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为何英国人当年会向清政府走私鸦片
当时随着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他们已经有了轮船,可以向亚洲地区进发,但在当时中国的封建社会,自给自足,完全可以满足人民的基本需要,所以一直对英国等西方国家的产品处于抵制状态,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中国对外国的贸易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使其他西方国家感到不满,于是英国就选择打破这种困境,于是用鸦片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所以当时英国人之所以会向清政府走私鸦片,一来是为了保住自己的颜面,同时夺回世界强国位置,第二是为了侵略中国,并且得到大部分的财产。
B. 英国人怎么看唐朝怎么看清朝
英国人的历史还跟中国人很有关系:大唐朝把突厥人打得西迁,最终让英国的祖宗盎格鲁撒克逊人渡海到英伦。所以当时的英国人必将痛恨大唐。但近代任何一个国家都被盛唐所折服!
干隆时英使马嘎尔尼来华,希望两国合作,对大清充满敬意,结果被干隆绝了一番!
到中国近代,随着全民吸食鸦片,英国人终于看透了中国人!所开始鄙视!
C. 1972、1816年英国两次出使清朝情况
应该是1792年吧,1972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1792年,英国人马格尔尼出使中国,希望中英贸易的门户开的更大一些。清朝以其不磕头为由予以拒绝。
1816年,英王乔治三世派遣阿美士德出访中国,却与中国发生“礼仪之争”,清朝要求依照天朝定制,行三跪九扣头之礼,英使认为有伤尊严,坚持仅行免冠俯首,双方坚持不下,最后英使遭逐出,不顾而去。
D. 清朝极盛时代的文化输出,英国人是不是都不想离开
中国工业虽有数种,远出吾欧人之上,然以全体而论,化学上及医学上之知识,实处于极幼稚之地位。
——马戛尔尼:《干隆英使觐见记》,译者:刘半农 合着者:李广生。
对这段话的理解,不少人往往只提后半段,即“化学”、“医学”、“极幼稚”,然后拿工业时代中国的落后,来佐证马戛尔尼的先见之明。
在1834年公司解散前的最后几个年头,茶叶干脆成了公司“从中国输出的唯一的东西……以至国会的法令要限定公司必须保持一年供应量的存货。在垄断的最后几年中,茶叶带给英国国库的税收平均每年三百三十万镑,从中国来的茶叶提供了英国国库总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和东印度公司的全部利润”。(郭卫东:《论16-19世纪中叶国际贸易中的东方货品》,《天府新论》2014年第4期)
同期的美国、荷兰,莫不如此,早在172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输出的中国商品中,茶叶已经占到了85.1%。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前,马萨诸塞州州长托马斯·哈钦森估计,美国每年的茶叶消费在297万公斤左右,相当于人均1.1公斤。
E. 当时清朝也是世界主要强国,英国凭什么敢向清朝宣战
和很多人想象中不同的是,一鸦战争前,英国对清朝其实并不了解。
我们知道,一鸦战争前,清朝不了解英国。
有些人总是说,太平天国祸国殃民,义和团祸国殃民。只有自己的偶像是在做人事。
那您们倒是说说,您们的偶像,当年是怎么保家卫国的?
要是您们的偶像真给力,真能保家卫国,至于会产生太平天国和义和团吗?
老百姓放着土地不种,放着老婆孩子热炕头不要,至于要干诛九族,掉脑袋的事吗?
对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的批判。实际上只是一些人为了掩盖自己无能,推卸责任罢了。
要我说,有些人应该庆幸。至少历史上还有太平天国和义和团。因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让您们偶像的一条底裤没被扒掉。
F. 日不落帝国如何侵略清朝
19世纪的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就是英国,英国的殖民地遍布全世界,号称日不落帝国,在亚洲,当时的清朝也成为了英国的目标。
清朝闭关锁国,日渐衰落,而英国、法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却在迅速发展,18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其日后将殖民地遍布全世界奠定了基础。
1841年,英军进攻虎门,清朝割让香港给英国。英国人不满意谈判的结果,继续进攻虎门,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力战英军殉国。
英军一路往广州进攻,炮击广州城,清朝靖逆将军奕山向英军投降,签订了《广州和约》。英军拿了600万银元还不撤出广州。
英军的暴行,激起了广州三元里一带的民众自发进行抗英斗争。
英军为扩大侵略战争,北上攻陷鼓浪屿、厦门、定海、镇海、乍浦。后来又攻打长江口的门户吴淞,直逼南京城。
在南京,清朝政府和英国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正式割让香港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来英国还拉上法国一起侵略中国,有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
清朝政府又割让了东北及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后来清政府开始自救,才有了洋务运动。
也使中国人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
G. 英国人曾提出帮太平天国灭掉清朝,为何洪秀全没答应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后期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极盛时候太平天国占领了中国中部与南部的主要省份,与清军划江而治。尤其是当时清朝富庶的粮仓与税库,都是沦陷到太平天国的手中。由于太平天国势力的强大,就连曾国藩、左宗棠这样的晚清能臣,都发出了大清“大势已去”的感慨。
无论洪秀全太平天国起义动机如何,是功还是过。但是反对英法殖民势力是不容分说的。试想想,如果洪秀全在英法的帮助下灭掉清朝,如清军入关剃发易服一样,对中华文明也是一种劫难。
H. 英国人为什么要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856年10月23日,英军海军借口“亚罗号事件”悍然发动进攻,进犯珠江内河,正式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自1840年开始,到1860年二十年间,共发生了两次鸦片战争。这两次战争的标题是我们自己命名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人称之为“亚罗号战争”,又称“英法联军战役”。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上说英国人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法国人以“西林教案”为由头,组成联军进攻大清朝。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对整个第二次鸦片战争来龙去脉的思考,我想搞清楚一件事,就是清朝的封疆大吏从耆英到徐广缙再到叶名琛,为什么如此固执地坚拒英国人自由进入广州城。他们代表的真的是当时的民意吗?我以为当时的广州应该是大清朝对外开放的前沿城市,广东人民对于英国人并不陌生,他们何至于对英国人畏之如虎讨厌至极?我想这极有可能是当时的清朝官员们制造的民意。因为一旦广州城对英国人自由开放,中国人与英国人杂交相处,产生各种各样的纠纷在所难免,以清朝官员的对外的认知水平,他们非常害怕处理国人与洋人之间的各种纠纷。洋人是惹不起的,在大清朝的官员中已经达成共识,但是执法的天平总是倾向于洋人一边,必然造成政府的声名狼藉和权威扫地,长此以往下去,大清朝的统治早晚会分崩离析。这,才是他们最恐惧的事情。
从1840年到1860年,二十年的时间,不断太短,也不算太长。从广东虎门到北京的圆明园,两把大火,映照着历史的天空。我突然想起来在1853年7月发生在日本的“黑船事件”,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舰队驶入江户湾,几声炮响,敲开了日本幕府闭关锁国的大门,双方于次年签订了《神奈川条约》即《日美和亲条约》。二十年之后,日本中央政府成立内务省,大久保利通任第一任内务卿,日本历史进入大久保时代,明治政府全方位推进维新变革。又二十年后,甲午战争爆发,日本海军全歼大清朝北洋舰队。
一个人用二十年的时间去奋斗,足可以成就一番事业,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一个国家用二十年的时间去努力,也足可以让社会改观,震惊海外。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今天,我们仰望星空,回首不堪的往事,只有,也只能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
I. 从跪到不跪,洋人是如何在清朝站起来的
洋人从跪与不跪之间,在清朝站起来之间其实差的仅仅是一个工业革命。
于是大家得出了个结论,大清虽贵为大国,但是吧没什么想改变的想法,于是就干脆不带大清玩了,自己搞自己的去了,于是当英国开始如火如荼的搞工业革命的时候,大清在感叹自己没有对手的同时,强调着小农经济的发展,强化中央集权。后来就演变成了,虽然大家都在发展,但是人家发展的越来越快,大清发展的越来越慢,从而有了后面的各种侵华战争,但是吧一开始也并不是因为打不过,到了后面,就真的变成了打不过,结果就是洋人打的一次比一次弱,大清却损失的一次比一次多,直至最后随便都能来一个国家分一杯羹。
J. 英国国王想跟清朝通商,干隆是怎么回复他的
当年干隆皇帝拒绝英国通商请求,不能不说是与英国强大有关,英国先进的枪炮和军舰对他的内心肯定有所触动,干隆之所以一口回绝英国通商要求。虽然历史没有如果,但当年清廷开放了中国市场,也许中国会成为英国倾销商品和低价购买原材料之地,暂时对清朝经济不利,不过最终是可以促进清朝的近代化,而这种和平进入近代化对清朝来说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干隆时期清朝的GDP占世界份额超过30%,比美国占的分量还要多,干隆时期中国人口超过3亿,占世界人口的1/3,相当于清帝国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市场,这样富强的国家在亚洲是无敌的存在,世界排名也是位于前列。
所谓的干隆盛世的假象,被英国三句话总结完毕:①清政府的相关政策,无外乎就是自负所导致的。②他们想凌驾于世界各国的头上,却没有这个本事,还鼠目寸光。③他们所做的就是在阻止自己的人民进步,他们想要自己的国民一直保持愚蠢。
马戛尔尼回国后评价清朝说,清朝的军事力量比英国落后三四个世纪,而且他把清朝评价成为一个破旧的大船,可以说马戛尔尼的出使让英国人彻底看清了清朝的没落,所以英国在40年后敢于发动鸦片战争。
干隆皇帝拒绝与英国通商,拒绝开放本国市场,相当于拒绝了全球化,这是大清国运的转折点,闭关锁国的结果是他的孙子道光皇帝遭遇第一次鸦片战争,重孙咸丰皇帝遭遇第二次鸦片战争,最悲催的是重孙媳妇慈禧再遭八国联军入北京之耻,自此后大清帝国走向了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