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温州人在英国剑桥读书有多少人

温州人在英国剑桥读书有多少人

发布时间:2022-08-24 14:36:42

⑴ 上海师范大学剑桥国际部中心都招哪里的初三的学生 招多少人

都招。一年级2000人考取120左右。要参加中心组织的考试,考试内容与江浙沪地区初三内容基本一致。

⑵ 当代比较有名的山水画家有谁

1、张仃

张仃(1917年05月19日—2010年02月21日),男,号它山,辽宁黑山人;中国当代着名国画家、漫画家、壁画家、书法家、工艺美术家、美术教育家、美术理论家。

⑶ 苍南有什么名人

苍南名人
【姜立夫】(1890一1978)学名蒋佐。苍南人。毕业于杭州省立高等学堂。1911年赴美国留学,先后获加利福尼亚州柏克来大学理学士、哈佛大学研究院数学博士学位。1920年任南开大学数学系主任。19341936年赴德国进修。抗战时期任昆明联大教授等职。1946年赴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进修,后任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建国后曾任岭南大学数学系主任。中山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委员。着有《算学名词汇编》、《数学名词》、《圆和球的方阵理论》等。

【杨忠道】(1922-)原籍苍南,1963年加人美国籍。1956年起,历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副教授、教授、数学系主任。发表论文20余篇。1962年出席在美国举行的国际数学学术讨论会。1979年曾应复旦大学邀请,回上海讲学。

【苏渊雷】(1908─1995)名仲翔,号钵翁。苍南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1926年参加革命,领导温州学生运动,被囚七年。师范毕业,刻苦自学,在古典文学、史学、哲学、佛学诸领域均有建树。曾任中国韵文学会顾问、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全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上海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楹联学会会长、上海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主要着作有《易学会通》、《经世文综》、《学思文粹》、《李杜诗选》、《白居易传论》、《读史举要》、《五灯会元》点校、《苏渊雷文集》等。

【谢云】(1929一)原名盛培。苍南人。编审。中国线装书局总经理。中国书法家协会秘书长,中国出版者协会常务理事。着有《谢云书法作品集》、《谢云书法集》、《当代名家画谱》主编。发表书评及诗歌共500多篇(首)。

【李锐夫】(1903一1987)苍南人。教授。192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数学系。1945年至1948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进修。曾任重庆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教授。建国后,历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副教务长、副校长,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副局长,上海市数学学会第一届理事长,民盟第五届中央委员、上海市委副主任。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长期从事数学教学与整函数及亚纯函数研究。着有《复变函数论》。

【林景熙】(1242~1310) 宋末诗人。字德阳,一作德□,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咸淳七年(1271)进士。受泉州教官,历礼部架阁,转从政郎。宋亡不仕。元朝西藏僧人杨琏真伽挖掘宋帝陵墓时,林景熙收拾遗骨,葬于兰亭,植冬青树为标志,作《冬青花》以抒忠愤。他教授生徒,从事着作,漫游江浙,因而名重一时,学者称"霁山先生"。
林景熙论诗主张"诗文归一"、"根于性情"。其诗多哀国怀旧之情,如《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偶伴孤云宿岭东,四山欲雪地炉红。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触景生情,借景写怀,沉郁苍凉,感人至深。七古《读文山集》则悲壮激楚,正气凛然,如结尾写道:"书生倚剑歌激烈,万壑松声助幽咽。世间洒泪儿女别,大丈夫心一寸铁!"《宋诗钞?白石樵唱钞》引宋末方逢辰评:"诗家门户,当放一头。"
所着《霁山集》5卷,元人章祖程注。《知不足斋丛书》本作《霁山先生集》5卷,卷首1卷,拾遗1卷。有1960年中华书局排印本。《宋代五十六家诗集》中有《白石樵唱集》1卷、清宣统石印本。

【刘绍宽】(1867―1942)字次饶,号厚庄。平阳人。清末拔贡,曾任龙湖书院山长,温州府中学堂监督。民国成立后,曾任《平阳县志》总纂。后任浙江第十中学校长,平阳教育会会长,平阳县议会议长、图书馆馆长、征辑乡哲遗着委员会副主任。着有《厚庄文钞》、《诗钞》等。

⑷ 温州出了什么文人

林斤澜(1923---),浙江温州人。建国后先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作室、北京市文联及作协工作。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至1963年已出版有短篇小说集《春雷》、《山里红》,特写集《飞筐》和话剧集《布谷鸟》。新时期以来致力于短篇小说创作,结集有《石火》、《十年十癔》、《矮凳桥风情》及《林斤澜小说选集》。其中《头像》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林斤澜的《矮凳桥风情》系列小说,以故乡温州的家乡人和事为题材,融现实生活的变动和民间传说的叙说为一体,描绘了一幅幅梦幻般变化着的温州风俗画面:千里地外都知道有个两三年里就发起来的矮凳桥全国纽扣集散市场,镇上有一条六百家商店三十家饭馆的街道和又绿又蓝非绿非蓝的如幔之溪,从憨憨跑供销扯到空心大好佬讲的黑胡须白胡须憨憨造楼的传说,鱼圆店女店主溪鳗与传说中的美丽水妖互相游移……。林斤澜这些温州风味小说的特征,首先是传说性。这些“并不是作者家乡改革开放的诸人事的实写,而是一种‘当代传说’,它在发生的一刹那已和其他传说一样,成为物换星移、沧海桑田的历史上的又一则故事”。其次是迷幻性,似散非散的旧梦和将信将疑的新梦纠合在一起,亦真亦幻的场面和时远时近的传说搅和在一起,给作品造成了奇异的迷幻境界。然而它却使人不仅能感觉到混沌体的生活和“模糊美”的存在,还能感觉到其中闪烁着的现实与历史双重复合的文化审视和思考,可以触及到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深层的某些东西。第三是寓言性,“矮凳桥世界是一个寓言的世界,它讲述着一个关于历史的过去与明天、关于认识过去与明天、关于拯救过去和走向明天的寓言。” 林斤澜同汪曾祺—样,是新时期里少有的专心致志于短篇小说创作且功力深厚的作家。他的小说,以结构和语言见长。就其结构而言,精致缜密而又奇巧多变。情节并不繁复,但往往奇峰突起,跌宕生姿,虚实相生,呈现出反正相符、表里烘托的审美特征。作者在具体组织和裁剪素材时,十分注意主次详略、疏密远近、高低藏露的艺术处理,细节也都精心筛选过。他的作品语言,无论人物的语言还是作者的叙述语言,都很简洁凝练。在《十年十癔》里,“京味”较浓,颇为练达;而《矮凳桥风情》里,则有意融人了温州土话,似更喧腾。林斤澜的作品也的确有点涩,但耐人咀嚼。 沈迦,男,1969年5月出生于温州市。1991年毕业于杭州大学新闻系新闻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EMBA)。曾任《温州日报》社记者、编辑,后辞职创办温州市里仁电脑有限公司,现任上海市里仁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曾荣获第七届温州市“十大优秀青年”、2003年温州市“十大数字人物”等称号。2004年入选温州市“新世纪5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选。 主要从事中文信息、网络传播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与父亲沈克成教授一起发明了汉字表音码(又名沈码),在软件界有一定的影响。该编码1993年在首届全国科学技术博览会上荣获“科技创新奖”,是全国青少年计算机等级考试指定输入法。近年来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并已出版(包括主编与合着)下列专着: 《表音码汉字输入法应用手册》 (浙江科技出版社) 《沈码一日通》 (上海科技出版社) 《沈码汉字输入法》 (机械工业出版社) 《汉字部件学》 (机械工业出版社) 《文化人换笔》 (东南大学出版社) 《汉字简化说略》 (人民日报出版社) 《功夫中文商务汉语教程》 (东方影音出版公司) 《功夫中文小丛书》 (中国市场出版社) 《温州话》(宁波出版社) 姜立夫是温州最早的“洋博士”,美国哈佛大学数学博士。民国时期曾任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所长。据说那时数学所正式研究员仅三位,其他为兼职研究员或工作人员,三位研究员中两位是温州人,即姜立夫本人和苏步青,另一位是华罗庚。南开大学数学系、岭南大学数学系均为姜立夫先生创办。 苏步青,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理学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系主任、教务长,《中国数学学报》主编,一九五二年调复旦大学任数学系教授、数学研究所所长、副校长、校长及名誉校长。他创立了微分几何学派,系着名的数学家。 谷超豪,莫斯科大学科学博士。历任浙江大学数学系讲师、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主任、数学研究所所长、副校长兼研生院院长。后调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 姜伯驹,着名数学家姜立夫哲嗣,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曾任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数学科学院院长、北京数学会理事长。系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在拓朴学研究上有杰出的成就。 李锐夫,英国剑桥大学毕业。历任复旦大学教授、暨南大学教授,后任上海华东师大数学系教授、主任、副校长兼上海高教局副局长,系着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 还有杭州大学数学系主任白正国,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数学系主任杨忠道;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主任、校长陆善镇;杭州大学数学系主任兼研究生院院长王兴华等。 一地(温州)一校(温州中学)出如此众多的数学巨擘,在国内外均属罕见,温州的“数学家之乡”并非虚名。 数学是温州的强项,其他学科也不差。伍献文,巴黎大学理学博士,曾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兼武汉分院院长,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着名的水生生物学家。在葛洲坝工程和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上马前进行论证时,曾有不少人提反对意见,其中一条主要理由是这工程会破坏长江的生态,鱼类的廻游繁殖成了问题。特别是有活化石之称的中华鲟将会灭绝。伍献文先生作为鱼类专家,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解决了这一问题,并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支持了这两个伟大工程的建议。 张肇骞,中国科院生物家,植物研究院所所长。张鋆,美国哈佛大学医学博士,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兼医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医科大学教授、系主任。曾勉,法国蒙不利亚大学生物学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所长。王国松,美国康乃尔大学电机工程硕士、哲学博士、曾任浙江大学副校长、代校长。李启虎,中国科学院院士声学研究所所长。戴金星,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学业部常委,着名的地质学家。伍荣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系主任、着名的气象学家。孙义燧,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天文学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着名的天体物理学家。张淑仪,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声学研究所所长,着名声学家。施立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所长,着名生物学家……这个名单继续下去,可以写得很长很长,他们都是知名的学者,各自研究领域的权威。 至于作家、文学家、艺术家就更多了,郑振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文学研究会主要成员,《小说月报》主编,曾任暨南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教授。解放后历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文学所、考古研究所所长。着名的文学家。夏鼐,英国伦敦大学考古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承焘,一生研究词体,词律和词史,被誉于“一代词宗”。赵超构,《新民晚报》社社长,全国晚报协会会长。还有旅居台湾的马星野,台湾中央日报社社长。林尹,台湾“中华文学协会”会长,“中国文字学会”理事长。旅居香港的王书林,香港中文大学筹备委员会主任。南怀瑾,着名学者、哲学家,美国维吉州东西方文化学院院长。王季思,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戏曲家。苏渊雷,华东师大教授。周予同,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还有诗人梅冷生、唐湜、莫洛、吕人俊、叶坪、高崎……;作家林斤澜、黄宗英、金江、叶永烈、渠川、何琼玮、戈悟觉、张思聪、杨奔……;画家、书法家马孟容、汪如渊、方介堪、马公愚、张光、徐启雄、林羲明、周昌谷、陈天龙、赵瑞椿、林剑丹、谢振瓯、黄加善、汪廷汉、马亦钊……好了,可以打住了,如果继续写下去,这个名单还会有很长,不同的学科、艺术门类、文学品种,温州人作为带头人的还有不少呢,再写“闲说”成了“忙说”了。
麻烦采纳,谢谢!

⑸ 数学家的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苏步青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数学家的墓志铭

一些数学家生前献身于数学,死后在他们的墓碑上,刻着代表着他们生平业绩的标志。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死于进攻西西里岛的罗马敌兵之手(死前他还在主:“不要弄坏我的圆”。)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内切于圆柱的图形,以纪念他发现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均为其外切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三分之二。 德国数学家高斯在他研究发现了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法后,便放弃原来立志学文的打算 而献身于数学,以至在数学上作出许多重大贡献。甚至他在遗嘱中曾建议为他建造正十七边形的棱柱为底座的墓碑。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后人称之为鲁 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 瑞士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对螺线(被誉为生命之线)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 就刻着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上还写着:“我虽然改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这是一句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对数学热爱的双关语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河北省涞源县人.他从小就阅读了许多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勤奋好学,刻苦实践,终于使他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 求得π=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为约率 ,取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数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考查.若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由此可见他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敏才智是令人钦佩的.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密率, 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π=叫做"祖率".
祖冲之博览当时的名家经典,坚持实事求是,他从亲自测量计算的大量资料中对比分析,发现过去历法的严重误差,并勇于改进,在他三十三岁时编制成功了《大明历》,开辟了历法史的新纪元.
祖冲之还与他的儿子祖暅(也是我国着名的数学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他们当时采用的一条原理是:"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意即,位于两平行平面之间的两个立体,被任一平行于这两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两个截面的面积恒相等,则这两个立体的体积相等.这一原理,在西文被称为卡瓦列利原理, 但这是在祖氏以后一千多年才由卡氏发现的.为了纪念祖氏父子发现这一原理的重大贡献,大家也称这原理为"祖暅原理".
回答者:匿名 3-7 19:17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省金坛市金城镇,1985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
俗话说得好:“温室里难开出鲜艳芬芳耐寒傲雪的花儿,人只有经过苦难磨练才有望获得成功。”我国着名大数学家华罗庚同志的成功就得益于他的坎坷经历。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但因家境不好,读完初中后,便不得不退学去当店员。18岁时患伤寒病,造成右腿残疾。1930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主任、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曾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把数学方法应用于实际,筛选出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的优选法和统筹法,取得显着经济效益。
华罗庚同志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是世界着名的数学家。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为以后矩阵几何学等,作下了奠基。

参考资料:网络
回答者: 环境三口子 - 经理 四级 3-8 09:33
筹算女杰王贞仪

女数学家王贞仪(1768-1797 ),字德卿,江宁人,是清代学者王锡琛之女,着有《西洋筹算增删》一卷、《重订策算证讹》一卷、《象数窥余》四卷、《术算简存》五卷、《筹算易知》一卷。

从她遗留下来的着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从事天文和筹算研究的女数学家。算筹,又被称为筹、策、筹策等,有时亦称为算子,是一种棒状的计算工具。一般是竹制或木制的一批同样长短粗细的小棒,也有用金属、玉、骨等质料制成的,不用时放在特制的算袋或算子筒里,使用时在特制的算板、毡或直接在桌上排布。应用“算筹”进行计算的方法叫做“筹算”,算筹传入日本称为“算术”。算筹在中国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数者不用筹策”的记述,现在所见的最早记载是《孙子算经》,至明朝筹算渐渐为珠算所取代。

17世纪初叶,英国数学家纳皮尔发明了一种算筹计算法,明末介绍到我国,也称为“筹算”。清代着名数学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称其为“策算”。王贞仪也从事研究由西洋传入我国的这种筹算,并且写了三卷书向国人介绍西洋筹算。她在着作中对西洋筹算进行增补讲解,使之简易明了。王贞仪介绍的纳皮尔算筹乘除法,当时的读者认为容易了解,但与当时我国的乘除法筹算的方法相比,显得较繁杂,因此,数学家们没有使用西洋筹算,一直使用中国筹算法。今天的读者把中外筹算乘除法视为老古董,采用的是由外国传入的笔算四则运算,这种笔算于1903年才开始被使用,故我国与世界接轨使用笔算的历史只有100年。
回答者: 823247495 - 试用期 一级 3-8 20:04

高斯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老师教完加法后,因为老师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同学们算算看,题目是:
1+2+3+ ..... +97+98+99+100 = ?
老师心里正想,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课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时,却被 高斯叫住了!! 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吗?
高斯告诉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 1加 至 100 与 100 加至 1 排成两排相加,也就是说:
1+2+3+4+ ..... +96+97+98+99+100
100+99+98+97+96+ ..... +4+3+2+1
=101+101+101+ ..... +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个101相加,但算式重复了两次,所以把10100 除以 2便得到答案等于 <5050>
从此以后高斯小学的学习过程早已经超越了其它的同学,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后的数

阅读全文

与温州人在英国剑桥读书有多少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在海外打工工资怎么样 浏览:829
印度寺庙老鼠多少钱 浏览:532
意大利面条为什么互相缠绕在一起 浏览:346
伊朗南部有什么港口 浏览:592
英国留学生如何做笔记 浏览:289
印度最大的塔塔在哪个国家 浏览:398
印度穷人下雨怎么办 浏览:321
尖头意大利面怎么做简单 浏览:679
中国大学生如何改写向心力定律 浏览:243
印尼黑色闭壳龟是什么品种 浏览:12
越南投资大概需要多少钱 浏览:924
印尼居民是什么民族 浏览:64
金丝绒和意大利绒哪个好 浏览:416
伊朗官方货币怎么改 浏览:158
这边是哪里用越南语怎么说 浏览:748
为什么越南产的汽车没有沥青 浏览:858
中国建安七子有多少 浏览:205
印尼年有多少个小时 浏览:652
伊朗为什么断网 浏览:722
伊朗伊斯兰教是什么教 浏览: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