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罗加诺公约
罗加诺公约
罗加诺公约是在1925年欧洲多国在瑞士罗加诺签订的七项协议。协议在该年10月5日至10月16日签署,并在12月1日于伦敦获得确认。一战中的欧洲协约国与中欧及东欧新兴国家尝试确认战后领土界线,并争取与战败的德国恢复正常关系。
1925年2月9日,德国外长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为求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建议与她们确立根据1919年凡尔赛条约而定下的德国西部边界。因此,德国、英国与法国在该年之夏交换照会,开启协议之先声。
条约的主要签署国是德国、法国、比利时、英国与意大利—前三国保证互不侵犯,而后两国则为此作保;如果前三国任何一者攻击另一国,所有其他签署国有责任保护被攻击国家。
德国与法国和比利时签署仲裁协定;又与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签署仲裁条约,保证将任何纷争转交到仲裁法庭或是由国际联盟主导的常设国际法院 (Permanent Court of International Justice,后来的国际法院) 审理。
法国也分别与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签订条约,并承诺协助两国抵抗德国侵略。如此,新条约重新确认法国与两国分别在1921年2月19日和1924年1月25日签订的条约。
纵然东欧局势仍然紧张,罗加诺公约被认为为1924年至1930年期间西欧各国关系之改善提供基础。公约之成功,可见于德国在1926年获得成为国际联盟第六个常任会员国;以及盟军在1930年6月完全撤出德国西部的莱茵兰。作为维持世界和平、鼓励国际合作的首个正式机构,国联之能接纳德国者,诚然创造维持欧洲和平的契机。
然而,罗加诺协定明显地排除苏联于局外,仅仅令苏联因“西方之议和”而更感被孤立。1922年,苏联借拉帕洛条约与德国修好,然则西欧现下之举,无疑为拉拢德国而已。
1930年,德国极端民族主义再度抬头,“罗加诺精神”宣告幻灭。在1934年,对于“东方罗加诺”之提议,德国反对确认东方边界;波兰则要求西方承认她在1920年从苏联得到的土地利益,故此未能达成任何协议。1936年3月7日,纳粹德国否定罗加诺协定,进驻原本为非军事区的莱茵兰。
‘贰’ 英国和德国关系如何
英德关系很复杂 其实现代英国半数以上的居民 都来自古代的德国(当然那时候还没有德国这个概念) 古英语本质上就是一种北德方言 英国的国教属于新教 是德国的马丁路德创立的 而资本主义萌芽也最早诞生于荷兰(古代德国的一个诸侯国) 几千年来德国各诸侯(那时候德国没统一)是英国的长期盟友 英国能够击败法国得到加拿大 美国和印度 也是因为普鲁士牵制了法国的精力 英国自都铎王朝后 陆军多是用的德国雇佣兵 参加了包括玫瑰战争 英国内战 美国独立战争 而英国最近300年一直到查尔斯王子的国王和王后 全部是德国人 只有一位王后是例外 英国的百代EMI唱片公司 路透社都是德国人创办的 沃达丰vodafone是英德公司合并的 蒙巴顿将军的父亲也是德国人 但是一战二战后 两国关系急剧恶化 英国的教材里也培养敌视德国的情绪 英国和美国走的更近 法国和德国走的更近 不过英国和德国仍然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 英国市场几乎被德国车垄断 英国的劳斯莱斯和宾力都卖给了德国人
‘叁’ 近代求中国和日本,俄罗斯,英国,德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1. 中俄蒙协约(民国4年(1915年)6月7日,中国与俄国,签约地点:外蒙古,恰克图)
2. 民四条约(二十一条)(民国4年(1915年)5月25日,中国与日本,签约地点:北京)
3. 满洲里界约(1911年(宣统3年)12月20日,中国与俄国,签约地点:满洲里)
4. 中英续订藏印条约(1906年(光绪32年)4月27日,签约地点:北京)
5. 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1905年(光绪31年)12月22日,签约地点:北京)
6. 辛丑条约(1901年(光绪27年)9月7日,签约地点:北京)
7. 广州湾租界条约(时间:1899年(光绪25年)11月16日;签约地点:广州湾;中国与法国)
8. 订租威海卫专条(时间:1898年(光绪24年)7月1日;签约地点:北京;中国与英国)
9.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时间:1898年(光绪24年)6月9日;签约地点:北京;中国与英国)
10. 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光绪24年)3月27日,签约地点:北京。1898年5月7日在俄国彼得堡签订了《续订旅大租地条约》)
11. 中德胶澳租界条约(1898年(光绪24年)3月6日,北京;中国与德国)
12. 中日通商行船条约(1896年(光绪22年)7月21日,签订于北京)
13. 中俄密约(1896年(光绪22年)6月3日,莫斯科)
14. 马关条约(1895年(光绪21年)4月17日,马关,与日本)
15. 中英会议藏印条款(1890年(光绪16年)3月17日,印度加尔各答;补充修订:1893年12月5日,大吉岭)
16. 中葡和好通商条约(1887年(光绪13年)12月1日,与葡萄牙,北京)
17. 中英烟台条约(1876年(光绪2年)烟台;中国与英国)
18. 中日北京专条(1874年(同治13年)10月31日)
19.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年(同治3年)10月7日,塔尔巴哈台)
20. 中德通商条约(1861年(咸丰11年)9月2日,天津)
21. 北京条约
a) 中俄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1月14日,北京)
b) 中法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0月25日,北京)
c) 中英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0月24日,北京)
22. 天津条约
a) 中法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27日,天津)
b) 中英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26日,天津)
c) 中美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18日,天津)
d) 中俄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13日,天津)
23. 中俄瑷珲条约(1858年(咸丰8年)5月28日,瑷珲)
24. 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1854年(咸丰4年)7月5日,上海)
25. 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1851年(咸丰元年)8月6日,伊犁)
26. 黄埔条约(1844年(道光24年)10月24日,与法国,黄埔)
27. 望厦条约(1844年(道光24年)7月3日,与美国,望厦)
28. 虎门条约(1843年(道光23年)10月8日,与英国,虎门)
29. 南京条约(1842年(道光22年)8月29日,与英国,南京)
‘肆’ 当德国向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时英法签订什么,
慕尼黑协定。
慕尼黑协定(英语:Munich Agreement;德语:Münchner Abkommen;法语:Accords de Munich)全称《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是1938年9月29日至30日英国、法国、纳粹德国、意大利四国首脑张伯伦(首相)、达拉第(总理)、希特勒、墨索里尼在慕尼黑会议上签订的条约。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将苏台德区割让给纳粹德国。
‘伍’ 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是何时签订的
华约军事集团的建立
——苏、波等八国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美国和西欧成立北约军事组织,特别是武装联邦德国之举,遭到前苏联的强烈反对。1954年11月,前苏联照会美国和西欧国家政府,要求不要批准“巴黎协定”,指出这个协定违背了有关德国问题的国际协定。前苏联建议举行全欧洲国家和美国参加的会议,讨论欧洲的安全体系,但被拒绝。11月29日,前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民主德国在莫斯科召开“保障欧洲和平与安全会议”。八国宣布:如果“巴黎协定”获得批准,八国将组织联合武装力量。
1955年5月5日,“巴黎协定”生效,联邦德国正式加入北约。前苏联作出强烈反应,宣布废除它与英国、法国签订的互助条约。5月11日,前苏联和东欧七国在波兰首都华沙举行会议,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又称“华沙条约”)。条约规定:“如果在欧洲发生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每个缔约国应个别地或通过同其他缔约国签订的协议,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国家或某几个国家给予援助。”
华沙条约组织的总部设在莫斯科,最高机构是政治协商委员会,由各国党的第一书记和政府首脑参加。以后又先后设立国防部长委员会、外交部长委员会,负责协调成员国的军事行动和对外政策。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是华沙条约组织的军事指挥机构,由前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任司令,负责指挥联合武装部队。
北约和华约的建立,使欧洲形成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双方长期对抗。
1989年东欧发生政治剧变,各国政权易手,纷纷要求前苏联撤走驻军,收回对本国军队的指挥权。1991年2月,华沙条约政治协商会议决定,从4月1日起解散军事机构。7月1日,政治协商会议宣告解散华沙条约组织。
而北约则利用时机向东扩张。1999年波兰、捷克、匈牙利加入北约。
‘陆’ 一战结束后德国和美英法签立了什么条约
凡尔赛合约
‘柒’ 一战战胜国与德国签署什么条约
一战战胜国与德国签署了《凡尔赛条约》,其主要目的是削弱德国的势力。1918年11月11日,双方宣布停战,在经过长达6个月的谈判之后(也即巴黎和会,Paris Peace Conference),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这项条约得到了国际联盟承认,并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凡尔赛条约》共分15部分,440条。根据条约规定,德国损失了10%的领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属东非、德属西南非、喀麦隆、多哥以及德属新几内亚),16%的煤产地及半数的钢铁工业。
(7)德国与英国签订的什么条约扩展阅读
巴黎和会是指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战后协约会议。27个战胜国的代表1000人参加,其中全权代表70人。苏俄没有受到邀请,德国作为战败国也被拒之门外。
经过激烈的较量和彼此的妥协,6月28日,各战胜国终于在巴黎近郊着名的凡尔赛宫镜厅签订了《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
由于大会将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利益,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凡尔赛和约》的这些条款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真实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