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日本怎么把英国打出缅甸的

日本怎么把英国打出缅甸的

发布时间:2022-08-24 04:28:05

A. 二战时期日本缘何放弃了进攻印度和锡兰的计划

1,日本进攻缅甸主要意图控制马来亚的侧翼保护其已在泰国印尼,马来亚的利益。无进一步行动的必要。
2,印度洋作战主要意图消除英国舰队对马六甲的威胁,并不是已占领印度洋和锡兰为目的,日本也没有这么大胃口。
3,进入印度的几次试探性进攻均告失败,尤以因帕尔战役失败最为惨痛。
4,日本二战的主要战略目标还是西太平洋地区,无夺取印度洋的计划。

B. 二战时期在珍珠港事件之后英国为何能守住印度却丧失缅甸

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也起到了牵制日军的作用,英国主动放弃了缅甸,撤回印度,在缅甸利用中国远征军为他们争取到的时间撤退,放弃了很多次成功几率很大的作战行动,在缅甸丢弃了大量的重装备,匆忙撤回印度。导致中国首批进入缅甸的远征军损失极大,除了孙立人的38师和第五军残余部队抵达了印度外,其余远征军,包括中国第一个机械化师第200师全军覆没,着名将领戴安澜将军也死在了缅甸。

C.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打了几个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共侵略了多达14个国家,包括老挝、柬埔寨、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缅甸、文莱达鲁萨兰国、葡属帝汶、新几内亚、瑙鲁、美国(珍珠港、关岛、威克岛、阿图岛、基斯卡岛等)、中国(大陆和香港)。

中国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达3500万,占二次大战参战国死亡总人数的42%。

其中,死亡人数达2100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30万人以上。按1937年的比价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3)日本怎么把英国打出缅甸的扩展阅读

战后影响

两极阵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的力量对比,彻底打破了数世纪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促使世界历史从一个欧洲列强主宰的时代,逐步过渡到一个两极格局的时代。

战后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形成了以美苏两大国为首的、从两大阵营的对峙到两极对抗的世界政治格局。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发生了改变。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向希腊、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并派遣美国军事人员 。标志着战后美国等西方国家执行 “冷战” 政策和东西方之间特别是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等国成立 “北大西洋公约” 组织。

1955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 “华沙条约” 组织。这两大组织的建立,由此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长期对立的局面。

美苏在战后分别以“世界宪兵”和“世界革命中心”的特殊地位自居,使大批国家处于不平等的依附地位。后来 ,被控制的“盟国”和“兄弟国家”情况虽有较大变化。但也未能完全摆脱受制境况。

D. 英缅战争是怎么回事

缅甸是中南半岛上最大的国家,位于中印两国之间,是连接南亚与东南亚的纽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早在16世纪初叶至17世纪70年代,缅甸就成为欧洲殖民者争夺的目标。18世纪中叶,英国取得对印度的控制权后,即觊觎缅甸,多次派人前往缅甸谈判,企图迫使缅甸与其签订不平等条约,并以此为名进行侦察活动,积极为其对缅甸殖民扩张做准备。19世纪初,英国逐步在印度站稳脚跟,为了打通印度与马来半岛英属殖民地的联系,并打开从西南入侵中国的门户,进一步扩大其对亚洲国家的殖民侵略,便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了缅甸。在1824年至1885年的60多年时间里,英国殖民统治者连续对缅甸发动了三次侵略战争,最终侵占缅甸全境,使缅甸沦为英属殖民地。

英缅战争第一次英缅战争发生于1824—1826年。英国殖民者在多次诱迫缅甸缔结不平等条约失败后,即不断在阿拉干、曼尼普尔、卡恰尔和阿萨姆等地区挑起事端,恶化边境形势,为其发动侵略战争制造口实。1824年3月5日,英印殖民当局以缅甸出兵卡恰尔,进攻有争议的内夫河口刷浦黎岛英守军,威胁了英属印度的安全为借口,对缅甸发动了第一次侵略战争。

入侵英军分为三路:第一路沿布拉马普特拉河进入北方的阿萨姆地区,第二路进攻西南部的阿拉干地区,第三路从海上进攻缅甸南部。战争首先在阿萨姆打响,英军在遭到缅军顽强抵抗,付出沉重代价后,于1825年1月攻占阿萨姆首府。而在阿拉干方向,缅军在班都拉将军的指挥下,于1824年5月初,渡过内夫河,主动出击,一举攻下英印吉大港地区重镇拉特纳帕兰和拉木。英国殖民当局极为震惊,唯恐缅军乘胜进攻吉大港,急忙调兵增援。但由于5月间从海上进攻缅甸的英军攻占了仰光,缅军主力奉命回师南下,阿拉干战场形势转而对英军有利,英军转守为攻,于1825年3月攻占阿拉干首府,随后控制了阿拉干全境。从海上进攻伊洛瓦底江流域是这次战争英军主要作战方向。1824年5月9日,英军一支由66艘战舰、1.1万人组成的庞大舰队从安达曼群岛驶向缅甸南部沿海,乘缅军主力尚在西部边境地区,南部沿海兵力空虚之机,在仰光登陆,攻占了仰光、勃古等海岸城市,从南面直接威胁缅甸中心地区。缅甸政府急调部队据守仰光以北阵地,并召班都拉率军回师南线。11月,缅军6万多人冒大雨和酷热,翻山越岭,赶回仰光前线。12月1日,班都拉率部向驻守仰光的英军发起总攻,但由于双方武器装备差距太大,缅军最好的武器也只是18世纪的滑膛枪。英军以逸待劳,缅军长途跋涉,疲惫不堪,又加之英军增援部队陆续到达。因此,缅军几次进攻失利,伤亡惨重,被迫退守仰光西北掘壕固守。

1825年3月,英军沿伊洛瓦底江北上,对班都拉劝降不成,即对缅军阵地发起猛攻。班都拉将军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不幸中弹身亡,缅军陷入混乱,英军趁机攻占了缅军阵地。4月3日,英军又占卑谬,因进入雨季,不敢继续北上。班都拉之死和英军不断入侵缅甸腹地,动摇了缅甸统治者的抗英决心,缅王接受议和派建议,于9月派人与英方谈判。英方提出的割地、赔款等苛刻条件引起缅方义愤。10月,缅政府重新组织1万多人的部队,向卑谬的英军发起反攻。缅军虽给敌以有力打击,但英军大批援军赶到后,反攻仍遭失败。1826年2月,英军长驱直入,占领蒲甘,逼近缅甸首都,缅甸政府被迫接受英方提出的谈判条件,于2月24日与英殖民者缔结了和约。至此,长达两年之久的第一次英缅战争结束。根据条约,缅方割让阿拉干和丹那沙林两地给英方,赔款100万英镑。战争给缅甸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使独立的缅甸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英国殖民当局虽然取得了进一步入侵缅甸的桥头堡,但在缅甸人民的顽强抗击下,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侵缅英军4万多人,约有1.5万人葬身战场,消耗战费1300万英镑。

第二次英缅战争起于1852年。英殖民当局在取得第一次英缅战争胜利后,侵略野心恶性膨胀,不但不满足于割地赔款,还想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利益。在与缅甸进行多次缔结商约的谈判未果后,以缅甸整治仰光港口,惩处英商违法犯罪活动“虐待英商”为借口,派分舰队进至缅甸沿海地区,掠走缅甸商船,杀害缅方船员,炮击岸防工事,进行海上封锁。同时,还向缅甸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挟缅方作出更大让步。缅方拒绝了英方无理要求,英国将领戈德温遂于4月初率2万余人从丹那沙林向缅甸发起进攻。此次缅甸政府没有像第一次英缅战争那样组织积极抵抗,英军仅用了8个月就侵占了下缅甸地区。不堪忍受英国殖民统治的缅甸各族人民展开了长期顽强的斗争,英殖民当局用了5年时间才控制了这一地区。1862年,英国殖民者把阿拉干、丹那沙林和勃固三个地区合并组成“英属缅甸”,加强了对下缅甸的殖民统治。

1885年英殖民者又发动了第三次英缅战争。19世纪中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帝国主义列强为扩大商品市场,掠夺原料产地,竭尽全力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英殖民者为将缅甸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防止别国插手,于1885年10月22日,借口缅甸政府对英资孟买缅甸贸易公司贩运柚木偷税漏税活动处以罚款,是迫害英国商人,向缅甸政府发出最后通牒。11月9日,缅甸政府部分答应了英方要求。尽管如此,早已准备好的英军还是发动了第三次英缅战争。11月14日,装备精良的英军1万多人,沿伊洛瓦底江向曼德勒方向发起进攻。由于缅甸政府没有必要的思想和军事准备,英军未遇多大抵抗,仅用了14天就占领了曼德勒。1886年1月1日,缅甸被宣布为英属殖民地。英国殖民者的强盗行径激起了缅甸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各地抗英斗争此起彼伏,声势浩大,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英军占领曼德勒以后,增兵4万人,耗费大量军费,花了10年时间,才把各地的抗英斗争镇压下去。中国人民曾协助缅甸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第三次英缅战争中,云南地方官曾派腾越都司李文秀到缅甸了解战况。后来李文秀率部500余人去缅甸参加抗英斗争,最后战死疆场。

英缅战争对缅甸的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断了缅甸封建专制王朝独立发展的进程,使缅甸从一个独立的国家沦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为英国大量掠夺缅甸资源,扩大殖民侵略打开了通路。纵观3次英缅战争,缅甸之所以失败,固然有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王朝,在政治、经济、技术上都比不上英国殖民主义者等原因,但战争指导上的失误则是缅甸失败的根本原因。

首先,缅甸统治阶级内部缺乏坚持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决心和勇气,未能组织有效的抵抗。第一次英缅战争,缅甸政府尚能积极备战,组织抗击英军入侵,虽然双方武器装备差距很大,但在3个方向上均给英军以重创,迫使敌进行了长达两年之久的战争,付出了惨痛代价才占领了阿拉干和丹那沙林地区。而这次战争的失利也在于,缅甸统治集团内部对战和问题始终未形成一致意见,总是幻想侵略者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此,在英军进攻的紧要关头,主和派就占了上风,使缅甸政府丧失继续抵抗的信心,被迫签约求和。到了第二、三次英缅战争,缅甸政府表现得更为软弱,既无必要的思想和军事准备,又无实际组织大规模抵抗的能力,以妥协苟且偷安。结果,英军在两次战争中分别只用了8个月和14天就占领了下缅甸和上缅甸。而战后英军用了10年的时间才平息了各地抗英游击战争,这也从反面说明了,如果各族人民规模浩大的抗英斗争能有一个坚强统一的领导,缅甸一定能够打败英国侵略者的。

其次,缅甸统治者在战略上顾此失彼,缺乏统一运筹能力。第一次英缅战争中,英军以英属印度为基地,在战略上采取声东击西,先在阿萨姆挑起战火,吸引缅军主力于西线,而后乘缅甸南线兵力空虚,利用海上优势,以1万多人在南部沿海登陆,轻而易举地拿下了仰光。此时,缅军在西线集结了6万多人的部队,并在班都拉的率领下主动出击入侵之敌,一举攻占了吉大港地区的两个重镇,引起了敌极大恐慌。这时缅甸政府如能以少量部队在南线牵制英军,阻敌北上,并指挥主力部队乘胜向吉大港、孟加拉方向进攻,必将扭转被动局面。可缅甸统治者却舍近求远,急将主力调回南线。6万大军冒大雨和酷热,翻山越岭,用了4个月时间,行程500多公里,赶到仰光前线,对英军发起总攻。而英军则利用这段时间调整部署,增援仰光方向,以优势武器装备,以逸待劳,很快就击退了缅军的进攻。此役,缅军伤亡5000多人,英军只损失不到400人,使缅方在军事上遭受严重挫折,已无力挽回败局。

再次,缅甸统治者对英国殖民者的侵略企图缺乏警惕和戒备。英殖民当局为扩大殖民统治,总是以谈判、经商、探险等和平手段为掩护,深入对方境内进行侦察、间谍活动,为其发动侵略战争做准备。对此缅甸政府缺乏应有的防备,给了敌人以可乘之机。如:早在1795—1811年,英国就通过东印度公司6次派遣使者进入缅甸,一方面企图诱迫缅甸当局签订不平等条约,另一方面深入了解缅甸社会各方面情况,积极为英国对缅甸殖民扩张出谋划策。第一次英缅战争结束后,英印总督派往缅甸的大使,利用其可参加缅王早朝的特权,暗中了解和掌握了缅甸统治集团内的大量情况,并借机组织间谍活动,给英国当局进一步在缅甸扩张提供了重要情报;英印政府占领下缅甸后,即加紧向上缅甸渗透,英印驻缅甸总督亲自率代表团到上缅甸访问。他们在上缅甸逗留长达两个月,虽未达成任何协议,却收集到了大量的缅甸的政治、经济、交通、资源、气候等重要情报。第三次英缅战争爆发后,英军就拿着事先绘制的伊洛瓦底江沿岸缅军要塞分布和地形图作战,掌握了战场主动。

E. 日军为何进攻缅甸

缅甸位于中南半岛西部,东北与中国接壤,西北和印度相邻,东南和泰国、印支交界,西南濒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是中南半岛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从1885年起,缅甸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1937年改为英国的直辖殖民地。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缅甸是东南亚惟一未被占领的国家。成为同盟国在亚洲大陆的南翼屏障。从仰光到昆明的中缅公路是美国向中国国民党政府运输战争物资的惟一陆上通道。

进攻缅甸是日军在东南亚发动进攻期间所进行的最后一次战役。由于兵力不足,日军大本营指示南方方面军,在南方作战期间,首先相机夺取缅甸南部的航空兵基地;当作战告一段落后,在情况许可的范围内,再继续发动进攻。日军占领缅甸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大陆屏障,截断美、英对中国国民党军队进行补给的中缅公路交通线,以便早日结束中国战场的军事行动;同时,进逼印度,促使其脱离英国。担负对缅作战的兵力是陆军第15军,司令官饭田祥二郎陆军中将,下辖第33师团和第55师团,共3.5万余人。开战后增至4个师团,6.3万人。支援作战的飞机564架。为了进攻缅甸、控制泰国,日本第15军于1941年12月8日在曼谷登陆。12月19日,日军一部进入缅甸南端的丹那沙林地区,夺取了3个机场,切断了英军从印度、缅甸对马来亚的空中支援。此后,日军加紧构筑道路,加强侦察,组训缅甸反英亲日分子,厉兵以待。

英国在战前认为日本不会进攻缅甸,只把缅甸作为美、英对新加坡和中国进行陆空补给的中转站。因此,缅甸在英国的防御体系中未被重视,它曾先后隶属印度司令部、新马司令部、南亚盟军司令部,最后又归属了驻印英军,但缅甸的防御始终未能建立。1942年初,盟军在新、马、菲和荷属东印度地区相继失败之后,缅甸这个南亚大陆的前哨屏障的作用才被重视起来,但已为时过晚。当日军向缅甸大举进攻时,英国的防御兵力只有1个印度步兵旅、1个缅甸步兵旅和一些分队,另1个印度旅还没有到达。总兵力只有2.6万人。部队都组建不久,装备训练不足,战斗力很弱。支援作战的有美、英各1个战斗机中队,共有飞机36架。英国在印缅战区已无兵可派。为了解决燃眉之急,英首相丘吉尔要求澳大利亚把正从非洲调回的1个师改道运至仰光。但澳政府认为,由于荷属东印度地区被占领,澳大利亚本土已岌岌可危,因而拒绝了丘吉尔和罗斯福的强烈要求。当时,缅甸之战已经开始,英国转向蒋介石求援。

中国国民党政府应英国政府的请求和为了保持中缅公路的畅通,同意派遣远征军入缅作战,但交涉过程颇为曲折。自1940年日本侵占海南岛和印度支那,切断了中国经南海和印支的海、陆对外交通之后,中国国民党政府对缅甸通道的安全日益担心。1941年2月,国民党政府派遣一个高级军事代表团赴缅甸、印度和马来亚进行考察,探讨和英国联合保卫缅甸问题。但英国顾虑较多,不愿担负中国远征军的后勤供应。1941年夏,韦维尔以印缅战区总司令的身份到重庆活动时,蒋介石曾当面提出派遣部队入缅和英国部队共同保卫缅甸,但韦维尔态度消极,强调中国军队以防守中缅、中老边界为宜。蒋介石对此大为不满。1941年12月下旬,中国国民党政府和英国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准备先以3个军入缅作战。但英国一直不同意远征军提前入缅,双方争执多时,中国远征军历经三次动员和变更行动时间,直到仰光不保,英国才最后同意中国军队入缅作战。国民党远征军统称“中国远征军第1路军”,先由卫立煌任司令,后改派罗卓英为司令,杜聿明为副司令,下辖3个军;即第5军,军长杜聿明兼;第6军,军长甘丽初;第66军,军长张轸。在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后,英国、美国和中国国民党政府又在指挥权问题上争吵不休,各有打算,最后同意由英国的亚历山大上将和美国的史迪威中将实行双重领导,蒋介石也在幕后指挥,实际仍是各行其是,严重地影响了远征军的作战。

1941年12月23日和25日,日军对仰光猛烈空袭。1942年1月4日和19日,日军2个师团从泰国向缅甸南部的土瓦和毛淡棉发动进攻,至1月31日,占领了毛淡棉及其以南地区。此后,日军急速向仰光推进,于2月21日渡过萨尔温江,突破了英军在米邻河和锡唐河的防御,英印守军第17印度师只余下3000余人弃械逃回东吁。日军于3月4日前到仰光东北的勃固,仰光受到严重威胁。3月6日,缅甸战区新任司令亚历山大上将下令撤出仰光。此时日军已对仰光形成包围之势,幸而北面日军机械地执行命令,在达成合围之后,没有等待接替部队的到来即自行撤离,仰光守军得以侥幸撤出。3月8日,日军进入仰光时,该市已是一座空城。

日军占领仰光后,海上补给得到了保障,经短期休整补充,并得到2个师团的增援后,分三路向曼德勒推进。右翼第56师团经勃固、东枝,直插腊戍,以切断英军和远征军的退路;中路第18、第55师团沿铁路向曼德勒进攻;左翼第33师团沿伊洛瓦底江向卑谬、仁安羌进击,以占领仁安羌油田,从左侧包围曼德勒守军。由仰光撤出的英军边打边退,战斗力已大为削弱,至4月初英军约6万人在曼德勒以南240公里防守一条由西至东的防线。英军东侧由中国远征军防守。其中第6军防守景栋、孟迤地区,第5军防守东吁至曼德勒一线,第66军为预备队。第5军先遣部队第200师于3月7日开抵东吁后,立即掩护英军退却,并抗击北进的日军。双方激战12天,日军伤亡较大,这是日军人缅以来遇到的最顽强的抵抗。由于远征军上层指挥混乱,守军得不到有力增援,于3月29日弃守东吁。左路日军3月23日占领缅甸南部主要机场勃生,从此英军失去了空中掩护。4月中旬,日军占领卑谬后,逼近仁安羌,并对该地英军形成包围。英军紧急要求驻守曼德勒以南的中国远征军前往解围。第66军所属第38师1个团击退了日军,使英军七千余人,其中包括英军司令亚历山大安全转移。4月下旬,占领东吁之日军又攻克东枝,并换乘汽车向深远后方腊戍猛插,于29日攻占腊戍,从而切断了远征军和英军的退路。至此,英军和中国远征军未能实现在曼德勒以南与日军会战的企图,部队被迫后撤。5月1日,曼德勒失守,英军丢弃了大量武器装备,爬山越岭,历尽艰辛,退至印境阿萨姆邦的英帕尔。中国远征军一部进入印度的利多,大部退回国内。远征军在撤退中组织指挥混乱,给养缺乏,又兼雨季已到,山洪暴发,蚊蝇蚂蟥为害,疾病流行,部队非战斗减员比作战伤亡还大。日军围追堵截,西路到达亲敦江以西,东路占领了八莫和密支那,并进入中国云南境内,于5月10日占领腾冲,前出至怒江西岸,双方沿江两岸对峙。至此,日军已达成其作战目的。这次战役英军伤亡约1.3万人,中国远征军伤亡约3万余人。日军伤亡4600余人。

日军在进攻缅甸的同时,为了保障缅甸的海路补给,于1942年3月23日,以陆海军一部占领缅甸南端的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英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对日本的进攻能力估计不足,在新、马、缅都吃了大亏。新加坡失守之后,印度洋门户洞开,印度、锡兰失去屏障。英国十分担心东印度洋这两个殖民地的安危,在缅甸兵力非常缺乏的情况下,立即动员了6个旅防守锡兰,还于3月间在锡兰成立一支新的舰队。日军深怕英国海军势力的增长危及它由海路向仰光的增援,于1942年4月5日和9日出动了由南云指挥的第1航空舰队为主的机动编队,对锡兰科伦坡港和亭可马里海军基地进行了空袭,共击沉英军轻重巡洋舰5艘、航母和驱逐舰各1艘,击落飞机约90架,同期还在孟加拉湾等海域击沉舰只30余艘。英国在遭受袭击之后,将东方舰队主要力量撤往东非,实际上除了非洲东部海岸以外,全部放弃了印度洋。英国以焦虑的心情担心日本会在掌握印度洋制海权之后,大举进犯印度大陆。但日本这时已成强弩之末,力量有限。日舰队解除了对仰光的海上威胁之后,已收兵回营。其陆上兵力的扩张能力亦达极限,再也无力占领锡兰、特别是印度这样的大国了。

在太平洋战争第一阶段作战中,日军实施战略进攻,达到了预期目的。盟军处于战略防御,遭受了严重的挫折。

日本自1941年12月7日发动太平洋战争以后,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打败了美、英、荷在远东的部队,相继占领了泰国、香港、马来亚、菲律宾、荷属东印度、缅甸,以及西太平洋上的一些小岛。强占的土地面积达380万平方公里,人口1.5亿。日本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战前周密准备,开战时集中兵力实施突然袭击,一举夺取了海空控制权,海战力求速战速决,不间断地实施登陆和进攻战役,从而使同盟国完全陷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F. 日军为了占领缅甸,做出了怎么样的部署

在战略利益的驱动下,对缅甸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日益激烈。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的1个重要战略目标,就是占领缅甸。当日军攻占马来半岛和菲律宾等地以后,就积极准备进攻缅甸。为此,日军决定,新成立的第15集团军以第33、第55师团为主力,对缅甸作战。

1941年12月,日军第15集团军司令官饭田祥二郎到达曼谷。日军大本营为了尽快攻占东南亚各国,指令第15集团军迅速调集军队,调整部署。缅甸北接高原,南临大海,除伊洛瓦底江和萨尔温江下游有盆地和平原外,多为高原山地,大部系山岳丘陵,峰峦纵横,地形复杂,部队行动不便。为了适应缅甸的地形特点和交通状况,日军把部队的车辆编制改为驮马编制,可见日军对发动侵缅战争用心良苦。

1942年1月4日,日军2个师团从泰国出发,经麦索侵入缅甸境内。日军攻占缅甸首都仰光后,又增调2个师团,总兵力约9.5万人,飞机250架。

1月19日,日军占领缅甸南部的战略要地土瓦,控制了丹那沙林地区的3个主要机场,这就切断了英国军队从缅甸对马来亚的支援。

1月20日,日军第55师团主力突破泰缅边境守军的防线。30日,第55师团进至毛淡棉附近时,与缅甸军队和英国军队发生激战。2月4日,日军第33师团占领拔安。

2月9日,第15集团军接到命令,日军南方军司令部命令该军“继续现在作战,尽量歼灭敌人,进到仰光地方,且务必在其以北取得地盘,以准备对曼德勒和仁安羌附近的作战”。

G. 二战中,日军为何发动对缅甸的战争

缅甸是日军东南亚作战的重要目标。日军为了保证马来亚作战的侧翼,巩固印度支那、泰国占领区;切断美英对中国进行补给的滇缅公路,配合中国战场的日军作战;胁迫蒋介石投降;威胁印度,迫使印度脱离英国,同时企图将缅甸作为长期占据南亚地区的北翼据点,掠夺缅甸的丰富战略资源,遂于1942年1月初发动缅甸战役。

H. 英属缅甸的历史

英属缅甸原先是英属印度(英语:British India)的一部份。1824年起,英国殖民主义者多次发动侵缅战争,侵占缅甸大片领土。1824年3月,英国殖民者以曼尼坡和阿萨密事件为借口,向缅甸发动了第一次英缅战争,并取得了胜利,1826年2月迫使缅王孟既签订了割地赔款不平等的杨端坡条约以及随后打开缅甸门户的商约,占领了若开和德林达依地区将其置于英属印度总督的直接管理下。1852年4月发动了第二次英缅战争,大约半年多的时间就侵入下缅甸,占领了勃固和莫塔马,将莫塔马地区并入德林达依,而勃固由英印总督派一名专员来直接管理。这样,加上第一次英缅战争后占领的若开,此时共有三名专员管理缅甸被英国占领的区域。1862年,英国修改了这种“分治”的政策,在已占领的缅甸领土上实行了统一,将若开、勃固、德林达依等地合并起来,统一行政管理,称为“英属缅甸省”(Province of British Burma)。
1885年(清朝光绪十一年):英国第三次发兵攻灭缅甸,占领了曼德勒,随即北上掸邦占领整个缅甸,将其全部领土并入大英帝国所下属的印度,成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份,缅甸省的首席专员由英属印度总督委派。由于清廷长期视缅甸为其朝贡国,清朝驻英公使曾纪泽曾向英国抗议,但无效。此后,中英两国开始出现滇缅边界的领土纠纷。中国驻英公使曾纪泽就曾提出滇缅边界问题。英国外交大臣克雷向曾纪泽表示,愿意在界务上做一定让步:第一“将潞江(即怒江、萨尔温江)以东之地,自云南南界之外起,南抵暹罗北界,西滨潞江,即洋图所谓萨尔温江,东抵澜沧江下游,其中北有南掌国,南有掸人各种,或留为属国,或收为属地,悉听中国之便”;第二,以大金沙江即伊洛瓦底江为两国“公共之江”;第三,在八莫近处勘明一地,允许中国立端口,“设关收税”。(薛福成:《滇缅分界大概情形疏》,《出使奏疏》卷下,第28-29页。)而英国方面即使在内阁更迭、外交部换人以后,对此也表示“仍践前言”①。
清政府把整个中缅界务问题当作未定论看待,以“派员会勘”一句话概括,对中英双方在边界问题上曾达成过的一些协议毫不提及,无疑是缺乏近代外交谈判的技能与经验。事隔多年以后,驻英公使薛福成在与英国外交部谈判划定中缅边界时,再提出英国曾允让的这些条件,当然会遭到英国政府的拒绝,薛福成也毫无反驳的理由,只能是靠其三寸不烂之舌重新向英力争。
中英《缅甸条约》的签订并没有解决清廷自始忧虑的“唇亡齿寒”问题,清政府得到的只是一个十年一贡的虚名,英缅政府事实上一直未向清政府派出过贡使。现在回过头来审视清政府对缅甸问题的处理,不禁会对其外交谈判的方针感到迷惑不解。
缅甸对华十年一贡,中缅关系远不如中越关系那么亲密。同时,随着清政府自身实力的衰退,中缅两国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趋于疏远:缅甸使团来华的次数与人数逐渐减少;第一次英缅战争爆发后,缅甸并没有派人入告清政府,而在第三次英缅战争爆发前夕,缅王对于英国要求的管理缅政的回复是“夺缅主权须德、法、俄、美允准”②,并不提中国。但是,清政府也意识到一旦英国占领北缅,“则滇西边界后患甚长,缅为华属,近年已在若存若亡之间,然唇亡齿寒,似未便全置不理”⑨。因此,缅甸问题出现后,清政府不能也没有置之不理。而对于如何避免唇亡齿寒、保疆固圉,清廷内部出现了分歧?当时的驻英公使曾纪泽,不像在越南问题出现时那样,力主以军事部署为后盾,与英国进行强硬交涉,维护中缅之间的宗藩关系,而认为“宜自腾越西出数十里取八募(莫),据怒江上游以通商,勿使英近我界”①。这在当时无疑也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有利办法,然而,清廷主政者却认为难以办到,即使如愿,也是不义之举,不愿采取这种方式保疆。其实,对于曾纪泽建议的可行性,英国后来也给予了承认:
“如果中国政府迅速利用1884一1885年中国人对八莫半强盗式的占领,毫无疑问,他们将完全有理由对瑞丽江与伊洛瓦底江上游左岸之间的那片土地享有权力,其中包括八莫在内。因为安德生(Adamson)少将得到的命令是,如果他发现八莫已被中国军队占据,就不要再去占领”
清政府放弃了这一大好时机,宁愿与英国进行谈判,以口舌争之,而在谈判力争的过程中,又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保存缅甸对华进贡问题上,八莫展地的交涉居于其次,所谓“上不可以失国体”,对于缅甸问题,只有在维护了清政府“国体”的前提下,中英两国才‘能继续在边界等细节问题上订立条约。最后由于缅祀问题的悬而不决,边地未能拓展,八奠随即为英军占领。
同时,在中英谈判过程中,为避免开启边衅,就是对中缅边界一些缅甸土司的主动投靠、内服,清政府的态度也十分谨慎。阿瓦政权被英军强力推翻后,缅甸各地的反英斗争如火如荼开展起来。面对英国的入侵,缅甸边界的稔祚土司、木邦土司均投禀云南地方政府,请求中国援助抗击英国侵略,或要求内服。其实,如果这些请求得到清政府的允诺,也将是曾纪泽招降拓界提议的最好实践,会对中国的西南边防及中缅边界谈判发挥重要作用。而清朝统治者却表示,“朝廷轸念藩邦,迭经谕令曾纪泽与英辩论,尚无成说”,“断不能仅据该土司禀词轻开边衅……至该土司等若再来请示,即谕以现在中国与英人尚未定议,毋庸渎诉也”。就连云南地方官采取的暗助野人军火的方法,清政府也认为“非但于事无益,且恐别启衅端,张凯嵩办理边防,惟当严饬各路防军认真巡守,慎勿轻率从事,致兹后患”又一次失去了占据谈判优势地位的大好机会。
总之,清政府从国家安全利益的角度出发,虽然已意识到缅甸存亡对中国边疆具有的重要影响,但在外交谈判的实践中却始终坚持把国体威望放在首位。对于缅甸的安排,清政府只要英国同意立教王继续对华进贡,缅甸的一切内政外交均可交由英政府处理。这样的谈判方针体现出了清政府传统的“差序格局”天下观。其实不仅仅在缅甸问题上,与此同时,马建忠对朝鲜问题的处理、郑观应在暹罗问题上的意见,都反映出希望继续维持传统朝贡册封体制的观念而这种观念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中已完全失去了它的适应性(中国并不是世界,中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只是世界文明的一员)。尽管宗藩制度本身所反映的观点是:若天子贤德,四方小国便会自动前来臣服于中国,但事实上,实际的强力在这一制度的运作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
清政府随着自身实力、地位的衰落,已经无法提供宗藩制度运行的保障,,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扩张,所谓的“国际法交往原则”已成为世界各国接受的基本理念,清政府想将欧洲国家置于传统的华夷秩序下,继续维持传统朝贡体系下世界秩序,不仅是依其实力难以达到的,就是达到了它所预定的“兴灭国,继存祀”的最高目标,这样的苦苦力争,对于中国的国家利益来说,实际上也毫无价值可言。从近代国家利益的角度看,清政府在这场关于缅甸问题的外交交涉中,可以说没有任何外交目标可言,争无所争。这也是近代中国在对外交涉中常常犯下的一个毛病:
外交上制服夷人的方法不在于抗争捍卫国家的实力与主权,而在于精神上施以贬抑和折辱。
西方大国强力政策的紧逼和自身实力的限制,这样的方针必然使自身的外交活动空间越来越小,在中缅边境逐步陷入一种消极防御的境地.这一后果产生的内在原因在于清朝统治者心中的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观念,即“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那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围家”的心灵活活动。因为“国家利益来源于国家身份(认同),我们必须先知道我们是谁,然后才能知道我们的利益是什么”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国家认同仍建立在几千年的“天下主义”文化观基础上,虽然历经西方列强的冲击,晚清政府的“国家”观念有所调适,但多年的大同主义或世界主义的心态仍使清朝统治者难以完全放弃在藩属朝贡体系下的传统身份,这样的国家认同无疑对清政府的外交决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1886年(清朝光绪十二年六月):中国被迫与英国签订《中英缅甸条约》,规定中国承认英国对缅甸有支配权,但缅甸对中国仍照往例,每十年一贡。至于中缅边境未定界,应由两国会商勘定。承认了英国对缅甸的殖民统治。 1942年5月,日军占领缅甸后,成立以巴莫为首的政府,在日本支持下反对英国统治。

I. 二战时期日军是如何占领缅甸的

1942年初,日本占领马来亚后,开始入侵缅甸。1月30日,日军攻克缅甸东部重镇,随后分两路继续前进,3月8日,日军占领缅甸首都仰光。3月到4月间,日军进攻重镇曼德勒,企图切断滇缅公路。这时,在英国的求助下,中国方面以杜聿明为代理司令长官,集合中国精锐力量的中国远征军约10万人向缅甸进发。但在这之前缅甸首都仰光已被日本攻占。远征军第200师与日军在缅甸同古展开交火。然而日军在饭田祥二郎指导下率优势兵力兵包围了同古,迫使中国远征军突围。不过,中国远征军在孙立人等将军的指挥领导下,在缅甸曾多次击败日军的进攻,拖住了日本的力量。不久,中英两国军队预定在曼德勒筹划会战,但日军在同时夺取了英军控制的仁安羌,并领兵迂回至中国军队背后。英军开始向印度方向逃避,令中国远征军右翼暴露,结果联合作战失利,远征军被迫后退。在日军的不断打击下,英军一路溃败,最后全部逃至印度。4月29日,中国军队与后方联系的要点腊戍被日军占领。远征军被迫兵分三路:一路退往印度,另两路分兵撤回中国境内。最终缅甸失陷,滇缅公路中断,10万远征军经血战只有4万余人安全撤离。200师师长戴安澜率部突围时牺牲。原有的作战物资转而通过驼峰航线与中印公路输送。缅甸被日军占领后,日本既封锁了国际援华运输线,又打开了西攻印度的大门。

J. 关于二战中 日本与英国 交战问题

英国和日本在缅甸交过战,因为那时候缅甸印度都是英帝国的殖民地,日本人的胃口根本不止中国,还向南亚扩张。英国不想其他国家军队进入他的殖民地,害怕威胁自己的利益和统治,正因为这种思想,缅甸只有英国一些老弱的守军在同日本侵略军作战,节节败退,最后即将面临全军覆灭的危险。万不得已,英国向中国求助,国军派出精锐的远征军远赴缅甸营救英军。其实在缅甸主要还是中国人在同日本人血战,可最后什么好处都被英国人占了,当我们的军队在前线浴血奋战的时候,英国兵竟然在后方安然享乐。

阅读全文

与日本怎么把英国打出缅甸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高铁多少钱一架 浏览:600
意大利十年后回国有什么发展 浏览:942
意大利情侣哪个视频是真的吗 浏览:814
旅游完中国各大景点需多久 浏览:281
意大利位于什么山脉以南地中海 浏览:224
印尼手机怎么交费 浏览:616
印度的万国是怎么造的 浏览:865
印尼属于什么半岛 浏览:224
伊朗纸币换多少人民币多少 浏览:101
伊朗粉红清真寺现在长什么样子 浏览:719
越南家具厂多少钱 浏览:255
伊朗红花喝了有什么好处 浏览:207
伊朗为什么要杀美国特工 浏览:18
给伊朗汇款一次最多能汇多少 浏览:810
如何转变中国厨师 浏览:342
中国联通wap是什么意思 浏览:436
犯罪逃到越南怎么办签证 浏览:124
伊朗玻璃瓶多少钱 浏览:142
印度什么宗教多 浏览:615
伊朗边境线是什么 浏览: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