地是(山东青岛)势力范围是(山东及胶州湾地区)
英国的租借地是(香港,威海卫)势力范围是(香港、九龙、新界及南中国海,威海卫)
俄国的租借地是(旅顺)势力范围(东三省)
日本的租借地是(关东州~就是抢俄国的旅顺)势力范围(福建)
法国的租借地是(广州湾)势力范围(云南,广东,广西)
8. 威海卫租借地的简介
此后,中英双方派员于1900年4月25日至同年5月17日将东起大岚头村东北海滨、西至马山嘴、南至草庙子以里除威海卫城以外的738.15平方公里的区域划为租借区,当时区内人口约为12万。威海卫划归为英国的“租借地”,由此开始了英国对威海卫长达三十二年(刘公岛又续租十年)的殖民统治。
英属威海卫的旗帜与香港殖民地旗非常相似,旗帜的主体是英国国旗,它的右下角黄色圆形里面是一条龙。寓意英国在威海卫行使主权。把中国国旗图案裁减下了贴在英国国旗的右下角,这实在是对中国皇帝的侮辱。1902年威海卫殖民地旗子做了修改。将黄龙改为海鸟。
1898年威海卫在英国殖民者占据之后,其管理权限几经周转。首先威海卫被交由英国海军部负责管辖,1899年后又划归陆军部管辖,并由陆军上校道华德任行政长官,官衔为“政军专员”。1900年,威海卫属地改为文官制,1901年1月1日,正式由英国殖民部接管,并颁布了《威海卫地方政府组织法》。同年7月24日颁发了《1901年枢密院威海卫法令》。
威海卫殖民政府主要由正、副华务司署和医官司长署组成。这一格局是随着形势变化逐渐演变而严的。1902年殖民政府主要设司法管理、征税、登记部和综合部等4个职能部门。1906年卫生事项从综合部独立出来,设立医官司长,主管租代是公工卫、官司办医院及船舶检疫。1906年殖民政府又将租借地划分为南北两大行政区,分设长官公署管理。至此,形成了行政公署—南北区行政公署—小区—村的完整的殖民统治体系。
1901年英国设立了威海行政公署,做为租借地最高管理机构威海卫行政公署设行政长官一人,由英皇直接任命,地位等同于英属殖民地副总督,但不同的是他总揽行政、立法、司法大权于一身,其专制又远远超过了其它殖民地。1902年5月3日,首任行政长官斯图亚特·骆克哈特,印章为“大英钦命威海卫办事大臣”,时威海人都称他为“骆大臣”。行政公署下设正、副华务司和医官长等僚属。
英租时期,英国先后向威海派驻了7任行政长官,分别为哥恩特(E。F。A。Gaunt)道华德、库温(Cowan)、骆克哈特、波兰特(A.P.Blunt)、布朗(W.Russell Brown)、庄士敦(R..F.Johnston)。其中骆克哈特是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
在基层,殖民当局采用了中国原有之村董制,他们认为这种传统制度,仍能为群众所接受,因不少村董还是本村大姓人户的长辈,且多是富裕之户,较有威望。为了便于层级管理,1906年由华务司制订了分区制和总董制,全境划为南、北两大区片分26个小区。南区片17个小区,其行政长官驻温泉汤村;北区片9个小区,由政府秘书兼管,每小区选总董一人,多者管辖32个村,少者只有6个村。其区划为:北门外、竹岛、孙家疃、钦村、王家庄、田村、张村、里口、孙家滩、羊亭、西王家夼、长峰、凤林、海端口、孟家庄、桥头、报信、于家夼、冶口、栾家店、崮山、草庙子、刘官屯、港西、盐滩。
在警务方面,由副华务司统管,设总巡捕房,码头区域内设有东山、南大桥、北竹岛3个卡子(类似派出所),乡间设15个分卡。巡捕(警察)分为3级:巡官(三道杠)、巡长(二道杠)、巡捕(多为华人),总计200余人。
在司法方面,根据其法令规定,案件均归上海英租界的高等法院审理,但该法官不常到威海,故各种案件均由威海地方行政长官审理,正华务司管民事,副华务司管刑事。在办案中,英国人发觉中国人的传统办案法仍可采用,“只要不与法律相矛盾,不违背公正和道德准则,法庭就要以中国或当地的法律和习俗习惯为依据”。南区行政长官庄士敦在办案中,常仿效中国“父母官”身份审理案件全过程,并时而走访民间知情人,还开创设置了“检举箱”。
由于殖民地面积广阔而本国兵源不足,所以组建殖民军是英国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和对外侵略的主要手段。英国占领威海卫后,即计划将其建成在华组建殖民军的大本营,一方面用于威海卫租借地的防卫,另一方面为英国对华及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军事侵略提供兵源。由于此举违反租约规定,遭到清政府的反对。英方虽迫于外交压力而表示仅在威海卫招募并仅用于本地防卫,但仍然于1899年开始,从香港选调军官并从山东内地和天津招募流民组建殖民军。该殖民军属雇佣军性质,称中国军团,又叫华勇营,驻守北大营、南、北竹岛和寨子等处,起初有600多人,1902年高峰时期曾达到1300多人。该军团各级军官全由驻华英国军官担任,主要采取英国治军方式加以训练。由于军纪涣散,逃跑率特别高,到1903年就有800多名士兵开小差。1906年中国军团被迫解散,部分士兵被编入租借地内巡捕房充当巡捕。中国军团存续期间一直是英国维护其早期在威海卫殖民统治的重要支柱力量。1900年,中英勘划威海卫界址时,该军团曾作为主力充当了镇压威海人民抗英斗争的刽子手。同年9月份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威海卫行政长官道华德被提升为陆军准将指挥在华北地区登陆的英军,该军团被作为主力编入八国联军中英军序列,前往天津镇压义和团。
英租威海卫的32年间,社会各项事业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变化,但由于几种因素的制约,如:一、英租期的不确定性,外商投资犹豫消极,本地人有了钱多是投在土地上,对工商业缺乏热情;二、交通不便,西邻烟台早已开端口对外,南邻青岛建有铁路贯通省内,威海虽有海运,但多被英国人、日本人控制,因而威海卫的经济、社会建设事业没有长足的发展。
归还威海卫租借地,中国与英国政府经过了26年的交涉与谈判始得完成。
9. 英租界威海卫在哪里
威海的海港城旁边,三角花园里面, 是威海现在的市中心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