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英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是怎样的
怎么说呢,上了年纪的女性的英国人很好,你问什么,她会很耐心的,而上了年纪的英国男人(30到50)比较有优越感,喜欢亚洲的日本,韩国更甚中国,而年轻一代的英国人还是比较能够接受中国朋友的,不乏热情的,也不乏有种族歧视的,大部分还是热情的,时间接触久了,有些热情是很虚假的也正常。仅仅是我的看法、
⑵ 鸦片战争前夕英国人是怎样看待中国的
英国人第一次访华是由马戛尔尼伯爵带着700人的庞大使团到访中国,名头是:庆祝干隆老爷子八十大寿,当然这只是个由头,因为马戛尔尼来的时候,干隆都八十三了,还过毛线的八十大寿。
于是·····,我就不说了。
⑶ 英国人怎么看中国人
对于很多英国人来说 他们对于中国的文化理解很浅薄 只是出于很表面的认识 首先 因为香港曾是英国的殖民地 所以在英国的香港人会比大陆人占得比例大很多 大部分中国人依靠开启饭馆或外卖(take away)赚钱生存 随着中国的传媒和电影事业慢慢广阔 大多英国人对于少林功夫都抱有一种很好奇的探索心理 很多都出于关于功夫的电影或连续剧 随着留学生的不断增多 英国的很多买家会认为中国人都很有钱 因为大多数的留学生会去很多名牌店买衣服或化妆品
英国的年轻一代对于中国的了解则是更加浅薄 但总体的来说 如果你存在着一个友好和善良的心 和他们都会很好相处的 也许他们穿衣服的风格和开放的文化对于某些人来说还不好接受 但很多英国人从心底来说会很单纯
⑷ 英国人是怎么看待鸦片战争的
在英国,人们已将这场战争遗忘。这场中国视为近代史开端的战争,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引发的波澜,可能比清廷内部还要大。战争发动前,英国各界关于战争道义、成本的议论非常多,战争胜利后更是带来极大震撼。英国人万万没想到,大清帝国如此不堪一击。
当时,英国人很喜欢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等,中国市场并不需要英国的商品,贸易因而出现逆差。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并不反对进口商品,它与亚洲各国的贸易比较通畅,对洋玩意儿很感兴趣,像地图、武器以及鸦片。
英国选鸦片而不是别的商品来弥补逆差,主要出于经济上的方便,鸦片就在殖民地印度种植,成本很低。19世纪开始,英国意识到鸦片可以用作麻醉片,中国人也有消费需求。他们预感到这是一大商机。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中国请求通商失败是转折点,由于没有完成任务,马戛尔尼等人回国后非常失望,他们消极地向西方介绍中国,由此而形成的负面看法主导着讨论中国的话语空间,最终被英国人吸收了。
另外,英国新教教会的传教热情非常高,自我道德感非常良好,对已知的中国文明越来越不耐烦、不宽容。最关键的因素还是经济利益,英国与中国交往的目的是要实现非常具体的经济目标,英国人希望中国市场开放解决经济问题,而恰恰又在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社会没有更多耐心。
当时,英国国内的辉格党赞成出兵,而托利党反对,理由多是基于“道德”因素。其实,托利党的反对有为了攻击而攻击的因素。英国体制下,打或不打还是要由议会决定。虽然赞成票与反对票差距很小,但并不影响战争的进行。
反对派会计算战争花费,更会考虑“道德”问题。如《泰晤士报》提到,“要保护一个‘非法的麻醉片的贸易’而打仗”十分不义,这会让国家在世界以及历史上的名声不好。“英国人如果打鸦片战争,以后还有什么脸跟中国谈文明?”19世纪的英国看上去挺有道德感。
清军主战派不很了解英军诸如武器、舰船等情况。英军有一些武器是全新的,甚至有的武器就是为了这场战争而发明的,比如复仇女神号(Nemisis),它不受风势影响,能入浅水河,对清军水师破坏力极大,它是英国政府在极秘密的情况下设计出来的。
更令人吃惊的是,战争打了三年(1839-1842),几千人的英军竟然没有遇到后勤补给的问题。补给大多来自中国内地居民提供的吃穿。英军攻打宁波时的一个冬天,士兵与附近的人民冲突不断,当地人被迫提供食物。另外,在广州,不少民众也自发帮助,当导游、搜集情报等等,只要英军给钱。这体现了中英双方的“务实”行为,双方很“现实主义”,民众要挣一点钱,而英军需要食物、情报,二者一拍即合。
普通的英国士兵或指挥官如何看待第一次鸦片战争?士兵不太考虑战争是否合法。他们多数人没想到清军会那么弱,同时非常震撼一些满人士兵的顽强抵抗,描述的语气五花八门,有人轻松,也有人看到,那些中国士兵仅仅是因为技术落后,就那么容易地被杀死了,实在令人沮丧、压抑。在英国,你可以去很多地方查看军队的档案,通过一些书信、日记等文献感受更个人化的理解。
一个例子说有3000名清兵愿意投靠英军,不为钱财,只因不喜欢满人,在他们眼中,满汉差异大过华夷之别。当时不少汉人对满人的制度系统很不满意。我不敢说这是种族主义的因素,至少是有民族之间的冲突。之所以有汉人愿意帮英军,可能是“务实”的考量。
19世纪中叶的英国在全球都有战争,譬如英阿战争、英缅战争。而鸦片战争对英国的象征意义更大。此前,英国眼中的中国是个大帝国,但通过战争把天朝打得一败涂地,英国人的民族信心爆棚。他们万万没想到,清军比英军落后那么多。而同时,因为英国胜利的事实,国内此前的很多反对意见销声匿迹?。因为成功人们就忘记了曾经的怀疑。这是个很奇怪的现象。
19世纪英国的对外战争史上,鸦片战争不会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战争范围毕竟比较小,英国出兵没超过1万人,重要性不如1857年印度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起义。长期以来,西方人的世界历史观念里,中国是个边缘的存在。英国人更关心大英帝国在印度、中东、非洲的活动。
英国一些观察者认为鸦片战争前中国很封闭,是英国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其实18世纪的清朝并不忽略或蔑视外来物品,他们尽量地在了解,这关系到自己的权威以及经济利益。还有人认为,封闭的清朝需要英国打开,他们太夸大英国的重要性了。如果说鸦片战争是中国百年“屈辱”史的开端倒符合事实。
有资料说这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开端。不恰当,中国走向民族国家至迟要到20世纪初。鸦片战争时的“中国人民”不是一个统一、团结的实体,帝国内部政治、社会、文化形态十分复杂。
辛苦整理,望采纳
⑸ 现在英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先说假话就是...中国在飞速崛起 世界地位高了 GDPXXXX.
各方面实力迅速XXXX
这是bull shit
真实的就是一般欧洲对中国印象就是神秘
说的好听是神秘 其实无非也是地域性判定
台湾香港澳门 最烂大陆 分4等
国外中国人除非很有钱不然也没什么底气的 国家也什么都不管的
不过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大多是透过像香港 日本这样去了解
⑹ 一个英国人眼中的中国,士农工商,最低贱的人在他看来是哪一种
最低贱的是工人,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大机器替代手工操作,大量的工人失业,所以英国人认为工人是最低贱的也自然觉得中国的工人也好不到哪去。古代中国以农业为主,比较轻视商业。
英国人带着他们本土特有的特色看中国,所以他会认为工人是最低贱的,就源于他们国家工业革命的发展进步。很多大机器络绎不绝的取代了工人的人工操作,他觉得工人无用武之地。
⑺ 被英国人剥削的中国人
呵呵,有这个能力就好
⑻ 为什么英国人会羡慕中国的老师和学生
中国留学生到了英国,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适应。有的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有的度日如年,封闭自己。初到英国,陌生的环境,生活习惯截然不同,中西文化碰撞,学业繁重,语言不畅!种种问题导致留学生困在中国同学的圈子里,没法融入到英国当地的文化中。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英国人眼中的中国留学生,预见一下自己未来的留学生活,避免自己的不足。
一、读书用功,看中成绩,缺乏创造力
英国人认为,中国学生学习非常用功,对考试过于重视,但是却缺乏对自己的人生和将来的思考。
虽然花了大把时间准备考试,但是中国学生的分数往往不高。因为在平时上课的时候缺乏与老师的互动,不积极参加讨论。老师们自然对学生印象不深刻。要知道课堂分数也占30%-50%呢!
二、封闭自己,不参加聚会。
西方人很喜欢聚会,经常在自己或者朋友家开各种派对,各种主题。但是每每接到这样的邀请,中国留学生连忙摇头。这让英国人觉得我们非常难相处。其中原因,许多中国学生觉得张不开嘴,无法交流还不如不去。其实聚会,课堂讨论都是咱们提高口语交流能力的最佳途径,学生们往往由于害羞让大把的好机会溜走了。
三、讲人情,害怕冲突,有意见也不愿意明说,喜欢私下解决。
受中国社会影响,中国留学生特别讲究人情,关系。害怕自己的意见与别人不同,影响彼此之间的交情。
而西方人则认为,只要是不涉及个人隐私的事情,遇事有分歧,大家可以摆上台面来公开讨论。
入乡随俗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大家也要积极融入,毕竟自己的异国生活也就三到五年。如果不认真的去体验,就不能真正的开阔眼界,发展自己的批判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