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珍珠港事件前,美国具体是什么时候对日本进行全面禁运的,包括燃料,钢材等
1940年7月20日,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和陆军部长史汀生试图说服政府对日进行全面禁运,但是国务院却发表了一份道义禁运的声明。声明将禁运物品仅限于辛烷值87以上的航空汽油和某些铁矿、废铁。
1941年7月28日,当日本占领战领法属印度支那时,美国宣布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冻结日本在美国内的所有财产,包括实行石油禁运。
Ⅱ 二战期间哪一年 美国政府曾宣布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
1941年7月25日,美国政府宣布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并对日本贸易实施禁运
1941年7月2日的日本御前会议宣布了“加速南进”的政策。
7月18日,日本首相近卫改组内阁,力主进攻苏联的松岗被免去外相职务。7月24日,日军开进法属印度支那南部。这些,表明日本放弃北攻苏联,而开始南进东南亚。美国这时知道,自己企图通过纵容支持日本侵华使日本北攻苏联的战略失败了。
日本没有利用价值之后,美国不用再对日妥协退让了。原来掩饰着的美日矛盾(当初太纠缠这些矛盾,美国担心不宜诱使日本放心北攻苏联)浮上台面而不需掩饰。
因此,1941年7月25日,美国政府宣布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并对日本贸易实施禁运。随之,英国和荷属印尼宣布了类似措施
Ⅲ 二战时期英美是如何对德日的中立国媒介贸易进行禁运的
美国是击沉日本的船,英美是轰炸德国的铁路,中立国瑞典,瑞士,西班牙是给德国送资源,少理甚至不理英美
Ⅳ 贸易禁运的历史记录
禁运多数时候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其他国家实行贸易歧视、经济封锁和施加政治压力的手段,一般是在发生革命或战争时期采用。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各资本主义国家不止一次地对苏维埃实行禁运,1920~1934年,美国数次禁止将木材、锰矿石、无烟煤、石棉等产品输往苏联;1933年英国也对苏联实行了多种产品的禁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禁运又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冷战的一个工具,企图以禁运来窒息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禁运还被用来压低国际市场上的原料和初级产品价格 ,从而控制这些产品出口国的经济命脉。
1949年成立的巴黎统筹委员会,是一个以美国为首的在国际上推行封锁、禁运的国际组织。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等利用联合国大会于1951年通过对中国、朝鲜的禁运法案,对中朝两国实行封锁、禁运。1952年,巴黎统筹委员会成立了中国委员会,把400多项物资列入对中国实行禁运的目录。禁运的结果,破坏了国际间传统的正常贸易关系,因而受到多数国家的反对,甚至引起某些参加禁运国的不满。同时,禁运的结果也加深了实行禁运国家自身的矛盾。因此,巴黎统筹委员会的禁运单一减再减,美国从1969年以来多次宣布放宽对中国的贸易限制。
70年代以后,许多发展中国家也运用禁运,反对发达国家的控制、剥削和掠夺。例如,1973年中东战争时,阿拉伯产油国家联合其他产油国,以石油为武器,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行禁运;1977年,在广大非洲国家的强烈要求下,联合国作出了对南非实行武器禁运的决议。
现今国际社会,贸易禁运仍然存在,比如为惩罚和遏制朝鲜的核项目,美国及其盟国、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对其实行武器、相关工业设备及原料、奢侈品的禁运;另外仍在继续的已长达半个多世纪美国对古巴的封锁及贸易禁运,对古巴经济及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损害。
Ⅳ 1941年,英国、荷兰响应美国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主要原因是
答案B
导解:英、荷的外交政策是以本国的利益为转移的。
Ⅵ 历史。日本为何要袭击珍珠港
日德结盟后,美国对日禁运石油等物资,故日本决定夺取南洋资源。但珍珠港的美太平洋舰队势必会进攻日本南进舰队侧后,以日美国力差距,日本必输无疑,唯一的胜算就是对珍珠港海军以沉重打击,迫使美军'体面'停战。
Ⅶ 二战时日本偷袭珍珠港是在哪一年
二战时日本偷袭珍珠港是在哪一年
二战时日本偷袭珍珠港是在哪一年,这次袭击彻底地将美国和它雄厚的工业和服务经济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轴心国在全世界的覆灭。二战时日本偷袭珍珠港是在哪一年。
1941年12月7日。
该舰队的飞机轰炸了欧胡岛上所有的美军机场和许多在珍珠港内停泊的舰艇,包括那里的战列舰。地面上几乎所有战机被摧毁,只有少数得以起飞和还击。
12艘战列舰和其它舰船被击沉或损坏。188架飞机被摧毁,155架飞机被破坏,2403名美国人丧亡。仅亚利桑那号战列舰爆炸沉没时就有上千人死亡。
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这次袭击最终将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事件也被称为珍珠港事件。
(7)英国什么时候对日禁运物资扩展阅读:
1941年7月,美国、英国和荷兰宣布禁止向日本运输战略物资,尤其是钢和石油。日本的石油产量很小,因此禁运对日本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日本决定占据亚洲,尤其是东南亚的资源作为对禁运的回答。其中,袭击珍珠港的美国海军基地是实现这一战略目的一个重要步骤。
策划者山本五十六认为,如果袭击成功,可以给日本带来一年左右的战略优势。资料显示,山本于1941年初开始考虑袭击珍珠港。数月后,在做了一些预先考察后,他被批准开始准备这个行动。
然而,日本海军内部却有一股势力在强烈反对这一行动。山本威胁称,假如这个行动被中止的话,他将引退。于是,1941年夏,在一次由天皇亲自出席的帝国会议上,这个行动正式被批准。
11月,在另一次天皇亲自出席的帝国会议上,出兵太平洋的决定被批准。这次会议上还决定,只有在美国完全同意日本主要要求的情况下才放弃这次行动。
就战略目的而言,日本对珍珠港的'袭击从短期和中期的角度来看是一次辉煌的胜利,在此后的六个月中,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无足轻重。没有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威胁,日本对其它列强在东南亚的力量可以彻底忽略,此后它席卷了整个东南亚、太平洋西南部,势力一直扩张到印度洋。
不过,日军这番偷袭虽然很成功,但并没有完全达成目的,美军太平洋舰队虽然被破坏,但航空【母舰】还完完整整被保存着。更重要的是,本来对参战与否意见分歧的美国人民,在12月7日之后动员起来,加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行列。
1941年12月7日。
偷袭珍珠港(英文:Attack on Pearl Harbor,日文:真珠湾攻撃)是指由二战时期日本政府策划的一起偷袭美国太平洋海军舰队基地——珍珠港的军事事件,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瓦胡岛上的飞机场。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
历史意义
这场战役是有历史决定性意义的。由于日本未能击沉美国的航空【母舰】,它只有一个小的军事作用。但即使日本击沉了美国的航空【母舰】,从长远角度上来看它还是不能帮助日本。
这次袭击彻底地将美国和它雄厚的工业和服务经济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轴心国在全世界的覆灭。此后盟军的胜利和美国在国际政治上的支配性地位都是由此及彼的。
日本偷袭珍珠港是1941年。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瓦胡岛上的飞机场。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
战争原因:袭击珍珠港的目的是为了(至少暂时)消灭美国海军在太平洋上的主力,同时日本方面认为通过此次偷袭行动可以打击美国军民的士气。袭击珍珠港计划的策划者山本五十六本人认为一次成功的袭击只能带来一年左右的战略优势。
从1931年开始日本与中国交战,日本于1932年占领了东三省。从1941年1月日本开始计划袭击珍珠港以取得战略优势,经过一些海军内部的讨论和争执后从年中开始日本海军开始为这次行动进行严格的训练。
日本在中国、东南亚的战争,遭到了美英中荷四国对日本的石油禁运和经济制裁。日本无法消灭和占领美国,他需要通过局部战争的胜利,让美国做出让步。
日本偷袭珍珠港,宣告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1941年12月8日,美国和英国对日本宣战。美国广播电台反复广播:“珍珠港遭到偷袭!”罗斯福总统大声疾呼:“必须记住这个奇耻大辱的日子!”接着,澳大利亚、荷兰等二十多个国家也对日宣战。
中华民国政府在中日战争进行了四年多以后,于12月9日对日宣战。12月21日,德、意对美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范围更加扩大了。
战争直接结果
就其战略目的而言,对珍珠港的袭击从短期和中期的角度来看是一次辉煌的胜利,它的结果远远超过了它的计划者最远的设想,在整个战争史上,这样的成果也是很罕见的。
在此后的六个月中,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无足轻重。没有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威胁,日本对其它列强在东南亚的力量可以彻底忽略,此后它占领了整个东南亚、太平洋西南部,它的势力一直扩张到印度洋。
Ⅷ 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一、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最主要原因是美日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冲突日益激烈。
1937年,日本因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而投入大量物资和人力,国力虽持续消耗却无和谈之迹象,加上与欧美国家关系的恶化,使得日本在国际上日渐孤立。
1941年7月美国、英国和荷兰殖民政府对日本宣布禁止向日本运输战略物资,尤其是钢和石油。这一步对日本的经济和军事都有威胁,其目的是迫使日本限制它在东南亚的活动。
美国、英国和荷兰对日本实行经济制裁,断绝其战争物资的输入,提出恢复贸易的条件为从中国撤军。日本在与欧美列强发动战争与撤兵间选择了前者,并计划夺取亚洲的欧美殖民地。
二、简介:
太平洋战争(1941年12月8日—1945年8月15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主要以太平洋和周围国家为战场。由日本和美国等同盟国家交战,战争爆发自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开始,日本空袭美国太平洋基地,美国对日宣战后,与日本交战多年的中国也跟着宣战,纳粹德国和意大利王国也对美宣战,欧亚两大战场合一。直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太平洋战争参战国家多达37个,涉及人口超过15亿,交战双方动员兵力在6000万以上,历时三年零几个月,伤亡和损失难以统计。参与太平洋战争的同盟国包括美国、中国、英国、英属印度帝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荷兰流亡政府、自由法国和苏联。轴心国则主要是日本和其建立的傀儡政权,包括满洲国、汪精卫政权,以及泰国。另外,日本在其殖民地(如韩国、台湾)征召了不少兵力,在中国也有很多亲日派参与战争。
这场战争除了日美两国大型海上战斗外,同时也导致位于欧洲轴心国集团的灭亡、日后的冷战局势、原子弹的使用、反殖民浪潮和日本与中国政治发展,对亚洲与太平洋周边国家未来发展影响甚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