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英国现在有几大党派,分别是什么
英国主要有三大政党,分别是保守党、工党、自由民主党。
保守党(Conservative Party): 议会第一大党。领袖戴维·卡梅伦,2005年12月当选。保守党前身为1679年成立的托利党,1833年改称现名。1979-1997年间曾4次连续执政18年。2010年5月英国大选后,保守党重获执政地位,与自民党组成联合政府。支持者一般来自企业界和富裕阶层。主张自由市场经济,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减少公共开支,压低通货膨胀,限制工会权利,加强“法律”和“秩序”等。
工党(Labour Party):议会第二大党。1900年成立,原名劳工代表委员会,1906年改用现名。1997年至2010年连续执政13年。2010年5月大选失利,成为反对党。2010年9月,埃德·米利班德当选新领袖。
自由民主党(Liberal Democrat Party):议会第三大党。1988年3月由原自由党和社会民主党内多数派组成,领袖尼克·克莱格,2007年12月当选。自民党政治主张居中偏左,在很多问题上与工党立场相近。主张通过减税还富于民,提高个税起征点;呼吁限制金融城过度扩张,对银行家薪酬课以重税;承诺公平教育,保护公民权利和自由;倡导宪政改革,提出减少议员议席,在选举制度上采用比例代表制;支持欧洲制宪,主张加入欧元区,反对进行英欧关系公投。2010年5月大选后,与议会第一大党保守党达成协议,组建联合政府,获得5个内阁位置,首次成为执政党。
英国其他政党还有:苏格兰民族党(Scottish National Party)、威尔士民族党(Plaid Cymru)、绿党(Green Party)、英国独立党(UK Independence Party)、英国国家党(British National Party),北爱尔兰一些政党如:北爱尔兰统一党(Ulster Unionist Party)、民主统一党 (Democratic Unionist Party)、社会民主工党(Social Democratic and Labour Party)、新芬党(Sinn Fein)等。
② 请问英国工党是共产主义政党吗
不是。工党纲领的传统理论基础是费边社会主义。二战后推行温和的改革政策。推行国有化,主张建立福利型国家。加入西方联盟后,主张打碎旧的英殖民帝国统治体系,废除贵族院。现主要致力于公共住所、职工福利、失业救济、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公民教育等方面。
③ 英国民主党,保守党,工党之间的异同。
民主党是资产阶级政党,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保守党是当年英国光荣革命时与资产阶级妥协的产物,保留王室,政策上倾向于王室贵族,工党是英国工人运动兴起成立的党,自然就是代表着工人阶级的利益,在英国,工会的势力很大。共同点就是都为国家利益服务。都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产生的政党。
④ 英国有哪些党派
⑤ 英国工党是什么时候建立的
1900年2月27日,英国工党在伦敦建立,称劳工代表委员会,1906年称工党,是英国两大执政党之一。 英国工党初期只有集体党员,没有个人党员,只是工会组织与费边社、独立工党和社会民主同盟之间的联盟,没有明确的纲领,宗旨是在议会里实现独立的劳工代表权。
1932年独立工党退出,C·R·艾德礼又于1945~1951年组成第三届工党政府,在国内推行“民主社会主义”,支持美国的对外政策。第五届工党政府垮台后,党内主张国有化的左派与主张混合经济的温和派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1981年3月,温和派另外组建了英国社会民主党,工党再次分裂。英国工党在2010年5月的选举中重新成为在野党。
⑥ 英国保守党和工党是什么
保守党是英国的老牌大党,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英国两大主要执政党之一,另一个是英国工党。
保守党是在20世纪的英国占主导地位的政党,出过丘吉尔和撒切尔夫人等着名首相,并在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创下4次连续执政(1979年—1997年)的业绩,不过保守党自从于1997年大选败于布莱尔领导工党以后,一直处于反对党,直到2010年同自由民主党组成联合政府重新上台执政。现任领袖为特雷莎·梅。
英国工党(LabourParty,GreatBritain),英国两大主要执政党之一。英国左翼政党。1900年2月27日建立于伦敦,称“劳工代表委员会”,1906年称工党。初期是工会组织与费边社、独立工党和社会民主同盟之间的联盟,只有集体党员,没有个人党员,也没有明确纲领,宗旨是在议会里实现独立的劳工代表权。以后费边社和独立工党的社会改良主义在党内影响不断增长。工党于1918年通过名为《工党与新社会制度》的纲领和新党章,将生产、分配和交换手段的社会化列为自己的目标,并开始吸收个人党员。
⑦ 英国工党的历史起源
工党是英国两大政党之一。1900年2月由职工大会(即总工会)发起创立,初称劳工代表委员会,由隶属于职工大会的工会组织和费边社、独立工党以及社会民主联盟组成。1906年改称工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支持政府的战争政策,并加入了自由党的联合内阁。20世纪初,力量日益增强。1918年2月通过了新党章,规定除保留原有的集体党员制度外,还在各选区设立组织以吸收个人党员。同年6月,通过了由韦伯等起草的纲领性声明《工党与新社会秩序》,首次提出要埋葬私有制。1924年1月,在自由党的支持下首次组阁,并从此开始与保守党轮流执政。1945年以前,仅于1923~1924年和1929~1931年两次短期执政。1945年大选至1951年,组织过两届内阁。在此期间,发起重新建立社会党国际。1964~1970年、1974~1979年,先后组织了4届内阁,这是工党历史上执政最长的两次。1979年、1983年、1987年和1990年4次大选连遭失败。工党纲领的传统理论基础是费边社会主义。主张生产资料、分配手段和交换手段的公有制,实行计划管理,以达到公平分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艾德礼工党政府将此付诸实施,1948年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但50年代开始,随着英国经济的发展,工党内出现意识形态分歧。右派认为,资本主义已经变了,社会主义应是“增加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平等”,而不是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化为目的;反对以新的社会制度代替现存的社会制度,主张在现存制度基础上追求更高程度的完善。50~60年代,这些思想在工党内占上风。但左派仍坚持国有化,认为没有国有化就没有社会主义。60年代初,“新左派”从文化上批判资本主义,认为资产阶级文化上的统治使人们处在全面异化的状态中,因此,必须向资产阶级发动全面的文化进攻,对资本主义社会实行总体改造。这对70年代后再次活跃起来的工党左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者据此提出国有化还应该加上工业民主化和生活方式民主化,对工党传统的社会主义进行了补充。1990年5月工党提出新的施政大纲,充实了1989年年会通过的调整政策,放弃了老式国有化政策。主张政府必须负责解决教育、培训、运输、通信等市场无法解决的问题,社会分配先考虑“创造财富的人”,发展高技术经济,鼓励发明创造。在防务政策上,放弃了单方面核裁军的立场,主张用英国的核武器作为核裁军谈判的筹码,争取在2000年消除所有核武器。
工党的组织由领袖、议会党团、议会外组织和总部组成。在野时每年选举领袖,并设副领袖;执政时可不改选,也不设副职。议会党团由下院全体工党议员组成。每届议会开始即选举领袖、副领袖和总督导员。在野时,由领袖、副领袖、下院议会党团主席、上院工党领袖、两院总督导员以及工党议员代表等组成议会委员会,领导议会党团活动。执政时,则由工党内阁代替,另设联络委员会与后座议员保持联系。在议会外,全国代表大会(工党年会)是工党的最高权力机构。下设全国执行委员会、区域会议、选区组织和全国劳工理事会。工党总部是行政机构。党员600余万人,90%以上为工会集体党员,也有部分知识分子,中小资本家,职工大会系该党主要支柱。领袖托尼·布莱尔(1994年起)。
⑧ 英国保守党与工党的区别与联系
英国保守党与工党之间是相对立的关系。
区别:
1、分类不同
保守党是英国议会第一大党。保守党前身为1679年成立的托利党,1833年改称保守党。
工党为英国议会第二大党。英国两大主要执政党之一。英国左翼政党。
2、发展不同
保守党在1979-1997年间曾4次连续执政18年。2015年5月英国大选后,保守党获单独执政地位,卡梅伦组成保守党政府。支持者一般来自企业界和富裕阶层。主张自由市场经济,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减少公共开支,压低通货膨胀,限制工会权利,加强“法律”和“秩序”等。
工党初期是工会组织与费边社、独立工党和社会民主同盟之间的联盟,只有集体党员,没有个人党员,也没有明确纲领,宗旨是在议会里实现独立的劳工代表权。
3、纲领不同
保守党强调维护英国主权,反对“联邦欧洲”、欧盟制宪,不加入欧元区。
工党纲领的传统理论基础是费边社会主义。二战后推行温和的改革政策。推行国有化,主张建立福利型国家。加入西方联盟后,主张打碎旧的英殖民帝国统治体系,废除贵族院。现主要致力于公共住所、职工福利、失业救济、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公民教育等方面。
⑨ 工党的起源历史
英国工党于1900年2月由职工大会(即总工会)发起创立,初称劳工代表委员会,由隶属于职工大会的工会组织和费边社、独立工党以及社会民主联盟组成。1906年改称工党。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支持政府的战争政策,并加入了自由党的联合内阁。20世纪初,力量日益增强。1918年2月通过了新党章,规定除保留原有的集体党员制度外,还在各选区设立组织以吸收个人党员。同年6月,通过了由韦伯等起草的纲领性声明《工党与新社会秩序》,首次提出要埋葬私有制。
1924年1月,在自由党的支持下首次组阁,并从此开始与保守党轮流执政。1945年以前,仅于1923~1924年和1929~1931年两次短期执政。1945年大选至1951年,组织过两届内阁。在此期间,发起重新建立社会党国际。1964~1970年、1974~1979年,先后组织了4届内阁。1979年、1983年、1987年和1990年4次大选连遭失败。
工党纲领的传统理论基础是费边社会主义。主张生产资料、分配手段和交换手段的公有制,实行计划管理,以达到公平分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艾德礼工党政府将此付诸实施,1948年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但50年代开始,随着英国经济的发展,工党内出现意识形态分歧。右派认为,资本主义已经变了,社会主义应是“增加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平等”,而不是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化为目的;反对以新的社会制度代替现存的社会制度,主张在现存制度基础上追求更高程度的完善。
50~60年代,这些思想在工党内占上风。但左派仍坚持国有化,认为没有国有化就没有社会主义。60年代初,“新左派”从文化上批判资本主义,认为资产阶级文化上的统治使人们处在全面异化的状态中,因此,必须向资产阶级发动全面的文化进攻,对资本主义社会实行总体改造。这对70年代后再次活跃起来的工党左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者据此提出国有化还应该加上工业民主化和生活方式民主化,对工党传统的社会主义进行了补充。1990年5月工党提出新的施政大纲,充实了1989年年会通过的调整政策,放弃了老式国有化政策。主张政府必须负责解决教育、培训、运输、通信等市场无法解决的问题,社会分配先考虑“创造财富的人”,发展高技术经济,鼓励发明创造。在防务政策上,放弃了单方面核裁军的立场,主张用英国的核武器作为核裁军谈判的筹码,争取在2000年消除所有核武器。
分裂与合并工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追随自由党。在第一次大战中支持政府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加入战时联合政府。1924年1~10月,1929~1931年J.R.麦克唐纳先后两次组织工党政府。1931年8月,第2届工党政府试图用削减失业补助金和其他社会事业费来应付严重的经济危机,遭到工人群众反对,被迫辞职。麦克唐纳及其追随者公开倒向资产阶级。工党发生分裂。
1932年独立工党退出,工党不得不改变纲领和更换领导人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几年间,工党同英国共产党和独立工党建立联合阵线,反对法西斯主义、战争威胁和国内反动势力。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工党支持政府进行战争,于1940年加入战时联合政府。
1945~1951年,C.R.艾德礼组成第3届工党政府,支持美国的对外政策,反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解放运动,但被迫承认印度、缅甸等国独立。在国内推行“民主社会主义”,用对资产阶级提供补偿的办法将英格兰银行和一系列企业部门国有化,改革社会保险、卫生保健等项制度。第3届工党政府垮台后,工党内部发生了长时间的思想斗争,以H.盖茨克尔为代表的右翼要求修改党章中有关生产、分配和交换手段公有的条文,放弃国有化政策,左翼则主张实行更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经济政策。H.威尔逊领导的第4届工党政府和威尔逊与J.卡拉汉领导的第5届工党政府采纳了混合经济的概念;所奉行的国内政策同保守党的国内政策的区别已越来越小。第5届工党政府垮台后,党内主张国有化的左派与主张混合经济的温和派之间的斗争尖锐化。
1981年3月温和派退出工党另组英国社会民主党,工党又一次出现分裂。
1997年~2010年组织了连续四届内阁,成为了工党连续执政时间最长的一次。
2010年5月英国下议院选举失败,英国工党重新成为在野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