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个中国人到英国会受到歧视吗
这取决于你来的原因及所处的地方,当然,你周围交际圈的人员也有很大的关系。要说完全没有歧视,这说出来恐怕没人会信,重点还是要尽量的融入社会,避免犯一些习俗性的错误。
⑵ 为什么现在中国人不恨英国和俄罗斯
哪个具有最现实的威胁性就先针对谁,这个道理还要别人说吗,英俄现在对中国不构成直接威胁,中俄联手才能抗美及其走狗。国与国之间,有的只是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仇恨,如果有仇恨,只是利益不够罢了,只要对中国有利的,哪怕与死敌日本合作也在所不惜。
⑶ 中国人接受英国人授勋爵位可以吗授勋为何要半跪
当然可以!中国香港有多少名流都接受过英国的爵位。授勋是单膝下跪,是彰显对英国女王的最重而已!
⑷ 中国军官指挥英国军人执行任务,为什么会这样
近日,中国方面的指挥官指挥联合国维和部队部署在非洲马里打击宗教极端暴力活动的300名英国军人,完成了巡逻任务。 英国《每日电讯报》称,英军“轻龙骑兵团”指挥官汤姆·鲁滨逊中校说:“我为一名担任军区司令的中国指挥官效力。他是个很专业的人,我很喜欢和他合作。” 报道称,这是史上首次由中国指挥官指挥英国军队执行任务,而且是在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之一。
作为有1600万人口,面积比法国还大的非洲国家,马里自2012年以来一直处于混乱之中。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直接原因,是利比亚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利比亚强人卡扎菲当政时,雇佣了大批非洲雇佣军。其中许多人是马里人。2011年卡扎菲政权被推翻后,这些雇佣军回到马里北部,与那里的图阿雷格部落柏柏尔人势力合流。柏柏尔人又称阿扎瓦德人,属于游牧民族,也是撒哈拉沙漠的主要居民。长期以来,图阿雷格部落就想建立一个独立国家。卡扎菲雇佣军与之合作,壮大了马里的反政府武装力量。
根据马里的安全角势,近年来中国维和部队越来越强调在不同局面下的实弹演练。其实不只是在马里。过去30年,2.2万名中国军人奔赴全球危险地带,付出了牺牲,彰显了中国军人的气质精神。中国军人受派指挥英军,是他们应该得到的认可。
⑸ 英国军官哪些地方引起印籍士兵的极大反感和强烈不满
印籍士兵大多来自倾家荡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到军队中卖命。在英印军队中,存在着严重的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英国人在军队里以主子的身份对待印籍士兵,高级军官都由他们充任,印度人最高只能升到上尉。英国军官任意苛扣他们的军饷,不尊重他们的民族风俗,下令印度士兵剃掉胡须,除掉种姓印记,严重伤害了印藉士兵的自尊心。在英国殖民者全面占领印度后,印籍士兵和英国殖民者的矛盾加剧了,他们原先享有的一些特权,如减免家中的捐税,战时多得一半薪金等,都被取消了。殖民统治当局违反雇佣条例,把印籍士兵派到印度境外渡海作战,给他们增加了负伤和阵亡的机会,引起印籍士兵的极大反感和强烈不满。
⑹ 八国联军中的“华勇营”是怎么回事呢
根据不平等条约,原来山东威海卫是有英国租界的。
由于山东匪患较为严重,租界就组织了一支中国籍雇佣军,负责维护治安,同匪盗作战,这就是华勇营。
后来是山东义和团闹得很厉害,华勇营又主要用于对付团民。
华勇营建立于1899年,地点就是山东威海英租界。
山东人悍勇,是当兵的好材料。
由于对华勇营的认可,到1901年庚子事件结束时,兵力翻倍,达到1200人。
华勇营对于同胞毫不手软,成立以后很快参加了对于义和团的镇压和驱散活动。
在1900年5月5日,英国勘测划界小组受到义和团围攻,华勇营出动2个连救援。发现被围困小组有多人受伤后,华勇营立即开枪,当场打死义和团和当地村民20多人。
1900年6月22日,庚子事变爆发,北京英国使馆被包围。英军紧急抽调各地部队去救援,而距离最近的就是威海卫的华勇营。
于是,华勇营立即出动202人,乘坐军舰赶赴天津大沽口,参加了随后攻打进入北京的一系列作战。
但是,可能是英国人对华勇营还是不太信任,他们主要负责保护和运输火炮,以及清剿自己控制区的义和团,并没有什么和清军主力交火的经历。
自然,华勇营运输的火炮倒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他们并不是炮兵。
然而,华勇营作战是勇敢的,经常冒着清军枪林弹雨运输火炮到前线。
相比很多一触即溃的清军,华勇营其实也是中国人,战斗意识要强得多。
⑺ 天津条约规定对英国官民不得称夷的原因是什么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第五十一款明确禁止使用汉字“夷”,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为什么“夷”字引起英国人如此的仇视,要通过条约的方式粗暴地废除呢?刘禾告诉我们,不能先入为主地假设“夷”的概念带有一种偏见。在清代,“夷”已经被统治者改造为一种“界定主权统治边界”的工具。通俗地说,“夷”表示的只是“籍贯”,是一种纯粹的地理概念。所以雍正在解读《孟子》时把“夷”解释为“方域之名,自古圣贤不以为讳”,并引孟子的“文王西夷人也,舜东夷人也”的说法证明夷人有德也可以成为圣君。干隆对于“夷狄”的诠释也是地域的而非族裔的。
因此,当1852年英国全权公使文翰(Sir Samuel George Bonham)屡次向两广总督柏贵抗议照会中“夷”的使用时,柏贵便大惑不解,不知为何这个字会引起争端。柏贵不知道,文翰阅读的是经过翻译的英文版照会,里面的“夷”字被翻译成了“barbarian”。所以造成这样一种情形,中国人对英国人说“夷”字,而英国人听到是“barbarian”。最糟糕的是,欧洲人习惯将其殖民地的子民叫做“barbarian”,怎么可以容忍被“野蛮人”称为“barbarian”呢?在“夷”字里英国人发现了一个被扭曲的自画像,这对他们来说绝对是一种“伤害话语”。 “夷”字成了“殖民话语逻辑的要害”,关系到英国“对于大清国和对于整个世界的统治关系”,所以英人才如此严厉地废止。
《天津条约》法律禁令的“意义”在于,它迫使汉字“夷”的所指只能局限在“barbarian”的字义范畴,将“夷”永久地与“barbarian”等同起来。这样做的结果,便切断了“夷”字与汉语中其他相关概念的联系,如西洋、西人。“夷”原有的多元意义消失了,汉字“夷”的生命也从此终止。这个过程所暗示的,是在大英帝国和大清国的对峙中,双方如何争夺对中国主权的象征的和实际的控制,最终以英帝国建立霸权告终。
但是,我们要怀疑的是,双方围绕“夷”字的角力是否如作者渲染的这般你死我活?或者,一个“夷”字是否能承受如此之重?刘禾在书中甚至认为:“英国第一次对华战争的导火索既不是鸦片也不是贸易平衡。在律劳卑看来,两广总督对其傲慢无礼,极大地损害了英国皇家的体面和尊严,就应得到惩治。”也就是说,消灭清帝国“夷”的无礼称呼,比之鸦片贸易的利益,更像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动机。这个认识显然太具“颠覆性”。
⑻ 二战如何对待英国,中国被俘士兵,最残酷当属中国士兵
揭露日本二战如何对待英国、中国被俘士兵,最残酷当属中国士兵
二战日本在世界犯下滔天罪行,可谓罄竹难书,这一笔永远不会被历史淡化!日本士兵不仅对手无寸铁的老百姓下毒手,对待战俘更是不择手段,包括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南非、印度等,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历史书上并没有收录的那段历史——日本士兵如何残忍对待战俘?
先看新加坡。1942年2月14日,驻扎新加波的英军向日军投降前一天,日军袭击新加坡亚历山大军队医院,大批医务人员和病人被屠杀,其中连正在手术的伤员也不曾幸免。1942年2月15日,大批英籍士兵投降,虽然他们躲过战场的一死,但等待他们是比更残酷数倍的噩梦,日本士兵藐视《日内瓦公约》,把这些俘虏士兵当做枪靶。据史料记载,那些信奉锡克教的英国士兵并排放在草地上,蒙上双眼,心脏前贴着编号,供日本士兵练习射击。
第四种,实验品。在侵华战争中,日本公然违背国际法,在中国研制和使用细菌武器,进行细菌战,大量残杀中国军民。如臭名昭着的“第731部队”、“第100部队”等细菌战部队。他们把俘虏的士兵和部分老百姓当做实验品,如活人解剖,细菌实验等,据悉每年用于试验的人达400—600人。据不完全统计,从1939年—1945年8月,“731部队”至少残害了3000多人。这其中很多都是被俘的士兵。
日本二战期间在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犯下错,当然远不止这些,他们残害战俘的手段也不仅仅是这些,“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通过这些历史人与事,重拾那段记忆,永远铭记那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