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英国文学的问题 为什么查尔斯狄更斯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只一
因为他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现实生活,人们从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
‘贰’ 请问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急~~~~拜托
凡是在形象中能最充分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的,都叫做现实主义作品。一般说来,现实主义作品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细节的真实性。要有真实的细节描写,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来反映社会生活。现实主义作品是以形象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来感染人的,因此能使读者如入其境,如见其人。二是形象的典型性。通过典型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可以说,典型化是现实主义的核心,是区别于自然主义的标志。生活现象是纷纭复杂的,如实记录生活,不过是照相师的手艺;现实主义则要求作者从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人物与事件,经过个性化和概括化的艺术加工,创造出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环境。正如恩格斯说的,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三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作者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而不要作者自己或借人物之口特别地说出来。
英国文学
代表作家及作品:
被马克思称为“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的有:
狄更斯、萨克雷、盖斯凯尔夫人、勃朗特姐妹。
盖斯凯尔夫人(欧洲文学史上最早反映劳资矛盾的作家):
小说《玛丽·巴顿》:反映了宪章运动中的劳资矛盾。
萨克雷:维多利亚时代“一位犀利而无情的讽刺家”
长篇小说《名利场》:副标题“没有英雄的小说”。主人公:蓓基·夏泼
夏绿蒂·勃朗特《简·爱》:女性意识和对维多利亚传统的叛逆精神。
爱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唯一的长篇小说。男主人公“希斯克厉夫”
小说突出的三点:
1打破了流行的“奋斗—成功”的模式代之以“复仇—毁灭”的情节。
2打破了流行的“绅士淑女”型的人物模式,代之狂野不羁的新人物。
3打破了流行的从容体面的风格,代之以狂热恐怖的歌特式风格。
英国文学的特征:
1最先描写劳资矛盾题材。
2善于描写小人物的矛盾。
3具有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的倾向。
4女性文学异军突起:经受过女权主义洗礼的英国妇女开始觉醒,她们用文学来实现自身的价值。(玛丽·雪莉、苏珊·弗里娅、乔治·艾略特、勃朗特姐妹)
狄更斯 (英)
19世纪英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一个贫穷的小职员家庭。
他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
成名作:《匹克威克外传》(《堂·吉诃德》式的作品)采用流浪汉小说的形式。
《奥立弗·退斯特》(《雾都孤儿》):真实的展现了社会的黑暗,慈善机构虐待儿童的罪恶,抨击了当时的“新济贫法”。
《尼古拉斯·尼古页》:通过教师尼古拉斯的经历,揭露社会的黑暗,把希望寄托在理想化的资产阶级身上。艺术上采用流浪汉小说的结构形式。
第二时期:
特写集《旅美扎记》
长篇《马丁·朱什尔维特》
长篇小说:《董贝夫子》主人公董贝是40年代英国商业资本家的典型。
这一时期狄更斯小说在艺术上成熟了,结构完整,没有流浪汉小说的痕迹。
第三时期:(早期那种乐观主义幽默的情调削弱了)
重要作品:《大卫·科波菲尔》近似自传体的小说。
理解后简答题
简述《艰难时世》的主要思想内容。
1它反映了40—50年代英国的劳资矛盾(社会的根本矛盾)。作者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揭露了当时的繁荣盛世其实就是冷酷的扼杀人性的艰难时世。
2小说通过葛雷硬、庞得贝为代表的利己主义和“事实哲学”,抨击了资产阶级剥削的理论基础—功利主义哲学,揭露其扼杀人性的罪恶。
3小说通过以西丝为代表的善良人感化冷酷的资产阶级的设想。集中体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作者解决矛盾的方案是人性感化。
《双城记》
理解后简答题
简析《双城记》的写作目的和思想内容。
《双城记》是狄更斯创作思想和艺术表现达到成熟时期的杰作。
一写作目的:作者想借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经验向英国统治者敲起警钟,具有明显的借古喻今的现实意义。
二主题思想:
1对贵族阶级做彻底的否定。
小说通过梅尼特医生给朝廷的揭发信落到侯爵兄弟手中,以及被捕人狱18年之久的情节描写。无情地揭露了腐败了的统治阶级专制政体、法律制度。
2描写了法国人民在封建暴政下的悲惨生活。
3生动描绘了法国大革命中巴黎人民攻打巴斯底狱的情景和惩罚压迫者的历史画面,反映了法国大革命轰轰烈烈的斗争场面,准确而又形象地展示了革命发生的原因和必然性。
4小说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
简析《双城记》的艺术特色。
一 结构复杂严谨,由三个对立而又相交织的线索组成。
梅尼特医生的故事;贵族后代代尔那的故事;革命者得伐石太太的故事。体现了情节的丰富性和结构完整性的统一。
二 浪漫色彩和现实手法有机结合。
1浪漫色彩:小说情节波澜起伏、紧张生动又富有戏剧性。
2写实手法:对法国大革命的原因及场面的描写。
三 大笔勾勒和精雕细刻有机结合。
1大笔勾勒:巴黎人民起义。
2精雕细刻:人物肖像、心理及叙述事件。
综合论述题
从《双城记》看狄更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双城记》中狄更斯以自己的人道主义准则来评价法国大革命前的封建贵族政权和大革命胜利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1同情法国人民的悲惨生活。
如正直的知识分子梅尼特医生给朝廷的揭发信落到侯爵兄弟手中,以至被投入监狱18年之久。他的行为不为生活所容,最后家破人亡。
2同情法国大革命,描写了法国大革命的场面展示了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必然性。
小说生动的描绘了法国大革命中巴黎人民工攻打巴士底狱的情景和惩罚压迫者的历史画面。表现了人民的愤怒、仇恨、革命情绪,描绘了封建贵族和广大人民的尖锐矛盾,封建压迫剥削所造成的贫穷和饥饿是革命的根源。
3谴责了暴力领袖得伐石太太。
她凶狠、可怕、冷酷无情、杀人的疯狂及无止境的复仇,不惜秧及无辜。得伐石太太最后和保姆扭打致死,以此来表明人道对暴力的胜利。对得伐石太太的革命政权是否人道的问题,作者对次表示了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梅尼特医生和代尔那都是人道主义的化身,和他们相比得伐石太太是不人道的,因次苦大仇深的得伐石太太被描绘成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作者企图用阶级调和解决阶级矛盾和复杂的社会现象。他希望统治阶级能理智地进行一次改革,富人与穷人之间用爱代替恨。作者对革命和革命者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认为人民的革命是正义的,但又认为过火。得伐石太太的结局,说明了作者的观点。
4塑造了人道主义最高典型
代尔那自动放弃贵族特权,为营救管家而被捕入狱。
卡尔登被作者描写为一个从来不关心任何人的人、一个酒鬼,后来被感化这样的人、最后心甘情愿地代替别人上断头台。
作者人道主义的局限性:
如作者把贵族的残暴和革命者的错误作对比,以此突出他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认识也使他不能准确认识法国大革命及其过程中的是非功过。
狄更斯的其它作品:
《荒凉山庄》《小杜丽》《伟大的期望》等长篇小说。
‘叁’ 英国文学的现代主义
英国现代主义文学时期(1918-1945)
20世纪初,本涅特、威尔斯、高尔斯华绥坚持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传统进行创作,用写实的方法记载社会转型时期资产阶级社会和家庭发生的变化。但他们很快就受到来自现代主义文学的挑战。
按照弗吉妮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 1882-1941)的说法,1910年是英国小说从传统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变化的重要年份。第一次世界大战无疑加速了这一变化。战争中,大批无辜青年充当炮灰,白白丧生。一战之后,不少英国人对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有关人性、人类前途的基本观念乃至基督教文化传统的信念发生了动摇。社会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促使现代主义文学蓬勃发展,英国小说也面目一新。
D.H.劳伦斯(D. H. Lawrence)是煤矿工人的儿子,他将视线投向两性关系,对西方文明的缺陷进行反思。《查特莱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s Lover)曾因为大胆的性爱描写而在英美两国被查禁。他的《儿子与情人》(Sons and Lovers)、《虹》(The Rainbow)、《恋爱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等小说将社会批评与性心理探索巧妙结合起来,猛烈抨击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作为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反拨,现代主义文学追求心理真实,注重直接观察人物的心理活动,直接体验人物的内心感受,在内心世界这面镜子上折射出丰富多彩的外部现实。出生于书香世家的伍尔芙的突出成就是意识流小说。她的《达罗卫夫人》(Mrs. Dalloway)和《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等作品突破传统的时空观,将意识流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还体现出女作家对于女性存在的历史及现状的独特反思。来自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 1882-1941)被认为是继莎士比亚后英语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他的旷世之作《尤利西斯》(Ulysses)给英国传统小说带来一场革命。《尤利西斯》情节简单,主要记载迪达勒斯、布卢姆和布卢姆的妻子莫莉三个人物的日常琐事。小说实际上只写了爱尔兰首府都柏林一天里的事情。这一天是1904年6月16日,乔伊斯与他未来的妻子娜拉曾在这一天首次幽会,除此以外,它是都柏林历史上最普通不过的一个日子。乔伊斯在小说中力图展现的是生活的本质和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尤利西斯》因此被有的评论家誉为表现了西方“现代社会的全部生活和全部历史”。《尤利西斯》的成功在于意识流描写表面上纷纷扬扬,漫无边际,实际上结构齐整,周密严谨。
20世纪20年代是英国文学史上又一个辉煌的黄金时代,文坛群星璀璨,佳作迭出。在诗歌领域,T. S.艾略特(T. S. Eliot, 1888-1965)1922年发表《荒原》(The Waste Land),运用大量的神话描绘战后西方世界精神失落的景象,表达人的再生的希望。他的诗作代表了现代主义诗歌创作的突出成就。爱尔兰诗人威廉•勃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9)努力建立自己的神秘主义象征体系,深入探讨人生哲学问题。叶芝的创作道路由传统走向现代,折射出英语诗坛的过渡与变迁,代表了现代诗人摆脱旧时代的影响,创立现代诗风的历程。
英国现代主义文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力图摆脱传统的束缚,具有前卫色彩。从本质上讲,现代主义文学是精英文学,《尤利西斯》出版后,一般市井百姓很少有人问津。在以危机和战争为时代特征的三四十年代,严峻的社会现实,尖锐的社会矛盾,紧迫的社会问题,为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回归创造了条件,采用写实手法的小说再度受到人们的欢迎。30年代的英国小说在主题上从内倾变为外向,表现社会对个人命运的主导影响,在形式上则从前卫转向保守,采用传统叙述手法。这一时期英国文坛出现了几种走向:一是关注当代政治和社会问题,创作具有左翼倾向的文学。二是抨击资产阶级中上层社会的腐败堕落,创作社会讽刺小说。伊夫林•沃(Evelyn Waugh, 1903-1966)在《罪恶的躯体》(Vile Bodies)、《一捧尘土》(A Handful of Dust)等作品中描绘英国社会婚姻、家庭、学校、宗教、政治生活中的荒唐、邪恶与堕落。三是消遣性文学的流行。J. B. 普里斯特利(J. B. Priestley, 1894-1984)以具有喜剧意味的形式讲述社会各阶层的人生故事,展现英国广大地区的生活百态。“
侦探小说女皇”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 1891-1976)在《东方快车上的谋杀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尼罗河上的惨案》(Death on the Nile)等侦探小说里精心编织跌宕起伏、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为读者逃避严峻的社会现实提供一个想象世界。
30年代还涌现出两位风格独特的作家: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 1904-1991)和罗伯特•格雷夫斯(Robert Graves, 1895-1985)。格林作为一名信仰天主教的作家,致力于探究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精神危机,记录个人灵魂在善恶之间的煎熬,并将探索人的内心世界与反映当代政治和社会问题结合起来。30年代末问世的《布赖顿硬糖》(Brighton Rock)与《权力与光荣》(The Power and the Glory)奠定了他作为20世纪英国重要小说家的地位。格雷夫斯是诗人兼小说家,他的古罗马帝国三部曲《我,克劳迪斯》(I, Claudius)、《克劳迪斯神和他的妻子梅萨利纳》(Claudius the God and His Wife Messalina)、《贝利萨里乌斯伯爵》(Count Belisarius)是现代历史小说经典之作,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使生活在古代的人物具有亲近感,同时又保持了历史性。
‘肆’ 英国文学现代主义流派和现实主义流派有什么区别。。。请具体一点、、、
悲惨世界
‘伍’ 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中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同吗
不同
代表人物、风格、时期等等完全不同。
当时的英国,并没有浪漫主义这个词,其代表人物多被认为是另类,各有特点。
‘陆’ 请教英国文学的问题和其中一些术语定义
世界上无法解释的七大灵异事件 1 夜里2点32分点蜡烛的人会看到18世纪惨死的巫婆 2 如果指甲涂一层黑色一层白色一层红色还完好无损,就会有人向你表白 3 夜里4点38分削苹果如果苹果皮断了,96小时后莫名其妙死亡 4 0点照镜子不仅看到自己的前生还会看到自己是怎样死的 5 夜里穿黑衣不梳头发的女孩没有影子 6 将此贴转向5个以上的论坛不会魔鬼缠身且能实现一个愿望 7 不转发的人会遭英国幽灵的诅咒
‘柒’ 求英国文学中人文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这五个时期的定义及其代表性作家.英文
看下文 将作家及作品英文摘录出来即可
http://tieba..com/p/8371309
‘捌’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有哪些
正像英国最早进行了资产阶级的“光荣革命”一样,英国最早出现了像《鲁滨逊漂流记》这样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因此,我们对现实主义的描述也从英国说起。
在讲到英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时,我们不能不提到威廉·梅克皮斯·萨克雷。他在19世纪中叶,以《名利场》为题写了一部妙语连珠的小说。在小说刊行第一版时,作者给它加的副题是“英国社会的钢笔和铅笔素描画”。这幅画是英国上层社会普遍拍卖良心的鲜活写照。良心、荣誉都被押到“名利市场”上变成了商品。为了得到金钱和幸福,可以毫不犹豫地作践他人。金钱使好人变成魔鬼,所谓“黑良心”的女子培基曾道出如下真理:“……如果我有5000磅收人的话,我想我是会成为好人的。”萨克雷评述说:“谁不知道利蓓加的想法是对的——造成了她和一个诚实女子之间区别的不过是个钱财问题。”萨克雷在写给他母亲的一封信中说:“我想创造一群不相信世界上有上帝的人(那只是一句伪善的黑话),一群贪婪而装腔作势的人,他们多半十分自负,心安理得地自以为有高人一等的美德。”从《天路历程》到《名利场》相隔近200年,在这200年中,商业精神打败了基督精神,金钱取代了上帝。《名利场》产生的背景是19世纪有名的“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以“日不落”而自炫于世界。但这个时代(1832--1901)的小说家却不屑于为它唱赞歌,只要读一读狄更斯、G.艾略特、梅瑞狄斯和哈代的作品,你就会获得一幅与《名利场》相似的社会讽刺图画。
在这些超越金钱、反抗物化的英国人中间,有一个形象带有脱颖而出的新鲜气息,那就是《简·爱》的女主人公。
在英国文学史上,有许多经典名着将会永垂不朽,《简·爱》在其中排名不会靠前。但能够像《简·爱》这样深深地进人人们的灵魂,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甚至影响人的毕生命运的作品并不很多。
《简·爱》的作者是夏绿蒂·勃朗特。她有四个妹妹、一个哥哥,家里有三位成了作家:夏绿蒂、艾米莉和安妮。夏绿蒂的《简·爱》和艾米莉的《呼啸山庄》,都已经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在一个家庭里,三个姊妹同时成为作家,而且影响很大,在世界文学史上还找不到第二个例子。
夏绿蒂·勃朗特的父亲是一位牧师,他手里虽然也有一张剑桥大学的毕业证书,但是由于贫困,由于中年丧委,也由于自身的性格,他没有成为一个很好的父亲。在这个贫穷的下等家庭里,夏绿蒂·勃朗特和她的妹妹们,过的是一种贫穷的而且缺少家庭温暖的生活——很早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多病,性格乖戾,很少能够给他们温暖,对他们的教育也不够,在夏绿蒂很小的时候,连同她的两个妹妹一起被父亲送进了寄宿学校。看过《简·爱》的人,可以知道,夏绿蒂和她的妹妹们在寄宿学校里过的是一种怎样贫困的、没有温暖的、经常受到惩罚嘲弄甚至于打骂的生活。在寄宿学校里的这段生活和她们自幼染上的肺病,使她们都活得比较短,夏绿蒂只活了39岁,艾米莉死的时候比她姐姐还要小得多。
夏绿蒂的个子矮小,五官搭配得不是很好——眼睛很大,鼻子也很大,嘴稍微有一点弯曲,给人的整体印象是一个比较古板的女人。我们现在看到的她的画像,在某种程度上美化了她的容貌。作为一个女人,长得不美,构成了她灵魂深处的自卑。
她的妹妹艾米莉和夏绿蒂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说,她们都不太相信有人会爱上自己,她们甚至于由此而推广到不太相信人类有那种所谓普遍的爱,她们从小就喜欢把自己全部的情感都倾注到小动物身上。
但是这姊妹俩的性格又不太相同,夏绿蒂·勃朗特显得更加温柔,更加清纯,更加喜欢追求一些圣洁的东西,追求一些美好的东西。她曾经非常热烈地爱恋过自己的老师赫格,给他写过一些热情的、甚至可以说是求爱的信,但是老师给他回了一封信以后,就再也不理睬她了。对于夏绿蒂,这是很大的感情上的打击。但是她并没有因此停止对温暖和爱情的追求,尽管她常常觉得人们不会那样去爱她。也许就是这样一种灵魂深处的很深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有一种非常敏感的自尊,以自尊作为她内心深处的自卑的补偿。她描写的简爱,也是一个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着极其强烈的自尊心。她坚定不移地追求光明的、圣洁的、美好的生活。
艾米莉的生活景况和容貌大体上都和夏绿蒂差不多,但是她的性格和姐姐不一样。她也非常爱小动物,但有时候又会表现得很残忍。比如有一次,一只她很喜欢的小狗,不听她的话,几次非要跑到床上去,她就抓着小狗的脖子,把它揪到外面,狠命地打,几乎要把眼睛打瞎。周围的人看了之后都非常吃惊,这么一个矮小的女孩子竟然能这样残暴地打一个小动物。在盖斯凯尔夫人写的《艾米莉传》中,说在艾米莉死后,这只小狗是所有的人和动物中最悲伤的一个:在它的主人死后,就从来没有快乐过。艾米莉内心残暴的这一面,也是对她自卑心理的补偿,只是与夏绿蒂不同的另外一种形态的补偿。这种补偿反映在她的文学作品里,就是《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那个残暴的复仇者的形象。当然复仇并没有带来快乐,而是带来更加深沉的痛。
在《简·爱》的开头:还是小孩子的简看到了一本英国禽鸟史的书,觉得很好玩,就一个人躲在窗帘后头看,非常人神,这时候,被她的表兄,就是她舅妈的孩子——一个肥胖的十四五岁的、很有力气的野蛮的男孩子——发现了,他一把抢过她的书,说:
你没有资格拿我们家的书,你是个靠人养活的,妈妈说过:你没钱,你父亲一文也没留给你。你本该去要饭,不该在这儿跟我们这样上等人的孩子一起过活,跟我们吃一样的饭,穿花妈妈的钱买来的衣服……滚!站到门口去,别站在镜子和窗子跟前。
这段话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那种没有钱就没有尊严可谈的观念,在当时的社会是多么普遍。就像里德这样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这种观念在他头脑里也是根深蒂固的。他觉得简跟他们不一样,他还骂简是“耗子”,是偷吃别人东西的耗子。他之所以这样鄙视简,没有别的理由,就是因为简没有钱,她的父亲一分钱也没有留给她。她应该去要饭,她没有资格过上等人的生活。
到了寄宿学校以后,这种观念就更现实了。因为寄宿学校里都是些没有钱的穷孩子或者是根本没有父母的孤儿,是社会上被鄙视的一群。老师鄙视他们,那些主教、学校的负责人更鄙视他们,随便地加以处罚。简只是由于不留神把一块写字的石板落到地下摔破了,老师就罚她站在一个高高的凳子上示众,还吩咐所有的学生不许和她说话,这对孩子的尊严是一种无情的践踏。“没有钱就谈不上尊严”,直到现在在西方依然是一种很流行的观念。在中国这种观念也在扩展。
如果很有钱,是不是就一定能够获得人们的尊敬,而拥有人所具有的尊严呢?小说里所写的庄园主罗彻斯特是一个很有钱的人,他在法国巴黎认识了一个女演员的女儿塞莉娜,她是一个迷人的美女,他开始认为这个美女不会喜欢上他,因为罗彻斯特自认为是一个丑八怪——他的皮肤很黑,脸上的线条显得过于僵硬。但是他有钱,这个美女就赞美他,说:“你有体育家的身材和气度,所以我非常地爱你。”罗彻斯特也相信了,给这个美女在高级酒店里租了房间,给她配了马车、仆役,买了许许多多的钻石和高级的衣服。他以为他得到了这个美女的爱,但是有一天他回来的时候,无意中听到了塞莉娜和另外一个男人在谈他:“你以为我会喜欢那个丑八怪吗?”这件事给罗彻斯特很深的刺激,他原以为只要有钱,人家就会尊重他,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像塞莉娜这样的人,为了要罗彻斯特的钱,当他面说许多好话,但实际上根本就瞧不起他。
钱并不能买到一切。
尊严究竟怎么样才能够获得?尊严本身不是一个孤立的东西,它是靠在人和人的关系中获得别人的肯定才能拥有。马克思讲过大意如下的话:人首先是把自己反映在另一个人身上,一个名叫彼得的人所以会把自己当作一个人来看,只是因为他把一个名叫保罗的人看作自己的同种。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在另外一个人身上才能获得对自己的肯定。
简在舅妈家里,在寄宿学校里,没有得到这种对于她自身尊严的肯定。虽然在寄宿学校里有一些老师(比如说坦波尔)对她很好,但是这种好只是一种怜爱,它没有对于人的自尊的肯定。简真正获得对于人的自尊的肯定,是到了罗彻斯特的庄园后。在和罗彻斯特的交往中,她才感到自己的尊严,并且逐步获得升华。
他们两个人的邂逅是非常有意思的。罗彻斯特的马车出了事,他自己也受了一些伤,简帮了他的忙。两个人在山里有一段对话,这段对话对于简至关重要。当时两个人都还不太清楚对方是谁,但是简从罗彻斯特坐的马车和他的装束完全可以看得出他是一个贵族,一个有钱人。谈话的时候,罗彻斯特问简:“你觉得我漂亮吗?”简当时脱口而出:“不,先生。”这句话当时对罗彻斯特的震动是很大的,罗彻斯特就进一步追问她:“你觉得我什么地方不好看?”简意识到自己说的话有点不礼貌,所以她向罗彻斯特道歉,并作了一番解释:
先生,我太直率了;请你原谅,我本来应当说,问到外貌问题是很不容易当场就随口做出回答的,应当说,各人有个人的审美观,说美并不重要,或者诸如此类的话。
简的这两个回答,对罗彻斯特认识简很重要。罗彻斯特心中有一道伤口,就是法国的美女塞莉娜当面吹捧他,赞美他,而背后骂他丑八怪。可今天他遇到的这个其貌不扬的、平民模样的女孩子,当面说他不漂亮。这样的直率和真诚,一下子把简在罗彻斯特心中的地位抬高了。因为在当时的英国,家庭教师不过是高级仆人,她和主人是两个阶层。罗彻斯特通过当时的谈话,已经知道简就是家里新聘请的家庭教师。他知道他面对的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下等人”,简·爱身上有塞莉娜所没有的直率和真诚,而这种真诚又是他常常找不到的。简接下来的道歉又使罗彻斯特感觉到,眼前这个女人不仅仅诚实,还有教养,能够善解人意,不愿意伤害人。两句对话,使罗彻斯特把她看作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这是简获得尊严的第一步。
后来,罗彻斯特的一段话,又使得简把罗彻斯特看作和自己平等的人。罗彻斯特非常坦白地向她讲述了自己私生活中的隐秘,特别是关于他和塞莉娜的那段生活。作为主人,一个“上等人”,他能够坦诚地把自己内心的隐秘告诉一个家庭教师——在当时的观念里是一个“下等人”,这使简在精神上不再把罗彻斯特看作一个高于自己的“主人”。
这两段话使得他们两人处在平等的地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也就因此从对方那里取得了一种人的尊严感的满足,在这样的基础上,两个人产生了爱情。
但是,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人的平等的意识,不是很容易取得的,从理性上来讲,罗彻斯特把简看作一个和自己平等的人,但是在内心深处,作为一个男人.他在某些方面仍然认为女人是男人的一个附着物:直到他向简求婚的时候,都没有告诉简,他是一个有妻室的人。这件事情在他们准备正式结婚的时候由律师揭出来了。简觉得自己必须要离开,她这样想:
我自己在乎我自己,越孤单,越无亲无友,越无人依靠,越是要尊重自己,我要遵从上帝颁发世人认可的法律,我要坚守住我在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疯狂时所接受的原则,法律和原则并不是为了用在没有诱惑的时候,它们正是要用在现在这样肉体和灵魂都起来反对他们的严肃不苟的时候。既然它们是毫不通融的,那它们就不容违反……原定的想法,已下的决心是我眼前惟一必须坚持的东西,我要牢牢守住这个立场。
这是简告诉罗彻斯特她必须离开的理由,但是从内心讲,更深一层的东西是简·爱意识到自己受到欺骗,她的自尊心受到戏弄。简在知道罗彻斯特有妻子后,她回到房间,脱下了婚纱,说:
唉,它再也不能去求助他了,因为忠诚已遭破坏,一一信任已经丧失了,对我来说,罗彻斯特已不再是过去的他,因为他原来不像我过去所想象的那样,我不想把他看成邪恶,我不愿意说他欺骗了我,一点我看得很清楚。
简·爱在非常强大的爱情力量的包围之下,在美好、富裕生活的诱惑之下,依然要坚持自己作为人的尊严,这是简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小说写到此,作者对于人的尊严的探索已经结束?没有。简在离开了罗彻斯特以后,遇见了她的表兄圣约翰。作为忠诚的基督徒,他在简面前展示了一种新的关于人的尊严的境界。这种境界,简在寄宿学校的同学海伦那里已经感觉到了。这种尊严是超越了人的,是一种和神结合而产生的尊严感。这是在西方宗教中一种相当普遍的、为人们所追求的精神境界,人们抛弃了人间的一切享受,而在精神上同上帝结合,从而获得了道德上的满足,他们认为自己作为人,最高的境界就是如此——把一切都牺牲肥一切奉献给上帝。
圣约翰就是这样来劝说简,让她放弃一切,让她作为自己的妻子一起到非洲去做传教士,在那里传布福音。但是,简拒绝了,她拒绝了这样一种神的尊严的境界,为什么呢?因为她觉得她是一个凡人,她还要享受人间的爱情,她和圣约翰之间有一种很亲密的友情,但是没有爱,她内心还是想着罗彻斯特,她对罗彻斯特还充满了热烈的爱情。圣约翰给她指的这样一个澄澈清明的境界同她对罗彻斯特的爱之间产生了激烈的搏斗。作为19世纪青年女子的典型,简对人世间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所以简说:“我能够冲开疑云,找到光明的路。”在她拒绝了圣约翰的要求后,小说设计了一个很光明的结尾:虽然罗彻斯特的庄园毁了,他自己也成了残废,但我们看到,正是这种状况使简不再在尊严与爱之间徘徊,她同时获得两种满是——在和罗彻斯特结婚的时候,她既是有尊严的,同时也是有爱的。
小说告诉我们,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尊严加爱,小说的结局给女主人公安排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小说设计了一个过于圆满的结局,这种圆满本身标志着肤浅,但是我们依然尊重作者对这种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尊严加爱。只是需要补充一个作者未加以强调的因素,这就是金钱。如果简没有那笔飞来的遗产继承,这桩爱情不可能圆满,而且很可能没有结局——简和罗彻斯特都会死于穷愁潦倒。喜剧结局是上帝的赐予,这个上帝就是金钱。因此,公式应该改写为:美好生活=尊严+爱+金钱,尽管这个公式让作者扫兴。
《简·爱》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的叙述方式。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在《简·爱》之前已有很多,但是这部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由于带有比较强的自传色彩,显得非常细腻而真实。作者对读者是非常真诚、非常坦白的,像一个亲密的朋友在向我们讲述她的心事,讲她的肺腑之言。正是这种真诚,构成了这部小说的永久性的魅力。小说里对人的内心的活动有很细致的描写,这种描写丰富了我们对于人类内心世界的认识,常常使我们感动不已。
‘玖’ 英国文学从古典主义到批判现实主义经历哪几个阶段
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清教徒文学,启蒙文学,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