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叫病夫
东亚病夫的由来是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在柏林举行。中国申报了近三十个参赛项目,派出了140余人的代表团。在所有的参赛项目中除撑杆跳高选手进入复赛外,其他人都在初赛中即遭淘汰,最终全军覆没。中国代表团回国途经新加坡时,当地报刊上发表了一幅外国漫画讽刺中国人:在奥运五环旗下,一群头蓄长辫、长袍马褂、形容枯瘦的中国人,用担架扛着一个大鸭蛋,题为"东亚病夫"。从此,"东亚病夫"就成了洋人尤其是日本鬼子对中华儿女的蔑称。
2. “东亚病夫”到底是怎么来的
东亚病夫的来源:
东亚病夫(Sick man of East Asia)一词来自清末民初时期外国人对中华民族的贬称。
"东亚病夫"一词是类比西方列强所谓"欧洲病夫"(Sick man of Europe,指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产生的。
前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在《增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提出:"过去说中国是'老大帝国'、'东亚病夫',经济落后,文化也落后,又不讲卫生……但是,经过这六年的改革,我们把中国的面貌改变了。"郭沫若《全运会闭幕》诗:"中华儿女今舒畅,'东亚病夫'已健康。"
许多人对"东亚病夫"一词的理解是清末中国人吸鸦片,导致身体瘦弱,所以遭外国人轻视,也近似于人们所说的"鸦片烟鬼"。
"东亚病夫"一词最早出现为"东方病夫",出自当时上海英国人办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的一篇文章,作者是英国人,于1896年10月17日登载。按照梁启超的翻译是:"夫中国--东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
然而,在1936年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十一届奥运会,中华民国代表团参加了接近三十个比赛项目,总共派出了69名的代表团。后来在所有的参赛项目中除了撑杆跳选手符保卢进入复赛外,其余的参赛人在初赛就已经被遭淘汰了,中华民国奥运会代表团全军覆没。
这些民国运动员在回国途经新加坡时,当地的报刊上发表了一幅外国人讽刺又嘲笑民国人的漫画:在奥运五环旗下,一群头蓄长辫、长袍马褂、形容枯瘦的国人,用担架扛着一个大鸭蛋,题为"东亚病夫"。
从那时开始,"东亚病夫"就成了外国人对中华民族的蔑称。暨南大学新闻网指出:当中国代表团抵达柏林时,柏林火车站挤满了欢迎的华侨和闻讯而来围观的西方人。他们争先恐后地盯住旧中国女运动员的脚和男运动员的头观看,目光中充满了疑问。
当时的一家外国报刊还登出了嘲笑中国代表团的一张照片:一群中国运动员身前放着一个用英文标明的"德国制造"的大鸭蛋,在他们看来,中国的女人都是小脚,而男人都是拖着一条大辫子,运动成绩当然也就更不在眼中了。但这一次中国代表团的出现,却无疑给了他们当头棒喝,中国人在纳粹首都柏林,彻底抛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
此外,中国的武术也给西方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了德国民众的热烈欢迎。当飞叉王郑怀贤表演完毕,纳粹首领希特勒还兴趣十足地要看看他的飞叉到底是何东西。
直至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凭中国射击选手许海峰摘下第一金,才正式击碎"东亚病夫"的称号。
杨传广在1954年已经获得亚运会十项全能金牌后,在1960年的罗马奥运会十项全能比赛中获得银牌。
这个词明讽中国人身衰体弱,却也暗刺中国人思想沉疴难起,封闭落后。华人社会对"东亚病夫"此一名词的主要印象来自于李小龙一九七二年的电影《精武门》,电影里有段情节为李小龙扛了一块"东亚病夫"的招牌到日本人的武道馆,并在日人面前将其踢破砸烂的经典画面。
3. 为什么以前外国人称我们中国人为“东亚病夫”这个称呼是哪个国家人先叫的
“东亚病夫”在中国就是一个很着名的词汇。很长一段时期内,它都被主流意识形态解读为一个由外国人强加给中国人的蔑称,专门用来讽刺中国人生理上的虚弱不堪。
因之,当新中国的竞技体育运动获得了天翻地覆的进步,当我们中国的运动员在奥运会等重大国际比赛中站到了冠军的领奖台上之后,很多媒体流行的宣传口径就是“终于洗刷了百年来强压在中国人身上的‘东亚病夫’的耻辱”云云。
最早提出“东亚病夫”一词的并不是外国人,而恰恰是如假包换的中国人。此人就是晚清时期大名鼎鼎的改良派思想家、曾经担任过京师大学堂校长一职的严复。
(3)英国病夫是什么扩展阅读:
1895年,中国刚刚遭遇甲午惨败,全国上下反思中国文化的声音开始萌发。此时,严复在天津的《直报》上发表了题为《原强》的文章,这篇文章中写道:“盖一国之事,同于人身。今夫人身,逸则弱,劳则强者,固常理也。
然使病夫焉,日从事于超距赢越之间,以是求强,则有速其死而已矣。今之中国,非犹是病夫耶?”严复以后,一大批觉醒的知识分子纷纷沿用了他的这个提法。1905年,小说家曾朴在写作《孽海花》一书时,用的笔名就是“东亚病夫”。
而反观外国人用“东亚病夫”一词,据说是从上海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开始。1896年10月17日,有英国人在《字林西报》上撰写题为《中国实情》的文章。文中说,“夫中国——东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
根据今人的考证,这篇文章始出于当时的《伦敦学校岁报》,上海的《字林西报》只是转载而已。之后,梁启超的《时务报》引用了这个称谓,遂扩大了“东亚病夫”的知名度。
不过,相对说来,英国人的这个“病夫”提法根本是在严复之后,加之严复当时在英国的影响力,因此不能排除英国人是受到了这位中国维新思想家的影响而采用这个提法的。
如果做这样的理解,则“东亚病夫”很可能是“出口转内销”的货色。把这个提法的发明权让渡给外国人,如果不是别有用心的歪曲,就是对历史的无知。
更为重要的是,考察“东亚病夫”一词产生的背景,可以知道这个提法的初始含义并不是用来讽刺中国人生理上的不健康,而主要是说中国人在精神思想层面上的麻木、萎缩、愚昧,以及面对极权统治的无动于衷、逆来顺受、苟且偷生和没有信仰的国民特性。
相对于精神思想层面上的“东亚病夫”,生理层面上的“东亚病夫”实在是不值得一提的“小者焉”。
4. 东亚病夫是什么意思
“东亚病夫”(Sick man of East Asia)一词最早名为“东方病夫出自上海《字西林报》(英国人主办的英文报纸)于1896年10月17日登载的一篇文章,作者为英国人。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中国申报了近三十个参赛项目,派出了69名的代表团。在所有的参赛项目中除撑杆跳高选手进入复赛外,其他人都在初赛中即遭淘汰,最终全军覆没。中国代表团回国途经新加坡时,当地报刊上发表了一幅外国漫画讽刺中国人并题为“东亚病夫”。此外,“东亚病夫”也是中国清末民初小说家曾朴的笔名之一。
5. 东亚病夫是什么意思
“东亚病夫”一词最早名为“东方病夫”,出自上海《字西林报》(英国人主办的英文报纸)于1896年10月17日登载的一篇文章,作者为英国人。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中国申报了近三十个参赛项目,派出了140余人的代表团。在所有的参赛项目中除撑杆跳高选手进入复赛外,其他人都在初赛中即遭淘汰,最终全军覆没。中国代表团回国途经新加坡时,当地报刊上发表了一幅外国漫画讽刺中国人并题为“东亚病夫”。此外,“东亚病夫”也是中国清末民初小说家曾朴的笔名之一。
6. 都被称为“病夫”,为什么感觉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比大清强很多
自17世纪以后称霸东亚和近东的大清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势力开始一落千丈,慢慢成为了西方列强宰割的对象,被称之为东亚病夫和西亚病夫。大清有1,3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3亿人口,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领土面积为550万平方公里,人口为2,300万,二者体量上虽然不在一个规模,但二者有颇多的相似之处,都是盛极而衰的封建专制帝国。
从实战效果来看,清军军事力量的薄弱更是暴露无遗。17世纪清军居然派发了几千士兵去围剿几十名哥萨克骑兵,居然打了几个月。最可耻的是第2次鸦片战争的时候,英法联军只有几千人突入中国偌大地盘如入无人之境,直接把首都给拿下来了,僧王的蒙古骑兵全军覆没。即便到了19世纪后期中国进行了洋务运动改革,清军配备了洋枪洋炮,但其训练极差士兵使用热武器操作能力很低,战场效果不敢恭维。而土军在一战时居然还有非常不错的战绩。一战期间,英法发动了加里波利战役是想攻克达达尼尔海峡进而占领土耳其的首都。但在此战中,50万众的英法联军居然被土军消灭了12万人,26万人受伤,不得不狼狈退出。
7. “东亚病夫"是什么意思
“东亚病夫”(Sick man of East Asia),李小龙1972年主演原创电影《精武门》中国人不是病夫。引得数亿中国人热血沸腾。
一词最早名为”东方病夫“出自上海《字林西报》(英国人主办的英文报纸)于1896年10月17日登载的一篇文章,作者为英国人。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中国申报了近三十个参赛项目,派出了69名的代表团。在所有的参赛项目中除撑杆跳高选手进入复赛外,其他人都在初赛中即遭淘汰,最终全军覆没。中国代表团回国途经新加坡时,当地报刊上发表了一幅外国漫画讽刺中国人并题为“东亚病夫”。
此外,“东亚病夫”也是中国清末民初小说家曾朴的笔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