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次鸦片战争,为什么英国更想租借舟山群岛呢
我们都知道英国1840年用炮舰打开中国大门,1842年跟中国签订南京条约割地割的是香港岛,其实英国人刚来中国看好的最佳地方并不是香港,而是位于长江出海口对岸的舟山群岛。
舟山对面便是中国最富裕的省份浙江,大批的纺织品和茶叶都是来自于浙江,控制了舟山便控制了中国的出口。英国人可以在舟山非常廉价的买到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然后将其贩卖到世界各地,可以赚取高额利润。英国曾两度拿下舟山,但是最终签约的时候,确拿了香港而不是舟山。最终英国人还是放弃了舟山,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只是从地图上看到舟山的位置格外好,但是一旦他们占领了此地,便发现舟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舟山周围的吃水深度太浅了,英国的大型战舰根本无法靠近岛屿,自然无法军舰压制舟山群岛上的百姓,也不能及时停靠、补给和维护。英国人在舟山遇到了当地民众激烈的反抗,使英国耗损了不少实力。舟山战略位置太好了,北上畅通无阻便能威胁京津地区,即便英国人真要强行割占舟山,清朝统治者估计也不会签字,到时候只能是鱼死网破,英国人只能罢手。
2.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为什么更想要舟山群岛呢
的确,英国对于舟山群岛一直都是十分十分青睐的,而至于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地理位置,毕竟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给舟山群岛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政治地位,是当时大清王朝特别看重的一个地区。
所以英军在综合对比之后,也就放弃了舟山选择了香港。不过虽然当时英军没有剥夺舟山群岛,但是也强迫清政府开放了,位于浙江宁波的通商口岸,也算是在中国浙江地带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商品倾销入口。
3. 在鸦片战争中,为何英军必然会败在舟山群岛呢
4. 浙江定海成为鸦片战争爆发地主要是因为什么呢
鸦片战争是一个转折点,让帝国主义彻底的撕裂的大清朝的防护,中国也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历史的进程来看,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程序,但是很多人就有一个疑问,中国的沿海线那么长,为何鸦片战争地会是浙江定海呢。
关于这个问题,小编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之下。
定海,也就是我们说的“舟山”,他的地理位置很特殊,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中部,是所有航线北上南下的必经之地,也是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对外开放的商端口。
一直到这个时候,清军才明白英国的目的。
这样无理的要求,清军自然不会同意,于是双方进行了交战,尽管守城官兵拼死抵抗,定海城最终还是被攻破。
定海之战,是中英双方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战,也标志着鸦片战争正式爆发,他是英国第一次以武力入侵中国领土,也是大清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丧失领土的战争,也可以说,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道路,就是从定海战役开始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鸦片战争爆发于定海,完全是英国想要占领中国南北海上交通要地,给清政府施加压力,迫使其妥协投降,实现侵华的目的。
5. 第一次鸦片战争,为啥英国想租借舟山群岛,其次是香港
主要还是因为地理位置,毕竟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给舟山群岛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政治地位 。虽然现在舟山没有那么有名气,但是当时它的经济地位是很高的。
6. 英国在鸦片战争的时候本来想侵占的地方是哪里
1840年,北京城依旧处于莺歌燕舞的“太平盛世”情景之中,尽管十全老人干隆皇帝留给嘉庆与道光皇帝的清帝国已是问题重重。镇压白莲教的战争持续数年,国库白银已损耗殆尽,鸦片大量进入国内,又使得白银大量外流,尽管处于如此情景之中,清帝国却怎样也无法想到一场“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即将到来。
琦善与英方谈判场景画像
但此时的清政府依旧处于“天朝”的幻梦当中,对现代外交一无所知的中央政府与钦差大臣琦善都没有意识到香港岛的重要性。在双方知识严重不对等的前提下,琦善被英方玩弄于股掌,最终一步步的进入了英方设下的圈套,在英军实际已占领香港岛的现实情况下被迫承认割让香港。这也导致琦善被道光皇帝撤职罢免。但在英军此后的第三次进攻之下,道光皇帝也无法继续扬起高傲的头颅,不得不在条约中承认香港岛被割让给英国的事实。由此英军完成了永久攻占香港岛的目标,而中国的百年近代史也由此开始。
文史君说:香港岛起初并不是英军的攻占目标,随着英方对清政府拒绝割让舟山群岛决心认识的加强,攻占香港成为英军退而求其次的目标。在天朝与英国双方官员知识严重不对等的前提下,英军通过狡猾的外交手段和先进的武器使得清政府最终不得不承认香港岛被占领的事实。中国的近代史是悲惨的一段历史,无数先人用鲜血换来了今日的中国,香港岛被攻占一事也提醒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进步并保持良好的对外开放格局,才能傲立于世界之林。
7. 鸦片战争英国为何最终放弃舟山选择香港呢
1842年8月,英国侵华全权代表璞鼎查呈上来的《江宁条约》,内容涉及割让香港岛、赔款2300万、五口通商、协定关税等各个方面,钦差大臣耆英看完之后表示全盘接受并签字,这让英方大喜过望,
战后,因立下的“赫赫功劳”,璞鼎查成为了大英帝国驻香港的首任总督。这一纸条约让香港与大陆分道扬镳,从此香港开始了一段迥异的历史进程,这将对整个中国都产生不大不小的影响。
在舟山,英军同时遇到了看得见的敌人和看不见敌人,一方面舟山民众激烈反抗,坚壁清野并组成民间队伍游击抗英;另一方面,英军在得不到新鲜补给的情况下,又发生了严重的水土不服,疫病流行,造成了大量非战斗减员。比如在占领定海的战斗中,英军未损一兵一卒,占领定海半年内,因疾病损失1000余人。
残酷的现实迫使英军放弃了定海,退回了香港,而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对义律放弃舟山占据香港大为恼火,决定任命璞鼎查为新全权代表,并进一步扩大战争。
1841年10月,英军再次占领定海,随后宣布定海为自由贸易港。此时英国新任外交大臣阿伯丁认为,大英帝国的利益在于通商而非割占领土,占据舟山会与大清闹僵,于通商不利,所以决定退回舟山群岛。《江宁条约》中同时载明,舟山为“抵押物”,待2300万银元赔付完毕后,才会还给大清。
英国人窝在香港岛上又实在不甘心彻底放弃舟山,最终在1846年搞出来个《退还舟山条约》。条约规定,大清收回舟山的同时承认了英帝国对舟山的保护权,不允许第三国染指,舟山群岛事实上沦为了英国的“势力范围”,这也成为了近代列强在中国疯狂瓜分势力范围的滥觞。
香港岛最终成了大英帝国不尽人意的选择,此时的香港,也远谈不上繁华二字,作为日不落帝国的一小块殖民地,在全球殖民地中并不起眼,大英帝国只是把它作为与中国做生意的工具,所以从一开始,真正决定香港命运的从来不是香港自己,而在深圳河的北岸。
8. 为何英国最初更想要的是舟山而不是香港
其实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在与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之时,英国最想要的是舟山而不是香港,由于清政府的不同意,而后才用香港代替。
相信学过中学 历史 对近代史应该都不会太陌生,香港在割让给英国之前跟现在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现在的香港经济繁荣,亚洲金融中心等,但在当年割让之前,香港其实是个名不见经传经传的小岛。岛上荒芜一片,除了少量迁徙而来的耕农人烟稀少,而且还是海盗、强盗等不法犯罪分子的集聚地,反倒是因为香港地处珠江口,香港岛成了海盗和走私商的天堂。英国人把香港岛作为他们向中国走私鸦片的中转地。虽然香港岛受到了鸦片走私者和盗贼的欢迎,但在英国人的眼里,他们压根没看上这个小岛,原来英国人早已盯上了中国的另一个地方——舟山群岛。为了这个地理位置独一无二的海岛,英国甚至两度占领舟山。
为什么英国会看上舟山群岛呢?
首先是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舟山群岛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地处中国长江口南侧、杭州湾外缘的东海洋面上的一组岛群。在东经121 30′ 123 25′,北纬29 32′ 31 04′之间,东西长182千米,南北宽169千米,是中国第一大群岛。舟山群岛相当于中国海岛总数的20%,分布海域面积22000平方公里,陆域面积1371平方公里。其中1平方公里以上的岛屿58个,占该群岛总面积的96.9%。主要岛屿有舟山岛、衢山岛、六横岛、岱山岛、朱家尖岛、金塘岛、鼠浪湖岛、鲁家峙岛等。
舟山群岛不但地处长江口,南面是宁波,北面是上海,西面是杭州湾,水运异常便利,而且靠近清廷的赋税重地江南水乡。中国近一半的茶叶、丝绸和瓷器都产自这里。如果在舟山群岛建立贸易基地,那一定是上上的选择。
其次这里拥有最丰富的渔业资源,相信大家都听过“舟山渔场”吧,这里位于寒暖流交会之间,学过地理的应该都不陌生,寒暖流交会会带来大量丰富的海鲜等渔业资源。早在大约5000年以前,就有大陆渔民到这里捕鱼定居,到唐宋以后随着海上贸易交流的兴起,舟山群岛又海湾辽阔,海面平静没什么大风大浪,背靠繁华的江南,一度是明州港的商船通往日本等地的必经航道之一,一时间来来往往的商人络绎不绝,加上海上贸易的促进作用,这里渐渐繁华一时,不再时当初的仅仅渔民定居打鱼而已。显然这绝佳的地理位置用来搞贸易最适合不过了。
早在干隆皇帝时期,英国就派出了马嘎尔尼为首的使团远赴中国,与清政府进行谈判,直接表明了想要舟山群岛作为贸易中转站和存放货物居住等要求,但当时的清政府闭关锁国,视海外为蛮夷,而自己为强大的天朝上国,自然干隆皇帝不会理会他的要求,直接二话不说就打发走了。自从马戛尔尼碰壁而归,英国一直在找机会想要撬开中国的贸易大门。终于在鸦片战争爆发以后,腐败无能的清军自然不是英军的对手,一番大战后,于1840年7月攻占了舟山定海,达成了英军在战前做出的在中国沿海永久占领一个岛屿,用于军事和贸易之用的战略目的。
其实在签订条约之时,英国考虑了很多地方,一开始考虑了海南、台湾、福州、厦门、舟山,后来最先放弃的是海南,英国认为其经济价值低,其次台湾情况复杂,英国人几次尝试登岛都被台湾当地居民击退,福州和厦门则远离清政府政治军事中心,距离京师较远,对清政府实行政治经济军事压迫不明显,达不到战略压制目标,再者就是远不如当时的舟山腹地江浙一带繁华,毕竟最终目标还是要进行贸易。时任英国外交大臣的巴麦尊再一次分析了占领舟山的好处: 一是此地离清廷的首都北京不那么远,便于施加军事压力;二是从舟山无论上溯长江、运河还是杭州湾都非常方便,海运便利;三是舟山可以辐射江南重要的丝绸、瓷器、茶叶产地,商业潜力巨大。似乎,舟山他们要定了。
然而在英国看来毫无疑义的事情,最终还是没了。首先在英国占领舟山以后,激起了当地的民怨,当地居民奋起反抗,不再把食物和水等卖给英国人,加上清政府的极力反对,态度相当强硬,最终英军找了个台阶退出舟山群岛。然而英国又马上派出了另一位驻华代表进行谈判,这位驻华代表一来马上扩大了战争范围,把附近的福建厦门广东的数座港口占领了,当然舟山也不例外,再度被占领。同样不例外,英军再次遭到了当地居民的剧烈反抗,加上突如其来的瘟疫,岛上的英军一下子就病倒了一大片, 英军一下子病倒了五千人,有近五百人因此丧命。想那整个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在战场上的伤亡总数也不过五百来人,而舟山的瘟疫对英国军队大杀伤甚至超过了战场。 综上种种原因,在深思熟虑后,驻华代表义律最终做出决定退出舟山。
退出舟山后在和清廷代表琦善的谈判中,他不再提舟山,反而要求清廷同意他从舟山撤回的军队暂住在香港。所谓驻扎,不过是占领的代名词罢了。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清政府不肯,毕竟江浙一带是纳税重点地区。
在经过一系列讨价还价之后。在义律的威逼下,琦善口头应允割让香港,而实际上琦善始终未《穿鼻草约》在上签字或加盖关防。在公告发表的第五天,英国出兵强占了香港。所谓的《穿鼻草约》是伪造的。道光皇帝得讯后,决定对英宣战,并将琦善革职问罪。
然而面对英国人的大炮,清政府再一次战输了,此后,英又经过一年多的持续侵略战争,最终用武力胁迫清朝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将抢夺来的侵略权益用条约的形式固定下来。然而这却不是英国最初想要的结果,对于义律的自作主张放弃舟山,选择香港英国女王和外交议员很是不满,然而也无可奈何,没有办法。 英国当时外交议员巴麦尊更是批评香港岛是一个“鸟不生蛋之地,一间房屋也建不成”,扬言英国在这场战争中得到的太少了。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也批评义律是“一位完全不遵指令而努力争取最短任期的人”。 最终义律被解职,取而代之的是璞鼎。
义律解职后,由璞鼎查接替义律担任驻华全权代表,继续领导对华战争,并担任香港的政务官。直到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璞鼎查被委任为首任英国驻香港总督。至此香港便真的成为了英国人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了。同时也开放了相关通商口岸,到1846年签订《退还舟山条约》,英国人撤出舟山,舟山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但反过来看舟山,英国通过在《南京条约》里加入了开放通商口岸的条款,将舟山附近的宁波和上海设为了通商口岸。如此,原计划中舟山的贸易中转站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当然就当时情况来说香港就地理位置而言,确实不如舟山。但对于远道而来的英军却是一个难得的“避风港”。一来此地人烟稀疏,对占领者不会有太激烈的反抗。二来从新加坡等其他南洋殖民地前来的海上补给线比去舟山要短,管理成本要小得多,即使面临陆上封锁,也问题不大。更重要的是香港港口水深,便于大型船舶的停靠,有利于建成未来英国的远东海军基地 。
2009年舟山跨海大桥通车,舟山不再孤悬海外,舟山的贸易价值也重新被人们所重视起来,2017年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落户舟山,相信舟山未来也会有更好的发展。
觉得不错,请戳正上方头像订阅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