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英国人有什么样的媒体观

英国人有什么样的媒体观

发布时间:2022-09-13 03:14:34

㈠ 分析英美两国新闻传播体系异同

与“宣传模式”将大众传媒完全看成是统治精英的宣传工具不同,“霸权模式”认为大众传媒在意识形态的生产过程中具有积极作用。处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话语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斗争、妥协、达成共识的变动中的领域。学者凯尔纳(Kellner)从葛兰西(Gramsci)的霸权理论出发,分析认为统治阶级从来就不是固定的和统一的,而是在不断的斗争和商议中形成霸权的意识形态,因此大众传媒的系统性角色也不是“宣传模式”所强调的完全被动的宣传工具,而是一种积极的商议过程,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改变或抵制统治精英。(13)
全球化潮流强化政治传播比较研究的价值
在70年代以来政治传播学的横纵向发展背景下,比较研究逐渐成为当代政治传播研究最有价值的视角之一。比较研究的兴起与政治传播学转向宏观研究的历史机遇相契合。早在1975年,学者Blumler和Gurevitch就指出政治传播学界缺乏比较研究的视角,并呼吁建立政治传播比较研究的理论框架。经过90年代的蓬勃发展之后,比较研究在当今的政治传播学研究中已逐渐成为一股潮流。(14)正如学者Hallin和Mancini所指出,比较研究在概念构建和因果推论方面具有重要学术贡献。(15)它在回答70年代以来政治传播学的主要学术问题和应对全球化对政治传播学的挑战上,都具有重要价值。
概念构建:来自全球化的挑战
媒体环境和政治环境既是政治传播研究的背景、也是政治传播研究的对象。它们的变化对媒体内容和媒体效果都会产生关键性的影响。现代政治传播学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上世纪末以来现代化和全球化所带来的发展和后果。政治传播学的很多理论和概念都建立在对一个国家或者一种文化中的现象研究基础之上,而这些概念可能将随着全球化浪潮过时,急需理论创新。(16)一方面,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和媒体制度正在逐渐趋同,朝着学者Hallin和Mancini所称的“全球同质化”演变。(17)这种政治传播的趋同过程被学术界用全球化、现代化或者美国化来概括。相比美国化强调美国对其他国家的单向影响,全球化的概念更加着重不同国家不同政治传播体系之间的复杂的互动关系;(18)现代化的概念则在外界影响的基础上,强调一国自身的内部发展也是各国政治传播逐渐趋同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国际媒体产业的日益集中化,也加剧了媒体机制融合的速度。虽然从上个世纪末以来媒体产业的集中已不是什么新鲜现象,但是在过去的一个十年,新一轮的媒体产业化和媒体市场开放浪潮在世界范围内兴起;(19)另一方面,各国的文化差异和结构性差异仍然对政治传播研究有重要影响。正如Graber指出,文化差异是21世纪政治传播学研究最重要的领域之一。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政治传播实践有巨大的差异,尤其是非美国文化之下的政治传播研究至今仍比较缺乏。(20)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比较研究因其对“共性和异性的强烈敏感度”而对政治传播学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21)它不仅能够提醒研究者们避免简单的模糊概括和推论,也能够鼓励研究者们超越一国一地的具体经验而去探索更加普遍的规律。Blumler等学者称比较研究是“黑暗中的一跃”,它使研究者们越过自身所处之地的局限,注意到那些在自身社会系统中不曾被注意到的现象,或者通过与其他系统的比较而获得一种新鲜的视角来观察自身社会系统中的传播现象。(22)比较研究可以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检验那些由西方社会体系建立起来的、曾被认为是普世的传播学理论和概念,从而避免直接套用传播学理论和概念的简单假设。(23)例如,自90年代以来学界关于各国政党竞选中的政治传播比较研究逐渐增多,虽然美国模式几乎被认为是整个西方世界的统一模式,但实际上欧洲各国的政治传播实践尽管与美国趋同、仍有相当大的区别。(24)来自美国和欧洲的不少学者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强烈批评一概以美国模式为中心的政治传播研究范式。(25)
因果推论:社会现象的系统关系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政治传播学者们就媒体对公民参与下滑是否负责的问题以及媒体的宏观系统性角色反复讨论。虽然学界在媒体对于政治演变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点上早有共识,但就媒体和民主政治制度之间的因果关系长期存在争议。从研究方法的角度而言,比较研究更加擅长于回答社会现象之间因果推论的研究课题。目前在政治传播学领域,最常用的研究方法还是内容分析、问卷调查和试验。但如同Norris所指出,这些研究方法都有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26)内容分析是用来分析政治信息的最常用研究方法,但是样本的选择可能很难代表所有新闻媒体,内容分析的结果也无法代表受众对这些信息的真实接受状况;(27)问卷调查可以了解受众的观点态度,但这只是受访者在调查那“一时一地”的观点态度,并且难以掌握受众的媒体消费的不同详细状况:试验的研究方法则面临着如何将试验结果合理地推论到整个现实世界中的问题。(28)
然而,比较研究因其着重于从系统性的角度观察和解释不同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而对因果推论的课题具有特殊价值。要证明一种社会现象是另一种社会现象的唯一方法,就是比较这个社会现象同时存在和不存在的结果。(29)所以,因果推论要求研究者们分析在同一个社会系统或者文化背景中很难被发现的一些系统性变量。比较研究善于发现宏观制度因素的影响,成熟的比较研究并非仅仅是对不同社会系统和文化背景中单一分散的社会现象进行比较,而是关注为什么这样的社会系统和文化背景会产生这样的社会现象,从而进行宏观的比较和推论,揭示不同政治传播实践的制度性原因。例如,学者Jeffrey Alexander通过对美国报业历史的分析得出结论,工人报纸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是新闻专业主义强势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这个结论却遭到比较研究的质疑,因为在同一时期的北欧,工人报纸和新闻专业主义都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30)
案例分析:英美政党竞选传播的比较研究
本文在此处以英美两国政党竞选传播的比较研究为例,简析全球化浪潮下比较研究对于政治传播学术发展的价值。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Semetko等学者就依据可能影响新闻传播在政党竞选中作用的系统性因素,设计研究框架并对英美两国的政治传播进行了对比。(31)这个研究框架中包括的系统性因素有:政治和政治家的社会角色,新闻记者对政治和政治家的一般态度;竞选运动的专业化水平;媒体竞争的程度以及媒体的商业化或公共服务倾向。结果显示,英美两国的政治传播有明显的区别,尤其在竞选运动的电视报道方面。英国的电视报道仍主要以政党、政治话题为中心,媒体对政治相对尊重;而美国的电视报道则更多地以记者的个人评论为中心,竞选本身则被娱乐化成“赛马(horse-racing)”。也就是说,美国媒体对政治传播的干预更深,美国政治的“媒体化”程度更浓。
然而,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之下,英国的政治传播以及政党竞选本身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朝着所谓“美国化”的方向演进。随着撒切尔夫人首次将“政治化妆师(spin doctor)”从美国引入英国,以及布莱尔带着“电视神童(TV genius)”的昵称登上权力的最高峰,媒体在英国政治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渐“美国化”。学者Blumler和Gurevitch运用早年Semetko等人提出的研究框架,对英美两国的政党竞选传播现象分别进行分析,界定两国的异同之处,并对作为比较基础的研究框架本身提出修订,从而对“美国化”的概念进行反思。(32)他们的研究表明,英国的政党竞选传播确实有“美国化”的倾向。一方面,英国政治家像美国同行一样“专业”对待新闻媒体和选民。这体现在政治化妆师和公关专家地位的提高、新闻管理得到更高重视、传播因素和传播从业者对政策制订的影响加深、政党形象逐渐符号化成领导人的个人形象等。另一方面,英国媒体也更加独立和强势地参与到政党竞选的过程中,和美国媒体类似,出现在竞选报道中的一些着名记者或评论员甚至比政党候选人本身还要耀眼。但是,两位学者同时指出,英国政党竞选传播中仍存在“美国化”无法解释的特征。这包括两国政党竞选的资金来源不同、媒体商业化程度不同及其对政治报道的影响、竞选报道的数量、竞选报道内容的多样化程度、主流新闻界的创新和发展等。

㈡ 尼尔波兹曼的媒介观点

尼尔.波兹曼说人们思维能力的退化,是因为思维方法从以文字为中心变成了以图形像为中心,这只是表面现象,并不是根本原因,比如在中国人的娱乐活动中,电视所占的比重并不高,中国很多人同样的也不再思考了。尼尔.波兹曼以美国在18-19世纪时代为例,称那时为印刷机统治时代,人们都关心时事,善于思考,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直到电视机出现。其实那是美国处在建国初期,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还不稳定,各阶层的人们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不得不尽力表达自己的主张,自然就会关心政治。待各方的利益都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了,一切似乎都完成了以后,人们就觉得没有值得他们思考的东西了。没有了利益的驱动,所以人们不再思考。尼尔.波兹曼既没有找到问题的真正根源,也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西方传统文化里以基督教文化为主,伦理道德思想比较简单,认为人在世上应该崇敬上帝,刻苦修炼,死后才能进天堂享福。西方文艺复兴以后,西方人就逐渐抛弃了宗教,特别是近现代生产力越来越发达,物质越来越丰富,他们就不再追求天堂的幸福,因为幸福已经降临人间。由于信众人数的大幅减少,西方国家每年都有大量教堂被迫关闭、拆毁、出租或是出售。许多教堂被改造为博物馆、餐馆、健身房、住宅、仓库、超市、溜冰场、迪厅、幼儿园,甚至是清真寺。人们不再信仰宗教,宗教的戒律也就不会再遵守。加上他们自由主义的传统,崇尚不受约束的个人主义,一切都以个人为中心,不在意自身与社会的关系。西方社会长幼无序,男女无别,人欲横流,就像《美丽新世界》里的人,除了睡觉吃喝就是玩乐纵欲,就像畜生一样,他们称这叫做“回归自然”!孟子曰:“人之有道也 饱食暖衣 ,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如果离开了道德教化,富裕很可能成为道德堕落的深渊。这种缺失了信仰和伦理道德的社会,看似歌舞升平逍遥自在,却经不起风吹雨打,看看卡特里娜飓风和新冠肺炎下的美国。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在飞速发展,可大众在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认识上,智力却是在退化。 人们都不爱动脑筋,有吃就吃有喝就喝有玩就玩,看见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别人怎么做,就跟着怎么做,不管有无道理,人们的理由就是:别人都是这样的。他们还把这种盲从叫作“时尚”。尽管他们拼命鼓吹个性自由,但在他们身上却难以找到个性,连说话都众口一词。不论是电视主持还是市井小人,说话都要讲究“时尚”,糟蹋汉语,比如用“状况”排挤掉“情况、”“问题、“麻烦”、"“意外”;用“团队”代替“队伍”丶“集体"、“组织”、甚至“团伙”等等。有的电视台还专门开有"时尚频道",用粗制滥造的低劣电视剧夹带向观众散布庸俗和荒谬。“时尚”借助电视和网络强大的影响力,能够左右不再思考的人们的行为。喜欢盲从的人不需要自己动脑筋去判断、推理,放弃了思考,所以能使人感觉活得轻松、自在;因为只管当下,不看长远,所以能使人无忧无虑,无知无畏。所以在西方国家像“五G传播新冠病毒。”“注射消毒剂能治疗新冠肺炎。”诸如此类荒诞不经的蠢话竟然会有很多人信以为真,使这些具有世界顶尖文化教育水平的西方世界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中世纪。
现在的中国也跟《娱乐至死》里的美国一样,人们变得只愿意接受不需要动脑筋思考的视频和图片,比如的搞笑短视频,一些令人捧腹的综艺节目,粗制滥造的影视剧,而对一些需要动脑思考和理解的文字望而却步。人们说话写字不在乎表达意思是否准确,不认真遣词造句,把细腻,优美、丰富、生动、精致的汉语词汇,变得含糊单调死板,除了前面提到的“状况”、“团队”,还有把高兴、愉快、欢喜、快乐、舒畅、惬意、兴奋、兴高采烈、欢天喜地等等,统统都变成了“开心、开心、开开心心”!不管符不符合语法规则,开口就是“然后然后”、“有说过、有看过,有做过”,就像患了语言表达障碍综合症。无聊的东西在人们眼里充满了意义,语无伦次变得合情合理,使用错别字和病句成了“时尚”,这些荒谬的事情尤以电视为甚!幼稚得如同婴儿语言一般的所谓"网络语言"也应运而生。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都出现了严重的退化,人们日渐失去对社会事务进行严肃思考和理智判断的能力,被轻佻浅薄的文化环境变成了既无知且无畏的理性文盲。人们不再需要智慧,所以觉得情商应该优于智商。尤其是在这个反智的时代,人们以错误为荣,越错越得意,越错越“时尚,”我们的文化也越来越像滑稽戏。

㈢ 英国人的思想开放吗

电影中折射出的英国人婚恋观是什么呢?在英国,爱情可以说是整个生活和生命的全部。正如影视剧作中的一样,常常会有一些人像疯子似的,固执冲动地追求着他们自己的爱情。英国人也是如此。英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英国人也一直被传统观念所束缚所压制。不分男女,大多数的英国人都受过高等教育,所以他们的文化素质都比较高。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得英国人在行为上虽然受到压制,但是他们的思想却是高度自由和开放的,甚至比宣扬民主和自由的美国人的思想更开放。
当有着奔放而自由的爱情观的英国人意识到自己陷入爱河的时候,会全然不顾及对方的感受,展开猛烈疯狂的爱情攻势,频繁热烈的写情书、打电话和送玫瑰等等,温柔的说一些海枯石烂之类的情话和誓言。英国人对爱情的表达非常直率、大胆,情感奔涌如暴风骤雨,真挚甚至疯狂。例如,达西不惜与世俗的看法、与家族的期望对抗,把它们统统抛开,也要疯狂的向伊丽莎白表白:“你把我的躯体和灵魂都占据了”、“我爱你,最真挚的爱”。达西整晚地睡不着,从彭布利一路泥泞坚定地走到伊丽莎白家,再次深情地向她表白。这些都是英国人奔放而自由的爱情观的体现。
请点击输入图片
在英国,即使是家人或者关系亲密的朋友都很少干预对方的私生活,即使有亲人或者朋友在进行非典型恋爱交往,也很少受到阻挠。非典型指的是不一般的恋爱关系,或者说不被一般人看好的恋爱关系,其中包括同性恋、婚外恋、老少恋等。由于英国人重视个人隐私,他们不想陌生人甚至是家人质疑他们的私人生活,与此同时,他们也会重视其他人的隐私,不会特意关注别人的私事。无论男女老少,英国人都认为,喜欢上某个异性是很正常和必要的事情,他们把谈恋爱当作终生的事业来对待。基本上很多年轻人十五六岁就开始约会,甚至恋爱、结婚。

㈣ 英国人的价值观和美国人的价值观的差异

英美价值观的共同点:人文主义,以个人为中心,注重实现个人的价值。民主自由平等法制。前者是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后者是受到法国思想启蒙运动的影响,这两个运动发源于英法,后来扩展到欧洲和各国和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也受此影响。我国当时有新文化运动。

英美价值观的不同点:美国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强调个人价值,追求民主自由,崇尚开拓和竞争,讲求理性和实用,其核心是个人中心主义。倡导个人英雄主义,好莱坞大片的各种超人和漫威系列电影可以证明。美国提倡通过个人奋斗实现自身价值,我们熟悉的有“美国梦”这个词。

英国人讲究绅士风度,注重礼仪和遵守社会秩序。

㈤ 英国文化概况

宗教

在英国,每个人都享有宗教自由,因此,在英国各中心地区也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宗教信仰蓬勃发展的局面。英国有两个“官方的”教堂:即英格兰教堂(英国圣公教会)和苏格兰教堂(长老教派),除此之外,各种不同的宗教和数不胜数的教派在英国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代表。

绝大多数的英国人都信奉基督教,尽管当前去教堂做礼拜的信徒人数并不多,每周大约只有110万人。穆斯林是英国国内最大的非基督教团体(超过150万人),此外,印度教、锡克教和犹太教也拥有大量的信徒,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长。

悠远而多元化的宗教历史在英国的另一个产物就是遍布英国各地令人叹为观止的教堂、寺院和修道院建筑。格拉斯敦伯雷修道院,是以往凯尔特举行宗教活动的地方,曾经在亚瑟王的传奇故事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坎特伯雷大教堂的戏剧色彩也非常浓厚,相传圣奥古斯汀于公元597年从罗马来到英国传福音,五年之后,他主持修建了坎特伯雷大教堂。

有很多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都脱胎于英国的宗教历史,其中包括在英国发动新教改革的亨利八世、充满神秘色彩的圣帕特里克,现在每年世界各地都庆祝他的节日;以及大名鼎鼎的罗宾汉传奇故事中十二世纪时的狮心王里察德等等。

博物馆与美术馆

当今的一代和他们的后代子孙很幸运,因为英国长期以来在不断地收集艺术品,并将其登录造册。英国为数众多的博物馆和美术馆所珍藏、展示的各种各样的文物,成为人们了解古今中外的艺术、文化和历史知识的一个举世罕见的宝库。英国的博物馆包括各主要的国家级收藏机构以及约1000个独立的博物馆,其中近800个博物馆由当地政府提供赞助。

位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是英国收藏文物数量最多的机构,几乎各种主要的学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同时,其对外展示的数千件珍贵文物中还包括了来自古埃及、古亚述王国和古希腊的艺术珍品,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艺术宝库。大英博物馆还举办各种专题展览和展示,并提供各种类型的参观向导服务。此外,大英博物馆新近完工的庭院和穹顶本身就是杰出的艺术作品。另外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去处就是国家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它包括科学博物馆及其在各个区域的分支机构、约克郡的国家铁路博物馆和设于布莱德福特的国家摄影、电影和电视博物馆。

苏格兰国家博物馆和国家美术馆同样收藏了大量丰富的艺术品。新建成的苏格兰博物馆致力于收藏与国家历史相关的文物,凭借其富于想象力的展品陈列很快就声名鹊起。苏格兰其它的博物馆都是专题博物馆,其中包括飞行博物馆、服装博物馆、战争博物馆以及农业博物馆等等。位于卡迪夫(CARDIFF)的威尔士国家博物馆和北爱尔兰美术馆的藏品中不仅包括各种艺术精品,同时还收藏了很多代表本地区文化的艺术品和文物。

英国的独立博物馆和美术馆进行收藏、展示的主题极其丰富,其中甚至还包括一个为热心打理草坪的人士而提供的割草机博物馆。

在英国,包括伦敦、伯明翰、考文垂、曼彻斯特、伊普斯威奇、格兰扁和贝尔法斯特等很多城市都建有以运输史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同时还展出很多二十世纪的老式汽车。不过,在英国,以令人惊叹不已的航空史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数量更多。

媒体

英国报纸的人均销量比任何发达国家的都多。全国共有约1350种报纸,7000种周刊和杂志:《每日快报》、《每日邮报》、《每日镜报》、《每日星报》、《太阳报》、《金融时报》、《每日电讯报》、《卫报》、《独立报》、《泰晤士报》、《世界新闻》、《星期日快报》、《星期日镜报》、《星期日邮报》、《人民报》、《星期日电讯报》、《观察家报》、《星期日泰晤士报》和《经济学家》等。到2004年3月前的6个月,英日报每周发行总量为1270万份,周日发行量为1400万份。

通讯社主要有3家:路透社、新闻联合社和AFX新闻有限公司。英国共有5家通过地面发射的覆盖全国的电视台,即英国广播公司(BBC)、第三频道 英国独立电视台(ITV)、第四频道(Channel 4)、第五频道(FIVE)和专门针对威尔士地区并使用威尔士语的S4C。此外还有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如天空电视等。

㈥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有哪些主要观点

他的名句“媒介即是讯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塑造了为当代对媒介的基本认知。

麦克鲁汉的媒体观:媒体是人体的延伸。媒体就是信息。媒体有“冷”“热”之分。媒体导致社会变动的最强大力量。 强调获得讯息的方式比讯息内容本身更来得重要、更有影响力。 并提出传播科技不仅可以引起人类感官能力变化更可以促进社会结构的变化,并引发了对于媒介科技的研究。

在他之前,人类把媒介看成是一种运载信息的工具,媒介并不能改变信息内容,但他点出媒介的影响力,能引起了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和模式变化,塑造人的组合方式和形态。

(6)英国人有什么样的媒体观扩展阅读:

学术着作

1951年,麦克卢汉第一本专着《机器新娘》出版,这本书广泛分析报纸、广播、电影和广告产生的社会冲击和心理影响,但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直到六十年代初,麦氏依然不名一文,在大学教英美文学。衣着随便,丢三落四,清瘦的面相中透出几分厚道。在时尚的美国学界看来,这个北美人像是个不合时宜的堂吉诃德。

但接着他的二本着作出版:《古登堡星系》(1962)、《理解媒介》(1964),一时间令人叹为观止,在人文学科领域引起强烈震撼。《旧金山记事报》称为 “最为炙手可热的学术财富”。

到了1965年秋天,《纽约先驱论坛报》不得不宣告该书的作者是“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一夜成名的麦克卢汉到处演讲,听者如云。记者描述说:他获得了人们“以偏执狂似的不可抗拒的信仰所赋予的、罗马祭师才享有的那种魅力”。

㈦ 英国新闻传播业对世界的贡献

英国新闻传播业对世界的贡献:

一、英国新闻传播是发源地之一

1、威廉.卡克斯顿在1476年开办了英国第一家印刷所,1480年发行传单位宗教书作广告。同时还是翻译家和出版家,1481年出版了第一本图解的英文网络全书《世界镜鉴》。

2、 巴特在1605年出版不定期新闻书《约克郡谋杀案》,1624年,与出版商尼科拉斯.波尔尼合作创办《每周新闻续编》,连续出版23期以上,标志着英国报业的又一进步。1641年又参加第一家报道国会新闻的《国会新闻》的编辑工作,被认为是英国第一位报人。

3、《每周新闻》是英国第一家定期刊物,于1621年8月13日创刊,创办人尼古拉斯.伯恩和托马斯.艾克尔。这也是news 作为“新闻”之意,第一次用于刊名,从此流行开来。

二、英国早期的新闻发起人物,包括争取出版自由斗争,都为世界新闻的发展打下来思想基础

1、约翰.利尔本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平均派领袖,也是杰出的出版自由战士。 平均派是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农村中下层农民利益的代表。利尔本是卓越的宣传家,他坚信天赋人权,提出取消国王和上议院,呼吁自由、民主,实现信仰自由等要求。他被称为“生而自由的约翰”。

2、弥尔顿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伟大的诗人。1644年发表了《论出版自由》的演说,系统阐述了出版自由思想。从弥尔顿的这种思想出发,形成了现代关于“观点的公开市场”以及“自由修正过程”的概念。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是“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基石”。

3、1803~1875,沃尔特第二接办报纸之后,《泰晤士报》进入黄金时期,并成为英国最大最权威的报纸。《泰晤士报》成为独立报纸,这一时期的报纸是工商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与统治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能成为影响英国政局的主要力量。

三、英国的公共电视台BBC的模式对新闻界来说是一个不错的模板

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简称BBC,是英国的一家由政府资助但独立运作的公共媒体,长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全球最受尊敬的媒体之一,提供包括书籍出版、报刊、英语教学、交响乐团和互联网新闻服务。

今天的BBC除了是一家在全球拥有高知名度和覆盖度的媒体之外,还提供包括书籍报刊出版、英语教学、交响乐团和互联网新闻服务等其它各种服务。在BBC刚诞生的年代,AUSTIN SEVEN就是BBC的热门话题之一。

(7)英国人有什么样的媒体观扩展阅读

英国是世界上新闻传播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拥有全球知名的通讯社、广播台,以及报社。英国新闻传播业的领先地位与英国大学提供的优质高等教育息息相关,英国大学新闻传播专业历史悠久、范围广泛,针对每一个专注领域都有相应的本科、研究生甚至博士文凭。

英国大学新闻传媒教育素以与创意文化产业的紧密联系着称,重视实践性教学以及为学生提供顶尖传媒公司的实习工作机会。世界领先的产业环境,优质的高等教育和巨大的高端人才需求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学生到英国留学学习新闻传播。

㈧ 英国文化五大特点是什么啊赶着做PPT呃,希望多多帮助!!

别的地方看到过,我存下了,希望也能对你有所帮助

1. 语言与交流
隐私对英国人来说十分重要。个人问题,例如婚姻、有无孩子、恋爱关系、个人经济状况、健康等涉及私人的话题在相互不熟识的情况下应当尽量避免。
英国人很有幽默感,有时他们在调侃的时候,可能看起来很严肃。他们善于自嘲,但绝不会对别人的遭遇幸灾乐祸。
谈正事时,喜欢直接切入主题,表达意见也不愿拐弯抹角。英国人“No”的时候,他们要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并非要讨价还价。
说话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语言,不要用手来指着他人,因为在英国这样的行为被认为是不友好的动作,在说话的时候不要靠对方太近。

2. 风俗礼仪与生活习惯
英国人普遍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公共事业、慈善事业等都很关注。
英国人很注重礼貌修养,谈话总习惯轻声细语,很少大声喧哗。在他们眼里,高声喊叫(特别是在楼外喊人)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球赛中除外)。
英国人彬彬有礼,提出请求时说“Please”,接受了帮助或者服务后说“Thank you”,无论事情是多么微不足道。
先人后己的礼让行为在英国很普遍。有“女士优先”的良好社会风气,对妇女老人都是很尊重的。
英国人很自觉地遵守公共秩序,需要等待时会自觉排队。在自动提款机旁,人们会有意识地与正在使用机器的人保持合理的距离。在拥挤的地方,人们习惯尽量保持距离,避免碰撞。在自动扶梯上会自觉靠右站好,以便急于通行的人从左侧通过。
英国人平时在穿着方面比较随便,以休闲为主。但是在正式场合(商务会面或晚宴)会着相应正装。一般男士为正式西装,女士为职业装或礼服。
拜访朋友前要提前通知对方,不速之客会让人讨厌。应避免在晚上10点后打电话到别人家。
到英国人家中做客,应准时赴约,并应准备一些小礼物送给主任,早到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餐后应留下来进行社交谈话,如果一吃完就告辞是非常不礼貌的。
英国从2007年7月颁布法令,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你确实想吸烟,要到户外请请勿乱扔烟头。如果想在自己住宿的室内吸烟应该先整的房东和其他方可的许可。发现擅自在室内吸烟会得到警告,严重者会重罚。
英国人喜欢互赠贺卡,逢年过节,亲友生日,结婚或生病等都喜欢送贺卡恭喜或者慰问,以表心意。
酒吧是英国人喜欢与朋友相聚的社交中心。中国学生可能会被邀请出去喝一杯“go out to have a pint”,作为与英国学生社交的开始。除非有24小时营业执照,大部分英国酒吧安法律规定晚间11点即关门。

3、在餐馆和商店中
安静地吃东西并且吃完自己餐盘里所有食物是礼貌的行为。把刀叉平行放在餐盘上表明已经吃完了。如果没吃完,就把刀和叉分开成八字形放在餐盘上。
英国人喜欢在吃饭的时候聊天。但要注意,吃东西的时候张大嘴,哪怕是说话,是不礼貌的行为。诀窍是:吃东西和说话交替进行;指望嘴里放少量食物。如果必须张大嘴,请用一只手遮挡它。
英国人不吃动物的头、足和内脏器官,所以他们形象地称,他们只吃动物的肉,而不吃动物。
在英国人的食物中马铃薯替代米饭作为主要的碳水化合物。如果不习惯用餐时吃马铃薯,不要不好意思要米饭。
在资助快餐店中,顾客在餐后应当收拾废弃物。
英国人喜欢明码标价,不喜欢讨价还价。
英国人有付小费的习惯,但不是很严格。

㈨ 国际主流媒体有哪些

国际主流媒体有:

1、美国联合通讯社:是美国最大的通讯社,国际性通讯社之一。美联社编辑部门有总编室、国际部、对外部、经济新闻部、体育新闻部、图片新闻部、特稿部、广播新闻部。

2、法国新闻社:成立于1944年,是与路透社、美联社和合众社齐名的西方四大世界性通讯社之一。前身是由夏尔·哈瓦斯于1835年创建的“哈瓦斯通讯社”。法新社是西方四大通讯社中资格最老的一个。

3、路透社:是世界上最早创办的通讯社之一,也是目前英国最大的通讯社和西方四大通讯社之一。路透社是世界前三大的多媒体新闻通讯社,提供各类新闻和金融数据,在128个国家运行。

4、俄罗斯新闻社:创建于1961年,是俄境内外提供信息时效性强、高水平的权威新闻媒体之一。每天,全世界都有几百万人阅读、收听、收看和转载俄新社的信息。

5、中国国际新闻通讯社:简称“新通网”,是中国香港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通讯社,是以台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与之有联系的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际性通讯社。

㈩ 英国的文化特色有哪些

1、语言与交流隐私对英国人来说十分重要。个人问题,例如婚姻、有无孩子、恋爱关系、个人经济状况、健康等涉及私人的话题在相互不熟识的情况下应当尽量避免。

2、 风俗礼仪与生活习惯英国人普遍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公共事业、慈善事业等都很关注。英国人很注重礼貌修养,谈话总习惯轻声细语,很少大声喧哗。

3、在餐馆和商店中安静地吃东西并且吃完自己餐盘里所有食物是礼貌的行为。把刀叉平行放在餐盘上表明已经吃完了。如果没吃完,就把刀和叉分开成八字形放在餐盘上。

4、英国人有付小费的习惯,但不是很严格。通常在餐厅要按帐单的10%左右付,给行李员消费按每件行李50p付,给出租车四季可以按票价的10%-15%付,理发一般付2镑,饭店旅馆等帐单中不含服务费,应将10%的费用分别付给对自己有帮助的工作人员。影剧院、加油站等场所无需付小费。

(10)英国人有什么样的媒体观扩展阅读:

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传统的英国人非常重视餐桌上的礼仪 懂得这些得人被视为有教养的人 细节很多 在这里就简略的解释一下 剩下的需要在实践中体会与英国人交流中学习

刀叉的摆置

用餐中为八字形,如果在用餐中途暂时休息片刻,可将刀叉分放盘中,刀头与叉尖相对成“一”字形或“八”字形,刀叉朝向自己,表示还是继续吃。如果是谈话,可以拿着刀叉,无须放下,但若需要作手势时,就应放下刀叉,千万不可手执刀叉在空中挥舞摇晃。

刀叉的拿法

两只一组使用刀、叉为正式的用法,右手拿刀,左手拿叉,与筷子同样的是以两只为一组。刀用来切割食物,叉用于送食物入口。

刀叉的用法

刀叉有不同规格,按照用途不同,其尺寸的大小也有区别。吃肉时,不管是否要用刀切,都要使用大号的刀。吃沙拉、甜食或一些开胃小菜时,要用中号刀,叉或勺一般随刀的大小而变。

阅读全文

与英国人有什么样的媒体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最能打仗是哪些省 浏览:851
印度木薯怎么做 浏览:689
抖音超级火那个印尼歌曲叫什么 浏览:281
意大利鸡血石什么价 浏览:772
惊奇队长中国有多少人 浏览:996
英国贵族人吃什么蛋糕 浏览:802
越南胡志明市有多少外来的中国人 浏览:158
意大利软奶酪怎么吃 浏览:97
印度话傻子怎么说 浏览:362
有多少日本人想嫁给中国人 浏览:627
印尼语buah怎么读 浏览:625
只有番茄酱和黑胡椒酱怎么拌意大利面 浏览:519
英国公爵爵位无后代怎么办 浏览:502
印度的音乐汉字怎么哼 浏览:556
意大利留学去哪个城市好 浏览:269
英国塔桥用英语怎么说 浏览:563
越南相当于中国哪个省的大小 浏览:551
如何评价越南小伙 浏览:383
中国房地产高价持续多久 浏览:696
惊喜意大利语怎么说 浏览: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