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英国家长什么样子

英国家长什么样子

发布时间:2022-09-19 08:06:31

⑴ 英国家庭观念是什么

一个普通的英国家庭,家里是什么样子?
作者:文◎张结海(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带领大家参观一个英国的家庭。英国有一句谚语:家是一个人的城堡。我相信大家一定很有兴趣到这些城堡里参观一下,尤其重要的是,在我的带领下,你不会只是走马观花地兜一圈,因为我会随时比较英国家庭和中国家庭有什么不同,以及这些不同折射出哪些东西方文化差异。
我们今天要参观的这个家庭是一个极普通的英国家庭。说它普通,首先房子很普通,不是豪宅;其次,家庭成员普通,普通的工薪阶层。我先介绍一下这所房子的基本情况,然后再带领大家从内、外两方面进行参观。

基本情况
这所房子位于英格兰中部城市诺丁汉市郊区的一个小镇的中心,两层楼外加三楼一个阁楼,准确地说是两层半吧,实用面积100平方米左右。房子的主人是一对老年夫妇,男主人是邮递员,女主人是纺织厂的职工。这样的双职工家庭放在中国城市应该说是最最普通的家庭。他们现在都已经退休了。房子是在几十年前买下的,当时的价格是9000英镑,现在的价格估计在15万英镑左右,按照目前的汇率折合人民币225万元。英国的物价高是全世界有名的,一个小镇100平方米的房子要人民币200多万。

外 观
大家看图1,这一排的房子都算不上中国人观念中的别墅,最多是那种连体别墅。尽管前后都有花园,但是花园都很小。从图1后院的照片看,第一眼我们就发现有两点不同:第一,房顶上天线林立。为什么有这么多英国人还需要天线呢?这是由于在英国,有线电视收费比较高,英国的许多家庭没有有线电视,所以天线对英国人仍然重要。大家可能感到很惊讶吧,实际上,就是无线电视节目也是收费的,需要事先办一个接收许可证,然后定期交钱。电视台会不时派出一辆像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里面那样的侦察车,如果发现谁家没有交钱还在看电视,那就要罚他的款。第二,他们的房子还有烟囱。请注意,烟囱不是用来烧饭的,而是用于壁炉生火。不过,现在英国家庭都有暖气,壁炉也就成了一个纯粹的装饰品。
现在我们来到这户人家的大门口。与绝大多数中国人相比,英国人是非常注重房屋的外观的。花园的草要定期割、树要定期修自不必说,门窗还要用鲜花点缀,目标是让行人赏心悦目。我们中国人家里很讲究,进门先要脱鞋,自己家里保持得整洁,可是公共走廊谁也不去管。屋里屋外天壤之别。
大家特别注意,英国的房子和中国的房子外观上的最大差别,我认为是它们没有防盗门和防盗窗。从图2这张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到,无论是打破门上这块玻璃还是窗户玻璃,你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去。

⑵ 英国毕业典礼父母着装

就是出席正式场合穿的正装,有信仰的父母可能会穿他们特有的服装(比如包头巾什么的)

⑶ [急]英国父母爱孩子的方式,与中国父母是不是比较相近

英国人普遍认为,对孩子的溺爱和娇宠是孩子独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碍。要使孩子在日后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必须从小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和自我克制,知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道德不靠教导 英国中小学校里的道德教育不叫道德教育,而称“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或称“社会化过程”。目的是让他们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自律以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核心道德观念有四:尊重生命、公平、诚实、守信。 英国人还有个观念,即“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它体现在英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里,那就是不要求孩子们去死记硬背道德准则,但是,要求孩子们从心灵深处、从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伦理道德。 小孩不是白纸 我们小时候背毛主席语录:“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后来,大家以为小孩子也跟白纸一样,大人教什么,小孩子将来就长成什么样子。一位英国朋友说,西方人过去也有“白纸”论。认为小孩子都是“TABULARASA”(即空白状态),但现在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孩子来到这个世上,先天就已经部分地继承了父母的脾气、性格等心理基因,因此,“白纸论”是把事情过分简单化的观点。 诚实不是孤立的品德 英国学校一般不设专门的道德教育课,但开设包括佛教和道教在内的各种世界主要宗教信仰课供选修。这门课被认为是对孩子品德和良知培养十分重要的一门课。 不仅如此,多数英国学校每周都组织班级讨论,选取一些学校里或者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让孩子们发表看法,共同讨论,自己去领悟和判断对错与是非。集体游戏也是一种重要方式,让孩子懂得顾及与体谅别人,懂得如何与同伴合作。英国学校还普遍鼓励孩子饲养小动物,组织学生到敬老院陪老人聊天、为慈善组织募捐及参加其他公益或环保活动,培养孩子的爱心和社会交往能力。在英国教育工作者看来,诚实不是一种孤立的品德,而是与自重和尊重别人,与对生命和大自然的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花钱“培养”孩子顽皮 我们小时候,父母总是以某个孩子从来不出去乱跑为榜样来教育我们。可是在英国,孩子们永远顽皮或者说父母是花钱培养他们顽皮。每个周末都有活动,不是到某个朋友家吃饭(往往是全家一起去,父母辈的聊天,孩子辈的玩耍,就是有某个小朋友的生日派对,或者是去游泳、踢球。总之,差不多就是父母和孩子的互动日,很少呆在家里看电视之类的。 英国的家庭教育 鼓励孩子自己进餐。孩子长到一周岁至一周岁半时,开始喜欢自己用汤匙喝汤吃菜。绝大多数英国家长认为,孩子想自己进食,标志着一种对“人格独立”的向往,完全应给予积极鼓励。 杜绝偏食、挑食。英国人普遍认为,一个人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多是幼儿时期家长迁就造成的,因而他们特别重视幼儿时期的偏食、挑食情况,如幼儿一个劲儿地只吃某种菜而对其他菜不屑一顾时,家长往往会把此菜收起来。他们还认为,餐桌上对孩子的迁就,不仅会影响孩子摄入全面、充分的营养,而且会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难以自控等人见人厌的性格。 原来,英国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起,家长就开始对其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了。 培养孩子顽皮原来也有这么多好处,顽皮能让孩子的想象力更丰富。

⑷ 英国人的样貌特征

英国人(British )大多是高加索人种,俗称白种人。因纬度较高,肤色苍白,身高较高,眼睛大,眼睛颜色浅,面部有立体感,嘴唇薄,毛发旺盛。

根据最新数据统计,英国人口达6513万,其中三分之一居住在英格兰东南部。其中英格兰人占83.9%;苏格兰人占8.4%;其他还有威尔士人占4.8%、北爱尔兰人占2.9%。

英国名义上没有官方语,实际上以英语为主要语言。英格兰以外地区有其他官方语言,例如威尔士语(威尔士人口的26%使用)、苏格兰盖尔语(6万人使用)等。

英国皇室的长相没有特殊的地方,就是和其他的英国人一样。

(4)英国家长什么样子扩展阅读:

英国人喜欢的食物:

1、苏格兰牛肉(Scotch Beef)。产自苏格兰农场的特定品种的牛肉,对养殖以及屠宰过程都有规定。

2、哈里斯毛料(Harris Tweed) 。产自苏格兰哈里斯岛的毛料,用当地盛产的羊毛为原料,传统上手工编织而成。

3、威尔士羊肉(Welsh Lamb)。养殖在山青水秀威尔士的羊肉,味道鲜美肉质很嫩。

4、康沃尔浓缩奶油(Cornish Clotted Cream) 。英式下午茶中的必备配料,康沃尔浓缩奶油与果酱一起抹在司空饼上混搭享用,别具滋味。

5、坎伯兰香肠(Cumberland Sausages)。产自英国坎伯兰郡的香肠,猪肉馅含量必须超过九成,比一般的香肠要粗,盘起来可达半米长。

6、斯蒂尔顿蓝纹奶酪(Stilton Cheese)。斯蒂尔顿奶酪是受欧盟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奶酪种类之一,只有在德比郡, 莱斯特郡以及诺丁汉郡三个地区生产,且需遵守一些制作过程原则的干酪可以用此名字出售。

⑸ 英国人教育孩子的方式

英国人普遍以为,对孩子的溺爱和娇宠是孩子独立性情构成的最大妨碍。要使孩子在日后能习惯社会的需求,有必要从小就培育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尊敬他人和自我抑制,知道对自己的行动负责任。如果孩子日后不能像别的人一样融入并适应社会,作为爸爸妈妈就没能尽到教育的责任。
1、道德不靠教训
英国中小学校园里的道德教学不叫道德教学,而称“个体的社会健康教学”或称“社会化进程”。目的是让他们懂得往常做人的根本道理,怎么自律以融入社会,变成社会的一份子。核心道德观念有四:尊敬生命、公正、诚笃、守信。
英国人还有个观念即“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训的”。它体现在英国中小学的道德教学里,那即是不要求孩子们去死记硬背道德原则,但是,让孩子们从心灵深处、从日常日子中懂得和了解伦理道德。
2、小孩不是白纸
现在科学研究现已证明,孩子来到这个世上,先天就现已部分地承继了爸爸妈妈的脾气、性情等心理基因,因此“白纸论”是把工作过分简单化的观念。
3、诚笃不是孤立的道德
英国校园通常不设专门的道德教学课,但开设包括释教和道教在内的各种国际首要宗教信仰课供选修。这门课被以为是对孩子道德和良知培育十分主要的一门课。
不仅如此英国校园每周都安排班级评论,选择一些校园里或许社会上的工作,让孩子们发表看法,一起评论,自己去领悟和判别对错与对错。团体游戏也是一种主要方法,让孩子懂得顾及与谅解他人,懂得怎么与同伴协作。英国校园还遍及鼓舞孩子饲养小动物,安排学生到敬老院陪老人谈天、慈善募捐及参与公益或环保活动,培育孩子的爱心和社会往来才能。在英国教学作业者看来,诚笃不是一种孤立的道德,而是与自重和尊敬他人,与对生命和大自然的爱严密地联络在一起的。
4、花钱“培育”孩子调皮
咱们小时候,爸爸妈妈总是以某个孩子历来不出去乱跑为典范来教育咱们。但是在英国,孩子们允许调皮或许说爸爸妈妈是花钱培育他们调皮。每个周末都有活动,不是到某个兄弟家就餐,就是有某个小兄弟的生日派对,或许是去游水、踢球。总归,差不多是爸爸妈妈和孩子的互动日,很少呆在家里看电视之类的,调皮还能让孩子的想象力更丰富。
5、英国的家庭教学
鼓舞孩子自己进餐。孩子长到一周岁至一周岁半时,开端喜爱自个用汤匙喝汤吃菜。绝大大都英国家长以为,孩子想自己进食,标志着一种对“人格独立”的神往,彻底应给予积极鼓舞。
杜绝偏食、挑食。英国人遍及以为,餐桌上对孩子的迁就,不仅会影响孩子摄入全部、充沛的营养,并且会使孩子养成固执、自私、难以自控等人见人厌的性情。
本来,英国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起,家长就开端对其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学”了。

⑹ 为什么传统的英国家庭是家长式结构

英国人普遍认为,对孩子的溺爱和娇宠是孩子独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碍。要使孩子在日后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独立地去生活、工作,必须从小就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和自我克制,知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如果孩子日后不能像其他人一样适应社会,作为父母就没能尽到教育的职责。

道德不靠教导
英国中小学校里的道德教育不叫道德教育,而称“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或称“社会化过程”。目的是让他们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自律以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核心道德观念有四:尊重生命、公平、诚实、守信。
英国人还有个观念,即“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它体现在英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里,那就是不要求孩子们去死记硬背道德准则,但是,要求孩子们从心灵深处、从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伦理道德。
小孩不是白纸
我们小时候背毛泽东语录:“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后来,大家以为小孩子也跟白纸一样,大人教什么,小孩子将来就长成什么样子。一位英国朋友说,西方人过去也有“白纸”论。认为小孩子都是“TABULARASA”(拉丁文,即空白状态),但现在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孩子来到这个世上,先天就已经部分地继承了父母的脾气、性格等心理基因,因此,“白纸论”是把事情过分简单化的观点。
诚实不是孤立的品德
英国学校一般不设专门的道德教育课,但开设包括佛教和道教在内的各种世界主要宗教信仰课供选修。这门课被认为是对孩子品德和良知培养十分重要的一门课。
不仅如此,多数英国学校每周都组织班级讨论,选取一些学校里或者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让孩子们发表看法,共同讨论,自己去领悟和判断对错与是非。集体游戏也是一种重要方式,让孩子懂得顾及与体谅别人,懂得如何与同伴合作。英国学校还普遍鼓励孩子饲养小动物,组织学生到敬老院陪老人聊天、为慈善组织募捐及参加其他公益或环保活动,培养孩子的爱心和社会交往能力。在英国教育工作者看来,诚实不是一种孤立的品德,而是与自重和尊重别人,与对生命和大自然的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不淡泊输赢,但更要享受过程
老师并不是教学生去学老庄的超脱,淡泊输赢结果;相反,英国学校里,“输赢”二字总被挂在嘴上,因为各种比赛名目繁多,充满学生的学校生活,但正因为比赛多,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领略到老师所要传达的信息:你会赢,但不会每次都是你赢,每个人都有赢的时候,也有输的时候,要紧的是享受参与的过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少移居英国的中国移民感触最深的是,英国人对人生的选择往往是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即使这事儿不合潮流,也不时髦。
不要妨碍别人
英国的社会道德教育,还有一点令人印象至深,那就是从小教育小孩子要学会照顾自己,同时注意不要妨碍他人。这其实就是公德与私德的分水岭,也有人称为“对陌生人的道德要求”。
英国小学很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个人清洁卫生、学习用具收拾整齐等都在道德教育范围之内。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方其实有很相似但也许更为积极的说法:希望别人如何对待自己,就要照这样对待别人。
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到处渗透这一思维方式。就拿交规来说,为什么可见度良好时不能打开车尾雾灯?别人超车时为什么要把远光灯改成近光灯?开车时如果考虑别人的处境,考虑可能会给别的道路使用者带来的危险,也就意味着考虑自己行车的安全。一部英国交规,处处体现着这个并没有明说的道理。
允许父母体罚孩子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观念与行为,对孩子道德意识的养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英国的家庭中,绝对看不到对儿童的没有理由的娇宠,犯了错误的孩子会受到纠正甚至惩罚。父母们往往在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管束,让他们明白,他们的行为不是没有边际的,不可以为所欲为。英国的法律明确规定允许父母体罚孩子,至今许多学校仍保留着体罚学生的规矩。
在一般的家庭当中,5岁以下的孩子都不准与大人同桌吃饭,不允许挑吃挑穿,到了该做什么的时候,一律按规矩办事,故意犯错误和欺负幼小,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不管是对什么人,孩子必须懂礼貌,说话客气,对父母兄弟姐妹也不例外。言谈举止符合标准,对人彬彬有礼是对每一个孩子的基本要求。反之,孩子将受到父母的训斥,包括身体的惩罚。只有懂事而有礼貌的孩子,才会受到父母的夸奖。
花钱“培养”孩子顽皮
我们小的时候,父母总是以某个孩子从来不出去乱跑为榜样来教育我们。可是在英国,孩子们永远顽皮或者说父母是花钱培养他们顽皮。每个周末都有活动,不是到某个朋友家吃饭(往往是全家一起去,父母辈的聊天,孩子辈的玩耍),就是有某个小朋友的生日派对,或者是去游泳、踢球。总之,差不多就是父母和孩子的互动日,很少待在家里看电视之类的。
最看重的是友好
在英国人的眼睛里,看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他是不是友好,和他的职业、性别、收入、教育、私生活都无关。他们教育孩子从小要善待一切生命,包括动物、植物等。天气好的时候,他们会带孩子到农场去看看大自然,或者在自家的花园。即使像蚂蚁这样的小生命,即使在夏天厨房爬满了蚂蚁的时候,他们的妈妈一边消灭蚂蚁,一边告诫他们的孩子,绝对不能玩弄蚂蚁,不能让它们死得太痛苦。而且只要打一两个就可以了,这样其他的蚂蚁会发出警报,让其他的同伴不要到这里来了,或者把蚂蚁捉到小瓶子里,然后拿到花园去放生。
有次孩子们养的金鱼巴里死了,对一条养了快三年的金鱼来说确实不容易,每天欣赏摇滚乐能活那么久也该安享天年了。孩子的妈妈让他们打电话告诉正在上班的爸爸这个坏消息,第二天还在附近的教堂举办了个简短的葬礼。上周,安格斯居然还夸张地做了个噩梦,说梦到巴里了,妈妈对他们解释说,生命总有结束的时候,但是巴里活得很开心,因为大家都爱它。
我不知道孩子们能明白多少,不过,至少我知道这样的教育虽然在我们看来有些傻得可爱,却并没有错。
最重要的品质是勇气
英国人给世界的印象就和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中的主人公菲利亚・福格一样,是个一板一眼、严格遵守规则的英国绅士。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英国的教育一定也是循规蹈矩的。其实,现代的英国人非常注重培养孩子勇敢和坚韧的性格,他们深知勇气是一个人主动进取的动力。
英国父母常常带着自己的孩子去探险,深入到大自然中,在险恶的环境中生存,目的是十分明确的,就是为了锻炼孩子的意志和勇敢精神,为今后的人生做好人格方面的准备。
英国的家长认为,对孩子的娇宠于孩子十分有害,所以家庭教育中特别注重对孩子独立意识的培养。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就会放手让孩子尝试去做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如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裤、自己整理房间等为自我服务的事情。
英国的私家车的拥有量是很高的,很多家庭都有自己的轿车,可以很方便地接送孩子上下学。但是,英国的家长们很少会开车接送孩子,他们都是让孩子自己背着书包徒步或乘坐校车去学校。
英国人在公共汽车上遇到老人、残疾人和孕妇都会主动让座,但是,他们唯独不会给孩子让座,英国人认为孩子是需要锻炼的,应该鼓励孩子独立。
英国的家庭教育
不论中国孩子、英国孩子,一日三餐总是必不可少的。也许你会说,不就是吃饭么,又有什么好说的。可别小看餐桌,那上面可大有学问呢。

阅读全文

与英国家长什么样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英国和美国有多少搅屎棍 浏览:926
伊朗的眉毛为什么很黑 浏览:880
英国留学生接机注意什么 浏览:853
印度摩托车怎么上去的 浏览:120
伊朗语有多少阿拉伯介词 浏览:361
印度什么河水有多脏 浏览:576
从哪些方面理解印度 浏览:319
越南什么商品畅销 浏览:694
中国进口的冷链食品有哪些 浏览:686
意大利新工业区发展条件有哪些 浏览:53
越南改革有哪些思考 浏览:669
印度人为什么喜欢吃炒面 浏览:892
印尼国木是什么 浏览:108
印尼英文简称是什么 浏览:487
美国和伊朗的战况怎么样 浏览:68
越南董姓有多少人 浏览:766
伊朗在什么大洲 浏览:479
在英国没有永居身份怎么办 浏览:774
英国三五牌是什么牌 浏览:614
100日元在越南能买什么 浏览: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