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英国贵族如何培养精神

英国贵族如何培养精神

发布时间:2022-09-06 12:03:56

㈠ 到底什么是欧洲的贵族精神

欧洲的贵族精神:

是指在浮华社会里节制物质享乐,以文化艺术修养身心;即便手握权柄,却更勇于担当,坚守心中的荣誉与道德,在金钱、权力甚至生死面前,依旧保持自由独立的灵魂。

1、文化的教养

抵御物欲主义的诱惑,不以享乐为人生目的,培育高贵的道德情操与文化精神。

2、社会的担当

作为社会精英,严于自律,珍惜荣誉,扶助弱势群体,担当起社区与国家的责任。

3、自由的灵魂

有独立的意志,在权力与金钱面前敢于说不。而且具有知性与道德的自主性,能够超越时尚与潮流,不为政治强权与多数人的意见所奴役。

(1)英国贵族如何培养精神扩展阅读:

贵族精神的典例:

1、英法战争期间,英军包围法国加莱市2年,加莱城内很快弹尽粮绝,最后不得不乞降。

英国国王的要求是:交出6名加莱市民,理光头,穿麻衣,脖子套上绳索,手持城门钥匙阵前受死,则免于加莱市民死于饥荒。

民众得知后,加莱城内首富第一时间挺身而出,为家族荣誉第一个报名受死,接着另外5个富翁都自愿赴死,史称加莱义民。

至今,法国依然建有纪念加莱义民的雕像和碑石。加莱义民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精英阶层的道义和担当和社会责任。

2、二战时期,很多好莱坞当红一线的男女影星,毅然决然放弃一切名利,投入反法西斯的正面战场,有的甚至战死沙场。

英国的威廉与哈里王子,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皇室血脉,身份不可谓不尊贵。但是威廉与哈里依然和普通英国公民一样,进入英国海军服役,和普通士兵一样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毫无半点马虎。

3、奥黛丽.赫本是美国好莱坞女神级的女星,她雍容典雅,如一朵出尘超世的莲花。可是就是这样的女神,她不为很多人知道的另一面是,她多次卸下镁光灯下的光环,投入慈善事业,去非洲做一个普通的志愿者,照顾那些衣不蔽体,营养不良的非洲孩童。

正是奥黛丽.赫本等人共同的努力,国际针对儿童的相关法律法规与救助机制,才得以日益完善并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响应,产生深远的影响。

网络——贵族精神

人民网——看欧洲贵族是如何炼成的

㈡ 为何说想成为贵族,就一定得先富足自己的精神呢



▲逸夫楼遍布中国各地高校


比尔盖茨的财产全部捐给社会,他的女儿全身没有一个明显的名牌,没有开豪华跑车,没有拿奢侈品包包,没有艳丽的浓妆。


中国的富豪把孩子送到英国贵族学校,但他们发现即使是最好的学校,伊顿中学生活比平民学校还要艰苦,他们不会明白贵族是一种精神而不是物质的享受。

信力健说,“西方所崇拜的贵族精神不是暴发户精神,它不与平民精神对立,不意味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它以荣誉责任勇气自律等一系列价值为核心的先锋精神,真正的贵族一定是富有自制力,一定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需要从小加以培养。”


高贵不是奢侈品加身的包装,高贵是源自内心的本善担当。金钱上的富有永远弥补不了精神上的贫穷。物质上的富足不能与精神的高贵等同。富可以是一个数字,但贵的内涵更深,是金钱永远无法抗衡的丰厚底蕴。


富不贵只能是土豪,你可以一夜暴富,但是贵气却需要三代以上的培养。孔子说“富而不骄,莫若富而好礼。” 如今我们不缺土豪,但是我们缺少贵族。


高贵是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气与悲悯之怀,高贵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壮志与担当之志 高贵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责任之心。


精神的财富最能养成性格的高贵,以贵为美,在不知不觉中营造出和气的氛围;以贵为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我们的素质。以贵为尊,在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精神也提升一个境界。


一个心灵高贵的人举手投足间都会透露出优雅的品质,一个道德高贵的社会大街小巷都会留露出和谐的温馨,一个气节高贵的民族一定是让人尊崇膜拜的民族。别让富而不贵成为永久的痛。

㈢ 和王石媳妇谈谈英国贵族精神:为什么说刀叉并不比筷子高贵

我觉得是因为它们都是用来吃饭的,都是一个用处,半斤八两,并没有多大区别,而有钱人也并没有比平凡人高贵到哪里去。

㈣ 什么是真正的贵族教育

中西贵族教育
贵族的教养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培养:家庭、学校与社交。实际上,责任和自由的教育或者说熏陶,其实也一并贯穿其中。
“教养”首先来自于家教
中国人也很讲究家教,但是现代人把家教理解得很狭窄,周末送孩子去弹钢琴,或者让孩子背《论语》,把家教理解为知识,好像知识越多家教越好。实际上这只对了一半。家教不一定是知识,它是一个自然形成的东西,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无形中形成的亲切与自然、举手投足中的优雅与高尚,这是一个氛围,是被熏陶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
强调人文教育
英国贵族的孩子最希望进入的是伊顿公学,到现在它还是最着名的贵族学校,贵族家庭生了一个男孩子,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快到伊顿公学报名,否则到六七岁读书时再去报名就晚了。伊顿公学教什么呢?不要认为是打高尔夫球,那里没有高尔夫球场,也没有今天热门的工商管理、金融等等这些实用知识。到贵族学校,不是去学有用的知识,而是学在今天看来没有用的知识,比如说拉丁文,熟读从古希腊、中世纪到近代的各种宗教、人文经典,到今天还是这样。贵族学校学的不是有用的知识,而是博雅之学。中国古代的儒家,孔夫子办私学,朱熹、王阳明办书院,教的也是类似的博雅知识,即所谓的士大夫之学。
人文教育不是通识教育,它像家教一样,不是灌输一些知识,而是要通过熏陶,通过各种道德和社会的实践让学生成为博雅之士。确切地说,人文教育的核心不是通识教育,而是人格教育。
第三步就是社交
男孩、女孩到了16岁就要有一个成人礼,首先成为正人君子,学会与各种不同的人文明相处,这就需要社交。父母带着成年的小孩子进入社交圈。这些社交活动,比如舞会、沙龙、晚宴、打猎,都产生了交往的公共空间,哈贝马斯讲的近代公共领域,其前身是贵族的公共领域,贵族的公共领域就是在这样的社交圈里产生出来的。而中国古时候的“冠礼”“筓(jī)礼”早已随时代消亡,新时代的十八岁成人礼不过一个只在大城市里才能偶一窥之的空形式。而青少年学子社交圈之窄,比豢养的猪圈宽不了多少。

真正的贵族精神
真正的贵族精神,应该有三根重要的支柱:
一是文化的教养,抵御物欲主义的诱惑,不以享乐为人生目的,培育高贵的道德情操与文化精神。
二是社会的担当,作为社会精英,严于自律,珍惜荣誉,扶助弱势群体,担当起社区与国家的责任。
三是自由的灵魂,有独立的意志,在权力与金钱面前敢于说不。而且具有知性与道德的自主性,能够超越时尚与潮流。

㈤ 贵族气质如何养成

她优雅地候在宅院门口迎接客人,身后那栋略带古堡风格的三层小别墅,在十几亩修葺整齐的绿地的映衬下显得有些矮小和老旧。连接这座普通民宅与远处高速公路的是一条弯曲而漫长的柏油马路,它隔开了城市的喧嚣与乡村的宁静,也连接着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 进入“古堡”,一眼就能看到楼梯间和过道的墙面上满满地挂着各种服饰和人物仪态的老旧图样。她告诉我,这些图样是她祖母的祖母传下来的,是她们言谈举止的礼仪规范。从她咿呀学语时,这些图样是她的启蒙读物,她的母亲就是她的第一位启蒙老师。而她母亲则从她外婆那里学会了这些“规矩”,将来她也会把这些东西继续传授给她的孩子。我问她,图上的很多服饰早都过时了,这样世代相传有什么意义呢?“气质”,她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外在的东西永远都是变化的,再流行的东西也会有过时的那一天,唯有气质来自于数代的积淀和修炼,历久弥新。”后来,我才知道,她出身英国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岁月的变迁让他们失去了原有的财富与社会地位,但那种与生俱来的贵族气质依旧令人动心。 在英语中,“贵族气质”的本义是“贵族血统”。也就是说,气质经由血脉传承,流淌于血液之中,渗透在骨髓之内。 十年前,我在德国奥迪汽车公司工作,同时在莱比锡大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一个下午,我走出图书馆时,数米之外一个正推门而入的德国学生停在了门口,他扶住大门,一直等我走出,才轻轻合上,并报以友好的微笑。当他用蹩脚的中文向我问候,说“你好”的时候,我立即消除了他可能认为我是日本人的误解。这个叫Andrea的青年人,后来成为了我很好的朋友。我曾问他:为什么你对来自相对落后国家的人同样彬彬有礼?Andrea给了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回答:只尊重有社会地位的人,有财富的人,有名望的人,甚至有知识的人,不是真正的尊重,而是势利。作为一个绅士,尊重是对所有人生命的敬意和人性的关照。Andrea的祖先曾是普鲁士王朝的一个贵族,他的父亲如今是德国一家汽车公司的老板。殷实的家道和尊贵的血脉并没有使这个贵族后裔有丝毫的清高自大和傲慢无礼――他的高贵气质清晰自然地流露在他真诚谦和的眼神里。 寄宿学校(Boarding Schools)。设法将子女送入欧美最好的寄宿学校,不仅使他们远离父母的娇宠,也避免创业父母周遭环境的某些不良影响。在融入学校高尚教育的同时,摒弃原来生长环境中的功利心态和金钱至上主义。因为这些学校的主要目的,并不仅仅是传授和培养技能,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成为个性发展,人格完整的独立个体,并立志成为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人。欧美最优秀的寄宿学校,不仅以开发学生的智商见长,还以培养学生的绅士风度着称。这种贵族精神主要表现在“牺牲自己,服务国家”的理念上。当战争来临、国家危急之时,这些学生们就成为“军队之魂”。难怪英国前首相威灵顿公爵率领英国军队击败法国拿破仑军队,成为滑铁卢战役的胜利者之后这样说:滑铁卢之役,英国其实是胜在了伊顿公学的操场上。而伊顿公学,正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寄宿学校之一。 崇尚运动。在欧洲,体育运动历来为贵族所深深推崇。不管是赛艇、橄榄球、足球,还是击剑、马术,几乎所有体育项目的健将都是欧美青少年心目中的英雄。贵族之所以喜爱运动,是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贵族不应是病态的,健康的身体与阳光的心态是成为绅士或者淑女的基本要求。对贵族而言,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励人们恪守已经建立起来的规则,培养人们成为有责任感的团队成员。当代世界的很多运动项目,都是发源于民间,而后变成贵族游戏,并由贵族圈子推广到全社会。 周游世界。游历各国不仅是为了培养子女的开创和冒险精神,更是为了了解社会和自然,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周游并非简单的照照相片,到此一游;贵族旅游需要文化知识方面的充分准备和深入实地的勘查了解,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一个善于发现问题的头脑。一般来说,欧洲贵族建议子女至少用半年至一年的时间周游世界。这种周游,既不是游山玩水,也不是蜻蜓点水,而是带着兴趣指导老师同游同学,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艺术怡情。培养子女对于音乐的爱好是贵族气质的另一个核心要素。不懂得欣赏音乐、雕塑、绘画、舞蹈、戏剧、诗歌和文学作品的人绝不属于贵族之列。贵族可以没有政治修养,但不能没有文学艺术修养;贵族也许会三缄其口,不与人争辩,但却满腹经纶,深谙修辞辩术。前面提到的Angelina和Andrea在这些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每当我打开车上的音乐,他们二人都会与我分享他们的心得,几乎对每首曲子都非常熟悉,甚至对音乐创作和流传过程中的趣闻轶事也了如指掌。当谈到历史、文学、地理或哲学方面的问题时,他们俨然像资深教授,让人很难相信他们是二十岁左右的大学生。在公众或社交场合时,他们往往寡言少语,礼貌的聆听,却常有不凡之语,或机智,或幽默,或深刻。 参军受训。在欧洲,自有贵族以来,就有送子女参加军队接受训练的传统。军队培养的是贵族的国家精神和奉献意识。与中国俗语讲的“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正好相反。贵族之所以成为贵族,精英之所以成为精英,恰好与他们所承担的社会和国家责任相符合。他们绝非贪图安逸享受,不顾国家兴衰、民生疾苦之辈。直到今天,贵族的这一传统也毫无任何改变。英国王位继承人查尔斯王子年轻时就在军中服役达七年之久,而他的两个儿子威廉和哈里王子在伊顿公学毕业之后也全都正式进入了英国桑德赫斯特陆军军官学校(Sandhurst Military Academy)。毕业之后,他们还继续留在军队中服役。哈里王子甚至被派遣到阿富汗前线体验战争。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贵为王子,军校毕业之后,威廉和哈里王子的军衔与其他毕业生一样,也就是少尉而已――因为没有立过战功,没有为国家做出贡献,即便是贵族也不能轻易晋升。 参加社交。社交是贵族子女实践和提升礼仪素养、谦恭品质和优雅风度的场合。各种各样的贵族礼仪教育其最终目的是提升心灵的优雅。因此,独处之时仍旧保持表里如一的风范是贵族的精神内核。这和我国古代儒家文化中“君子慎其独”的理念颇为相似。“慎独”是贵族的内功,礼仪则是内功的外在表现形式。礼仪是一整套修炼内功的方式和方法,谦恭礼让是贵族待人接物的核心准则,优雅温和是谦恭礼让的表现形态,而参加社交活动则是练习和检验优雅行为的最佳场合。所以衣着讲究、举止得体、行为优雅就成为贵族在社交场合中约定俗成的潜规则。那么,贵族都参加哪些社交活动呢?以英国为例,每年四月赛马,五月赏花,六月比网球、高尔夫,七月划船赛艇,八月观画展,九月听音乐会、歌剧,十月看舞剧、话剧,不一而足。只有在社交场合,贵族的气质才会尽显,也只有不断地参加社交,才能真正实践和提升贵族的精神。 随着社会的变迁与进步,虽然在贵族的生活方式中许多已经不再延续,许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比如2005年英国议会颁布法令,明文禁止已经风行了六百年的古老贵族运动――猎狐运动。然而,很多贵族精神如今仍旧值得推崇,比如待人接物时谦恭礼让、优雅温和;面对荣耀或困难时淡定从容、沉着冷静;服务国家与公众的奉献意识和牺牲精神;热衷于一切修身养性之物(如文学、艺术、运动、社交等),但却从不自以为是,夸夸其谈。中国古代《论语》中所倡导的“温良恭俭让”与西汉思想家董仲舒所宣扬的“仁义礼智信”刚好就是中国的君子风范,北宋政治家欧阳修说:“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所以,不管是东方君子还是西方贵族,他们的气质都是由内而来的吧。

㈥ 三代才能培养一个贵族,英国的贵族是如何传承下来的

说起英国来,我想我们大家脑海中的印象就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绅士翩翩。这就是我们对英国人的印象,但是不得不说英国确实他们的绅士礼仪和高等教育贵族教育闻名内外。

英国在培养贵族教育时是不惜重金的,因为他们相信传授知识,学习知识,培育优良的习惯和性格是不可分割的,这也是为什么英国三代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的原因。这些被培养的孩子们,从小就是在受人敬重的环境下成长的很小,就会去留心身边的细节,所以也能够比一般的同龄人对社会的多变的人事去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

你认同这种贵族教育和培养的方法吗?

㈦ 如何养成贵族气质 许纪霖

所谓的贵族精神,就是教养、责任和自由。教养意味着每一个人要有精神的追求和品质的追求;责任是要有担当,承担起公共责任;而自由,不仅要追求不受强制的权利,而且要有政治参与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 许纪霖,着名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思想史和知识分子研究。 中国崛起了,神州富人遍地。富裕起来的暴发户,都想做贵族,甚至自以为就是贵族。开宝马车,喝人头马,都成了贵族的所谓身份标志。不那么富得流油的城市白领,另辟蹊径,泡酒吧、看话剧,谈村上春树,以精神贵族自居。 差不多六十年前,毛泽东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到了今天,中国终于在经济上站起来,成为了目前世界上最发达的发展中国家。站起来的标志之一,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所以如今神州富人遍地。 富人多了以后是不是就意味着有了贵族呢?今天的中国不仅有富人,而且有富人文化,我称之为“暴发户文化”。在当今中国,一个人是否有社会尊严、社会地位,不是看你的内在品质,而是由消费定性,看你穿什么名牌、开什么名车、住什么等级的房子、还有住在哪儿。这些都是身份的炫耀。这样一种奢侈之风如今到处弥漫。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有了贵族呢?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讨论这个问题,不妨先把答案告诉大家:所谓的贵族精神,我认为是三个精神支柱:第一个是教养,第二个是责任,第三个是自由。 教养是被熏陶出来而非教育出来 首先说教养。欧洲贵族是全世界最有名的,如今在欧洲大陆和英伦三岛上还保留着许多古堡,这些古堡都是欧洲中世纪贵族权力的象征,一个古堡就意味这个主人是当地的贵族,统治一方,这是他权力的象征。欧洲中世纪的早年,贵族实际上都是一些乡绅,住在古堡里面,统治着乡村。早年的欧洲贵族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比较土,没有太多的文化,说话比较粗鲁,喜欢养马、打猎,养了很多猎犬。最初的贵族是世袭的,主要看血统,有一些甚至是从古罗马时期传承过来的。16、17世纪以后,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这些贵族慢慢有了变化,除了血统之外,开始看是否有教养,教养开始替代血统,成为贵族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当贵族开始讲究教养的时候,资产阶级也开始出现,这些资产阶级的暴发户,一开始搞商业,后来搞工业。这个时候,贵族阶级在经济上开始没落,他们不是最有钱的,甚至袍子都是破的。但是在封建等级制之下,贵族的地位还是比资产阶级高,衣着体面的资产阶级碰到袍子破烂的贵族还得鞠躬行礼。在贵族面前,暴发户们有自卑感。荷包再鼓、金钱再多,但缺少一个最珍贵的社会象征资本,这就是教养。 在中国,端盘子的人可能被人看不起,甚至自己也看不起自己。但是在巴黎或伦敦,在一些餐厅,特别是比较好的餐厅里,那些服务生在我看来个个都是明星,气质非凡,你没有办法看不起他,他收入可能也不会比你低,他有他的尊严。每一个阶层都有自己的尊严,相互之间形成了一套礼节。法国大革命高峰的时候,路易十六和皇后都被送上了断头台,皇后上断头台的那一刻,不小心踩到了刽子手的脚,皇后脱口而出:“对不起,先生。”这是平时所自然形成的礼貌习惯。不像中国的宝马车撞到人,不仅没有对不起,还要打被撞的人。 中国西周的时候还有类似欧洲的封建制,但东周时已经没有了,孔夫子哀叹说礼崩乐坏,这就是封建礼制的崩溃。以后是两千年的士农工商社会,这个四民社会有一个好,各个阶级之间上下流动,通过科举,平民可以一夜之间鲤鱼跳龙门,像范进中举一样成为上流。但是也带来了问题,有尊严的都是上层,越是上层越有尊严,越是低层越没有尊严,被人瞧不起,所以人人都挤破头往上走。中国的穷人最要命的不是穷,而是活得没有尊严。 欧洲的贵族有教养,这个教养是从哪儿来的呢?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培养:家庭、学校与社交。 教养这个东西首先来自于家教,中国人也很讲究家教,但是现代人把家教理解得很狭窄,周末送孩子去弹钢琴,或者让孩子背《论语》,把家教理解为知识,好像知识越多家教越好。实际上这只对了一半。家教不一定是知识,它是一个自然形成的东西,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无形中形成的亲切与自然、举手投足中的优雅与高尚,这是一个氛围,是被熏陶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如今有些家庭拼命送小孩子周末去学各种贵族知识,但在家里父母说话谈吐粗鲁,缺乏基本的教养,使得孩子虽然有知识,却不一定有素质。 英国贵族的孩子最希望进入的是伊顿公学,到现在它还是最着名的贵族学校,贵族家庭生了一个男孩子,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快到伊顿公学报名,否则到六七岁读书时再去报名就晚了。伊顿公学教什么呢?不要认为是打高尔夫球,那里没有高尔夫球场,也没有今天热门的工商管理、金融等等这些实用知识。到贵族学校,不是去学有用的知识,而是学在今天看来没有用的知识,比如说拉丁文,熟读从古希腊、中世纪到近代的各种宗教、人文经典,到今天还是这样。贵族学校学的不是有用的知识,而是博雅之学。中国古代的儒家,孔夫子办私学,朱熹、王阳明办书院,教的也是类似的博雅知识,所谓的士大夫之学。 这几年各地的大学,特别是理工科大学比较重视人文教养,开始了许多博雅之学的课程,有些大学还把《四书》作为公共必修课。以为人文教养就是通识课教养,上几门人文知识的课程,大学生便有了人文精神。这是大错特错,人文教育不是通识教育,它像家教一样,不是灌输一些知识,而是要通过熏陶,通过各种道德和社会的实践让学生成为博雅之士。确切地说,人文教育的核心不是通识教育,而是人格教育。 第三步就是社交了。男孩、女孩到了16岁就要有一个成人礼,首先成为正人君子,学会与各种不同的人文明相处,这就需要社交。父母带着成年的小孩子进入社交圈。这些社交活动,比如舞会、沙龙、晚宴、打猎,都产生了交往的公共空间,哈贝马斯讲的近代公共领域,其前身是贵族的公共领域,贵族的公共领域就是在这样的社交圈里产生出来的。 养成贵族差不多需要三代人,第一代是暴发户,虽然腰缠万贯,但是从小形成的粗鄙习性很难改变,虽然通过模仿要成为体面人,但是有些东西是改不过来的。这是第一代,改不过来怎么办,赶快把第二代送到贵族学校培养。第二代从小接受贵族教育,但是家里还不行,家庭还缺乏贵族那一套所需要的礼仪,他们理性上是贵族,但本身的气质和血脉还不行,平时彬彬有礼,但是一到吵架的时候,原来的土话就脱口而出,本能地反映出来,第二代是后天教育出来,不是自然熏陶的。一定要到三代之后,贵族的教养真的渗透到血脉里,习惯成自然。 中国历史上也是有贵族的,特别是魏晋南北朝隋唐,那时皇权比较弱,世家大族比较强大。但是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很多,农民起义第一件事就是杀贵族。贵族要三代养成,但一场大乱,每次像割韭菜一样,贵族传统没有办法作为一个历史传统传承下来。欧洲和日本都是长子继承制,家产可以完整保存下去,但中国是儿子均产制,老子的遗产有几个儿子,就在中间均分,均分以后,财产就分散,形成不了大势力,这让皇权最开心,专制权力就是建立在贵族权力有限的基础上。

阅读全文

与英国贵族如何培养精神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越南用什么防晒 浏览:595
印尼红沙糖桔现在多少钱一斤 浏览:605
印度檀香木是有什么味道 浏览:329
中国移动提速包是如何计费的 浏览:512
没有哪个国家向中国疫情 浏览:430
印度空调怎么清洗视频 浏览:913
英国宫房价需要多少钱一平米 浏览:419
中国凭什么尊重美国 浏览:343
印尼中型公司注册资本多少钱 浏览:505
旅游去迪拜和意大利哪里好玩 浏览:626
印度普通大米口感如何 浏览:722
伊朗签订条约意味什么 浏览:90
印尼插头转换器怎么用 浏览:960
伊朗人用什么手机好 浏览:432
英国银行存款多少 浏览:287
中国物流大公司有哪些公司 浏览:786
越南美女要多少人民币彩礼 浏览:230
骆家辉老家在中国哪里 浏览:812
伊朗卖出的石油多少钱一升 浏览:883
西安至越南火车票多少钱 浏览: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