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英国的保守党和工党,究竟哪个才是老牌大党
英国的保守党历史比工党悠久,而工党在英国国内比保守党更受欢迎。
工党的政治立场属于中间偏左,仍会以维护工人利益为口号,但本质上还是资产阶级政党。但比起保守党的党员来说呢,工党内的确是以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出身的党员为主打,整体上更受中下层选民的欢迎。
㈡ 英国保守党 工党 自由党各有什么 大的方面的 区别和分歧 简单来说
英国两党制的形成、发展大体上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辉格党与托利党先后执政时期1714年乔治一世即位后,英国逐渐形成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由议会多数党领袖主持内阁的宪法惯例,从而使内阁被议会多数党控制。辉格党和托利党依据议会席位多少的变化而轮流组阁,为两党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保守党与自由党轮流执政时期在这个阶段中,两党从议会内的政党发展为全国性的、群众性的政党,这是两党制形成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标志。经过多次议会改革,彻底改变了下院与上院、王室之间的力量对比,国王成为虚君,削弱了上院的权力,提高了下院的地位。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两党制。 第三阶段——两党制逐步完备第三阶段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两党制逐步完备。保守党于1907年首创影子内阁,以后凡在大选中获得下院次多数议席的政党则成为法定的反对党。反对党在议会中有可能通过不信任投票取代执政党的地位。 保守党:保守党的组织由领袖、议会党团、全国联盟和中央事务所组成。领袖权力很大,不受党的任何组织机构约束,执政时出任首相,在野时为反对党领袖。议会党团由下院全体保守党员组成,并由它组织内阁或影子内阁。设置业务委员会(亦称1922年委员会)、后座议员委员会和督导会。全国联盟是保守党议会外的组织,它包括保守党年会、中央评议会、执行委员会、区组织机构和选区协会等。全国联盟只起讨论和建议作用,无权决定党的政策,其主要任务是在议会外从事宣传和组织工作,以扩大党的势力和影响。中央事务所是党的行政机构。另外,保守党还有卡尔登俱乐部、樱草俱乐部等外围组织。保守党从未公布过党员数,据估计,1945年有100万,1954年有 280万,1970年有225万,80年代以来约200万人。1990年起J.梅杰任领袖。 工党:1900年 2月由职工大会(即总工会)发起创立,初称劳工代表委员会,由隶属于职工大会的工会组织和费边社、独立工党以及社会民主联盟组成。1906年改称工党。1906~1914年在议会中依附自由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支持政府的战争政策,并加入了自由党的联合内阁。战后,加入伯尔尼国际。20世纪初,力量日益增强,逐步取代了自由党。但50年代开始,随着英国经济的发展,工党内出现意识形态分歧。右派认为,资本主义已经变了,社会主义应是“增加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平等”,而不是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化为目的;反对以新的社会制度代替现存的社会制度,主张在现存制度基础上追求更高程度的完善。50~60年代,这些思想在工党内占上风。但左派仍坚持国有化,认为没有国有化就没有社会主义。60年代初,“新左派”从文化上批判资本主义,认为资产阶级文化上的统治使人们处在全面异化的状态中,因此,必须向资产阶级发动全面的文化进攻,对资本主义社会实行总体改造。 自由党:辉格党和托利党轮流组阁时期,党派活动只限于议会内部。19世纪3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了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同时,英国统治阶级内部也发生变化,形成了代表土地贵族、金融贵族和大商人利益的保守势力与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改革势力。前者以土地贵族为核心,在原托利党的基础上组成保守党;后者以热心于自由贸易的工厂主为核心,在原辉格党的基础上组成自由党。 1832年选举改革以后,扩大了普选权。为争夺选民,获取议会多数,两党竞相发展自己的议会外组织,建立选区协会,作为竞选机构。随着议会和两党制的确立及发展,两党在19世纪中叶都成为有严密的中央和地方组织的全国性政党,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被垄断资本主义代替后,保守党逐步由土地贵族的党变为垄断资产阶级的党。与此同时,自由党逐步衰落,该党主张的自由贸易政策使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大批工业资本家转向保守党。 英国政党的特点如下:①内阁由下院大选中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单独组成。 ②由下院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 ③一党内阁和阁员只对下院负责,如失去下院信任,内阁全体辞职;或者首相提请国王解散议会,重新大选,组成新的一党内阁。 ④下院最大的反对党可建立影子内阁。 英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由两党或三党组成的联合内阁,主要是在战争的特殊情况下发生的。 前任首相为布朗,为工党。 2010年5月12日,英国保守党党魁戴维�6�1卡梅伦(David Cameron)就任英国新首相,宣告工党13年执政的结束。43岁的卡梅伦也成为自1812年以来英国最年轻的首相
㈢ 你如何看待英国保守党取代工党
英国的保守党和工党在保持政治和经济制度的态度上基本相同,只不过工党之前宣传“第三条道路”,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比较积极,尤其是布莱尔前内阁对英国议会上院的改革。而保守党则持怀疑观望态度。
在经济上,工党主张新自由主义,强调一定程度上的国家干涉;而保守党则坚持经济自由主义,反对政府过多干预经济事务。近几年,英国经济不景气,导致工党在英国地方选举中选情不利,
就领导人个人魅力而言:埃德-米利班德兄弟是工党领导人(牛津毕业生),有异于卡梅伦这类顾家好男人,埃德对婚姻有全然不同的看法。长子丹尼尔出生后,由桑顿自行到地方政府完成出生登记,儿子出生证明只有母亲的名字,父亲一栏“空缺”。应该比较少的关心家庭,属于工作狂。而保守党卡梅伦这点相对比较老道,成熟。
以上资料来源杭州图书馆,希望有助于你的问题解决。
㈣ 英国1997大选为什么保守党输了
目前保守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明确的思想路线。保守党在20世纪最后年代的政治主张一直以“撒切尔主义”为主导,这一思想集中体现了保守党重视自由、个人主义、责任和自立的价值观,表现在经济社会领域即是反对国有化、国家干预以及以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等主要内容的福利国家制度,主张经济按市场规律自由发展,倡导以私有化为基础的自由竞争,重视经济效率。这一主张一定程度解决了以往工党治下出现的国企效率低下、工会动辄罢工等问题,刺激了经济发展,但也出现了贫富差距拉大、失业率增加、犯罪增多等严重的社会问题。正是针对这些问题,工党在野18年(1979-1997)间进行了理论革新,提出“第三条道路”的新理论,放弃了以国有化、大规模国家干预为主要内容的传统主张,接受了右翼以私有化和自由市场模式为核心的经济政策,同时改革福利国家制度,改善公共服务,竭力将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相结合。这种对保守党政治主张的“拿来主义”及同自身左翼政治特性相结合不仅挤占了保守党的生存空间,而且其所持的中间立场没有留给保守党多大政策发展空间。
在应对工党的挑战中,保守党从前任领袖黑格提出的“关爱的”保守主义,到现任领袖卡梅伦提出的“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都显示出保守党对由“撒切尔主义”的实施引发的社会问题的关注。但是,由于受传统思想的约束,再加上工党对保守党思想发展空间的挤压,保守党的政治主张变动不定,具体政策也含糊不清,时而回到“小政府、大社会”的传统主张中,时而又承诺扩大政府干预,将更多资金用于改善公共服务等。始终缺乏一条明确的思想路线,是保守党三次大选失败的重要原因,对保守党而言,寻找一条清晰的思想路线及一套完整可行的执政方案仍是谋求重新执政的重要条件。
二、领袖频繁易人。自1997年以来,保守党五易其帅。约翰?梅杰在1997年大选失败后引咎辞职,威廉?黑格继任领袖。黑格任职伊始就表示要对保守党进行改革,但结果证明,保守党在纲领政策方面仍然因循守旧,黑格则于2001年大选失败后辞职。邓肯?史密斯继任领袖后,保守党各方面均未见起色,有分析家认为史密斯缺乏从政经验和执政能力,且未能取得保守党议会党团的多数支持,因此其两年的领袖生涯实际阻碍了保守党复兴的步伐。史密斯于2003年10月未能通过领袖信任投票,黯然下台。
史密斯下台后,前内阁大臣迈克尔?霍华德继任领袖。但是霍华德仍旧没有领导保守党赢得2005年大选,这一是与其就任时间短暂有关,二是霍华德同样没有确立一种清晰明确的思路,提出一套完整的施政纲领,其本人也缺乏一种在野党所需的强势领袖的气势,这使保守党直至大选时也未能在公众中树立起一个可信赖的替代政府形象。霍华德同样因败选引咎辞职。2005年12月6日,39岁的保守党副主席、影子内阁教育大臣戴维?卡梅伦以68%对32%的全党选票战胜了另一候选人——前保守党主席、影子内阁内政事务大臣戴维斯,当选新领袖。对于卡梅伦的当选,英舆论普遍认为他是以年轻的活力和鲜明的个性而不是以政治主张取胜。鉴于卡梅伦从政时间短暂,仅有四年议员经历,再加上竞争中政策主张并不清晰,因此很多民众对其能否领导保守党摆脱困境心存疑虑。
三、党内分歧削弱了凝聚力。一直以来,疑欧派与亲欧派在欧洲问题上的斗争是引发保守党党内分歧乃至造成组织分裂的一个重要根源,前领袖黑格和史密斯的下台均与此有关。刚卸任的霍华德尽管为争取欧洲议会议席宣称其是欧洲的“朋友”,但同样奉行强硬疑欧立场,不仅反对欧盟宪法条约,而且承诺任何涉及国家权力让渡的条约都要经过全民公决。这一立场将保守党陷于两难,一方面由于欧洲一体化发展势头迅速,对欧盟各国的影响加大;另一方面国内另一政党——英国独立党相比保守党更为鲜明地奉行 “退出欧盟”的主张。独立党在2004年欧洲议会选举中获12议席,位列英第三大党,而保守党议席则从1999年的35席下降至27席。也因此,党内对霍华德强硬欧洲路线不满者大有人在,前教育大臣、资深议员罗伯特?杰克逊于2005年1月宣布脱离保守党,转向工党,其理由是保守党对欧主张“相当危险”,这无疑使保守党受到沉重打击。
除欧洲问题外,在社会经济领域保守党内也存在分歧。保守党已看到撒切尔主义引发的严重社会问题,党内也出现强调国家在此领域承担责任的观点,但那种主张纯粹的自由市场的观点仍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这导致保守党具体的社会经济政策含糊不清。自2001年起,保守党议会党团又在儿童收养法案、上议院改革、伊拉克等重大问题上出现分裂。这导致选民对保守党政策的支持率下降。
四、内部组织涣散及财政困难。保守党组织从地方到中央都存在诸多问题。就地方组织而言,保守党党员人数日渐减少,目前其党员人数不足30万,远低于工党;而且,党员老龄化现象严重,年轻人加入保守党的积极性不高,各级党组织的活动缺乏积极性。就中央层而言,保守党长期存在领袖缺乏权威、议员派系分化、党内分歧严重等问题,尽管霍华德上任后情况有所改变,但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另一较严重的问题是财政紧张。一直以来,保守党是英两大党中财政收入较丰厚的一个,其收入主要来源于社会捐助尤其是大公司企业的捐助。但自1997和2001年大选失败后,保守党财政收入大为减少。据统计,自2001年后保守党所获捐助未超过工党的50%。霍华德曾建立“保守党基金会”筹集资金,但由于时间短暂,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财政困难的状况。为应对2005年大选,保守党甚至将挂在英国议会大厦内的一幅撒切尔夫人肖像进行拍卖以筹集竞选经费。
五、竞选运作滞后。在英国大选中,作为将政党展现给选民的一种途径,为期一个月的大选表现直接影响选举结果。在这方面,保守党虽然是两党中最早运用媒体、专家以及各种技巧进行宣传动员的政党,但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以来,工党逐渐形成一套有效的竞选运作模式,相形之下保守党有所不及。
以2005年大选为例。工党席位并非如预测中那样受伊拉克局势影响急剧下降,这与工党的竞选策略有关。选前工党高层长期不和的领袖布莱尔与财长布朗之间达成和解,以树立党内团结的形象,同时积极运用各种手段进行直至大选日的地毯式宣传动员,以表现要蝉联执政的气势。在议题选择上,工党将经济问题作为主打议题,并针对移民、犯罪、反恐等问题相继推出一系列法案。在重大国际问题上表现独立性,竭力消解伊战消极影响。有效的竞选策略赢回部分反战选民支持,整体竞选效果尚好。
反观保守党,其竞选运作不如工党有效。领袖霍华德在选前就曾表示保守党不太可能赢得大选,其不自信表露无疑。就选择的议题而言,保守党主要提出伊战、移民及公共服务问题,但其立场或自相矛盾,或受到质疑,或遭到有效回击。保守党一直利用伊战打击工党,质疑伊战的合法性,并指责布莱尔缺乏诚信品德。但保守党战前投票支持政府的开战决议,战后又对其大加指责,前后不一的表现不能使选民信服。同时,保守党大打移民牌,提出紧缩移民政策,并要求退出《日内瓦公约》,招致公众的反对,称其领袖为“种族主义者”。此外,保守党在内政方面提出的通过降低政府开支、减少税收以增加公共服务投资的可行性也遭到经济学家的质疑,在其他议题中保守党也未能拿出比工党更有效的治理方案,致使在竞争中始终处于下风,其支持率在为期一个月的大选间竟呈下滑趋势。
㈤ 英国保守党政权执政风格和工党政权有什么不同
保守党主张限制工会权利,工党强调维护英国主权。
布莱尔的工党领袖后,提出新的口号。公共所有权相关的政党取消宪法第4条,为了减少政府的介入,经济上主张,严格管理。公共支出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确立了现代的福利系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对欧洲一体化持积极态度,主张加入欧元区,提倡与美国保持特别关系。它拥有大约40万名成员,是英国最大的政党。
㈥ 英国保守党和工党是什么
保守党是英国的老牌大党,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英国两大主要执政党之一,另一个是英国工党。
保守党是在20世纪的英国占主导地位的政党,出过丘吉尔和撒切尔夫人等着名首相,并在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创下4次连续执政(1979年—1997年)的业绩,不过保守党自从于1997年大选败于布莱尔领导工党以后,一直处于反对党,直到2010年同自由民主党组成联合政府重新上台执政。现任领袖为特雷莎·梅。
英国工党(LabourParty,GreatBritain),英国两大主要执政党之一。英国左翼政党。1900年2月27日建立于伦敦,称“劳工代表委员会”,1906年称工党。初期是工会组织与费边社、独立工党和社会民主同盟之间的联盟,只有集体党员,没有个人党员,也没有明确纲领,宗旨是在议会里实现独立的劳工代表权。以后费边社和独立工党的社会改良主义在党内影响不断增长。工党于1918年通过名为《工党与新社会制度》的纲领和新党章,将生产、分配和交换手段的社会化列为自己的目标,并开始吸收个人党员。
㈦ 为什么英国工党在1979年--1992年连续输去4次选举,保守当为何在1997年--2005年输去3次选举
1997年--2005输去3次选举与失去香港有关,英国人群众不高兴。
长期执政,民众也会有更换执政党的意愿,这也是工党在保守党长期执政后、保守党在工党长期执政后,落选的一个原因
长期的执政政策不变、僵化,落后于时代,70年代,工党采取全民福利高税收、高福利政策,损害了部分人利益;80、90年代保守党上台后,调整福利政策,下层民众福利有减少,它们会自然落选,因此不断进取是下一个政党秘必须的,但工党与保守党代表不同阶层利益,总有侧重
保守党80年代与阿根廷马岛战争获胜,则是使它、铁娘子能够连续10多年执政的原因
㈧ 关于英国工党的问题
作为20世纪新兴的政党,工党与历史悠久的保守党至少有两大不同。第一,它不是一个内部纪律森严、传统深厚的政党,相反它的早期更像是一个政治联盟,其中主要构成来自工会、社会主义团体和自由派分子,这种结构导致了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核心来领导工党在民主选举中获胜。
第二,工会是工党发起者,也是早期主要的经济来源。工人阶级传统和平均主义使得一人一票的选举在工党内部有着意识形态基础。但是,工会势力独大,使得选票流向工会青睐的人物,这类人当选党魁后,在实施选举和执政过程中,时常要考虑工会利益,在为全民服务上常受到掣肘。
分权和利益独大,对于残酷的选举来说,不是一个成功的基础。对比20世纪早期历史,工党的获胜,往往源自保守党的衰退。在1970年代工党几次执政过程中,英国学者曾有评论,“看起来似乎有两个工党,一个是在全国执行委员会和年会,一个在议会的领导层里”。
保守党与工党之间,真正意义上展开选举对决是在1980年代之后。而这当中,基诺克(Neil Kinnock)是扭转局面的关键人物。1987年,他发起工党现代化运动,在某种程度实现了工党的“集权化”,推动产生了布莱尔、曼德尔森等新工党的领袖人物。
需要指出的是,这场基诺克领导的现代化运动,正是发生在撒切尔时代,比海格的民主化早了10年。当时的工党与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保守党一样,处在一个内部调整的关键期。
基诺克首先解决的是工会势力。工党早期的党魁选举也是采取议员内部投票,到了1970年代末,工会势力在党内达到顶峰,在80年代初引入了通过选举团制度(electoral college),由这个选举团来投票产生党魁。这个机构中工会占据40%票数,但是通过基诺克和继任者努力,在1992年把OMOV的方法引入党魁选举,用以削弱工会势力,使其这个比例降到33%。与此同时,布莱尔开始向工商界靠近,争取他们的捐款(在英国是合法的,但有具体的法律限制)。从1986年到1996年,工会的经费赞助从3/4下降到1/2。
其次是年会,或曰代表大会。英国各个政党基本上都会每年召开一次全国性代表大会。保守党的年会,更像一场誓师会,鼓动士气,显示党的团结,给新人一个发言亮相的机会,让地方代表将党的政策带回到地方。相反,工党的年会,更像一场民主的大会,尤其是党的政策,要在大会上辩论和质询,年会扮演了一个决策机器的作用。布莱尔改变了这个局面。他在年会之外,设了亲工党的智库“政策论坛”,其目的是摆脱工会势力对工党政策的影响。
配合对工会势力的解套,新工党更加乐意从媒体公司、民调机构了解自己在政治市场的走势,对于传统的工会产业工人则产生隔膜。而所有这一切,与布莱尔对英国和国际政治走势(传统产业工人比例降低,政治实力弱化)的把握有关,这一判断也是他主张“第三条道路”的政策依据。
遗憾的是,1992年基诺克在大选中落败。但是他的失败,与海格1997年大比分输给布莱尔不同,纯属意外,因为当时舆论也偏向基诺克。基诺克之后,新工党势力持续发展,工会实力也继续被削弱。1997年新工党的胜利和执政纪录,证明了基诺克、布莱尔等人政治改革和判断的预见性。但是,他们的胜利,是政策的胜利,而不是党内民主的胜利。
㈨ 英国保守党和工党政策各有何特点
保守党是英国两党制中代表资产阶级实行专政的一个政党,其主要职能有四个方面。其一,代表英国资产阶级执掌政权。尽管保守党和其它政党存在某些内部斗争,但是,执政的政党还必须考虑资产阶级的长远的、根本的整体利益,考虑巩固资产阶级专政和资本主义制度的需要,不能完全不顾及资产阶级中其他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因此,执政的资产阶级政党一方面主要代表着资产阶级中某个或是某些集团的利益,另一方面又是整个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是作为阶级的代表执掌政权的。其二,制定和推广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政策。资本主义国家所推广的政策主要就是执政党的政策。制定政策是政党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政党的组织机构内部往往有专门研究和拟定党的纲领的政策的部门和人员。其三,操纵选举,以保证选举结果对资产阶级有利。在实行民主制的资本主义国家里,代议机关和政府中的职位是通过选举产生的。资产阶级政党就是资产阶级操纵选举,使选举结果对资产阶级有利,从而确保资产阶级控制国家政权的重要工具。其四,散布民主假象,掩盖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政党制度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资产阶级通常是通过民主程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运用民主的方法来进行统治的。政党是资产阶级组织政权和进行统治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但是,正如资产阶级要竭力掩盖其政权的阶级实质一样,资产阶级也竭力掩盖其政权的阶级实质,不承认政党是阶级政治的代表,目的是掩盖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专政的阶级实质。总之,英国保守党是英国资产阶级利益的忠实代表,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在执政中,时时控制英国政坛,左右英国社会的政治、经济诸方面的风云。
㈩ 英国保守党与工党的区别与联系
英国保守党与工党之间是相对立的关系。
区别:
1、分类不同
保守党是英国议会第一大党。保守党前身为1679年成立的托利党,1833年改称保守党。
工党为英国议会第二大党。英国两大主要执政党之一。英国左翼政党。
2、发展不同
保守党在1979-1997年间曾4次连续执政18年。2015年5月英国大选后,保守党获单独执政地位,卡梅伦组成保守党政府。支持者一般来自企业界和富裕阶层。主张自由市场经济,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减少公共开支,压低通货膨胀,限制工会权利,加强“法律”和“秩序”等。
工党初期是工会组织与费边社、独立工党和社会民主同盟之间的联盟,只有集体党员,没有个人党员,也没有明确纲领,宗旨是在议会里实现独立的劳工代表权。
3、纲领不同
保守党强调维护英国主权,反对“联邦欧洲”、欧盟制宪,不加入欧元区。
工党纲领的传统理论基础是费边社会主义。二战后推行温和的改革政策。推行国有化,主张建立福利型国家。加入西方联盟后,主张打碎旧的英殖民帝国统治体系,废除贵族院。现主要致力于公共住所、职工福利、失业救济、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公民教育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