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高锟什么时候移民英国的

高锟什么时候移民英国的

发布时间:2022-09-03 12:50:37

㈠ 急!!!高锟的简介和趣事(400字)

光纤之父
1870年,英国皇家科学院一位名叫廷德尔的先生,当众表演了一个实验:他用光照亮盛水器内壁小孔,让水从孔内流出,使大家看到光不再直线前进,而是顺着水流弯曲传送。
100年后,人们根据英籍华人高锟和德国人霍克曼的研究成果,从石英中提炼出高纯度的玻璃纤维,同样可使光线弯曲传送。这被认为是现代光导纤维的诞生日,高锟与霍克曼因而被誉为世界“光纤之父”。
高锟1933年生于上海。他父亲是律师,家住在当时的法租界,小学时代是在上海度过的。童年的高锟对化学最感兴趣,他曾经自己制造过灭火筒、焰火�烟花�和晒相纸。最危险的一次是自制炸弹�后来�他又迷上了无线电,小小年纪就曾成功地装了一部有五六个真空管的收音机。

1948年,他们举家迁往香港。高锟先是入读圣约瑟书院,后来曾考入香港大学。但当时的高锟已立志攻读电机工程,而港大没有这个专业,于是他辗转就读了伦敦大学。毕业后,他加入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任工程师,因表现出色被聘为研究实验室的研究员,同时攻读伦敦大学的博士学位,1967年毕业。

1966年,高锟提出了用玻璃代替铜线的大胆设想:利用玻璃清澈、透明的性质,使用光来传送信号。他当时的出发点是想改善传统的通讯系统,使它传输的信息量更多、速度更快。对这个设想,许多人都认为匪夷所思,甚至认为高锟神经有问题。但高锟经过理论研究,充分论证了光导纤维的可行性。不过,他为寻找那种“没有杂质的玻璃”也费尽周折。为此,他去了许多玻璃工厂,到过美国的贝尔实验室及日本、德国,跟人们讨论玻璃的制法。那段时间,他遭受到许多人的嘲笑,说世界上并不存在没有杂质的玻璃。但高锟的信心并没有丝毫的动摇。他说:所有的科学家都应该固执,都要觉得自己是对的,否则不会成功。

后来,他发明了石英玻璃,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根光导纤维,使科学界大为震惊。

高锟的发明使信息高速公路在全球迅猛发展,这是他始料不及的。他因此获得了巨大的世界性声誉,被冠以“光纤之父”的称号。美国耶鲁大学校长在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的仪式上说:“你的发明改变了世界通讯模式,为信息高速公路奠下基石。把光与玻璃结合后,影像传送、电话和电脑有了极大的发展……”高锟此后几乎每年都获得国际性大奖,但由于专利权是属于雇用他的英国公司的,他并没有从中得到很多的财富。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极深的高辊 ,以一种近乎老庄哲学的态度说:“我的发明确有成就,是我的运气,我应该心满意足了。”

高昆离开英国后,1987年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1996年退休。他在地球兜了一个圈之后,在香港回归祖国那年回来了,随及,他成立了一个高科技顾问公司,担任香港电讯等多家公司的顾问。目前他有五个职务,其中一个是创新科技委员会成员,专门为香港特区政府如何发展高科技出谋献策。他说:“香港给了我机会,我要尽力报答她。”

高锟的最大爱好是打网球和做陶瓷。他认为搞科研的人,往往既辛苦,又寂寞。当一个人静静地抚弄泥瓶,享受泥坯在手中变动着形状,按自己的审美眼光逐步走向完善、走向美,那是“很有治疗作用”的一种享受。

㈡ 高锟为什么获得的是诺贝尔物理奖而非化学奖

因为高锟的获奖理由是“在光学通信领域光在光纤中传输方面所取得的开创性成就”。

高锟生于江苏省金山县(今上海市金山区),华裔物理学家、教育家,光纤通讯、电机工程专家,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拥有英国、美国国籍并持中国香港居民身份,华文媒体誉之为“光纤之父”、普世誉之为“光纤通讯之父”。

1987-199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1990年获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6年获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7年获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200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10年获颁大紫荆勋章;2018年9月23日在香港逝世,享年84岁。

㈢ 诺贝尔奖获得者高锟是纯中国人吗

高锟拥有英国、中国香港和美国国籍,香港允许双重和多重国籍

㈣ 高琨的履历

1957~1960年任标准电话和电缆公司工程师,1960~1970年任标准电信实验室主任研究工程师。
1970到1974年高锟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担任电子学系教授及讲座教授,1974年又返回ITT工作。当时,光纤领域进入前生产阶段。他在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劳诺克的光电产品部担 任主任科学家,后擢升为工程主任。
1982年,他因卓越的研究与管理才能而被ITT公司任命为首位“ITT执行科学家”,主要在康尼迪克州的先进技术中心工作,1985年则在德国的SEL 研究中心工作。与此同时,他也担任耶鲁大学特朗布尔学院兼职教授及研究员。1986年,他被任命为合作研究主任。他也在标准电话电缆下属的标准电信实验室作研究。
1987年10月,高锟从英国回到香港,并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从1987年到1996年任职期间,他为中文大学罗致了大批人才,使中大的学术结构和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在与内地科技界的交流合作中,他主张“一步一步把双方的联系实际化”。
高锟于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由于他的杰出贡献,1996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于1981年12月3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63”的小行星命名为“高锟星”。
目前,他担任香港高科桥集团有限公司(Transtech Services Group Ltd.)主席兼行政总裁,并致力于开发电信与信息。
2009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以及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皇家科学院说,高锟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他将获得今年物理学奖一半的奖金,共500万瑞典克朗(约合70万美元)。

㈤ 光纤之父是谁

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 赵梓森(1932年2月4日—),广东中山人,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高级会员,

㈥ 高琨是不是中国籍

额,算是香港行货吧

附:高琨简历:被称为“光纤之父”

高锟一九三三年出生于上海,住在法租界。高教授的父亲是律师,家境还算富裕,住在一栋三层楼的房子里,而三楼就成了高锟童年的实验室。起初,他对化学最有兴趣,尝试自制炸弹。用红磷粉和氯酸钾混和,加上水并调成糊状,再掺入湿泥内,搓成一颗颗弹丸。待风干之后扔下街头,果然发生爆炸。幸好没有伤及途人。

一九四四年,随父移居香港,入读圣约瑟书院,之后考入香港大学,但由于当时港大还未有电机工程系,他只好远赴英国伦敦大学进修。大学毕业后,他进入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做工程师,后被聘为研究实验室研究员,同时在英国伦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一九六五年毕业。从一九六三年开始,高锟就着手对玻璃纤维进行理论和实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并设想利用一种玻璃纤维传送激光脉冲以代替用金属电缆输出电脉冲的通讯方法。一九六六年高锟教授发表了利用极高纯度的玻璃作为媒介,传送光波,作为通讯之用的基础理论。

㈦ “光纤之父”高锟喜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高锟是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光纤之父。

高锟(1933.11.4-2018.9.23),生于中国上海,祖籍上海金山,华裔物理学家,光纤通讯、电机工程专家,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拥有英国、美国国籍并持中国香港居民身份,华文媒体誉之为"光纤之父"、普世誉之为"光纤通讯之父"(Father of Fiber Optic Communications)。

高锟于1948年移居香港;1954年赴英国攻读电机工程,并于1957年及1965年获伦敦大学学士和哲学博士学位;1970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筹办电子学系,并担任系主任;1987-199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0年被《亚洲新闻周刊》选为"二十世纪亚洲风云人物";200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10年获颁香港特别行政区大紫荆勋章。

高锟长期从事光导纤维在通讯领域运用的研究。2018年9月23日,高锟在香港逝世,享年84岁。

㈧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奖者高锟(Charles K. Kao)简介

瑞典皇家科学院说,高锟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他将获得今年物理学奖一半的奖金,共500万瑞典克朗(约合70万美元);博伊尔和史密斯发明了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将分享今年物理学奖另一半奖金。
高锟
中文名:高锟
英文名:Charles K.Kao
性别:男
出生年代:1933年
出生地:江苏省金山县(今上海市金山区)
现居地:中国香港和美国轮流居住
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物理学家、北京邮电大学名誉教授、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1933年11月4日年出生在上海金山,住在法租界。父亲是国际法庭的律师,弟弟高铻。祖父高吹万是晚清着名诗人,革命家,南社的重要成员。
入学前,父亲聘老师回家,教导高锟和高铻读四书五经。10岁,高锟就读世界学校(今日的国际学校),需要读中文之外,也要读英文和法文,学校聘请留法的学者回来教授,高锟开始接触中国之外的人事文化。
高锟小时候住在一栋三层楼的房子里,三楼就成了他童年的实验室。童年的高锟对化学十分感兴趣,曾经自制灭火筒、焰火、烟花和晒相纸尝试自制炸弹。最危险的一次是用红磷粉混合氯酸钾,加上水并调成糊状,再掺入湿泥内,搓成一颗颗弹丸。待风干之后扔下街头,果然发生爆炸。幸好没有伤及途人。后来他又迷上无线电,很小便成功地装了一部有五六个真空管的收音机。
1948年全家移居台湾。1949年,又移民香港,他进入圣若瑟书院就读。中学毕业后,他考入香港大学。但由于当时港大没有电机工程系,他远赴英国东伦敦伍尔维奇理工学院(现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就读。1957年,他从伍尔维奇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专业毕业。1965年,在伦敦大学下属的伦敦帝国学院获得电机工程博士学位。
1957年,高锟读博士时进入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在其英国子公司——标准电话与电缆有限公司(Standard Telephones and Cables Ltd.)任工程师。1960年,他进入ITT设于英国的欧洲中央研究机构——标准电信实验有限公司,在那里工作了十年,其职位从研究科学家升至研究经理。正是在 这段时期,高锟教授成为光纤通讯领域的先驱。
从1957年开始,高锟即从事光导纤维在通讯领域运用的研究。1964年,他提出在电话网络中以光代替电流,以玻璃纤维代替导线。1965年,在以无数实验为基础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以石英基玻璃纤维作长程信息传递,将带来一场通讯业的革命,并提出当玻璃纤维损耗率下降到20分贝/公里时,光纤维通讯就会成功。1966年,在标准电话实验室与何克汉共同提出光纤可以用作通信媒介。高锟在电磁波导、陶瓷科学(包括光纤制造)方面获28项专利。由于他取得的成果,有超过10亿公里的光缆以闪电般的速度通过宽带互联网,为全球各地的办事处和家居提供数据。
由于他在光纤领域的特殊贡献,获得巴伦坦奖章、利布曼奖、光电子学奖等,被称为“光纤之父”。
1957~1960年任标准电话和电缆公司工程师,1960~1970年任标准电信实验室主任研究工程师。
1970到1974年高锟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担任电子学系教授及讲座教授,1974年又返回ITT工作。当时,光纤领域进入前生产阶段。他在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劳诺克的光电产品部担 任主任科学家,后擢升为工程主任。
1982年,他因卓越的研究与管理才能而被ITT公司任命为首位“ITT执行科学家”,主要在康尼迪克州的先进技术中心工作,1985年则在德国的SEL 研究中心工作。与此同时,他也担任耶鲁大学特朗布尔学院兼职教授及研究员。1986年,他被任命为合作研究主任。他也在标准电话电缆下属的标准电信实验室作研究。
1987年10月,高锟从英国回到香港,并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从1987年到1996年任职期间,他为中文大学罗致了大批人才,使中大的学术结构和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在与内地科技界的交流合作中,他主张“一步一步把双方的联系实际化”。
高锟于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由于他的杰出贡献,1996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于1981年12月3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63”的小行星命名为“高锟星”。
目前,他担任香港高科桥集团有限公司(Transtech Services Group Ltd.)主席兼行政总裁,并致力于开发电信与信息。 1966年,高锟发表了一篇题为《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的论文,开创性地提出光导纤维在通信上应用的基本原理,描述了长程及高信息量光通信所需绝缘性纤维的结构和材料特性。简单地说,只要解决好玻璃纯度和成分等问题,就能够利用玻璃制作光学纤维,从而高效传输信息。这一设想提出之后,有人称之为匪夷所思,也有人对此大加褒扬。但在争论中,高锟的设想逐步变成现实:利用石英玻璃制成的光纤应用越来越广泛,全世界掀起了一场光纤通信的革命。随着第一个光纤系统于1981年成功问世,高锟“光纤之父”美誉传遍世界。
高锟还开发了实现光纤通讯所需的辅助性子系统。他在单模纤维的构造、纤维的强度和耐久性、纤维连接器和耦合器以及扩散均衡特性等多个领域都作了大量的研究,而这些研究成果都是使信号在无放大的条件下,以每秒亿兆位元传送至距离以万米为单位的成功关键。 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1957)
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附属标准通讯实验室(1960)
香港中文大学
电子学系教授及讲座教授(1970-1974)
校长(1987-1996)
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
首席科学家(1974)
工程总裁、行政科学家(1982);
研究事务总裁(1986)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0)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2)
香港高科桥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1996-) 美国富兰克林研究所史特活·柏兰亭奖章(1977)
英国兰克信托基金会兰克奖(1978)
美国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摩理斯·H·利柏曼纪念奖(1978)
瑞典艾力松基金会L·M·艾力松国际奖(1979)
美国武装部队通讯及电子学会金章奖(1980)
美国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亚历山大·格林姆·贝尔奖章(1985)
美国马可尼基金会马可尼国际科学家奖(1985)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1985)
意大利热那亚市哥伦布奖章(1985)
日本通讯及计算机促进基金会通讯及计算机奖(1987)
英国电机工程师学会法拉第奖章(1989)
美国物理学会新材料国际奖(1989)
英国塞萨斯大学荣誉理学博士(1990)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0)
日本创价大学荣誉博士(1991)
英国格拉兹高大学荣誉工程学博士(1992)
SPIE金章奖(1992)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2)
英帝国司令勋章(1993)
英国达勒姆大学荣誉理学博士(1994)
世界工程组织协会杰出工程成就金章(1995)
澳大利亚格理斐思大学第一服务荣誉博士(1995)
第十二届日本国际赏(1996)
北京邮电大学名誉教授(1997)

阅读全文

与高锟什么时候移民英国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度空军基地有多少人 浏览:817
印度农村赶集摆摊卖什么 浏览:423
splen意大利语怎么念 浏览:333
中国人为什么管印度叫三哥 浏览:85
中国舞前腿二级班训练方法有哪些 浏览:738
没有越南你什么都不是 浏览:219
印度地毯有哪些 浏览:364
印尼地震及海啸死亡多少人 浏览:531
越南大学属于什么档次 浏览:131
印度脆卷饼怎么做 浏览:257
去印尼坐飞机行李箱限制多少寸 浏览:54
中国哪里出生的明星最多 浏览:741
如何制作印度综合香料 浏览:416
中国古代有哪些巨舰 浏览:582
柳州在中国哪个城市 浏览:637
越南教师年薪多少 浏览:816
印度黑公交什么原因 浏览:888
印尼烟有黄点是什么 浏览:725
印度歌得呀得是什么歌 浏览:781
意大利人游中国哪里最方便 浏览: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