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英国二战有个什么公司

英国二战有个什么公司

发布时间:2022-08-26 19:10:42

① 英军二战有没有 特种部队 那个SAS是二战后成立的吗 我记得有几个英国人 偷袭德国的重水工厂 那是什么部

英国的SAS是世界上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特种部队,41就成立并活跃于二战的各个战场,是世界上实战资格最老的特种部队。偷袭重水工厂是英国人当地的挪威人干的,和SAS没有什么关系。SAS最着名的活动大概就是活跃在北非战场上的2人一吉普车的突击方式了。德国的ENIGMA密码是英国人联合其他很多方面的力量一起破解的,英国人主导是毋庸置疑的。德国人傻,到现在还有不少德国人死也不相信英国人能破解,从这点意义上说,德国人的智商其实对英国人一点优势都没有,尤其当英国这边有图林这样的变态天才的时候。

② 二战后的英国经济

二战后,英国的经济受到严重创伤。主要是英国依赖美国的援助来恢复发展经济。美国的主要政策就是《马歇尔计划》。经济模式的特征:由以前的国家过多干预向自由主义转变,国家资本比重下降,私人资本重新得到加强;经济计划程度下降,自由市场作用增大;国家干预减弱,自由竞争加强。“多市场、少政府”的转变已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
(1)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①确立: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大;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到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美、德经济迅速发展。到19世纪末英国丧失了在世界工业的垄断地位。(2)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二战结束后初期到50年代末):①原因: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中力量削弱。②确立: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占绝对优势,它通过1944年确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1947年成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1948年开始实施的“马歇尔计划”等确立了其世界经济霸主地位。(3)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转变:①原因: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②多极化:70年代初,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国际新秩序,各种原料输出国和生产国组织起来,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脱颖而出。

英国具有典型的公私混合型经济体制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在工党主政期间大力发展国有经济,分别在1945年7月至1951年10月和1975年3 月至1979年5月,掀起两次国有化高潮,国有企业得到迅速发展。据统计,1970年国有企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8.1%,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 11.1%,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0%。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国国有企业地位显着上升。1981年,英国最大10家公司(企业) 按营业额排序,国有化公司占3家,按职工人数排序,国有企业占6家。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如下部门:英国邮政局、国家煤炭局、英国铁路局、英国航空和宇航公 司、英国机场管理局、英国港务局、英国货运公司、国家公共汽车公司、英格兰运输局、英国钢铁公司、英国国家石油公司、英国制造公司、电力委员会等。英国国 有化企业的发展并没有代替私营公司在英国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特别是撒切尔夫人主政时期进行的大规模私有化运动,对煤气、石油、电力供应、煤炭、宇航、汽车 和电信等部门的上百个大型国有企业实行了民营化。到1989年,国有企业的总资产比1979年减少了45%。1990年底国有企业在国内总产值中的比重已 由1979年的10%降至不足5%。目前英国国有企业主要分布在邮政、市政交通、核燃料工业和民用航空事业等领域。虽然国有经济比重降低,但英国还是公私 混合产权结构。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9-03 09:27 1945年7月,英国工党出人意料地在大选中获胜,工党在下议院获得398个席位,而保守党仅得209席。工党由此单独组阁,成立了由工党领袖克里门特•艾德礼为首相的战后英国首届政府。工党政府刚一成立,就决心实行一系列的改革,以振兴战后的英国经济和改善社会状况。工党政府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企业国有化、经济计划化和推行福利国家制度。在实行国有化方面,英国政府除了原已收归国有的电话、电报、地铁、发电站以外,还将煤矿、铁路、电力、煤气、运河、船坞、医院、英格兰银行、航空及钢铁业收归国有。国有化的方式是由国家向原业主支付偿金。而国有化的目的一是利用国家的力量维护英国整个经济机制的正常运作,推动战后英国经济的恢复和增长;二是帮助调整英国国内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尽可能地争取社会平等。与国有化相互关联的是工党政府实行了一定程度的经济计划化。艾德礼政府从一开始就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通过对财政、金融、贸易和部分生产的控制,主动地指导和调节经济发展。福利国家制度是战后初期英国工党政府诸项改革举措中影响最大的一项。1946年8月,通过工党政府的努力,英国国会通过了国民保险法。该法在以往有关法令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险项目,规定凡已就业而未达退休年龄的职工都须参加保险,以便在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死亡的情况下能够享受津贴和补助。1946年11月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法,在英国的居民从此享受免费医疗。同年还通过了住房法,该法规定地方当局负责集资修建房屋,解决战后房荒;同时对房租实行限制,以保护租户的利益。1948年5月。国民援助法出台,规定由于种种原因而无力缴纳社会保险金的贫困者,可得到政府的救济。上述所有的社会保险和福利补助的基金来源于投保职工交纳的保险费、企业主上缴的保险费和国家的预算拨款等三个方面。工党政府的福利政策使战后英国普通居民的生活得到相当程度的改善。1948年,艾德礼宣布英国已经建成了福利国家。

英国工党政府的经济和社会政策对战后初期英国经济的恢复和复兴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与西欧其他国家相比,英国较早地在1948年达到战前的经济水平。马歇尔计划又使英国从美国给欧洲的援款中得到1.2亿美元,工党政府用此款充实英格兰银行的外汇储备,稳定英国的金融市场,弥补政府的巨额财政赤字,使英国的经济更快地走上复兴之路。到1950年,英国经济达到了4%的年增长率,为此,工党赢得了1950年的大选而继续执政。虽然一年后由于工党政府的内外政策不如人意而使保守党通过大选重新上台执政,但是工党政府的改革成果却没有被否定。

1951年10月,保守党组成由丘吉尔为首相的新政府,从此开始了长达13年的保守党执政时期(在此期间丘吉尔、艾登、麦克米伦和霍姆相继出任首相)。保守党政府除了终止实行工党原先准备实施的钢铁工业和国内运输业的国有化计划,基本上接受了国有化的现实;同时继续推行福利政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一些国家在国民保健方面的开支。丘吉尔政府还根据战后英国经济恢复的实际,结束了产生于战时的国家对经济生活的严格控制,使英国的经济能更好地发展。50年代前期,英国的经济呈现繁荣,其国民生产总值位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虽然进入50年代下半期和60年代上半期,与联邦德国、法国以及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相比,英国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但是英国的经济增长仍然保持2%至3%。
英国国有企业的改造过程及其经验

1.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造的浪潮最早源自英国。英国是一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二战以后英国经济逐渐走下坡路。为提高经济竞争力,英国战后历届政府先后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其基本措施是对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及股份制改造。其做法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逐渐影响到世界大多数国家,形成所谓私有化浪潮。

2.英国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政府通过制定私有化政策加以推行。其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1986年):主要对包括石油公司、天然气海岸设施、宇航公司、电报电话公司、铁路、旅馆、全国卡车公司等在内的亏损不太严重、仍可获利、且大多属竞争行业的企业实行私有化。具体做法是:(1)企业公开上市;(2)整体出售给私人企业;(3)职工内部持股。总起来看,该阶段改造的规模相对较小。

第二阶段(1987年-1991年):主要涉及亏损较为严重的国有企业,以及公用事业和自然垄断性行业。包括:天然气公司、航空公司、机场、钢铁、供水、造船、电力、全国公共汽车公司等。与第一阶段不同,第二阶段主要以将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企业,其它则采用股份公开上市及职工持股的办法。从改造的规模看,该阶段比第一阶段扩大了近一倍。

为保证整个改造进程的平稳性,英国政府采取了多种相关配套措施。其中最为重要的是:

特别股权安排及照顾职工和分散的小额股东的权益。所谓特别股权安排是指:政府保留一部分国有股权暂不出让。其目的在于防止某些行业或私人企业利用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造,采取恶意收购或兼并国有企业的不良做法,同时也在于制约企业的个别经理人员利用私有化改造转公为私,乘机扩大个人利益,使国有资产流失。所谓照顾职工和分散的小额股东的权益,重点在于合理确定职工持股购股方案,一般让本企业职工持有本企业总股份的10%左右。

总体上看,英国国有企业改革值得肯定及借鉴的经验主要有:(1)化大为小,区别对待。政府根据具体情况,对亏损的大企业本身进行划分,根据各部门具体的盈亏情况划分为若干个小公司,以区别对待。由于一个大型企业的亏损,不等于其各部门一概亏损,因此区别对待的优越性在于:政府能够把有限的资金用于那些因亏损而急需改造的部门中去,从而降低了国企改造的成本,并增加了企业扭亏为盈的机会。(2)逐步推行,相对平稳。整个改造过程分阶段实施、按步骤进行;重视可行性研究及前期准备;实际推行中先易后难,由小到大;改造的形式不拘一格:整体出售、内部收购、股票上市、国有民营等多种形式综合使用,同时注重各种改革措施之间的相互衔接配套。

由于政策可行、措施有效,通过10多年的私有化改造,英国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普遍提高,其中英国最大的40家被改造的国有企业全部取消了亏损,企业盈利增幅较大。同时政府也甩掉了一些财政包袱,使财政收支状况有明显好转,政府通过出售国有企业,直接获得的总收入超过600亿英镑。国有企业职工的收入也有较大增长,加上股票收益,使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意识增强,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也相应地得以改善。此外,股份制改造也得到英国社会各阶层及广大人民的支持,表现在社会公众持股人数大增,由300万人上升到1000万人。

英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造存在的问题是:(1)由于企业大量裁员,使失业问题空前严重。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由此带来工人抗议等众多社会问题。(2)如何有效监督管理国有企业私有化进程,尤其是对具有自然垄断性企业实行私有化后,如何防止因私人垄断而损害社会公众利益,是值得重视的一个大问题。

③ 英国在二战过后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计划经济。
作为最早的本钱主义国家,英国的经济发展曾经长期居于欧洲和世界的领先地位,它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尤其是在 19世纪上半叶,英国的工业在世界上几乎居于垄断地位,主要工业品的产量遥遥领先于其它国家,号称“世界工场”。在1840年,英国的工业生产占全世界的 45%。到1870年,尽管欧洲其它国家和美国的工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仍占有1/3的份额。然而,好景不长,到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开始进入了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时期,其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其它主要本钱主义国家,先后被美国和德国赶上。进入20世纪以后,英国的经济也一直是发展滞缓、步履维艰,即使是在二战之后整个西方世界普遍的繁荣时期,英国的经济仍无多大起色,到60年代又先后被法国、日本赶上。到80年代,甚至连原先很不起眼的意大利也几乎赶上了英国。
历史上,英国具有典型的公私混合型经济体制特征。1945年7月,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英国工党出人意料地在大选中获胜,工党在下议院获得398个席位,而守旧党仅得209席。工党由此单独组阁,成立了由工党领袖克里门特•艾德礼为首相的战后英国首届政府。工党政府刚一成立,就决心实行一系列的改革,以振兴战后的英国经济和改善社会状况。工党政府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企业国有化、经济计划化和推行福利国家制度。在实行国有化方面,英国政府除了原已收归国有的电话、电报、地铁、发电站以外,还将煤矿、铁路、电力、煤气、运河、船坞、医院、英格兰银行、航空及钢铁业收归国有。国有化的方式是由国家向原业主支付偿金。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国国有企业地位显着上升。1981年,英国最大 10家公司(企业)按营业额排序,国有化公司占3家,按职工人数排序,国有企业占6家。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如下部门:英国邮政局、国家煤炭局、英国铁路局、英国航空和宇航公司、英国机场办理局、英国港务局、英国货运公司、国家公共汽车公司、英格兰运输局、英国钢铁公司、英国国家石油公司、英国制造公司、电力委员会等。英国国有化企业的发展并没有代替私营公司在英国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而国有化的目的一是利用国家的力量维护英国整个经济机制的正常运作,鞭策战后英国经济的恢复和增长;二是帮手调整英国国内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尽可能地争取社会平等。与国有化彼此关联的是工党政府实行了必然程度的经济计划化。艾德礼政府从一开始就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通过对财政、金融、贸易和部分生产的控制,主动地指导和调节经济发展。福利国家制度是战后初期英国工党政府诸项改革举措中影响最大的一项。1946年8月,通过工党政府的努力,英国国会通过了国民保险法。该法在以往有关法令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险项目,规定凡已就业而未达退休年龄的职工都须参加保险,以便在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死亡的情况下能够享受津贴和补助。1946 年11月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法,在英国的居民从此享受免费医疗。同年还通过了住房法,该法规定地方当局负责集资修建房屋,解决战后房荒;同时对房租实行限制,以掩护租户的利益。1948年5月。国民援助法出台,规定由于种种原因而无力缴纳社会保险金的贫困者,可得到政府的救济。上述所有的社会保险和福利补助的基金来源于投保职工交纳的保险费、企业主上缴的保险费和国家的预算拨款等三个方面。工党政府的福利政策使战后英国普通居民的生活得到相当程度的改善。 1948年,艾德礼宣布英国已经建成了福利国家。
虽然,这些国家干预办法对于战后初期英国经济的恢复和复兴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其毛病也很快显露:效率低下,包袱沉重,也因此,到1951年,由于工党政府的内外政策不如人意而使守旧党通过大选重新上台执政,这种国家干预政策遭到质疑。1951年10月,守旧党组成由丘吉尔为首相的新政府,从此开始了长达 13年的守旧党执政时期(在此期间丘吉尔、艾登、麦克米伦和霍姆相继出任首相)。守旧党政府终止实行工党原先准备实施的钢铁工业和国内运输业的国有化计划。同时继续推行福利政策,只是在必然程度上减少了一些国家在国民保健方面的开支。丘吉尔政府还按照战后英国经济恢复的实际,结束了产生于战时的国家对经济生活的严格控制,使英国的经济能更好地发展。50年代前期,英国的经济呈现繁荣,其国民生产总值位居本钱主义世界第二位。而然进入50年代下半期和60 年代上半期,与实行完全自由经济的联邦德国、法国以及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比拟,英国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为此,英国政府也进行了一系列经济调整。好比,国有企业私有化。这一改造浪潮最早源自英国。英国是一个老牌的本钱主义国家,二战以后英国经济逐渐走下坡路。为提高经济竞争力,英国战后历届政府先后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其基本办法是对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及股份制改造。其做法从80年代末到90 年代初逐渐影响到世界大多数国家,形成所谓私有化浪潮。英国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政府通过制定私有化政策加以推行。其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1986年):主要对包罗石油公司、天然气海岸设施、宇航公司、电报电话公司、铁路、旅馆、全国卡车公司等在内的亏损不太严重、仍可获利、且大多属竞争行业的企业实行私有化。具体做法是:(1)企业公开上市;(2)整体出售给私人企业;(3)职工内部持股。总起来看,该阶段改造的规模相对较小。第二阶段(1987年-1991年):主要涉及亏损较为严重的国有企业,以及公用事业和自然垄断性行业。包罗:天然气公司、航空公司、机场、钢铁、供水、造船、电力、全国公共汽车公司等。与第一阶段不同,第二阶段主要以将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企业,其它则采用股份公开上市及职工持股的措施。从改造的规模看,该阶段比第一阶段扩大了近一倍。
在这样改造过程中,为包管整个改造进程的平稳性,英国政府采取了多种相关配套办法。其中最为重要的是: 特别股权部署及照顾职工和分散的小额股东的权益。所谓特别股权部署是指:政府保存一部分国有股权暂不出让。其目的在于防止某些行业或私人企业利用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造,采取恶意收购或兼并国有企业的不良做法,同时也在于制约企业的个别经理人员利用私有化改造转公为私,乘机扩大个人利益,使国有资产流失。所谓照顾职工和分散的小额股东的权益,重点在于合理确定职工持股购股方案,一般让本企业职工持有本企业总股份的10%左右。总体上看,英国国有企业改革值得必定及借鉴的经验主要有:(1)化大为小,区别对待。政府按照具体情况,对亏损的大企业自己进行划分,按照各部门具体的盈亏情况划分为若干个小公司,以区别对待。由于一个大型企业的亏损,不等于其各部门一概亏损,因此区别对待的优越性在于:政府能够把有限的资金用于那些因亏损而急需改造的部门中去,从而降低了国企改造的成本,并增加了企业扭亏为盈的机会。(2)逐步推行,相对平稳。整个改造过程分阶段实施、按步骤进行;重视可行性研究及前期准备;实际推行中先易后难,由小到大;改造的形式不拘一格:整体出售、内部收购、股票上市、国有民营等多种形式综合使用,同时注重各种改革办法之间的彼此衔接配套。由于政策可行、办法有效,通过10多年的私有化改造,英国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普遍提高,其中英国最大的40家被改造的国有企业全部取消了亏损,企业盈利增幅较大。同时政府也甩掉了一些财政包袱,使财政收支状况有明显好转,政府通过出售国有企业,直接获得的总收入超过600亿英镑。国有企业职工的收入也有较大增长,加上股票收益,使职工参与企业办理的意识增强,企业的经营办理机制也相应地得以改善。此外,股份制改造也得到英国社会各阶层及广大人民的支持,表示在社会公众持股人数大增,由300万人上升到1000万人。
虽然,英国私有化改造取得必然成效。然而,国家干预政策终究使得英国错过最好的发展时期,因而跟一直实行完全自由经济的美国、德国和日本比拟力,也就只能望尘莫及了。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计划经济虽然可以集中财力,取胜一时,但其违背人性违背市场的顽疾,终究会拖累整个经济——英国是这样,GDP曾经是韩国三倍的朝鲜也是这样。

④ 英国二战期间采用什么战斗机

飓风式战斗机和喷火式战斗机,40年以后因为不列颠空战的损耗还采用了美制P51野马战斗机
飓风式战斗机:
霍克飞机公司制造,首架飓风式战斗机在1935年11月试飞成功。飓风实际上就是泼妇式战斗机(Hawker Fury)的单翼版,但使用旧技术却是飓风战斗机成功的关键因素,机身的金属结构和布制蒙皮非常耐用,而且比起喷火战斗机的金属蒙皮,飓风战斗机的布制蒙皮对爆炸性机炮弹有更高的对抗性,简单的设计亦令维修变得更容易。
飓风战斗机于1936年开始量产,其简单的结构令生产十分容易,而同期推出又较先进的喷火战斗机则因为结构复杂设计新颖而令生产速度大大减慢。获配备飓风战斗机的飞行中队同样受惠,这些飞行中队早就熟悉像飓风战斗机这类老结构飞机的维修方法。维修简便、配置宽阔的起落架和良好的飞行特性令飓风战斗机退居二线后仍然在一些环境恶劣,要求高可靠性多于高性能的战场执行任务。
飓风式战斗机共生产大概14,000架。大部份都由霍克飞机公司生产。奥斯汀汽车公司(Austin Motor Company)生产了300架。加拿大则生产了1400架,即Mk X。

英国飓风式战斗机-性能数据

基本性能数据(飓风 IIC型):

尺寸数据:
乘员:1名;机长:9.84米(32尺3寸);翼展:12.19米(40尺);机高:4.0米(13尺1½寸);翼面积:23.92米²(257.5尺²)
重量数据:
空重:2,605公斤(5,745磅);载重:3,480公斤(7,670磅);最大起飞重量:3,950公斤(8,710磅)
动力装置:
发动机:1×劳斯莱斯梅林XX液冷V-12,1,185匹马力(883千瓦)
性能数据:
最高速度:每小时334英里(每小时505公里);航程:600英里(965公里);实用升限:36,000尺(10,970米);爬升率:2,780尺/分钟(14.1米/秒);翼负荷:29.8磅/尺²(kg/m²);推重比:6.47磅/马力(kg/kW)
机载武器:
机枪:IIA:8门0.303寸(7.7毫米)口径白朗灵机枪;IIB:12门0.303寸(7.7毫米)口径白朗灵机枪;IIC:4门20毫米口径希斯巴诺MkII机炮;IID:2门40毫米口径维克斯S型航炮,2门0.303寸(7.7毫米)口径白朗灵机枪
炸弹(IIC及IID):2×250磅炸弹或2×500磅炸弹
喷火战斗机
喷火战斗机是英国维克斯-休泼马林公司设计师米歇尔以蜚声四海的S系列竞速飞机为基础,按照英国空军的战术、技术要求,于二战前精心设计的活塞螺旋桨战斗机。其原型机在1936年3月5日试飞时,速度达到554千米/小时,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立即引起英国皇家空军的注意。

喷火战斗机是英国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有名,也是最主要的单发动机战斗机。从1936年第一架原型机试飞开始,喷火不断的改良,期间并且使用两种不同的液冷式发动机,不仅担负英国维持空权的重大责任,转战欧洲、北非与亚洲等战区,提供其他盟国使用,战后还到中东地区参与当地的冲突。喷火与德国空军Bf 109并列为欧洲战区最重要的两大机种,也是两架从大战初期较劲到结束的敌人。
基本数据
生产商:超级马林(Supermarine)
乘员:1人
首航:1936年3月5日
服役:1938年8月
长度:9.1米
翼长:11.2米
高度:3.9米
重量(空载):2300公斤 最高起飞重量:3100公斤
动力系统
发动机:劳斯莱斯马林(Merlin)45
功率:1,470匹(1096千瓦)
最高速度:602公里/小时
作战距离:760公里
运输距离:1000公里
实用升限:11,300米
武器
枪炮2×20mm机关炮
4×.303寸(7.7mm)机关枪
炸弹1×500磅(230公斤)炸弹
美制P51野马战斗机

基本性能参数:
尺寸数据:翼展 11.3米,机长 10.2米,机翼面积 21.7平方米。
重量数据:空重 299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 5020千克。
性能数据:升限 12700米,航程 3860千米。
发动机为艾利森 V-1710-F3R功率 1000 马力( 746kW )/3660M最大起飞功率 1150 马力( 858kW )武器:两挺 12.7mm 白朗宁同步机枪、安装在机翼起落架位置的两挺 12.7mm 及更外侧的 4 挺 7.62mm 机枪。
各型号野马:
Mustang I (P-51)
发动机为艾利森 V-1710-F3R,功率 1000 马力( 746kW )/3660M,最大起飞功率 1150 马力( 858kW )。军械同原型机共 4 X 12.7mm 4 X 7.62mm。由于艾利森发动机功率不足导致Mustang I 高空性能不佳,所以英国空军多把它用于低空侦察任务并配属给空军陆地协作司令部,并在飞行员座椅后的左侧座舱玻璃倾斜安装了一台照相机,右侧对应水平安装了一台照相机。1942 年 7 月 27 日 Mustang I 开始为空军陆地协作司令部执行任务。
Mustang IA (P-51)
把 Mustang I (P-51) 外翼段的 4 X 7.62mm 机枪换成 20mm 机炮。
Mustang II (P-51A)
军械重新布置,4 挺 12.7mm 机枪集中并列安装在机翼内。后期型换装了艾利森 V-1710-81(F20R),功率 1125 马力( 839kW )/4700M,最大起飞功率 1200 马力( 895kW )。英国和美国同时使用此种机型,在美国的 P-51A 基础上发展出了 A-36A 俯冲轰炸机和 F-6A 照相侦察机。
P-51B P-51C (Mustang III)
这是首次使用英国罗.罗公司灰背隼( Merlin )发动机的机型,与美国发动机相比,体积更小、功率更大。安装了新型四叶螺旋桨。英国人在 Mustang II 上安装 Merlin 61 发动机的测试成功后,北美公司立即重新修改了 P-51 的设计,安装了 Packard V-1650-3 发动机( Packard 公司生产的 Merlin 68 型两速二级增压二次冷却发动机。注: Packard -普惠的前身),机身也作了结构上的加强,重新设计散热器和副翼。机翼下安装了流线型挂架,可挂远程副油箱和 500 磅炸弹,后期型可挂 1000 磅炸弹。新的设计起初编号为 XP-78 ,后来改成 P-51B。 P-51B 和 P-51C 于 1943 年投产,P-51C 由北美达拉斯工厂生产。同年 12 月 1 日开始交付给驻英国第 8 航空队,装有可抛式副油箱的 P-51B 是第一种可以深入德境为第 8 航空队轰炸机群护航的战斗机。
XP-51D
装备 Merlin 发动机的 P-51B/C 由于传统设计,座舱向后视界极差,另外在侧面轮廓线上与 Me 109 极为相似。于是想在野马上改装气泡式座舱盖,在 P-51B 生产线上抽出两架用于测试,重编号为 XP-51D。
P-51D (Mustang IV)
P-51B的改进型,也是野马家族中产量最大、名气最大的一位。军械增加到 6 挺 12.7mm 机枪,全布置在机翼内。最显眼的改进是换装了气泡式座舱盖,极大地扩展了飞行员的视界,特别是向后视界。后机身也做了修改,P-51D 后期型在垂尾前增加了延长段,这一改动后来又用来改装 P-51B/C 和早期的 P-51D。
XP-51F
作为纯粹的截击机来研发,并重新设计了整个机身结构,甚至没有一处结构可以与早期的 P-51 互换。机翼采用新的低阻层流翼型,平面形状也有所不同。优化了机身和散热器整流罩轮廓,减轻了发动机基座和起落架。更换了滑油散热器,简化了液压系统和座舱布局。经过这些改进,机身减重 726kg,军械减少到 6 挺 12.7mm 机枪(与 P-51B/C 相同),甚至减少了油箱容积。总之是架全新的野马。由于与 P-51D 相比改进很大而性能提高甚小,所以未生产。
XP-51G
也叫 XP-51H,是一种远程护航战斗机,发动机为高功率的 Packard Merlin V-1650-9,新发动机使机身加长 12 英寸,缩减了尾翼面积并改变了尾翼长宽比。军械为 6 挺 12.7mm 机枪,在飞行员座椅后增加了燃油箱,可以装更多的燃料。
XP-51J
也是 P-51 的轻量化原型机,使用艾利森 V-1710发动机,与以前的艾利森发动机不同,V-1710 有上吸式汽化器,功率增强。机鼻部作了仔细的修形以减小阻力。
P-51H
XP-51G 的生产型,又作了若干改进:发动机是 Merlin V-1650-11,注水时的爆发动力为 1495kW,改进了操纵舵面。机身重量比 P-51D 轻 318kg。军械为 6 挺 12.7mm 机枪,可外挂 10 枚 5 寸火箭弹,和两枚 1000 磅炸弹或两枚 1000 加仑可抛式副油箱。
P-51K
与 P-51D 很相似,只是液压自动变距四叶螺旋桨换了厂牌(用 Aeroprocts 替换 Hamilton 的)。
XP-82
用两架 P-51H 机身拼出的双机身野马,祥见:F-82双野马
A-36A
绰号APACHE。P-51A 的俯冲轰炸机型别。1942 年开始研制,同年 9 月首飞。发动机换成艾利森 V-1710-87( F21R ),功率 988kW。加装了液压操作的俯冲减速板,每侧机翼下的挂加可挂炸弹或可抛式副油箱。军械为 6 挺 12.7mm 机枪,与 P-51A 一样,两挺在机头,四挺载机翼外段内。A-36A 在美军登陆西西里之前服役,生产一直延续到 1943 年 3 月。
F-6
P-51 的侦察型,没有武器,只装备了侦察照相机。F-6A 的发动机为艾利森 V-1710-81( F20R ),功率 895kW。为了增加视界,早期型安装的是英国式气泡舱盖。F-6D 与 P-51D 相似,F-6K 则是 P-51K 改进的。
F-51D
二战结束时美国陆军航空队拥有很大数量的 P-51D,美国空军成立后,接收的 P-51D 按新的编号规则重新命名 F-51D,而以前 "F" 是指侦察机。

⑤ 英国阿弗罗“火神”轰炸机主要性能参数有哪些

火神轰炸机是英国原霍克·西德利公司(现并入英国航宇公司)研制的中程战略轰炸机,是英国空军二战后装备的三种战略轰炸机之一,另两种为勇士轰炸机和胜利者轰炸机。 该机于 1947 年开始研制,1952年8月第一架原型机首次试飞。1956年夏生产型才投入使用,1991年该机退役。

“火神”的载弹量是9450千克,弹舱宽3.2米,长8.84米,尺寸足够容纳一枚弹翼折叠的4000吨当量“蓝色多瑙河”裂变核弹。“火神”的首要任务是核打击,当然也能实施常规轰炸,通常的挂载方案是21枚450千克炸弹,挂载在弹舱内的三个串行挂架上,投弹时交错投放以保持重心平衡。

基本性能

“火神”基本数据,下同

翼展 33.83米

机长 30.45米

机高 8.28米

翼面积 368.3米2

重量及载荷

正常起飞重量 816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 90800千克

载弹量 9500千克

最大速度

(海平面) 850公里/小时

(高度12000米) 1038公里/小时

最大巡航速度(高度16800米) 1009公里/小时

实用升限 19800米

作战半径 2750~3700公里,经过一次空中加油可达4630公里

转场航程 7650公里

“火神”是60年代英国战略打击力量的中坚,直到70年代还肩负核打击使命。此外“火神”还执行过海上侦察任务,甚至被改装为空中加油机!到70年代中期“火神”已呈老态,皇家空军计划在1982年6月前退役全部“火神”,“狂风”GR.1将接替“火神”的低空突袭任务。英国从此之后再无法生产大型轰炸机能力了。

⑥ 英国的殖民公司除了东印度公司还有哪些

还有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公司。先简单说下,英国的移民是在1620年搭着五月花号船抵达普利茅斯(Plymouth)的。之后不久又有从英国来的清教徒,他们建立了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公司,这也是马萨诸塞州的前身。马萨诸塞是当初在北美独立战争时最早和英国对抗的13个殖民地之一。虽然清教徒迁徙到此地的原因是为了宗教自由,但是他们却很排斥其它的宗教,也因此,有些人离开了马萨诸塞而往南迁徙。这些人当中,罗杰·威廉斯开拓了罗得岛州的殖民地,而汤姆斯·虎克则成立了康涅狄格州。

下面我们继续聊萨诸塞海湾公司,1629年,新英格兰公司改称马萨诸塞海湾公司,获得垄断殖民地移民、贸易和制盐业的特权。1630年共1000多人,乘坐17只船,来到北美的马萨诸塞湾建立殖民地。马萨诸塞海湾公司同伦敦公司不同,公司和它的股东都是从伦敦迁往美洲的。迁往马萨诸塞殖民地的都是清教徒,包括乡绅、自耕农和商人,他们驱逐了当地的印第安人,对印第安人进行血腥的屠杀。1634年又有14只船和900多殖民者到达,在马萨诸塞湾建立8个城镇,包括波士顿在内。1684年,马萨诸塞殖民地被取消特许权,成为英王直辖殖民地,境内多为英吉利移民,17世纪末达2万人。

⑦ 请问二战时期英国有哪些运输机

ju 52

⑧ 英国的二战时候v部门是啥呀

英国的二战时候v部门是双十字委员会。

是一个专门负责战略欺骗的情报机构。当时为了控制和利用两面间谍,英国情报部门、反间谍部门、欺骗部门组成“双十字委员会”双十字委员会直接向内阁汇报。

而殖民地的人民在经过两次战争之后,民族独立意识提升,从而掀起了反英的斗争。 所以说,二战加快了英帝国的衰落。



(8)英国二战有个什么公司扩展阅读:

英国的二战时候v部门的创作背景:

在近代,英国曾辉煌一时,当了二百多年的世界霸主。鼎盛时期的英国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号称“日不落帝国”,殖民地面积占到了世界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当时英国人在世界上简直横着走,英国人傲气的谁都瞧不上。但在19世纪末,随着德国的崛起,英国人的霸主地位遭到了德国人的挑战。

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两个军事集团的四个对应的名称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1914年,有同盟国和协约国这两大集团!同盟国主要有英国,美国,法国,沙皇俄国!协约国主要德国,奥胸帝国!

阅读全文

与英国二战有个什么公司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尼血龙木手串什么颜色是真的 浏览:510
意大利雅培和上海雅培是什么关系 浏览:470
意大利面条酱怎么配 浏览:87
中国良工阀门厂在哪里 浏览:201
美国与英国区别是什么 浏览:241
越南战争美军有哪些部队 浏览:21
榴莲泰国的和越南的哪个好吃 浏览:385
越南生意最好的理发店多少钱 浏览:433
怎么在印尼开通移动国际漫游 浏览:785
印度人怎么换衣服 浏览:595
中国象棋怎么看局 浏览:183
英国私人公司如何上市 浏览:819
在越南吃什么面 浏览:95
伊朗北部靠近哪个国家 浏览:911
人民币是印尼盾的多少倍 浏览:790
印尼的一亩地多少平方米 浏览:127
中国民航大学宿舍管理怎么样 浏览:473
英国做激光多少钱 浏览:671
英国护照加急多久 浏览:921
英国伦敦7月什么季节 浏览: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