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的用餐习性 英国的用餐习性
中国:开始用餐,要讲究文明礼貌,要注意自己的“吃相”。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让长辈先动碗筷用餐,或听到长辈说:“大家一块吃吧”,你再动筷,不能抢在长辈的前面。
吃饭时,要端起碗,大拇指扣住碗口,食指、中指、无名指扣碗底,手心空着。不端碗伏在桌子上对着碗吃饭,不但吃相不雅,而且压迫胃部,影响消化。
夹菜时,应从盘子靠近或面对自己的盘边夹起,不要从盘子中间或靠别人的一边夹起,更不能用筷子在菜盘子里翻来倒去地“寻寻觅觅”,眼睛也不要老盯着菜盘子,一次夹菜也不宜太多。遇到自己爱吃的菜,不可如风卷残云一般地猛吃一气,更不能干脆把盘子端到自己跟前,大吃特吃,要顾及同桌的父母和姐弟。如果盘中的菜已不多,你又想把它“打扫”干净,应征询一下同桌人的意见,别人都表示不吃了,你才可以把它吃光。
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利于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礼仪要求。决不能张开大嘴,大块往嘴里塞,狼吞虎咽的,更不能在夹起饭菜时,伸长脖子,张开大嘴,伸着舌头用嘴去接菜;一次不要放入太多的食物进口,不然会给人留下一副馋相和贪婪的印象。
用餐的动作要文雅一些。夹菜时,不要碰到邻座,不要把盘里的菜拨到桌子上,不要把汤泼翻,不要将菜汤滴到桌子上。嘴角沾有饭粒,要用餐纸或餐巾轻轻抹去,不要用舌头去舔。咀嚼饭菜,嘴里不要发出“叭叭”、“呱叽呱叽”的声音。口含食物,最好不要与别人交谈,开玩笑要有节制,以免口中食物喷出来,或者呛入气管,造成危险;确需要与家人谈话时,应轻声细语。
吐出的骨头、鱼刺、菜渣,要用筷子或手取接出来,放在自己面前的桌子上,不能直接吐到桌面上或地面上。如果要咳嗽,打喷嚏,要用手或手帕捂住嘴,并把头向后方转。吃饭嚼到沙粒或嗓子里有痰时,要离开餐桌去吐掉。
在吃饭过程中,要尽量自己添饭,并能主动给长辈添饭、夹菜。遇到长辈给自己添饭、夹菜时,要道谢。
吃饭时要精神集中,有些小同学在吃饭时看电视或看书报,这是不良的习惯,既不卫生,又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还会损伤视力。
----------------------------------------------------------------
英国:就座时,身体(body)要端正,手肘(elbow)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翘足(foot),与餐桌的距离以便于使用餐具为佳。餐台上已摆好的餐具不要随意摆弄。将餐巾对折轻轻放在膝(knee)上。
使用刀叉(knife and fork)进餐时,从外侧往内侧取用刀叉,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东西时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执刀将其切成小块,用叉子送入口中。每吃完一道菜,将刀叉并拢放在盘中。如果是谈话,可以拿着刀叉,无需放下。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只手拿餐巾擦嘴 (mouth),也不可一手拿酒杯(cup),另一只手拿叉取菜。要记住,任何时候,都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上,另一端放在桌上。
‘贰’ 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居民对于一日三餐的安排有何异同
在中国,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如果延伸到国际范围,你对你的消化系统有信心吗?中国留学生刚到美国,在生活细节上要多注意,美国跟中国饮食生活有很大差别。
早餐
通常在早上8点,形式较为简单,烤面包、麦片及咖啡,炒或煮鸡蛋、香肠、油炸薯仔片、薄煎饼、果子冻、烤面包、松饼、桔子汁以及咖啡等。
午餐
通常在正午12时至1时,有的时候还会再迟一点。许多下班、上学人员从家中带饭莱,或是到快餐店买快餐。食物形式经常是三明治,汉堡包,再加一杯饮料。
晚餐
美国人较为正式的一餐,在傍晚6时左右起头,常吃的主菜有牛排、炸鸡、火腿,再加蔬菜。主食有米饭或面条等。
美国人讲究食品的新鲜,蔬菜大都生吃,养分不会丧失。但是在快节奏的美国,更要紧的是省时间,如今他们还竭力倡议把蔬菜挤成菜汁喝,他们都想把吃菜这一点时间也挤进去作为它用。美国人简单、便利、提神、养分搭配的饮食方式,是一大特色。
美国人在吃主食之前,一般都要吃一盘色拉。炸蘑菇和炸洋葱圈可作为开胃食品,牛排、猪排和鸡(腿)为主食,龙虾、贝壳类动物以及各种鱼类,甚至包括淡水鱼被统称为海鲜。炸薯仔条则是深受人们喜爱且几乎成了必不可少的食物。
美国稍讲究一些的家庭,非常注重科学饮食。这大概是因为他们非常注重外表美,决不允许自己发胖。如果说从人的外表身材就可以看得出美国人所处的阶层,兴许有点夸张,但也多半属实。
美国的饮食文化还是很发达,只是不太和我们中国人的胃口。大城市的中餐馆还是有很多地道的,但在外州地区,名副其实的中餐,只有靠自己了。在留学美国之前,学一些中餐的烹饪方法,到了美国你会发现有多重要。
‘叁’ 英国的饮食有哪些习惯和中国人的不同之处有哪些
英国人吃的是屎。。。中国人吃的是饭。英国食物也就英式早餐和炸鱼排是人吃的,就拿布莱顿来说,最贵的餐馆是法国人开的,最实惠的餐馆是中国人开的,最好吃的鱼排是土耳其人做的,剩下都是印度、吧唧斯坦人的怪味咖喱鸡什么的。要想知道英国人在家吃什么。。。呵呵,干得能划开你喉咙的面包切开夹一片奶酪一片火腿就着奶茶就是午餐了。还有其他变种,面包夹果酱是早餐,面包夹烤黄豆是晚餐。有情调的人家偶尔会做意大利面,烤个鸡,烤个小点心。英国佬都是外卖狂人,因为他们的传统食物实在太差。
‘肆’ 都说英国是美食荒漠,英国真的没有好吃的东西吗
说到英国,这个国家的人给我们的印象就是那种成沉稳、绅士的,毕竟当地的文化方面是非常突出的,随处都散发着那种浓郁的文学气息,除了人、文化和当地的建筑之外,就连当地的食物都和英国人一样内敛,从他们的一日三餐中就能够看出来,质量精、数量很少,在食物搭配上面也非常讲究。
‘伍’ 英国和中国的午餐和晚餐有什么区别
中国的中餐和晚餐都一样重要,都会很丰盛。但是英国的午餐很简单,一块三明治或者是几块饼干都可以算是午餐。而晚餐(dinner)则会很丰盛,也很正式,相当于那种正式的晚宴
‘陆’ 西餐和中餐有什么区别
一、口味的区别
中餐:菜肴大都有明显的咸味,并富于变化,多数菜肴都是完全成熟后在食用。
西餐:菜肴很少有明显的咸味,口味变化相对没有中餐多,但追求菜肴鲜嫩的效果,像牛排、羊排等菜肴多熟人喜欢吃五成熟的,有些海鲜还喜欢生吃。再有,西餐非常讲究制作沙司,且种类繁多,几乎所有菜都配有沙司,用来增加菜肴的口味。
二、主食的区别
中餐:有明确的主、副食概念,主食有米、面等多种制品。
西餐:并无明确的主、副食概念,面包及其他面食、米饭经常作为配菜放在盘子旁边,用量也较少。
西餐礼仪
一、上菜
上菜的顺序一般是:面包,冷菜,汤类,主菜,甜点,咖啡或水果。冷菜是开胃菜。汤有海鲜汤和奶油汤。主菜有鸡,鱼,牛肉,猪肉等。最后是饮料或水果。
二、刀叉匙的使用
汤匙横摆在汤盘前面,其它刀叉分别放在各道菜的两边,用刀叉要由外而内。吃肉类用刀,用左手执叉按住菜品,再用右手拿刀切,要用刀尖切。肉类的骨头放在碟子的右角。
三、用手拿着吃
面包涂点牛油拿着吃,薯片,炸肉片,芦笋等。
四、餐巾
要等女主人打开时,才可以打开,放在腿部才最好。只用来擦嘴。晚餐的餐巾比早餐的大一些。用完餐放在左边的桌上。
‘柒’ 中国和英国的习俗区别
1、饮食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英国人一般较喜爱的烹饪方式有:烩、烧烤、煎和油炸。对肉类、海鲜、野味的烹调均有独到的方式;对牛肉类有特别的偏好,如烧烤牛肉(ROASTED BEEF),在食用时不仅附上时令的蔬菜、烤薯仔,还会在牛排上加少许芥末酱;在佐料的使用上喜好奶油及酒类;在香料上喜好肉寇、肉桂等新鲜香料。
2、节日
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
英国的除夕夜,人们常带上糕点和酒出去拜访,他们不敲门,就径直走进亲友家去。“除夕舞会”则是另一种庆祝活动。
3、语言
中国,在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 满两个民族通用汉语外,其他53个少数民族都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有文字的民族有21个,共使用27种文字。
从语言的系属来看,中国56个民族使用的语言分别属于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和印欧语系。
英国名义上没有官方语,实际上以英语为主要语言。英格兰以外地区有其他官方语言,例如威尔士北部还使用威尔士语,苏格兰西北高地及北爱尔兰部分地区仍使用盖尔语。世界各地移民到英国的人也讲自己的家乡语言,如孟加拉语、汉语、印地语、旁遮普语和乌尔都语。英国是印度以外印地语使用者最多的地方。
‘捌’ 英国人的生活方式是什么呢和中国的区别很大吗
英国大部分地区的生活方式和国内很不同。人们生活节奏比较慢,早上商店到了10点多才开门,晚上5点就关了,周末开得更晚关得更早。到6点除了路上奔驰的小车外,就看不到什么行人了。夜晚更是安静得出奇。但是市中心的Pub确实热闹非凡。这里一些小的便利店,关门都很早。大型超市离学校又比较远,我们一周去一次,把一个礼拜的食物全采购齐全。回国后才能深切感受到国内物质生活极为丰富。
真正英国本土的食物挺难吃的,薯仔泥、薯条、煮薯仔、烤薯仔,除了薯仔还是薯仔。那里薯仔品种繁多,不过在我眼里没什么区别。最着名的fish & chip也不过如此。意大利、中国、泰国、印度食物在英国非常流行。由于气候原因,英国畜牧业非常发达,但是蔬菜和水果要靠进口,所以都卖得非常贵,品种也比国内少很多。刚到的时候,我只吃最便宜的鸡肉和胡萝卜。由于生活拮据,平时一日三餐我都自己做,打工后生活改善了不少,偶尔也会到餐馆享受一下异国风味。英国许多大城市都有中国超市,里面中国调料、干货和一些蔬菜都非常丰富,价格当然也不菲。我们有时会去买些一般超市里买不到的中国食物,如老干妈啊,豆腐啊,面条啊什么的。久而久之,我们都掌握了许多省钱的窍门。比如,下午5点左右和晚上9点左右,超市都会处理许多快到期的蔬菜和肉类,价格非常便宜,我们一进超市就直奔打折区。老外的标准很严格,其实在我们看来,那些食物还是挺新鲜的。尽管吃得比较节省,但是到英国几个月后,我的体重还是迅速增长了20多斤。所有的人都说女孩子在英国长胖是定律,看来我也难以幸免了。虽说英国的食物不太爱吃,但是那里的甜点、冰淇淋却是令女孩子无法抗拒的。价格比国内便宜不说,口感更是国内比不上的。在国外呆久了,黄油、cheese也成了我的最爱,难怪胖得不行。很奇怪,回国后体重又恢复到从前。
我们平日里上完课后就去图书馆,要么就回家,没有什么逛的,生活很简单,所以喜欢在厨房里做些好吃的,厨艺也大有长进。中国学生间经常聚餐,饭后就神侃。大家都来自祖国各个地方,天南地北,大家似乎总有聊不完的话题。
学校里有很多帮助学生的机构。对我帮助非常大的是Charity Centre。这个是教会组织,负责人是一对老夫妇,Cliff和Sherry,他们都是基督徒,待人极为真诚,并且热情地帮助每一位外国学生。中心里很温馨,环境干净舒适,微波炉、咖啡都免费给学生提供。休息的时候我们经常来这里坐坐,和Cliff聊天。开学的时候,他们召开了一个国际学生欢迎会,我参加了他们组织的活动,期间认识了Gayle,一个很好的美国女人,40多岁了,哲学系的博士。中心每年都会安排一到两个外国学生到定点的英国家庭。我非常幸运申请上了,他们是住在半山的一个中产家庭,对我非常热情,经常接我到他们家吃晚饭,很正式的那种。到了万圣节、圣诞节,他们也会邀请我们去他们家感受西方节日的气氛。男主人Robert是个中国迷,他们喜欢中国,并且在中国旅行过很长一段时间,对中国历史也有很深的了解。我也送了他许多中国纪念品。我也定期到Cliff那里学习圣经。虽然我不信仰基督教,但是这确是一个学习英语的很好途径。Cliff会给我们讲很多故事,讨论一些人生的看法。
英国虽小,但是人口少,显得地大。我们学生的住宿条件都非常好,每人都有独立的房间,还有为夫妇设计的大房,只是客厅、厨房、厕所和洗浴间共用。我住过的两个宿舍一个是别墅,一个是百年的旅馆改建。2层楼的别墅只住5个学生,大客厅,大花园。老旅馆很古朴,里面一直流传着鬼怪的传说,但据说都是好鬼,还有白衣骑士呢,一段时间弄得我们怪紧张的,我对面的台湾夫妇给了我一张盘若波罗蜜多心经,要贴在墙上,说是可以避邪的。
‘玖’ 英国早中晚饮食习惯和国内一样吗
应该说不太一样的
传统的英式早餐有煎培根、香肠和煎土司。这叫做“煎食”。
但是现在多数人都很忙,没办法每天都吃这种丰盛的早餐,所以早餐就基本
一碗玉米片加牛奶;一些优格加新鲜水果;土司涂果酱,喝一点喝茶、咖啡、或果汁。
午餐就是早上在家做好三明治,然后在午餐时间食用,或者来个烤马铃薯。
晚餐是一天中的主餐,所以就丰盛一下两三道菜--肉或鱼加蔬菜,之后还有饭后甜点
英国人的食物中马铃薯替代米饭作为主要的碳水化合物,他们很爱吃马铃薯炸鱼的。
希望可以得到采纳!
‘拾’ 为什么中国的正餐是午餐,而外国的正餐是晚餐
其实这跟每个国家的习惯以及风土人情有关吧。
而在西方正餐主要是在晚上,我觉得这就跟时差和风俗习惯有关系了,因为在西方中国的早上其实就是西方的晚上西方的凌晨,其实又是中国的上午,那么自然而然,中国的中午其实就相当于西方的下午或者晚上。其次,西方人的工作并不像中国那么强制性要求时长,大多数的人并不会加班到很晚,而中午却又处于工作强度很高的地位,所以中午大多数的西方人都是草草解决,在晚上才正儿八经的操刀来做,在晚上享受一个完美的晚餐。
其次,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在一天的辛勤工作之后,想要好好的享受一下晚餐,以此来作为一天工作的界限之后就是享受生活的时间。所以对于西方人来说,晚餐是很正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