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法等西方大国实行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目的和实质是什么急用
绥靖政策是一种西方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采取以牺牲他国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
英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推行的绥靖政策纵容了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也使两国自身遭到重大损失。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如下:
首先,英法在其实力日益衰退的情况下,为维护霸权地位所采取的策略。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严重损失,战后经济恢复非常缓慢。二三十年代,英国历届政府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经济问题上,把重整军备看作是恢复经济的障碍,企图以没有实力为后盾的外交政策,达到保住霸主地位的目的。法国由于和德国毗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度保持军备和对德国实行强硬政策。但法国的经济一直处于衰退之中。相对稳定时期发展有限,30年代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又特别长,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同时法国的政局也不稳定,内阁更替频繁,使得对外政策难以保持坚定性和连续性。总之,英法的颓势是其推行绥靖政策的物质基础。
其次,绥靖政策的推行是和当时两种社会制度共存这一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的。十月革命后,国际关系中开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和斗争。英法等西方国家为阻止苏联的影响,把德国当作反布尔什维主义的屏障。当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进而撕毁凡尔赛和约对外扩张时,英法竭力把这股祸水引向东方。
第三,绥靖政策的推行,同当时西方普遍流行的社会思潮也有很大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景象给欧美各国留下惨痛的记忆,因此,战后和平主义思想、厌战畏战情绪相当盛行,在法国尤其严重。英法等国的统治者既受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制约,又是这一思潮的推行者,绥靖政策只是他们推行这一思潮的产物。
在英、法、美的绥靖政策纵容下,德、意、日三国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这就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迅速增长起来。
回答者:完颜康康 - 大学士 十六级 6-24 19:38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0 个人评价
好
50% (0) 不好
50% (0)
其他回答 共 2 条
绥靖政策 (policy of appeasement)也称姑息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人民革命的兴起及社会主义苏联的出现,引起帝国主义的恐惧和仇视。它们在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中,既想削弱和击败竞争对手,又要反对社会主义,镇压人民革命。绥靖政策正是适应这一需要出现的。在不同的情况下,其内容,形式和手法有所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和争夺世界霸权,反对社会主义和人民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法、美等国。20世纪30年代前,绥靖政策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这从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中可以窥见端倪。在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洛迎诺公约中则更具体化了。到30年代,特别是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后(见远东战争策源地、集体安全政策),面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严重挑战,以英国首相A.N.张伯伦为代表的英、法、美等国的绥靖主义者,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求得一时苟安,不惜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谋求同侵略者妥协,妄图将祸水引向苏联,坐收渔利。1931年“九一八事变”,容忍日本侵略中国东北。1935年3月容忍A.希特勒重整军备。1935年8月美国通过中立法。1935年10月容忍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3月放任希特勒武装进占莱茵区。1936年8月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采取“不干涉”政策。1937年7月纵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此后又策划太平洋国际会议,阴谋出卖中国,同日本妥协。1938年3月默许希特勒兼并奥地利。这些都是绥靖政策的例证。最典型的体现则是1938年9月的慕尼黑会议和《慕尼黑协定》。英、法及幕后它们支持的美国,妄图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在欧洲实现“普遍绥靖”,求得“一代人的和平”,实质上是推动德国进攻苏联。历史证明,绥靖政策是一种纵容战争、挑拨战争、扩大战争的政策。它无法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却鼓励了侵略者冒险,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 二战前夕西方国家推行对德绥靖政策的深层原因
自我麻痹,姑息养奸,利用德国互相牵制。谁也不是想当出头的。一战后各国经济需要复苏,不敢随便开战。英国是老牌殖民主义国家,拥有全世界殖民地的绝大部分,是最大的国际既得利益者。然而,经过一战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冲击,实力日趋衰退,外强中干,所以,英国总是希望保持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对法西斯侵略者实施绥靖政策,以求不打破一战后的既成国际形势,达到继续保住其既得利益和霸权的地位。
英国是最大的殖民帝国,从殖民地掠夺了巨额财富,国内有庞大的食利者阶层,和平主义思潮相当普遍。这一方面由于一战造成了巨大伤亡,另一方面也由于英国民众的物质享受比其他国家充裕得多,他们害怕战争带来灾难,毁坏其幸福生活。他们认为对法西斯国家采取强硬态度,很可能导致同它们发生战争。这种和平主义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府的政策。
英国政府在30年代仍坚持保守的财政政策,不敢应用赤字财政来刺激经济,因而导致军费严重不足。在和平主义思潮影响下,民众反对通过增加个人税收来筹措军费。军事实力的不足,推动英国政府主要依赖外交上的绥靖政策来平息各种事件。
绥靖政策的实施也与英国传统的“大陆均势”政策指导下的“扶德抑法”政策有关。所以,英国对法国外长巴都的对德强硬政策反应冷淡,在世界裁军大会上,同意德国扩军,却要求法国裁军,企图以此维护其欧洲霸权地位。自我麻痹,姑息养奸,利用德国互相牵制。谁也不是想当出头的。一战后各国经济需要复苏,不敢随便开战。
3. 英,法二战前为什么对德实行绥靖政策
楼主你好
首先,英法在其实力日益衰退的情况下,为维护霸权地位所采取的策略。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严重损失,战后经济恢复非常缓慢。二三十年代,英国历届政府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经济问题上,把重整军备看作是恢复经济的障碍,企图以没有实力为后盾的外交政策,达到保住霸主地位的目的。法国由于和德国毗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度保持军备和对德国实行强硬政策。但法国的经济一直处于衰退之中。相对稳定时期发展有限,30年代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又特别长,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同时法国的政局也不稳定,内阁更替频繁,使得对外政策难以保持坚定性和连续性。总之,英法的颓势是其推行绥靖政策的物质基础。 其次,绥靖政策的推行是和当时两种社会制度共存这一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的。十月革命后,国际关系中开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和斗争。英法等西方国家为阻止苏联的影响,把德国当作反布尔什维主义的屏障。当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进而撕毁凡尔赛和约对外扩张时,英法竭力把这股祸水引向东方。 第三,绥靖政策的推行,同当时西方普遍流行的社会思潮也有很大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景象给欧美各国留下惨痛的记忆,因此,战后和平主义思想、厌战畏战情绪相当盛行,在法国尤其严重。英法等国的统治者既受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制约,又是这一思潮的推行者,绥靖政策只是他们推行这一思潮的产物。 在英、法、美的绥靖政策纵容下,德、意、日三国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这就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迅速增长起来。 (1)1931年日本挑起九一八事变. (2)1935年3月,德国撕毁凡尔赛条约,公然扩军备战。 (3)《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的顶峰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慕尼黑举行会议,签署《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然后把此协定强加给捷克斯洛伐克,史称"慕尼黑阴谋"。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的顶峰。 英法绥靖主义者作了法西斯的帮凶,把世界推向战争的边缘。 因此,我们认为英法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和扩张的野心。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英法迫对德宣战,绥靖政策走向失败.
4. 从材料二到材料四英国对德政策和对法政策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
(1)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三的内容不难发现英德两国关系的变化即英国由勾结德国、反对法俄到支持法国反对德国;(2)材料二中文字“如果我们只是欧洲大陆的强国,并偎依英国的恩惠而求得一些殖民地的话,我们将限制在1866年的政治卑微地说明德国不再满足于欧洲大陆强国地位,而要求成为世界帝国,夺取英国的殖民地,联系德国统一后的史实可以直接归纳出原因;(3)从材料三中的文字内容可以看出英国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是在利用法国制衡劲敌德国;(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内容从中提炼出有关帝国主义国家关系的实质和变化的规律特征即可。
5. 二战爆发后,英国对德国政策有什么改变
一开始是绥靖政策,当德军突然打来时是坚决抵抗,当德国打苏联时英国又想要德国消耗苏联 , 又是观火 当苏联快胜利时为了胜利果实又马上出击
6. 英国对德绥靖政策的历史渊源是什么
关于英国对德绥靖政策的原因和性质, 争议一直较大。史学界大致有下列几种观点:“维持和平”说, “军事力量软弱”说, “舆论反战”说, “经济因素至关重要”说, “反共反苏”说, “赎罪”说, “误信敌人”说等。[1]或者认为, 绥靖政策是包括历史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总体来看, 对于导致绥靖政策的现实因素研究较多, 而对这一政策的历史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
7.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为什么推行扶德抑法的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从军事卷入政策退回到传统的欧洲均势政策,致力于建立一个基于英法德相互信任与合作的稳定的安全局面。二十年代,法国联合东欧国家,压制德国,与英国传统的均势政策发生矛盾。于是,英国便推行扶德抑法的政策,企图削弱法国及其盟国的地位,以保证自己在欧洲大陆的仲裁国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