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解放西藏的电影
有电视剧 叫西藏风云 还有一部叫 拉萨往事
2. 江孜保卫战的介绍
江孜保卫战,是西藏江孜人民抗击英军入侵西藏的一场战斗,是西藏人民反帝战争中的最大一次战役。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英国以西藏不履行藏印条约,侵犯印度边境为借口,派怀特率军200人侵入后藏的甲冈。次年,英国又以谈判为名,派兵入侵西藏南部边境岗巴宗。与此同时,英军首领荣赫鹏、麦克唐纳率领3000人从亚东、帕里一线发动对西藏的大规模入侵,在江孜受到西藏军民的英勇抵抗。
3. 江孜古城的古城往事
江孜还被称为英雄城,因为这里曾上演了一幕江孜人民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的事迹,至今此处仍保留着1904年江孜军民保卫祖国领土的抗英炮台。炮台旁边,褐红色的岩石傲然挺立,石缝中,长满紫穗花。如果您看过电影《红河谷》,并且为其自然风光所打动、为其英勇故事所感动过的话,那您一定要亲临这里,感受一下这块神圣的地方。宗山给了江孜以绚丽的光彩,更给了江孜以英雄的气概!
4. 《记住乡愁》江孜镇有什么古镇故事么
1903年,英国向西藏发动了侵略战争。面对着敌人的强大攻势,江孜人民“纵然男尽女绝,誓不与侵略者共天下”。在最后时刻,仅剩的100多位守军没有一个人逃跑或是投降,而是纵身跳崖,用鲜血和生命守护了自己与家园共存亡的誓言,这就是电影《红河谷》的故事原型。
5. 急求有关江孜保卫战的一切资料,电影、音乐、图片、文字均可,感激不尽!
江孜保卫战目录
江孜保卫战简介
保卫战概况
保卫战失败
编辑本段江孜保卫战简介
江孜人民抗击英军入侵西藏的战斗,是西藏人民反帝战争中的最大一次战役。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英国以西藏不履行藏印条约,侵犯印度边境为借口,派怀特率军200人侵入后藏的甲冈。次年,英国又以谈判为名,派兵入侵西藏南部边境岗巴宗。与此同时,英军首领荣赫鹏、麦克唐纳率领3000人从亚东、帕里一线发动对西藏的大规模入侵。
编辑本段保卫战概况
1904年3月,攻占帕里的英军向江孜方面推进。4月,西藏地方政府派1000名藏军阻截,双方在江孜以南的曲米辛古展开战斗,藏军遭到重创,拉丁色代本等4名藏官被枪杀,英军侵占了后藏,江孜沦陷。5月,西藏军民发动反攻,一路集结在江孜以东的卡罗拉山,既牵制了英军主力,又切断了英军后路;另一路袭击英军大本营,突入江孜,攻破江孜堡垒,取得江孜阵地主动权。6月,英军从东、南两面集中兵力攻打乃宁寺。在保卫乃宁寺的战斗中,广大僧兵顽强抵抗,最后14名藏军在杀伤数十名英军官兵后牺牲,称为乃宁寺大血战。乃宁寺被英军侵占后,寺内文物被洗劫一空。7月5日,英军对坚守在江孜堡垒的江孜军民开始发动总攻。江孜军民凭借原始的大刀、长矛和石头死守城堡,并在半山前崖构筑炮台和其他防御设施。当时英军使用新式火器向宗山猛烈进攻,江孜军民誓死抵抗,以土枪、大刀、梭标和弓箭坚持了8个月之久。山上弹尽粮绝,守军与攻上宗山的英军展开肉搏,直至跳崖牺牲。江孜从此以“英雄城”而闻名。
编辑本段保卫战失败
由于清廷在反抗英帝国主义侵略的同时,始终采取妥协投降政策,西藏地方的领导阶层在整个战争中指挥脱节,和战不定,错失良机,最终江孜防线被英军突破。7月底,英军渡过雅鲁藏布江,8月攻入拉萨。1904年9月江孜保卫战失败后,英国以武力相威胁,强迫西藏代表签订《拉萨条约》。
6. 关于西藏抵抗入侵的电影 关于西藏抵抗入侵的电影
影片《江孜1904》以1904年(光绪二十九年)英国从英属印度殖民地经西藏亚东以南边境入境,在全权特使荣赫鹏和麦克唐纳将军率领下,开始大规模第二次野蛮武装入侵西藏,将矛头直指拉萨为历史背景,以西藏贵族少爷阿旺顿珠与苏格兰籍文化学者——入侵英军翻译戴维·奥斯丁的一段历经四十年而不辍的珍贵友谊为主线,用回忆倒叙的手法和全景式史诗般的历史事件,真实艺术地再现了藏族军民为抵御外辱英勇抗争、前赴后继、浴血奋战、誓死不屈的英雄气概,热情讴歌了藏族同胞捍卫主权、维护尊严的伟大民族精神
7. 红河谷影片中藏军,清军,英军各用的什么武器
1903-1904年英国侵藏部队编制情况
1903年9月8日,英国侵略军入侵亚东,发动了第二次武装侵略中国西藏的战争。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侵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劫,无恶不作,对西藏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成千上万的藏族人民被侵略军的现代化武器所杀害;历史悠久的寺庙、庄园建筑被侵略者的大炮所摧毁;珍贵的文物和众多的宝藏被贪婪的侵略者抢劫一空。历史的伤痛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今年是江孜抗英斗争100周年,为了缅怀先烈,进一步揭露侵略者的罪行,本文简要介绍英国侵略军的编制情况,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当时英国侵略者是如何利用强大的正规部队和现代化武器对西藏人民进行杀掠的。
在第二次侵藏战争中,英国侵略军的参战兵种主要有:工兵、骑兵、炮兵、步兵、通信兵、测绘兵、野战医院、文艺兵等。同时还包括从尼泊尔、不丹、锡金、印度、西藏征集的大量苦力和担架工。在参战过程中,工兵、炮兵、骑兵和步兵是主力部队。下面将主要的几个部队介绍如下:
一、工兵:第32先遣团和23先遣团
工兵是工程兵的旧称,是担任复杂工程保障任务的兵种。主要负责执行构筑工事、架桥、筑路、伪装、设置和排除障碍物等工程任务,有时也直接参加作战。在英国发动的第二次侵略西藏的战争中,英国派遣了工兵第32先遣团和工兵第23先遣团参加作战,成为英国侵略西藏的主力部队,为英国侵略西藏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工兵第32先遣团
工兵第32先遣团组建于1857年,最先的成分是手无寸铁、自愿入伍的玛斯比锡克人。玛斯比锡克人在印度是“最不守法、最难驾驭”的人,一直是令英印政府头痛的对象。该团自组建以来,69%的时间都在服役。在战斗中,他们当中只要有人受伤和阵亡,立即会有人冲上去填补这些人的位置。锡克人体质健壮,作战勇猛,特别适合于山地和高海拔地区作战,因此他们的战斗力非常强。
在第二次侵藏战争中,该先遣团是绝对的主力部队。1903年7月第32工兵团又补充了一支由贝休思上尉率领的200人的卫队。这支部队可以承担多种任务,既能筑路,又能作战,它同另外两个英军团队一起,被专门组织起来在边境地区执勤。除了筑路,该工兵团参加了多起屠杀西藏人民的战斗:
1904年3月31日,第32工兵团工兵四连参加了曲米仙谷大屠杀。在这次“战役”中,侵略军共屠杀了近千名的西藏人民。
1904年4月侵略军前进时在温泉一带受阻,西藏军民占据了十分有利的地形。英军头目麦克唐纳将军派了比顿上尉率领第犯工兵先遣团的一个连队担任进攻任务。在进攻时,该团的官兵无一人中弹,而“那些不幸的藏人被来自两边的火力夹攻,几乎无一生还”。可见侵略者是十分残酷的。
在随后进攻帕拉庄园时,第32工兵团的三个连队参加了突击队,由彼特森少校指挥。在这次战斗中,该团的米歇尔中尉受伤,侵略军伤亡23人,但是,西藏人民却献出了250条生命的沉重代价。
在古鲁战役中,第32工兵团的一部参加了战斗,他们使用的是步枪,每名士兵平均打了12发,也就是两梭子的子弹。估计有1500人的西藏军队在战场上留下了六百至七百具尸体,其中包括一位拉萨将军。在接下来的江孜战斗中,第32工兵团作为主力部队也参加了对西藏人民的屠杀。
(二)工兵第23先遣团
第23先遣团也是在1857年征召玛斯比锡克人组建的,它和第犯工兵先遣团的历史极为相似。但是该工兵团更富有实战的经验。除了服役时间长外,它还参加了在中国、埃塞俄比亚、阿富汗和多次边远地区的战役,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而且“战功显赫”。其中“最辉煌的战役”是他们在坎大哈缴获了阿富汗人的大炮。因此,工兵第23团除了具备工兵32团所具备的凶残外,更具有实战经验。在第二次侵藏战争中,该团参战连队最多的时候超过8个连,给西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工兵23团除了筑路,打仗,还担负了大量的护卫任务。它具有“非凡的吃苦精神”,在1904年3月该团护送第12骡队的一个运输队在帕里至堆纳途中时遇上了暴风雪,他们露营在零下18度的雪地里,36小时内滴米未沾,最后仍完成了护卫任务。尽管如此,对西藏人民而言,他们只是更加凶残的敌人。他们越是顽强,对西藏人民犯下的罪行就越大。
二、第八廓尔喀联队(又名廓尔喀第八团)
廓尔喀人泛指生活在尼泊尔山区的民族。大部分是马嘉族、古隆族、塔芒族、拉伊族、林布族、逊瓦尔族、谢尔巴族等,同时也有少部分属于塔库里和切特里种姓的卡斯族。由于尼泊尔人民常年生活在山区,具有吃苦耐劳和勇猛顽强的素质。所以从1815年起英国便每年从尼泊尔招募一部分士兵到英军中服役。对这些尼泊尔士兵,英国人习惯上称他们为“廓尔喀”兵。能征善战、富有组织纪律性使廓尔喀兵在世界上享有盛名。迄今为止,在欧亚如英国,印度等国家的军队中仍有廓尔喀兵在服役。
第八廓尔喀联队组建于19世纪中期,该联队是一个混合联队。它包括步兵、炮兵、骑兵、勤务等多个连队,是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团队,在英国的侵略史上,立下过不少汗马功劳。在第二次侵藏战争中,第八廓尔喀联队共有6个连队参加了战斗。由于他们的勇猛,经常被英国人派作突击队和攻克危险地段、军事要塞等地方。廓尔喀兵因为身体敏捷,性格顽强,加上英国配备的现代化武器,对西藏人民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成为英国侵略者忠实的鹰犬。
三、英军第七山炮连和地方第三十山炮连
炮兵是以火炮为基本装备,用火力进行战斗的兵种。由于火炮是口径在2厘米以上,能发射炮弹的重型武器,因此具有火力强、射程远、杀伤力大的特点。山炮连特别适合于在有山的地区作战。在西藏,高山、大河、峡谷随处可见,地形十分复杂。加上又是远距离、长时间作战,因此英国特地从本土抽调了第七山炮连和驻印度的地方第三十山炮连作为侵略西藏的主力部队。
英军第七山炮连由富勒上校指挥,地方第三十山炮连由马林迪丁指挥。山炮连主要配备七磅大炮和十磅大炮。西藏的建筑物大都为石木结构,墙体高大厚实。只有现代化的机枪、步枪是很难攻破的,况且高大的城堡式建筑自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没有大炮根本无法攻克。英军第七山炮连是英国的炮兵部队,其指挥者都是炮兵学院毕业的专业军官。1904年6月26日英军朝江孜进发时,在南尼寺遭到西藏人民的顽强狙击。在这场战斗中,侵略军的山炮连猛轰塔楼大约一个小时,加上其它部队协同作战,在死伤巧人后才得以继续前进。在攻克江孜城堡、帕拉庄园等战斗中,由于城堡、庄园的墙体异常坚固,山炮连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除了以上两个炮连外,廓尔喀团也配备有两个山炮连,其山炮发射的炮弹重七磅,由卢少校指挥。另外,皇家陆军炮兵卢克上尉也曾在温泉之战时指挥过廓尔喀团的山炮分队。在炮兵指挥者中,还有皇家陆军炮兵奥康纳上尉、伊斯顿上尉以及布郎德上校。
四、第二骑兵连和第八骑兵连
骑兵是指骑马作战的兵种。在古今中外的战争中,骑兵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较之步兵,骑兵冲锋陷阵的速度快、威力大,而且能爬山涉水,机动能力很强。《孙腆兵法》云:“易(指平坦之地)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连我国的最后一支骑兵部队也是在最近才取消的。骑兵也是英国侵藏部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二次侵藏战争中,英国投入了两支骑兵部队:
第二骑兵连由彼德森上尉指挥,第八骑兵连由奥特莱上尉指挥。西藏地处高原,地形复杂,如果没有骑兵,在战争中,许多情况是无法想象的。在1903--1904的侵藏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骑兵部队的主要任务是定期往返寄送邮件、战斗前期或后期到各战略要地进行侦察,有时也直接参加战斗。1904年6月29日英军攻打泽钦寺时,就有一百骑兵抄到后面切断了藏军的后路。当“藏人从山脊的右部边缘地带蜂拥而逃,进入了下面埋伏的骑兵的口袋,接着就是一场大屠杀”。在英军前进时,经常遇到西藏军民的抵抗,遇到危险时大都是骑兵赶到增援解围。应该说,除了直接参加战斗外,第二第八骑兵连在第二次侵藏战争中对于侵略者传递信息,野外侦察等也是“功不可没”的。
五、诺福克团第一营的马克沁机枪分队
机枪就是机关枪的简称,也就是装有枪架、能自动连续发射子弹的枪。其种类有轻机枪、重机枪、高射机枪等几种。对于手持落后武器的西藏人民而言,在战斗中,机枪的杀伤力是最大的,因而它夺去的西藏人民的生命也是最多的。在1903--1904年,诺福克团的马克沁机枪分队参加了许多次战斗,而马克沁机枪更是出现在所有的战斗中。在英国侵藏部队中,工兵第32团、第23团、廓尔咯第8团、骑兵连等作战部队都配备有马克沁机枪。
六、其他参战部队
作为一支强大的侵略军,除了以上部队外还有许多部队也参加过英国第二次侵略西藏的战争。他们分别是:廓尔喀第二团、库伯上校指挥的皇家火枪队的四个连队、伯恩上校指挥的帕坦人第44团的四个连队、英国皇家要塞炮兵连队一队、马德拉斯第二坑道及地雷工兵团之一部、由剑白尔指挥的白登兵第40队、第29队,此外还有野战医院,战地工程队,印度医疗队、以及电报、邮传部队分队等也都参加了对西藏的侵略战争。
英国发动的第二次侵藏战争虽然已经过去了100年,但英国侵略者在西藏犯下的滔天大罪却深深的留在了中国人民的记忆中。在强大的侵略者面前,西藏人民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是先辈们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对于我们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富裕,文明的新西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时至今日,在西藏人民当中,还广泛流传着歌颂参加江孜保卫战的英雄们的歌曲。它充分表达了西藏人民的情感,中国人民将永远记住这一笔血海深仇,将永远记住侵略者的丑恶嘴脸。其中有一首歌是这样写的:“年梦河的波浪滚滚,流不尽江孜人民的心头恨;雅鲁藏布江的江水哟,也洗不尽西藏人民的满肚子冤。”
8. 刺刀指向拉萨的内容简介
雪域西藏,自13世纪中叶以来即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但是,随着晚清边疆地区的全面危机,西藏圣地也无法避免和多难的祖国一起面临被蹂躏的命运。
1904年,英国悍然发动对中国西藏的侵略,一位英国人就此记述道:“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编年史家或许是得到了某种暗示:西藏诅咒了她的闯入者......那些诱骗他们或派他们到拉萨去的人并没有一帆风顺……荣赫鹏(Younghusband) 为其所挚热信任的政府做出的巨大贡献不久也付之东流了。这些或许是这个遭到亵渎的亚洲世外桃源所施的种种报复?”
英国学者在查阅已开放的档案后指出:“近年西方的看法,将1903年(开始)的入侵视为残暴的现代军队与爱好和平的无辜者的一场相争。”此论不假。
英国入侵西藏早有预谋。1888年曾发动第一次侵藏战争,就此取得了前进的桥头堡。1903年荣赫鹏上校被任命为“西藏边境事务行政官”,做好了再一次侵略的准备。尽管英国媒体指责荣赫鹏“打开西藏大门”是“追求世界性声誉和光环”,但是,《荣赫鹏日记》展示给我们的是这样一些惨不忍睹的事实:
一是英军诡计多端,藏军损失惨重。1903年秋天,由荣赫鹏率领的一支近万人的英国武装使团集结在西藏亚东与锡金的边境。1904年3月31日英军在戛吾的曲眉仙角地方与藏军遭遇。藏军正副指挥走出阵地和英军谈判。荣赫鹏竟要求他们说:既然要谈判,双方必须停火。藏军竟然老实地将土枪的火绳熄灭,这一决定被证明是灾难性的。火绳枪的火绳熄灭后无法很快点火射击。待藏军上钩,英军迅即开火,谈判变成了大屠杀。荣赫鹏自己回忆道:“……墙后之藏人挤作一团,有似羊群,……另一方我之麦格沁机枪与大炮已向彼等瞄准,相距不过二百码,……数秒钟后,我之来复枪与大炮已将彼乌合之众扫射无余,拉萨将军本人开始即被杀死,数分钟后全部工作告竣,平原遍处皆藏人尸首。”
二是藏军英勇抗击侵略者。其中以江孜保卫战最为壮烈(电影《红河谷》即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江孜是由南方进入拉萨的战略要地。1904年4月,英军抵达江孜。当时从江孜县所辖之地,征集了16至60岁的男兵,全部动员起来,拿起武器发誓从江孜赶走英侵略军。1904年5月5日,英军初败藏军于江孜。荣赫鹏记道: “我们突然被西藏人的奇怪的战斗喊声所惊醒,几百个西藏人的粗暴而尖锐的声音:‘基、呼、呼、呜、呜!基、呼、呼、呜、呜!’这样的喊叫,就在几码的距离,在我们的矮墙外面。接着就是几百枝短枪的爆裂声,子弹从四面八方呼呼飞来,他们的枪炮喷出长条的火舌。”“ 天亮了,我们看见几百个西藏人从墙外、树后和附近的地方向我们放枪。有几个人顽强地抢着我们的士兵从墙孔穿出去的枪口,企图把枪枝拔走。我们的狙击队从卫城的屋顶还击,把他们大多数人打死了。”
15日,西藏当地政府对英兵宣战。26日,英军与藏兵再战于江孜,藏军再败。荣赫鹏记道:“不能想象还有什么可以比得上他们的个人的勇敢,例如,15个骑黑骡子的战士和40名步兵,冒着我们的暴风雨般的火力,从江孜宗政府猛冲而出,想去救援他们认为是遭遇到强烈压迫的在帕拉的战友们,结果这支援军全部中弹死亡,无一生还。”
7月5日,英军发起总攻。7日傍晚,江孜全城沦陷。最后的500多名藏兵全部跳崖。
1904年8月3日,英军占领了拉萨。荣赫鹏将大炮对准布达拉宫,44天后,逼迫西藏地方签订《拉萨条约》。此约规定“英国国家允不占并藏境及不干涉西藏一切政治”,但是开放了若干商端口(包括江孜),并获得若干赔偿。此二约在实际上肯定了中国在西藏地方的主权。英国并没有得到最主要的侵略利益,相反,仇视是给他们最好的回答。荣赫鹏在日记中写到:“他们非常仇视我们,西藏人中间的那个名叫强巴丹增的和尚,他始终没讲一句话。”
大喇嘛是否诅咒了荣赫鹏,我们不得而知。我们所知道的是屠夫荣赫鹏总共屠杀了近5000名藏族民众。这位伪善的侵略者于1942年死去,终年79岁。其墓志铭上书:“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将见到上帝。”荣赫鹏是带着一尊佛像去见上帝的。他离开拉萨的早晨,一位活佛意味深长地送了他这尊佛像,至今安放在他的棺材上。他的朋友写道,“他对这尊小佛像备加珍爱,超过了其它的世格之物”。荣赫鹏企图从东西方两面的神圣保佑中安息他的灵魂,但是,他真的能够安息吗?
9. 在西藏拍的灾难片叫什么
在西藏拍的灾难片叫红河谷。在西藏日喀则地区拍戏时,为了一个雪崩的镜头,剧组用炸药将卡若拉冰川炸掉了一个永远无法恢复的缺口。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英国人罗克曼少校带着一支科考队深入藏地,行走在冰川脚下狭窄的小路上,一群驮着货物的当地马帮迎面走来。
红河谷介绍
电影红河谷拍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尽管当时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并不如现在强烈,可是为了这么一个镜头,付出了如此的代价,还是让人感到遗憾的。如今,刻有红河谷拍摄地字样的石碑立在山脚之下,游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个三角形的巨大缺口。
摄制组用炸药把万年冰川炸出了一个三角形的缺口,而雪崩画面最后呈现在电影里的时长,不足20秒。卡若拉冰川位于浪卡子县和江孜县交界、西藏四大神山之一的乃钦康桑雪山之下,形成时间超过万年,随着气候变暖,它的雪线逐年升高。而高原的生态非常脆弱,自愈的能力极差,这个缺口再也不会自我修复了。
没有辎重的英国人不仅不想避让,还傲慢无礼的拔出长枪,慢慢举起,马帮头领见状大惊失色,拼命摆手。枪声在山谷间回荡,惊恐的众人抬头向上看去,只见卡若拉冰川冒起一团雪雾,随着山崩地裂的轰鸣,雪团脱离山体,顷刻间,科考队和马帮就都被冰雪吞没。
10. 如何评价电影《红河谷》
很经典的电影,值得一看。
《红河谷》在人物形象塑造、场景布置和音乐配置上都做的非常不错,冯小宁导演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大家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