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英国殖民地为什么没有公民权

英国殖民地为什么没有公民权

发布时间:2022-08-29 05:58:52

① 英国在中国的殖民地 英国殖民国中国吗

没有。

英国在亚洲的重心并不是中心并不是中国,而是印度,对中国,只是想惩罚一下,逼迫中国给予其特权以获取经济利益而已。

再说,一个印度他还没有消化掉,更何况当时中国无论国土还是在经济军事上都远非印度所能比的,而且中国当时在政治上还是统一的,所以当时的英国认为他没有能力独吞中国的能力,让中国开放一些通商口岸最符合其利益。

(1)英国殖民地为什么没有公民权扩展阅读:

远古时代的殖民地多为拓殖型殖民地,即宗主国在海外的延续,例如腓尼基人建立的迦太基。在古希腊时期,希腊诸城邦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建立了许多殖民地,一度远至北非和西班牙海岸。希腊人的殖民运动始于与海外地区的贸易需要,同时也有一些希腊公民不满本城邦政治现状,或由于地少人多而移居海外。

希腊人的海外殖民区建立起来之后,大多保持政治上的独立性,但同母邦保留一定的联系,派遣代表参加全希腊的古奥林匹克运动会,并且以身为希腊文明的前哨而自豪。一些希腊殖民地保存至今,如叙拉古(在意大利西西里岛,今名锡拉库扎)、塔兰托和拜占廷(今伊斯坦布尔)。

希腊人的海外殖民区建立起来之后,大多保持政治上的独立性,但同母邦保留一定的联系,派遣代表参加全希腊的古奥林匹克运动会,并且以身为希腊文明的前哨而自豪。一些希腊殖民地保存至今,如叙拉古(在意大利西西里岛,今名锡拉库扎)、塔兰托和拜占廷(今伊斯坦布尔)。

现代通用的“殖民地Colony”一词来自古罗马的“Colonia”,原指由罗马公民及其家属组成的守卫亚平宁半岛海岸的村社。随着罗马统治地域的扩大,这一制度逐渐推及到新征服地区,演变成殖民制度。殖民者仍然享受罗马公民的一切权利,被征服地区的人口则无法享受罗马公民权(至罗马共和国后期和罗马帝国时期,随着被征服地区的罗马化,公民权方赋予殖民地人民)。

② 殖民地的历史

远古时代的殖民地多为拓殖型殖民地,即宗主国在海外的延续,例如腓尼基人建立的迦太基。在古希腊时期,希腊诸城邦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建立了许多殖民地,一度远至北非和西班牙海岸。希腊人的殖民运动始于与海外地区的贸易需要,同时也有一些希腊公民不满本城邦政治现状,或由于地少人多而移居海外。希腊人的海外殖民区建立起来之后,大多保持政治上的独立性,但同母邦保留一定的联系,派遣代表参加全希腊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并且以身为希腊文明的前哨而自豪。一些希腊殖民地保存至今,如叙拉古(在意大利西西里岛,今名锡拉库扎)、塔兰托和拜占庭(今伊斯坦布尔)。
现代通用的“Colony”一词来自古罗马的“Colonia”,原指由罗马公民及其家属组成的守卫亚平宁半岛海岸的村社。随着罗马统治地域的扩大,这一制度逐渐推及到新征服地区,演变成殖民制度。殖民者仍然享受罗马公民的一切权利,被征服地区的人口则无法享受罗马公民权(至罗马共和国后期和罗马帝国时期,随着被征服地区的罗马化,公民权方赋予殖民地人民)。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其海外行省和殖民地被东罗马帝国、法兰克帝国、西哥特王国等国家瓜分。由于政治和军事上的局限,同时由于西罗马灭亡之后出现的人口稀少,这些国家几乎没有力量去征服海外殖民地。
十字军东征标志着欧洲对自身之外的地区产生兴趣的开始。在地中海东岸建立起来的十字军国家并非殖民地,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占领拜占庭帝国后,威尼斯和热那亚占领了原属拜占庭的许多领土,在东地中海建立了自己的商业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后来大多被奥斯曼帝国夺取。 一般认为,近代西方国家最早占领的殖民地是葡萄牙于1415年占领的休达。该港原属摩洛哥,为扑灭当地海盗、并控制经休达中转的西非黄金及象牙的进口,葡萄牙经过周密部署占领了休达港,随后为直接与出产黄金的西非黑人帝国建立联系,又沿非洲海岸南下,占领了马德拉群岛、佛得角群岛等群岛。
随着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的发展,欧洲出现了对商业资本和财富的渴望。当时欧洲的主要贸易对象是东方,尤其来自是中国、印度和南洋各群岛的丝绸、宝石、香料等奢侈品。由于当时与东方的贸易被威尼斯、热那亚垄断,西欧国家决定自己探索通往东方的航路。首先对东方航线展开探索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1498年达·伽马经过好望角抵达印度。为了确保与印度的贸易不受莫卧儿帝国、阿曼以及印度洋沿岸各土邦国的干扰,葡萄牙于1510年在果阿建立了第一处殖民地,修筑要塞,配备军队,保护葡萄牙商人的安全,同时在非洲沿海占据了一些岛屿和滨海据点,作为前往印度的中途补给站。
由于经好望角前往东方的航路被葡萄牙垄断,西班牙不得不向西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线。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西班牙展开了对美洲的征服和殖民运动,在极短的时间内消灭了印第安人所建立的各个帝国,建立起极其广大的殖民地。1494年经教皇仲裁,葡萄牙在西经50°以东的美洲大陆也获得了面积极为庞大的殖民地。
由于西班牙征服地区盛产金银,大量贵金属经西班牙流入欧洲,刺激了欧洲其他地区的物价变革和工商业发展。同时,由于咖啡、可可、茶叶、烟草、蔗糖、马铃薯等新消费品引入欧洲,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也大幅度改变,导致对这些消费品需求的增长,这就促使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新征服的美洲广大地区发展经济作物的种植。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英国和法国从西班牙人手中夺取了加勒比海诸岛,荷兰从葡萄牙手中夺取了巴西东北沿海的纳塔尔地区。由葡萄牙人在非洲的马德拉群岛、佛得角群岛首创的黑奴种植园制度传入英、法、荷控制的这些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猛增。而由于殖民者(尤其是西班牙人)对印第安土着的残酷屠杀,印第安人的数量由15世纪末的5000万锐减至17世纪的400万,因此欧洲殖民者不得不从非洲寻找新的劳动力来源。
从1442年起,葡萄牙人就把柏柏尔人用作奴隶(在葡萄牙本土),西班牙人从1502年起开始把非洲黑人运入美洲。对奴隶贸易的需求促使两国以及英国、荷兰、法国、丹麦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在西非洲沿海建设了许多商站,贩卖奴隶、象牙、黄金和辣椒(当时被称为“天堂的种子”,科特迪瓦(今名科特迪瓦)的另一个名称是种子海岸)。但是由于西非的海岸难以接近,再加上当地的地貌和气候不适合欧洲人居住,因此在此后几个世纪的时间里,欧洲对非洲的殖民只限于少数滨海据点。从欧洲国家对这些殖民地的命名——黄金海岸、科特迪瓦、奴隶海岸——上可以看出,在西非的殖民地基本上都属于资源掠夺型殖民地。 18世纪欧洲与非洲和美洲殖民地之间“大三角贸易”的航线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大西洋取代地中海,成为商业交通的必经之路,导致意大利地区和德意志北部汉萨同盟各传统商业城市的衰落,以及英国、法国、荷兰这几个面向大西洋的国家的经济兴起。英国最初试图经过俄罗斯打通东方贸易路线,为此于1533年成立了莫斯科公司,不久之后发现俄国与东方没有直接商业往来,于是转而寻找西北航线,试图经北美洲北部前往东方。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开始了对北美洲的殖民,建立了哈得孙湾公司和新英格兰殖民地。1600年英国商人建立了英国东印度公司,随后开始了在印度的扩张。荷兰在16世纪末独立后,迅速发展为世界最大的航海和商业国家,于1602年设立荷兰东印度公司,逐渐垄断了与中国、印度、日本、锡兰和香料群岛的贸易。法国则在北美洲建立了新法兰西殖民地,并在加勒比海占据了数个具有战略意义并盛产蔗糖的岛屿。
由于英国在北美殖民地进行烟草和棉花的商业种植,法国需要向加勒比海岛屿的甘蔗种植园输送人力,因此两国对奴隶的需要也日益扩大。1526年,英国开始奴隶贸易。不久之后,荷兰和丹麦作为活跃的贸易中转国也加入奴隶贸易活动中来,试图从中分得利益。瑞典、勃兰登堡、汉堡、库尔兰等国家也在这一时期从事奴隶贸易,为此在非洲海岸占领了一些据点。由于西非地区的本土经济以采集和狩猎为主,食物产量有限,为了供养奴隶在长途贩途中的伙食,在这些据点周围开辟了农业地区,从欧洲和美洲引进甘薯、薯蓣等粮食作物。
罗伯特·克莱武,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奠基人从17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英国和法国由于在欧洲大陆的利益争夺而进行了四次战争,英国凭借强大的海军力量,在海外夺取了法国在印度、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大片领土,一跃成为世界第一流的殖民大国,并且在同荷兰的数次战争取代了荷兰,成为主要的船运国,建立起庞大的商船队和海军。以1783年英国与法国和西班牙签订《巴黎条约》为标志,英国取代西班牙,成为世界头号殖民强国。
这一时期欧洲国家在美洲的殖民地管理方式基本相同,即将其与本土区别对待,向殖民地派出代表国王的总督或副王,殖民地的经济发展受到遏制和监管,被迫种植宗主国需要的单一经济作物,矿业高度发达,其他工业发展停滞,甚至连农具和衣物等基本消费品也无法生产。宗主国从殖民地无偿或低价输出产品,甚至因此产生了殖民地通货紧缩、不得不借用别国货币(例如在英属殖民地中通用奥地利的玛丽亚·特蕾西娅银币和西班牙八字银元)的现象。殖民地之间的联系也被阻止,在北美十三州中,从某一殖民地寄往另一殖民地的邮件要先寄回伦敦。 工业革命时代到来后,传统的以蔗糖、烟草和奴隶为主的殖民贸易已经不再具有重要意义。工业国家对棉花、羊毛、燃料、铁、铜、锡、煤炭等工业原料的需求取代了对消费品的需求,同时这些国家迫切需要在本国之外开辟市场,以消化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由于欧洲地区的市场已经饱和,因此只能向美洲和亚洲(当时尚未开始对非洲的殖民)寻求发展空间。
1776年北美十三州独立后,英国的殖民事业受到很大打击,遂将殖民经略重点由北美洲转至资源更为丰富、市场更为庞大的印度。此外,英国还占领了澳大利亚、新西兰、缅甸、开普殖民地、香港等地。
由于法国大革命宣扬的天赋人权观念影响,加上宗教、人道和经济方面的原因,英国于1807年宣布奴隶贸易为非法,此后荷兰、法国、瑞典、丹麦等国也宣布禁止奴隶贸易。这一措施使得各国在非洲沿海的据点迅速萎缩,丹麦、荷兰均于19世纪中叶卖掉了在西非沿海的商站。同时由于拿破仑战争的冲击,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纷纷宣布独立,对奴隶的需求锐减,这两国在非洲的殖民力量也迅速衰弱。
在北非,法国利用昔日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封建神权大帝国——奥斯曼帝国的衰败,借助消灭北非海盗的机会向阿尔及利亚、突尼斯这些奥斯曼帝国名义上的附属国渗透,海盗最活跃的阿尔及利亚受到最沉重的打击,1815年美国海军打败了阿尔及利亚海军,1819年英荷联合舰队炮轰了阿尔及尔,法国也与阿尔及利亚发生多次冲突,于1830年占领了阿尔及利亚。
从1825年到1875年这段时间,除英国和法国外,欧洲国家征服新殖民地的活动已基本停止,代之以向海外殖民地移民的运动。而就英国的情况来说,英国首相迪斯雷利在1851年的一句话可以说是这一时期英国对殖民地态度的最好总结:“殖民地是挂在我们(英国)脖子上的沉重磨盘”。以英国在冈比亚和黄金海岸的两小块殖民地为例,其商业税收远远赶不上行政开销,英国议会几次建议缩小殖民地规模或将其完全抛弃,只是由于英国皇家海军西非分舰队需要在几内亚湾建立海军据点禁止奴隶贸易,英国才最终保留这两处地区。
但是,为了安置加勒比海诸岛被解放的黑人奴隶,英国在殖民地萎缩时期通过建立授权公司的形式,又开辟了塞拉利昂殖民地,美国殖民协会在同一时期开辟了利比里亚殖民地,法国则开辟了利伯维尔(今加蓬)殖民地,这些殖民地都被用来安置被释奴隶。 1870年普法战争结束,德国统一之后,德国地理学家腓特烈·拉策尔开始研究当时正在扩展中的德国工业产品的市场问题,并开始应用地理学为俾斯麦的帝国主义政策作辩护。他认为,由于世界在向前发展,空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将越来越重要,大国将逐渐拓展,小国变得无足轻重。世界历史对空间之要求越来越大,这个事实可以从各重要商业国家的演变明白看出:威尼斯是一个城市;荷兰是一个三角洲国家;英国是一个岛;美国是一个大陆。各强国必须遵从这个绝对的、必然的趋向,努力用殖民、合并及征服的手段来拓展他们的空间。英国帝国主义理论家哈尔夫·马金德爵士也提出了类似的理论,指出一个国家如果要生存,必须实现自给自足。控制原料产地并将其变为产品输出市场成为攸关国家利益的战略需求。在19世纪的头75年里,西方国家平均每年占领21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而在后25年里,平均每年占领62万平方公里殖民地。
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殖民主义国家在被称为“最后的大陆”的非洲占领的领土只有318万平方公里,而在19世纪最后的25年里,欧洲对于非洲的兴趣又浓厚起来,在非洲占领了2569万平方公里土地。 由于欧洲的迅速工业化和人口的增加,对植物油、植物纤维、橡胶和某些矿产资源的需求增大了,而这些产品可以用廉价的工业品在非洲换得,对新原料的需要引起对非洲原料产地的激烈争夺。
殖民主义国家对非洲内地的殖民始于19世纪晚期法国在塞内加尔开创的逐步推进方式,即以种植花生或油棕榈的农场为前进基地,利用药物治疗热带疾病,利用当地土着组成雇佣军队,沿主要河流向腹地推进,这种方式远比英国的沿海渗透方式有效,因此为其他殖民国家所效仿。1870年代,南非发现巨大的金刚石、黄金等矿产又刺激其他殖民国家国家在非洲其他地区探寻同类矿藏,争夺的土地不再限于适宜种植农作物的地区,荒地、沼泽、沙漠和无人区都成为争夺的对象。1884-1885年的柏林会议上,确定了“只有实际占领才能证明对一个殖民地的统治权”的原则,已占据非洲沿海地区的国家,如英国、法国和葡萄牙,迅速与当地酋长签订协议和条约,把自己的势力扩大到内陆。新兴的工业强国——德国、比利时和意大利也加入到对非洲的争夺中来。
从1885至1900年,欧洲国家完成了对非洲的瓜分。除了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两个政治上独立的国家外,传统的非洲王国如阿散蒂联邦、达荷美、索科托、布干达,以及欧洲裔非洲人建立的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自由邦等国家通过法突战争、第八次阿散蒂战争、祖鲁战争、英布战争等殖民战争,均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保护国。埃及名义上为独立国家,但完全受英国的控制。埃塞俄比亚则由于阿杜瓦战役的胜利,避免了这种命运。
在亚洲,俄罗斯帝国从19世纪60年代起加速了对外高加索、中亚、西伯利亚及远东的殖民和征服,先后占领了大茹兹、中茹兹、小茹兹、希瓦汗国、布哈拉汗国、浩罕汗国,并向中国的新疆、外蒙古和满洲地区渗透。到1876年,俄国已经占领了17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法国征服了安南、老挝、柬埔寨,英国占领了缅甸、马来半岛和北婆罗洲,控制了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南部。在大洋洲,新兴的德国从西班牙手中购买了加罗林群岛、马里亚纳群岛等殖民地。除了直接征服殖民地外,殖民国家还将一些经济落后的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如中国、朝鲜、暹罗、波斯、阿富汗、奥斯曼帝国等,在这些国家攫取了海关、交通、通商、筑路、开矿、建厂、开办银行、训练军队等权益。 1914年的世界殖民地至20世纪初,殖民国家及殖民地已占全世界85%的陆地面积。各国的殖民地分布是不均衡的。除了实力仍然强大的英国和法国外,早已衰落的西班牙、葡萄牙仍然掌握着大片的殖民地,而新兴的美国、德国、日本和意大利这些国家只占有一些面积不大、资源贫乏的“剩余地区”。随着争夺殖民地的手段趋于激烈化,各主要殖民国家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相继卷入一系列外交和军事冲突,如英、法、德之间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英法之间的法绍达危机,两次布尔战争,美西战争、日俄战争、意土战争等一系列冲突。
从1900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各殖民国家为了争夺新殖民地或保护既有殖民地而纵横捭阖,形成了极其复杂的利害冲突关系:德国对英国的世界霸权提出挑战;日本对俄国在亚洲的霸权发出挑战;俄国对英国在亚洲的霸权发出挑战;英国利用法国牵制德国;英国利用日本牵制俄国;法国利用俄国牵制德国;德国利用位于欧洲中部的奥匈帝国和位于亚洲西部、而且已经处于崩溃前夕的奥斯曼帝国包围俄国……为了巩固既有的殖民地,相继组成了英法俄协约国和德奥意同盟国两大集团。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意大利倒戈)战败的结果告终。作为惩罚,德国被剥夺了全部海外殖民地,奥匈帝国瓦解,领土被邻国瓜分或组成新的国家,奥斯曼帝国丧失了全部阿拉伯领土。
随着经济的现代化、市场的调整、城市化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进步、民族解放和反殖民主义运动的高涨,到1920年代时老式的殖民主义体系已经大为削弱,殖民国家已经认识到不能通过战争的手段来获得新的殖民地。战败国被剥夺的殖民地成为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地区交给战胜国管理,虽然实质上仍是殖民地,但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条款已经规定受托国必须促进委任统治地居民的福利,并在适当的时候建立独立的国家。
到1930年代,出现了新的殖民主义思潮——源于地缘政治理论的法西斯主义殖民观及“生存空间”的概念。日本也在日俄战争之后开始提出亚洲国家在日本“领导”下抵御白人世界侵略的口号,并在1930年代将其演变为“大东亚共荣圈”理论。其他法西斯国家如意大利和西班牙也陆续提出了“法西斯帝国主义”和“大西班牙主义”的口号。希特勒曾在其着作《我的奋斗》中不主张德国从事海外扩张,认为在海外扩张不如在欧洲扩张对德国有利,但他后来却核准纳粹党“25点纲领”中的殖民地要求,并在1933年后鼓励德国殖民地运动派的活动。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宣告对世界的重新分割已经再度开始,继之是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十分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于传统形式殖民主义发展的结果,但殖民主义的变种——“生存空间”理论,以及对“生存空间”的争夺,显然是其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1939年的世界殖民地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一战后残存的各主要殖民国家,如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和意大利,在战争中都被削弱。在战争期间,未被占领的盟国殖民地,如印度、东非、尼日尔爾利亚、比属刚果等地的民族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殖民帝国内部的分工体系被打破。同时,由于日本和德国借助扶植殖民地民族主义运动的方法来削弱盟国的力量,盟国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在战争中也在轴心国的卵翼下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殖民地解放运动首先在曾被日本占领的荷属东印度、英属缅甸、法属印度支那等地爆发。这些地区的民族主义者曾经在战争中与日本占领军合作,建立名义上“独立”的傀儡国家。日本在投降前夕将权力及武器移交给当地的民族主义分子,令其为盟国制造混乱。1945年8月17日,印度尼西亚首先宣布独立,越南于9月2日宣布独立。殖民地独立运动的浪潮随即蔓延到缅甸、印度、马来亚、菲律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至1953年柬埔寨独立之后,法国、荷兰和美国在亚洲的殖民地已经全部成为独立国家。
举例说,英国曾是一殖民帝国,二战后,则通过“威斯敏斯特法”,给予自治领独立的权利,一些国家如加拿大等便宣布独立,但此些国家仍属于英联邦。如澳大利亚的宪法中便着明英王为国家元首。
进入1950年代后,特别是1955年万隆会议之后,在已独立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鼓舞之下,这一运动又发展到非洲。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后,英国宣布了“从苏伊士以东撤退”的政策,英国在1957年至1963年间先后撤出锡兰(今斯里兰卡)、马来亚、北婆罗洲、海峡殖民地(新加坡、马六甲和槟榔屿)、南也门、巴林、科威特、卡塔尔、特鲁西尔阿曼(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桑给巴尔、肯尼亚和乌干达。
战后非洲国家的独立浪潮始于1956年英埃苏丹和1957年加纳的独立。从1960年起,非洲殖民地独立运动达到高潮,1960年一年内,非洲有17个国家宣布独立,被称为“非洲独立年”,其中13个国家为原法属殖民地,3个国家为原英属殖民地(包括意属索马里),1个为原比属殖民地。至1960年代末,英国和法国所属的殖民地已经大多宣布独立,只有葡萄牙仍然在非洲保留有大片殖民地,葡属殖民地独立战争成功之后,这些殖民地也在1970年代中后期独立。
在亚非殖民地独立初期,英、法、荷、比等前宗主国也企图夺回失去的土地或权益,或出兵进攻新生的独立国家,或对殖民地的武装反抗进行镇压,先后引发了荷印战争、印度支那战争、阿尔及利亚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即第二次中东战争)、所谓的联合国刚果行动等一系列战争。马来亚(由共产党领导)、摩洛哥、突尼斯等地也因此发生了反击行动。但这些反扑没有阻挡住亚非各国的胜利。

③ 为什么当年英国不把它的殖民地变为它的国土

对于英国这样的民主国家来说,把殖民地变成本土的组成部分,那就意味着殖民地居民从法律上应该享有与英国公民同样的权利和义务,包括投票选举和自由迁徙的权利,这对于英国政府来说显然是不划算的,英国人对此也不会赞同,而且英国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在交通和通讯并不便捷的时代,把它们纳入到本国版图也是不现实的,那样的话英国议会恐怕开一次会都不容易,因为代表没有到齐。而作为殖民地处置既可以从中获取利益,又不必承担很大的义务。

对于俄国这样的专制帝国来说,确实是把殖民地纳入本国版图,许多人都以为俄国没有殖民地,其实俄国占据的殖民地并不亚于西方列强,只不过由于这些殖民地都与本土接壤,所以都被纳入到帝国版图内。由于俄国的专制体制,本国公民也没有多少权利,所以殖民地居民自然也享受不到什么权利,纳入进来成本很低。

④ 关于殖民地独立问题

第一个问题:
宗主国撤离殖民地通常有如下几个原因和结果:
1、原宗主国被另外的国家打败,这样殖民地的宗主权会转移到战胜国手中,如1898年美西战争后,菲律宾由西班牙殖民地转为美国殖民地;
2、原宗主国因殖民者后裔力量加强而撤离殖民地,这样殖民地通常会独立,并与宗主国保持较亲密的政治外交关系,如《威斯敏斯特法案》通过后的英联邦各自治领;
3、原宗主国因殖民地独立运动的壮大而撤离,殖民地独立,但会与原宗主国关系较疏远,如非洲二战后独立的国家;
4、还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殖民地因自身价值不大而被宗主国放弃,殖民地自身缺乏独立建国的力量,殖民地委任其他国家代理部分国务,库克群岛和新西兰就是这种情况。
第二个问题:
需要视情况而定:
1、如果原母国实力增强,通常会回到原属国,比如香港、澳门;
2、如果原母国和殖民地实力相当,通常会独立,比如朝鲜摆脱日本控制后,并未重新成为内战中的中国的藩属,而是选择独立;
3、如果原母国比殖民地若,则殖民地独立后会反噬原母国,如以色列独立建国后,立即控制了原属阿拉伯人的巴勒斯坦地区。

⑤ 英国殖民地公民拥有怎样的权力他们是英国公民吗享有欧盟规定的权力吗拥有英国护照(英联邦成员国除外)

你把英殖民地和英联邦两个词搞混了。
英殖民地没有什么权利,除了被被剥削被奴役。比如英国,香港等地。
英联邦则不一样,英联邦成员国没有英国护照,比如加拿大就是英联邦成员国,但加拿大国民没有英国国籍。但英联邦有很多互相承认的东西。比如护士,会计师等,只要你在一国有等级证,其它成员国多相互承认。

⑥ 英国海外领土的公民身份

这些海外领土都没有其自己的国民身份,所有海外领土公民都被认为是英国海外领土公民(BOTC)。他们的确可以通过移民获得法律上的独立地位,同时持有英国海外领土公民身份并不会自动赋予一个人居住在任何一个海外领土的权力——需依各海外领土的移民法而定。海外领土可以给予一个与其有紧密关系的人以本土人身份(Belonger status)以方便其成为英国海外领土公民进而能居住在当地。非英国海外领土公民的海外领土人士可以通过获得本土人身份进而居住在某一个海外领土,如果其愿意还可以选择归化为英国海外领土公民。
在历史上,大多数前大英帝国居民持有英籍人士身份,并在获得独立后丧失。1949年之后在联合王国和其皇家殖民地的英籍人士成为联合王国及殖民地的公民。然而随着1962年至1983年期间英国移民及国籍法的改变,一个新的单独的英国属土公民从1983年1月1日开始生效。大多数海外领土公民被剥夺了完全的英国公民身份。这主要是为了防止大量香港市民在1997年回归中国前离开香港。期间仅在福克兰群岛有所例外,因此地在当时曾被阿根廷占领过。同时不久之后的直布罗陀人民也由于其与西班牙的关系有摩擦而重新获得了完全英国公民身份。
随着2002年英国海外领土法案取代了英国属土公民身份,英国重新将完全英国公民身份赋予所有英国海外领土公民(英属基地区除外)。这一措施同时重新给予英国海外领土公民在英国居住的权利。
然而英国公民并没有自动获得在任何一个海外领土居住的权力。一些海外领土禁止移民,且任何游客都需得到当地政府的允许后方能在海外领土居住。由于阿森松岛和英属印度洋领地主要是作为军事基地之用,因此除官方事务外禁止任何游客前往。

⑦ 在你看来英国为什么不把殖民地变成领土呢

从17世纪到18世纪,英国凭借强大的海军占领了印度、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大量法国殖民地,打败荷兰,成为世界第一殖民大国。美国独立后,英国把殖民地的重心转移到了印度,同时占领了澳大利亚、新西兰、缅甸、香港等地。近代,英国殖民了58个国家和地区。全盛时期,原住民、殖民地和托管地的总土地面积约为3300万平方公里。

对于英国这样的民主国家来说,将殖民地变成大陆的一部分,意味着殖民地居民在法律上应享有与英国公民相同的权利和义务,包括选举权和自由迁徙权。这显然不符合英国政府的成本效益,英国人民也不会同意。此外,英国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在一个交通和通讯不便的时代,将它们纳入该国领土也是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恐怕英国议会召开会议并不容易,因为代表们没有出席。作为一种殖民地处置,它不仅可以获得利益,而且不必承担重大义务。这也是英国不愿意将殖民地变为领土的原因之一。

⑧ 为何英国殖民其他地区都没法把他消化成自己的国土(国家一衰弱,他们就全独立了),而中国不一样,夏朝的

英国并不是侵占海外殖民地最早的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兄弟率先占领了非洲和美洲殖民地最好的位置,占领的面积也是最大的,西班牙成为当时最大的殖民帝国,也是全球第一个“日不落”帝国。英国跟在西班牙之后,也在北美占领了一些殖民地。

但是相比西班牙,英国有一项优势,就是本土的手工业发达,因此,虽然英国初期在殖民地的获利虽然没有西班牙大,但是在北美殖民地发展种植业是为了给英国本土的手工业提供原料,促进了本土手工业发展。加上英国还从西班牙运输船那里抢夺金银,西班牙抢掠的金银在欧洲大肆购买很多金银流入英国,这些都促进英国本土手工业的繁荣,最终促使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随着英国国力的强大,英国不断开拓殖民地,超越西班牙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值得一说的是,英国只是垄断殖民地的经济贸易,并没有准备不计成本的永久占领。随着殖民地的经济发展,各殖民地的民族意识觉醒,谋求独立的声音在殖民地越来越强烈。英国在18世纪末允许美国独立,1931年允许加拿大、南非、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四个殖民地独立(但还是英联邦国家),二战后,英国所有殖民地都独立。

英国的理念是,占领殖民地是为了获得利润,是讲成本的,当统治成本高于收益的时候,就不强行“挽留”,让它独立。同时,英国的殖民地独立以后,基本不影响英国和他们继续开展贸易往来,英国的利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维护。

⑨ 英国海外领土公民的身份丧失

英国海外领土公民身份可因以下而情况不自愿的丧失:
与英国公民相类似的条款遭剥夺
所属海外领土独立或脱离管治
有关“与英国公民相类似的条款遭剥夺”一项,可参阅英国国籍法一文。此外,如果英国海外领土公民取得海外公民身份,其英国海外领土公民不会丧失,但其本土人身份则有机会丧失(须视乎有关地区之法律)。
独立
自1983年1月1日以来,只有圣基茨和尼维斯一处英国属土(圣基茨独立之前属类英属殖民地)取得独立。因此,
自当地于1983年9月19日独立后,所有凭当地取得的英国属土公民身份即告失效。
至于在当地独立后,没有申请圣基茨和尼维斯公民身份之人士,可继续保留英国属土公民身份,并在2002年更名为英国海外领土公民。
香港英国属土公民
香港主权移交前所使用的英国属土公民护照。
主条目:英国国籍法与香港
殖民地政府在1985年10月17日宣布,在1997年7月1日起,亦即是在香港主权移交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后,所有由殖民地政府签发的英国属土公民护照即告失效。
为解决旅游证件问题,并让香港人选择与英国保留某种关系,殖民地政府为合资格的香港居民签发没有居英权的英国国民(海外)护照,作为旅游证件。 任何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或其他国家国籍),又没有申领英国国民(海外)护照之人士,均在1997年7月1日自动成为英国海外公民。
后来根据中方规定,凡在中国大陆或香港出生的华裔人士,不论是否同时拥有其他公民或国籍身份,自动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由于《2002年英国海外领土法案》将“英国属土”更名“英国海外领土”,为免衍生漏洞,该法案指明新例并不适用于香港。而随后的《2002年国籍、入境与庇护法案》更表明,任何与香港有关系之人士均不可登记成为英国海外领土公民。
公民身份之批核权
尽管归化与申请成英国海外领土公民的批核权由内务大臣所有,但根据《1981年英国国籍法案》第43章,此权力悉数授权予海外领土之总督。在十分罕有的情况下,英国的内务办公室亦会处理有关英国海外领土公民身份的申请,而相关海外领土的总督将会获得知会。至于在一般情况下,任何向英国内务办公室提出的英国海外领土公民身份申请,都会转交予相关海外领土的总督处理。

⑩ 两百多年前,当时北美大陆的居民是有哪些人组成地,英国又是怎样统治这片土地的

一、殖民地的性质和北美居民的地位
在世界历史上,大致有3种形式和性质各不相同的殖民地:一是由一国居民向不存在主权实体的地区迁徙而建立的拓殖地,这种拓殖地在一定程度上乃是母国领土和主权的延伸,其居民在理论上仍旧为母国国民;二是由一国政府或居民征服和控制另一主权实体而形成的异族统治殖民地,通常是实行侵略战争的结果,而且需要以武力来加以维持;三是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渗透而逐渐操纵他国主权所造成的殖民地,原来的主权实体名存实亡,因而带有异族统治的色彩。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属于第一种。 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不是一个整体,而是渐次建立的13个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整合功能的实体,其政治和法律地位在特许状中有明确的界定:各个殖民地都是由英王创设的“法人和政治实体” 或“永久政治实体和法人团体”。 所谓“法人和政治实体”,是指一些自然人通过法律自愿或强制结合起来,为实现某种经济的、精神的或政治的目标而组成的群体,可以在特定领地范围内行使政治管理权。 在法律上,殖民地是英王分封的“自由索克领”,而非国王“直接占有”的土地。 在中世纪的土地关系中,这是一种依附性最少的形式。根据这种表述,殖民地和英国本土一样,都是英王的下辖领地,而不是全体英国人的属地。这一规定实际上承认了殖民地在法律上和母国是平等的。因此,根据特许状而建立的殖民地,乃是由英国人定居、英国人统治的海外拓殖地,而不是英国人统治其他民族的被征服地。诚然,大西洋沿岸地区存在众多印第安人部落,但英国在处理和部落的关系时,没有采取军事征服,如西班牙在中、南美洲所做的那样, 而是尽可能进行和平的移民,通过“外交”方式购买部落的土地。英属殖民地的建立和扩展固然严重损害了印第安人的权益,但却不是以征服、统治和掠夺他们为目的的。
根据当时的政治惯例,北美殖民地作为英国的海外领地,其政治属性和土地权利均来自英王的授予,英国政府因此对其拥有合法的主权和管辖权。英国政府采用管理海外领地的方式进行统治,尽可能完整地将英国本土的社会结构、政治体制和法律体系移植到北美,按照英国政府自身的模式和功能来设计和建立各殖民地政府,正如纽约的卡德瓦拉德?科尔顿所说:“纽约人民的一个大幸是,他们的政府是尽可能按我们母国的同样方案而形成的。” 因此,殖民地的政治结构和母国具有对应性,每个殖民地近乎半独立的政治实体。总督乃是英王的代表,任职者通常由英国从本土选派,在一些殖民地也有不少为本地人;由本地人组成的参事会相当于母国的枢密院和议会贵族院,民众选举的议会下院则与母国的议会平民院相对,两者共同掌握立法权,可以制定不违背英国法律的地方法令法规。其中议会下院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掌握了财政权和总督薪俸的拨款权,成为殖民地权力结构的核心。而且,地理阻隔减损了英国对殖民地的控制效力,加以北美居民的自治能力不断增强,对本地事务的控制不断扩大和强化,北美政治精英实际上和母国分享了对殖民地的统治。保守地说,殖民地乃是和英国本土的地方政治单位平行的政治实体,而在政治结构的完整性和自主性方面则有过之。这对独立后美国政治机制的迅速成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既然殖民地是英国人建立、英国人统治的英国海外领地,那么殖民地的英裔居民自然就是英国国民,而非受异族统治的“二等臣民”。他们和英国本土居民享有同样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这在特许状中也有明确的规定。1584年英王授予沃尔特?罗利的特许状指出,移居殖民地的人以及在那里出生的人仍然是英王臣民,享有英国的一切特权和豁免,而且可以自由返回本土。 类似的行文此后反复出现在其他殖民地的特许状中。如1632年的马里兰特许状用一大段文字特意说明:移居马里兰的英国人及其子女、已经在那里出生或将来出生的人,乃是英国的“土生居民的和忠实臣民”,他们应和英国本土出生的臣民得到同样的待遇和尊重,同样享有英国本土臣民的全部特权、公民权和自由权。 不独英裔居民在理论上拥有和英国本土居民平等的政治和法律地位,即使是进入英属殖民地的非英裔移民,也可以通过适当的入籍程序而成为英国国民。1740年英国议会第一次制定了殖民地的入籍法,允许在英国境外出生的人经过一定的程序而归化为臣民。 在各殖民地,除犹太人和天主教徒外,非英裔居民和英裔居民享有同样的权利和同等的法律保护。这样,在白人居民中间就没有出现西属美洲那种“半岛人”和“土生白人”之类的身份等级差别。
在现实生活中,北美居民的权利和利益确实受到了法律的保障。弗吉尼亚在1619年废除了军法统治,开始实行英国式的法治,居民的权利得到承认。马萨诸塞殖民地议会1641年制定了《自由权法典》,在1648年又编成《法律与自由权》,确立了基本的法治与保障人民人身和财产权利的原则。 马里兰议会在1639年制定了一项关于人民自由权利的法案,明确宣布保护自由民的权利和特权,非经法律程序不得剥夺其财产和将其放逐。 另外,在英国实行的陪审团制和人身保护制也被引进,并被赋予特别的意义。尤有进者,殖民地居民享有比英国本土居民更为广泛的选举权。据美国史学家杰克?格林所论,在新英格兰的多数村镇,享有公民权利的自由民,在成年男性人口中的比例高达60-70%; 英国学者R?C?西蒙斯谈到,18世纪中期北美成年白人男子中有50-80%的人拥有选举权。
应当特别指出的是,1763年以前,英国在和平时期没有在北美驻扎常备军,殖民地居民对英国主权的承认与服从,并非出自武力威慑和暴力强制,而是基于国家认同和利益需要的一种自愿选择。北美居民自认是英国人,并且以此为荣。他们感到,能够受到英国宪法的保护,享有“英国人的权利”,实在是一件幸运之极的事情。即便是激进的反英人士詹姆斯?奥蒂斯也曾承认:“我们作为人和生而自由的英国臣民所拥有的权利,足以使所有殖民地居民在和任何其他君主治下的臣民相比,显得生活十分幸福。” 固然不能否认,英国本土居民在观念上对殖民地居民带有歧视倾向,他们认为殖民地就是母国的臣属,应当无条件地服从母国的意志,为母国的利益服务。在殖民地反英情绪高涨以后,这种看法在英国更加流行。 另外,1696年英国关于殖民地海事审判的决定,剥夺了北美居民在海事案件中的陪审权,也是一项歧视性的措施。但是,这些并未从整体上改变殖民地居民的实际地位和权利状况。
总之,北美13个殖民地和欧洲国家在亚非地区的殖民地完全不同,甚至也有别于西属美洲,不存在异族统治的问题。印第安人虽然受到白人的驱赶和虐待,但从法律上来说,土着部落是独立于英国管辖之外的主权实体。英属殖民地乃是英国主权范围的延伸,它们是英国人、特别是居住在北美的英国人自己统治的海外拓殖地,其政治和经济的控制权主要掌握在北美居民自己手中。殖民地居民并非受到英国人奴役的劣等臣民,而是享有充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的英国国民。所以,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统治谈不上是“民族压迫”,北美独立运动也不是“民族解放运动”,而是日益成熟的英国海外领地脱离母国的政治分离运动。约翰?迪金森在1774年大陆会议以后说过,殖民地居民认为,如果母国不做出让步,“就难免卷入一场内战”。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独立运动领导人在武装冲突爆发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对于脱离母国的正当性仍然没有充分的信心,在独立的问题上表现得犹豫迟疑,希望通过联盟或联邦的方式来重新界定殖民地和母国的关系。

二、英国对北美的统治及其后果

英国在北美建立殖民地的初衷,在于扩大和其他欧洲国家竞争的实力,传播基督教,安置国内过剩人口,发展贸易和增加财富。 至于那些自愿移居北美的普通移民, 其意图不外是摆脱在母国的不如意境况,寻求更好的生存发展条件。政府和民间这两方面的要求,在殖民运动中达成了统一。在殖民地的发展扩张中,这两种利益并行不悖,至少都得到了部分满足:英国通过殖民地而扩大了其战略和经济利益,移民及其后代的境遇则逐步获得了改善。
从整体上看,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政策具有一个长期性的特征:政治管理比较宽松,经济控制则相对严厉。历史学家查尔斯?安德鲁斯在比较英、法两国对待殖民地的不同策略时写道,“英国对殖民地贸易施加更严格的限制,在国内各港口征收更重的关税,但她很少干预各殖民地的内部事务,对于人口流动、政府援助及维护等方面的事情也很少关心”;这样就使英属美洲殖民地变成“自我依靠、自我治理和自我维持”的群体,具备独立的精神,对自己处理自己事务的能力充满信心。 也就是说,英国的殖民地政策在整体上是消极的,其主旨在于防止殖民地摆脱对母国的忠诚和依附,保护殖民地不受欧洲其他殖民国家及印第安人的攻击,而不是主动地规范其社会发展道路。这对北美殖民地自主性和自治体制的发展,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情。
而且,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英国政府的政策意图和实际效果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英国管辖殖民地的方式包括选派总督、任命参事会、设立海关、实施《海上贸易条例》、审查殖民地议会制定的法令等。除由于管理机构相互摩擦、官员素质低下和腐败所造成的效力损耗之外,遥远的地理阻隔也一直是一个难以摆脱的限制。更有甚者,英国派去的总督有时对母国的指示阳奉阴违,乃至公然抵制。因此,殖民地所受英国的政治控制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重。英国对殖民地议会通过的法令的审查情况,就是一个有说服力的例子。在1691-1776年间,北美殖民地提交英国审查的法律共有8,563项,其中只有469项被废止,仅占5.5%。 而且,殖民地议会通常运用各种技巧来规避英国政府的审查,许多法令在英国政府开始审查时即已经期满失效,有的殖民地则将被否决的法令以另一种方式再度通过,有时英国政府的废止决议在殖民地得不到及时而认真的执行。
在英国这种宽松的控制下,殖民地的自治不断强化。在日常的政治生活中,殖民地事务大部分掌握在北美居民自己手中。参事会和总督在理论上都是英王权威的代表,但两者不时发生冲突。各殖民地议会下院的权力和作用不断扩大,逐步演化为总督和参事会的制衡力量,殖民地的许多重大政治斗争,乃是在议会和总督之间展开的,而且大多涉及权力之争。一般说来,总督无法遏止议会的权势扩张。这就严重限制和削弱英国的统治能力。为了摆脱这种不利局面,英国政府曾谋求削弱殖民地的立法权,并力图将王家官员的薪俸固定化。但所有的尝试都遭到殖民地议会的强烈抵制,没有产生效果。另外,英国政府还试图改变各殖民地各自为政的状况,想在北美建立一个统一的殖民地政府,也无果而终。显然,北美社会力量的成长和自主意识的增强,使自治成为一种不可扼制的取向,在某种意义上,独立运动正是这样自治倾向发展到极点的结果。
在经济上,英国对殖民地施加了更多、更严格的限制。如果说北美居民在政治上、法律上和英国本土居民享有同等的权利和地位,而在经济上则很少受到平等的对待。英国对于殖民地经济的基本政策,一是要维持其对母国的依赖,二是使之对母国经济具有互补性。英国奉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国内制造业发展,对殖民地的制造业予以限制,以使之成为国内制成品的市场。但以往史学界对于英国的限制作了过分的强调。实际上,英国限制殖民地制造业的法令很少得到严格执行,其中仅1732年6月的《制帽条例》略有收效。在一些殖民地居民看来,制造业弱小并非一件坏事,人们觉得耕种土地和从事捕鱼业,比制造业对他们更有利。本杰明?富兰克林认为,只有土地少而人口密度大的国家,才必须以制造业来养活其居民;像美洲这样土地充足的地方,“决不会出现什么有规模和有价值的制造业”。 亚当?斯密也谈到,重商主义对殖民地并无多大的损害,因为土地始终很廉价,而劳动力一直昂贵,殖民地居民从英国进口货物,不仅质量较好,而且价格比自己制造要便宜得多。 直到革命前夕,北美居民才开始对英国限制殖民地制造业的政策提出质疑。
重商主义的影响更多地反映在殖民地的贸易格局方面。英国政府制定《海上贸易条例》的本意,在于谋取和维持贸易垄断地位,增强殖民地居民对母国的依赖性,推进英国的商业利益。 这些措施对殖民地经济有何影响,在史学界长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传统的看法认为,它们严重制约了殖民地经济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史学界对这个问题作出了重新解释。一方面,由于缺乏足够的海上缉私能力,海关官员低效腐败,使《海上贸易条例》未能得到切实执行,殖民地走私盛行,贸易和关税体制漏洞百出;另一方面,母国的政策对殖民地经济还具有积极意义,刺激了南部造船物资和靛蓝的生产,使烟草、稻米等产品获得了可靠的市场保障,使北部船运业主得到了保护,得免于法国、荷兰和西班牙等国船运的冲击。正因为如此,除新英格兰的走私商人外,北美居民直到独立运动兴起时才开始谴责《海上贸易条例》。另外,过去学者们曾认为,殖民地贸易存在极大的入超;据近期的研究,殖民地通过各种途径对入超进行补偿,大大减少了贸易逆差。
货币问题在殖民地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英国对殖民地发行纸币的限制,被认为是殖民压迫的一个重要体现。各殖民地缺少硬通货,货币的流通量不足,使交换手段受到很大的限制。解决的办法自然是自铸钱币或发行纸币。至18世纪中叶,每个殖民地都有了某种形式的纸币。但纸币的价值很不稳定,经常发生贬值,逐渐在债权人中失去了信用。英国议会于1764年通过货币条例,规定各殖民地自是年9月1日起不得再发行纸币;流通中的纸币到期后自行废止,不得延长使用期限;不准用纸币偿还私人债务和支付公共收费。 许多殖民地对此表示抗议和抵制,有的并不理会英国政府的限制,仍旧允许纸币流通。英国政府后来逐步放松了限制。
有一种理论认为,母国对殖民地的经济政策通常是以掠夺为特征的。在运用这种理论评估北美殖民地和英国的经济关系时,需要做具体的分析。英国当然需要殖民地为它提供自己不能生产的原料和产品,同时大量购买母国的制成品,从而为母国创造财富。从这种利益需求出发,以种植业为主的海岛殖民地和北美南部,被认为是对母国最有益的地区。然则正是这些殖民地乃是英属美洲的富庶之区,那里的种植园主大多富甲一方。可见,虽然殖民地经济对母国具有依附性,但两者之间同时也存在一种互惠的关系。如果成千上万渴望致富的英国人千里迢迢地迁居美洲,不过是自投罗网地接受母国的“掠夺”,这实在是难以想象的事情。另一方面,殖民地和母国的经济关系中也确有一些恶性因素。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殖民地债务的持续增长。1757年切萨皮克地区居民向英国商人负债100万镑(英币),1776年他们的债务更达到200万英镑以上。 1760年,殖民地的总债务为200万英镑;1772年英国发生信用危机,导致北美债务激增,一跃而至400万英镑。
殖民地经济的确为英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同时北美社会自身的财富在不断增长。到1775年,在英属美洲所有殖民地中,以北美13个殖民地社会发展程度最高,人烟最为阜盛。城市中的富裕人口不断增加:1730年以前,北部城市中财产在5,000英镑(英币)以上者甚为少见,而到1750年,财产达到20,000英镑的人并不罕见,多者可达50,000英镑以上。 因此,北美社会在整体上是繁荣而富足的。据当时人描述,新英格兰“显示出一种富裕和满足的气象”,“这里所有的居民看起来都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在其他任何地方根本见不到比这程度更高的独立和自由”; 那里到处可见“相当好的城市,富足的村庄,宽广的田野”,“这种美好的光景必定给人带来一连串愉快的想法;这种景象必定会在一个良好公民的内心激起由衷的极大快乐”。 总之,“美洲的这些殖民地”已不再是荒野, 而是一个“希望之乡”,一个“牛奶与蜂蜜之乡”。
由此可见,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统治不是以压迫和掠夺为主要特征的,并没有造成普遍的贫困。相反,在英国的羽翼之下,北美获得了政治自主性的成长空间和发展经济的机会,在资源和财富上与当日欧洲最发达之国无分轩轾,而且社会更为稳定和有序。可见,“辉格学派”指斥英国对殖民地的政策从一开始就是“压迫”,乃是于史无征的。在一定意义上说,1763年以后北美居民所反对的并不是英国的“压迫”和“掠夺”,而是“殖民地”这种地位所固有的从属性和依附性,要求以独立自主的身份立足于世界。甚至那些避祸于英国的“效忠派”,听到英国人称北美为“我们的殖民地”,也感到十分刺耳。
```````

阅读全文

与英国殖民地为什么没有公民权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传统武术如何学会日本相扑 浏览:616
3600印度卢比等于多少人民币 浏览:750
印尼浓阴历多少 浏览:306
印度桑瑞药厂怎么样 浏览:300
中国最好的福利院是哪里 浏览:450
去越南做什么边境贸易好 浏览:827
伊朗加油一箱油多少钱 浏览:536
意大利住宿被套什么面料的好 浏览:671
印度为什么不能杀蝗虫 浏览:737
中国哪里采茶最早 浏览:978
印度为什么要实行联邦制 浏览:586
越南盾怎么玩的 浏览:885
中国留学家长怎么教育 浏览:369
印尼有多少个镍矿冶炼厂 浏览:26
印度什么季风降水 浏览:948
意大利维骨力哪里有卖 浏览:202
印度卫生巾怎么改造 浏览:818
中国哪些学院收幼师考生 浏览:356
越南福字怎么写好看 浏览:6
意大利延期居留条过期怎么办 浏览: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