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最难预测的选举”,英国的脱欧大选为何被这样说
因为在此次英国脱欧的大选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采用的是“策略性投票”支持“留欧”,也会致使此次英国“脱欧”大选面临着诸多不确定的因素,所以才有这个说法。
英国脱欧引发两党严重分歧
英国脱欧也是非常受大家关注的,因为自英国脱欧公投以来,三年的时间里,居然换了三任首相。而且因为英国脱欧公投也牵涉到诸多政坛人士的利益,所以也引发了保守党和工党的内部矛盾。英国前首相特蕾莎·梅也因为没处理好这个问题,而最终被迫下台。
而此次英国脱欧大选中,也是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的摇摆选民,还有一部分是“策略性投票”的分选择“留欧”,这就使得支持“脱欧”的保守党非常不占优势。所以这种情况之下,也有英国脱欧大选是“最难预测的选举”的说法了,毕竟这里面不确认的因素太多了。
B. 2015英国大选 最终结果什么时间
英国2015年5月7日的大选已经出了结果,现任首相大卫·威廉·唐纳德·卡梅伦连任英国首相,2015年5月12日就任连任后的首相,卡梅伦不仅连任,他所属的保守党获得了过半议席,还可以单独组阁,此外华裔英国人中诞生了首位英国众议员,已于5月8日入住议会大厦。
C. 英国大选投票结束特蕾莎·梅面临下台压力是怎么回事
伦敦时间8日晚10点,英国大选投票结束。英国首相特蕾莎·梅领导的保守党暂时领先,但并未赢得议会过半数席位。外媒指出,特蕾莎·梅面临下台压力。
英国工党领袖科尔宾在提前议会选举民调结果出炉后呼吁特蕾莎·梅辞职。科尔宾说,现在是特蕾莎·梅"让路"给一个能够"真正代表这个国家人民"政府的时候了。科尔宾表示,他对迄今为止的投票结果"感到骄傲",说这是"对未来希望的投票",并称人们这是"对紧缩政策说不"。
保守党说,如果出现"悬浮议会"的情况,特蕾莎·梅有机会首先组成政府。不过,根据《固定任期议会法案》条款,英国可能在今年夏天稍后再次举行选举。
D. 英国大选的选举结果
请注意英国在1832年之前有极其苛刻的大选选举权,直到1918年才有全民选举(男性21岁以上,女性30岁以上)。以下为1918年至今的大选结果 选举 日期 首相 党派 席位多数 1918年英国大选 1918年12月14日 大卫·劳合·乔治 自由党(联合政府) 238 1922年英国大选 1922年11月15日 安德鲁·伯纳尔·劳 保守党 74 1923年英国大选 1923年12月6日 拉姆齐·麦克唐纳 工党 −96 1924年英国大选 1924年10月29日 斯坦利·鲍德温 保守党 210 1929年英国大选 1929年5月30日 拉姆齐·麦克唐纳 工党 −42 1931年英国大选 1931年10月27日 拉姆齐·麦克唐纳 国民工党(国民政府) 492 1935年英国大选 1935年11月14日 斯坦利·鲍德温 保守党(国民政府) 242 1945年英国大选 1945年7月5日 克莱门特·艾德礼 工党 146 1950年英国大选 1950年2月23日 克莱门特·艾德礼 工党 5 1951年英国大选 1951年10月25日 温斯顿·丘吉尔 保守党 17 1955年英国大选 1955年5月26日 安东尼·艾登 保守党 54 1959年英国大选 1959年10月8日 哈罗德·麦美伦 保守党 100 1964年英国大选 1964年10月15日 哈罗德·威尔逊 工党 5 1966年英国大选 1966年3月21日 哈罗德·威尔逊 工党 96 1970年英国大选 1970年6月18日 爱德华·希思 保守党 31 1974年2月英国大选 1974年2月28日 哈罗德·威尔逊 工党 −33 1974年10月英国大选 1974年10月10日 哈罗德·威尔逊 工党 3 1979年英国大选 1979年5月3日 玛格利特·撒切尔 保守党 43 1983年英国大选 1983年6月9日 玛格利特·撒切尔 保守党 144 1987年英国大选 1987年6月11日 玛格利特·撒切尔 保守党 102 1992年英国大选 1992年4月9日 约翰·梅杰 保守党 21 1997年英国大选 1997年5月1日 托尼·布莱尔 工党 179 2001年英国大选 2001年6月7日 托尼·布莱尔 工党 167 2005年英国大选 2005年5月5日 托尼·布莱尔 工党 66 2010年英国大选 2010年5月6日 大衞·卡梅伦 保守党(联合政府) -20 注意:负的席位多数意味着那次大选之后会出现僵局国会(Hung parliament)或少数派国会,即无任何党派占绝对多数的国会。比如1929年的大选,工党所取得的席位比绝对多数席位少42个,因此它的席位多数为负42。
E. 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英国大选的结果
恐袭会是影响大选的一个因素,比如安全问题会成为选民的一大关切,但是恐袭的权重不应被过分夸大。毕竟大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场景,其结果也是由多种因素综合所致。目前来看,保守党赢的概率还是比较大,即便最后没能以绝对优势胜出,或者工党比预期收获更多选票,但也不能简单归结于恐袭发挥了“临门一脚”的效应。比恐袭更重要的因素恐怕还有很多,比如政策因素。考虑到在脱欧过渡期,英国经济可能遭遇一些困难,为此,特蕾莎·梅推行一系列收缩政策,包括削减医疗、教育、养老金、社会保障预算以及推进私有化,这些做法伤害了中下层民众的利益,可能导致选票流失。除了政策因素外,英国的现实环境也会对大选结果产生影响。当前,英国外有与欧盟艰巨的脱欧谈判,内有脱欧遗留下来的社会分化,同时还面临着严峻的安全角势。客观来说,一个强势的领导人可能更适合英国。
F. 英国大选保守党失去了绝对多数的席位
报道称,截至当地时间9日凌晨6时,英国大选650个席位公布了其中631个席位的结果,其中保守党获得306席,工党获得258席, 苏格兰民族党34席,自由民主党12席,英国保守党失去绝对多数席位。
根据英国法律规定,如果没有任何一个政党能够取得绝对多数席位,将由各党派以协商筹组联合政府、组建少数派政府或重新选举的方式来解决。这将意味着下届政府组成将面临巨大不确定性。
G. 英国大选将会导致英国脱欧的前景难料
据报道,英国官方9日公布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在8日举行的议会下院选举中,执政党保守党虽然获得最多议席,截至目前,英国选举部门已统计出650个议席中649个席位的结果。特雷莎·梅领导的保守党获得318席,未达到过半数所需的326席。最大反对党工党获得261席。
欧盟预算委员京特·厄廷格9日表示,英国大选结果将使“脱欧”谈判更加困难,一个在国内处于弱势地位的谈判伙伴可能导致谈判向对双方都不利的方向发展。
H. 英国保守党在议会选举中领先了吗
当地时间8日晚公布的出口民调显示,英国现任首相特雷莎·梅领导的保守党在当天举行的英国大选中领先,但无政党赢得议会过半数席位。
另据中国日报网消息,英国当地时间晚十点,英国公投脱欧以后的首次大选投票结束,由BBC、ITV和Sky在全英144个投票站联合进行的选后民调显示,由铁娘子特雷莎·梅领导的保守党虽以314个席位成为最大政党,但并未达到独立组阁所需的326席位。工党则获得266个席位。对于深受国内安全局势困扰的英国来说,无多数党的悬峙议会将成为可能。
I. 英国1997大选为什么保守党输了
目前保守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明确的思想路线。保守党在20世纪最后年代的政治主张一直以“撒切尔主义”为主导,这一思想集中体现了保守党重视自由、个人主义、责任和自立的价值观,表现在经济社会领域即是反对国有化、国家干预以及以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等主要内容的福利国家制度,主张经济按市场规律自由发展,倡导以私有化为基础的自由竞争,重视经济效率。这一主张一定程度解决了以往工党治下出现的国企效率低下、工会动辄罢工等问题,刺激了经济发展,但也出现了贫富差距拉大、失业率增加、犯罪增多等严重的社会问题。正是针对这些问题,工党在野18年(1979-1997)间进行了理论革新,提出“第三条道路”的新理论,放弃了以国有化、大规模国家干预为主要内容的传统主张,接受了右翼以私有化和自由市场模式为核心的经济政策,同时改革福利国家制度,改善公共服务,竭力将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相结合。这种对保守党政治主张的“拿来主义”及同自身左翼政治特性相结合不仅挤占了保守党的生存空间,而且其所持的中间立场没有留给保守党多大政策发展空间。
在应对工党的挑战中,保守党从前任领袖黑格提出的“关爱的”保守主义,到现任领袖卡梅伦提出的“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都显示出保守党对由“撒切尔主义”的实施引发的社会问题的关注。但是,由于受传统思想的约束,再加上工党对保守党思想发展空间的挤压,保守党的政治主张变动不定,具体政策也含糊不清,时而回到“小政府、大社会”的传统主张中,时而又承诺扩大政府干预,将更多资金用于改善公共服务等。始终缺乏一条明确的思想路线,是保守党三次大选失败的重要原因,对保守党而言,寻找一条清晰的思想路线及一套完整可行的执政方案仍是谋求重新执政的重要条件。
二、领袖频繁易人。自1997年以来,保守党五易其帅。约翰?梅杰在1997年大选失败后引咎辞职,威廉?黑格继任领袖。黑格任职伊始就表示要对保守党进行改革,但结果证明,保守党在纲领政策方面仍然因循守旧,黑格则于2001年大选失败后辞职。邓肯?史密斯继任领袖后,保守党各方面均未见起色,有分析家认为史密斯缺乏从政经验和执政能力,且未能取得保守党议会党团的多数支持,因此其两年的领袖生涯实际阻碍了保守党复兴的步伐。史密斯于2003年10月未能通过领袖信任投票,黯然下台。
史密斯下台后,前内阁大臣迈克尔?霍华德继任领袖。但是霍华德仍旧没有领导保守党赢得2005年大选,这一是与其就任时间短暂有关,二是霍华德同样没有确立一种清晰明确的思路,提出一套完整的施政纲领,其本人也缺乏一种在野党所需的强势领袖的气势,这使保守党直至大选时也未能在公众中树立起一个可信赖的替代政府形象。霍华德同样因败选引咎辞职。2005年12月6日,39岁的保守党副主席、影子内阁教育大臣戴维?卡梅伦以68%对32%的全党选票战胜了另一候选人——前保守党主席、影子内阁内政事务大臣戴维斯,当选新领袖。对于卡梅伦的当选,英舆论普遍认为他是以年轻的活力和鲜明的个性而不是以政治主张取胜。鉴于卡梅伦从政时间短暂,仅有四年议员经历,再加上竞争中政策主张并不清晰,因此很多民众对其能否领导保守党摆脱困境心存疑虑。
三、党内分歧削弱了凝聚力。一直以来,疑欧派与亲欧派在欧洲问题上的斗争是引发保守党党内分歧乃至造成组织分裂的一个重要根源,前领袖黑格和史密斯的下台均与此有关。刚卸任的霍华德尽管为争取欧洲议会议席宣称其是欧洲的“朋友”,但同样奉行强硬疑欧立场,不仅反对欧盟宪法条约,而且承诺任何涉及国家权力让渡的条约都要经过全民公决。这一立场将保守党陷于两难,一方面由于欧洲一体化发展势头迅速,对欧盟各国的影响加大;另一方面国内另一政党——英国独立党相比保守党更为鲜明地奉行 “退出欧盟”的主张。独立党在2004年欧洲议会选举中获12议席,位列英第三大党,而保守党议席则从1999年的35席下降至27席。也因此,党内对霍华德强硬欧洲路线不满者大有人在,前教育大臣、资深议员罗伯特?杰克逊于2005年1月宣布脱离保守党,转向工党,其理由是保守党对欧主张“相当危险”,这无疑使保守党受到沉重打击。
除欧洲问题外,在社会经济领域保守党内也存在分歧。保守党已看到撒切尔主义引发的严重社会问题,党内也出现强调国家在此领域承担责任的观点,但那种主张纯粹的自由市场的观点仍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这导致保守党具体的社会经济政策含糊不清。自2001年起,保守党议会党团又在儿童收养法案、上议院改革、伊拉克等重大问题上出现分裂。这导致选民对保守党政策的支持率下降。
四、内部组织涣散及财政困难。保守党组织从地方到中央都存在诸多问题。就地方组织而言,保守党党员人数日渐减少,目前其党员人数不足30万,远低于工党;而且,党员老龄化现象严重,年轻人加入保守党的积极性不高,各级党组织的活动缺乏积极性。就中央层而言,保守党长期存在领袖缺乏权威、议员派系分化、党内分歧严重等问题,尽管霍华德上任后情况有所改变,但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另一较严重的问题是财政紧张。一直以来,保守党是英两大党中财政收入较丰厚的一个,其收入主要来源于社会捐助尤其是大公司企业的捐助。但自1997和2001年大选失败后,保守党财政收入大为减少。据统计,自2001年后保守党所获捐助未超过工党的50%。霍华德曾建立“保守党基金会”筹集资金,但由于时间短暂,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财政困难的状况。为应对2005年大选,保守党甚至将挂在英国议会大厦内的一幅撒切尔夫人肖像进行拍卖以筹集竞选经费。
五、竞选运作滞后。在英国大选中,作为将政党展现给选民的一种途径,为期一个月的大选表现直接影响选举结果。在这方面,保守党虽然是两党中最早运用媒体、专家以及各种技巧进行宣传动员的政党,但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以来,工党逐渐形成一套有效的竞选运作模式,相形之下保守党有所不及。
以2005年大选为例。工党席位并非如预测中那样受伊拉克局势影响急剧下降,这与工党的竞选策略有关。选前工党高层长期不和的领袖布莱尔与财长布朗之间达成和解,以树立党内团结的形象,同时积极运用各种手段进行直至大选日的地毯式宣传动员,以表现要蝉联执政的气势。在议题选择上,工党将经济问题作为主打议题,并针对移民、犯罪、反恐等问题相继推出一系列法案。在重大国际问题上表现独立性,竭力消解伊战消极影响。有效的竞选策略赢回部分反战选民支持,整体竞选效果尚好。
反观保守党,其竞选运作不如工党有效。领袖霍华德在选前就曾表示保守党不太可能赢得大选,其不自信表露无疑。就选择的议题而言,保守党主要提出伊战、移民及公共服务问题,但其立场或自相矛盾,或受到质疑,或遭到有效回击。保守党一直利用伊战打击工党,质疑伊战的合法性,并指责布莱尔缺乏诚信品德。但保守党战前投票支持政府的开战决议,战后又对其大加指责,前后不一的表现不能使选民信服。同时,保守党大打移民牌,提出紧缩移民政策,并要求退出《日内瓦公约》,招致公众的反对,称其领袖为“种族主义者”。此外,保守党在内政方面提出的通过降低政府开支、减少税收以增加公共服务投资的可行性也遭到经济学家的质疑,在其他议题中保守党也未能拿出比工党更有效的治理方案,致使在竞争中始终处于下风,其支持率在为期一个月的大选间竟呈下滑趋势。
J. 英国这次选举结果是否会对英国“脱欧”进程产生影响
当地时间8日上午7时,英国大选投票开始。这是去年6月英国公投决定“脱欧”后举行的首次大选,选举结果将对英国“脱欧”进程产生影响。
新华社记者在伦敦市区芬奇利路附近一处投票站看到,投票站开门前,就已经有选民陆续赶来投票。
英国大选是指议会下议院议员的选举。此次大选,英国选民将选出650名下议院议员。按规定,在下议院中获得多数席位的党派领袖将被女王任命为首相并负责组阁。英国选举委员会未对外公布注册选民数。在2015年大选中,英国共有约4600万注册选民投票,当时投票率约为66%。
投票将于当地时间8日22时结束,最终官方计票结果最快将于次日公布。按照相关规定,得票最多的党派如果无法获得单独组阁所需的326个议席,一般需联合其他小党组阁,届时英国将形成联合政府执政的局面。
英国舆论认为,年轻人投票率高低将对此次选举结果产生影响。此前的竞选活动中,各党派围绕“脱欧”、经济、反恐、教育、医疗、社保等议题展开较量,而年轻选民和工薪阶层是各党派争夺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