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英国羊毛产业什么时候开始的

英国羊毛产业什么时候开始的

发布时间:2022-08-27 08:38:13

1. 国际羊绒产业的历史

山羊绒是世界上名贵稀有的特种动物纤维,纺织工业的高档原料,被人们誉为“纤 维钻石”、“软黄金”。它是山羊为抵御寒冷而在山羊毛根处生长的一层细密而丰厚 的绒毛,简称羊绒。气候愈寒冷,羊绒愈丰厚,纤维愈细长。由于亚洲克什米尔地区 在历史上曾是山羊绒向欧洲输出的集散地,所以山羊绒在国际市场上习惯被称为 Cashmere,中国采用其谐音为“开司米”。与其他纤维相比,羊绒具有光泽自然、柔 和、纯正、艳丽等优点。

一、世界羊绒业的发展概况
1.产量概况 世界山羊绒的主要生产国家有中国、蒙古、伊朗、阿富汗、哈萨克
斯坦、吉尔吉

斯斯坦、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国家。中国是世界上羊绒产量最大的生产国,约占世界 总产量的 70%以上;蒙古生产羊绒约 20%,还有极少的一部分羊绒生产在其余的国家。 由于山羊绒的重要经济价值和多种用途,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澳大利亚、新西兰、苏
格兰、美国等也相继开始发展山羊绒产业。

在中国,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山西、河北、陕西、山东和 辽宁等地区是中国山羊绒的主要产区。内蒙古是中国绒山羊数量最多、产绒量最高的 山羊绒优势产区.约占世界羊绒产量的 1/3,素有“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看内 蒙古”的共识。
2.质量概况 羊绒的价值受三种因素影响:细度、长度和颜色。国际纺织工业部
门对山羊绒的
细度要求以直径 13.0~16.0μm 的为最好,在国际市场上直径在 16.0μm 以下、长

度长的山羊绒价格最高,随直径加粗单价也随之下降。颜色分为白绒、青绒、紫绒,
其中白绒最珍贵,仅占世界羊绒产量的 30%左右。蒙古产的羊绒,颜色以青、紫为主, 约有 5%的白绒、70%的青绒和紫绒,长度为 35~37mm,细度在 13~15μm 之间。阿 富汗、伊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西亚国家产的绒,颜色以深色为主,细 度粗,长度短,手感较差。阿富汗山羊绒纤维直径为 16.5~17.5 μm;伊朗山羊绒 纤维直径为 17.5~19 μm,只能纺织粗纺的羊绒制品:俄罗斯的顿河山羊绒纤维直径 19.5 μm;土耳其山羊绒纤维直径为 16~17μm:澳大利亚野化山羊绒纤维直径 16.5~

16.9 μm。中国的山羊绒不仅细度好,纤维直径为 13~15μm,而且白绒的比例较高, 约占 40%。

在中国北部地区,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辽宁等地,主要生产 长度 34~42mm 以上的白无毛绒.是针织服装的主要原料;中部的陕西、山西、山东、 河北等地。产 22~32mm 的无毛绒,适合制作粗纺梭织产品。西藏的紫绒,以细度 14.8μm,长度 34mm 的手感好,颜色纯正,风格独特,受到市场的欢迎。辽宁白绒山 羊的个体产绒量较高。内蒙古的阿拉善绒山羊、阿尔巴斯绒山羊、二郎山绒山羊,以 及赤峰塞罕绒山羊生产的被称为绒中极品“白中白”(长度 36mm 以上、细度 15.3μm 以下)和西藏选育的藏北自绒山羊生产的白绒,质量尤佳。

二、世界羊绒产业的贸易现状

英国、意大利、日本、美国等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山羊绒进口国。据《中国海关 统计年鉴》统计显示,2006 年意大利进口原绒 2254 吨,英国进口 408 吨,日本 345 吨,美国由于受经济增长缓慢的影响,进口原绒较往年减少。对于羊绒出口国家,2006 年蒙古出口原绒 927 吨, 出口金额 2222.4 万美元:哈萨克斯坦出 121 389 吨,出口 金额 151.4 万美元;比利时出 121318 吨,出口金额为 226.4 万美元:土耳其出 121119 吨;伊朗出口 115 吨。从全球格局看。近几年羊绒产业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美国 本土大生产企业逐步退出;其次日本的很多羊绒产业日渐萎缩。由于本国的高成本, 日本纺织业纷纷将工厂搬到中国生产。1989 年日本进口无毛绒过 1000 吨,2002 年进 口不足 400 吨。传统的欧洲羊绒生产大国,如英国(曾经是世界上羊绒加工量最大的国 家,每年进口山羊绒占世界贸易量的 60%)、意大利等国家。由于劳动成本高,也开始

将纺织企业向中国转移。

由于羊绒生产的资源优势,中国除国内生产的羊绒大部分在中国加工外,每年从 蒙古等国进口的 3000 吨羊绒也在中国加工。集中了全世界 93%的羊绒原料,主要出口 到日本、美国、意大利、英国、法国等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占世界出口量的 80%。据 统计,2006 年中国羊绒及其制品出口 15.7 亿美元,其中羊绒及无毛绒出口 3201 吨, 金额 2.38 亿美元;羊绒衫出 1212087 万件,金额 6.02 亿美元;羊绒围巾出口金额 为 4.3 亿美元;羊绒纱及其他制成品出口金额为 3 亿美元。较前几年相比,中国的原 绒出口比例下降.羊绒制品出口增加。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受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形势不景气的影响。1998 年中 国羊绒出口价格下降,出口量也有所下降。1999 年羊绒生产过剩,价格下降到最低点 4.73 万美元/吨,出口量达到历史最高点 5074 吨,比 1998 年增长约 1.5 倍。2000 年国际市场有效需求增多,羊绒出口价格比 1999 年上涨 0.71 倍;但由于 1999 年羊 绒价格暴跌引发一些小企业纷纷倒闭,致使出口量下降 38%。这两年国际市场波动较 大,超过了正常的需求量,造成外商库存增加。此外,部分企业为了牟取利益,将含 绒量低的劣质羊绒制品出口到国外,引发多起退货索赔事件,导致外商进货十分谨慎, 2000 年羊绒出口订单比 1999 年减少 30%。其中日本、美国、欧洲订单降幅分别为 50

%、20%和 20%。从 2002 年开始,羊绒产业的出口量和价格呈现稳步发展,上下浮动
不是很大。

中国羊绒贸易受国际、国内政策影响较大。2004 年 1 月 1 日,中国政府取消了山 羊绒 13%的出口退税政策,使生产羊绒的企业不得不按成本定价,出口价格攀升,从 源头上整治了山羊绒无序出口的混乱局面,规范了竞争环境。2005 年 5 月 1 日,欧、 美等国家取消对中国纺织品配额限制,实现全球纺织品贸易一体化。但是,欧、美等 一些国家和地区担心中国纺织品巨大的出口潜力。采取各种贸易救济措施,对中国 20 种产品进行限制或设限调查。据海关统计,2005 年中国无毛绒、羊绒衫创汇额分别仅 为 3 亿和 6 亿美元。

三、世界羊绒产业的发展趋势

在世界贸易环境日益平等的今天,羊绒产业会在更有综合国际竞争力的地区得到 快速发展。从国内外羊绒产业的现状和走势来看,世界羊绒产业的发展将呈现以下特 点:
1.羊绒制品的消费迈向平民化,消费量逐年增加 在欧洲,羊绒制品的消费是高
收入阶层的专利。从经济学角度讲,羊绒制品属于
高档消费品,无论是增加收入还是降低价格都会使需求量增加。随着羊绒工业的发展
以及全世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羊绒制品正在逐步迈向平民化,消费需求逐年扩大。 很多国家的制造商也在致力于打造低价位羊绒衫,将其毛衣工业设置到低成本国家, 低价位使欧盟的羊绒衫进口迅猛增长。在法国巴黎国际服装批发商展设立的纯羊绒制 品展会上,参展商推出了 100%纯羊绒的针织衫,卖给零售商以每件售价 17.5 欧元(约 合 180 元人民币);零售商随后将这些衣服卖给消费者的价格为每件 30~40 欧元。同 时,Gap、贝纳通、Zara 和 Mango 等时装品牌推出了售价几十欧元的羊绒混纺产品。
2.配额制度取消后,羊绒市场将会出现重新整合的发展趋势 取消配额制度后,
羊绒产业将会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最优化的资源配置,羊绒产
业链条将在一个公平、自由、互利的全球市场竞争中重新发挥它的作用。因此,世界
所有羊绒企业都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国际市场上的羊绒衫有 3/4 是中国产品,但是真正挂中国品牌的不足 20%。前几 年受配额限制,中国出口的羊绒制品大部分以 OEM 的开工进入国际市场,靠“贴牌” 低价售卖产品,使中国羊绒制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售价一直高不起来。2005 年羊绒制品 出口的平均价格为 30 美元,最低 16 美元,是英国苹果牌羊绒制品的 1/4,是意大利劳 罗比亚娜牌羊绒制品的 1/3。而外国企业的贴牌售价是进口价格的 3~4 倍甚至 10 倍以 上,国外企业每批产品销售 50%左右就能获利,即使过季后廉价甩卖依然有利润。

羊绒市场的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随着 2005 年全球纺织品配额的取消,国际市

场空间扩大,中国的羊绒制品生产能力将进一步释放,中国羊绒业由于其资源优势和
产品优势,将吸引更多的国外资本、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等要素,加强与各国的合作.促 进中国羊绒业在质量、管理、环保、品牌等方面的发展,推动产业升级。而外国的一 些羊绒制品企业,即将面临中国羊绒制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的冲击,将会寻找劳动力 较中国更为廉价的发展中国家作为合作伙伴,开辟多元化市场。因此,羊绒市场将在 新的贸易环境下,重新整合。
3.中国的人民币升值将导致国际市场的羊绒制品在短期内减少 中国是世界羊绒
及羊绒制品主要的生产和出口大国,而低价位是中国羊绒出口的
优势,人民币升值意味着羊绒出口价格的相对提高。此时会降低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
上的价格竞争力。羊绒出口企业还会遭受出口收入转化成人民币时的汇兑损失,降低 羊绒出口企业的利润率。另外,2007 年人民币升值、劳动力价格上升、原材料和能源 价格的上涨等导致生产成本增长,这将对出口贸易依存度大的羊绒企业造成短期冲击, 尤其是严重影响那些以低价格取胜、科技含量较低的羊绒制品出口。

综合以上因素,中国人民币升值对国内外的生产成本产生了重大影响,将进一步 引导资本向更有利润空间的产地转移。因此,国际上的企业将在成本更低的国家投资
建厂。中国的羊绒生产企业短期内会在国内销售羊绒制品;长期内从降低成本和增加 效益上挖掘潜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出口呈恢复性增长。
4.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创建自主品牌将成为世界羊绒市场竞争的主题 在面临
环保和竞争环境严峻的影响下,世界羊绒产业的竞争逐渐由产品质量竞争
发展为个性服务和品牌价值的竞争。意大利、英格兰、法国等国家不产羊绒,却拥有
世界羊绒顶级品牌。而中国羊绒行业虽然已有几十个知名品牌,但“走出国门”的自 主品牌却寥寥无几。中国羊绒最大生产企业鄂尔多斯集团一直尝试在国外打自主品牌, 但在 2006 年出口产品中自主品牌仅占 10%左右,其他都由世界知名的服装销售商贴牌 销售。

2. 中世纪英国的经济发展概况

罗马人自公元43年由皇帝克劳迪乌斯统治以来,经济得到发展,但在5-7世纪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统治初期得到大肆破坏
差不多在8-9世纪,不列颠经济又开始得到发展,特别是伟大的国王阿尔弗烈德的统治下
但是英国中世纪经济发展的高峰应该在1066诺曼征服之后,特别是12世纪以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十三世纪到十四世纪,英国的支柱产业羊毛业迅猛发展,与欧洲大陆,特别是法兰西统治下的佛兰德尔发生贸易交往,英国负责将羊毛原料输往佛兰德尔,由后者加工后,再输往欧洲各地
15世纪以来英国的航海业也得到很大发展,15世纪后期,都铎王朝建立后,意大利人卡博特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往北美探险,发现了纽芬兰岛,仅次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年
而中世纪的伦敦城,经济也是得到提高,伦敦城里有几百种行业,街道,住宅分布的错落有致。伦敦是英国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也和大陆,特别是汉撒同盟以及巴黎,意大利威尼斯发生联系,是汉撒同盟的四大贸易交往站之一
其他城市,诸如爱丁堡,格拉斯哥,曼彻斯特也都不同程度的发展起来
最终形成了市民阶层,他们是英国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
而中世纪英国经济发展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最终导致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英国进入近代时期

3. 中世纪有特权的修道院,羊毛贸易为何能成为其中的顶梁柱

因为当时的修道院拥有一定的豁免权,而英国的羊毛贸易很发达,修道院通过出口羊毛的羊毛税获得利润,后来因为羊毛贸易的利润非常大,从而导致修道院开始重视起羊毛贸易。当时的英国人拥有得天独厚的羊毛生长环境,因此在羊毛利润的促使下,修道院也开始进行羊毛贸易。

而在英国的众多修道院,不仅自己在国内进行羊毛贸易,同时还将羊毛出口到欧洲地区,带动了当时整个英国地区的羊毛贸易。而在修道院的收益中,羊毛所获得的利润是最大的,因此一度成为英国修道院的经济支柱。因为羊毛带来的丰厚的利益,导致当时的修道院在自身的经济实力下,又重新修建了很多的修道院,甚至是影响了当时整个西欧的经济发展。

虽说修道院拥有众多的羊毛贸易,但是在对羊毛公司的管理上,修道院有着井然的次序,同时还有自己的运营模式。

4. 织毛衣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说起这手工编织毛衣的来历,确实久远,最早的手编毛衣,应该出自古代游牧部落的牧羊人之手。在远古时代,人们最初的衣服是兽皮和毛衣树叶,后来逐步发展,出现了纺织品,在中国,纺织品的原材料是丝与麻,可以说是贵人穿丝贱人披麻;在中亚游牧民族地区,纺织品的原材料是毛,以羊毛为主。

(4)英国羊毛产业什么时候开始的扩展阅读

欧洲最早以编织技术擅长的人群,是被西班牙天主教皇室所雇佣的穆斯林织造匠。历史上,毛料编织技艺的传播路径也是从中东出发传往欧洲,经过地中海贸易的催化在欧洲兴盛,再趁着欧洲殖民地的扩张普及到美洲。

可以说哪里有“穿暖”的需求,织毛衣的技巧就会传播到哪里,伴随羊毛产业的发展,织毛衣也成为欧洲中世纪养活众多人口的一个重要行业。以英国为例,从12世纪起,“羊毛是中世纪英格兰经济的基石”。

温带海洋性气候、白垩质土层,有盐分的空气为牧羊业发展提供理想之地,优质的英国羊毛远销佛兰德斯、荷兰和意大利。羊毛贸易下的羊毛税构成了英格兰王室最丰厚的收入——1290年至1294年,英国王室每年的羊毛税有3万3千英镑,占其收入的70%以上。

5. 16—19世纪历史发展中,英国圈地运动经历了哪几个历史阶段

一、劳动力转移
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最早开始于11-12世纪,这是世界上出现的第一次农村人口向城市持续转移的浪潮。这一时期迁移的对象主要是穷人,迁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存,距离也比较长。在16-17世纪,圈地运动使英国又出现了第二次劳动力快速向城市转移的浪潮。这一时期迁移的对象主要是
工业革命时期的失业大潮
商人、工匠和青年女性,迁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前途和获得丰富的生活资料,迁移的距离较短。但是,英国劳动力流动最稳定、规模最大的时期是从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开始的。因为此前的两阶段虽然劳动力转移规模比较大,但到工业革命前的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农业人口仍占总人口的80%以上,而到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中叶,英国的农业人口急剧下降到总人口的25%。
第一,农村人口的持续增长。
近代以来,英国的农村人口一直不断增加。适度的人口增长在开始时的确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经济的增长反过来又加速了人口的不断增加。随着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英国土地长子继承制的制约,人口与土地的关系日趋紧张,许多没有继承权的贵族子女和一些佃农为了生存不得不移居他处,迁移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工矿区。
第二,圈地运动和农业革命。
始于15世纪的英国圈地运动,是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圈地运动中,许多农民丧失了自己的土地,失去了收入来源,在农村失去生存基础的农民不得不加入自由流动的人流。随着圈地运动中农村公用土地残余的消失、土地私有权的最终确立以及农业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普遍建立,农业生产者和生产资料进一步分离。这样,一大批农民变成为城市中第二、三产业劳动力的重要来源。
此外,圈地运动还引发了农村经济变革,如大农场的建立、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等。农村经济变革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英国的农业属混合型结构,种植业和畜牧业差不多各占50%。随着畜牧业比重的提高,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下降,使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成为多余;另一方面,圈地运动以及后来的工业革命也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引发了农业革命。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耕作制度、生产的规模化程度、农业机械化等都明显提高,使农业释放了大批的劳动力。
第三,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产业结构的变化。
到18世纪中后期,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机器生产开始代替手工劳动,工厂代替手工工场及家庭作坊,使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和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从事制造业、采矿业、运输业、商业和家庭服务业等众多行业的人口逐年提高。随着生产要素和人口的集中以及工业化的继续推进,19世纪英国建立了一大批工业城市。除了城市中迅速发展的第二、三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
英国圈地运动
力,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外,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的“拉力”表现在三方面:首先,城市工资水平比农村要高,大量农村人口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都向城市迁移;其次,城市救济水平比农村高,很多农村的贫困者流向城市希望得到政府的救济;最后,城市的生活环境和文化娱乐设施等对生活单调的农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另外,工业革命也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交通的发展为人员和货物运输提供了快速、廉价的交通工具,也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英国的工业革命引起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经济结构的变化,是推动劳动力转移的决定性因素。
第四,人口流动制度障碍的消除。
在中世纪,封建领主为了确保庄园拥有足够的劳动力建立了庄园劳役制度。他们采取各种措施实行财产扣押制度、担保制度和罚金制度等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人为地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另外,工业革命以前及早期的一些法律(主要是《济贫法》和《定居法》)也限制了人口的流动。在农奴制、劳役制度崩溃后,特别是在工业革命以后,为了满足工业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政府颁布和修改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消除了限制人口流动的制度障碍。其中,1846年颁布的《贫民迁移法(修正案)》使一些贫民不再被遣返原籍;1865年议会通过的《联盟负担法》扩大了救济贫民的区域范围和贫民居住地范围,使限制定居地不再可能。这些约束性制度因素消除之后,大大促进了劳动力的转移和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圈地运动

15世纪末叶至19世纪中叶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和新封贵族使用暴力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这种情况在英、德、 法、荷、丹等国都曾先后出现过,而以英国的圈地运动 最为典型。 所谓圈地,即用篱笆、栅栏、壕沟把强占的农民份地以及公有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大批丧失土地和家园的农民成为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最重要手段之
一。

中世纪的圈地运动
中世纪的欧洲,在西起英格兰,东至乌拉尔山,南迄比利牛斯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北至麦和瑞典南部的广大平原上,大体都盛行敞地制。敞地制起源于农村公社的土地形式。每年收割后,庄园主和教堂的条田、农民的份地都按惯例撤除各自设置的篱笆、栅栏等物,敞开作为公共牧场。敞地以外的公有地名为庄园主所有,实属农民共有。田地的分散给农民的耕种和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在12世纪中叶,英国就有人将分散在各片大田的条形地通过交换而合并起来。这种趋势在盛行敞地制的各国都是共同的,只有先后之别。13世纪,英国庄园主根据《默顿法令》,圈占公有地以至份地。在14、15世纪农奴制解体过程中,圈地现象愈演愈烈。

15世纪末至17世纪末的圈地运动
15世纪末叶、16世纪初叶,欧洲直通印度新航线的开通和美洲大陆的发现,以及环球航行的成功,使英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增长,进一步刺激了英国羊毛出口业和毛织业的发展。羊毛价格不断上涨。养羊业成为获利丰厚的事业。往往10英亩牧场的收益超过20英亩的耕地。英国圈地运动最早从工商业较发达的东南部农村开始。地主贵族最初圈占公有地,后来圈占小佃农的租地和公簿持有农的份地。在宗教改革中,国王把没收的教会领地赐给亲信宠臣,或卖给乡绅、土地投机家、市民、商人和工场主。他们变成新贵族,也大规模地圈占农民土地。根据1630年和1631年的调查报告,莱斯特郡在两年内圈地10万英亩,约占
该郡土地 2%。大部圈占地变成牧场。主要的圈占者是乡绅。1485~1550年他们在莱斯特郡圈地的面积占圈地总面积的60%。大批农民被迫出卖土地,或远走他乡,或到处流浪,陷于极端悲惨的境地。t.莫尔在《乌托邦》(1516)中,辛辣地指责这是“羊吃人”。

圈地运动引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1536和1537年,林 肯郡和约克郡先后爆发农民起义。1549年又爆发凯德起义。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圈地运动有所收敛。都铎王朝与早期斯图亚特王朝考虑到兵源、财政和社会治安诸因素,基本上采取反圈地政策。1489年,亨利七世下令禁止圈占20英亩以上的农庄。1515年亨利八世限令在一年之内将改为牧场的耕地复原,但这些法令均没有实施,形同虚文。为压服被剥夺了土地的农民,政府一方面颁布“血腥立法”,禁止流浪,用监禁以至死刑强迫农民充当雇佣劳动者;另一方面,于1601年颁布济贫法,规定各地教区开征济贫税,规定只有在教区居住一定年限并曾从事劳动的失业者,才能领取救济金。目的在于以点滴的救济金来涣散失业贫民的反抗情绪和把他们束缚在一定地区,以便资本家雇佣。

16世纪末叶和17世纪初叶,英国城市人口日益增多,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市场对谷物、肉类的需求大大增加。于是,圈地运动又重新加强。1593年议会废除反地法令,引起圈地狂潮,大量耕地改为牧场。1597年虽因连续 4年歉收而恢复反圈地法令,但在都铎王朝最后一次议会(1601)中,剥削阶级的舆论已倾向于最后废除反圈地法令。1607年中部各郡反圈地起义又迫使统治阶级继续采取反圈地措施。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剥削阶级已不再反对圈地。从1688年起,大地主掌权的政府逐渐改变政策,公开支持圈地。到18世纪开始的时候,英格兰3/5以上的耕地仍未圈围而处于敞地制下,其余约2/5的耕地虽被圈者数量有限,但旧的共耕制的村庄公社已被摧毁。

18世纪初期至19世纪中期的圈地运动
英国资产阶级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因此,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地主贵族为了生产肉类和商品粮以供应城市的需要,扩大投资,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同时加速进行圈地。资产阶级则大力鼓励圈地。政府通过议会立法使圈地合法化。地主贵族依靠国家机器,强迫农民服从圈地法案。农民无力负担圈地费用,或因失去公有地使用权而无法维持生产和生活,被迫出卖土地。随着1701年条播机的发明,开始了农业生产技术的革命。于是生产关系的革命就在更加广泛的基础上深入开展。18和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有关圈地的法案,共批准圈占 269万公顷共耕地和公有地。1845年以后,圈地运动已近尾声。1876年公布的禁止非法圈地的法案虽只应用于公有地,但圈地作为一种运动业已结束。

欧洲大陆的圈地运动主要发生在18、19世纪。德意志、法国、俄国和丹麦的圈地运动主要是通过政府法令实行的。捷克和波兰在1918年以后也出现过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的后果
在圈地运动中,以农民的血肉和尸骨换来了农业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到19世纪末,约曼虽有 6万多户,但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失。大部分破产农民流入城市,成为雇佣工人和产业后备军,为产业革命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农村阶级结构已由大地主、资本主义农场主和农业工人组成。k.马克思高度地概括圈地运动的后果是:“自亨利七世以来,资本主义生产在世界任何地方都不曾这样无情地处置过传统的农业关系……。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切关系,不仅村落的位置,而且村落本身,不仅农业人口的住所,而且农业人口本身,不仅原来的经济中心,而且这种经济本身,凡是同农业的资本主义生产条件相矛盾或不相适应的,都被毫不怜惜地一扫而光。”
++++++++++++++++++++++++++++++++++
羊吃人的圈地运动

在15世纪的英国,除了那些公有地之外,每一块土地早已有了自己的主人,为什么还能出现重新圈占土地的情况呢?说起来确实很让人奇怪,但发生在英国却是必然的。

在15世纪以前,英国的生产主要还是以农业为主,纺织业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是个不起眼的行业。随着新航路的发现,国际间贸易的扩大,在欧洲大陆的西北角的佛兰得尔地区,毛纺织业突然繁盛起来,在它附近的英国也被带动起来。毛纺织业的迅猛发展,使得羊毛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市场上的羊毛价格开始猛涨。英国本来是一个传统的养羊大国,这时除了满足国内的需要而外,还要满足国外的羊毛需要。因此,养羊业与农业相比,就变得越来越有利可图。这时,一些有钱的贵族开始投资养羊业。

养羊需要大片的土地。贵族们纷纷把原来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走,甚至把他们的房屋拆除,把可以养羊的土地圈占起来。一时间,在英国到处可以看到被木栅栏、篱笆、沟渠和围墙分成一块块的草地。被赶出家园的农民,则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这就是圈地运动。

当时一位着名的作家托马斯·莫尔在一本叫作《乌托邦》的书中写道:“绵羊本来是很驯服的,所欲无多,现在它们却变得很贪婪和凶狠,甚至要把人吃掉,它们要踏平我们的田野、住宅和城市”。

圈地运动首先是从剥夺农民的公共用地开始的。在英国,虽然土地早已有主,但森林、草地、沼泽和荒地这些公共用地则没有固定的主人。一些贵族利用自己的势力,首先在这里扩大羊群,强行占有这些公共用地。当这些土地无法满足贵族们日益扩大的羊群需要时,他们又开始采用各种方法,把那些世代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出家园,甚至把整个村庄和附近的土地都圈起来,变成养羊的牧场。

曾经有一群农民在向国王控诉一个叫约翰·波米尔的领主的上诉书中写道:

“这个有权有势的约翰·波米尔用欺骗、暴力占有您的苦难臣民——我们的牧场,这些土地是我们世代所拥有的。他把这些牧场和其它土地用篱笆围上,作为自己所有。

后来,这个约翰·米波尔又强行夺取了我们的住宅、田地、家具和果园。有些房屋被诉毁,有些甚至被他派人放火烧掉,我们被强行驱逐出来。如果有谁不愿意,波米尔就率领打手包围他的家。这些人手持刀剑、木棒,气势汹汹,凶猛地打破他家的大门,毫不顾忌他的妻子儿女的号哭。

约翰·波米尔为了圈占我们的土地,不惜将我们投入监狱、毒打、致残,甚至杀害,我们现在连生命都难保全。”在这种强行的圈地运动中,农民以前以各种形式租种的土地,无论是以前定下的终身租地,还是每年的续租地,都被贵族强行圈占了。这些成为牧场主的贵族们还互相攀比,使他们的牧业庄园变得越来越大。

英国的圈地运动从15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18世纪末。英国全国一半以上的土地都变成了牧场。在圈地运动的发展过程中,虽然英国国王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颁布了一些企图限制圈地程度的法令,但这些法令并没起多大的作用,反而使圈地日益合法化。

为了使被驱逐的农民很快的安置下来,英国国王在颁布限制圈地法令的同时,也限制流浪者,目的是让那些从家园中被赶出来的农民,去接受工资低廉的工作。凡是有劳动能力的游民,如果不在规定的时间里找到工作,一律加以法办。通常,对于那些流浪的农民,一旦被抓住,就要受到鞭打,然后送回原籍。如果再次发现他流浪,就要割掉他的半只耳朵。第三次发现他仍在流浪,就要处以死刑。

后来,英国国会又颁布了一个法令,规定凡是流浪一个月还没有找到工作的人,一经告发,就要被卖为奴隶,他的主人可以任意驱使他从事任何劳动。这种奴隶如果逃亡,抓回来就要被判为终身的奴隶。第三次逃亡:就要被判处死刑。任何人都有权将流浪者的子女抓去作学徒,当苦役。

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两代国王统治时期,曾经处死了大批流浪的农民。圈地的结果,使英国的农民数量越来越少,失去土地的农民只好进入城市,成为城市无产者。为了活命,他们不得不进入生产羊毛制品的手工工场和其它产品的手工工场,成为资本家的廉价劳动力。在这种手工工场里,工人的工资十分低,而每天则要工作十几个小时。

18世纪后,英国国会通过了大量的准许圈地的法令,最终在法律上使圈地合法化,英国农民的人数为此减少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数量。

圈地运动为英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种“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为它准备了大量的、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的劳动者。

6. 英国工业革命的工业革命的兴起


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继承王位的时候,从英吉利海峡的那一边,不断地传来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探险家成功发财的消息。这些消息,是一个即将全面来临的时代,对懵懂的人们发出的清晰信号。它意味着:在一个刚刚被重新发现的世界面前,谁能抢到先机,接受新的思想,谁更快地打破旧有的价值观念,谁就会更快地变得富有和强大。在新世界的游戏规则里,赢得海洋比赢得陆地更为重要。历史给每个民族腾飞的机遇都是有限的。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伊丽莎白一世没有错过时机。英格兰的任何一个地方距离海洋都不超过120公里,女王认为可以利用这个天然的优势,发展海洋贸易。但是这样做,无异于从西班牙人那里虎口夺食。伊丽莎白一世十分清楚对手的实力,她不希望在公开对抗中输给西班牙。因此女王鼓励私掠船、海盗,像雷利和德雷克以及其他的人去扩大英国贸易,开拓殖民地,如弗吉尼亚,甚至袭击西班牙的贸易。他们像走私掠船者一样行动,差不多就是海盗了,因此,如果他们和西班牙发生冲突,女王可以否认他们和她有关,并且说他们是违反政府的官方政策的。这样一来,女王可以不牵扯到一些海军行动,但是却积极鼓励他们,因为她把它看作发展国家的一种方式。但是,这些新加入的竞争者,显然抢走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西班牙的利益。一次次的争夺和冲突之后,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被彻底激怒了。1588年的夏天,他派出了自己所向披靡的无敌舰队,以遮天蔽日的骇人威势,横渡英吉利海峡,进攻英国。
1588年的“英西大海战”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海战之一,它决定了近代早期欧洲的命运,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近代早期的世界都产生了影响。英国在1588年英西海战中的胜利,是一次以弱胜强的胜利,它再一次显示了在王权统治下的民族国家的力量。长期处在欧洲主流文明之外的岛国,第一次以强国的姿态向欧洲大陆发出了声音,并迅速进入世界海洋霸权和商业霸权的争夺中心。英国在16世纪末实际上还是一个人口很少的小国。英国的强大最终还是通过商业和殖民地的经济扩张。持续的海外扩张和殖民贸易,带动了对商品的需求;科学意识和市场意识,提高了英国人普遍的认识水准。在各种合力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开创了影响深远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并建立起一个地跨全球的“日不落帝国”,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引领着世界的发展。 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前,还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农业国家,以国王为首的封建贵族集团是这个国家的统治者。全国有人口550万,其中410万人住在农村。最大的城市伦敦人口也只有20万,其他城市的人口最多也不超过2万。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原因来解释工业革命能首先在英国发生。
(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威廉在1689年同意接受议会提出的《权利法案》的条件后被议会宣布为英国国王,称为威廉三世。《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如下:1.国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2.国王无权废止议会通过的法律;3.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4.人民有请愿权;5.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不得因政治行为拘禁议员;6.必须定期召开议会。1701年,议会又通过《王位继承法》。这一法案的实质是《权利法案》的补充。规定国王的法令必须由有关大臣的签署才能生效,所有大臣必须执行议会的决议,不同意议会的决议,大臣就须辞职。根据这个法案,大臣便对议会负责而不对国王负责,英国国王变成了“统而不治”的虚君,政权完全落入以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新贵族为主的议会之手,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最终确立。
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内阁制的形成和近代议会制度的确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它适应了英国国内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成为在英国发展资本主义和进行工业革命的根本保证。
(2)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大量的只有人身自由而无生产资料的雇佣劳动者;二是将大量的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并转化为资本。创造这两个条件的过程,就是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资本原始积累与后来的资本积累不同,前者是发生在资本主义大生产建立之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和出发点。后者是发生在资本主义大生产过程中。所以把前者叫做资本的原始积累,后者称为资本积累。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圈地运动、殖民掠夺、在国内实现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例如国债制度、创建银行和股份公司、严密的税收制度三个途径完成的。
(3)对外贸易
自16世纪下半叶起,英国政府就奉行重商主义政策。为了发展贸易,英国政府大力扶植造船业,支持在海外成立特权贸易公司。其中影响最大的有1600年英国在印度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和1670年在北美成立的哈德逊公司。英国在印度采取的是强迫式贸易。如强迫印度农民种鸦片,输出到各国取得高额利润,中国也是受害国。英国低价收购印度大米,再卖给其他国家,获取暴利。
英国殖民者对于美洲和澳洲殖民地的土着,一方面进行残酷的消灭屠杀,另一方面进行掠夺式的贸易。1670年英国在北美创立的哈德逊公司,到1720年,其收入增加了7倍。英国就是这样通过强迫和掠夺的贸易,使大量的财富和货币源源不断地流回国内。
由此可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近一百年问,英国政府通过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掠夺、强盗式贸易、贩卖奴隶和对国内人民的剥削,完成了扩大资本主义生产的两个先决条件——大批的自由劳动力与大量资本。
(4)生产技术已经成熟
早在15世纪,英国农村的半农半工的手工业就非常普遍,最初主要是毛纺织业。到15世纪末,穿梭于城乡之间的呢绒商人为了加快生产速度,逐渐地把单独的家庭手工业联系起来,形成了早期的毛织业手工工场。这种手工工场有分散的和集中的两种形式。在16世纪时,分散的手工工场占主导地位。英国手工工场的扩大和技术的进步,与来自欧洲其他国家的大量工匠移民有密切关系。在中世纪末期,法国、尼德兰等国的手工业技术水平超过英国,拥有大量的技术熟练工匠。
但是,不断发生的宗教战争,使大批新教徒遭到迫害,因此,许多信奉新教的熟练工匠逃亡到英国避难。这些技术熟练的工匠涌人英国之后.对于改良和革新英国的手工业技术,起了很大的作用。随着英国圈地运动的深入,丧失土地的农民日益增多,为英国大商人提供了大量的具有各种技能的廉价劳动力,于是集中的手工工场逐渐地发展起来。至于分散的手工工场就更为普遍了。所有这些,意味着英国资本主义结构已经在封建社会内部成熟。
英国手工工场在18世纪普遍地扩大起来。手工工场发展的结果,使技术分工更加精细,操作分成各种细节,从而使专门工作日益精巧、熟练。这样就出现了适宜于各种专门工作的细小而简单的生产工具,同时也出现了高度熟练的技术工人与非熟练工人的区别。手工工场分工的发展,把工具改良成为许多只适合专门动作的工具,因而提供了把这些工具联结在一起成为机器的可能性。此外.手工工场讲练了大批有技术、有经验的工人,他们积累的生产经验也直接推动了各种机器的发明。所有这些,为发明机器创造了物质前提。其次,当时英国手工工场的生产尚不能适应广大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技术改革成为迫切需要,这就提出了发明机器的历史任务。
(5)自然科学的进步
机器的发明必须以自然科学的进步为基础。16世纪以前,整个欧洲都受到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资产阶级已经成熟,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人们的思想获得解放,在自然科学方面也取得了显着成果。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弗兰西斯-培根(1561年—1626年)。他既是哲学家,也是自然科学家。培根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要深入到自然界去,研究和反映自然界,从中获得知识,以推动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在培根看来,知识并不像经院哲学那样只是空谈,严重地脱离实际,更不能被宗教信仰所代替,知识之所以成为力量,就在于它能起到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作用,促进生产的发展。培根提倡认识自然要通过科学实验。他认为,实验是观察、认识和形成知识,得到新发现的最有效方法。培根的思想对英国自然科学家产生积极影响,活跃了17世纪英国自然科学领域,解放了生产力。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这个时期除英国之外,整个欧洲在自然科学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多成果,对英国自然科学的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例如,波兰的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1473年—1541年)创立“太阳中心说”;法国的数学家勒内·笛卡儿(1596年—1650年)发明了解析几何;意大利的科学家伽里列奥·伽利略(1564年—1642年)在动力学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英国科学家伊萨克·牛顿(1643年—1727年)继承和发展了伽利略的科学突破,并在许多领域取得重大成果。恩格斯说:“牛顿由于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由于进行了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和无限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的本性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在这些科学成果中,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三大定律,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对工业革命的兴起都产生了巨大和直接的影响。这个时期取得的自然科学成果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
(6)指导变革的新经济学理论
每当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诞生的时候,反映到意识形态方面,总是要有新的经济学理论为先导。这种新学说为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大声疾呼,宣传它的优越性,指导人们走上新的生活。新的经济学理论在巩固和发展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工业革命开始之前和开始之初,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就已经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工业革命的到来做了大量的舆论工作。
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国内外市场迅速扩大。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就不再单纯表现为货币的积累,而且也表现为生产的增长,表现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扩大。因此,工业资产阶级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和限制生产。随着资产阶级利益的重心从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的转移,重商主义学说趋于崩溃,新的经济学说产生了。这种新的经济学说就是产阶级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它是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在思想上的反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亚当·斯密(1723年—1790年)的经济学。亚当·斯密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作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文译本名为《国富论》)。这本书可以说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第一部系统而完整的着作,是工业资产阶级利益在思想上的体现。它对工业革命的蓬勃展开起到极大的鼓动作用。《国富论》的出版,为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提供了理论根据。它对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工业革命时代到来的号角。
(7)新兴产业的出现
英国的毛织业是十三四世纪由尼德兰工人引进的。此后几百年间,毛纺织业在英国城乡广泛地发展起来,成为英国的民族工业。16世纪中叶,英国羊毛织品的输出占全部输出商品的80%。到17世纪初,羊毛品的制造业已普及到全国,大约有1/5的人口从事这项事业。此外,有一些与行会无关的新企业,如棉纺织业、采煤、制铁、玻璃和造船等行业也都发展起来。到了17世纪初期,英国集中的手工工场和分散的手工工场已经极为普遍。但是,英国工业生产品的质量在当时还不及西欧的某些国家。那时,英国的粗毛呢还要到荷兰进行最后的加工。英国的冶金业、采矿业和采煤业,在16世纪到17世纪刚刚起步。就矿石开采的数量和加工的技术而言,在17世纪前半叶,英国还不如捷克和瑞典,某些工业部门的生产水平也不如法国。不过,英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与成长有其本身的特点,就是资本主义关系深入农村,使英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遭到剧烈的破坏,为资本主义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18世纪,虽然毛织业在英国是最发达的工业,但这种工业是从封建社会后期发展起来的,受政府严格控制,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本来是为了保证质量,维护民族工业在世界市场上的信誉,但是在达到这个目的的同时,也严重阻碍了毛纺织业技术的更新。使这个行业的生产过程僵化、定型,成为一个保守的、毫无生气的、传统的生产部门。而英国棉纺织业则不同,它是一个新兴的工业部门。英国棉纺织业是1588年由尼德兰技工引进的,到17世纪才在兰开夏建立生产中心。在此之前,它的生产基地散布予农村,不受行会和政府法规的约束,也不存在生产上的清规戒律,没有传统的阻碍。因此,棉织业具有良好的技术改新环境。18世纪以前,英国棉织业的原料主要靠进口,生产技术相当落后,在国际市场上产品质量不及印度,同类产品的价格比印度的贵50%—60%,英国棉织业的处境十分艰难。英国棉织业为了求得生存,为了抵制印度棉布,就只有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因而,进行技术革新势在必行。其次,棉织品适宜于普通大众日常穿着,且价格较毛织品低廉,属于低档商品,国内外市场的前景十分广阔。可见,棉织业更适合于发明新机器,推广新技术,创造新产品。所以,到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首先从新兴的棉纺织业的技术革命开始了。
工业革命的过程是发明促进发明,各工业部门发生连锁反应。从轻工业到重工业,从工作机到发动机,互相促进、互相推动,最后形成一个机器生产的完整体系。英国工业革命,从18世纪中叶起到19世纪中叶止,大致用了一百年的时间。
总之,可以说,工业革命的发生是种种因素相互交叉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简单的系列排列能解决的问题。我们能够在欧洲其他国家看到他们具备其中一个或几个因素,有的甚至很显着。但是,只有英国具有如此丰富的各种因素的结合,这些因素积累触发了一种连锁反应,即一个递增的、自我持续的技术发展过程,这就是英国的工业革命。

7. 十五世纪欧洲羊毛纺织对经济的影响

你是要考托福了吗,哈哈,我也是
在网上还很少能找到这样的东西
十五、十六世纪,英国、尼德蓝(荷兰)等国的毛织业很繁荣,羊毛需求量激增,养羊成了很赚钱的行当。英国的地主纷纷把自己的土地和公共的土地用篱笆圈起来放牧羊群,并强行圈占农民的土地。农民丧失了赖以养家活口的土地,扶老携幼,向着陌生的地方去流浪。这就是英国资本主义血腥发家史上的“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兴起的原因
1. 毛纺制呢业的迅猛发展。15世纪后,英国毛纺制呢业迅猛发展,市场上的羊毛价格开始猛涨,使养羊变得有利可图,但需要大片的土地。于是,贵族们把原来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走,把可以养羊的土地圈占起来发展养羊业。 2.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扩大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往。英国地处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对外贸易急剧扩大,从而进一步刺激了英国羊毛出口业和毛织业的发展,推动了养羊业的发展。
3. 英国大量公有土地的存在。在英国,森林、草地、沼泽和荒地没有固定的主人。一些贵族利用自己的势力将其变为牧场。
4. 利润的刺激。英国的封建的习惯地租与资本主义地租之间的差别极大,使地主看到把土地租给农业资本家比对农民进行封建剥削更为有利可图,从而刺激了圈地运动的发展。
5. 政府支持的结果。政府总的来说是支持圈地运动的。如1593年,国会废除反圈地法令,引起了圈地狂潮。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资产阶级不再反对圈地,从1688年起,政府公开支持圈地。

这个是有关圈地运动的。 跟羊毛纺织业有一点关系

8. 19世纪,英国成为唯一的工业国的原因

拿破仑战争结束以后,英国估计欧洲市场将对英国商品重新开放,因而投资者扩大投资范围,企业主扩大生产规模,商人扩大囤集的货物数量。但是,欧洲大陆在经历了长期的战争破坏后,购买力极为有限;战争的结束使军需定货停止;各国在战争期间也将自己的工业逐渐发展起来;加之美国在1812年的美英战争胜利后也实行高额关税的贸易保护政策等,各国对英国工业品的需求量大为减少,英国工业生产过剩、大批工业企业倒闭、生产减缩,经济呈现萧条景象。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利益而颁布了" 谷物法" ,规定国内市场的小麦价格每夸特低于80先令时,禁止外国谷物输入。

" 谷物法" 对土地贵族阶级有利,因为它把国内的谷物价格维持在很高的水平之上,从而可以提高地租;" 谷物法" 对工业资产阶级不利,因为随着工业的发展,开始需要大量的农产品,而高昂的谷物价格势必引起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和利润的降低。工业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围绕" 谷物法" 的存废问题展开了斗争。" 谷物法" 颁布后,英国粮价上涨、地租猛增。昂贵的谷物,使工人货币工资被迫提高,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削弱了工业产品的竞争能力;昂贵的谷物,扩大了英国各阶层的吃粮开支,从而减少了对工业产品的消费;同时,欧洲许多农业国也采取限制英国工业品进口的措施,以抑制谷物法,使英国的对外贸易额锐减。1815年,英国出口总值为5100万英镑,1819年减至3500万英镑;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1800年为33%,1820年降至27%。

从1820年起,英国经济开始复苏。国王乔治三世死后,其子即位,即乔治四世(1820-1830)。政府内出现了以坎宁和庇尔为首的革新人物,迫于形势,他们感到只有对工业资本家和工人作一些让步;才能巩固土地贵族和金融巨头的统治。英政府在自由主义策略的影响下,废除了部分法令,并于1826年放宽谷物进口的限制,规定国内粮食价格高于一夸特60先令时即准许粮食进口。工业资产阶级发动了反谷物条例的运动,因为" 谷物法" 的实行,严重地影响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使工厂主难于压低工资和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削弱了英国工业品的竞争能力。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分析的:" 当时在大不列颠棉织布厂内使用的10万架蒸汽机和25万架手织机,每年要消费4100万磅面粉来浆刷经线。漂白等过程所用的面粉,又等于此量的三分之一。这样消费的面粉的总价值,依他计算,在过去10年间,每年等于342083镑。和大陆面粉价格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由谷物关税强加在工厂主头上的面粉高价一项,每年已经等于17万镑。格勒估计,1837年,至少等于20万镑。" 19世纪20年代,工业资产阶级曾企图用改变谷物价格的办法来废除谷物条例,但没有成功;以后,资产阶级又试图在改革议会制度的同时取消谷物条例,也没有收到效果。但是,工业资产阶级为了自己的利益采用种种手段迫使英国政府作出了一系列让步:1823年通过了《哈斯基森林法》,英政府放宽了对其他国家航运的抑制和对外粮食进口的限制,同时,迫使英国政府与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规定把输入英国工业品的进口税平均降低30%,还取消了丝织品的进口禁令,降低了原料、特别是生丝、羊毛、煤等的进口税率,在1824年,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迫使政府废除了于1719年和1750年先后颁布的关于禁止熟练技工出境的禁令;1825年又迫使政府废除了于1774年、1781年、1785年先后颁布的禁止工具、机器图样和机器出口的禁令;1841年至1846年期间,英国又取消了605 种商品的进口税,降低了1035种商品的进口税;1846年,在激进的自由贸易派推动下,皮尔保守党政府废除了限制粮食进口的《谷物法》;1849年,罗素辉格党内阁又废除保持近200 年的《航海条例》。这些法令和措施,特别是《谷物法》的废除,在英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自由贸易原则对关税保护主义的胜利,也标志着工商业资产阶级对土地贵族的胜利。

英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产业革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产业革命的国家。产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主要研究英国产业革命后指出:"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 英国的产业革命是以棉纺织工业为主导,并以蒸汽机的使用为代表的技术进步。英国的产业革命进入近代后期的初始状况正如恩格斯所描述的:" 约在上一世纪中叶,英国是棉纺织工业的主要中心,由于对棉纺织品的需要急剧增长,那里自然就成了发明机器的地方,这些机器借助于蒸汽发动机,首先完成了棉纺织业的革命,接着完成了其他纺织工业的革命。大不列颠大片容易开采的煤田,由于采用了蒸汽,现在已成为本国繁荣的基础。

伸延很广的铁矿紧挨着煤田,便于制铁业的发展,而对发动机和其他机器的需要,更使制铁业获得了一种新的刺激。以后,在整个工业体系的这场革命中,发生了反雅各宾战争和拿破仑战争,约有25年,战争几乎把所有竞争国家的船只都从海上赶了出去,从而使英国的工业品在大西洋彼岸的所有市场和欧洲某些市场上获得了实际的垄断地位。当1815年和平恢复时,拥有使用蒸汽的工厂的英国,已经能够供应全世界,而其他国家当时还几乎不知道蒸汽机。在工业生产方面,英国已远远走在它们的前面了。" 20年代初,英国经济由复苏而获得进一步发展。" 在19世纪20年代初期,英国拥有纺纱锭,比法国大约多了3 ~4 倍,比德国多了几乎十几倍。" 但是英国本国的人口却又比这些国家少得多。如"1830-1831年大不列颠人口为1650万人,法国为3250万人,德国为2970万人,美国为1290万人。" 18世纪下半叶以来,英国已将蒸汽机运用于纺织工业,到19世纪上半叶,蒸汽机已在英国棉纺织业较为广泛的应用。蒸汽机的运用,是人类生产技术上的一大飞跃。

蒸汽机作为动力,它既不受地点条件的限制,又能普遍应用于各种工艺上。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一切工业部门的机械化。英国资产阶级采用蒸汽机于棉纺织业,使英国棉纺织品价格下降,从而在国际市场上不断打败竞争对手,夺取了棉纺织品的垄断地位。如"1786 年英国100 支棉纱每磅为38先令,1790年为30先令,1800年为9.5 先令,1807年为6.75先令,1830年为3 先令。" 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刺激了煤炭生产的发展,同时也促使煤炭生产中更多地使用蒸汽机。"19 世纪20年代初期,英国煤的产量已经超过1400万吨,而法国和普鲁士各为100万吨左右,美国仅有5-6 万吨。""1825年,英国已有近15000 台蒸汽机,总功率达375000马力,而法国仅有328 台蒸汽机,总功率为5000马力,只相当于英国总功率的1 /75,1837年普鲁士仅使用423 台蒸汽机,总功率不过7500马力。" 英国在黑色冶金业的生产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如"1825 年生铁产量英国为590 万吨,法国200 万吨,俄国为158 万吨,美国为91万吨,德国为40万吨。" 在冶金生产中,英国不仅在产量方面处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的领先地位,而且在生产技术方面也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在19世纪20年代,英国已基本上不用木炭冶炼生铁,而其他国家中木炭炼铁几乎占了统治地位。与此同时,英国在炼铁和煤炭生产方面出现和采用了很多新的技术和发明。例如,在煤的开采中使用凿井机、曳运机、蒸汽抽水机、安全灯等;炼铁在采用煤或焦炭炼铁的同时,利用鼓风设备使炉火不断地燃烧,发明了搅拌法和碾压精炼法,提高了炼铁的效率和质量。因而,英国的煤产量、铁产量大幅度增长,1850年煤产量达到了5000万吨,铁产量达到了230 万吨。纺织、冶金、煤炭成为英国在产业革命中建立起来的三大支柱工业,为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以及促使英国成为" 世界工厂" 奠定了基础。此外,英国的铁路、运河以及其他各种工业建设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8世纪以前,英国的交通主要是马路,靠马车作交通工具。未经铺修路面的土路,往往被车轮压出很深的辙痕,凹凸不平;到了冬季,情况更糟,城市间因道路受阻中断联系,因此,改善道路成为政府、社会支持的事业。1815年英国发明耐久铺路方法。在1818-1829 年,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分别修建了约1000里长的优良公路。改良的道路成为把资本主义方式引向穷乡僻壤的渠道。19世纪初期,英国造船业是采用进口的木料制造帆船。自从蒸汽机用在帆船上以后,英国把钢铁材料造船和蒸汽机结合在一起,于1820年制成第一艘蒸汽铁船。1838年,第一艘蒸汽铁船横渡大西洋。蒸汽机运用于矿山、工厂和水上交通也取得了成功。但是陆上交通仍然依靠马拉的车,载重量小,速度慢,很不方便。研制适用于陆上交通的蒸汽机车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英国人斯蒂芬逊1814年试制成功" 转运发动机" ,促进了英国铁路的大发展。在历史上,斯蒂芬逊是自学成才的伟大发明家之一,他生于1771年,父亲在一个煤矿当伙夫,没有钱供他上学。斯蒂芬逊幼年生活艰难,当过牧童,他干过其它谋生的工作,后来成为一名管理煤矿发动机的工人。斯蒂芬逊对瓦特的蒸汽机和富尔顿的蒸汽机船非常感兴趣,很想知道其中的奥秘,由于不识字,斯蒂芬逊从18岁开始进夜校读书。在一个煤矿主的支持下,斯蒂芬逊的" 转运发动机" 在一条9 英里长的路轨上行驶取得了成功。经过不断改进,1825年,斯蒂芬逊亲自驾驶他所设计制造的机车,牵引着几十节煤车和客车,在从斯托克敦到达林顿长达40公里的铁路上,以每小时24公里的速度顺利到达终点。斯蒂芬逊开创了近代铁路运输的历史。1826年,英国又修建了从利物浦至曼彻斯特的铁路,1830年正式营运通车。1847年英国修建的铁路已达到9400英里,1850年达到10500 英里。蒸汽机于19世纪上半叶开始在英国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从而带动了工作机和蒸汽动力机的发明和改良,又促成连接这二者的传动机的出现和发展,形成了动力机、传动机、工作机组成的完整的机械体系。

蒸汽机通过传动机推动工作机运转,形成一个发达的生产体系。随着英国机器制造业的发展,机器生产规格化,英国机器制造业所生产的蒸汽发动机、纺织机和蒸汽机车等向国外出口。1825年英国废除了机器出口的禁令,从而使英国输出的机器不断增多,机器制造业已成为英国重要的出口工业部门之一。当时,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率水平还比较低,而英国的机器制造业比其他国家发展得早并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所以,英国的机器制造业在世界市场上占有垄断地位。在这一段时期,英国的对外贸易发展也很快。根据官方估价的出口额,在"1801-1850年间从2490万英镑增加到17540 万英镑,即增加600 %。" "英国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在1820年占18%,1850年则上升为21%。" 英国在世界工业、贸易、运输、科技等方面均领先于世界各国,因而英国便成为了" 世界工厂".英国" 世界工厂" 的地位的确立从英国国内来看是以蒸汽机广泛应用于纺织、煤炭、钢铁、交通运输,并以机器制造机器、大机器工业替代手工工业而占主导地位,于19世纪40年代产业革命的基本完成为特征的;从国际范围来看是以英国在世界工业品的输出和先进技术的输出方面具有垄断地位而言的。具体表现为英国成为世界各国的工业品、先进技术与设备的主要供应者,而其他各国相对成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廉价商品推销地。

阅读全文

与英国羊毛产业什么时候开始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民航大学宿舍管理怎么样 浏览:473
英国做激光多少钱 浏览:671
英国护照加急多久 浏览:921
英国伦敦7月什么季节 浏览:663
伊朗的一块金币是多少钱 浏览:629
2013年伊朗发生了什么 浏览:50
二十千越南币是多少钱 浏览:477
中国行政区划图是怎么划分出来的 浏览:507
英国卡如何充值包流量 浏览:596
中国什么是神兽 浏览:269
在越南买辆轿车多少钱 浏览:670
印度大虾多少一斤 浏览:434
印尼都有什么代工厂 浏览:696
越南文字输入法怎么打 浏览:827
中国古玩拍卖哪里最好 浏览:424
英国为什么叫二百年之战 浏览:182
印尼语男女怎么说 浏览:847
印度三哥有什么用 浏览:214
印度这次参加东京奥运会有多少人 浏览:877
海尔为什么选择印尼 浏览: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