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道德经是怎么传入英国的

道德经是怎么传入英国的

发布时间:2022-09-20 18:01:28

A. 道德经什么时候传入世界各个国家的

1、在唐朝,玄奘法师就将《道德经》译成梵文,传到印度等国。
2、从16世纪开始,《道德经》流传到欧洲,被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

B. 请问,道德经是怎么传下来的

不显露锋芒,是谓深藏若虚,并不代表消极避世。
老子是非常积极的,道德经中也论述了许多治国之道。
老子的思想如此浩瀚、深邃,但是如他所言,却极少人理解,亦无当权者能够应用治国。因此,在老子隐退的时候写一部道德经有什么好奇怪。即使是悟彻大道的老子,也同样希望有人认同他,也同样希望有统治者能用他的学所做到无为而治。
至于史书上所说,尹喜逼老子写的,是否因为如此而写书就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我们都感谢上天,幸好传下来这一部书。

C. 道德经在西方真的那么有名吗

《道德经》在西方: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经典
早在17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都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赞叹不已,并自觉地从中得到思想资源。
发行量仅次《圣经》

老子是西方人最感兴趣的哲学家之一。从16世纪开始,西方人把《道德经》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
据西方学者统计,从1816年至今,各种西文版的《道德经》已有250多种,如今几乎每年都有一到两种新的译本问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化名着,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
有趣的是,西方人最初把“道德经”3个字分别翻译为“道路”(the way)、“德性”(virtue)和“经典”(classic)三个词。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仍然有人把《道德经》分作《道经》和《德经》。
启发西方学术界
17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是较早接受老子思想影响的西方哲学家。他从到过中国的传教士那里了解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化,曾试图翻译《道德经》。他根据老子的阴阳学说提出的二进制思想,是现代数理逻辑的雏形。
现代哲学中受到道家思想影响的有叔本华和海德格尔。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哲学和悲观主义生活态度都从老子那里得到了精神支持。
西方哲学家袅爬悀l思想,从中获取能够拯救西方文明危机的良方。他们发现,《道德经》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理解、为人处世的中庸态度、德性培养的修行方法等,对弥补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和强权意志,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后现代主义提倡的无中心、无基础、轻理智、重陶冶等相对主义观念,都被看作从道家思想中得到了启发。无论是美国的罗蒂还是法国的德里达,都表示自己的哲学理念与中国传统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西方人各取所需
对普通西方人来说,《道德经》是他们可以“各取所需”的“法宝”。英国的一家小公司为了经营发展和协调内部关系,从《道德经》中获取灵感,提出以人为本、以企业文化吸引人才的公司理念,在短短几年之内盈利激增了200%,引起了英国媒体的广泛关注。据悉,美国荷里活影星莎朗.史东凭着《道德经》走出了离婚阴影,重塑生活信心。
当然,更多的西方人认为《道德经》提倡了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如同《圣经》为人们建立的行为规范一样。
当代英国汉学家和哲学家克拉克(j.j.clarke)在新着《西方人的道--道家思想的西方化》中把道家思想在西方的逐渐普及,归结为思维方式上的三个变化:希望过更好的生活,但要从传统宗教中教条式信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透过克服身心二元论,达到一种身心完整的生活;需要从更广的范围,看待当代各种思想潮流。

D. 求道德经是如何传入英国/美国和对其影响资料,越详细越好

《道德经在英语世界:文本行旅与世界想象》这本书是中南大学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其中有涉及你所说的内容。主要还是作为一部翻译着作而存在。
摘录如下:
2.2英语世界的《道德经》概况
在各国争相翻译《道德经》的活动中,英语国家起步较晚。英语世界关于中国的形象及中国古代典籍的知识,最初是经由法、德、意、俄等国间接获取的。……为了顺利开展在华传教事业,加速《圣经》汉译事业及其在中国的广泛接受,英国来华传教士将目光转向中国的儒道学硕寻求本土文化支持。他们很快发现儒家学说是一种封闭性的学问,不利于《圣经》在中国的接受,因而将目光锁定道家学说,《道德经》英译事业因此迅速发展起来。

你可以买一本看看。

E. 道德经是谁的着作

老子(中国·春秋生卒年不详)

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的海德格尔被认为最直接地从《道德经》中吸取了思想资源。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哲学家阅读老子思想,都是为了从中获取能够拯救西方文明危机的良方。而他们的确发现,《道德经》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理解、为人处世的自然态度、德性培养的修行方法,对弥补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和强权意志等,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环球时报》

先秦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不仅是先秦诸子的启蒙者,也是中国文化大智大慧、大本大源的象征。他在世界上较早提出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千百年来为世人提供了观察社会、思索人生的独特视角,他的思想是构筑中华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组成部分。他又是现实生活中一位特立独行的奇人,为人处世卓尔不群,在当时和后人的心目中他的形象包裹着浓厚的神秘色彩。虽然历史已跨越千年,但老子的思想和精神由于早已融入中国式的生存和生活里而至今犹有极强的穿透力。

老子堪与孔子比齐,同被世界公认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智者和哲人,这位才智过人的哲人,识穷宇宙,道贯天地,立万世之典范,创道家学派一脉,泽被千年,影响深远。他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清代的“康乾盛世”都与老子的思想的影响有关。他教人顺应自然、顺应大势,谦恭、知足、徐缓、柔顺、自守和不妄为,这些伟大的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耀眼的光华,早已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老子所撰述的《道德经》一书,是中国文化的大宝藏,是中国思想史上一次灿烂的日出。它广博精微,短短5000多字,以“道”为核心,建构了上自帝王御世,下至隐士修身,蕴涵无比丰富的哲理体系,成为后世道学的圭臬和国人立身处世的规则所在。

两千年以来,《道德经》大而用之于天下国家大事,小而用之于个人立身处世,所用之处无不产生深刻的影响,无数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乃至普通百姓,纷纷从《道德经》中汲取智慧。老子的智慧经过两千年岁月的洗礼,依然光彩熠熠,至今仍对世人有着非同一般的深刻影响和启迪。

周末王室发生内乱,景王崩,王子朝叛变,在守藏室中带走了大批周朝的典籍逃奔到楚国。此事波及老子,老子于是辞去守藏室史官之职,离开周都,准备从此隐居。行至函谷关时,关令尹喜知道他将隐去,请其着书,于是老子留下了他唯一的着作——《道德经》。

《道德经》又名《老子》,共81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下篇德经,共5000多字。取上部第一字“道”与下部第一字“德”,合为《道德经》。这部经典虽然只有5000多言,但是作为先秦诸子中重要的学术着作之一,它涉及了哲学、政治、军事、文化、艺术,以及伦理道德、修身养性等,可以说无所不包。老子从极其超越的高度审视世态人生,提出了一套独特的人生观。他的人生观不仅奠定了道家人生哲学的基础,而且对中国人的为人处世和行为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是《道德经》一书的中心范畴和哲学基石。《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主宰,宇宙万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的。在老子看来,修道即修德,凡是善于建功立德的人,必须以人为本,从修养自身做起。在社会人生领域,人们通常主张有所作为,普遍赞同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老子对此却不以为然。在他看来,有些事情不是可以勉强去“为”的;勉强去做,就会遭受挫折。老子十分推崇无为的原则,《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无为”,“无为”是修道修德的最高境界。世上的事往往就是这样:当你只是为获得而去获得,成功总是那么遥远;一旦你超越了功利的目的,顺其自然而为,成功或许马上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老子无为而为的人生观就具有这方面的意蕴,为人处世目的性不要太强,不要太功利,不要勉强,不要刻意而为,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强作妄为,不要为成功而追求成功,否则欲速则不达。

达到“无为”的前提,就是无欲。人作为一种生命存在,总会表现出一定的欲望。老子主张“少私寡欲”,反对纵欲。在他看来,欲望有其限度,一旦超过了,就有百害而无一益。老子发现事物向其对立面转化、物极必反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人生领域也不例外。他反复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老子看来,既然物极必反,人的追求超过了一定限度,才会发生不利于自身存在的转化;那么,限制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追求不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不会发生那种不利于自身存在的转化。在老子看来,能知足知止,就不会与他人发生矛盾,发生争斗,因而也就不会遭人暗算,产生怨尤。知足知止是老子为自我保护而提出的重要人生原则,这一人生原则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千百年来,许多人将“知足不辱”、“知足常乐”、“知止不殆”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

老子认为人类最大的祸害是人的私心欲望,修道的关键在于去掉人的私心欲望;去掉了私心欲望,人就可以获得身心健康、获得幸福。在红尘滚滚、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怎样才能做到无欲呢?老子给世人提供的减少私心欲望的方法是“守静”。老子守静制动的思想作为人生原则,包含着极高的人生价值。根据老子的看法,为人守静,处世从容,则能举重若轻,化险为夷;遇事急躁,轻举妄动,则很难有好的结果。临事不慌,处乱不惊,镇静自若,以逸待劳,静观其变,又常常能够胜人一筹。“宁静致远”,静定生慧,静能给人带来无穷的创意和智慧。正因为此,千百年来许多人把《道德经》中守静制动的思想奉为人生的座右铭。

人在社会上生活,要面对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关系问题。老子在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关系问题上赞同无私利他,但又不忘利己。根据老子的看法,一个人只要无私,为他人着想,他就能够扩张自己的利益;而且他越能无私利他,获得的利益便越多。因此老子认为,为人处世应当宽宏大量,能容人,能原谅人,能包涵人。

老子生活在诸侯争霸的时代,对于争斗的残酷现实和灾难性后果,有着深切的体验。他希望社会停止纷争,主张为人应宽容,把“不争”作为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就个人而言,所谓“不争”是指不与人争地位、争功名、争利益,不与人发生正面冲突。老子认为“不争”是一种高尚的德行。他十分赞赏水谦下、居下的品性。水表面上看是最柔弱的东西,随遇而变,遇圆则圆,遇方则方,但却能穿石销金,无孔不入,无坚不摧。他确信柔弱蕴藏着巨大力量,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人们在刚强与柔弱之间,往往看重刚强的力量,习惯于求强、图强、逞强,甚至以强凌弱,老子却告诉人们:柔弱并不是懦弱,柔弱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一种比刚强更大的力量。

柔弱处世是老子的高明之处,在他看来,谦恭卑下,先人后己是居上、领先的有效手段。退是为了更好地进。在老子心目中,谦下不先具有积极的功效,它可以引起别人的好感和佩服,得到人们的同情和帮助,而对自己有益。相反,如果一个人热衷于自我表现、自以为是、自我夸耀、自高自大,就会引起人们的反感,不能为人所尊重,自己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这也就是“谦受益,满招损”的意思。

老子表面上看是现实人生的冷眼旁观者,骨子里却是一位热爱人生的智者。他十分关注人的命运,特别注重生存的方法和策略。他不仅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就个人如何保全自己的生命进行思考,提出了丰富的明哲保身思想,而且还就人在社会中如何取胜、如何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目的进行探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生进取观。人在社会中生活,总要有所追求。老子并不反对人基于自然需要的追求,但他要求人们知足知止。在老子看来,名利是身外之物,人的生命价值远在名与利之上,什么样的名声和财物也没有人的生命宝贵、重要。为获得名利而伤害自己的生命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的。老子把个人的生命看得比天下还贵重,人的生命是第一宝贵的。因此在仕途多舛、命运不济的情况下,应该放弃功名利禄,隐身保命。

从“重身轻物”、“知足知止”的观点出发,老子进而要求那些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功成不居,功成身退。老子并不主张人锋芒毕露,勇于自我表现。他觉得锋芒毕露对人没有益处,应该韬光养晦,善于隐藏自己,不让人知道自己的实力和底细,以防不测。老子主张韬光养晦、“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君子盛德容貌若愚”,但并不是崇拜愚昧和笨拙,单纯要人愚昧、笨拙,而是要有才干和大德的人懂得匿才藏德,不露锋芒,善于隐蔽自己。在老子看来,树木长得卷曲不合规矩,就会免除砍伐之祸;在社会中,人能委屈自己,生命就会得到保全。当一个人建立事业,功成名就之后,如果不能及时引退,而要自恃其功,继续发挥自己的作用,那就是不懂得知足知止,将会招致灾祸,危及生命。老子从保身的角度提出功成身退的思想,要求人在取得成就、建立功勋之后,见好就收,急流勇退。这是一种十分理智的人生忠告,后世的国人十分服膺这一忠告,范蠡、张良功成身退的故事,长期为人们津津乐道。

老子的思想经受了历史的考验,作为人们修身处世的普遍原则,可用于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道德经》是人类传统文化皇冠上的一颗明珠,英国着名哲学家罗素到中国访问时,有人向他介绍《道德经》中几段文字后,他极为惊叹,认为2000多年前能有这么深邃的思想,简直不可思议。在美国作家麦克·哈特着的《人类百位名人排座次》一书中,老子被列为第75位,在地球上出现过的数百亿人中,老子以短短5000言而进入百位名人之列,足见《道德经》在人类历史上影响之巨大。在西方,《道德经》各种译本至少有40多种。在德国,德国总理施罗德曾在电视上呼吁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多年以来,世界各国众多的有识之士都从《道德经》里面吸取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完善了他们的思想,升华了他们的品格。

F. 道德经是不是传入全世界230个国家被翻译230种语言

在唐朝,玄奘法师就将《道德经》译成梵文,传到印度等国。
从16世纪开始,《道德经》流传到欧洲,被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

G. 中国道教怎样流传到欧洲的

道教在欧洲(转)
应中国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和中国道教协会的邀请,巴塞罗那清静宫和西班牙道教协会四名分别来自欧洲和北美洲的外国道教弟子,于农历三月三瑶池仙会日从巴塞罗那动身,随同西班牙道教协会会长田诚阳师父前来参加4月22日至27日在西安和香港举行的“国际道德经论坛”。在这次论坛上,他们从西班牙带来了四种西班牙语的《道德经》译本和一种巴塞罗那官方语言卡塔兰语的译本(据统计西班牙目前出版有四十多种《道德经》的译本),提供给这次论坛在香港举办的“《道德经》版本展”与中国道教协会收藏之用。
论坛闭幕之后,巴塞罗那清静宫道观和西班牙及法国道教协会于4月30日,访问了中国道教协会。与在京的中国道教协会黄信阳副会长和袁柄栋秘书长及联络部孙同昌副秘书长等亲切见面和会谈,由西班牙道教协会会长田诚阳道长做西班牙语翻译。参加访问的有巴塞罗那清静宫和西班牙道教协会的四名弟子田信道(ALFONS,安道尔)、田信心(JORDI,西班牙巴塞罗那)、田信理(RAMON,西班牙耶以达)和田信德(JULIO,波多黎各)及法国道教协会秘书长黄信懿(巴黎)等。
这是欧洲首座道教全真丛林巴塞罗那清静宫道观和西班牙道教协会创建六年来,第一次访问中国道教协会,访问团取名为 “热爱中国,热爱道教——西班牙道教协会、巴塞罗那清静宫参访团。”参访团赠送给中国道教协会一块写有“道教传欧洲,真情系中华”的金属礼品牌,并准备了西班牙道教在西班牙道教协会会长田诚阳道长努力之下艰苦奋斗八年来的创建历程材料,中国道教协会赠予西班牙清静宫一座老子铜像和有关经籍。中国道教协会领导对于巴塞罗那清静宫道观和西班牙道教协会在欧洲大力弘扬道教付出的努力甚为称赞,对于西班牙道教协会和法国道教协会联合欧洲道教力量筹备成立“欧洲道教中心”表示支持,并表示欢迎西班牙道教协会和法国道教协会再次来访,与国内道教开展友好往来。
2007年3月,法国道教协会负责人、法国三元道教协会会长田信明(Igor)和秘书长黄信懿,前来西班牙清静宫道观参访和拜师之时,在田诚阳道长的倡议下,两国道教协会决定联合欧洲道教力量,共同成立欧洲道教中心。
2007年4月,应中国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和中国道教协会的联合邀请,田诚阳道长带领四位来自西班牙清静宫的外国弟子,参加先后在西安和香港举办的“国际道德经论坛”,与在中国停留两年的法国道教协会会长景秀(Karine),就建立欧洲道教组织之事,进行了具体探讨。此后景秀在西安分别与熟识的英国道教协会和瑞士道教协会建立沟通,通过电话与回到中国道教协会的田诚阳道长进行协商,共同商讨欧洲道教组织的未来模式。根据田诚阳道长的提议,未来的欧洲道教共同组织称为“欧洲道教联盟”(Unión de Taoísmo Europeo)。
原拟在7月份聚集各国道教代表,共同举行一次会议,由于工作关系,大家无法凑齐,于是改为地区性聚会,并通过电子邮件和电话联络等形式,展开了英国、西班牙、法国、瑞士等国家道教协会负责人之间的互动。景秀也于7月17日前往巴黎,与田信明和黄信懿等进行具体磋商。逐渐就成立欧洲道教组织的各个方面,达成一致。
由于欧洲各国的道教协会,只有田诚阳道长所在的西班牙道教协会是欧洲惟一的宗教性协会,巴塞罗那清静宫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宗教性的欧洲道教实体,其他国家的道教协会均为文化性质的民间组织,因此大家决定“欧洲道教联盟”在西班牙国内注册成立,并由此转往欧盟总部。此后根据各国道教协会的共识,经由西班牙道教协会起草,完成了《欧洲道教联盟章程》草案。
2007年8月10日至12日,法国道教协会负责人、法国三元道教协会会长田信明,赶赴巴塞罗那清静宫,拜会了田诚阳师父,汇报了章程修订和未来蓝图的想法。并与田诚阳道长和CATALUNYA道教协会会长田信清一起,根据欧洲各国道教组织的共同意见,就《欧道盟章程》草案,进行了逐条审订,终臻完善。
现在已经成形的《欧洲道教联盟章程》,经由欧洲各国道教组织分别审议后,“欧洲道教联盟”即将正式成立。
欧洲第一座道教丛林西班牙清静宫道观作为宗教实体,经由西班牙道教协会申请注册,于2006年2月得到西班牙政府正式确认,取得与天主教平等的合法地位。这是有史以来,中国道教在欧洲创建的第一个宗教实体,成为道教传入欧洲大陆的里程碑。
清静宫道观的创建,缘起于中国道教协会田诚阳道长,于1999年经国家宗教局和中国道教协会批准,应邀赴西班牙讲学传道,成为第一位赴西方开辟道教的中国道长。为了弘扬 中国文化,推动道教传向世界,田诚阳道长在西班牙传道弘法,勇于开拓,艰难创业,联合西方信众弟子,于2001年5月在巴塞罗那创立了西班牙CATALUNYA道教协会,并于同年12月22日道教冬至佳节,举行了欧洲首座道教全真丛林清静宫道观落成典礼。田道长不仅擅长用西班牙语讲道,还于2003年正式出版了他的西语书稿“Conocer el Taoísmo”(《认识道教》,Ed. Kairós),这是第一部由中国道长直接用西班牙语撰写的道教论述,畅销欧美。
随着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逐渐崛起,代表中国古老文化根源的道教,在西方倍受瞩目,逐渐得到海外不同民族的认同与信仰,足证大道天行,神光普照,玄风向化,慈济寰宇。现有的西班牙清静宫道观,虽然已是欧洲道教祖庭,然而由于空间狭促,缺乏食宿条件,又兼地处闹市,不利静修,为西方各国的学道者,带来许多不便。为了面向全球弘法起见,西班牙道教协会和法国、瑞士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道教协会和信众,积极响应田诚阳道长的宏愿,筹备成立“欧洲道教联盟”,计划在巴塞罗那山上,选择风水宝地,兴建具有中华传统建筑风格的大型清静宫道观,作为欧洲道教中心和全球学道圣地,提供世界各地学道者常住、修炼、讲经、传法、养生、习静、闭关、学艺、参访、研究、交流之用,并且接纳世界各国宗教人士,广泛开展国际宗教界之间的团结交流,以赞化和谐秩序,推动全球和平。

计划兴建的欧洲道教第一丛林清静宫,将分为以下若干布局:
1.太上殿,供奉道教鼻祖老子。在此举行道教传统斋醮科仪和节日庆典、传度活动等。
2.讲经堂,作为高道大德讲经说法、阐真演教之用。
3.修真院,恢复道教坐圜仪制,为学道弟子清静修炼和入定闭关之场所。
4.道教丹房,提供清静宫道教弟子单人常住的清静丹室,与居士教友参访挂单的房舍。
5.道教学院,作为全面学习道教精深内涵的正式学院,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学道者。
6.道教博物馆,收藏展览道教五千年悠久历史中出现的经卷、圣物、碑刻、艺术品等。
7.道教图书馆,收藏《道藏》、《道藏辑要》、《藏外道书》、《中华道藏》等道教之万卷经书典籍,包括现代版的录像、光盘和世界各国不同文字的道经翻译等。
8.道教书画馆,进行道教传统书法、绘画、雕塑等方面的学习、交流、研讨、展览等。
9.内家拳道馆,教授道教传统的内家拳法和养生气功、健身法、防卫术等。
10.道学研究院,联合中西信仰道教的学者志士,进行道教学术研究和经典整理等,定期出版面向世界的道教刊物和书籍。并且根据时代需要,举办各项专题的研讨会。在继承道教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推动道教走向适应时代、服务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
11.道教译经馆,附属研究院,从事世界不同语种的道教经典之翻译与传播工作。
12.道教慈济会,发扬道教“济世度人”一贯家风,开展公益事业,阐扬社会道德,净化世道人心,进行慈善救济,提倡保护环境,返朴归真,回归自然。
13.道教法物流通中心,向各地信众提供流通道经、神像、法器、道装、吉祥物等。
14.道教园林和放生池,构造具有道教传统风格的园林建筑和放生池等。
15.道教果菜园和草药园,种植无公害蔬菜、果木和中草药等。
16.道教诊所,研究、实践并推广道教传统中医学,济世疗疾,定期开展义诊。
17.道教药房,制作传统道教中成药、外丹和养生药物等,按照季节进行施药。
18.道教斋堂,以道观自我种植的绿色作物,提供养生美食、药膳、丹茶、道饮等。

H. 西方人对老子的看法

老子思想博大精深,老子敢于同最先进的文明成果对话,启迪人们的潜能,是西方文明真正的先知。一位德国科学家异常兴奋地说:“现代科学的尖端,无非是老子在几千年前写的哲学着作的具体例证而已”!
老子就是先知。当人类陶醉在自由经济创造的巨大财富中时,一大批西方学者指出,自由经济思想其实来源于老子的《道德经》;当人们为系统科学高歌猛进而欢呼时,3位自组织理论大师普里高津、哈肯、托姆都谦虚地承认,他们的理论与老子是相通的;当人们走在信息化的高速路上时,其二进制理论发明人莱布尼茨承认,我这个二进制就来源于中国道家;与爱因斯坦齐名的大物理学家玻尔,谦虚地说“我只是个(道家的)得道者”;当互补理论、自足理论、质朴理论、混沌理论、场理论等理论创立者们,到中国一看,全都傻了眼,他们那一套东西,老子2500年前就有了,有些讲的比他们还要细还要深。
最值得列举的是霍金的《时间简史》,好象过去发生的一切都是在为霍金作必要的准备。现在,宇宙正在膨胀的事实已被发现,而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也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成功并正在指导着应用科学的进步。霍金带齐了必要的行装,登上了开往“自然终极定律”的列车,老子正在那里等候他的到来。
为了找寻宇宙初始的奥秘,必须从1929年哈勃所发现的宇宙正在膨胀入手。由于哈勃发现,所有星体都在离我们远去,离我们越远的星系远离我们的速度就越快,而且星系远离我们的速度同离开我们的距离成正比。这个现象是无论你向天空中哪一个方向看都是一样的,这可能会使人们以为自己便是宇宙的中心。但是我们并不能否认有这种可能,就是在宇宙中别的地方也会得到相同的结果,或者更近一步,即在宇宙的任何一点向外看,都会看到哈勃所看到的情景。正如《时间简史》第三章所说:“所有的星系都直接相互离开。这种情形很像一个画上好多斑点的气球被逐渐吹胀。当气球膨胀时,任何两个斑点之间的距离加大,但是没有一个斑点可认为是膨胀的中心。”
以这种模型描述的宇宙有这样一个特点:“即在过去的某一时刻(约100到200亿年之前)邻近星系之间的距离为零。在这被我们称之为大爆炸的那一时刻,宇宙的密度和空间——时间曲率都是无穷大。”因为以往我们所理解的空间和时间都是平坦、连续的,而在上述宇宙模型中存在这样一个点,空间和时间都不在具有连续性。也就是说,不可能将空间和时间的状态反推回去而通过这个点。“这表明,即使在大爆炸前存在事件,人们也不可能用之去确定之后所要发生的事件,因为可预见性在大爆炸处失效了。……正是这样,与之相应的,如果我们只知道在大爆炸后发生的事件,我们也不能确定在这之前发生的事件。就我们而言,发生于大爆炸之前的事件不能有后果,所以并不构成我们宇宙的科学模型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应将它们从我们模型中割除掉,并宣称时间是从大爆炸开始的。”(《时间简史》第三章)。“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本身预言了:时空在大爆炸奇点处开始,”《时间简史》第八章。
这同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大爆炸是不同的,我们总是想象在一个已经存在的空旷的空间里,在时间的某一刻,一个巨大、密集的物质团爆炸了,从而产生了今天的星系。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在绝对时间的宇宙观里长大,那无边无际的空间和没头没尾的时间观念对我们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要理解霍金所描述的宇宙的开始状态,必须去除无限空间和时间的概念。这是一个非凡的解释,也就是说,在宇宙开始的那一刻,空间和时间都不存在,宇宙的开端是一个“无”的状态!这也正是《老子》中所说的:“无、名天地之始”(第一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章)。原来《老子》所说的“无”就是这种真正的无,不仅一无所有,而且时间和空间都是“无”。老子在《道德经》的开篇就斩钉截铁地宣称“无,就是天地的开始”。这同霍金的模型所推导出的宇宙的初始是完全一致的。
但上述的模型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用广义相对论虽然可以解释大爆炸以后不断膨胀的宇宙,但不能解释宇宙的开端,既大爆炸时宇宙的状态。正如霍金所说:“广义相对论只是一个不完全的理论,它不能告诉我们宇宙是如何开始的。因为它预言,所有包括它自己在内的物理理论都在宇宙的开端失效。”宇宙的开始点在广义相对论中是个奇点。奇点就象是大街上丢失了盖子的井,有些不协调,有些不和逻辑。如果说,在大爆炸以后,宇宙便依照一定的规律而自然演变,而这一非常有规律的演变竟是起源于一个毫无规律可言的起点,这似乎有些说不过去。由于在极早期宇宙中有过这样一个时刻,那时宇宙是如此之小,密度又是如此之大,此时的宇宙以基本粒子为主。于是,霍金想到了二十世纪的另一个伟大理论,量子力学。因为量子力学就是研究小尺度范围内基本粒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成功理论。将量子力学引入到由相对论负责研究的大尺度引力问题,进而创建了量子引力论,霍金成功的描述了包括宇宙开端的宇宙演化过程。《时间简史》第五章中对量子引力论有详尽描写。我们在这里可以不用去理解太多的物理学术语,我们只需要知道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基础,霍金成功地解释了1929年哈勃所发现的正在膨胀的宇宙,并依照其膨胀速度将宇宙推演到它的起始点。这样一来,我们可以说宇宙就是基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宇宙。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基本原理就是宇宙的基本原理。于是绝对时间宇宙观失效了。首先,宇宙空间不是无限的,在100多亿年前的那个起点上,宇宙空间的尺寸为零;在大爆炸之后,宇宙一直处于膨胀之中,宇宙空间的尺寸一直在变大,今天的宇宙尺寸已经是相当大了,但它只是浩瀚的,并不是无限的!其次,我们所熟知的时间不是无始无终的,它从100多亿年前的那个起点处开始,并有可能终结。
在绝对时间宇宙观失效之后,进一步所发现的宇宙符合量子力学和相对论。而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中分别有一个基本原理,那就是不确定原理和光速恒定原理,他们就成为了霍金所描绘的宇宙的特征。而《老子》之中有关不确定原理和光速恒定原理的描述将使人大开眼界。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原理是,一个基本粒子的位置不确定叫△S;速度不确定叫△V;质量叫m;这三个参数不能为零,只能混在一起来说,三者的乘积要大于等于普郎克常数。当基本粒子的内秉质量为零时,就成为了光,而光遵守光速恒定原理,即不管观察者运动多快,他们应测量到一样的光速。
《老子》第十四章中有这样的描写:“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看它不到叫微;听它不着叫希;抓它不住叫夷。这三个不可能追究到底,所以要混而为一)。这简直就是不确定原理的文言版。虽后老子说:“其上不皎,其下不昧。”(它上面不亮,它下面不暗),多么形象地描述的微观粒子的不确定性。“绳绳兮不可名。”(纷纭不绝无法命名),还记得光的波粒二重性吗?量子力学论证微观粒子和光一样也具有二重性,只不过微观粒子有质量,而光没有质量,所以对于微观粒子也是“名可名,非常名。”所以也就绳绳兮不可名了。然后,“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当它归于没有质量,就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就叫惚恍)。当基本粒子的内秉质量为零时,如上面所说,此时的基本粒子就是光。因此,“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就是对光的描述,光的典型特征是波粒二重性,波是象、粒是状,光波没有质量,所以是无物之象;粒子无法确定其速度和位置,所以是无状之状。但老子并没有给它起名叫“光”,而是叫“惚恍”, 惚恍是光一闪一闪的状态,光的闪烁意味着光的传播,对了,惚恍是光速!在物理学家们的发现中可以得知恒定的是光速而不是光本身。而后老子描绘了“惚恍”的特点:“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迎着它看看不到它的前头;跟着它看看不到它的后面)。老子所描述的惚恍与物理学家描述的光速(不管观察者运动多快,他们应测量到一样的光速)有异曲同工之妙。到此为止,老子在第十四章中完全精辟地阐述了不确定原理和光速恒定原理。但是这并没有结束,老子接着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用自古就有的道,来观察、理解今天的存在,可以理解宇宙的初始,这种方式叫做“道纪”)。而霍金就是利用自古就有的原理(不确定原理和光速恒定原理),来观察、理解今天这个正在膨胀的宇宙,从而推导出了宇宙起始点。
现在让我们完整的读一遍《老子》中包含了宇宙基本规律即不确定原理和光速恒定原理,并将这种以道观今而知古始的方法命名为“道纪”的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霍金确定了解释宇宙的物理学定律,而且从理论上是成功的,量子引力学很好地解释了今天这个正在膨胀的宇宙。但是,霍金还需要一个证据,就如同当年,爱因斯坦预言光线偏折从而验证空间弯曲一样。霍金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象宇宙之初那样的物质高密度点可能存在于我们今天的宇宙之中,他把这种物质高密度点称为“黑洞”。 黑洞的特点是物质被高度挤压而存在与一个极小的尺寸里,(如果黑洞的质量和一座山差不多,却被压缩成万亿之一英寸亦即比一个原子核的尺度还小!),而在这个尺寸里有巨大的引力场。正如《时间简史》第六章中所描述的:“一个质量足够大并足够紧致的恒星会有如此强大的引力场,以致于连光线都不能逃逸——任何从恒星表面发出的光,还没到达远处即会被恒星的引力吸引回来。”《时间简史》第二章中所描述的:“坍缩的恒星在自己的引力作用下被陷入到一个区域之中,其表面最终缩小到零。并且由于这区域的表面缩小到零,它的体积也应如此。恒星中的所有物质将被压缩到一个零体积的区域里,所以物质的密度和空间——时间的曲率变成无限大。换言之,人们得到了一个奇点,它被包含在叫做黑洞的空间——时间的一个区域中。”
这样的高密度点,也就是黑洞,在时空之中是个奇点。它同宇宙之初的状态类似,时空在黑洞处不是连续而平坦的。黑洞的密度如此之高且尺寸如此之小,使得时空在这里弯曲并终结。如果有一个宇航员胆敢冲向黑洞的话,他完结的不仅是身体,他的时空也虽之终结。由于黑洞与宇宙之初大爆炸时的状态类似,如果能在今天的宇宙里找到这样的黑洞的话,就意味着有关宇宙之初大爆炸的推测是可信的。但是黑洞的引力是如此之大,以至于连光线都不能逃逸。在黑暗的宇宙中找黑洞,正如霍金所说:就如同是在煤库里找黑猫。
进一步的研究使霍金看到了希望。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对黑洞长时期的思考使霍金得出了“黑洞不是这么黑”的推测。霍金认为,由于黑洞的大引力场的作用,在黑洞的边界处应该时时刻刻发生着粒子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过程。也就是说在黑洞的边界处不时凭空诞生一对对正粒子和反粒子,而这些粒子都很短命,它们产生后便找到它们的伴侣并与之相湮灭。但是有些反粒子不慎掉进了黑洞,与它相伴的正粒子找不到相互湮灭的对象,从而有可能逃逸到太空之中。于是人们有机会观测到这些逃逸到太空之中的粒子,于是人们也就有机会找到黑洞。关于粒子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推测是巧妙的,也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如今在高能加速器中就可以创造这样的过程。不仅如此,《老子》中对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描写也异常精彩。《老子》第一章中是这样写的:“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常从“无”来观察事物的奥妙;常从“有”来发现事物的端倪。“无”和“有”两者是一回事,而名字不同,和在一起叫“玄”, 玄之又玄,是一切变化奥妙的关键)。那什么是玄之又玄呢?玄是无和有的总称,“玄之又玄”就是“无和有再无和有”,就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正粒子和反粒子在黑洞边界处的诞生与湮灭就是“玄之又玄”。通过正粒子和反粒子的“玄之又玄”从而使一些正粒子变成了“有”而逃逸到太空之中,使人们可以观测到它,并通过它而得知黑洞的存在,进而通过黑洞的存在证实宇宙诞生时的状况。霍金通过“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方法成功地演绎了“黑洞不是这么黑”的推测,而随即他的推测即被证实。2500年的时空好象并不遥远,老子的“玄之又玄”在霍金的演绎下变得一点也不“玄”了。
到现在,我们看到了许多《时间简史》与《老子》共通之处,但这些还不够。《老子》第二十一章的描写更是惊人。“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大“德”的样子,只能通过“道”来解释)。老子在本章的开始先描述了“道”与“德”的关系,为了描述最高层的“德”必须从“道”入手。那什么是“道”呢?“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道”是什么呢?只是恍只是惚)。还记得惚恍吗?第十四章中的那个惚恍阐述了光速恒定原理和不确定原理,在这里老子更加清楚地告诉我们“道”就反映在这个惚恍身上。而后老子继续描述惚恍:“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是对光的波粒二重性的又一次精彩描述。“惚兮恍兮”是光的一种状态,“其中有象”,象是虚的,虚的是波;“恍兮惚兮”是光的另一种状态,“其中有物”,物是实的,实的是粒子。然而,这并不算结束,接下来的更是另人瞠目结舌:“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窈是小,冥是暗、是不那么黑,其中有精华,这精华是非常真的。是不是很眼熟,对了,这里描写的是黑洞!“黑洞的特点是物质被高度挤压而存在与一个极小的尺寸里”,难道不是“窈”吗?“黑洞不是这么黑”, 难道不是“冥”吗?“物质被高度挤压”, 难道不是“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吗?不仅如此,老子还说:“其中有信。”有什么信,当然是宇宙初始的信息。霍金不就是通过黑洞的存在而证实宇宙诞生时的状况的吗?接下去老子自己给出了解释:“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从今可以推知远古,那个宇宙诞生的真相一直存在,用来了解万物的本始。最后老子非常肯定地告诉我们:我是怎么了解万物的本始的状态的呢?以此。
也许2500年的时空距离在黑洞的边缘处根本就不算距离。更好的解释是,世界的运行之“道”原本就在那里,真正是“自今及古,其名不去”。无论是2500年前的老子从人的规律通晓了天的规律;还是今天的霍金用试验的手段,通过观测了解了天的规律,最后殊途同归,共同归结到真正的“道”上面。(李航)

I. 老子的年代在欧洲是什么时期

1868年~20世纪初,老子思想与基督教义的相遇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英语国家愈来愈多地派传教士入华.起初,西方传教士一心想把《圣经》介绍给中国,对中国本土文化并无太多重视.文化的隔膜导致其传教过程障碍重重.为了更好地履行在中国传教的使命,传教士开始研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他们期望透过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和了解,洞察中国精英阶
2.
1919年~1972年,寻求老子思想对于西方现代文明的启示意义 一战和二战的爆发,在一定意

J. 道德经传播全球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英国生物学家、科学史家、两次诺贝尔奖得主李约瑟:①道家对自然界的推究和洞察,完全可与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希腊相媲美,而且成为中国整个科学的基础。②中国人的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了的大树。这些树根,今天仍然生机勃勃。
德国哲学家尼采: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tuò)手可得。
德国哲学家、启蒙运动学家康德:“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和亲近自然的思想与老子思想有关”。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是理——叫做‘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中国人把认识道的各种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学术……。老子的着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
美国哲学家威尔·杜兰:或许除了《道德经》之外,我们将要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摘要。
德国总理施罗德: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
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比利时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普利高津:“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谐的奥秘、寻找社会的公正与和平、追求心灵的自由和道德完满三个层面上,对我们这个时代都有新启蒙思想的质。道家在两千多年前发现的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愈来愈清楚地展现在人类的面前”。
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卡普拉:“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美的生态智能,它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社会的一切现象和潜在两者的基本一致。”
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预见并批判今天人类文明缺陷的先知。老子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体的人和整体人类的最终命运。”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它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我不是理论的创立者,我只是个(道家)得道者,我们在这里面临着人类地位所固有的和令人难忘的表现在中国古代(道家)哲学中的一些互补关系。”

阅读全文

与道德经是怎么传入英国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越南整条鱼怎么处理 浏览:649
越南疫情有什么补贴 浏览:893
现在去印尼打工怎么样 浏览:1000
越南的中国烟从哪里来的 浏览:755
印度服装怎么生产的 浏览:585
沉香香烟多少一条越南 浏览:564
4月印尼有什么节日 浏览:106
印度位于亚洲哪个片区 浏览:888
中国本土猫怎么分辨 浏览:312
英国巫婆成什么样子 浏览:84
意大利人签证被拒怎么办 浏览:118
中国球员有多少人去nba 浏览:818
意大利好的学校在哪里呢 浏览:733
中国四大行哪个行免费办不收费 浏览:708
意大利米兰家具展都有哪些形式 浏览:997
伊朗事件专家怎么看 浏览:625
中国有哪些牌子的毛线 浏览:321
印度疫情怎么不增加 浏览:666
保定哪里有印度人吃饭 浏览:374
西安印度菜有哪些 浏览: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