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英国君主专制结束标志
权利法案的颁布,理由:光荣革命只是达到了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目的,具体要如何限制国王的权力,结束君主专制制度,是靠权利法案中的明文规定的,
B. 英国限制王权的历史传统
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过了反复与曲折,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这一政体的确立是各种矛盾、冲突共同作用的结果。英国王权自诺曼征服得以确立以来,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一直受到各种潜在因素的制约,特别是英国具有议会与王权相斗争的传统。
关键词:英国王权;议会与王权的斗争;君主立宪制
一、英国王权的确立过程
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整个西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频繁的遭到外族的入侵,“这个时候,人们会热烈希望出现一个平息天下的君主。任何一种具有绝对统治权 特征之一的制度在这时出现,向社会提出安邦定国之计,社会就会群起支持,热烈拥护,就像逃亡者奔赴教堂寻求避难一样。”[1]恩格斯曾说:“在这种普遍混 乱的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2]英国王权就是在这种普遍混乱的状态中建立起来的。1、封建王权的孕育:盎格鲁—撒克 逊时期
大约在公元5—6世纪,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的浪潮席卷了整个西欧。“这些新来的人来自日耳曼的三个较为强大的民族,即撒克逊人、盎格鲁人和朱特 人”。[3]日耳曼部落在战斗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国家,经过不断地兼并,到七世纪初形成了七国对峙的局面。伴随着诸王国争霸兼并战争愈演愈烈的同时,8世 纪末丹麦人也开始发动了对不列颠的入侵。在反抗丹麦人的过程中,英格兰逐渐建立起了统一的王权。
2、封建王权的确立:诺曼王朝时期
1066年,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了大不列颠,建立了地跨海峡的盎格鲁—诺曼王国。为了政权的合法性,把强大的军事占领转化为牢固的 政治 统治秩序,威廉意识到,必须在被征服地区建立起强大的王权。为此,威廉将死于战乱或流亡异地的旧贵族领有地收归国王所有,同时没收了大部分盎格鲁—撒克逊 贵族的土地,然后按照封建制的模式,建立起直接的封君封臣关系。随后,通过“末日土地调查”和“索尔兹伯里誓约”使国王获得了对各级封臣的财产和人身支配 权,增强了英王封建领有制特权。
二、王权与议会的斗争
君主立宪制又称议会君主制。这一政体确立的过程实则是资产阶级与王权展开角逐的过程,它最终导致了议会主权的确立和君主实权的丧失。
自诺曼征服以来,英王就一直保持对全体居民的直接权力和对地方的有效控制。特别是经历了中世纪的政府机构改革,王权得到极大的加强,国王在议会中占据 主要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的 发展 和资产阶级新贵族参政意识的增强,下院的独立意识逐渐加强,王权尽量限制议会,而议会则力图挣脱一切限制,议会与王权的斗争开始展开。
1、议会斗争阶段
伊丽莎白统治晚期,王权已有衰落趋势。詹姆士一世即位后,不能容忍资产阶级的日益壮大和独立性的增强。但是詹姆斯一世却长期被财政问题所困扰,只有召 开议会,要求批准增加新税。议员们无视国王的征税要求,着重讨论议会特权问题,批评国王的内外政策,詹姆斯一世两度解散议会。查理一世即位后,专制统治有 增无减,屡次解散议会。议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于1628年向国王提出《权利请愿书》。为了换取议会拨款,查理一世被迫签署该法令。1640年为筹集 军费对付苏格兰人民起义,查理一世再次召开了长期关闭的议会。但议会没有满足国王的要求反而大肆抨击政府暴政,国王无奈立即解散议会。随着苏格兰军队的再 次进攻,英格兰军队的节节败退,查理一世进退维谷重新召集“长期议会”。议会显示了空前的革命性,王权受到严重的削弱。查理一世不甘心失去权力,率领卫队 闯入下院,首先用武力对付议会。国王与议会的斗争开始诉诸武力。 2、内战阶段
随着议会与王权矛盾尖锐化,最终导致内战的爆发。内战爆发后,议会里形成了三大派别:代表大资产阶级和大贵族利益的长老派,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利益的独立派,以及代表城乡小资产阶级利益的平等派。内战初期,长老派控制了议会军的领导权,他们态度暧昧,希望能在国王作出让步的情况下与其言和,致使 战场上议会军处处被动,革命形势恶化。议会军广大官兵对长老派妥协的态度极为愤慨,较为激进的独立派和平等派开始与长老派展开了一系列斗争。1645年, 议会通过《自抑法》改组军队,组建“新模范军”,克伦威尔拥有实际上的指挥权。通过纳斯比荒原战役打败了王党主力,取得了第一次内战的胜利。第二次内战期 间,长老派仍坚持同查理一世谈判,要他在接受条件后复位,士兵和下层人士对此强烈不满。通过“普莱德清洗”,克伦威尔控制了议会;在平等派的推动下,克伦 威尔采取了断然措施把国王送上了断头台。处决国王后,议会又通过决议,宣布废除上院,实行一院制。后来又废除君主制,正式宣布英国为共和国。
3、君主立宪制的确立阶段
共和国的建立是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与王权及其他 政治 派别斗争的产物。共和国建立后,克伦威尔自封为护国公实行军事独裁,居于统治地位的独立派开始扼杀革命的 发展 。克伦威尔死后,英国各种势力处于对抗状态。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围绕着王权的归属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渴望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权,遏制人 民的斗争和保护他们既得的利益。在这种情形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国王达成了妥协——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复辟不仅仅意味着王权的复辟,还标志着议会的回 归。王权逐渐受到议会的制约,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也逐渐得到了确立。
纵观英国 历史 ,特别是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英国社会在作出了种种探索和尝试后,最终选择了这种保留王权形式的资产阶级代议政体——君主立宪制。王权的保留说明 “只有经过残酷的斗争和通过共和国的政府形式才能从君主专制过渡到君主立宪”。[4]尽管在君主立宪制度下,英王仍然是终身和世袭的国家元首,享有宪法赋 予的 法律 上或形式上的巨大权力,但是这种政体下的国王是“统而不治”、“临朝不理政”。宪法在赋予权力的同时,对王权的行使也加以了种种限制。通过一系列法案的颁 布,逐渐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国王仅仅拥有行政权,而且这种权力也越来越多的被内阁所代替。随着议会主权的确立和君主实权的丧失,最终促成了君主立宪制 在英国的确立。
C. 为什么英国革命废除了君主制,短短十年又恢复了君主制难道当时的英国人民很讨厌克伦威尔吗
这是由封建主与资产阶级双方之间的力量决定的。如果封建主力量强大,则国家道路基本上是德国模式;如果资产阶级力量强大,则国家道路基本上是法国模式;如果双方均势,则国家道路基本上是英国模式。
D.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最终废除了君主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首先要说的是,英国历史上确实有一段共和国时期,时间从查理一世被处死开始(1849年1月),到克伦威尔解散国会,担任护国主进行军事独裁为止(年),这一段时期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共和国时期。
再看题目这句话。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1688年光荣革命作为胜利结束的标志。光荣革命推翻了复辟的詹姆斯二世,拥立其女儿玛丽和女婿,荷兰王国执政威廉共同登上英国王位。也就是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没有推翻英国的封建君主制,到现在英国的国家元首仍然是英国国王,所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而不是资产阶级共和国。
看起来你是对君主国和共和国的概念没分清楚。君主国和共和国有一个最显着的区别,那就是国家元首的产生。君主制国家中,国家元首是国王或者皇帝,国家元首是世袭产生的,没有任期限制,一般情况下都是终身制;而共和国的国家元首是总统或者主席,是选举产生的,有任期限制,一般都在宪法里规定可以连选连任,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通过这个区别可以比较容易的区分共和国和君主国。目前世界上,英国和英联邦国家都是君主国,其国家元首是英国国王,另外主要还有欧洲的荷兰,卢森堡,比利时,挪威,瑞典,丹麦,亚洲的日本,泰国,非洲的汤加等,都是君主国。
再简单介绍下君主国目前的状况。现在的君主国基本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家。所谓君主立宪制,就是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限制,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行使国家元首的职权。君主立宪制分两种,一种是现在世界上比较流行的现代君主立宪制,有的也称为现代君主制,以英国最为典型,国家大权都集中在议会和由议会派生的内阁手中,国王作为形式上的国家元首只有一些礼宾性质的活动和权利,如迎接外国元首来访,签署议会通过的法律文件,形式上召集议会召开等等。另外一种现在就比较少见,比较典型的是二战爆发前及战争期间的日本,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总揽国家大权,但是议会有权制定法律,天皇对议会制定的法律没有绝对否决权,而且必须签署和执行,被称为近代天皇制,被认为是君主专制向现代君主立宪制过渡的一种形式,但本质上仍然属于君主立宪制度。现在沙特阿拉伯和约旦基本也属于后面这种情况,但君主的权力更大些,内阁只作为君主的咨询和执行机构。
E. 英国什么时候会废除君主制
当英国两大政党势均力敌或发生严重矛盾时,国王以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进行调解,作出决定,正如工党一理论家珍妮.李说:"君主制是个有价值的缓冲器"。 第五,英王是英联邦团结的象征。自从大英帝国没落后,英国及其自治领、殖民地和其他成员国组织了一个松散的集合体--英联邦英王在法律上是英联邦的元首,英国驻各自治领和殖民地的总督都由女王委派,英国资产阶级利用英王的威望把英联邦成员国联合起来,并通过她和王室的活动起着纽带作用。 除此以外,英国宪法学家白杰浩特认为英王还有三种残余权力,即知会权,警告权和鼓励权。所以英王有权获得有关内阁会议和所属各委员会的详细报告和记录。历任首相每周有一次要向她汇报国情,重大的国家事务首相也要与英王磋商,国王如认为内阁的决策有问题可以向首相提出警告,在遇困难时可鼓励首相克服困难。由于英王在任时间长,了解情况多,政治经验丰富,因而她的建议往往得到首相的重视,从而对内阁决议产生实际的影响,这就是英王的"潜在大权"。 恩格斯曾指出:“英国宪法没有君主政体淡化不可能存在的,在……去掉王权整个这一座人造的建筑物便会倒塌。英国宪法是一座颠倒过来的金字塔,塔顶同时又是底座。所以君主这一要素在实际上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它在英国人的眼光中意义就会越重大。大家知道,没有一个地方比英国更崇拜统而不治的人物。”
F. 世界上最早结束帝制的国家是
古希腊的城邦和古罗马都实行过集体决策的共和体制。
中世纪结束后,法国于1789年进行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这应该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脱胎换骨结束帝制的国家。
G.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1649年5月,英国宣布成立共和国,在人民群众革命浪潮的推动下,英国封建专制制度被推翻了,君主制被取消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入高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于1640年,前后共经历近五十年,直到1688年才告结束。
H.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有没有废除君主专制 为什么没有难道君主立宪制还包含专制制度
没废君主,因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在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实力对比处于下风时发动的,所以为了保证革命胜利,新兴中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性质的新贵族联盟,在做出保留君主制等妥协后发动的革命。 君主立宪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制,君主只是虚伪元首,国家象征,没有实权,所以英国政体是议会制,即权利归议会
I.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标志分别是什么
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一、原因:封建专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阶级矛盾)
二、领导: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三、导火线:1640年苏格兰人民起义
四、开始:1640年新议会召开,资产阶级要求限制王权
五、决战:1645年的纳西比战役
六、高潮:1649年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国
七、独裁:年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
八、复辟:查理二世、詹姆士二世
九、政变:1688年“光荣革命”,另立新国王
十、胜利: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专政的君主立宪政体。
十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影响:推翻了封建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世界近代史开端)。
法国大革命
1、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封建等级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
2、领导:资产阶级
3、导火线:1789年三级会议的召开
4、开始:1789年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
5、重要文件:《人权宣言》(1789年,大资产阶级,制宪会议)
6、建立共和国:1792年废除君主制,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7、高潮: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专政,把法国革命推向高潮。
8、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摧毁了封建专制,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9.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对国内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广泛而深刻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从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到热月政变,法国大革命经历了五年的历程,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在三次起义中,人民群众都显示出伟大的力量,一再把革命从危机中挽救过来,并推动它进一步向前发展,它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对世界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摧毁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传播了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期间所颁布的《人权宣言》和拿破仑帝国时期颁布的《民法典》(后改名《拿破仑法典》)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次革命也为此后的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因此具有世界意义。
美国独立战争
一、原因:英国殖民统治压制了北美资本主义发展(民族矛盾)
二、领导:资产阶级和种植园奴隶主
三、导火线: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
四、开始:1775年4月来克星顿枪声
五、建国: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告美国诞生。
六、转折:1777年10月萨拉托加战役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七、胜利: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八、联邦政府的建立:1787年美国制定了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实行总统制。(其思想理论基础是法国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九、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三权分立” ),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十、评价华盛顿
华盛顿是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重要领导人,有“美国国父”之称。独立战争期间任大陆军总司令,他领导美国人民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独立战争胜利后,他又主持制定了美国的1787年宪法,建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但保留了南方的奴隶制度,且没有消除种族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