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请说明下北爱尔兰和英国的战争
爱尔兰独立战争,又称英爱战争,是一场爱尔兰共和军在爱尔兰发动的游击战,以反对英国政府在爱尔兰的统治。战争理由是1918年由大多数爱尔兰籍英国国会议员建立的第一届爱尔兰国会的合法性。战争从1919年1月21日始,自1921年7月11日休战协议止。
1920至1921年,共和军与英国部队之间的游击战死亡人数超过1400人。其中有363名警察,261名英国正规军,550名共和军志愿者(包括14名被正式处决者)与大约200名平民。其他资料给出的数字更多。
另外还有557人在北爱尔兰死亡,大多数为平民,(仅在贝尔法斯特就有453人)。南方的死亡数字在伤亡中被分别统计,因为大多数人阵亡在7月11日停火协定签署,爱尔兰其他地区停止战斗之后。
(1)怎么看待与英国的战争扩展阅读:
爱尔兰独立战争的起因还要从1916年开始说起,当时爱尔兰地区的共和国宣布正式成立,而1918年的时候,爱尔兰地区也进行了大选,大选中开始建立国会的一员,并且单方面的想要建立独立的国会。
第一次召开国会的时候,内阁就向人们表示爱尔兰地区已经真正的独立了,因此想要共和军成为独立后共和国的武装力量,同时还要在都柏林发动对英国的作战。这样的情况也是共和军想要看到的,于是并没有提出其他的反对的意见,他们作为反对英国的力量开始策划游击战争。
B. 你怎样看待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的客观后果,首先打破清朝闭关锁国局面,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其次是加速中国社会内部变革,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旧制度的解体。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思想上,先进的知识分子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西学东渐的局面开始形成。
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的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场侵略战争。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野蛮、屈辱,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社会性质的变化。在政治上,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鸦片战争后,通过不平等条约,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破坏 。在经济上,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社会矛盾的变化。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三、革命任务的变化。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843年至1844年,《南京条约》规定的五处通商口岸相继开放。英国驻上海第一任领事,故意曲解《虎门条约》中关于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永久性居住的条款,又以“华洋分居,避免纠纷”为诱饵,迫使上海地方官员,用告示形式,公布了《上海租地章程》。其中规定:“洋泾洪以北,李家庄以南之地,准租与英国商人,为建筑房舍及居住之用。”这是外国侵略者在中国变相攫取的最早的租界。
战后短短几年,英国输华商品比战前增加了3.5倍,其中棉纺织品占总值的70%以上,增加了4倍多。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江苏松江、太仑一带是中国手工棉纺织业中心,素有“衣被天下”,的盛名。而鸦片战争以后,由于洋布畅销,“松太布市,销减大半”,东南沿海一些专以纺织为业的乡村,受到很大冲击。尽管这种现象是局部地区的情况,但它表明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外国商人还从中国收购大量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中国丝、茶的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丝、茶生产的发展。外商操纵着中国丝、茶的出口贸易,使中国丝、茶生产依赖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需要,日益殖民地化、商品化。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瓦解着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请看我给的网址~~
给不给分都无所谓了~
最重要的是要理解我们中国的耻辱~~
谢了~
C. 尼泊尔与英国战争是怎么影响了中国历史
尼泊尔与英国的战争叫做廓尔喀战争。指的是1814-1816年,英国和尼泊尔的一场战争。英国投入兵力2.4到3万人左右,尼泊尔军队大约1.2-1.4万人。历时一年半,最后以签订萨高利条约结束。从此尼泊尔成为英国保护国,直到二战结束。这是战争的大概情况,网络上大概也就这样。我尽量提供一些网络上没有的内容。其实这场战争很重要,影响了此后的南亚格局,对英国和中国都有影响。尼泊尔当时是中国的属国,但清朝没有帮它。是件非常遗憾的事。首先我们来说下战争的背景。尼泊尔是个有两千年历史的古国。人民由北方的蒙古人种和南方的雅利安人组成。历史上从没有被中国或者印度统治,一直是独立国家。即便是英国占领印度时期,这种独立性其实与地形有关。它是个山地国家,国土基本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理解尼泊尔历史和廓尔喀战争,得从这个地形出发。如果喜欢日本战国历史的朋友,可以把尼泊尔比喻成战国时代的日本。日本也是山地多,所以难以建立中央集权。尼泊尔也是,历史上尼泊尔的王朝指的都是加德满都谷地的政权。这个政权只能是诸侯的首领。
18世纪初,英国侵入印度。当时的莫卧儿帝国已经分崩离析。
这是英国扩张的形势图。英国人从孟加拉开始,据点在加尔各答。当时东印度公司征服了孟加拉附近许多土邦。但实力还不是很强。南边有个强大的马拉特联盟,是它头号敌人。英国人正在跟它斗。而当时尼泊尔也是分裂状态。加德满都的政权一分为三。于是在加德满都西边有个已经独立的廓尔喀王国开始进军加德满都。廓尔喀人是中世纪从印度移民过来的刹帝利种姓。自称月亮王族。当时进军加德满都的国王叫普里特维·纳拉扬·沙阿。
这是他的标准像。他被后世称为尼泊尔国父。他之所以进军加德满都,是因为他看到印度的许多土邦都被英国所灭,尼泊尔要避免灭亡,必须统一起来。他就像日本战国的织田信长,对外部世界比较了解,也有勇有谋。
他通过一系列战争和外交手段,于1768年占领加德满都,建立沙阿王朝。可惜尚未征服尼泊尔西部就死了。在他进军加德满都时,当时的尼泊尔政府曾向东印度公司求援。但东印度公司的军队走到半路就因为水土不服和廓尔喀人的伏击而全军覆灭。这是双方第一次交手。英军2400人。但普里特维很现实,还是力图与英国保持互不侵犯的政策,一心发展自己。他有句名言,尼泊尔是夹在两块巨石间的山芋。必须保持中立外交。然而他儿子比较短命,他死后由长孙继位,王叔摄政。摄政王统一了尼泊尔,但新国王长大后开始胡作非为。尼泊尔开始四处扩张。先是两次入侵西藏。结果被干隆打败。于是向中国称臣纳贡。然后觉得有了中国的靠山,又开始向印度发展。于是与南边的东印度公司发生了正面冲突。因为尼泊尔都是山地,南方有个平原地区叫特来平原。当时尼泊尔和英国的边境没有划定。尼泊尔于是不断南下。英国其实一直想征服尼泊尔。只是想等消灭马拉特以后。英国来南亚的目的其实就是赚钱。工业革命后,英国的纺织品行销全球。他希望在印度找到原料基地,然后打开中国的市场。这个时候是嘉庆帝时期。干隆时马格尔尼在北京寻求通商失败后,英国就一直想在西藏这边找突破口。要进入西藏,必须征服尼泊尔。正好尼泊尔人南下,英国人就决定先解决尼泊尔,再南下征服马拉特联盟。于是,1814年11月,英属孟加拉总督黑斯廷斯正式向尼泊尔宣战。
这是黑斯廷斯。
尼泊尔方面的主帅是首相比姆·森·塔帕。
如前面讲的,尼泊尔是分封诸侯的封建时代,普里特维试图建立中央集权,但尚未完成。地方上是住在城堡里的诸侯。在山上形成了许多要塞。实际上,这样的国家反而比中央集权的国家更难征服。所以英国人集中了两倍于尼军的兵力,全是近代化的武器。
这是英国红衫军。
廓尔喀武士
可以看到,廓尔喀武士和日本武士一样,也是带两把刀。但日本武士的短刀是切腹用的,而廓尔喀的短刀是致命武器,叫廓尔喀刀。据说拔出就必须见血。当然,尼泊尔人还有少量火枪和炮。长的叫亚特坎。尽管英国人做了充分准备。但还是对山地作战估计不足。英军分五路,从东西南三个方向进攻尼泊尔。但第一战就在一个叫卡朗加的地方被打败。少将吉莱斯尔率领的4000英军被600廓尔喀人打败。吉莱斯尔阵亡。
这个是描绘的当时的场景。图上据说是尼军指挥官孔瓦尔。到1815年中,英军出了个名将,叫奥克特罗尼。
他开始吸收非廓尔喀人的尼泊尔武士加入英军,用尼泊尔人对付尼泊尔人。开始取得一些胜利。形势逐渐对尼泊尔不利,于是尼泊尔不断向清朝请求支援。但嘉庆皇帝拒绝了尼泊尔的要求。认为夷狄之间的纷争不介入为好。尼泊尔前后五次求援都被拒绝,于是开始寻求跟英国人谈判。
英国人提出了割地赔款通商,并且掌握尼泊尔外交权的要求。谈了几个月,尼泊尔表示拒绝。于是英国人又开始大规模进攻,只到离加德满都80公里的位置。于是尼泊尔被迫签订《萨高利条约》,同英国讲和。其实英国之所以答应求和。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廓尔喀战争的难度大大超出他的想象。这场战争的资料现在很少,根据当时的一些外交文书显示,尼泊尔人损失数千,但英国人的损失也在八千人以上。如果打到加德满都,战争变成游击战,英国人可能前功尽弃。其二,英国人知道尼泊尔已经是中国属国,他暂时不想破坏和中国的关系。第三,当时嘉庆帝派干隆时的名将赛冲阿带兵到边境戒备,但赛冲阿擅自对尼泊尔和英国发出调停的要求,要两国罢兵。英国人怕清朝会介入。
这是合约签订的情景
根据合约,尼泊尔退出平原地区,割让近三分之一国土。图中斜线是英国的势力范围。白色是现在的国土,东西两段是割让的领土。最后说说战争后果。战败后,尼泊尔实际成为英国保护国。除英国人外,任何西方人不得进入尼泊尔。但尼泊尔并不甘心。首相比姆森塔帕开始了尼泊尔的近代化改革。暗中联络法国人建立近代军事工业。并且开始一些政治改革。塔帕家族是尼泊尔的大家族,比姆的行为主要依靠自己家族,英国人利用尼泊尔的内部矛盾,使另一个家族,潘德家族发动政变取代了比姆森。后来潘德家族不听话,又煽动拉纳家族发动政变,血洗宫廷,建立了将军政权。直到1951年。此后一百多年,被称为拉纳家族独裁时期。此后一百多年,被称为拉纳家族独裁时期。这期间,拉纳家族只做两件事。一是搜刮民财,然后存到瑞士银行。二是为英国提供廓尔喀雇佣军。廓尔喀战争的另一个后果就是英国人发现廓尔喀人的战斗力,开始组建廓尔喀军团。这只军团后来成为英国驻印军的中坚力量。在镇压印度民族大起义中立下汗马功劳。后来在一战二战中都有非常好的表现,被称为世界最强的雇佣军。想起了柯依拉蜡,90岁了还在当首相。当然,还有一个后果就是,英国人打开了进军中国西藏的通道。西藏几十年后就成了英国势力范围。
这是第一代拉纳家族的统治者,忠格。指挥廓尔喀战争的首相比姆森后来被尊为民族英雄,在政变后死于狱中。后人为了纪念他,建了一个比姆森塔,是加德满都的地标
D. 你如何看待二战日英两国的战争
日本和英国是二战时期的两大强国。作为两大阵营的主力,两国进行了多次交锋。不过,由于两国相隔很远,所以两国的较量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在东南亚战场,由于在马来亚战役中,英军被日军打的狼狈不堪,所以人们普遍认为日本比英国要强,认为英国人根本不是日本人的对手。然而,事实并不是如此。在长达四年的东南亚争夺中,除了战争初期日本赢了一波,其他时候基本都是被英国人按在地上摩擦,被英国人揍得满地找牙。
E. 如何看待鸦片时期的“和”,“战”之争
鸦片战争在还没有爆发时,也就是在禁烟的过程中强硬派和温和派的斗争,到后来就是主战和主和之间的争论。英国对中国的鸦片输入和后来的鸦片战争对中国来说是巨大的灾难,面对国家利益,清朝统治集团内部起了纷争。主和派认为中国部需要和英国作战,不值得和英国作战,不应该用战争也就是应该以中国的礼仪来感化,还有就是认为中国不是对手。而主战派认为中国有能力战胜英国的侵略和挑战,坚守利益底线。
首先,如果清不对英作战,那英国的军舰还是会来,而且对中国的不合理要求会很高,中国应该不会答应,所以,只会发生战争。但主和派的意思是,对英国,表示一下对抗就可以了,不可以和英国长时间作战。而是坐下来谈,但最终会谈好吗?我觉得和是一种消极的反抗,根本不能解决清政府的利益威胁。所以主和是行不通的。
F. 奇怪的战争,为什么说英法失败是可耻的你是如何看待的
因为英法当时的奇怪战争是其采取绥靖政策的直接结果。
绥靖政策也称姑息政策,其实质就是对(法希丝国家的对外)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
所以,正如英国正治家丘吉尔曾说的:慕尼黑协定是西方泯主国家向纳翠伍力威胁的“彻底投降”,“是英国未经战争而遭到的一次可耻的失败”。
在英国和法国的绥靖政策纵容下,1939年3月,法希丝德国侵占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9月大举进攻波兰,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G. 170年前的今天,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如何看待英国打败了世界经济规模第一的清政府
国家的繁荣有滞后性,也与统治者的实力有关,也就是说此时的清王朝内部已经腐朽不堪。
清王朝此时的
经济还是 自然经济中的小农经济,
政治是 封建主义君主专制统治,
外交政策是 闭关锁国以及朝贡贸易,
科技是 总结性的科学着作;
而英国的
经济是 发达的商品经济以及政府颁布了重商主义的政策,鼓励对外贸易;
在政治上是 君主立宪以及“议会至上”原则,
在外交政策上是 新航路开辟后的对外殖民扩张,
而在科学上是 实验科学,并成为欧洲的科学中心。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实际上是两种不同文明的碰撞——即 落后的农业文明与先进的工业文明 的碰撞。不应站在个人立场,主观看待。而是站在全球史观,客观评价。既看到英国的侵略性也看到中国实力本质上的落后。
H. 英国人是怎么看待鸦片战争的
在英国,人们已将这场战争遗忘。这场中国视为近代史开端的战争,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引发的波澜,可能比清廷内部还要大。战争发动前,英国各界关于战争道义、成本的议论非常多,战争胜利后更是带来极大震撼。英国人万万没想到,大清帝国如此不堪一击。
当时,英国人很喜欢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等,中国市场并不需要英国的商品,贸易因而出现逆差。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并不反对进口商品,它与亚洲各国的贸易比较通畅,对洋玩意儿很感兴趣,像地图、武器以及鸦片。
英国选鸦片而不是别的商品来弥补逆差,主要出于经济上的方便,鸦片就在殖民地印度种植,成本很低。19世纪开始,英国意识到鸦片可以用作麻醉片,中国人也有消费需求。他们预感到这是一大商机。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中国请求通商失败是转折点,由于没有完成任务,马戛尔尼等人回国后非常失望,他们消极地向西方介绍中国,由此而形成的负面看法主导着讨论中国的话语空间,最终被英国人吸收了。
另外,英国新教教会的传教热情非常高,自我道德感非常良好,对已知的中国文明越来越不耐烦、不宽容。最关键的因素还是经济利益,英国与中国交往的目的是要实现非常具体的经济目标,英国人希望中国市场开放解决经济问题,而恰恰又在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社会没有更多耐心。
当时,英国国内的辉格党赞成出兵,而托利党反对,理由多是基于“道德”因素。其实,托利党的反对有为了攻击而攻击的因素。英国体制下,打或不打还是要由议会决定。虽然赞成票与反对票差距很小,但并不影响战争的进行。
反对派会计算战争花费,更会考虑“道德”问题。如《泰晤士报》提到,“要保护一个‘非法的麻醉片的贸易’而打仗”十分不义,这会让国家在世界以及历史上的名声不好。“英国人如果打鸦片战争,以后还有什么脸跟中国谈文明?”19世纪的英国看上去挺有道德感。
清军主战派不很了解英军诸如武器、舰船等情况。英军有一些武器是全新的,甚至有的武器就是为了这场战争而发明的,比如复仇女神号(Nemisis),它不受风势影响,能入浅水河,对清军水师破坏力极大,它是英国政府在极秘密的情况下设计出来的。
更令人吃惊的是,战争打了三年(1839-1842),几千人的英军竟然没有遇到后勤补给的问题。补给大多来自中国内地居民提供的吃穿。英军攻打宁波时的一个冬天,士兵与附近的人民冲突不断,当地人被迫提供食物。另外,在广州,不少民众也自发帮助,当导游、搜集情报等等,只要英军给钱。这体现了中英双方的“务实”行为,双方很“现实主义”,民众要挣一点钱,而英军需要食物、情报,二者一拍即合。
普通的英国士兵或指挥官如何看待第一次鸦片战争?士兵不太考虑战争是否合法。他们多数人没想到清军会那么弱,同时非常震撼一些满人士兵的顽强抵抗,描述的语气五花八门,有人轻松,也有人看到,那些中国士兵仅仅是因为技术落后,就那么容易地被杀死了,实在令人沮丧、压抑。在英国,你可以去很多地方查看军队的档案,通过一些书信、日记等文献感受更个人化的理解。
一个例子说有3000名清兵愿意投靠英军,不为钱财,只因不喜欢满人,在他们眼中,满汉差异大过华夷之别。当时不少汉人对满人的制度系统很不满意。我不敢说这是种族主义的因素,至少是有民族之间的冲突。之所以有汉人愿意帮英军,可能是“务实”的考量。
19世纪中叶的英国在全球都有战争,譬如英阿战争、英缅战争。而鸦片战争对英国的象征意义更大。此前,英国眼中的中国是个大帝国,但通过战争把天朝打得一败涂地,英国人的民族信心爆棚。他们万万没想到,清军比英军落后那么多。而同时,因为英国胜利的事实,国内此前的很多反对意见销声匿迹?。因为成功人们就忘记了曾经的怀疑。这是个很奇怪的现象。
19世纪英国的对外战争史上,鸦片战争不会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战争范围毕竟比较小,英国出兵没超过1万人,重要性不如1857年印度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起义。长期以来,西方人的世界历史观念里,中国是个边缘的存在。英国人更关心大英帝国在印度、中东、非洲的活动。
英国一些观察者认为鸦片战争前中国很封闭,是英国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其实18世纪的清朝并不忽略或蔑视外来物品,他们尽量地在了解,这关系到自己的权威以及经济利益。还有人认为,封闭的清朝需要英国打开,他们太夸大英国的重要性了。如果说鸦片战争是中国百年“屈辱”史的开端倒符合事实。
有资料说这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开端。不恰当,中国走向民族国家至迟要到20世纪初。鸦片战争时的“中国人民”不是一个统一、团结的实体,帝国内部政治、社会、文化形态十分复杂。
辛苦整理,望采纳
I. 如何看待滑铁卢战役
滑铁卢战役是战争史上着名的战役,它最终决定了拿破仑及其帝国的命运,对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对法国的影响:
结束了拿破仑帝国,标志着大革命以来法国对外战争的结束。法国作为战败国,与反法联盟签署了《维也纳和平条约》。多年来,对外扩张所得的领土全部丧失,革命前仅限于本地,同时丧失了欧洲霸权地位。
2、对世界的影响:
反法联军获得了决定性胜利。奠定了英国全球霸权的基础。滑铁卢战役后的维也纳会议上,英国虽然没有得到位于欧洲大陆的领土,但却获得了今天的南非、特立尼达、斯里兰卡等地的所有权。这些地区成为英国海军的战略基地,随后被用来控制它庞大的殖民帝国。
3、对拿破仑的影响:
拿破仑一世于6月22日宣布退位,拿破仑战败后被放逐至圣赫勒拿岛,自此退出历史舞台。
(9)怎么看待与英国的战争扩展阅读:
滑铁卢战役失败的原因:
1、官兵素质
尽管拿破仑任命大武上将为陆军部长,两个月内组织了28.4万人的军队,军队中有许多退伍军人,但整个军队的组建都很匆忙,缺乏训练、枪支弹药和马匹。军队中甚至缺少高级和中级指挥官,因此像格鲁施这样的平庸者也应该带头。
当法国军队决定在滑铁卢作战时,他们被迫使用师纵队进攻。每个营分成三条横线,每个师在前面形成200人的大方阵,纵队纵深24-27列。他们的行动很笨拙。
2、兵力分散
拿破仑一直主张集中优势兵力。但这项服务一开始就奇怪地分散了。在里尼战争中,拿破仑在敌情不明的情况下,派了一支内伊大军绕过将军的右翼。
结果,奈伊出其不意地跑进了英国军队。也就是说,他放弃了迂回围歼将军军的任务,受到了次敌的制约。此后,他只派了一支军队缓慢前进,但也未能到达战场。
滑铁卢战役中,法国人表现出极大的勇气,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被打败了。拿破仑的政治生活和军事生涯结束了。
3、普鲁士反攻
拿破仑计划集中兵力打败普鲁士军队。滑铁卢最后一战前两天,法国军队在里尼击败了普鲁士军队。然而,由于第1军迷失方向,没有及时到达战场,第6军距离太远,动员太晚,使得里尼战役成为一场溃败,而不是一场预期的歼灭战。
拿破仑并没有在16日晚组织追击将军的军队,而是在第二天派出格鲁希元帅和34000人。然而,为时已晚。格鲁希没有找到解放军,而是浪费了大量兵力,但解放军最终加入了英军,参加了滑铁卢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