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清军装备有多强八国联军打开军库,发现6大世界级武器有哪些呢
1840年,西方列强敲开满清王朝的大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意味着我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很多人对这段历史都非常了解,但当时清军的实力真的有那么弱吗?为什么轻易就被列强击败了?当八国联军打开清王朝的军库大门时,他们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没想到,原来清军手里有这么多先进武器!
曼里彻式来福枪
这是在晚清时期最好的一种枪,不仅射程超远,而且还能保证高精准度。天津沦陷之后,八国联军早就惦记上了清朝的这把曼里彻式来福枪,战场缴获加上军火库的储备共计得到3万把。
B. 在鸦片战争时期当时清军装备的所谓的红衣大炮和神武大炮有没有重创过英军上中下三层100门火炮的风帆战列舰
应该不会 即使打着了英舰 也不可能重创。 英军当时已经使用铁甲舰了 但是当时清军的海防火炮是17世纪葡萄牙卖给明朝的火炮 落后英国两个世纪左右。
神武大炮没听过, 红衣大炮原名是“红夷大炮”, 是明朝政 府从葡萄牙买来的。 由于当时管葡萄牙人叫“红毛鬼子”因此大炮就叫“红夷大炮”。后来清朝缴获了几门“红夷大炮”,由于当时清朝忌讳“夷”字,因此改名“红衣大炮‘’。
其实鸦片战争从武器上分析,英军占有绝对优势。从战略上分析,英国虽尚未成为”日不落帝国“,但实力确实是当时的绝对霸主,大清帝国虽然幅员辽阔,但吏治腐败,国内哀鸿遍野,叛乱不断。清朝虽然国大兵多,但需要四处驻防,与分散开来,守城的兵士不过几百,多则几千,而英军进攻则是集中火力,较兵力,活火力全在清朝之上。且鸦片战争之前,西北叛乱刚平,国家尚需时日恢复元气,且当时漕运不畅,朝廷也需集中精力治理漕运。
鸦片战争正好发生在清朝社会矛盾的爆发期,政治制度落后,思想也落后,且清军轻敌,根本不吧”英夷“放在眼里,因此清军战败也在情理之中,也不能全怪大炮的落后。
C. 鸦片战争里中英武器装备各是什么
清英武器兵器对比:
清军使用的冷兵器主要有刀矛弓箭等,热兵器(即火器)并不是中国发明研制的,而是仿造明代从西方引进的“鸟铳”、“佛郎机”、“红夷炮”等,其形制功能比英军落后了200多年。
例如,清军使用的鸟枪,枪长2.01米,射程约100米,射速为l-2发/分钟,且质量低劣,严重老化,有的使用了166年尚未更新换代。
而英军则配备了在当时世界上相当先进的伯克式前装滑膛燧发枪和布伦士威克式前装滑膛击发枪。前者枪长1.16米,射程约200米,射速为2—3发/分钟;后者枪长1.42米,射程约300米,射速为3—4发/分钟。这样的射速、射程都是清军的鸟枪所无法企及的。
(3)清朝缴获了多少英国武器扩展阅读:
鸦片战争的政治影响
清政府开始一步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随着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鸦片战争的胜败反映了当时东西方科技以军事为主的巨大差距,打破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封建社会危机四伏,促使一批政治眼光比较敏锐的封建知识分子,进一步去探索和寻找中国社会摆脱困境与危机的良策。
他们以传统经学为依托,以匡时救世为己任,对内主张整饬吏治,改革弊政;对外提倡学习西技,抵抗侵略,从而逐渐在地主阶级中形成一股经世致用的社会思潮。许多有学之士如林则徐、魏源等,开始对于西方科技的进步注意,并着书介绍西方事物。
然而包括朝廷在内的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因鸦片战争而改变对西方的看法,更不用说对于向来所轻视的“夷人”学习。清廷的战败并没有使其进行改革,反而继续行保守的闭关政策,引致后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才出现洋务运动等的自强救国运动。
D. 鸦片战争中英国的武器装备
共分如下几类,分别为你解释,请你参考:
1、英军当时使用的两种前装滑膛枪,即伯克式(Bakrer)燧发枪和布伦威克式(Brunswick)击发枪。伯克枪枪长1.166米,口径15.3毫米,发射35克重的枪弹,射程近200米,射速每分钟2~3发。布,伦威克式击发枪枪长1.42米,口径17.5毫米,重4.1公斤,发射53克重的枪弹,射程近300米,射速每分钟3~4发
当时,英军火炮部队能发射球型实心弹(分普通熟铁弹和灼热的实心弹两种)、霰弹(包括链式霰掸、葡萄弹和普通霰弹)、开花弹(包括分内装黑火药的开花弹、装有定时引线的榴霰弹和内装纵火药剂的燃烧弹)、燃烧弹和康里格里夫火箭等。各种弹种搭配比较合理,能够对各种作战目标实施打击。比如灼热的实心弹攻击较远的目标时,由于容易燃烧,杀伤力已经比过去的火攻船和火攻筏有了很大提高。对付开阔地形的密集人群,则使用霰弹对目标造成重大伤亡。如1841年1月7日的大角、沙角之战,《外国学者论鸦片战争与林则徐》一书就如此纪录:“‘复仇神’号适时赶来,从两门基准炮倾泻出一连串葡萄弹和霰弹,接着它成为这次最残酷战争实况的见证。”
开花弹尽管威力巨大,但是受技术条件限制,英军炮兵也很难掌握发射时机(该弹有严重的固有缺点,如很难让引信准确地瞬时引爆),所以在鸦片战争中使用并不多,而且还有许多“哑弹”。当时清人也说到:“空心炮子炸裂飞击一条。亦恐无裨实用,缘炮子既出炮口,空中炸开,飞击何处,并无定准。即如英夷善于飞炮,其所用炸炮亦多有不能炸击者。”康格里夫火箭有爆炸和燃烧两种,爆炸主要是在火箭上安装爆破弹头,比如在南京附近作战时就存有这方面的使用纪录。在《鸦片战争第三卷》里也记载有康格里夫火箭的作战效果,如“焦山树木,及老虎头颈盐船庐舍,均被夷匪施放火箭焚毁”(燃烧)和“火箭如飞星,或落地作花爆响”(爆炸)
英军在火炮种类上也做到了大体统一。经过多次调整,英国保留了68、42、32磅重型火炮和24、18磅中型火炮,以及12(见题图下)、6磅轻型火炮和口径8、10英寸的榴弹炮和臼炮。在射程方面,根据刘鸿亮先生的推测,“战争时期,英军的重型火炮,其有效射程在3华里(1500米)左右,最大射程9华里之内。”而王兆春先生则认为:“除臼炮外,至1840年前后,英军火炮射程已增至800~2000米。”
英军海军仍然以帆船为主,但已经使用蒸汽明轮船。至于中国水师,满鞑禁海多年,船舶制造水平早已不能达到明代初期的水平。至于,郑和宝船~对满鞑来说,是传说中的东西了
E.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军使用了哪些先进装备
第一次鸦片战争,在英国的历史上被称为“通商战争”,以清政府的惨败而告终。清政府失败后,慈禧太后等人为了挽回面子将失败的理由归结到了英军的火器犀利上,而这一点现在则成为了大家众所周知写进了历史课本的说法,但是当时清军的装备真的很差吗?
那么在装备占优人数占优的情况下,清军是怎么输掉这场战争的呢?其实是输在了肉搏上,要说清军装备中最大的一个短板那就是刺刀,当时刺刀已经在欧洲普及,英军更是一人两把刺刀,而清军则把军队硬生生的分为了两个阵营,远距离的火器兵和近距离的肉搏兵,在火器对射的时候肉搏兵只能看着而在冲锋的时候火器兵也只能撤退,因此清军其实每次都只能算是用一部分的士兵在对抗整个英国军队,根本无法发挥优势。
F. 鸦片战争武器真相
你好!我关注很久这个问题,今天就回答下吧:
中国军事装备并不落后.这是肯定的.当时英国军队装备的滑膛枪威力根本不大.和中国的战斗开始前甚至英军打算使用百年战争时代的长弓替换枪支!如果投入使用那么清朝军队必然损失惨重!那时侯没有燧发火器,否则三元里抗英斗争怎么会利用大雨来抵消英军火力优势呢?
清朝失败的原因主要是(这里不说历史课本):
1.落后腐朽的制度:没有合格的兵器报废制度,在清朝军队里,一支步枪使用几十年甚至166年!而且火炮大多是前明遗物.
2.落后的管理模式导致军事科技和军工生产长期得不到进步和提高.甚至失传了一些技术(比如开花炮弹)
3.清朝军队有80万,而驻扎在远东军区的英军只有2万,但是清朝军队布置分散机动性差,这样英军形成了局部的兵力优势可以以强凌弱.
4.内讧严重,各部队派系之间内斗激烈导致战时无法相互有利支援(军队是官僚们的政治资本而不是保家卫国的军人)
5.特殊的布置体制(前面你们都说了,不罗嗦了)导致清朝军队以最落后的武器迎击英军.
最后,清朝军队和英国军队伤亡比达到了300:1.这是演习也达不到的惊人损失比!我认为,清朝不是输在军备而是输在了制度,更主要的是输在了人.毛主席教导我们: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新式武器.用在鸦片战争的例子上特别合适!
G. 大清的灭亡,真的是武器落后的结果吗
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二百六十八年。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封建专制推向了最高峰。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 、文化专制、闭关锁国、思想禁锢、科技停滞等因素逐步落后于西方。提起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总离不开“闭关锁国””大刀长矛对洋枪洋炮”等标签。
所以,甲午战争撕掉了清帝国最后的遮羞布,让它的弱点暴露无遗。表面上它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政权,实际上却是由一个个各谋私利的集团组成,所以不管它的军事装备在当时是多么的先进,一旦打到了它的痛点,它立刻就土崩瓦解。
实际上这一点也值得今天的中国人深思,在中国日渐强盛的今天,会不会有像清帝国晚期那样,很多只谋私利的利益集团,把持着国家,全靠利益的平衡和互相输送,勉强维持,看起来风光无限,其实脆弱不堪?
H. 炸开清军武器库,为何八国联军不禁冷汗直流
因为当时这些八国联军看见清政府武器库中到处都是非常先进的设备。如果清朝军队拿着这些先进武器与他们进行作战的话,那么他们很有可能无法获得战争的胜利。而就是因为当时整个清军不团结,所以就让八国联军这些将士有了可乘之机,从而获得战争胜利一步步瓜分中国。因为当时这些八国联军发现在清政府的武器库中到处都是非常先进的武器装备,如果当时清军拿着这些先进武器装备与八国联军进行作战的话,那么很有可能会获得胜利。所以通过这个现象一些八国联军的专家进行分析,发现清政府之所以落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人心不齐。当时虽然看起来表面上是团结一致的,但是其实每个势力都在为每个势力的利益做权衡。
I. 炸开清军武器库,为何八国联军不禁冷汗直流
因为清廷的武器库里到处都是先进的装备,枪支弹药随处可见,要是能善加利用,八国联军要吃大亏,所以,后来英国人濮兰德道出了清军败亡的真相:中国官吏无联合之力,少任事之勇,缺爱国之心,虽事机危迫之时,恒畏缩不能振奋。一句话,中国人心不齐,各怀心思。
在1900年,八国联军在打败清军后,打开清军武器库总共缴获清朝96门1897年生产出的克虏伯大炮。114门速射机关炮以及三万支最新款的毛瑟和曼里彻式来福枪。连侵华部队都没有这么好的装备。反过来看八国联军,只有不到83门火炮,步枪数量只有一万多支。
联军士兵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倘若清军训练有素,又拥有这么先进的武器设备,恐怕他们就是付出惨重代价了,谁胜谁负都不好说。可见武器虽然在战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真正能够决定战争胜负的还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