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第一个涉足南极点和北极点的人是谁
一般来说是法国的杜蒙·杜维尔在1840年1月18日发现南极大陆,英国海军上尉查尔斯·威尔克斯于晚一日发现南极大陆。但由于有“日界线”的关系,颇有争议。
第一个到达南极极点的人是罗尔德·阿蒙森(Roald Amundsen)以及他的随行人员,到达时间是1911年12月14日。阿蒙森的主要对手罗伯特·斯科特(Robert Falcon Scott)在一个月后到达南极。在回程的时候,斯科特以及他的同伴四人全部由于饥饿和极度的寒冷而死亡。往后,曾经有七队探险队利用陆上交通到达南极。以到达时间排列他们分别为:
阿蒙森和斯科特
埃蒙德·希拉里
维维安·福克斯
安特罗·哈沃拉
克瑞里,和费因斯
为纪念阿蒙森和斯科特,阿蒙森-斯科特南极站(Amundsen-Scott South Pole Station)于1958年在国际地球物理年上建立,并永久性地为研究和职员提供帮助。
罗伯特·弗肯·斯科特是英国皇家海军军官,原先他既不是探险家,也不是航海家,而是一个研究鱼雷的军事专家。1901年8月,他受命率领探险队乘“发现”号船出发远航,深入到南极圈内的罗斯海,并在麦克默多海峡中罗斯岛的一个山谷里越冬,从而适应了南极的恶劣环境,为他后来正式向南极点进军打下了基础。斯科特攀登南极点的行动虽比挪威探险家阿蒙森早约两个月,但他却是在阿蒙森摘取攀登南极点桂冠的第34天,才到达南极点,他的经历及后果与阿蒙森相比有着天壤之别。虽然他到达南极点的时间比阿蒙森晚,但却是世界公认的最伟大的南极探险家。
1910年6月,斯科特率领的英国探险队乘“新大陆”号离开欧洲。1911年6月6日,斯科特在麦克默多海峡安营扎寨,等待南极夏季的到来。10月下旬,当阿蒙森已经从罗斯冰障的鲸湾向南极点冲刺时,斯科特一行却迟迟不能向目的地进军。因为天气太坏,虽值夏季但风暴不止,又几个队员病倒了,所以直到10月底,斯科特便决定向南极点进发。
1911年11月1日,斯科特的探险队从营地出发。每天冒着呼啸的风雪,越过冰障,翻过冰川,登上冰原,历尽干辛万苦。当他们来到距极点250千米的地方时,斯科特决定留下他本人和37岁的海员埃文斯、32岁的奥茨陆军上校、28岁的鲍尔斯海军上尉,继续向南极点挺进。
1912年初,应该是南极夏季最高气温的时候了,可是意外的坏天气却不断困扰着斯科特一行,他们遇到了“平生见到的最大的暴风雪”,令人寸步难行,他们只得加长每天行军的时间,全力以赴向终点突击。
1912年1月16日,斯科特他们忍着暴风雪、饥饿和冻伤的折磨,以惊人的毅力终于登临南极点。但正当他们欢庆胜利的时候,突然发现了阿蒙森留下的帐篷和给挪威国王哈康及斯科特本人的信。阿蒙森先于他们到达南极点,对斯科特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雷,一下子把他们从欢乐的极点推到了惨痛的极点。
此刻,斯科特清楚地意识到,队伍必须立刻回返。他们在南极点待了两天,便于1月18日踏上回程。半路上,两位队员在严寒、疲劳、饥饿和疾病的折磨下,先后死去。剩下的队员为死者举行完葬礼,又匆匆上路了。在距离下一个补给营地只有17千米时,遇到连续不停的暴风雪,饥饿和寒冷最后战胜了这些勇敢的南极探险家。3月29日,斯科特写下最后一篇日记,他说:“我现在已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我们将坚持到底,但我们越来越虚弱,结局已不远了。说来很可惜,但恐怕我已不能再记日记了。”斯科特用僵硬不听使唤的手签了名,并作了最后一句补充:“看在上帝的面上,务请照顾我们的家人。”
过了不到一年,后方搜索队在斯科特蒙难处找到了保存在睡袋中的3具完好的尸体,并就地掩埋,墓上矗立着用滑雪杖作的十字架。
斯科特领导的英国探险队的勇敢顽强精神和悲壮业绩,在南极探险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们历经艰辛,艰苦跋涉,却没有将所采集的17千克重的植物化石和矿物标本丢弃,为后来的南极地质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它们探险的日记、照片,也都是南极科学研究的宝贵史料,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为了让人们永远地纪念他们,美国把1957年建在南极点的科学考察站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
阿蒙森
挪威极地探险家,第一个到达南极的人。1872年7月16日生于奥斯陆附近的博尔格。曾在挪威海军服役。1901年到格陵兰东北进行海洋学研究。1903~1906年乘单桅帆船第一次通过西北航道(从大西洋西北经北冰洋到太平洋),并发现北磁极。在获悉R.E.彼利成功到达北极后,积极准备探测南极。1910年6月乘“前进”号(Fram)从挪威出发,1911年1月3日到南极大陆的鲸湾,1911年10月20日阿蒙森与4个同伴乘狗拉雪橇向南极进发,12月14日到达。阿蒙森在南极进行了观测研究,于12月17日离开。1926年5月 11日至13日,阿蒙森和美国探险家L.埃尔斯沃思、意大利航空工程师U.诺比莱从挪威乘飞艇到阿拉斯加,第一次飞越了北极上空。1928年6月18日, 阿蒙森在一次前往北极的飞行中失事亡故。主要着作有《南极》(1912)、《我作为探险家的一生》(1927)等。
北极简史
【古中国人在北极】
继古爱斯基摩人向北迁徙之后,中、低纬度发展起来的古文明人也逐渐开始思考,他们所居住的世界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现今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最古老的地图,是考古学家发掘出来的巴比伦人的泥板地图。图上刻画着公元前2800年前巴比伦人心日中的世界模样。环形的河流围绕着圆形的大地,而巴比伦则处于世界中心的位置。
古代中华民族也同样经历过“以我为中心”的阶段,汉族人奉轩辕氏黄帝为祖先,后来发了大洪水,他的孙子鲧从天帝那里偷来“息壤”为老百姓治理洪水,事业未竟而被天帝所杀。鲧的儿子禹继续完成父亲的事业,也就是着名的“大禹治水”故事里所讲的事情。但是中国神话中的大禹,不仅是为民治水的英雄,而且也是一位周游世界的探险家。在完成治水工程后,大禹便派天神太章用脚步测量大地。太章从东极走到西极,测得长度为23.35万里又75步。大禹又派天神竖亥从北极走到南极,用一种叫做“算”的约6寸长的竹片测量大地,结果与东西距离完全相同。可见人们居住的大地应当是方方正正的,而自己处于四海环绕的正方形大地的中央,所以便合乎逻辑地自称为“中央之国”,即中国。
后来,大禹又亲自去天边探险,顺便开展外交活动。他往东到过“扶桑”,那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到过“九津”和“青羌”的原野,攀登高山到过“鸟谷国”、“黑齿国”和有九尾狐的“青丘国”。他向南到过“交趾”,翻越天气极热的九阳之山,到了“羽人国 ”、“裸民国”和“不死国”。往西去过西王母三青鸟居住的“三危山国”,见到了只饮露水不食五谷的人;还到过堆满黄金的“积金山”,见过“奇脑人”、“一臂三面人”。向北到过“令正国”、“犬戎国”,又穿过积石山,到北海拜访了兼任海神与风神的禹疆。大禹告别禹疆后本打算回家,却又在茫茫风雪中迷了路,反倒愈发向北走去,最后竟到了一个叫做“终北国”的地方。这个“终北国”,也许就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北极探险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记录。尽管这次记录出自于神话故事,尽管当时大禹的足迹可能远远没有到达北冰洋岸边,但这毕竟是炎黄子孙5000年文明史中与北极有关的并值得感叹的一笔。
【古希腊人在北极】
多数历史学家认为,文明人类将目光投向北极,最早是从古希腊开始的。
因为,据说北极圈首先是由古希腊人确定出来的。他们当时发现,天上的星星可以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处在世界的北方,一年到头都能看得见。而另外一组则在天顶附近及偏南的位置,它们只是随着季节周期性地循环出现。这两组星星之间的分界线是由大熊星座所划出来的一个圆,而这个圆正好是北纬66°33′的纬度圈,也就是北极圈。
事实上,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2~前500年)和他的学派极端鄙视大地是正方形或者矩形的说法,他们的哲学思维使他们坚定地相信,大地只有呈球形才是完美的,才能符合“宇宙和谐”与“数”的需要。
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则为“地球”这一概念奠定了基础。他甚至考虑到为了与北半球的大片陆地相平衡,南半球也应当有一块大陆。而且,为了避免地球“头重脚轻”,造成大头(北极)朝下的难堪局面,北极点一带应当是一片比较轻的海洋。
于是,有一个叫毕则亚斯的希腊人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勇敢地扯起风帆,开始了文明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向北极的冲击。他大约用了6年的时间完成了这次航行,最北到达了冰岛或者挪威中部,可能进入了北极圈。公元前325年,毕则亚斯回到了马塞利亚(今法国马赛)。
【冰岛、格陵兰岛的发现】
毕则亚斯之后1200年,一个叫奥塔的古斯堪的纳维亚贵族于公元870年第一次绕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最北端的海角,转过科拉半岛而进入白海。与奥塔差不多在同一时期,还有一个叫弗洛基的挪威人被派去到西北方向寻找新的土地,结果发现了冰岛。
而格陵兰岛的发现者是一名挪威海盗,叫红脸艾力克。他在当时已属挪威管辖的冰岛连续两次杀人之后,被驱逐出境。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他只好把一家老小和所有的东西都装进一个无篷船里,怀着一线希望,硬着头皮往西划去。经过了一段相当艰苦的航行之后,他终于看到了一片陆地。当时的气候正处于全球小温暖期的最佳气候阶段(欧洲人称作“中世纪暖期”),可能使得像格陵兰岛那样的高纬度地区也变成适于生命的环境。红脸艾力克在那里住了3年,觉得那里是一块很好的土地,于是决定回冰岛去招募移民。为了使这个地方听起来更加具有吸引力,他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格陵兰,即绿色的大地。当然,当时格陵兰岛南部沿海地区的夏季很可能真的是一片苍翠的绿色。果然,一批又一批的移民携带着他们的家财和牲畜渡海而来。
此后,格陵兰岛发展得蓬蓬勃勃,生机盎然,在其鼎盛时期,居民点有280多个,人口达数千人,建有教堂17个,不仅与欧洲建起了通商关系,罗马教皇甚至还派人来征收教区税。
然而,500年之后,即公元1500年前后,随着世界气候的又一次波动(进入小冰期),那里的天气变得寒冷起来,于是这个曾经繁盛一时的世外桃源,渐渐进入沉寂状态。北极人类活动的这一个时期,可以称为自发的地域发现时期。
【北极航线时期】
北冰洋东北航线和西北航线的发现
由于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使西方人相信中国是一个黄金遍地、珠宝成山、美女如云的人间天堂。于是,西方人开始寻找通向中国的最短航线——海上丝绸之路。当时的欧洲人相信,只要从挪威海北上,然后向东或者向西沿着海岸一直航行,就一定能够到达东方的中国。因此,中世纪的北极探险考察史是同北冰洋东北航线和西北航线的发现分不开的。
1500年,葡萄牙人考特雷尔兄弟,沿欧洲西海岸往北一直航行到了纽芬兰岛。第二年,他们继续往北,希望寻找那条通往中国之路,但却一去不复返,成了为“西北航线”而捐躯的第一批探索者。
从1594年起,荷兰人巴伦支开始了他的3次北极航行。1596年,他不仅发现了斯匹次卑尔根岛,而且到达了北纬79o49′的地方,创造了人类北进的新记录,并成了第一批在北极越冬的欧洲人。1597年6月20日,年仅37岁的巴伦支由于饥寒劳顿而病死在一块漂浮的冰块上。
1610年,受雇于商业探险公司的英国人哈德孙驾驶着他的航船“发现”号向西北航道发起冲击,他们到达了后来以哈德孙的名字命名的海湾。不幸的是,22名探险队员中有9人被冻死,5人被爱斯基摩人所杀,1人病死,最后只有7人活着回到了英格兰。
1616年春天,巴芬指挥着小小的“发现”号再一次往北进发,这是这条小船第15次进入西北未知的水域,发现了开阔的巴芬湾。
1725年1月,彼得大帝任命丹麦人白令为俄国考察队长,去完成“确定亚洲和美洲大陆是否连在一起”这一艰巨任务。白令和他的25名队员离开彼得堡,自西向东横穿俄罗斯,旅行了8000多公里后,到达太平洋海岸,然后,他们从那里登船出征,向西北方向航行。在此后的17年中,白令前后完成了两次极其艰难的探险航行。在第一次航行中,他绘制了堪察加半岛的海图,并且顺利地通过了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之间的航道,也就是现在的白令海峡。在1739年开始的第二次航行中,他到达了北美洲的西海岸,发现了阿留申群岛和阿拉斯加。正是由于他的发现,使得俄国对阿拉斯加的领土要求得到了承认。但是,前后共有100多人在这两次探险中死去,其中也包括白令自己。
1819年,英国人帕瑞船长坚持冲入冬季冰封的北极海域,差一点就打通了西北航道。他们虽然失败了,但却发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事实,即北极冰盖原来是在不停地移动着的。他们在浮冰上行进了61天,吃尽千辛万苦,步行了1600公里,而实际上却只向前移动了270公里。这是因为,冰盖移动的方向与他们前进的方向正好相反,当他们往北行进时,冰层却载着他们向南漂去。结果,他们只到达了北纬 82°45′的地方。
1831年6月1日,着名的英国探险家约翰·罗斯和詹姆斯·罗斯发现了北磁极。
1845年5月19日,大英帝国海军部又派出富有经验的北极探险家约翰·富兰克林开始第三次北极航行。全队129人在3年多的艰苦行程中陆续死于寒冷、饥饿和疾病。这次无一生还的探险行动是北极探险史上最大的悲剧,而富兰克林爵士的英勇行为和献身精神却使后人无比钦佩。
1878年,芬兰籍的瑞典海军上尉路易斯·潘朗德尔率领一个由俄罗斯、丹麦和意大利海军人员组成的共30人的国际性探险队,乘“维加”号等4艘探险船首次打通了东北航线。
1905年,后来征服南极点的挪威探险家罗阿尔德·阿蒙森成功地打通了西北航线。他们的成功为寻找北极东方之路的努力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然而,这些以极其沉重的代价换来的成功,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多少喜悦。因为穿越北冰洋的航行实在太艰难了,所以毫无商业价值可言。这一持续了大约400年的打通东北航线和西北航线的探险活动,我们可称之为北极航线时期。
② 南,北两极有人居住吗
据说北极圈首先是由古希腊人确定出来的。他们当时发现,天上的星星可以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处在世界的北方,一年到头都能看得见。而另外一组则在天顶附近及偏南的位置,它们只是随着季节周期性地循环出现。这两组星星之间的分界线是由大熊星座所划出来的一个圆,而这个圆正好是北纬66o33′的纬度圈,也就是北极圈。
事实上,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2~前500年)和他的学派极端鄙视大地是正方形或者矩形的说法,他们的哲学思维使他们坚定地相信,大地只有呈球形才是完美的,才能符合“宇宙和谐”与“数”的需要。
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则为“地球”这一概念奠定了基础。他甚至考虑到为了与北半球的大片陆地相平衡,南半球也应当有一块大陆。而且,为了避免地球“头重脚轻”,造成大头(北极)朝下的难堪局面,北极点一带应当是一片比较轻的海洋。
于是,有一个叫毕则亚斯的希腊人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勇敢地扯起风帆,开始了文明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向北极的冲击。他大约用了6年的时间完成了这次航行,最北到达了冰岛或者挪威中部,可能进入了北极圈。公元前325年,毕则亚斯回到了马塞利亚(今法国马赛)。
冰岛、格陵兰岛的发现
毕则亚斯之后1200年,一个叫奥塔的古斯堪的纳维亚贵族于公元870年第一次绕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最北端的海角,转过科拉半岛而进入白海。与奥塔差不多在同一时期,还有一个叫弗洛基的挪威人被派去到西北方向寻找新的土地,结果发现了冰岛。
而格陵兰岛的发现者是一名挪威海盗,叫红脸艾力克。他在当时已属挪威管辖的冰岛连续两次杀人之后,被驱逐出境。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他只好把一家老小和所有的东西都装进一个无篷船里,怀着一线希望,硬着头皮往西划去。经过了一段相当艰苦的航行之后,他终于看到了一片陆地。当时的气候正处于全球小温暖期的最佳气候阶段(欧洲人称作“中世纪暖期”),可能使得像格陵兰岛那样的高纬度地区也变成适于生命的环境。红脸艾力克在那里住了3年,觉得那里是一块很好的土地,于是决定回冰岛去招募移民。为了使这个地方听起来更加具有吸引力,他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格陵兰,即绿色的大地。当然,当时格陵兰岛南部沿海地区的夏季很可能真的是一片苍翠的绿色。果然,一批又一批的移民携带着他们的家财和牲畜渡海而来。
此后,格陵兰岛发展得蓬蓬勃勃,生机盎然,在其鼎盛时期,居民点有280多个,人口达数千人,建有教堂17个,不仅与欧洲建起了通商关系,罗马教皇甚至还派人来征收教区税。
然而,500年之后,即公元1500年前后,随着世界气候的又一次波动(进入小冰期),那里的天气变得寒冷起来,于是这个曾经繁盛一时的世外桃源,渐渐进入沉寂状态。北极人类活动的这一个时期,可以称为自发的地域发现时期。
北极航线时期
——北冰洋东北航线和西北航线的发现
由于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使西方人相信中国是一个黄金遍地、珠宝成山、美女如云的人间天堂。于是,西方人开始寻找通向中国的最短航线——海上丝绸之路。当时的欧洲人相信,只要从挪威海北上,然后向东或者向西沿着海岸一直航行,就一定能够到达东方的中国。因此,中世纪的北极探险考察史是同北冰洋东北航线和西北航线的发现分不开的。
1500年,葡萄牙人考特雷尔兄弟,沿欧洲西海岸往北一直航行到了纽芬兰岛。第二年,他们继续往北,希望寻找那条通往中国之路,但却一去不复返,成了为“西北航线”而捐躯的第一批探索者。
从1594年起,荷兰人巴伦支开始了他的3次北极航行。1596年,他不仅发现了斯匹次卑尔根岛,而且到达了北纬79o49′的地方,创造了人类北进的新记录,并成了第一批在北极越冬的欧洲人。1597年6月20日,年仅37岁的巴伦支由于饥寒劳顿而病死在一块漂浮的冰块上。
1610年,受雇于商业探险公司的英国人哈德孙驾驶着他的航船“发现”号向西北航道发起冲击,他们到达了后来以哈德孙的名字命名的海湾。不幸的是,22名探险队员中有9人被冻死,5人被爱斯基摩人所杀,1人病死,最后只有7人活着回到了英格兰。
1616年春天,巴芬指挥着小小的“发现”号再一次往北进发,这是这条小船第15次进入西北未知的水域,发现了开阔的巴芬湾。
1725年1月,彼得大帝任命丹麦人白令为俄国考察队长,去完成“确定亚洲和美洲大陆是否连在一起”这一艰巨任务。白令和他的25名队员离开彼得堡,自西向东横穿俄罗斯,旅行了8000多公里后,到达太平洋海岸,然后,他们从那里登船出征,向西北方向航行。在此后的17年中,白令前后完成了两次极其艰难的探险航行。在第一次航行中,他绘制了堪察加半岛的海图,并且顺利地通过了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之间的航道,也就是现在的白令海峡。在1739年开始的第二次航行中,他到达了北美洲的西海岸,发现了阿留申群岛和阿拉斯加。正是由于他的发现,使得俄国对阿拉斯加的领土要求得到了承认。但是,前后共有100多人在这两次探险中死去,其中也包括白令自己。
1819年,英国人帕瑞船长坚持冲入冬季冰封的北极海域,差一点就打通了西北航道。他们虽然失败了,但却发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事实,即北极冰盖原来是在不停地移动着的。他们在浮冰上行进了61天,吃尽千辛万苦,步行了1600公里,而实际上却只向前移动了270公里。这是因为,冰盖移动的方向与他们前进的方向正好相反,当他们往北行进时,冰层却载着他们向南漂去。结果,他们只到达了北纬82o45′的地方。
1831年6月1日,着名的英国探险家约翰·罗斯和詹姆斯·罗斯发现了北磁极。
1845年5月19日,大英帝国海军部又派出富有经验的北极探险家约翰·富兰克林开始第三次北极航行。全队129人在3年多的艰苦行程中陆续死于寒冷、饥饿和疾病。这次无一生还的探险行动是北极探险史上最大的悲剧,而富兰克林爵士的英勇行为和献身精神却使后人无比钦佩。
1878年,芬兰籍的瑞典海军上尉路易斯·潘朗德尔率领一个由俄罗斯、丹麦和意大利海军人员组成的共30人的国际性探险队,乘“维加”号等4艘探险船首次打通了东北航线。
1905年,后来征服南极点的挪威探险家罗阿尔德·阿蒙森成功地打通了西北航线。他们的成功为寻找北极东方之路的努力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然而,这些以极其沉重的代价换来的成功,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多少喜悦。因为穿越北冰洋的航行实在太艰难了,所以毫无商业价值可言。这一持续了大约400年的打通东北航线和西北航线的探险活动,我们可称之为北极航线时期。
北极的气候
北极有无边的冰雪、漫长的冬季。北极与南极一样,有极昼和极夜现象,越接近北极点越明显。
北极的冬天是漫长、寒冷而黑暗的,从每年的11月23日开始,有接近半年时间,将是完全看不见太阳的日子。温度会降到零下50多摄氏度。此时,所有海浪和潮汐都消失了,因为海岸已冰封,只有风裹着雪四处扫荡。
到了四月份,天气才慢慢暖和起来,冰雪逐渐消融,大块的冰开始融化、碎裂、碰撞,发出巨响;小溪出现潺潺的流水;天空变得明亮起来,太阳普照大地。
五、六月份,植物披上了生命的绿色,动物开始活跃,并忙着繁殖后代。在这个季节,动物们可获得充足的食物,积累足够的营养和脂肪,以度过漫长的冬季。
北极的秋季非常短暂,在九月初,第一场暴风雪就会降临。北极很快又回到寒冷、黑暗的冬季。
在北极,太阳永远升不到高空中,即使在仲夏时节,它升起的角度也不超过23.5度。北极的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在格陵兰海域可达 500毫米,降水集中在近海陆地上,最主要的形式是夏季的雨水。
能长期住人。比如:生活在北极圈中格陵兰岛(丹麦)、加拿大的北冰洋沿岸和美国的阿拉斯加州的爱斯基摩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在这个岛上生息繁殖,已经具有4000年的历史。请看下面的描述:
“爱斯基摩(Eskimos)”一词出自印第安语,意思是“吃生肉的人”。因为历史上印第安人与爱斯基摩人有矛盾,所以这一名字含有贬意。因此,爱斯基摩人自称为“因纽特人”,在爱斯基摩语中即“真正的人”之意。多住在北极圈内的格陵兰岛(丹麦)、加拿大的北冰洋沿岸和美国的阿拉斯加州。
爱斯基摩人都是矮个子、黄皮肤、黑头发,这样的容貌特征和蒙古人种相当一致。
近年来的基因研究发现,他们更接近西藏人。爱斯基摩人是由从亚洲经两次大迁徙进入北极地区的。经历了4000多年的历史。由于气候恶劣,环境严酷,他们基本上是在死亡线上挣扎,能生存繁衍至今,实在是一大奇迹。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爱斯基摩人无疑是最强悍、最顽强、最勇敢和最为坚韧不拔的民族。
传统的爱斯基摩人过着近乎原始的生活,他们四处打猎,*天吃饭,生产力水平非常低,每天为食物而奔波。与之相适应的是,爱斯基摩人有共享自然资源的传统,只有武器、日常生活用具和衣服归个人所有。虽然他们的社会生活简单,但是家庭生活却很复杂。爱斯基摩人的婚姻通常是一夫一妻制,但有的地区是一夫多妻制(2~3个妻子)。家庭是爱斯基摩人社会生活的重要基本单元,也是个人生存的重要依*家庭规模一般固定在20几人到30几人的范围。
提起爱斯基摩人就联想到他们住在雪屋中,其实这是非常片面的。实际上有3/4的爱斯基摩人都没见过这种雪屋,常年住在雪屋的只是极地爱斯基摩人。由于没有木材、草泥,他们只能就地取材,用雪块建造房屋。建造圆顶雪屋需要一定的技术,要求力学上的稳定,外形要求也颇为严格。有经验的爱斯基摩人建成的雪屋堪称建筑上的杰作。
现在真正的爱斯基摩人大约只有15万人,他们的生活今非昔比,已经相当现代化了。在20年的时间里,从原始的传统生活一跃而进入了现代文明,其速度之快和变化之大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然而巨大的文化反差也同时打乱了爱斯基摩人固有的心理平衡,他们也面临了很多社会问题。
北极地区的其他居民除了因纽特人外,还有极少的涅涅茨人,楚科奇人、俄罗斯人和挪威人。
南美的玛雅古迹,就是南极曾经有人居住的考证,请看下面关于玛雅古迹的资料:
③ 数百万英国人或面临“凄冷的冬天”,能源紧张怎么办
数百万英国人很有可能将会面临凄冷的冬天,在能源紧张的情况下该怎么办呢?英国政府的能源危机使他们的领导人焦头烂额,同时也对英国的经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希望能够尽快通过紧急预案,否则数百万的英国人跟无辜的儿童还有老人,很有可能将会面临亲人的冬天,英国的冬天是非常寒冷的,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话,很有可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当然英国的负责人还是非常担心这个问题的,对于英国这样的岛国来说,只能依赖其他的国家来提供能源,这样的话就提高了能源获取的难度跟成本,所以才会造成如今这样的局面。
④ 英国一辆卡车集装箱内发现39具尸体,25岁司机为何被捕
因为这名25岁的司机是这辆卡车集装箱的主人,自己的集装箱内发现39具尸体,司机当然要对这件事情有一个说法,司机已涉嫌谋杀罪被逮捕,这名司机是25岁的北爱尔兰人,他不仅涉嫌谋杀罪,还涉嫌其他案件的偷渡罪。
所以,警方对于这件事情的看法是远远不止偷渡那么简单,也就是说,有可能这些偷渡公司故意绕路,导致这些人的死亡,所以司机也就涉嫌谋杀罪。如果说此次事件是偷渡所导致的,那么,这就是自2000年以来,英国造成最多人死亡的偷渡案件,英国政府表示,一定要彻底的追查此案。
⑤ 德军在苏联的寒冬中冻死几万人,他们为何不燃烧树木取暖
其实人在求生欲望很强的时候什么事情都是可以干得出来的,德国军人也是人,但是无奈条件不允许,只能是活活的被冻死,想想一眼望去都是绵绵不绝的大雪,周围几乎没有任何可以躲避的地方,连树根都被士兵给刨出来吃掉了,树木更是找都找不到,就算可以找到,在零下三十度的温度下面,能不能烧着还真的是一个问题,除非用汽油,估计在那种温度下汽油都已经冻住了。
这样的恶劣的战场环境严重滞缓了德军进攻的速度和后勤的补给,而随着冬季的到来。准备不够充分的德国士兵已经来了另外一个难题:如何抵御寒冷的冬季和低温?由于后勤补给的困难和最初考虑欠周全,许多德国士兵身上依然穿着较为单薄的军装
很多人就问,德国在打入苏联之后为啥不去烧杀抢掠呢?因为苏联对居民的迁移,导致德军所到的地方一片凄凉,连个人影都看不到,更加不要说抢农民的食物了,而当时的德军就算是抓到了苏联的俘虏也是直接放了,因为俘虏跟在后面还要给他吃的,自己人都不够吃,哪里还有多的给俘虏吃啊,当时的德军尸横遍野,连一个像样的躲避大雪的房子都找不到,更不要说烧树木取暖了。
⑥ 英国圈地运动究竟有多残忍
英国的圈地行为有四种,其中圈划牧场规模最大,被史学家称为圈地运动。
一、地主是哪些人?
1、英国是封建制(不同于中国概念的封建制),中世纪,国王把地域分封给对国家有功的臣从,他们成为封建领主。领主再把领地分封属员,形成小领主(庄园主)。贵族占有土地最多,圈地主要是圈他们的地。
(注:欧洲的领主与领地居民都有权利和义务。居民纳税或交地租,领主承担保护他们生命财产安全的责任。领地与领地之间的争端引发战斗,是贵族带弟子参加战斗。国家有难需要征集兵源,是贵族及弟子带马匹和兵器出征。20世纪亦如此,电影《音乐之声》和《魂断蓝桥》中,就是贵族参军打仗,如要再一步征集兵源,才轮到平民。贵族参军保家卫国,连王子王孙都不能逃避)
2、农民拥有祖传的“份田”(中世纪实行“敞田制”,内容之一是将土地公平分配,你得一块肥田,搭一块瘦田;得一块近田,搭一块远田;得一块干地,搭一块涝地。由于分配的田地划成条状,又叫条田)。“份田”在领主的领地内,不因领主分封而变更,领主也不得侵占。因为份田是零碎的条田,不便耕作,通过数百年的土地置换买卖,有的农民拥有较多的条田,成为庄园主;有的农民条田不够耕种,他们或去庄园主家做工,或租赁大地主的地耕种。
3、自由职业者与工匠拥有祖传份田(条田),他们将份田出租。
以上的人均是拥有地权的地主,区别在于土地的多寡。在圈地运动中,他们有圈地者,也有被圈者。
4、农民及庄园主开垦领地内的荒地,原则上是领主的领地,由于开垦者投入劳力财力,开垦者自己享用垦地的果实。时代久了,渐渐含有私田的性质,但又没有地契。这部分土地产权不明,容易产生冲突。
5、有能耐的农民租用较大片的土地,成为二地主。
6、佃农租赁地主的土地——他们或是拥有少量条田的农户,或是农奴另外再租赁土地耕种(中世纪欧洲农奴不是中国概念的农奴,他们与主人之间是契约关系,双方都有权利和义务)。
第5、第6种情况,农民的耕地虽没产权,但有租赁权,可世世代代租赁下去。圈地必须废除租赁关系,也容易引发冲突。
二、为什么要圈地?
英国中世纪末期,随着殖民扩张,海外贸易发展,毛纺制品需求量激增。养羊是产业链的上游,高峰时养羊剪毛的收益是其他农产品两倍。利益的驱动,使得圈地越演越烈,形成规模化的运动——时间跨度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
圈地在欧洲其他国家也发生过,如法国南方,圈地种葡萄酿酒。
三、圈地者与被圈者是哪些人?
被圈者是哪些人?
1、有土地权的贵族、农民、工匠、自由职业者,他们基本是“让圈”——把地租赁给牧场主,极少有卖地的。因为行情见涨,圈地是个卖方市场,拥有土地者往往可以获得有利于自己的租赁价格。
2、有土地租赁权的农民与小庄园主。
他们将丧失土地租赁权,通常是地主在契约期满(多为一年的租约)前劝他们不再继续租地,也有不讲情面的地主劝说不通到期时断然中止租赁契约。如果地主要收回租赁权,租赁者想继续租赁的话,可以出跟牧场主一样的价格保留租赁权。
由于租地耕种的农民绝大多数是弱势方,他们很可能在圈地中丧失世代耕种的租赁土地。其出路:少部分人做牧场主的牧民;大部分人进工厂做工人;还有极少数人成为流民。
在整个圈地运动中,主要受损方是这些世代租赁土地的农民。
圈地者是哪些人?
1、世袭贵族、新贵族——英国宗教改革,国王没收天主教会的产权地赐予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士。他们本身就是大地主,自己圈自己的地:或把自己组织农奴耕种的地圈为草地,或协议中断出租土地圈为草地。草地或由自己经营牧场,或出租给其他牧场主经营。在圈地的过程中,第三方可能在一开始就参与,也有后期介入的。
2、新生资产阶级:有放弃传统庄园经济模式的新老贵族,有各行的资本家尤其是毛纺业资本家,有形成规模的牧场主。
3、因羊毛涨价收益颇丰的个体牧民,他们有余资增加租赁土地圈作牧场养羊,这部分牧民有的成为大牧场主。
4、经营有方、头脑灵活的农民,他们有余资更有胆识增加租赁土地放弃耕种农作物而改为养羊。他们也有可能成为大牧场主。
说到这,我们基本可以判断:圈地者与被圈者基本势均力敌。这不等于就没有弱势方,弱势方是佃农和农奴。佃农将丧失带世袭性质的土地租赁权;农奴由于主人不再种植农作物只需少量牧民而与主人脱离依附关系。
四、圈地合不合法,有无矛盾冲突?
1、圈占公共荒地
圈地是从公共荒地开始的,圈公共荒地自始至终是圈地的主项。
由于牧草对土壤的要求不高,有大量的公共荒地被圈。理论上讲,公共荒地属于领主,即使是领主圈公共荒地,也必须给受损方一定的补偿——原因是公共荒地原先可以放养羊,你现在要圈养,挤压了别人放牧的地盘。如果圈到了已经开垦并种植的荒地,圈地者必须与开垦耕种者协商,或置换一幅地,或予以补偿。协商是一种合法的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方式,绝大部分公共荒地圈为牧场,得到和平解决。
但是,也有极少圈地者以势压人通过协议,或出现补偿不到位的情况,这就很容易引发矛盾冲突。解决矛盾的途径:一是上诉法庭;二是直接采用暴力。
有的领主禁止圈占荒地围栏成个人牧场,仍然采取古老的敞田制——即公共荒地和收割后的农田敞开供领地的任何人放牧。
2、圈有产权者的土地
这完全是一种市场化的行为,价高者得,谁肯出较高价钱,谁将获取土地租赁权,用于养羊放牧。这种情况引发的矛盾冲突极少。
3、圈出租土地
佃农与农奴过去享有近乎世袭的该幅土地的租赁权。地主或第三方若要圈,多数通过协商劝说佃农不再续签租地,适当地给予一些补偿。佃农的态度因人因地因时均有不同:有的见做工的收益高过种地,自愿放弃;有的经不起劝说,勉强同意放弃;有的受圈地者强势紧逼,被迫放弃;有的不管怎样协商,横竖不同意放弃租赁权。
后一种情况最容易引发暴力冲突,圈地者协商不成,单方面解除“约定俗成”的续约权利,倘若农民赖着继续耕种,使用暴力将他们驱赶。当然也有不再享有续约权的农民暴力报复圈地者。
五、羊吃人的情况到底有多严重?
1、政府扮演何种角度?
不论哪种圈地,政府均未参与。圈地者不可借助王权和官权圈地,政府也不会做圈地者的后盾。由于国家不支持,圈地者不可能打着为了“英国的发展”的旗号,圈地是个人行为,不是政府行为。
然而,政府有过不作为。议会曾一度废除国王颁布的反圈地法而引发圈地热潮,但国王基本上采取反圈地的政策,颁布法律限制、遏制、直至最后禁止圈地。
2、贵族扮演何种角色?
出于政治需要的宣传与教育,中国人对贵族缺乏客观的评价,认为贵族代表落后、保守、残暴,甚至反动。英国贵族是早期民主的推动者——因与本篇关系不大,不赘述。我们看英国的历史资料及文学作品,对贵族大体抱有好感。这是因为,贵族占有道德的优势,宽厚仁慈(指群体而不指个别)。因此,尽管有贵族参与圈地,绝大部分贵族都能以服人的方式解决圈地引发的纠纷。
3、英国的法律对圈地的制约如何?
英国在中世纪逐步建立起普通法与衡平法体系。1215年英国贵族与国王签订的《大宪章》,这成为英国渐进式民主法治的基石。国王、贵族都不可凌驾于法律之上。英国的司法独立有较悠久的历史,以权代法,以权干预司法的情况很少。圈与被圈,出租与租赁都是按契约进行。即使地主单方面不再续签租地,也没有违法。至于圈地引发的暴力,不论施暴者是圈地方还是被圈方,都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
4、野蛮圈地普遍吗?
三百年前,一群米波尔庄园的农民来首都伦敦“上访”,向国王递交控诉信:
“这个有权有势的约翰·波米尔用欺骗、暴力占有您的苦难臣民——我们的牧场,这些土地是我们世代所拥有的(基本上是租地,产权属米波尔)。他把这些牧场和其它土地用篱笆围上,作为自己所有。
“后来,这个约翰·米波尔又强行夺取了我们的住宅、田地、家具和果园。有些房屋被诉毁,有些甚至被他派人放火烧掉,我们被强行驱逐出来。如果有谁不愿意,波米尔就率领打手包围他的家。这些人手持刀剑、木棒,气势汹汹,凶猛地打破他家的大门,毫不顾忌他的妻子儿女的号哭。约翰·波米尔为了圈占我们的土地,不惜将我们投入监狱、毒打、致残,甚至杀害,我们现在连生命都难保全。”
这是中国书籍和报刊反复引用的历史资料,结果怎样,均没有提起。也没明确的时间地点。
5、如何应对农民起义与流民犯罪?
由于圈地运动,1536和1537年,林肯郡和约克郡先后爆发农民起义。1549年又爆发凯德起义。
为何要暴动?农民不愿离开耕种的土地,以暴力的形式反抗中止续约。一旦形成规模,可称为农民起义。起义是一个带光环的词汇,因篇幅关系,在此不讨论。
无情镇压不是办法,政府采取打压圈地的政策,先是出台反圈地法,后出台限一年内将所圈牧场复耕、耕者续租的法律。这项法律未得到较好的实施,原因有四:毛纺织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在议会反对此法;圈地受益方消极执行;已经在城市安家落户的前佃农不愿续租耕种;在当地做工的前佃户发现收入高于耕种而不愿弃工务农。从总体上讲,法律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圈地。此后反反复复,直到政府出台禁止圈地法。
相对英国的土地资源,英国的人口本来就不多。加上海外扩张,殖民地需要大量移民以及英国渐成世界工厂、世界经济中心的现实,从理论上讲,失地农民丝毫不必担心就业——各行各业都急需人力,你如果想去伦敦安家,在贫民区建一个窝,找一份工作,全家就是伦敦某教区的人(没有户籍限制)。
那么,失地农民中哪些人成了流民?
主要是好吃懒做的农民。他们原先与领主有很强的依附关系,我活得不如人家,领主不会看着我全家眼睁睁饿死冻死吧?我家受灾受难,领主有义务帮助;我没老婆,领主也得想办法找一个丑女让我凑合。这种人原先在庄园懒散惯了,适应不了工厂的严明纪律和高强度劳动,宁可四处打流。另外还有少数一时还没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工作,在流浪中寻找机会或观望。
(真是吊诡,获得自由身份的农奴绝大多数不愿脱离依附关系。在俄国,激烈反对废除农奴制的人,恰恰是被解放或即将解放的农奴)
流民乞讨、偷抢,打家劫舍甚至杀人,数量多了还会引发小规模暴乱。
政府出台惩治流民法,规定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个月)没有找到工作而流浪者,一经告发或抓获,就要受到惩处。惩处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于是政府出台(1601年)济贫法,规定各地教区开征济贫税,只要在教区居住一定年限并曾从事劳动的失业者,可领取救济金。
政府采取限制圈地政策与济民法律,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是杜绝了农民(包括流民)起义。
6、羊吃人究竟有多厉害?
根据以上事实,圈地运动不像某些国家宣扬的那么恐怖。
羊吃人是谁说的,英国作家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写道:“绵羊本来是很驯服的,所欲无多,现在它们却变得很贪婪和凶狠,甚至要把人吃掉,它们要踏平我们的田野、住宅和城市。”
书的全名叫《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作者是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脱离社会现状空谈平等均产。莫尔认为自古到今,全球没有理想社会。在他眼里,圈地运动一无是处,罪恶滔天,羊要吃人。
圈地运动规模有多大,持续时间有多长?
以圈牧场为核心内容的圈地行为,从15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70年代,时间跨度为400年,英国约6成的农地被圈为养羊牧场,其中被圈的农地,公共荒地约占7成,原有农耕地只占3成。平均下来:每年约有0.15%的农地(包括公共荒地)被圈为牧场;每年约有0.045%的农耕地被圈为牧场。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教科书上的“圈地热潮”、“圈地狂潮”、乃至“圈地运动”实有夸大热度、规模与速度之嫌。当然,有的地区圈地较多,热度较高,但从全国范围来讲,圈地基本是和平的、平缓的、有条不紊,甚至是冷冷清清的。
法律框架下的圈地,能混乱和残酷到哪去?我们从自律这个角度讲,相当数量的贵族对圈地是持排斥态度的,他们是保守势力的中坚,坚持古老的自给型的庄园经济。受利益驱动,有些贵族动心,尝试圈地(主要是圈公共荒地),遭到领地居民的反对,贵族要么收回圈地打算,要么继续观望,最后即使圈地,也是建立在各方自愿的基础上。还有一些庄园,佃农自愿弃租,到收入高于耕种的工厂做工。既然如此,贵族圈地也就理所当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