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杜鲁门主义出台前的希腊土耳其危机究竟是怎么回事
一、危机:
1、希腊:1944年到1949年,希腊发生了内战。内战一方是先后受到英美支持的希腊政府军。另一方是战争时期领导抗德运动的希腊共产党武装,内战中一直受到南斯拉夫的支持。 内战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1944年—1945年),控制希腊大部分领土的左翼抵抗力量对抗回到祖国的希腊流亡政府,这一流亡政府战争期间在英国的支持下成立于开罗。在第二阶段(1946年—1949年),经过不公正选举上台的右翼政府继续和希腊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作战。最后,由于苏联与南斯拉夫关系的破裂,希腊左翼内部也分列为赞成斯大林和赞成铁托的两派,结果希腊放弃了支持他们的那斯拉夫,选择了苏联,苏联却没有给他们有力的支持,最终失败。内战给希腊留下了严重的经济问题和政治分裂,这一局面直至20世纪70年代才结束。
2、土耳其:1945年3月19日,苏联照会土耳其,单方面宣布废除1925年订立的《苏土中立和互不侵犯条约》。此举引起土耳其政府的极大惊慌,经商讨后即于4月4日对苏复照,表示愿意认真研究对苏签订一项新约。然而,6月7日苏外长莫洛托夫在召见土驻苏大使夏帕尔时,提出了苏联方面签订新约的4项条件: (一)把土耳其东部卡尔斯、阿尔达汉地区交还苏联; (二)允许苏联参加对海峡地区的监管,苏联在海峡地区拥有建立海军基地的权利; (三)修改《蒙特勒海峡公约》; (四)土耳其应调整与保加利亚的边界。
苏方的条件显而易见是相当苛刻的,显有惩罚土耳其之意。至于监管海峡与在海峡建立海军基地的要求则更侵犯了土耳其的切身利益,土政府断然拒绝了苏方的要求,此后双方均开动宣传机器,相互进行攻击。苏联直接支持土耳其境内的民族分离主义分子进行反政府的活动,而土耳其方面则由传统上的恐俄情绪转为激烈的反苏情绪,两国关系日趋恶化。
二、影响:
1、希腊:内战把希腊变成了一片废墟,经济状况甚至比1945年还糟糕。内战也同时造成了希腊长期的阶级对立。数以千计的希腊人在监狱中度过了自己的余生,许多人被流放到荒岛上,更多的人移居澳大利亚或其它国家。直至20世纪60年代,因内战而引起的政治对立始终是希腊政局动荡的主要原因。
2、土耳其:由于美英的强硬态度,苏联对土耳其的压力遂被顶了回去苏土之间的这一场危机,不仅影响了两国关系的发展,反而使美国趁机将伸入这一地区:不仅取代英国成为土耳其的头号“保护者”,而且在东西方冷战局面最终形成时,把土耳其纳入遏制苏联的全球战略之中,使它成为“巴格达条约组织”和北约的重要成员。
② 土耳其以身做饵,英法紧随其后,俄国是怎么被玩残的
在世界海战历史上,锡诺普战役是一场名垂史册的经典战役。俄历1853年11月18日,俄国黑海舰队在海军中将纳西莫夫的指挥下,包围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驻扎在黑海南岸锡诺普港湾的舰队,在优势火力的打击下,这场“风帆战舰时代最后的绝唱”以俄罗斯人彻彻底底的胜利而告终。从表面上来看,俄军有力地打击了土耳其人向黑海东岸高加索地区运送补给的意图。但随着海战之后英法等国激烈的反应和克里米亚战争的结局来看,锡诺普海战更像是土耳其人设下的一个圈套……
时任英国首相的帕麦斯顿正是这种不列颠民族主义的产物
因此,锡诺普海战在英国人眼中有了别样的韵味,纳西莫夫舰队炮击锡诺普海岸炮台的行为,经英国媒体之手就成了“一场有预谋的对锡诺普土耳其居民的大屠杀”,这场海战不过是俄罗斯人“野蛮”的又一注脚。游弋在地中海的英法舰队蜂拥穿过博斯普鲁斯海峡,一场惨烈的战争刚刚结束它的序章,现在,到了联军“替天行道”的时候了。
③ 二战时期的土耳其
他开始是中立的,后来倾向于同盟国了
当时隆美尔入侵埃及时一直希望土耳其的炮群象英军舰队开火,如果真是那样英军本来就不妙的处境将更糟糕了,但是土耳其一直没有这样做~~
④ 2021年土耳其帝国为什么没有继续和英法俄美打仗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早就不存在的,现在的叫做土耳其共和国。和英国法国美国是盟友关系,不会打仗的。和俄国是近邻国家,关系不太友好,但是现在也不会发生打仗这种事。
⑤ 英国在历史上,为什么非正式地成为巴勒斯坦的托管者
"历史上委托给一个国家的最重要的国际责任",这是英国工党成员斯内尔(Snell)勋爵用来描述巴勒斯坦托管的话。实际上,没有人把巴勒斯坦委托给谁,巴勒斯坦的托管权是被夺取的,夺取的方式很文雅,而夺取者就是英国。英国军队征服了巴勒斯坦,并驻扎下来,托管仅是承认了一个既定事实。但承担了托管就代表英国要负起国际责任,此举实际上使英国人落入自己挖下的陷阱之中。
托管,而不是《贝尔福宣言》,给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复国提供了法律基础。这份宣言仅是宣布了一项政策,英国后续政府可以不予理睬,任它失效,甚至收回。但托管是国际承诺,国际联盟主要成员国都已签字批准,这就使得《贝尔福宣言》上升为国际协定。当土耳其在1918年10月30日投降时,其让欧洲诸大国垂涎已久的亚洲领土有十分之九掌握在英国手里。从名义上,土耳其在停火协定下应把领土交由盟国处置,但实际上,英国是唯一能挑拣土耳其领土的协约国成员。
赛克斯本有可能整合各方利益,但却病逝了。劳伦斯穿着阿拉伯白袍,领着费萨尔国王出现在和会现场,最后却心灰意冷地离开了巴黎。克列孟梭(Clemenceau)与劳合·乔治展开激烈的斗争,但仍然失败了。美国国务卿兰辛(Lansing)在最高委员会质询时问了魏茨曼那个关键问题:"民族家园"的确切含义是什么?魏茨曼给出了他的着名回答:逐步在巴勒斯坦建设"犹太人国家"的机会,建设一个"像法国一样法国化、像英国一样英国化的犹太化国家"。
有隆重举办的公开听证会,也有在饭店客房中私下进行的会议。甚至有个美国代表团去巴勒斯坦——英国谨慎地不予承认——调查本地居民的意见。这简直就是多此一举。关键的事实是,无论外交官如何争论,英国军队控制了那片土地。巴黎和会谈了一年,当正式协议无法达成的时候,既成事实决定了现实,英国非正式地成为托管者。指定托管者的事被留给圣雷莫会议(San Remo conference)决定,时间是1920年4月25日。
不出人们意料,会议授权英国托管巴勒斯坦和美索不达米亚。巴勒斯坦成为A级托管地:受托者负责管理这片土地,而不包含未来独立的条款。实际上,对巴勒斯坦的托管法律一直拖到1923年9月才生效。由于土耳其外交和内政都发生了巨变,与土耳其的和解被迫拖延了,洛桑会议之后才与土耳其签订和平协定。此时,麻烦的种子已经发育成了匕首。与此同时,巴勒斯坦的文职政府已经运作了三年,犹太事务局也建立起来,具有犹太复国主义精神的赫伯特·塞缪尔爵士被任命为第一任高级专员。
此时恢复过去老式的殖民保护国已经太晚,但否定过去的许诺又为时尚早。有所犹豫的英国以白皮书的形式把外约旦从巴勒斯坦托管协议中分离出去。但除此以外,圣雷莫会议上拟定的巴勒斯坦托管协定草案未作更改,并在1922年由国际联盟批准生效。当托管变成公开法律的时候,用权力政治的术语来说,英国人承担起自己加在自己身上的国际责任。巴勒斯坦"托管"是国际联盟授予的说法是个法律虚构。"
实际上,国际联盟是从受托者那里收到了托管协定。"几年后永久托管委员会的一位成员讽刺说。"我们坚持要求把巴勒斯坦托管的任务交给我们。"《经济学人》郑重地说。"实际上,是我们起草了托管书。"简言之,皮尔委员会概括了当时的口头和文件证据,结论是英国的领袖和新闻界接受了以"最终建立犹太国"为条件的托管。
⑥ 为何同是“病夫”,土耳其能把48万英法协约国军推下海,而满清面对数万八国联军却不堪一击
首先奥斯曼近代化比清朝早得多,洋务运动做得比清朝还要成功。其次奥斯曼帝国的地缘环境比较差,在继承拜占庭帝国疆域的同时也继承了其糟糕的地缘政治,甚至更糟。
因为没几年,沙俄被德国锤爆国内又遭遇十月革命。又几年,英国最终被战争拖垮经济已经开始无力维持殖民地秩序。最后只剩下希腊。
⑦ 二战末期土耳其一招就降服了英国,它用的是什么招数
二战末期,轴心国集团败局已定,许多手脚不干净的“中立国”惶惶不可终日,因为此时的美英等国打算对它们展开清算。在这个过程中,一度同德国走得很近的土耳其实在是按捺不住了。要知道,早在1942年夏,当隆美尔大军在北非战场上所向披靡时,土耳其甚至已暗中做好准备,接应德军打开通向中东地区的通道。此一时彼一时,如今土耳其疯狂对美英示好,希望能争取一个宽大处理时,英国方面给出的态度十分强硬,丘吉尔直言不讳:我们大英帝国再不济,也不至于同土耳其这种毫无价值的小国结盟吧? 丘吉尔向来嘴毒,在大问题上手段也足够狠,在美国没有特殊关照的情况下,他的态度几乎是判了土耳其死刑。其实,英国向来对土耳其没啥好感,早在奥斯曼帝国末期,英国就是折腾这个“西方病夫”的排头兵,疯狂攫取利益的同时还死命地丑化土耳其人的形象。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奥斯曼帝国好歹还是个落魄的大国,如今的土耳其要地盘没地盘,没兵又没钱,英国便更是看不上了。更要命的是,即便如此,土耳其还一度把英国吓个半死。
1945年1月25日,土耳其《黎明报》在显眼的位置发表了这样一段文字:“土耳其认为,如果它摒弃英国的友谊和支持,它就将丧失它的独立;但同样,如果英国中断了它同土耳其的紧密友好关系,它就将失去其在中东的地位……土耳其在1941~1942年曾坚如磐石般地在纳粹的波涛中砥柱中流,从而拯救了叙利亚、埃及和伊拉克。今天,土耳其准备一如既往,以同样坚强不屈的精神来抵抗目前威胁地中海地区的‘托洛茨基’运动。面临这种危险,英国和土耳其必须同生死、共存亡。”这番话说得圆滑无比,同时却又绵里藏针。首先,土耳其人自贬身价,把英国吹得天花乱坠,极大地夸赞大英帝国对二战局势的影响力;其次,土耳其坚决同轴心国集团划清界限,给自己从泥潭中抽身而出提供了条件;最为重要的是,土耳其把苏联树立成了英国新的敌人,而前者的态度很明确:要么紧紧团结在英国周围,大伙一块对抗苏联,要么干脆自毁长城,听天由命。
⑧ 二战期间,土耳其为何一直保持中立,直至雅尔塔会议后才对德宣战
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土耳其直接站队,被列强瓜分了。所以在土耳其不确定哪边会可靠一点的时候是不敢再轻易站队的。但是土耳其的位置十分重要,所以列强不会容忍土耳其这种模糊的态度,各方都在注意着土耳其,都想将土耳其拉到自己这一方。
但土耳其还在犹豫,直到实在不能再保持中立的时候,向德国宣战,还赶在苏联前面。虽然苏联觉得土耳其很狡猾,但西方对土耳其比较宽容,土耳其最终倒向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