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戏剧是如何起源的
戏剧的起源实不可考,目前有多种假说。
比较主流的看法有二:一为原始宗教的巫术仪式,比如上古中文,“巫”、“舞”、“武”三字同源,可能是对一种乞求战斗胜利的巫术活动的合称,即戏剧的原始形态。另一为劳动或庆祝丰收时的即兴歌舞表演,这种说法主要依据是古希腊戏剧,它被认为是起源于酒神祭祀。
中国戏曲虽然产生的比希腊、印度晚一些,但是早在汉代就有了百戏的记载,在13世纪已进入成熟期,其鼎盛时期是在清代。新中国成立之初,已经发展到300多个剧种,剧目更是难以数计。世界上把它和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
戏曲始终扎根于中国民间,为人民喜闻乐见。而在其中,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依次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其它各种地方剧种都有其自己的观众对象。远离故土家乡的人甚至把听、看民族戏曲作为思念故乡的一种表现形式。
(1)英国人文主义戏剧是怎么产生的扩展阅读:
戏曲现状: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剧坛上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作为国粹的梅兰芳的京剧体系梅派和布莱希特的柏林剧团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莫斯科大剧院并称世界三大戏剧体系,而另一种剧种昆曲则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与经验足以说明中国戏剧在世界范围不可忽略的影响与无法替代的地位,而且由此可以引申出一个结论,戏剧在中国社会中应该是辉煌繁荣的。
事实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戏剧在中国却遭遇了“低谷”。一年一度的“梅花奖”评选,两年一度的“文华奖”、中国戏剧节,国际戏剧展,令人目不暇接,但真正的危机却隐含于浮华的光彩背后,那就是观众群体数量的锐减。
‘贰’ 英国戏剧的文艺复兴时期
从1485年都铎王朝的建立到1642年的资产阶级革命,是英国的文艺复兴时期。它以恢复在中世纪濒于中断的希腊、罗马文化传统,传播人文主义思想为开端,随着英国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形成了文化艺术高度繁荣的局面,也出现了英国戏剧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都铎王朝的建立,结束了长期的战乱。此后,英国进行了宗教改革,统治集团推行了一系列较为开明的政策。这一时期奇迹剧和道德剧继续流行,但剧中的宗教意义随之减弱,道德剧则带上政治色彩,如斯克尔顿(1460?—1529)的《壮丽》(1515年)、D.林赛(1490—1555)的《笑讽三等人》(1540年)等。插剧到16世纪中叶发展到高峰,H.麦得威尔(1462—?)的《弗尔金斯和鲁克利丝》是最早的英国市俗戏剧。最着名的插剧作家是J.黑伍德(1497—1580年),他的《天气戏》(1533年)对话颇为风趣。
都铎王朝初期的戏剧形式相当多样化,除上述几种外,发源于意大利的“假面剧”也传入了英国。在下层群众中还流行着哑剧、闹剧、滑稽剧等民间戏剧,威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曾有提及。1558年,伊利莎白女王继承王位,工商业和海外贸易迅速发展,城市兴盛,戏剧日益受到市民欢迎。女王鼓励文艺的发展。这时古希腊罗马戏剧被介绍到英国。 在塞内加、泰伦提乌斯、普劳图斯等古典作家的影响下,剧作家创作的正规戏剧产生了,出现了新的戏剧形式──悲剧和喜剧。
N.尤德尔(1505—1556年)的《拉尔夫·劳伊斯特·道伊斯特》(1553年?)是英国第一部喜剧,作者虽然是模仿罗马喜剧,但剧中好吹牛的骑士拉尔夫在向一位富孀求婚时却败于一位商人之手,这是别有新意的。剧中的一些滑稽情境和风趣对话则取自插剧。最早的英国悲剧《高勃达克》(1561年)作者是牛津大学的T.萨克威尔(1536—1608年)同T.诺顿(1532—1584)。此剧取材不列颠古代传说,写两个王子因争夺王位互相杀戮而导致内战,风格类似塞内加。
伊利莎白时期,出现了职业的演员剧团,为了取得政治上的庇护,它们名义上还隶属于王室或某一贵族,但演员人身是独立的。1576年英国出现了最早的大众剧场,即演员J.伯比奇(1531—1597)在伦敦近郊建立的“大剧场”。它是按照客栈庭院格式建成的露天剧场,没有灯光照明,只能在白天演出。舞台没有帷幕,并伸入观众席中,可以三面看戏。少数贵族观众可坐在舞台上观看演出。道具极少,没有布景,但服装比较讲究。 1588年英国击溃了西班牙“无敌舰队”,取得了海上霸权,民族精神空前高涨,戏剧也相应出现高度繁荣的局面。1603年詹姆士一世继位,社会矛盾虽然日益尖锐,但戏剧仍持续发展,直至1616年莎士比亚逝世。这前后30年间,是文艺复兴戏剧的盛期。
1590年前后,职业剧作家J.黎里(1553—1606年)、R.格林(1558—1592年)、 G.皮尔(1557或1558年—1596年)、C.马洛(1564—1593年)等陆续崭露头角。他们曾在牛津或剑桥大学读书,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被称为“大学才子”。T.基德(1558—1594年)虽未受过大学教育,但一般也称他“大学才子”。他们主要为大众剧场写作,大大提高了英国戏剧的质量。通过他们的活动,悲剧、喜剧和历史剧都逐渐成熟,散文之外,素体诗(无韵诗)也被熟练地运用于戏剧之中。黎里典雅的台词和优美的抒情插曲,格林流畅的文笔、严整的结构和他笔下可爱的少女形象,皮尔清新的诗意,基德情节的紧张性和人物心理分析,马洛奔放的激情、鲜明的人物性格和探索一切的巨人思想,都为英国戏剧做出了独特的贡献。特别是马洛的成就,为莎士比亚的创作铺平了道路。
莎士比亚(1564—1616年)代表了文艺复兴戏剧的最高成就。他的作品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重大社会问题,集中表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他最善于刻画人物、创造典型和展现人的精神世界,他的优秀剧作大都具有紧张复杂的矛盾冲突、生动丰富的情节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他不遵守所谓时间和地点的一致,无论是喜剧、悲剧、历史剧,在他写来都既真实又富于想象,既悲喜交融又充满哲理与诗意,他的戏剧语言丰富准确,极其性格化。马克思要求戏剧“莎士比亚化”,这是对其艺术成就的极高评价。
B.琼森(1573—1637年)是这一时期另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一些作品致力于表现人物的“气质”,从道德方面进行评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因素。他遵守“三一律”,讲究结构,如《炼金术士》(1610年)即以结构完美见称。
这一时期历史剧最早出现优秀作品不是偶然的。中世纪奇迹剧的题材就是宗教传说中的人类历史。文艺复兴时期,民族意识加强,爱国主义精神高涨,女王继承人问题又引起普遍关注,这就使一些剧作家以浓厚的兴趣探讨历史,作为现实的借鉴。马洛的《爱德华二世》(1593年?)是一部历史剧杰作。 莎士比亚早期的英国历史剧则深入探讨了都铎王朝建立前 400年的英国社会政治问题,反映了人文主义者要求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可以说是戏剧化的民族史诗。
喜剧
喜剧作品大量出现,而且风格多样化,如黎里的《月中女人》(1584年)、格林的《僧人培根和僧人班格》(1589年)、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1596)和《第十二夜》(1600年)、T.德克(1572—1632年)的《鞋匠的节日》(1600年)都具有浪漫色彩和明朗、乐观的基调。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描绘当代世态人情、以中产阶级为讽刺对象的喜剧,B.琼森、J.马斯顿(1575?—1634年)、G.查普曼(1559?—1634年)、T.米德尔顿(1570?—1627年)都显示出这方面的才能。米德尔顿的《捉住老家伙的计谋》(1608年)、琼森的《炼金术士》(1610年)及《巴托罗缪集市》(1614年),被称为市民喜剧。
悲剧
这30年间悲剧蔚为大观,按题材可分为几类:一类是“复仇悲剧”,以复仇为主线,如T.基德的《西班牙的悲剧》、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C.图尔纳(1575?—1626年)的《复仇者的悲剧》(1607年)、 J.韦伯斯特(1580—1625年)的《马尔菲的公爵夫人》(1613年?)等。这类悲剧的出现反映了塞内加复仇悲剧的影响,也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人们渴求正义的普遍心理。《哈姆雷特》大大突破了复仇悲剧的局限,表达了人文主义的理想和时代的精神。另一类是所谓“情欲悲剧”,如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1588年?)、《帖木儿大帝》(1588年?),莎士比亚的《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1606年)、《科利奥兰纳斯》(1601年),琼森的《西亚努斯的覆灭》(1603年),查普曼的《布西·德·昂布瓦的复仇》(1610年)等。“情欲悲剧”反映了当时流行的认为人的气质欲望决定命运的观点。同“情欲悲剧”常常结合着的是所谓“恶行悲剧”,莎士比亚的《奥赛罗》(1604年)、《李尔王》(1606年)、《麦克白》(1606年)是两者结合的范例。它们深刻地揭露了野心家的罪恶,也揭露了嫉妒、自负、邪恶所带来的灾难。值得注意的是,除上述传统地表现贵族生活的悲剧外,还出现了一些反映中产阶级生活的悲剧,如无名氏的《费弗夏姆的阿登》(1592年)和《约克郡悲剧》(1605年)以及J.黑伍德的家庭爱情悲剧《死于仁慈的女人》(1603年)。
传奇剧
17世纪初,出现了一种既不属于传统悲剧也不属于传统喜剧的传奇剧。在它的情节发展中有悲剧性高潮,但也有喜剧结局,故被称为悲喜剧,又称传奇剧。F.鲍蒙特(1584或1585—1616年)和J.弗莱契(1579—1625年)的《菲拉斯特》(1609年?)、《是国王又不是国王》(1611年),莎士比亚的《辛白林》(1609年)、《冬天的故事》(1610年)、《暴风雨》(1611年)都属传奇剧。莎士比亚晚年的这类作品回避了尖锐的社会矛盾,以宽恕与和解为主题,不过仍然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的光辉。其他作家的传奇剧大都缺乏生活基础,内容较为贫乏,已预示着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的结束。
剧场艺术方面,这一时期两个最重要的剧团是宫廷大臣供奉剧团和以着名悲剧演员E.艾伦(1566—1626年)为经理的海军大臣供奉剧团。艾伦主要扮演马洛笔下的人物,他的主要竞争对手J.伯比奇则以扮演莎士比亚和琼森的剧中人见称。最着名的喜剧演员是W.坎普(?—1603年)。
17世纪初,伦敦已有近20所大众剧场,如玫瑰剧场、帷幕剧场、天鹅剧场以及大剧场移建成的环球剧场等。剧场经理一般由演员兼任,雇佣过不少剧作家。1596年伦敦出现了第一座私人剧场,即J.伯比奇建立的黑衣修士剧场。私人剧场供上层人士观剧,有红光照明,舞台道具也较大众剧场齐全。当时还没有女演员,女角由童伶担任。 莎士比亚逝世后,文艺复兴戏剧进入尾声。
詹姆士一世及其继位者查理一世政治上专制腐败,生活上穷奢极欲,戏剧成了统治阶级消遣娱乐的工具,一些剧作家主要为宫廷写作并且受到了正风行于欧洲的巴洛克风格的影响,大众剧场时代的那种生气勃勃的创造精神消失了。
比较重要的剧作家有P.马辛杰(1583—1640年)、J.福德(1586—1640年)、J.雪利(1596—1666年)等人,他们用流畅的素体诗写作,但已失去了马洛和莎士比亚那样壮阔的气势和生动的表现力。福德的悲剧描写乱伦和堕落,渲染恐怖与苦难,但讲求技巧,表现人物感情细腻。喜剧的成就大于悲剧。马辛杰继承了琼森“气质喜剧”的传统,讽刺了正在得势的中产阶级。雪利描写家庭生活,开风俗喜剧的先河,其中有一些色情描写。
1642年斯图亚特王朝被推翻,代表新禁欲主义的清教徒本来就反对戏剧,而戏剧中恐怖和色情的增多更使他们不满。克伦威尔执政后下令封闭伦敦全部剧场,文艺复兴戏剧就此结束。
‘叁’ 英国的人文主义成就的标志是什么
当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花朵濒于枯萎之时,它的种子开始在欧洲大地上散播。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英国封建制度开始解体。整个社会进入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英国人接过人文主义的光辉旗帜,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而这一成就的标志,就是产生了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
有人说,“很难想象,在西班牙总督的统治下,或者在罗马宗教裁判所的旁边,或者甚至在几十年以后莎士比亚自己的国家里,英国革命时期,能产生一个莎士比亚。达到完美地步的戏剧是每一个文明的晚期的产物,它必须等待它自己的时代和运命的到来。”全欧洲只产生了一个莎士比亚,而这样的人是不世出的天赋奇才。”
‘肆’ 浪漫主义戏剧是如何在欧洲兴起与发展的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在启蒙主义戏剧不断深入发展的时候,一种新的戏剧思潮正悄然产生,这就是波及整个欧洲的浪漫主义戏剧。
1789年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时代,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斗争开始高涨。这一时期,不仅产生了以德国的康德(1724—1804)、费希特(1762—1814)和黑格尔(1770—1814)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而且还产生了以法国的圣西门(1760—1852)、傅立叶(1772—1837)和英国的欧文(1771—1858)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的哲学、社会学思想,与这一时期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关系密切。倡导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主张自由、平等,博爱,是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的思想核心。
浪漫主义戏剧家的艺术追求不尽相同,有人主张要恢复罗马式的宗教戏剧,而有人则主张恢复自文艺复兴以来,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人文主义戏剧传统,故戏剧史上,关于浪漫主义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一般说来,浪漫主义戏剧反对古典主义的既定规则,崇尚主观,讴歌自然天性,强调艺术家的激情、个性、想象和灵感,主张戏剧既不必拘泥于古典传统的所谓规范,也不必恪守生活真实的局限。浪漫主义戏剧家喜欢夸张地表达个人的内心情感,运用强烈对比的手法,抒发自我对社会人生的价值判断。浪漫主义戏剧多表现忠贞不渝的爱情,从中寄托剧作家的美好心愿,同时也表现理想与社会、情感与现实难以调和的矛盾。浪漫主义的戏剧舞台,往往色彩斑斓、富于变换。在表演方面,则是把演员个人的情感体验,当作塑造形象的基础,强调富有激情的艺术创造。
浪漫主义戏剧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歌德、席勒、莱辛,以及法国的雨果、小仲马等。
‘伍’ 戏剧对于英国文艺复兴的影响 可不可以简单总结几句
16世纪英国文学中成就最大的便是戏剧。伦敦建立众多的公共剧场,出现一些职业剧团,古代作家的剧作被翻译、出版、上演,新剧目大量涌现,“大学才子派”在戏剧创作上颇具创新,特别是英国人文主义戏剧天才威廉·莎士比亚也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
“大学才子派”中,马洛成就最为突出。他的着名作品是三部悲剧《浮士德博士的悲剧》《马耳他岛的犹太人》《帖木儿》,作品塑造了一系列追求权利、财富、知识的时代巨人形象。
莎士比亚的名作更是数不胜数,而作为“戏剧诗人之王的灿烂王冠上的一颗最光辉的钻石”的《哈姆雷特》则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推陈出新,成为欧洲戏剧史上的奇观。此剧以中世纪的丹麦宫廷为背景,描绘了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莎士比亚在剧中通过对“颠倒混乱”的人的生存环境的描绘,不仅揭露、批判了当时英国和欧洲的社会现实,而且指出了一味强调个性解放、放纵人的欲望对社会和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危害性,并在对此表现出深深担忧的背后,流露出对理性、秩序和新的道德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呼唤。
‘陆’ 16~17世纪英国人文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
资本主义萌芽
‘柒’ 英国的人文主义戏剧是怎么产生的
16世纪上半期,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之下,英国人文主义作家力图利用戏剧这一有力的工具来传播他们的人文主义思想,因而他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希望能够创造自己的新型戏剧,用以代替过时的中世纪的戏剧。在这一方面,托马斯•莫尔曾经起过很大的作用。他以先进的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作家,同时还积极支持和鼓励作家从事建立人文主义戏剧的创作活动。英国早期的人文主义剧作家约翰•赫伍德便是莫尔的战友和学生。
英国人文主义戏剧的确立是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孕育和发展过程的。在开始的时候,人文主义作家常常运用中世纪的道德剧和幕间剧的形式,表达新的思想内容,
这就为人文主义戏剧开辟了道路。在戏剧发展的第一阶段,人文主义的剧作家为英国戏剧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到了 16世纪80年代,英国便出现了一批职业作家,于是英国戏剧的繁荣局面开始显现出来。莎士比亚以前的主要剧作家是一批所谓“大学才子”。他们大都受过大学教育,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很有才华。他们的倾向性不尽相同,但都在某些方面对英国戏剧作出了贡献,莎士比亚正是在他们成就的基础上,把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戏剧推向高峰。
‘捌’ 西方戏剧发展历史
一、古希腊罗马戏剧
欧洲戏剧发端于古代希腊祭祀大典上的歌舞表演。到公元前6世纪末,阿里翁在春季大典上表演酒神颂时,即兴编唱诗句以回答歌队长提出的问题,泰斯庇斯则在酒神颂的歌舞中加进一个演员,由他轮流扮演几个人物,并与歌队长对话,被认为是最初的戏剧因素。古希腊悲剧的创始人埃斯库罗斯把演员增至2人,逐渐减少了歌舞叙事的因素,增加了戏剧因素,戏剧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至此成型。
古代希腊冬季举行祭典时,人们化装成鸟兽,狂欢游行,称之为“狂欢队伍之歌”,到公元前6世纪,它在希腊本部发展成滑稽戏,被看作是原始的喜剧。公元前487年,雅典在祭祀大典上正式上演喜剧,当时只有3个演员,歌队的作用并不像在悲剧中那么重要。在古希腊喜剧的发展进程中,歌队的作用亦愈来愈小。
这一时期是人类戏剧的童年时期,也是它的第一个繁荣期,有许多悲剧和喜剧作品留传下来。着名悲剧作家有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着名喜剧作家有阿里斯托芬、米南德。在古代罗马,戏剧创作和演出也很繁荣,主要剧作家有普劳图斯、泰伦提乌斯。
二、中世纪戏剧
欧洲的中世纪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时期,戏剧创作和演出也以宣传宗教观念和道德说教为基本内容。其中,从教会仪式中的唱诗发展起来的宗教剧,多以宣传教义为目的。宗教剧的一个变种是奇迹剧,在各种传奇性的情节中渗透着宗教和道德的宣传;它的另一个变种是取材于耶稣和圣徒传奇故事的神秘剧。道德剧的主旨是从抽象的道德说教转向对社会道德的批判,它流行的国度甚广,时间也很长。笑剧则以表现世俗生活和辛辣的社会讽刺为特征。愚人剧也以讽刺着称,它从民间戏剧发展而来,后又流入城市。这一历史时期虽然很长,但留下的传世之作极少。
三、文艺复兴时期戏剧
欧洲的14~16世纪,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发源于意大利的强大的人文主义运动,很快席卷欧洲各国。它从反对封建专制、教会权威和禁欲主义的历史要求出发,肯定人的价值,赞美人的理性和智慧,提倡人对现世幸福的追求和个性自由。人文主义运动推动了文学艺术的高度发展,在戏剧史上也形成了第二个繁荣期。这一时期的欧洲戏剧以英国和西班牙为主流,主要剧作家有马洛、莎士比亚、琼森、鲁埃达、维加·伊·卡尔皮奥等。其中,莎士比亚的许多剧作乃是世界戏剧宝库中的珍品。
莎士比亚(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他的创作非常丰富,保存下来的有38个剧本和一些诗作。其戏剧创作题材大都是从古代或外国的历史、神话、故事、传说中借用过来的。他为大众剧院写戏,在当时有很高的上座率。他的创作风格之多、题材之广令人惊叹:悲剧、喜剧、历史剧、悲喜剧,还有田园剧、传奇剧。因为他有多方面的天才,其剧本有时难以归类。他的所有剧本都一再被各个时代的戏剧家搬上舞台。其中最具影响的剧本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哈姆莱特》、《奥塞罗》、《李尔王》、《麦克白》。正如所有人的生活中喜剧和悲尉总是紧密交织在一起一样,莎士比亚的作品也是喜剧和悲剧交织在—起的,他的天才无法用任何条条框框加以限制。他的戏剧情节十分复杂、生动,人物性格丰富、细腻、活泼。他的戏剧语言让有些人深恶痛绝,同时让另一些人叹为观止。在那些剧作中,优美的诗句与粗野的语言浑然一体,再加上各种双关语、幽默语、比喻、讽语、谐语、俚语以及职业语言等等,应有尽有。莎上比亚终其一生都在戏剧中宣扬人文主义思想,特别是人文主义者所提倡的“自由”、“仁慈”、“善良”、“善良”、“爱情”、“友谊”等观念,形成了他的戏剧主题。
四、古典主义时期戏剧
到17世纪,欧洲戏剧进入古典主义时期。当时,法国是统一的等级君主制国家,高度的中央集权要求文学艺术为它服务。在这种政治环境中发展起来的法国戏剧,成为古典主义的旗帜。同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对古典主义剧作家也有深刻的影响。古典主义戏剧强调理性,强调表现人类的本质,悲剧与喜剧界限严格,不能混杂,提出“三一律”作为结构的模式。
”三一律”是戏剧的专有名词,也可称为“三整一律”。它是欧洲古典主义戏剧创作恪守的规则。它规定每个剧只能是单一的故事情节,事情发生在一个地点并于一天之内完成。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学者卡斯特维特罗在详细地阐述了古代戏剧理论的同时,提出了“一个事件、一个整天、一个地点”的主张。因而确定了“三一律”的法则,并影响至17世纪的古典主义戏剧。这一时期的主要剧作家有高乃依、莫里哀、拉辛等。
五、启蒙运动时期戏剧
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戏剧艺术在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都有发展。在法国,启蒙运动的主将狄德罗根据历史的要求提出建立市民戏剧、严肃喜剧的纲领,剧作家博马舍则为这种新兴戏剧提供了实践的范例。
在德国,莱辛成为民族戏剧的创始人,到70年代,狂飙突进运动推出了伟大的剧作家歌德和席勒。英国启蒙戏剧的成就远不像文艺复兴时期那样辉煌,道德的批判和宣传,使大量剧作带有说教味道。喜剧作家菲尔丁、哥尔德斯密斯和谢里丹堪称代表。在意大利,长期流行的即兴喜剧的传统,造就出启蒙剧作家哥尔多尼,他的喜剧作品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六、19世纪戏剧
在19世纪,欧洲戏剧分为两大流派:浪漫主义戏剧与现实主义戏剧。浪漫主义戏剧以强调表现主观的内心生活、强调创作自由为原则,代表性作家有法国的雨果、维尼、缪塞、大仲马,德国的克莱斯特,俄国的普希金等。在19世纪3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现实主义戏剧,则更重视客观性及细节真实,它强调再现完整的人,重视人的个性特征。在欧洲,现实主义剧作家有挪威的易卜生,法国的小仲马,英国的萧伯纳、高尔斯华绥,俄国的果戈理、奥斯特洛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等。
易卜生(1828-1906)是继莎士比亚之后又一代戏剧大师,被人称为“现代戏剧之父”。为他赢得这一殊荣的主要是他的社会问题剧,如《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等。他的戏剧显示了个人与环境的抗争,描写了个人的性格与社会境遇间的抵触和争战。他的人物都被刻画成牺牲品,不同于某些先辈或同辈剧作家那样把讽刺挖苦停留在人物身上,易卜生的愤怒越过了具体的人而指向了社会,因此他被称为“社会作家”。
他感兴趣的是个人与社会的问题,但他只对那些同社会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个人问题感兴趣,只有这些个人问题他才会描写。他描写个人的命运,但这种命运既不高悬在古代希腊人的头顶上,也不深藏在伊利莎白时代人们的灵魂深处。他认为命运是人物身上的生命力跟伪善人物、统治势力和他们承受的不健康的社会影响之间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
与现实主义戏剧密切相关的是自然主义戏剧。这一流派的创作原则与现实主义相通,但却更强调用实验的方法去研究与表现人的精神生活,强调从生理与病理的角度去发掘人的本能。法国的左拉是自然主义小说和戏剧的倡导者,德国的豪普特曼、瑞典的斯特林堡等,也曾受其影响。
七、现代戏剧和当代戏剧
19世纪末以后,世界戏剧呈现出多种流派相互竞争、又相互吸收的局面,这段历史时期的西方戏剧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划分为现代和当代,也可以统称为现代戏剧。
19世纪的现实主义戏剧在新的历史时期被继承和发展,风格也日趋多样。归属于这一流派的剧作家主要有爱尔兰的格雷戈里夫人,德国的沃尔夫、布莱希特,意大利皮兰德娄,瑞士的迪伦马特等。在这一阶段,美国戏剧大有后来居上之势,被誉为美国现代戏剧之父的奥尼尔有大量现实主义剧作问世,也写过属于其他流派的作品。属于现实主义的剧作家还有奥德兹、海尔曼、米勒、威廉斯、英奇等。与现实主义戏剧并存的是此起彼伏的诸多新流派,诸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等等,也可统称为现代派戏剧。
这些新流派的诞生,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又受到现代哲学、现代心理学的影响。作为一种美学思潮的产物,它们既有同质性,又各自有特殊的主张。它们大都以现实主义戏剧的对立形象出现,都又给现实主义戏剧很大影响。象征主义戏剧以比利时的梅特林克为代表,爱尔兰的辛格也属于这一流派。表现主义剧作家主要有德国的凯泽、托勒尔,捷克的`恰佩克等,像奥尼尔、布莱希特等,也曾倾心这个流派。未来主义戏剧的倡导者是意大利的马里内蒂,这派作品的数量不少,但价值不大。超现实主义戏剧的诞生地是法国,主要剧作家有阿波利奈尔、科克托。存在主义戏剧的主要作家萨特、加缪都是存在主义哲学家,他们的创作也受这种哲学观念的影响。在20世纪50~60年代盛行于欧美各国的荒诞派戏剧,主要剧作家有爱尔兰的贝克特,法国的尤内斯库,英国的品特,美国的阿尔比等。
拓展阅读:中西方的戏剧文化阅读理解答案
西方戏剧求逼真,说白动作,完全要逼近真实;而中国戏剧却求与真实隔开一层,达到教人放松、教人解脱的效果。中西方戏剧在世界整个文化体系中,各有各的特点与意义。
在五四运动时,一般人提倡西方剧,尤其如易卜生,说他能在每一本戏剧中提出一人生问题来。其实中国京剧正是人生问题剧,在每一剧中,总有一问题或不止一问题包涵着,如死生、忠奸、义利、恩怨等。这些都是极激动人的人生大问题,中国京剧正能着眼于此。即使是西方戏剧也未必能如此深刻生动而刺激人。在《大劈棺》中,庄子死了,他的妻另有所爱,而其人有病,非得人的心脏不能治,因此庄子妻遂演出了劈棺一幕,要挖取她前夫的心来医救她爱的人。但庄子却并未死,他变为蝴蝶飞出棺来了。这一故事中,即包涵有死生忠奸恩怨义利种种问题在内,刺激够深刻。但蝴蝶飞出,全部问题全变为戏剧化,使看的人于重大刺激之后获得了轻松与解放。因此看完戏,好像从那戏中情节中解脱了,使人仍可以安然入睡。一切严重的剧情,则如飞鸟掠空,不留痕迹,实则其感人深处,仍会常留在心坎,这真可谓是存神过化,正是中国文学艺术之最高境界所企。若看西方戏,正因其太逼真,有时会使人失眠,看了不能化,而因此其所存也不能神。在他们是戏剧而人生化。在中国则盼能人生而戏剧化。其戏剧中之忠孝节义感人至深。这正是中国艺术之精妙处。
京剧《天雷报》叙述一青年,蒙义父母养大,科举应试得中,成了大官还乡,却忘恩负义,连义父母要求以仆人身份留下来也遭拒绝了。结果一阵天雷把他击毙。这出戏谁看了都会流泪。若说中国戏剧情节不科学,有些是迷信成分,这是不明白中国戏剧之妙义。其实亦只是要把太刺激人的真实人生来加以戏剧化,要其冲淡了一些真实性。而暂时冲淡反而会保持了更深的感染,这是中国文学艺术中之所谓含蓄,需更有其甚深妙义,与科学不相关。试问世界又哪里去找科学的文学呢?
西方戏剧又注重特定背景,有时空限制。中国戏剧则只求描出一共相,并无时空条件之束缚,而且在很多处,必须超越时空限制,始能把剧情充分表达出。《三娘教子》一类的唱工戏不重在情节的复杂与变化,而重在情味之真挚与深厚。如《三娘教子》,方其在唱训子的一段,似乎像把时间冻结了,一唱三叹,使人回肠荡气,情味无穷。把当时一番情感曲折唱出,便情味深厚了。那一番心情之表达,则正能超越时空,直扣听众与观者之心弦。
西方戏剧都重刺激,中国戏剧则重欣赏。中国的戏剧,既雅俗共赏又极富教育意味。
(节选自《中西方戏剧》)
1.下列关于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中国京剧的每一剧中,总有一问题或不止一问题包涵着,如死生、忠奸、义利、恩怨等。中国戏剧中忠孝节义感人至深。
B.《大劈棺》极富教育意味,包涵死生忠奸恩怨义利种种问题,并能使全部问题全变为戏剧化,看的人于重大刺激之后获得轻松与解脱。
C.中国京剧能着眼于死生、忠奸、义利、恩怨等极激动人的人生大问题,可称得上是人生问题剧,西方戏剧也不能如此深刻生动而刺激人。
D.中国戏剧求与真实隔开一层,西方戏剧求逼真,说白动作,完全要逼近真实。看西方戏,因其太逼真,有时会使人失眠。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京剧有教人放松、教人解脱的作用,一切严重的剧情剧情常如飞鸟掠空,不留痕迹,实则其感人深处,仍会常留在人的心坎。
B.在五四运动时提倡西方剧,是因为当时的进步青年认为以易卜生为代表的西方剧能在每一本戏剧中提出一人生问题来。
C.西方戏剧求逼真,说白动作完全要逼近真实,又注重特定背景,有时空限制,戏剧情节上具有重刺激的特点。
D.中国戏剧只求描出一共相,并无时空条件之束缚,为把剧情充分表达出来,在很多处,必须超越时空限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娘教子》中直扣听众与观者心弦的唱训子的一段,似乎像把时间冻结了,一唱三叹,此艺术处理方式正体现了中国戏剧无时空条件限制的特点。
B.在比较中西方戏剧时,作者没有厚此薄彼,他认为在世界整个文化体系中中西方戏剧各有各的特点与意义。
C.作者认为,西方戏剧讲究逼真,重情节的刺激,注重特定背景,有时空限制,而中国戏剧情节不科学,有些是迷信成分。
D.《三娘教子》一类的唱工戏情节虽不复杂,但照样能打动听众与观者的心弦。是因为此类的戏不重在情节的复杂与变化,而重在情味之真挚与深厚。
参考答案:
1.C.“西方戏剧也不能如此深刻生动而刺激人”错,太绝对。原文为“未必”。
2.B.偷换主语,原文为 “一般人提倡西方剧,尤其如易卜生,说他能在每一本戏剧中提出一人生问题来”题干中“当时的进步青年”错。
3.C.“中国戏剧情节不科学,有些是迷信成分”错,不是作者观点。原文是说“若说中国戏剧情节不科学,有些是迷信成分,这是不明白中国戏剧之妙义”。
‘玖’ 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的创始人是
莎士比亚
英国最早的人文主义作家是乔叟(1340-1400),他是英国资产阶级文学的先驱。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以戏曲成就最大,16世纪末,英国产生了几十个有成就的剧作家,其中莎士比亚最为杰出。他在20多年里写了37个剧本。展示了16-17世纪初广阔的社会场景,表现了社会各阶层的世态。因此可以说是莎士比亚"创造了英国戏曲"。
‘拾’ 能介绍下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戏剧吗
1、《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因其知名度而常被误称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实为《麦克白》、《奥赛罗》、《李尔王》及《哈姆雷特》)。
该剧讲述意大利贵族凯普莱特女儿朱丽叶与蒙太古的儿子罗密欧诚挚相爱,誓言相依,但因两家世代为仇而受到阻挠。
《罗密欧与朱丽叶》虽是一出悲剧,但两个青年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本身却不可悲。他们不仅彼此相爱,而且大胆追求他们的爱情.不惜以命拼争。
他们的爱情力量使他们敢于面对家族的仇恨,敢于向生活中的障阻挑战。他们为了追求新的生活模式。不怕做赎罪的羔羊,因而他们的死亡虽是生命的终结,却在道德上取得了胜利。
终于使两个敌对的家族言归于好。许多学者和评论家从这个意义上称这出戏是乐观主义的悲剧,也就是人们惯说的悲喜剧。
2、《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Hamlet)》是由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3、《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英国马洛作于1588年的剧本。浮士德博士为追求无限的知识以征服自然,毅然叛离上帝,以自己的灵魂换取役使魔鬼二十四年的权利,期满后被魔鬼劫往地狱。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是马洛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它是根据新译成英国的德国民间故事书而写成的,叙述浮士德把灵魂卖给魔鬼,魔鬼供他驱使二十四年,到期他的灵魂被魔鬼劫往地狱的故事。
4、《马耳他岛的犹太人》
《马耳他岛的犹太人》是英国诗人、剧作家马洛的一部着名剧作。主人公是个家财万贯、贪婪残忍、诡计多端的巴拉巴斯。
作者通过刻画一个对金钱财富永无休止追求的拜金主义者巴拉巴斯,鞭挞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种种丑恶。
巴拉巴斯为报复财富的丧失而使女儿死与非命,他阴谋叛逆,先将马耳他岛出卖给土耳其人,然后又策划将土耳其征服者投入沸锅蒸煮,结果却使自己葬身火海。
5、《驯悍记》
《驯悍记》是英国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剧本,创作于1590年至1600年。
《驯悍记》讲述了富家女凯瑟琳娜接受彼特鲁乔的改造,凯瑟琳娜的服从是为了躲避彼特鲁乔的折磨,彼特鲁乔成功地让凯瑟琳娜成为一位“失去自我”的温柔妻子的故事。
在该剧本中,以凯瑟琳娜为代表的女性们,笼罩在以男性统治和权威的绝对控制下,对自我个性的追求和社会现实的理想化,使得女性在夹缝中难以生存,不得不上演一出震撼人心的悲剧。
《驯悍记》探讨了女主人公凯瑟琳娜从“悍女”到“贤妻”,从“语”到“失语”这一转型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及其“失语”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