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欧洲国家怎样安葬死者
在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和一些民族中,死者临终前要请牧师做最后的忏悔和祷告。送葬时,亲属们身着黑色丧服,跟随在牧师身后,在挖好的墓穴前,牧师念诵经文,超度亡灵,然后由亲属将白色、紫色的花束扔在墓棺之上,最后以土掩埋。
宗教葬礼
基督教
基督教葬礼由牧师或神父主持,在墓穴周围举行祷告愿死者安息升入天堂。有时候前半部分在教堂举行。天主教还为死者举行追思弥撒等。基督教和西方传统葬礼的主要色调为黑色。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认为应尽快举行简单的土葬,有“亡人奔土如奔金”之说。一般在死亡三天内举行。由死者亲人或其他穆斯林用水清洗尸体后以白布包裹。为死者行站礼祈祷。之后运往墓地土葬,尸体面朝圣地麦加天房(克尔白)方向,无棺材或陪葬品。整个葬礼过程中要求参与者节哀沉默。
佛教
佛教葬礼一般为火葬,有僧人唱诵经文,作法会超度死者。
㈡ 英国流行葬礼派对什么情况,为何要给活人举行葬礼
英国流行给活人办葬礼派对,给活人举办葬礼都是因为想听一下人们对死者的评论,这种做法它不仅仅打破了传统的死者葬礼文化,对于人们死亡的这个话题也将被打破。
还有他的女儿在他的棺材面前发表了追悼词,迈克尔.赫本说他的女儿,把手放在我身上,发表了一份感人至深的悼词。在悼词中,她表达了对我的爱,我作为一个父亲对她意味着什么。所有人都哭了。”
通过这个事情,英国人对于这个事情他们觉得葬礼派对,可以让人们更加的了解以后在人际交往中去处理人际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个派对,他对自己人生所犯下的错还有修补的机会。
㈢ 英格兰的传统文化习俗
英国是绅士之国,讲究文明礼貌,注重修养。同时也要求别人对自己有礼貌。注意衣着打扮,什么场合穿什么服饰都有一定惯例。见面时对尊长、上级和不熟悉的人用尊称,并在对方姓名前面加上职称、衔称或先生、女士、夫人、小姐等称呼。亲友和熟人之间常用呢称。初次相识的人相互握手,微笑并说:“您好!”在大庭广众之下,人们一般不行拥抱礼,男女之间除热恋情侣外一般不手拉手走路。
英国人不轻易动感情或表态。他们认为夸夸其谈是缺乏教养的,认为自吹自擂是低级趣味的。人们交往时常用“请”、“对不起”、“谢谢”等礼貌用语,即使家庭成员间也一样。
英国的“烤牛肉加约克郡布丁”被称为是国菜。这是用牛腰部位的肉,再把鸡蛋加牛奶和面,与牛肉、薯仔一起在烤箱中烤制的菜肴。上桌时,还要另配些单煮的青菜,即为“烤牛肉加约克郡布丁”。普通家庭一日三餐(即早餐、午餐、晚餐)。他们是以午餐为正餐。阔绰人家则一日四餐(即:早餐、午餐、茶点和晚餐)。
不愿意吃带粘汁的菜肴;忌用味精调味;也不吃狗肉。口味不喜欢太咸,爱甜、酸、微辣味,对烧、煮、蒸、烙、焗和烘烤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喜欢中国的京菜、川菜、粤菜。
他们普遍喜爱喝茶,尤为妇女嗜茶成癖。“下午茶”几乎成为英国人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习惯,即使遇上开会,有的也要暂时休会而饮“下午茶”。不喝清茶,要在杯里倒上冷牛奶或鲜柠檬,加点糖、再倒茶制成奶茶或柠檬茶。如果先倒茶后倒牛奶会被认为缺乏教养。他们还喜欢喝威士忌、苏打水,喝葡萄酒和香槟酒,有时还喝啤酒和烈性酒,彼此间不劝酒。
对英国人称呼“英国人”是不愿意接受的。因为“英国人”原意是“英格兰人”,而你接待的宾客,可能是英格兰人、威尔士人或北爱尔兰人,而“不列颠”这个称呼则能让所有的英国人都能感到满意。
忌讳用人像、大象、孔雀作服饰图案和商品装潢。他们认为大象是愚笨的,孔雀是淫鸟、祸鸟,连孔雀开屏也被认为是自我吹嘘和炫耀。忌讳“13”这个数字。还忌讳“3”这个数字,忌讳用同一根火柴给第3个人点烟。和英国人坐着谈话忌讳两腿张得过宽,更不能跷起二郎腿。如果站着谈话不能把手插入衣袋。忌讳当着他们的面耳语和拍打肩背,忌讳有人用手捂着嘴看着他们笑,认为这是嘲笑人的举止。忌讳送人百合花,他们认为百合花意味着死亡。
㈣ 英国葬礼习俗
英国的丧葬习俗较简单。如家中有人不幸故去,家人便会在报纸上刊登一则小启事,说明丧礼将在何时何地举行。参加丧礼的男女都穿黑色或颜色暗淡的服装,只送鲜花或花圈。
英国人喜欢安静,讲究礼节,性格内向含蓄。不会与陌生人随意搭讪或攀谈。如上门拜访一定要征得受访者的同意,并按约定时间准时到达,不能早到,更不能迟到。
英国人在正式社交场合特别注重服饰衣着。在工作场合,着装严肃、庄重,男士通常穿西装,女士穿制服套装。
(4)英国死者信息不确定怎么举行葬礼扩展阅读
英国的风俗禁忌:
忌谈个人私事、家事、婚丧、年龄、职业、收入、宗教问题。由于宗教的原因,英国人非常忌讳"13"这个数字,认为这是个不吉祥的数字。日常生活中要避免"13"这个数字,用餐时,不准13人同桌,如果13日又是星期五的话,则认为这是双倍的不吉利。
不能手背朝外,用手指表示"二",这种"V”形手势,是蔑视别人的一种敌意做法。上街走路,千万注意交通安全,所有车辆都靠左行驶。
在英国购物,最忌讳的是砍价。英国人不喜欢讨价还价,认为这是很丢面子的事情。如果购买的是一件贵重的艺术品或数量很大的商品时,也需要小心地与卖方商定一个全部的价钱。英国人很少讨价还价,如果他们认为一件商品的价钱合适就买下,不合适就走开。
㈤ 我想了解西方葬俗
在西方各国,如果家庭有人亡故,家人会立即关停家中所有钟表,用黑布将镜子遮住或将镜面对着墙,熄灭屋内生的火,打开所有的门窗,打开所有的锁并解开所有的结。而且不让死者单独留在一栋房子里,必须有人守灵。同时也绝不让死者躺在黑暗中,因而要在停放灵柩的房间内点上一支蜡烛,或打开一盏电灯。西方人认为,对于即将离去的灵魂,这是一个不确定的时刻,但为了死者获得安宁,除了遵照宗教仪式外,还必须遵守上述规则。 在西方各国,墓地有不少禁忌,主要有:切勿在墓地上耕耘,这样做不仅庄稼不会丰收,而且会给耕耘者带来无穷的厄运与灾难;切勿把墓碑作砖砌人楼房的墙内,否则会带来厄运、死亡、房屋也容易倒塌;切勿将墓碑铺路,否则会使这条路事故不断;切勿将墓碑作围墙或门柱用,否则将难以摆脱死亡或厄运;切勿破坏坟墓,尤其不能破坏公墓,否则破坏者会遭到双目失明的危险;切勿将死者从坟墓中移出,否则死者的家人将会遭受灾难的打击;切勿在坟墓上行走,尤其是不能在未受洗礼的坟墓上行走,否则会遇到鬼魂,疾病的缠绕。 在涉外丧葬礼仪中,谒墓、献花圈是对被访国人民友好亲善的表示,也是对已故领导人或先烈的敬意。因此各国领导人正式访问期间,都按各国习惯做法,拜谒陵墓或向纪念碑献花圈。各国安排的领导人谒墓(或向纪念碑献花圈)仪式大同小异,常见做法是:现场安排仪仗队、军乐团,并派高级官员陪同,仪式开始时,乐队奏乐,花圈由谒墓者的随行人员抬着走在前列,仪仗队分立两旁,向来宾致意,谒墓人随行于后;搁置花圈时,谒墓人往往要上前扶一下,整理一下花圈上的飘带,然后稍退几步,肃立默哀,绕陵墓或纪念碑一周。信仰宗教的谒墓人,有的还可以为死者祈祷。 谒墓的整个过程充满庄严肃穆的气氛,参加仪式的人员应穿着深色或素色服装,有的要求着礼服,谒墓时应脱帽。军人若不脱帽应行举手礼。有些国家的陵墓建在寺院内,谒墓有其独特的宗教仪式,不信教者前往谒墓对于宗教仪式中的一些动作可不仿效,但应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如进入清真寺要脱鞋,妇女需用头巾包住头发等。我国领导人出访时,也往往按照对方的习惯拜谒陵墓或向无名英雄纪念碑献花圈。前来我国访问的国宾及其它重要的外国宾客,根据其意愿,安排向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献花圈或瞻仰毛泽东主席遗容。 一般人士在国外任职期间因故去世的,其丧事一般是由死者的亲属或其本国有关机构举办,也有由所在国出面举办的。治丧的内容主要有:设置灵堂,举行追悼会或葬礼等,所在国有关方面以适当方式表示哀悼,如:向死者家属发唁函、送花圈、派有关人员参加葬礼等。 我国人员在国外如遇外国友好人士去世,可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示哀悼,对死者家属致以慰问或送花圈等;如参加追悼仪式或葬礼,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对在我国长期工作的外国友好人士、老专家的逝世,可由国家有关方面举办丧事;对知名的国家友人在华逝世,还应成立治丧机构,公开发表讣告,设置灵堂,接受死者生前好友、外国人士中国各界人士的吊唁,党和国家及有关部门领带人宋花圈,参加追悼会。 西方国家的丧葬礼仪基本上属宗教式的丧葬礼仪。人死后,首先在死亡地或尸体发现地的登记处进行登记,由医生或验尸人员签发书面证明,并在死亡者生前居住地的基层组织办理登记;而后对亲友发出通知或在报刊上公开宣布。 葬礼一般遵循死者生前遗嘱、遗言确定是土葬或者火葬。丧葬事务一般由.殡仪机构或承办人具体安排,包括埋葬或火化的时间、地点以及举行葬礼仪式的时间、地点等。西方葬礼仪式一般同结婚一样,多在教堂举行。具体程序是,先把棺材运人教堂,由一位教士念悼词并为死者祈祷,然后用一块天鹅绒棺罩遮盖住棺材送往墓地或火化场。 葬礼与葬礼弥撒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分开(在葬礼后的某一天)举行,一般由神父或死者亲属议定,包括祈祷词和经文,然后是圣餐,最后为告别仪式。 西方丧葬礼俗主要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基督教将每一个人的灵魂直接与上帝发生关系,不允许偶像崇拜,崇尚灵魂升华而轻视肉体,因此西方的丧葬风俗是简丧薄葬。基督教的丧礼更多地是为死者祈祷,祝其灵魂早日升人天堂,解脱生前痛苦。基督教认为人死后灵魂需要安静,因此丧礼非常肃穆。在基督教文化影响下,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丧葬基本从简,即所谓在上帝面前“灵魂平等”的原则。 近现代以来,由于崇尚“科学精神”,尤其是实验科学的兴起,使西方人能以一种“科学的眼光”来看待死亡,进一步淡化了社会对殡葬的热情。西方崇尚“个人本位”,主张“以个人为中心”,因此在丧礼中,也是以死者为“中心”,重在安置死者的“灵魂”。总之,西方丧葬礼俗有我们可借鉴之处。死亡文化的本质是生存文化,从一个民族的死亡文化中可以窥到那个民族的全部生存哲学。 西方虽然民族众多,但是在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下,丧葬礼俗基本大同小异,下面就西方丧礼中比较一致的方面予以概述。 葬式。西方葬式主要是火葬、土葬两种。无论采用哪种葬式,均葬于公墓。 公墓。城镇公墓一般建在郊外辟静幽雅之处,农村公墓建在村外较远的地方。西方公墓园林化程度很高,规划也很长远、划一、详细,有公路、纪念、休息、住宿、购物的场所。公墓管理很严谨,死者不论何种葬式,都要深埋,墓面平整,而后种上草皮,碑石不能太高,碑石周围要种四季花卉。一年四季墓前几乎都是鲜花盛开。整个公墓内无论墓多少,墓主何人,只见墓碑和花草看不到任何特殊标志或土堆。它不仅是死人的天堂,也是人们休闲的胜地。西方公墓的使用一般是有偿使用,使用期长短不二,但有最长期限规定。 殡葬礼仪。西方殡葬礼俗有洗尸、更衣、停尸整容、送葬哭丧、宴谢、祭奠等程序,基督教仪式几乎贯穿其中。人死之前要在神父面前忏悔,之后神父要为其祈祷。这也是临终关怀,使死者正确看待死亡,摆脱死之恐惧。死后在神父主持下给死者洗尸,宗教含义是洗去生前罪过,干干净净去见上帝。停尸在西方传统丧俗中,一般停在教堂,由神父主持追悼会。神父介绍死者生平并为之祈祷,下边亲友则一同祷告。完毕以后由四人一角一人抬着棺材走向墓地,神父、亲友跟在后边送葬。下葬时,神父还要再为亡者祈祷。哭丧无论是初终还是在教堂,也无论是在送葬路上或下葬时,亲友都不能大声嚎哭,只能默默流泪或嘤嘤啜泣,意为不要打忧死者灵魂安静。下葬时,随土撒人一些花瓣,葬毕在墓前立上十字架,放上一束鲜花,亲友就可以默默离开坟墓。祭奠亡者不是中国人的专利。西方人在居丧的第九天、第二十天、第四十天和一周年都要举行祭亡灵仪式。届时,亲友可单独去,一束鲜花、默默立上一会即可。 现代西方,社会工作兴起,对西方丧葬礼俗改革又推进了一步。丧事不再是各自操办,而是由殡仪馆“一条龙’’服务。宗教仪式、纪念仪式均在殡仪馆进行。送葬也由殡仪馆灵车送。西方社会对死者相当敬重,殡仪馆接送尸体时,其它车辆主动让道,并鸣笛以示哀悼,路人也注目肃立。
㈥ 英国的葬礼是怎么样的
英国绿色葬礼通常人们不愿考虑死亡问题,但如今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开始关注地球环境,提前选择并安排身后的绿色葬礼。 据“全球点子银行”网站统计,英国每年举行的常规葬礼中要焚毁43.7万口用珍贵硬木制作的棺材,且不说这些木材被砍伐后要绕大半个地球运到英国再制成棺材,只为让 别人瞻仰数小时,仅焚烧过程就会向大气中释放不少有害气体和温室气体。 现在英国几乎每个火葬场都提供纸板棺材,有的火葬场还会因为纸板棺材火化中消耗较少能源而减少收费。不喜欢纸板棺材的还可以选择不含任何化学成分的竹制灵柩、用布满苔藓的柳条编制的灵柩,甚至麻袋! 注重外表的人还可以考虑在纸板棺材或其他材料的棺材之外套上传统的橡木灵柩,死者家庭只需付纸板棺材的费用,外棺可以免费借用,并可重复利用。 火葬场还提供用竹子、芦苇、木材、玻璃和陶瓷等材料制作的骨灰盒盛放骨灰。由于英国政府对海葬有诸多限制,而将已故亲人葬在庭院不仅会令家人难以接受,也会影响地产增值,因此林地或自然保护区成为理想的绿色墓地。 1994年,英国自然死亡中心成立了自然掩埋地协会,提供绿色墓地。这些墓地由地方政府、农民和慈善组织经营管理,平均埋葬花费为650英镑(约合1300美元),墓地还提供《自然死亡手册》,介绍相关信息。据初步统计,英国目前约有220家绿色墓地。 选择天然墓地举行的绿色葬礼可简可繁,简单的可以将死者包入裹尸布直接入土,复杂的可以采用整套宗教仪式——由马车拉着灵柩,伴着葬礼音乐,在牧师的主持下安放灵柩。另外,死者尸体不能用防腐剂处理,以避免化学物质对环境产生危害。 绿色墓地通常尽量保持自然野趣以维持生物多样性,土地也受到保护不予开发。坟墓一般没有标志,而由亲属栽种的纪念树或野花代替墓碑。 尽管如此,绿色葬礼在英国尚未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但英国自然死亡中心主任麦克·贾维斯预计,到2010年,12%的葬礼将成为环保型葬礼。
㈦ 英国的婚礼和葬礼简介
在英国,婚礼一般是在周六的下午,在教堂或登记处举行。教堂本来是为基督徒设立的,但在教堂结婚也是传统的方式。新娘穿着白色的礼服,戴着面纱,拿着花。新郎穿着西装,等在教堂的圣坛。
当新娘到达时,风琴开始演奏结婚进行曲,在音乐中,新娘的父亲带着他的女儿走过长廊,然后把新娘的手交到新郎手里,于是婚礼开始了。仪式的重要部分当然是交换结婚戒指,当这对新人结婚时,他们在教堂签署结婚登记证,然后他们穿过教堂来到院子里。在院子里他们的朋友和家人向他们扔大米和五彩纸屑,向他们祝福。
婚礼后的宴会称为招待会,通常是一个有三道菜的晚餐,加上许多含酒精的饮料。在第三道菜或甜点之后,主人开始发言了。新娘的父亲(他支付婚礼的费用)通常讲他的女儿以及他初次遇见女婿的情况。傧相的发言总是说新郎多么出色。最后新郎发言,他通常会表示对新娘下嫁与他的感激之情。这些发言有时会很长,常常会提到相关人士的长篇故事。发言的原意是越幽默越好,但是根据酒精消耗量的大小,发言常常会变得比较放肆。在发言结束后,通常会有乐队演奏伴舞或者迪斯科助兴,直到每个人都累趴下。通常新人会第二天一早出发去渡蜜月。
婚礼并不便宜,如上所述,新娘的父亲通常会买单。当然,客人们为新人买一件礼物是很普遍的,也许是一个微波炉,或者一个去夏威夷两周的假期。近来,新人们会列一份清单,注明他们想要的东西,客人会根据各自的情况从清单里选送。
英国有三种婚礼:英国国教婚礼、天主教婚礼以及世俗婚礼,即非宗教仪式婚礼。由于信仰不同,这三种婚礼有不同的要求和习俗。这里主要介绍英国国教婚礼。
英国国教也称为圣公会,1533年,亨利八世禁止英格兰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岁贡。次年,他又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规定英格兰教会不再受制于罗马教皇而以英国国王为英格兰教会的最高元首,并将英格兰教会立为国教。其后,这项运动又得到英国国王爱德华六世(1537——1553)的支持。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1533——1603)则宣布女王为国教惟一最高领袖。教会虽在组织制度和仪式等方面仍保留了天主教的旧制,但在教义上已具备了一些新教的。
这里有篇文章:燕儿和老安是在上海相识相爱又在广州共续生活的,故事还挺浪漫,可以用有缘千里一线牵来概括。总之这中国新娘和英国新郎终于决定走进美丽的围城。入城仪式当然不能轻慢。为了照顾双方的家人朋友,婚礼要举行两场,两地各办一场。第一场在英国。于是我带着无数对英国的幻想和推测,从法国坐完了两趟飞机再乘车深入英伦腹地,来到一个叫Barnsley的地方。这里略有山峦,到处是碧绿的草地或树林,错落着深棕色的砖墙别墅。房子周围总有精心修饰的花草。对于我这个初到英论的游客,但眼前的景致赏心悦目到心旷神怡。当然,这次的主题还是婚礼。言归正转。
国内的婚礼图的是热闹,通行的做法是广邀亲朋好友,张灯结彩喧嚣一片,大闹至少三天三夜才善罢甘休。筹备当然更是大费周折。相比之下,英国式的婚礼少了那种盛气,但轻松而温馨。
这么重要的仪式当然不能没有准备,新郎的家人也忙活了大半年。大到宴会厅小到胸花,件件都是反复斟酌,精心挑选。婚礼前的晚上,新郎给我们介绍了婚礼的具体过程,列了清楚的时间表,一切精确到分钟。英国人的严谨和时间观念可见一斑。
照英国的规矩,结婚当天新郎新娘在仪式之前是不能见面的。新娘的父亲挽着女儿缓缓走进礼堂,把手交到新郎的手里才算两人新的开始。所以婚礼前夜新郎只能住到酒店,直到第二天仪式开始。看不见他做什么,估计更是坐立不安,才用电话不时远程监控我们的进度。
如平时一样地起了床,吃过早饭。10点15分出发,驱车15分钟到发廊做头发。小镇的发廊只有一间木质装修的大厅,最醒目的是中间柔软的红色沙发。看上去宽敞而舒适,更象谁家的客厅。客人可以喝到暖暖的咖啡或茶。只有进门小小的个柜台和四角的镜子和理发椅告诉你这里是发廊。发型师小姐娴熟地让每根头发各就各位,再带上新娘的金冠。在预计的半小时之内完成,非常准时。完全没有国内的满头发胶和鲜花,新娘看上去高贵而现代,漂亮极了。11点钟回家化妆换衣服吃午饭,一切必须在2点15分前完成。12点钟是午饭时间,三明治和奶茶。午饭时婚礼用的鲜花准时送到。一阵小小的忙乱之后,2点15分出发,到婚礼会场。车程预计30分钟。路况很好,我们提早到达,但不能进场,只能在路边等着。
婚礼在当地最大的酒店举行,没有任何宗教色彩,司仪是当地政府的Register,应该相当于我们的民政部门吧。没有时间细细探究,但仍然看得出这个酒店由从前的豪宅改建,四面有大而雅致的英式花园。在摄像机的跟随下,我们陪新娘走进酒店,新娘在入口摆了几个幸福的造型,今天的摄影师看上去很专业。
一进去,新娘和随行的新郎的母亲就被领进礼堂旁边的小厅,照计划上看,是Register例行公事要提问做记录。我们只能在门外静静地等待。很快,所有人面带笑容地出来了。我们分头进会场,婚礼要开始了。身为伴娘的我随新郎的母亲从侧门进礼堂,坐在左手第一排,这是规矩。边厅里问了什么问题,燕儿的回答是什么,对我来说也是个迷。
我还来不及坐定看看四周情况,婚礼进行曲就响起。3点正,婚礼开始。正门打开,新娘身着象牙色的婚纱隆重出场,轻轻含笑,缓缓点步,头纱在身后微微飘起。新郎满面激动开心的笑容,接过新娘的双手。所有人的目光这时才转移到司仪。和法国由当地行政长官亲自主持的风俗不同,司仪是一位年轻女士,前台左边还有一位同来的书记员。
司仪的开场白相信大家在类似的电影片段里都见过了。需要补课的拜托看一遍电影《四个婚礼一个葬礼》。但需要伴娘念一首诗对我倒是新鲜事。前一晚的临阵磨枪没有白费,还算圆满完成任务。原以为自己第一次念英语诗还是班门弄斧,在这么多英国人面前念一定紧张得喘不过气来,却居然一点都没有怯场。倒是站在一个有利的角度,发现新郎新娘激动而紧张,觉得有一点感动。婚礼继续进行,老安和燕儿先后都说了“我愿意”,跟着司仪当众宣布了今后相守相偕,矢志不渝的誓约,然后在婚书上签字。坐在身边的新郎母亲已经感动得双目含泪了。而我这时才有机会偷偷看了看来宾的情况。大约二三十个人,身着礼服,除了小孩,都专注地看着主席台,见证了这对新人新的起点。可以想象他们这时和新郎新娘一样幸福。
交换戒指之后,大家都积极为新人抢下这历史的镜头。当然少不了轮流合影。一个小时后,仪式就都结束了。司仪和她的书记员离开,其他人则转移到一间半露天的餐厅,开始浅酌合影。这时我才有机会接触今天的其他来宾。作为到场的唯一女方宾客和远道而来中国客人,我受到了他们特殊的照顾。新郎的母亲先后给我介绍了这些来宾。他们都是新郎的亲戚和多年老友,有老有少,还有新郎的小学老师,当然因为她是新郎母亲的多年好友。
这时候摄影师成了主持者。他组织我们轮流分批和新郎新娘在花园里摆造型合影。然后我们一起把彩碎抛向天空。这是对新人的祝福。英国还没有转暖,不时有凛人的寒风。新人必须继续拍外景照片,我们则缩回温暖的餐厅聊天。和英国人享有的“冷漠高傲”的名声完全不同,这里的人友好而好客。我还和新郎8岁的大侄子结下了短暂的友谊。
英国人的晚饭时间相对法国来说较早,婚宴也不例外。小憩之后,六点半我们就进入饭厅,开始准备用餐。对于咱中国人来说,这一顿的菜单当然重要,但这不是我要说的重点。晚餐还需要一个主持人,现在是伴郎。开始用餐前,照例新郎发言。现在气氛就轻松多了,新郎自由发挥,没有定式。老安的发言简单实在,是我喜欢的风格。然后伴郎也要发言。今天的伴郎是老安的弟弟。他要宣读别人寄来的贺卡。新郎新娘当众打开收到的礼物,还分发礼物。晚宴的另一个亮点是切结婚蛋糕。在吃完晚饭喝咖啡的时候,新郎新娘手执手共同切下第一刀,旁边的小朋友们早就急不可耐了,这当然是抓抢镜头的好机会。
晚饭后,有些客人先告辞走了。留下的人就开始跳舞狂欢。背景音乐是70年代的YMCA之类。一家人坐在一堆,又唱又跳。那时的我已经累得不行了,只是觉得非常的温馨。第二天一大早去机场,匆匆结束了这次英国之行。对这个地方我的了解还很少。只知道这样的婚礼很简单,但有余味,很香。
基督教
葬礼简介:
基督教葬礼由牧师或神父主持,在墓穴周围举行祷告愿死者安息升入天堂。有时候前半部分在教堂举行。天主教还为死者举行追思弥撒等。基督教和西方传统葬礼的主要色调为黑色。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认为应尽快举行简单的土葬,有“亡人奔土如奔金”之说。一般在死亡三天内举行。由死者亲人或其他穆斯林用水清洗尸体后以白布包裹。为死者行站礼祈祷。之后运往墓地土葬,尸体面朝圣地麦加天房(克尔白)方向,无棺材或陪葬品。整个葬礼过程中要求参与者节哀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