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马岛之战,英国的损失有多大
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简称马岛战争,是1982年4月到6月间,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马岛(阿根廷称"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结果是阿根廷战败,英国获胜并重新占领群岛。战争造成英国死255人(内文职18人),伤777人(内文职18人),被俘210余人,损失舰船18艘(沉6、伤 12),飞机30余架,耗资约12亿美元以上(一说17多亿美元)。
⑵ 英军损失2000人却俘敌13万,意大利军队为什么笑话不断
1940年5月,随着纳粹德国军队开始席卷西欧法国,英法联军节节败退。倡导“绥靖政策”的英国首相张伯伦黯然下台,主战派丘吉尔在民众的一片欢呼声中临危受命,成为战时首相,带领英国军民开展了顽强的抵抗
敦刻尔克大撤退,预示着英军彻底丧了在欧洲大陆与德国进行拼杀的空间。面对德国空军对英伦三岛的大轰炸,丘吉尔一面向美国求助,一面苦苦支撑。更让他着急上火的是,投机分子墨索里尼又在非洲“捅了他一刀”。
当然,在这里还要着重的说一下英军第7装甲师,他们以顽强的意志连克3城,取得俘敌7万的辉煌战绩,被誉为“骁勇的不列颠骑士”。巧合的是,他们和隆美尔的“魔鬼之师”的装甲第7师同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巧合,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⑶ 二战中各国的经济和人口损失各是什么
参战国军费消耗总额为13520万美元,再加上财政消耗和物资损失,损失总数达40000亿美元。
直接参战的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方面的代价。
战争期间,苏联、美国、英国军队伤亡总人数达1860万人,苏联军民伤亡达2000万人,中国军民伤亡达2000万人以上;
美国财产损失3500亿美元,苏联财产损失2000亿美元,英国财产损失1500亿美元,中国财产损失1000亿美元以上。
人口死亡数:
苏联2700万(伤亡累计6000万)
中国1800万(伤亡累计3500万)
德国680万(军人470万,其中在苏德战场死亡350万)
日本234万(军人185万,其中在中国战场死亡45万,在太平洋战场死亡129万,另有8.3万被苏联红军击毙)
英国及其他不列颠国家 45万
美国40万(全部是军人)
波兰630万(基本上都是平民,其中300万是犹太人)
⑷ 谁能详细介绍一下英阿马岛战争及双方损失
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马岛),位于南大西洋,东到西经5 7 °4 0 ’,西到西经6 2 °,南到南纬5 3 °,北到南纬5 2 °1 5 ’之间的海面上。该群岛由3 4 6 个岛礁组成,总面积1 5 8 0 0 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两千,绝大多数是英国移民后裔。首府为斯坦利港(即阿根廷港)。
马岛距南大西洋与南太平洋之间的要冲航道麦哲伦海峡2 5 0 海里,距阿根廷本土2 7 6 海里,距英国本土7 0 0 0 海里。属寒带气候,岛上多沼泽,生物资源贫乏,但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不仅位于沟通南半球两大洋交通的必经之路,而且漫长曲折的海岸线组成的众多港湾,构成英国在南大西洋的最重要的基地。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海军都利用这一基地控制南大西洋的制海权。而近年来,马岛又成为开发南极的前进基地,其地位更显重要。加上八十年代发现的海底石油,更加剧英阿对马岛主权之争。
英阿对马岛的主权之争,由来以久,漫长而复杂。历史上英阿对马岛的主权曾进行过多次谈判。1982年2月双方在纽约的谈判又宣告破裂。阿根廷开始准备以武力收复马岛,并制订出代号为“罗萨里奥”的行动计划。
1 9 8 2 年3 月1 9 日,阿根廷一家公司的3 9 名工人来到南岛拆除一家旧鲸鱼加工厂,工人们出于爱国热情,在岛上升起了阿根廷国旗。英国立即提出强烈抗议。3 月2 4 日,英国原驻马岛的海军“忍耐”号破冰船,搭载两架直升机和1 4 0 名士兵,前往南岛实施威慑。
3 月2 6 日,阿根廷总统阿尔铁里下令提前实施“罗萨里奥”计划,由2 艘驱逐舰,2 艘护卫舰,1 艘坦克登陆舰,1 艘潜艇,1 艘破冰船,1 艘补给船搭载2 个营的海军陆战队组成第4 0 两栖特混编队,从贝尔格拉诺启程前往收复马岛,以1 艘护卫舰,1 艘供应舰搭载2 个排的海军陆战队组成第6 0 两栖特混编队,从德塞阿多港启程前往收复南岛,还以1 艘航母,4 艘驱逐舰,1 艘护卫舰,1 艘油船组成第2 0 特混编队,提供战役掩护。作战总指挥为陆军第5 军军长兼马尔维纳斯战区司令奥斯瓦尔多·加西亚中将。
4 月1 0 日,第4 0 两栖编队驶抵马岛。午夜时分,阿军陆战队的侦察小队在彭布罗克角登陆。次日凌晨,蛙人分队在约克海滩登陆。六时三十分,阿军主力在龙克湾登陆,随即攻占了机场和港口。八十三十分,阿军七架C —1 3 0 运输机运来3 0 0 0 多后援部队,使岛上阿军总兵力达4 0 0 0 人。九时,马岛的英国总督率所部1 8 1 名官兵投降,阿军占领马岛,建立了行政机构,任命梅嫩德斯准将为马岛军事长官。
阿军收复马岛的消息传到国内,群情振奋,数十万人聚集在总统府前的“五月广场”,高唱国歌,高呼口号,欢庆胜利。全国十多个政党一致表示支持政府的行动。总统加尔铁里的威望达到顶峰。
英国在获悉马岛被阿根廷占领后,立即宣布与阿断交,成立以首相撒切尔夫人为主席的战时内阁,作为最高决策机构,并制定了以武力为后盾,政治、外交、经济多管齐下,迫使阿方撤军,如果阿根廷不屈服,就用武力重夺马岛的战略方针。
4 月3 日,阿军第6 0 两栖编队在南岛登陆,经短促交火,占领南岛,英国守军2 3 人投降。就这样,阿军以伤亡7 人,损失2 架直升机的代价,占领了整个马岛。随即向马岛进行紧急运输,运送大量的援军和物资。
同一天,英国国会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以全票赞成通过以武力收复马岛的决议,任命伍德沃德海军少将为特混舰队司令,此人时年四十九岁,毕业于海军学院,担任过潜艇艇长、驱逐舰舰长、国防部海军作战计划处处长,机敏果断,有“海狼”之称。
4 月5 日,英军以“竞技神”号和“无敌”航空母舰为核心组成特混舰队,共有3 7 艘战舰,2 0 架“鹞”式战斗机,5 8 架各型直升机,3 5 0 0 名海军陆战队。由朴茨茅斯和直布罗陀启航。正在大西洋的4 艘核潜艇也全速赶往马岛。在特混舰队一万三千公里的航程途中,英军参战部队完成了制定作战方案、战斗序列编组、战术演练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并根据4 月4 日议会签发的法令,征租5 8 艘民船,作为舰队的后勤支援力量,同时对征用的民船按需要进行快速改装。如“伊利莎白女王二世”号和“堪培拉”号客轮都改装为运兵船,“大西洋运送者”号和“大西洋堤道”号滚装船改装为飞机运输船,特别是“乌干达”号客船正载着9 4 0 名学生在地中海航行,接到征用命令立即在就近港口停靠,让学生上岸,随即驶向直布罗陀,仅用三天就改装为医院船。英国的这些高效迅速的临战准备,奠定了取胜的基础。
此外,4 月2 6 日,由2 3 艘军舰、2 0 架飞机、2 0 0 0 名陆军组成第二梯队从波特兰启航。5 月1 2 日,由1 8 艘军舰和3 0 0 0 名陆军组成的第三梯队从安普顿启航。
战争进程;
4 月7 日,英国宣布对马岛周围2 0 0 海里实施全面海空封锁。
4 月1 2 日,英军的核潜艇最先到达马岛海区,开始执行进行封锁。
4 月1 5 日,英军从阿森松岛起飞的“猎迷”巡逻机,开始对马岛海域进行空中巡逻。
4 月1 7 日,英军舰队到达阿森松岛,休整一天,并补充物资,进行实弹射击,校正了枪炮。同时战时内阁提出把战争控制在争议地区,不进攻阿根廷本土的原则。并积极展开了外交和政治攻势,使美国、欧共体等国都表示支持英国,中断了与阿根廷的军火贸易,实行对阿的军火禁运,向英国则提供后勤保障、通讯、卫星情报等便利。
4 月1 9 日,特混舰队从阿森松岛启程,前往马岛。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4 月2 0 日,由英军特种空勤团(简称S A S )和海军特别舟艇中队(简称S B S )的特种部队的成员组成联合侦察分队在南岛机降。但南岛上暴风骤雨的恶劣天气使英军损失2 架直升机,侦察分队无法开展活动,只好无功而返。
4 月2 2 日,十四名S B S 队员先从C —1 3 0 运输机伞降在南岛北部海域,再换乘潜艇到达距南岛约三海里处,最后游上岸,进行侦察,查明了南岛上阿军的兵力、装备、火力配置,并为后续部队的登陆选择了机降地点,还清除了岛上的雷区。
4 月2 4 日,由2 艘驱逐舰,2 艘护卫舰组成的先遣队驶抵南岛海域。
4 月2 5 日,南岛上的S B S 队员引导第4 2 陆战突击营机降在岛上,晚六时,英军占领了南岛首府格里特维肯港。同一天在马岛海域巡逻的英军“山猫”直升机发现了以水面状态航行的阿军“圣菲”号潜艇,马上进行攻击,发射A S —1 2 空舰导弹,并投下深水炸弹,“圣菲”号遭到重创,只好抢滩搁浅,6 5 名艇员弃艇逃生,被英军俘虏,“圣菲”号后在拖带中沉没。
4 月2 6 日,英军俘虏了阿军在南岛的守岛部队1 5 6 人,英方无一伤亡,重占南岛。使英军获得了一个重要的前进基地。
4 月2 8 日,英军舰队到达马岛,英国国防部宣布从格林威治时间4 月3 0 日十一时起,所有进入马岛周围2 0 0 海里禁区的飞机和舰只都将遭到攻击。阿军进入最高戒备状态,在马岛开始实行灯火管制和宵禁。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4 月3 0 日,英军舰队完成对马岛海空封锁的部署。“征服者”号核潜艇发现阿军1 艘巡洋舰和2 艘驱逐舰组成的舰队,一面报告指挥部,一面进行跟踪。
5 月1 日,英军从阿森松岛起飞的“火神”轰炸机和从航母起飞的“鹞”式战斗机首次空袭马岛。
5 月2 日,经战时内阁批准,“征服者”号潜艇在2 0 0 海里禁区外3 6 海里处,在1 4 0 0 码距离上,向跟踪三天的阿军“贝尔格诺将军”号巡洋舰发射三枚M K —8 鱼雷,命中两枚,巡洋舰在四十五分钟后沉没,阿军有3 2 1 人阵亡或失踪。由于该舰被击沉,大大打击了阿军的士气,并使得阿根廷海军主力撤离马岛海域,在整个战争期间都龟缩于本土,再未出战。
5 月3 日,英军的“山猫”直升机在马岛以北海区,用A S —1 2 “海上大鸥”空舰导弹击沉、击伤阿军巡逻艇各1 艘。
5 月4 日,阿军“海王星”侦察机发现英军“谢菲尔德”号驱逐舰,便召唤2 架“超级军旗”攻击机前去攻击,“超级军旗”采取距海面5 0 米高度超低空飞行以躲避英军的雷达,在距英舰4 6 公里处突然升到1 5 0 米仅用3 0 秒打开雷达锁定英舰发射2 枚A M —3 9 “飞鱼”导弹,然后急转弯同时下降到3 0 米返航。英军发现导弹来袭,舰长只来得及大叫一声:“隐蔽!”就被一枚导弹击中,随即燃起大火,尽管舰上的损管人员竭力扑救达五小时,仍无法控制火势,舰长只得下令弃舰,英军伤亡失踪7 8 人。六天后,“谢菲尔德”号在拖回英国途中沉没。这艘排水量3 2 0 0 吨,造价达2 亿美元的英国最先进的军舰被击沉,对英军的打击极大,英军吸取教训,采取各种措施防范阿军的导弹攻击。
5月6 日,英军十六名S A S 队员先搭乘潜艇再换乘橡皮舟潜入阿根廷本土的里奥·加列戈斯空军基地,一举炸毁阿军8 架“超级军旗”,而阿军总共才不过1 4 架。
5 月7 日,英国又宣布将禁区扩大到距阿根廷海岸十二海里。
5 月9 日,英军“鹞”式战斗机击沉阿军的“一角鲸”号补给舰。
5 月1 0 日,英军“活泼”护卫舰击沉阿根廷“洛斯埃斯塔多斯”号补给舰。
英军在此期间破译阿军密码,全面掌握阿军作战企图和兵力部署,并综合“S A S ”、“S B S ”的战场侦察确定马岛的东岛北侧圣卡洛斯湾为登陆地点。但是,在福克兰海峡北口的佩布尔岛上的机场,雷达站构成严重威胁,为扫清障碍又不暴露登陆企图。英军决定派突击队消灭佩布尔岛的目标,但不作占领。
5 月1 1 日夜间,八名“S A S ”,“S B S ”队员摸上佩布尔岛进行侦察。
5 月1 4 日夜间,五十名突击队员乘三架直升机在八名先遣队员引导下机降于岛上,炸毁阿军6 架“普卡拉”攻击机,4 架“T - 3 4 ”教练攻击机,1 架运输机。队员中的炮兵观察组指引“格拉摩根”号驱逐舰的1 1 5 m m 主炮猛轰岛上的目标,1 座军火库,6 座雷达站均被炸毁。英军在烈火中乘直升机安然返回,以轻伤2 人的代价取得全胜,扫清了登陆的障碍。
考虑到阿军在马岛的兵力达1 4 0 0 0 人,而英军首批登陆部队至多才1 0 0 0 人,如何以少胜多,只有出奇制胜。为此伍德沃德煞费苦心,大摆迷魂阵。
由“S A S ” “S B S ”派遣的突击分队很早便潜伏上岛,在岛上英籍居民的掩护下,一面摸清阿军的布防,一面积极活动,四处袭扰,唯独对阿军的指挥部没有袭击,主要原因就在于英军破译了密码,阿军的指挥部成了英军情报来源的重要途径。
5 月1 9 日,英军四支侦察小分队登陆。
5 月2 0 日,英军舰队在马岛西南海域游弋,并派出驱逐舰炮击岸上目标。还在达尔文港和福克斯湾实施了佯动登陆。将阿军的注意力全吸引到斯坦利港方向。英军的突击编队两天前由南岛进到马岛东北约2 0 0 海里海域集结,于登陆前一天的下午,利用不良天气和夜幕掩护向登陆地区机动,在范宁角附近展开。
5 月2 1 日凌晨三时,S A S 突击队作为第一梯队在范宁角登陆,在先期登陆的侦察分队协助下,消灭了阿军约5 0 人的守卫部队。三时三十分,英军开始舰炮火力准备。三时四十分,英军2 艘两栖攻击舰,4 艘登陆舰,在圣卡洛斯实施多点立体登陆,未遇抵抗便顺利上岸。英军抓住阿军夜战能力差的弱点,争分夺秒抢运人员、物资,在四小时里上岸2 5 0 0 人,3 2 0 0 0 吨物资。并构筑工事,组织防御,准备迎击阿军的反扑。果然,天刚亮,阿军便出动1 6 架“普卡拉”攻击机,1 4 架“幻影”战斗机,猛烈空袭英军舰队和登陆滩头。阿军飞行员受过美、法、以等国教官的严格训练,技术高,作风猛,战斗力很强。面对英军高炮、导弹和“鹞”式战斗机组成的防空体系,毫不畏惧,击沉“热心”号护卫舰,击伤驱逐舰1 艘,护卫舰2 艘,辅助舰1 艘。阿军也付出被击落1 4 架飞机的代价。英军顶住了阿军的反击,控制了2 0 平方公里的滩头阵地,还铺设了可供“鹞”式和直升机起降的钢板简易机场,进一步巩固了登陆滩头。
5 月2 2 日,阿军令人费解地按兵不动,给了英军喘息之机,英军乘机补充物资,调整部署,并展开了一个“吹管”防空导弹连,组织了完善的防空火力配系。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5 月2 3 日,阿军出动近百架次飞机,继续发动猛烈空袭,击沉了“羚羊”号护卫舰。
5 月2 5 日,正是阿根廷国庆,阿空军倾全力出击,全天出动约2 0 0 架次,取得击沉“考文垂”号驱逐舰,“大西洋运送者”号滚装船,击伤1 艘驱逐舰,1 艘护卫舰的辉煌战绩。英军不幸中的大幸是“大西洋运送者”号上运送的1 6 架“鹞”式战斗机和1 架“支努干”重型直升机在被击沉前就飞到了岸上机场。三天来,阿空军英勇战斗,给予英军沉重打击,但一来飞机性能不及英军,二来又得不到海陆军的有力支援,三来由于阿根廷一百多年来没有战争,战备较差,投下的炸弹有4 0 % 没有爆炸,所以无法阻止英军的登陆。而自身损失也高达31架飞机。三天里,英军上岸部队已达5 0 0 0 人,滩头阵地扩大到1 5 0 平方公里,建立起了补给基地,通信枢纽,并在钢板简易机场加铺了铝合金跑道。
5 月2 7 日,英军开始发起陆上进攻,兵分两路向斯坦利港推进。南路以第2 伞兵营为先导,第4 5 陆战营为后援,沿东南公路,经达尔文港、古斯格林、费兹罗伊湾、布拉夫湾从南面攻击;北路以6 0 名S A S 队员为先导,第3 伞兵营,第4 陆战营跟进,沿道格拉斯、蒂尔湾,直取斯坦利。
5 月2 8 日,英军攻占达尔文港和道格拉斯。
5 月2 9 日,英军攻占古斯格林和蒂尔湾。
5 月3 0 日,阿军出动1 架“超级军旗”和4 架“天鹰”攻击英军的旗舰“无敌”号航母,阿军以2 架“天鹰”被击落的代价击伤“无敌”号,但英军矢口否认。当晚,由“伊莉莎白女王二世”号客轮运送的3 0 0 0 英军上岛。进一步加强了英军的力量。
5 月3 1 日,北路英军进抵肯特山,就地布防,等待南路英军。
6 月1 日,南路英军也到达肯特山,与北路英军汇合。阿军此时采取放弃外围,集中主力固守斯坦利港方针。英军在攻占肯特山和查杰林山完成对斯坦利港的包围后,并不急于攻击,而是调整部署,补充给养,派出S A S 和S B A 队员四处活动,进行战场侦察,很快查清阿军以肯特山、查杰林山为第一道防线,以哈里顿山、浪顿山为第二道防线,以无线岭、欲坠山、威廉山、工兵山一线为主防御阵地,即加尔铁里防线,在三道防线之间都布设大量地雷和障碍,只留一条由炮火保护的秘密通道供联络之用。伍德沃德了解敌情后,决定投入后续部队第五步兵旅。该旅辖三个营,A 营是威尔士禁卫军,B 营是苏格兰禁卫军,该营曾参加二次大战,在阿拉曼战役中大败德军而名扬天下,C 营是赫赫有名的廓尔喀营,因士兵都是招募的尼泊尔廓尔喀人而得名,廓尔喀人以吃苦耐劳骁勇善战而闻名,人人身佩廓尔喀弯刀,二战中他们曾以这种锋利的弯刀和凶悍的刀法将横行东南亚的日军杀得溃不成军。
6 月7 日,第五旅乘上登陆舰,悄然启程准备在立夫来岛登陆。途经天鹅湾时,旅长威尔逊·摩尔准将发现弗兹罗的阿军正在撤离,摩尔凭借一名职业军人的出色直觉,觉得这是一个极佳的机会,便未经指挥部批准,当机立断命令在仅距斯坦利港1 6 公里的希拉夫湾登陆。这一举动在战后被普遍认为是极富主动精神的,由于阿军的撤离,英军第五旅3 5 0 0 人顺利在希拉夫湾登陆成功。
6 月8 日,阿军出动大批飞机空袭在希拉夫湾滩头的英军,击沉登陆舰1 艘,击伤护卫舰1 艘,登陆舰1 艘。阿军损失飞机1 1 架。但仍无力阻止英军的登陆。此时英军在岛上的力量已大大增强,共有地面部队8 0 0 0 人,重炮3 0 门,坦克2 0 辆。
6 月1 1 日,经三天的准备,英军以“火神”轰炸机和“鹞”式战斗机进行密集轰炸,同时驱逐舰、护卫舰以舰炮火力掩护,支援地面部队向阿军的第二道防线猛攻,第4 5 陆战营攻占哈里特山和浪顿山,突破第二道防线,并控制了斯坦利外围所有制高点。阿军唯一的反击就是用岸基A M —3 9 “飞鱼”导弹击伤“格拉摩根”号驱逐舰。
6 月1 2 日,英军按计划休整一天。当晚设在肯特山上的无线电监听小组截获并破译马岛阿军发给总统的密电,获悉阿军已无力再战。摩尔准将决定立即投入预备队,实施最后一击。半夜,英军第五旅B 营、C 营和第二伞兵营,沿S B S 标示出的秘密通道,向阿军发起全面攻击。激战五小时,于6 月1 3 日凌晨五时,攻占了无线岭、欲坠山和威廉山,夺取了加尔铁里防线上的所有要点。
6 月1 4 日,英军继续攻击,阿军丢弃重武器退入斯坦利港市区。从早晨七时三十分起,英军集中所有大炮猛烈轰击,阿军的大炮刚一还击,便被英军用炮瞄雷达和计算机火控系统指引的精确火力所消灭,随后英军便全力轰击斯坦利港内的目标,猛烈的炮击整整持续了十个小时,英军共发射了一万二千发炮弹,几乎用完英军所有的弹药。午后,英阿两军达成非正式停火协议。
6 月1 4 日二十一时,斯坦利港内残余的九千多阿军投降。至此,战斗基本平息。
6 月1 5 日,阿根廷总统宣布马岛的战斗已经结束。英国也宣布阿军投降,夺回马岛。至此,历时7 4 天的马岛战争正式结束。
7 月中旬,双方遣返了战俘。8 月宣布取消海空禁区,恢复正常航行。至此两国间的敌对行动完全结束,大英帝国取得了完全的胜利。此战后,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被称为“铁娘子”,政治威望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马岛的失败还导致阿根廷国内矛盾激化,总统加尔铁里和海、空军司令等高级将领被迫辞职,次年文官政府经大选上台后,又把发动战争的主要军事领导人送上军事法庭受审。
战争中,英军死亡2 5 5 人,伤7 7 7 人,被俘2 1 0 人。损失飞机3 7 架,其中“鹞”式8 架。被击沉驱逐舰2 艘,护卫舰2 艘,登陆舰1 艘,滚装货船1 艘,被击伤驱逐舰4 艘,护卫舰1 1 艘,登陆舰2 艘,扫雷舰1 艘。耗资1 7 亿美元。阿根廷死亡1 0 0 0 人,伤1 3 0 0 人,被俘1 1 8 0 0 人。损失飞机1 1 7 架。被击沉巡洋舰1 艘,潜艇1 艘,侦察舰1 艘,补给船2 艘,巡逻艇1 艘。被击伤军舰6 艘。耗资3 2 亿美元。加上美国和欧共体经济制裁所造成直接、间接经济损失共达数十亿美元。
⑸ 希特勒让日本攻打印度,英国一战击溃10万日军,这是为什么呢
日军主力陆军部队都在中国大陆这边,被击败是正常的。海军不就把英军击败了吗?
⑹ 请问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陆军在中国战场伤亡有几百万在东南亚战场伤亡多少万
根据《日本陆海军事典》引用的日本厚生省援护局1956年3月调查数据,从1937年7月7日到1945年8月14日(“芦沟桥事变”到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前),日军战死的185万人中,在中国(不包括东北)战死40.46万人(与上述数据一致),在“满洲”(即中国东北)战死2.65万人,在缅甸战死16.2万人。也就是说,在八年的侵略战争中:日军在中国战场被击毙40.46万人,约占22%;
再看东南亚:日军在缅甸战死16.2万人,除去中国远征军击毙日军1万多人外(),约15万人主要系英军击毙,占8%。在太平洋战场被美军击毙的日军为125万人,占67%。换言之,二战中2/3的日军系被美军击毙,美国毫无疑问是战胜日本的头号主力。
⑺ 跪求二战的各国经济、人员等损失统计!
对于中国是巩固政权,提高了国际地位;对于美国来讲,是其战争政策受到重大挫折,有利于世界和平;而对于朝鲜来说则意味着长久分裂。
以下主要谈对解放军的影响
抗美援朝对解放军的影响~ 7月27日,中朝联合司令部发表战绩公 报。公 报称:
自1950年6月25日至本日止,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共毙伤俘敌1093839名,其中美军397543名,击落击伤和缴获敌机12224架,击毁击伤和缴获敌军坦克3064辆,击毁击伤和缴获敌军各种炮7695门,击沉击伤敌军舰艇257艘。
其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创造的战绩为:
毙伤敌671954人,俘敌46088人,劝降435人,共计718477人,其中美军290000余人;击毁击伤敌坦克2006辆、汽车3165辆、装甲车44辆、飞机10629架、各种炮583门;缴获敌坦克245辆、汽车5256辆、装甲车51辆、飞机11架、各种炮4037门、各种枪73262支(挺)。
这是一个丰硕的战果。
在长期的革 命 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果统计方面的严肃性是有口碑的,即或是对手,也常有称道之语。孟良崮战役攻占孟良崮后,因清点战果时发现了尚有万余人漏网,粟 裕即令部队重新投入战斗,方将国 民 党 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和整编第八十三师一部全歼,就是一例。在军委作战局工作过的张清化、雷英夫等老同志也回忆说,当时毛 泽 东、周恩来等军委领导对统计的准确性非常重视、非常仔细、非常认真。
淮 海 大 战时曾 为歼灭黄 维 兵 团的骑兵究竟是一个营还是一个团就不厌其烦地往返电报与参谋人员反复核实。毕竟这关系到对战场形势的基本估计,也必须认真核实。
然而在朝鲜 战场上,双方大多数时间都处在阵 地 战状态,任何一方绝对控制战场或缴获对方全部挡案的情况都很少,除俘虏人数外,对对方的杀伤数字只能靠估计和推测。在使用远射程攻击武器时尤其如此,所以双方对战果统计数字出现误差都是难以避免的。
笔者认为,中朝军队对歼灭美军的估计数字可能偏高,美军当时虽然先后有120余万人参战,兵力最高时亦有58万之多,但在朝保持的地面部队人数最高时也只有40余万人(韩军最高兵力达到64万余人)。而对韩军的估计数字可能偏低,韩军不易捕捉,败阵后即化装四散奔逃,往往统计数低于其实际损失数。战争初期尤其如此。
中国人民志愿军也付出了重大的伤亡。
自1950年10月25日参战至1953年7月27日停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共阵亡114000余人,医院救治战斗和非战斗负伤的伤员383000余人次,其中救治无效致死者21600余人,去掉伤员因第二、第三次负伤而造成统计上的重复数字和救治无效死亡以及非战斗负伤者,故最后确定的战斗伤亡减员总数为366000余人。
除伤亡减员外,志愿军还有29000余人失踪,失踪者中除在美方战俘营中的21400余人外,尚有8000余人下落不明,估计多已在战地或在被俘后死亡。
如此可以确定,加上失踪,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共计战斗损失390000余人。
除战斗损失外,医院还收治过患病住院的军民450000余人次,其中病亡者13000余人,加上阵亡、因伤救治无效死亡等明确死亡者和失踪后估计已死亡者,在整个抗 美 援 朝战争中,中国 军民因各种原因死亡的人数在1 5 6000余人左右,这是一个巨大的牺牲。
加上朝鲜人民军的伤、亡、失踪数字,中朝军队共付出628000余人的兵员损失代价。
在战争中,中国 军队共消耗各种物资560万吨,其中弹药一项即达25万吨,开支战费62亿元人民币。中国 军队共战损坦克9辆、飞机231架、各种炮4371门、各种枪87559支(挺)。对于一个新生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相当昂贵的支出。
为了最宝贵的独 立、自 主和国 家 安 全环境,这个支出,值!
联合 国 军的数字与中朝方的统计大相径庭,而且前后不一。
1953年10月23日,美联社曾发表了一个数字,称联合 国 军方面的伤亡和失踪/被俘总数为1474269人,其中美军战斗伤亡及失踪人数为144360人。
1957年,在朝鲜战争中曾担任过美步兵第七师师长、后来又先后担任过美国远东战区司令官、美国陆军参谋长、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莱曼.兰尼兹尔上将曾在汉城对此说予以认同。但韩国方面后来声称,这个数字包括平民的伤亡。
韩国 军队报出的战损数字最为混乱。
根据美联社公开的数字,韩国方面共损失1312836人,其中阵亡4 1 5004人,伤残425868人,失踪459428人,被俘12536人。
而1976年韩国国防部战史编写委员会出版的《韩国战争史》则声称,联合国 军方面的伤亡及失踪/被俘数字是1168160人。而韩国 军队的损失为984400余人,其中阵亡227800余人,负伤717100余人,失踪43500余人。
这个数字与中朝方估计杀伤韩军的数字相差不算太远。但韩方另外的资料声称这其中包括非军事人员的伤亡数字。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大校认为,细究起来,韩国方面承认的最低的军人战斗伤亡约为30余万人,失踪10万余人,失踪人数中作为战俘遣返者仅7800余人。
战争期间,韩军曾多次陷入整体性混乱,其统计数字水分很大。美国 军方的数字虽然也有过变动,但相对来说前后比较一致。
据美国方面近年的数据统计,在整个战争中,美国 军队共计阵亡33629人,其他原因死亡20600余人,负伤103248人,被俘后遣返3746人,另外尚有8142人失踪,估计也只好归于死亡一类。共计损失169300余人。
战史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大校认为,相对于韩国 军队来说,美国 军队这个统计数字要更可靠一些。按美国的国家体制,在死亡人数上不太可能出现大的差错,否则如果有人没有列上阵亡名单,刻上朝鲜战争美军阵亡将士纪念牌,那么死者家属肯定会折腾,一折腾,舆论界掀起的轩然大波会让合众国政府极为难堪。
笔者与徐焰教授持相同看法。不过对于美军的伤者数字,笔者认为或有偏低之嫌,按常规战争的一般规律,伤与亡的比例大致符合一比三的统计概率,而美军的战场救护条件较好,伤者所占比例似应更高,中国 军队战场救护条件远不如美军,伤者比例似应更低。
其它国家军队损失情况为:
英国:阵亡710人,负伤2278人,失踪1263人,被俘766人,共计5017人。
土尔其:阵亡717人,负伤2246人,失踪167人,被俘217人,共计3349人。
澳大利亚:阵亡291人,负伤1240人,失踪39人,被俘21人,共计1 5 91人。
加拿大:阵亡309人,负伤1055人,失踪30人,被俘2人,共计1396人。
法国:阵亡288人,负伤818人,失踪18人,被俘11人,共计1135人。
泰国:阵亡114人,负伤794人,失踪5人,共计913人。
希腊:阵亡169人,负伤543人,失踪2人,被俘1人,共计7 1 5人。
荷兰:阵亡111人,负伤589人,失踪4人,共计704人。
哥伦比亚:阵亡140人,负伤452人,失踪65人,被俘29人,共计686人。
埃塞俄比亚:阵亡120人,负伤536人,共计656人。
菲律宾:阵亡92人,负伤299人,失踪57人,被俘40人,共计488人。
比利时、卢森堡:阵亡97人,负伤350人,失踪5人,被俘1人,共计453人。
新西兰:阵亡34人,负伤80人,被俘1人,共计1 1 5人。
南非:阵亡20人,失踪16人,被俘6人,共计42人。
日本:阵亡数人,被俘1人。
以上合计,其它国家军队兵员损失约为17200余人。
几方面数字汇 总,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联合国 军方面所确认的最低人员损失统 计数字是:联合 国 军的人员损失在58万人以上。而这个数字中,估计由中国 军队造成的损失占2/3以上,也就是38万人以上。
也就是说,即使按联合国 军方面承认的最低统 计数字,中国 军队与联合 国 军的人员损失也大致相当。这在联合 国 军火力强度高于中国 军队十多倍,技术条件又远远超过中国 军队的情况下,仅就伤亡对比来看,中国 军队具有出色和高超的战斗效能,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一点,与中国 军队交过手的美军将领们是承认的。
联合 国 军方面宣布在战争中 共杀伤中朝军队142~1 50余万人,其中包括中国 军队92~100余万人。这个数字是根据美军战 场指 挥 官的观 察报 告累 加而得到的,水分极大,大大地高 估了自身的战果,也直接误 导了第八集团军司令官和联合国 军总司令对战 场形 势的基本估计。联合国 军司令部一再低估中国 军队前线兵员数量,屡 屡发起屡 屡碰 壁的攻 势,与此有很大关系。
中国 军队虽然前后有190余万人的建 制部队先后入朝 轮 战,并在战争中陆续补充兵员50余万人,但在朝最高兵力为135万余人,其中还有近2/5的兵力是属于伤 亡概 率相对来说很小的东西海岸守备部队或后方勤 务、铁 道、工 程 部队,不可能在承 受联合国 军如此巨大的杀 伤之下,还能守住一条稳 固的战线,并把进 攻发 展到 联合国 军阵地的防御纵深。
至于中国 军队的被 俘数字,那是经过逐个清 点,还是准确的。
在战争中, 美国 军队共消耗作战物资7500余万吨,是中国 军队的13倍,其中弹药一项即达330万吨,也是中国 军队的13倍;开支战费200亿美元,是中国 军队的8倍。这个花费,仅次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消费。的确是世界首富,大方,阔绰,奢侈。也很浪费。
当年抗美援朝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因为,这场战争实在是留给了后来的中国人太多享用不尽的财富。
——整整50年前,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举将十六个国家的联军击败在邻国的土地上,以无可争议的胜利宣布了自己的强大,彻底夺回了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上应有位置。如果说建国前的国内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之战,那么朝鲜战争便是新中国不折不扣的“立国之战。”
历史,再一次证明了毛 泽 东的远见卓识,包括毛 泽 东自己也没有想到,抗美援朝竟取得那么多那么大的胜利,一百多年来犹如一盘散沙的中国人面对强敌焕发了空前的团结。因为战争的胜利,国内民族凝聚力空前高涨,外交上国际威望空前提高,军事上则一扫人人可欺的百年弱国形象。打出了一个世界军事强国;连经济上也因为人民奋发图强,友邦大力支援而迅速恢复。
例如在永垂共和国史册的“清长大捷”胜利之时,正值中国着名经济学者马寅初在东欧参加“保卫世界和平大会”,直到晚年马寅初还激动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志愿军收复平壤的消息传来,几千名世界各国与会代表边鼓掌边高呼“毛 泽 东万岁!”、“新中国万岁!”,时间竟长达十余分钟,实为国际会议中极其罕见的景象……
李峰先生在他的着作《决战朝鲜》中是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形的——从鸦片战争开始就没有正眼看过中国人的日本人感到的震撼可能最大,“支 那”这个蔑称从“清长之战”起一夜间在日本大众的口语中消失,连沈阳战犯管理所的日本战犯也是在此之后才开始真心实意地接受改造……
整个西方世界也震惊了,打败十六国 联 军的国家竟是不久以前的“东 亚 病 夫”!
美国人说得最直接:“美国传统的理想和正义观被中国的大军粉碎了,美国人大概从未受到过如此严重的创伤和挫折!”东方通麦克阿瑟沉痛地发现自己的中国知识旦夕间全部过时了:“必须从这样一个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在完全新的情况下,和一个具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完全新的强国进行一次完全新的战争!”
美国从此承认新中国是一个巨人……
对这场大捷评价最精当的是英国牛津大学大战略学家罗伯特·奥内尔。战争结束几十年后,他在自己所着的《清长之战》中写道:“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而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如果中国人没有于一九五零年十一月在清长战场稳执牛耳,此后的世界进程就一定不一样。”
这是一场改变世界和历史的战役,中国人大胜!
当时,中国人民最兴奋。出兵的消息终于不再保密了,大捷的喜报让无数中国人流下了热泪。天安门广场彻夜狂欢。中国举国上下都在狂欢。中国人没有理由不狂喜……仅仅五十年前,两万多人的八国 联军打败了拥有两百万军队的清政府,闯进中国首都,逼得中国的皇帝、太后“狩猎西安”;仅仅五年以前,日本军队还在横行中国本土大江南北……
一百年间饱受各式各样强盗欺凌,被别人闯进家里狠打的中国人民简直不敢相信,新中国成立才一年,中国的军队竟能主动迎战杀出国门,十来天就在邻邦的土地上将十六个国家的几十万联合国 军杀退了四百公里!普通人民彻底信服了毛 泽 东在天 安 门城楼上所说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那句宣言不是一句空话,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空前高涨。从此,曾是一盘散沙的中国民高度凝聚在一起,向着无数个新的目标发起冲击,国内的反动势力则偃旗息鼓……
中国的新纪元开始了。(见李峰先生的着作《决战朝鲜》)
除此之外,这场杀出国门的战争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如,朝鲜第三次战役时,李奇微因决战失利,决定弃守汉城。
对于当时的混乱场面,李峰先生是这样写的:“一批批士兵缓缓拥过汉江桥,庞大得看不到边的机械化部队从江面上的浮桥上慢慢驰过,重型武器将浮桥压入了冰层下的江水……李奇微的心都提到了噪子眼。‘中 共 军只要用重炮轰几下,第八集团军就完了!’
韩先楚就站在离李奇微不远的地方,他知道敌军正在溃退,他已经下令全力追击,十几万的美军就挤在那座桥上啊……只要有大炮,哪怕一门都行,然后对着汉江桥轰上一阵……唉,一门都没有,炮兵跟不上来……他的军队只能像人类最原始的军队那样赤着脚在雪地里奔跑……韩先楚狠狠跺了跺冻得铁硬的泥土……”
而打到后期的“金城战役”时又是怎样一副情形呢?
李峰先生这样写到:“一九五三年七月十三日夜九时,浓云低垂,天地间一片昏暗,天气闷热得让人窒息。中国 军队一千零九十四门火炮在一片沉寂中突然齐声怒吼。东起北汉江,西至下甘岭,几十里的敌军阵地上浓烟滚滚,铅色的阴云被映成一片紫红。短短二十八分钟内,一千九百吨炮弹在被倾泻到南韩首都师、三师、六师、八师阵地上。
二十八分钟内发射一千九百吨炮弹,这是战争初期中国 军队根本不敢想象的事。这是中国 军队在抗美援朝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炮击,也是中国 军队第一次占据了战役地面火力优势。此次炮击的重点方向,中国 军队火炮密度达到每公里正面一百二十门左右,密度达到了二战中打得最激烈的苏德战场上的一般标准。《美国第八集团军简史》记辞:‘令人难以置信的大量炮火在头上呼啸,在呼啸中,他们前赴后继攻击这个地区的大 韩 民 国防线。在共 军的猛攻下,前哨阵地一个接一个被打垮了。’
中国战史记载:‘敌集结位置打成了一片火海,活像钢厂刚出炉的铁水,灌满了山沟、平地,顷刻间,敌人化成了骨灰和烤肉……’
美军基里上尉这样描述道:‘我们被打得落花流水。我身边的无线电员和中士都阵亡了。而我连前往增援的六连也只剩下十几个人。那里根本没有藏身之地,中国兵发射的迫击炮弹每秒钟一发,可怕极了。’”
同时,中国 军队正在从体制上由国内战争比较原始的军队组织系统向现代化军队结构过渡,并破天荒地开始组织步、炮、坦、工诸兵种协同战。而且,仅仅两年时间,中国空军也白手起家,将残酷的朝鲜战场作为训练基地,神话般地从一个航空兵师、几十架作战飞机发展到拥有二十三个航空兵师、近三千架飞机,其空战的实力仅次于美苏;以让人眼花缭乱的速度从一百多支各国空军中的倒数位次跃居世界空军第三位。
现在,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没有朝鲜战争,我们的军力绝对提高不到这么神速。
⑻ 让日本攻打印度的希特勒,英国击溃10万日军,这是为何
希特勒让日本攻击印度是想要让日本将东南亚战场彻底拿下,希特勒自己牵制美苏,希望能够扭转战争局势。但是希特勒显然是太看起的日军了,因为当时日军轰炸了美国的珍珠港,美国和英国对日本实行了经济封锁战略,导致日本的石油一直供应不足,前线部队的补给品根本没有办法送达。
越到后面日军就越难受,因为长期没有补给,日军只有饿着肚子和敌人战斗,因为长期和尸体待在一起,日军很多人都患有疾病,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全部都痛苦的死去,最后日军没有办法只有从印度战场撤退,最后牟田口廉回到日本后也被革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