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国汉堡王为何不出名汉堡王相比麦当劳的味道如何
汉堡王不出名是因为他们比麦当劳肯德基要晚进入中国市场,而他们的牛肉汉堡味道非常不错,个人觉得会比麦当劳的好吃一些。
Ⅱ 英国的肯德基,麦当劳难吃吗
味道是差不多的。
并不比国内的好吃或者难吃。
不过选择更多一些,麦当劳有deli可以选择。
在英国算不错了...
你要去汉堡王就知道多恶心了。那真叫比国内差多了。
Ⅲ 麦当劳价格有没有地区差异
麦当劳在全球的不同价格,反映了各个国家间和同一国家不同地区间不同的购买力水平
麦当劳以其在全世界统一的质量控制体系闻名,也因“全球一个味”迅速发展为快餐业的巨无霸。但是,却很少有消费者知道,麦当劳也有贵贱之分。
6月19日,国内媒体引述麦当劳(中国)副总裁、首席市场推广及企业事业官罗凯睿的话说,麦当劳在中国不同地方(包括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区域)的价格可以有人民币0.5元到1元的差异。罗凯睿说:“不同地区的租金成本不一样,我们会对价格进行调整。”
事实上,麦当劳的价格早已有高下之分。一位麦当劳公司的人士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在北京,麦当劳早已经悄悄区分了“高价店”和“普通店”,在高价店里,红茶和咖啡均卖6元,比“普通店”贵了1.5元。配餐方面,“高价店”的薯条比“普通店”高0.5元,小玉米杯也要高0.5元。最开始,北京麦当劳“高价店”只是在王府井、贵友、新东安和东方广场的四家餐厅,现在已经悄悄地从4家扩大到17家。
无独有偶,在日本,麦当劳也准备“看人下菜”,据日本《每日新闻》6月12日消息,日本麦当劳集团正在探讨一种新的价格体制,即在日本不同地域实行差别价格。日本部分麦当劳涨价的原因是由于工资和地价的上涨,不少东京都中心的店铺即使销售额上升也无法保证盈利。
不只是一国之内,在国家间,麦当劳的价格更是有很大差距。纽约曼哈顿的麦当劳一个巨无霸汉堡要卖3.35美元。而在日本,只要约合2.19美元便可以享受一个。
根据英国《经济学家》报道,全球麦当劳价格最高的地方在瑞士,一个巨无霸汉堡高达4.93美元,约合38元人民币。而最便宜的地方则是中国,只需要1.36美元,也就是我们在店里看到的价格10.5元人民币。
不过同为发展中国家,麦当劳价格相差也很多。巴西巨无霸汉堡是在“金砖四国”里卖得最贵的,在巴西利亚需要2.98美元才能买下一个巨无霸。而莫斯科一个巨无霸汉堡卖1.6美元。新德里的一个羊肉套餐约合18元人民币,和中国差不多。
《经济学家》2006年推出了一个“麦当劳指数”,即根据各国家和地区的麦当劳价格计算购买力平价,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生活水平,而不是通过现行的货币汇率比较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试图避免汇率误导。
不过,也有美国专家批评,用一款巨无霸来分析各国汇率和购买力是不合适的,因为麦当劳在各国的发展状况不一样,受到的竞争压力也不一样,会大大影响其定价。例如,印度只有20多家麦当劳,而在中国,麦当劳和肯德基价格竞争比欧洲更激烈。
Ⅳ 麦当劳遍布世界多少个国家
麦当劳快餐连锁店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国集团公司之一,它在121个国家拥有3000家以上的连锁店,每天接待的顾客超过3500万,年利润超过20亿美元。遍布全球的麦当劳快餐店已经成为以美国化为主导的全球化资本主义的最有力象征。因此,麦当劳已经成为社会学上的一个特殊案例,用来理解现代化、全球化等过程,理解美国文化和意识形态。例如,1993年,美国社会学家乔治·里茨尔出版了《社会的麦当劳化:对变化中的当代社会生活特征的研究》一书。他将麦当劳快餐店的风靡全球解读为社会理性化的结果。里茨尔主要是用马克斯·韦伯的“理性化”来解释麦当劳现象,他把社会的“麦当劳化”概括为4个特征:(1)日益增长的效率;(2)监控;(3)量化;(4)可预测性。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工具理性的量化增长。里茨尔认为“麦当劳化”已经涉及我们生命的每一个角落——食品、媒体、教育、医疗,无一例外。
凯尔纳认为,里茨尔的分析有效地揭示了当代社会发展的动因和社会组织的宏观结构。但凯尔纳批评里茨尔的社会学分析是单向的,也就是说非辨证的,有必要用马克思的辨证批评来补充、修正韦伯的理论。凯尔纳认为,麦当劳不仅仅是理性化的产物,更重要的是,它在全球范围内构造出一个消费主义文化景观。他援引了安东尼奥·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和斯图尔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把这个景观看作包含了文化霸权和抵抗的场所,体现了全球化和地方化的矛盾运动。
和里茨尔一样,凯尔纳区分了“麦当劳”和“麦当劳化”这两个范畴。前者仅仅指一个快餐业的跨国集团,后者则是指以麦当劳为典型代表的一种经济生产和组织模式。麦当劳化代表了垄断资本不断扩张,挤垮个人开办的商家,剥夺消费者选择权的过程。麦当劳的这种扩张过程已经从美国迈向全球,成为向全世界宣扬美国文化霸权的形式。但麦当劳宣言的美国文化并不是未受到挑战的,因此麦当劳景观也成为一个充满矛盾冲突的话语场。
凯尔纳认为,一方面必须看到麦当劳代表的同质化、标准化、总体性:金色拱门、巨无霸汉堡、与热门电影有关的玩具等赠品、以家庭欢乐氛围为主体的广告……把麦当劳的消费体验和快乐的集体经验等同起来。但是过于强调这一点,就会忽略在世界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下的消费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消费体验的多样性。在此,凯尔纳的观点接近于一种文化民粹主义的观点。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英国文化研究(即伯明翰学派),该学派强调受众和消费者的主观能动性,主张理解受众和消费者本人从文化文本中生产出来的意义,而不是由批判理论家替受众和消费者设想文本的意义(尤其是意识形态意义)。因此,凯尔纳对麦当劳景观的分析也是从消费者的主观方面出发的,他旨在强调不同地方、不同民族、不同性别和不同阶级的消费者对麦当劳、对麦当劳化的不同体验和反应。
凯尔纳首先赞同麦当劳化是一个文化帝国主义的过程,也就是说,以一体化的全球市场为基础,给非西方国家带来了速度、效率、食品卫生、为顾客服务等现代理念,似乎美国成了价廉物美、家庭聚会和爱国主义的典范。但是,在麦当劳帝国的扩张过程中,它也不断和非西方文化“杂交”出许多新的文化形式。
这一点是可以想象的。比如,中国的许多年青人把麦当劳餐厅当作了看书、聊天乃至约会的场所,这就不是美国麦当劳快餐店的原来“用法”了。美国的麦当劳快餐店一般店面都很狭小,不鼓励顾客在店里面就餐,并且以外卖为主。美国人很少在麦当劳店逗留很长时间。但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往往把就餐当作一种社交活动,吃饭要慢慢来,花费一个小时以上是常有的事情。这样,麦当劳快餐店就只好入乡随俗了。
凯尔纳认为麦当劳化的地方化过程中显现了诸多不同的意义、功能和后果,对麦当劳的本土化进行微观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和把握这个全球消费文化景观。在我看来,凯尔纳的观点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掩盖着一种倾向:即把本土化和全球化等量齐观。事实上,麦当劳的种种“本土化”策略,包括提供适合当地消费者口味的食品在内,都只是“策略”而已,万变不离其宗,各种本土化的结果改变不了麦当劳作为西方文化和现代生活的文化象征意义。就此而言,凯尔纳批判里茨尔把麦当劳化概括为“理性化”是“过于客观主义了”的观点,恐怕有些操之过急(shoot too fast)了。尽管麦当劳景观在文化文本上有许多主观性和复杂性,但里茨尔用韦伯的“铁笼子”的比喻来解析麦当劳文化的“本质”,并不是像凯尔纳所批判的那样“不合适”。相反,凯尔纳匆匆地把麦当劳归结为“后现代大众文化”的做法,倒是显然不合适的。
凯尔纳的分析框架基本上是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采用的框架——尽管他本人并未提及贝尔的大名。贝尔早就指责韦伯的理性化理论失之片面,引入了桑巴特在《奢侈与资本主义》中的观点,认为享乐主义也是资本主义精神的一个侧面。凯尔纳同样认为,韦伯的“社会理性化”不过是指出了麦当劳化的社会经济根源,而没有反映麦当劳文化中的享乐主义原则。我以为,贝尔和凯尔纳所犯的一个错误在于对“理性化”的理解过于狭窄。不错,韦伯区分了工具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目的合理性),社会的理性化过程就是工具理性化的过程——只问手段、不问目的和最终价值的过程。但是,工具理性既然排斥了对目的的选择和拷问,那么“享乐”这样的目的也没有理由不成为工具理性服务的对象。众所周知,康德的理性观念包括了纯粹理性(认知理性)和实践理性(目的理性),两者大致相当于韦伯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区分。康德主张合乎理性的生活必然期望德行和幸福的统一,因此在康德那里,追求幸福的目的是合乎理性的。从“理性”到“享乐”,之间不仅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相反在逻辑上有一种顺理成章的过渡关系。贝尔和凯尔纳把韦伯和桑巴特对立起来,把康德和萨德对立起来,把理性和享乐对立起来,看不到韦伯的“铁笼说”的深刻含义。通俗地说,理性化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那么享乐自然也是一种利益啊!麦当劳的诸多文化衍生物,不过是掩盖其理性化实质的庸俗华丽外表,更何况,它根本不是像凯尔纳分析的那样由消费者自己创造的,而是麦当劳公司的销售策略决定的。凯尔纳说,麦当劳的雇员会感觉到自己在铁笼子里面,而顾客却不会感觉自己在铁笼子里面。我们完全可以把凯尔纳对里茨尔的批判颠倒过来,说凯尔纳的这种论调是“主观主义”的。顾客没有感觉到自己在麦当劳像在铁笼子里面,难道就等于麦当劳真的不是韦伯意义上的铁笼子了么?至少这个推理过程是有疑问的。
总之,在里茨尔和凯尔纳之间,我宁可把信任票投给里茨尔。再多想一层,凯尔纳把德波的景观理论加上了一下“后现代主义”的佐料,虽然看起来这道菜更加颜色鲜艳、味道丰富,但其实等于是把批判的胡椒面放在了一大碗甜面酱里面,辣味儿几乎消失殆尽。
凯尔纳强调麦当劳化不仅仅是现代性的结果,而是体现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之间的张力。据说,麦当劳的生产/消费的理性化过程属于现代性的范畴,而麦当劳广告宣传所宣扬的美国价值观和享乐主义却包含了后现代的元素。可惜的是,对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这两个时髦得令人糊涂的词语,凯尔纳却懒得解释。他一下子抓住了波德里亚这根救命稻草(关于波德里亚的理论,本书第6章会专门论及),说麦当劳把消费者带入了一个神话般的“超现实”(波德里亚的重要概念)世界。
凯尔纳说的没错,消费者在享用麦当劳快餐时实际上获得了对西方现代性的消费体验,他们把本土文化传统和麦当劳带来的实践方式结合起来,获得了一种新的“杂拌儿”似的文化认同。但这种体验究竟在何种意义上、在多大程度上是“后现代体验”呢?凯尔纳语焉不详。他又轻描淡写地把哈维的“后福特主义”拉过来作为注脚。
Ⅳ 肯德基,麦当劳,在外国别称为垃圾食品。在中国怎么这么走红呢
又是个被中国砖家忽悠瘸的。你确定你在国外的媒体上看过肯德基麦当劳不受欢迎?
垃圾食品指油炸类的居多,你确定肯德基麦当劳都是油炸的?汉堡 burrito wrap等并不是垃圾食品。这个是歪果仁公认的。垃圾食品在国外尤其指的是炸鸡。
英国位数不多需要排队点餐的餐厅,肯德基和麦当劳就算一个。尤其是麦当劳,大多数英国城市的麦当劳营业时间平均上座率会达到80%以上,这在英国其他餐厅,是极其难达到的。
中国大人叫嚣喊打,却十分受孩子欢迎的肯德基麦当劳,在英国最受众的群体就是他们的成年人,反倒是孩子觉得这俩太low。
以肯德基麦当劳为首的美式快餐是目前英国人民最受欢迎的食品,这个在泰晤士和卫报都有报道。
如上所说。你从哪一点看出来肯德基麦当劳在中国比国外受欢迎了?
Ⅵ 中国的麦当劳会比英国的好吃么
是的,的确会好吃很多。
究其原因还是国人的“重口味”和在吃食上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
在国外吃麦当劳会让人无比怀念国内吃这些垃圾食品的心情,不过可能是跟每个国家食品用料的标准不同吧,当然了,偶尔吃吃还可以,吃多了,就会很腻,这也算是速食快餐的缺点吧。
Ⅶ 麦当劳和肯德基在国外都是底层民众才吃的吗
首先,垃圾食品不等于肯德基麦当劳。bbq wrap之类的纤维蛋白质维生素样样都有。
其次,几乎只有中国家长会广泛的教育孩子不要吃肯德基麦当劳。
第三,英国最受欢迎的食品就是肯德基和麦当劳这类快餐。
第四,快餐不等于肯德基麦当劳。快餐是相对于传统西方吃饭流程的,开胃前猜主食甜品这套的,以这个定义,在中国除了正式的酒店吃饭外,吃的都属于快餐。
第五,在英国肯德基麦当劳是位数不多的需要排队点餐的地方。
第六,麦当劳和肯德基在英国的价格是最贵的美式快餐之一。很多穷人不会选择肯德基麦当劳。
第七,麦当劳远远比肯德基受欢迎,肯德基的食物其实就那么几种,远不如中国的1/5多。
第八,大多数麦当劳都可以自助点餐,而大多数肯德基都是传统人工服务。
第九,相对于其他餐饮品牌,肯德基麦当劳的密度是很高的,我所在的谢菲尔德市中心区不过是一个直径不到1.5km的圆,其中包含了2家肯德基和一家非常巨大的麦当劳。
以上内容均以英国为参考。
Ⅷ 麦当劳在世界500强排名第几
世界500强:《财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 麦当劳排名388
排名 公司标志 中文常用名称 总部所在地 主要业务 营业收入百万美元
351 3M 美国 多样化 25,269
352 马自达汽车 日本 汽车 25,242
353 Onex 加拿大 半导体、其他元器件 25,207
354 多伦多道明银行 加拿大 银行 25,070
355 现代重工 韩国 工农业设备 25,004
356 中部电力 日本 公用事业 24,984
357 大瀑布电力 瑞典 公用事业 24,957
358 梅西百货 美国 一般商品零售 24,892
359 上汽集团 中国 汽车和零件 24,882
360 阿尔卡特朗讯 法国 网络电信设备 24,859
361 国际纸业 美国 林产品、纸制品 24,829
362 韩华集团 韩国 化学 24,782
363 印度国家银行 印度 银行 24,578
364 Mediceo Paltac Holdings 日本 保健批发 24,522
365 西方石油 美国 采矿原油生产 24,480
366 旅行者保险 美国 保险 24,477
367 三星生命 韩国 保险 24,420
368 曼恩集团 德国 汽车和零件 24,275
369 富士胶片 日本 多样化 24,232
370 国家电力公司(联邦电力委员会) 墨西哥 公用事业 24,196
371 日本邮船 日本 海运 24,188
372 中钢集团 中国 金属 24,164
373 Publix Super Markets 美国 食品、药品店 24,110
374 Tech Data 美国 电子办公设备批发 24,080
375 河北钢铁集团 中国 金属 24,034
376 米其林 法国 轮胎橡胶 24,016
377 巴登符腾堡能源 德国 公用事业 23,866
378 默克(默沙东) 美国 制药 23,850
379 Migros 瑞士 食品和药品店 23,795
380 中冶集团 中国 工程建筑 23,767
381 美利坚公司 美国 航空公司 23,766
382 美国钢铁公司 美国 金属 23,754
383 赢创工业集团 德国 化学 23,718
384 玛格纳 加拿大 汽车零件 23,704
385 一汽集团 中国 汽车 23,664
386 纽柯钢铁 美国 金属 23,663
387 百威英博 比百威英博利时 饮料 23,568
388 麦当劳 美国 饮食服务 23,522
389 渣打银行 英国 银行 23,438
390 英国天然气集团 英国 采矿原油生产 23,396
391 艾德卡 德国 食品批发 23,349
392 贺利氏控股 德国 金属 23,292
393 豪西蒙 瑞士 建筑材料 23,247
394 曼弗雷集团 西班牙 保险 23,186
395 雷神 美国 航天国防 23,174
396 赫斯基能源 加拿大 采矿原油生产 23,162
397 史泰博 美国 专业零售 23,084
398 瑞士再保险 瑞士 保险 23,082
399 芬梅卡尼卡 意大利 航天国防 23,037
400 盖道钢铁 巴西 金属 22,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