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关于美国取代英国的过程是怎样的它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在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的逼迫下,同盟国签署了《凡尔赛条约》,英国也得到了新的殖民地,一切看起来都是如此的美好。但事实上,英国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付出的代价是无法想象的。而这也就是美国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1、第一次世界大战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之前,当时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各国瓜分完毕,而这个时候谁当老大就成了新的矛盾点,英国作为当时实力最强的老牌强国,虽然被人眼红,实际上却也没人敢先对英国动手,于是身边有点本事并且关系不好的国家之间开始频繁爆发矛盾。
当时欧洲主要的矛盾点主要集中在法德矛盾,俄奥矛盾上面,而英国作为当时的吃瓜群众,看着这些国家你争我夺其实是很开心的,你们争得越厉害我越是开心,因为打仗是需要消耗经济的,你们经济越不好,我就赚的越多。等你们没钱了,再想打仗就得问我借钱。到时候我依然还是老大。
但是万万没想到这打着打着,德国竟然越来越强,经济实力也是越打越强,甚至还拉拢了强大的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当朋友,成立了个“三国同盟”,自己也当上了老大。而这时候高高在上的英国仍然不以为意,依旧在家里享乐。而这时候法国和俄国就比较慌了,一对一都有难度,好家伙还带摇人的,转脸法俄也成立个同盟。
这下子英国有点坐不住了,唯恐其他列强不带自己玩了,随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别签署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搭上了协约国列车,至此三国协约正式确立,各玩各的局面彻底被打破,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也最终形成。
此时同盟国有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协约国有,英法俄,意大利等国。等等!美国干什么去了?
4、英国落幕与美国崛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把绥靖政策实行到了极致,《慕尼黑协定》便是绥靖政策的顶峰。但是一味地退让妥协只会助长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和扩张的野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再次加剧了英国的衰败,因为一二两次战役的损失,让英国对殖民地加大了剥削,各个殖民地不满情绪日益加重,全世界非殖民化运动日益高涨!
二战后各国纷纷独立,其中英国的最大殖民地印度在1947年独立,随着印度的独立,世界各地开始了去殖民化浪潮,但是这些国家独立时几乎都有美国人的身影,这中间有什么猫腻你们细品。
而衰弱至此的英国也知道大势已去,在独立这件事上面,并没有过分为难他们,所以现在英国女王还是大部分国家的名义上的元首,也许是因为这些国家念他们的情,也许是跪久了,已经很难直起来腰了,比如印度就以被英国殖民国反耻为荣,随着大量的殖民地宣布独立,英国知道辉煌已经不在了!
同样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故技重施,又把世界各地的财富重新聚集到了美国,二战时,美国的生产值一度达到全世界的百分之60!
此时美元已经取代了英镑成为了世界性货币!这时候的丘吉尔也只能紧抱美国大腿!不过我想丘吉尔也没想到这条腿一直抱到现在也没有松开!
㈡ 美国距离英国有多远
美国——英国,隔大西洋差5个时区,大约(英国首都伦敦到美国纽约)6000公里。
㈢ 中国北京到英国伦敦直线距离 是多少百分追加
..北京到那儿直线距离大约9200(9208.6)多千米 从北京到伦敦..谢! 需要考虑到一个纬度的偏差角的问题
另外加点:如果是一般推算的话:
1.依据比例尺,量好通过计算; 量出来的1厘米比上地图的标准就可以乘出来了.
2.其实,还有一个简单的:一个时区是1100千米距离,知道时差而计算,这也可以粗略的算算.
http://q.sports.sina.com.cn/mmako/blogfile/4a69bebd010088jp&dpc=1
http://blog.sina.com.cn/s/reader_4a69bebd010088jp.html
...都是如此的...
㈣ 四川成都到英国曼彻斯特的实际有多少距离
根据谷歌地球,10141公里。
如果乘坐英国航空公司航班,从成都飞伦敦约11个小时,到伦敦中转(通常是2小时),伦敦到曼彻斯特1个小时。
㈤ 英国和美国距离有多远
英国伦敦到美国纽约,约五个时差,约6000千米(宝贝,要学好地理,加油!)
㈥ 从中国深圳到美国拉斯维加斯远还是英国英格兰或者威尔士远
这两个地方与深圳的距离实际上的飞航距离差别不大,深圳国际航班很少,如果从香港走,飞英国13个多小时,然后再转飞机或火车去威尔士;飞拉斯维加斯需要在旧金山或洛杉矶中转,香港-洛杉矶
飞行12.5个小时左右,再从洛杉矶转拉斯维加斯需要一个小时多一点。
㈦ 欧洲飞美国多久
如果是直飞航班,实际飞行时间是要7小时40分钟左右,基本直飞不会超过8小时,也有飞8个小时--8小时25分钟左右的,看机型.
如果转机就需要9-10个小时。
你的世界地图是把中国放在图的中部。所以欧洲是在最左边,美国是在最右边。
每个国家的世界地图都是把自己国家放在图的中部。所以每个国家的世界地图都不一样。
如美国的世界地图是把美国放在图的中部,欧洲在右边,中国在左边。
从地理位置上看,欧洲到中国(往东)和欧洲到美国(往西,越过大西洋)的距离差不多是相等的。
从欧洲飞美国,一定会往西飞越大西洋。而不会往东飞越欧亚大陆和太平洋。 不过,从欧洲飞美国的夏威夷岛,往西和往东飞都一样。
㈧ 从英国到美国走路要多少年
两个国家距离非常遥远,步行无法到达。
建议坐飞机。
从英国到美国
如果是直飞航班,实际飞行时间是要7小时40分钟左右,基本直飞不会超过8小时,
也有飞8个小时--8小时25分钟左右的,看机型.
如果转机就需要9-10个小时。
㈨ 距离是多少
身势语 ——非语言交际 江西教育学院附属学校 罗炫芳 【内容摘要】 本文从文化角度对身势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的含义作了介绍,探讨了东西方人在空间距离、目光注视、身体接触、姿态动作与面部表情等方面的文化差异,论述了解文化含义在非语言交际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非语言交际 身势语 文化 语言作为社会交际工具,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的民族的语言棱镜折射出不同的文化环境、生活方式、思想观点、宗教礼仪、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等。每种语言(包括身势语和副语言)都负有“文化使命”,粘接着一层文化色彩。语言交际是人类进行交往的主要手段,但与此密切相连的非语言交际却常常有着使前者相形见绌的交际功能。身势语是表达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无声而真实的语言,在非语言手段中最为引人注目。 身体语言在人际沟通中有着口头语言无法替代的作用。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两个人之间的面对面的沟通过程中,50%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无声的身体语言来实现的。身势语是国际性的,不同国家的人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借助身势语能够进行交际。曾有人研究发现,人们每天平均讲话只占与人交往的时间的 10%,与人交往的其时间都是在有意无意地进行着身体语言的沟通。有些时候,身体语言就足以表达所有的信息,语言反倒是多余的,只要人们彼此在对方的感觉范围内,应存在身体语言途径的沟通,所谓的身势语,就是指那些包括空间距离、目光注视、身体接触、姿态动作、面部表情等在内的非语言的身体信号。由于不同民族文化已经根深蒂固,不容易接受与自己的习惯相反的信号,所以我们不能忽视文化约束力对身势语的影响以及和环境差异所赋予身势语的不同含义。 一、空间距离 当人们进行交际的时候,交际双方在空间所处位置的距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告诉我们交际双方的关系、心里状态,而且也反映出民族和文化特点。心理学家发现,任何一个人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这个空间的大小会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环境、行业、不同个性等而不同。不同的民族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有不同的看法。根据霍尔博士(美国人类学家)研究,有四种距离表示不同情况: (1) 亲密接触 (intimate distance 0-45 cm) 交谈双方关系密切,身体的距离从直接接触到相距约 45 厘米之间,这种距离适于双方关系最为密切的场合,比如说夫妻及情人之间。 (2) 私人距离 (personal distance 45-120) 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往来一般以这个距离为宜。 (3) 礼貌距离 (social distance 120-360) 用于处理非个人事物的场合中,如进行一般社交活动,或在办公,办理事情时。 (4) 一般距离 (public distance 360-750) 适用于非正式的聚会,如在公共场所听演出等。 从这四种分法可以看出,人类在不同的活动范围中因关系的亲密程度而有着或保持不同的距离。不同民族与文化构成人们之间不同的空间区域,多数讲英语的人在交谈时不喜欢离的太近,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西班牙人和阿拉伯人交谈是会凑的很近,而对俄罗斯人来说意大利人交谈是过于靠近,拉美人交谈时几乎贴身。更有趣的是英国人与意大利人交谈时,意大利人不停的“进攻”,英国人不断的“撤退”。实际上他们交谈时都只不过是要占据对自己适当的,习惯的实际距离。西方文化注重个个隐私,东方人“私”的概念薄弱。在电梯,巴士或火车上,素不相识人的拥挤在一起,东方人可以容忍身体与身体接触的那种挤,西方人无法容忍,在对个人空间的要求方面,中国人、日本人以至大多数亚洲人要比西方人小的多。这是因为不同的文化习俗的缘故,西方人看中宽松的氛围,崇尚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而东方人的传统文化根深蒂固。 空间的观念是立体的,不仅包括领域的大小距离,包含领域的高度。“拉开距离”具有保持身份的威严的功能,而保持空间领域的高度又是支配权利的一种方式。法庭、教堂、礼堂、会议厅的布置都十分注重利用空间距离来发挥这一功能,以表现优越感与从属关系。在中国,长辈和领导面朝南坐,在西方则坐在椭圆桌子头的位置,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说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空间的运用和安排都有着各自的固定模式,从而构成无数文化差异,让空间的使用具有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功能。 二、目光注视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与交往对象保持目光接触是十分必要的。近代西班牙哲学奥塔加在《人与众人》一书中说:“每一次注释都说出了注视者的心路历程。”中国古代成语有“画龙点睛”之说,人类男女之间有眉目传情之举。从莎士比亚的“仿佛他眼睛里锁藏着整个灵魂”,到音乐摇滚的“不要说,你的眼睛已经告诉了我”,都说明目光注视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功能。“眼睛是透露人的内心世界的最有效的途径,人的一切情绪、情感、和态度的变化,都可从眼睛里显示出来。 几乎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活动能够和感情交流都依靠过眼光,某些文化所特有传播实践也体现在目光接触的运用之中。两个阿拉伯人在一起交流时会用非常热情的目光凝视对方,因为他们认为双目是个人存在的钥匙。如果从美国文化角度来看,这种目光是不适用于两个男人之间的,这种长时间凝视常常是同性恋的亚文化群使用的非语言代码的一部分。有教养的英国男子认为直接凝视且与之交往的人的眼睛是一种绅士风度,而瑞典人在交谈中用目光相互打量的次数多于英国人。法国人则特别欣赏一种鉴赏似的注视,这种眼光看人是就传达了一种非语言信号:虽然我不认识你,但我从内心底欣赏你的美,所以法国男子在公共场合对妇女士的凝视是人们公认的一种文化准则。同本人与人交谈是的目光一般落在对方的颈部,而对方的脸部和双眼要在自己眼帘的外缘,他们认为眼对眼是一种失礼的行为。中国人则对紧盯着自己看的目光感到不自在,甚至惶惑不安,原因是“羞耻感"文化的影响,“非礼勿视”。而在西方这个世界文化的大熔炉里,人人都锻炼得眼界开阔喜欢大大方方地表白自己,敢于毫不遮掩地宣泄情感,她们往往会因为异性受到自己的吸引力而感到受庞,但不若惊。目光的礼节、各种凝视行为及目光在交际中的功能放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其含义复杂,规定繁多,需要我们认真观察,仔细比较,从而促进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身体接触 正像语言和姿势可以传递人们的情感信息一样,身体与他人的接触在交际中也无时无刻不在传递信息。婴儿在母亲怀里被摇着拍着,等到爱抚后不仅能保持心理平静,还能刺激协调运动器官——小脑,促使其发育,国外学者称之为接触教育(touch ecation)。人类学家把文化大致分为两大类:接触文化(touch culture)与非接触文化(nontouch culture),阿拉伯人,南欧和西欧人、犹太人及拉丁语系的人属于第一类,美国人、北欧人及东方人属于第二类。从孩提时代到成人期,不同的文化交给我们不同的接触方式,哪些部位该接触,哪些不该接触。这里着重谈谈被当作一种社会习惯来进行的利益方面的身体接触中的不同文化内涵。 (一)握手 据某些专家的考证,握手是石器时代穴居人留下的一种遗俗。陌生人相遇,如彼此并无恶意,就放下手中狩猎用的棍棒或石块,让对方摸摸掌心。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这些手势逐步演变成两手相握的形势。手掌的张开表示向对方敞开自己的势力范围,而手掌的接触则表示合二为一。今天,在许多国家,握手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表示亲热和友好的礼节。但各国握手的习惯不大一样。法国人做客走进房间或别离时都要与主人握手:而德国人只在进门时握一次手;有些非洲人在握手之后会将手指弄出青措的响声,以表示自由;在美国,男人之间的握手是很用力的,这可能源于印第安人的角力竞赛。中国人一边讲“你好”一边握手,对此没有什么忌讳;俄罗斯人则不允许两人隔着一道门或跨着门槛握手,以为这样做是不吉利的。在西方,参加竞选的政客会用右手,握住对方的右手,再用左手搭在互相握住的手背上,试图让接受者感到他的热情真挚与诚实可靠,故被称为“政治家的握手”。 有一位驻外人员叙述了这么一段经历:在巴基斯坦时,有一次请学生到使馆看中文电影。一位刚结婚的学生把妻子也带来了。老师见到后,主动与学生妻子握手,并且握的很紧,以示热烈欢迎。第二天上课时,学生满脸怒气,拒绝回答该老师的提问。课后,另一个学生告诉老师说,这位学生认为老师方动逼他妻子握手,太失礼。原来按照巴基斯坦礼俗,男子对陌生女子不能主动握手,老师说出了自己的本意是表示客气与友好后,才算消除了误会。要见握手的概念常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在人类交际活动中,眼睛的信息传递是微妙的,而握手发出的信号却是直截了当的。如果握肩膀和握胳膊时,实际上是进入了接受者的密切区域,只有在感情极为密切与融洽的人之间才受欢迎。在异性之间,如果女方不主动伸出手来,男性是不能去握她的手的。如果伸左手与人相握,则是无礼的表现。握手的文化是如此丰富多彩,我们必须深入研究,严加区分,以避免文化冲撞和误会。 (二)拥抱与亲吻 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礼貌和礼仪,其含义是约定俗成的。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两个女生见面时拥抱在一起是常见现象,夫妻久别重逢时拥抱亲吻也非常自然;但阿拉伯人、俄国人、法国人、东欧人、地中海沿岸和有些拉丁美洲国家的人,两个男人之间也会拥抱及亲吻双额。阿拉伯人甚至不停地嗅着对方身上散发出的气息,对他们来说,好的气味能令人精神为之一爽。缅甸人、蒙西人和分布在挪威、瑞典、芬兰等国的拉普人会嗅着彼此的面颊表示问候。而在东亚及英语国家,男人之间一般只是握手表示欢迎,很少拥抱或亲吻对方。在许多欧美人看来,政治家的亲吻是“虚假”的代名词。 拥抱亲吻的这些差异充分反映不同文化的特色和浓厚的社会文化意义,也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深层的差异在身势语这个表层上的具体表现。 (三)其他接触 如前所述,有的民族崇尚接触文化,而有的民族则信奉非接触文化,不同的文化确定了它自己关于接触的定义。出于宗教的崇拜和信仰,佛教徒认为活佛给他们施行的摸顶礼是崇高而神圣的;而在泰国,头部可是千万不能摸的,触及头部坚持就是一种罪过;此外,泰国僧侣在上行走时特别忌讳被女性触及,认为这样就会使他的苦苦修炼前功尽弃。中国人喜爱一个小孩地会亲切地抚摸她的头部或搂搂抱抱,而对美国的孩子这样做就会引起孩子妈妈的反感,尽管她知道这种动作并无恶意,但在他的文化中,这样做被人认为是无礼的表现。在穆斯林国家,人们把关于触摸的知识看作其文化整体的一部分,他们用右手进食或做愉快的事,用左手去触摸别人则是一种社交的侮辱,因为左手是大小便时用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面子”重于一切。脸对女性来说无异于命根子。如果触摸一个中国姑娘的脸,那可是犯了大忌。可见触摸在身体不同部位的运用也要因地域及文化之不同而异。如果不加区别的统统采取亲密性接触,或是统统推行非接触文化,这个世界就会乱成一团了。 四、姿态动作 有专家提出,人能发出多达50万人不同的身体信号,只用“千姿百态”作比喻已显得苍白无力,任何想将它们分门别类的企图也只能令人失望。所以我们只能从传递交际信息的常见姿势中诠释一些行为代码与文化含义。 手势在各国有不同的表达意义,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手势不同的交际功能。中国人竖起拇指表示“好”,伸出小指表示“差”或“坏”,这反映了一种“尊卑有等”。“长幼有序”的文化心态;美国人将拇指朝上表示要求搭便车,将拇指朝下则表示“坏”;而日本人伸出小指却表示“情人”,在美国,人们用挥手来表示再见;而在南美,人们见到这种动作时不但不会离去,反而会向你跑过来。在美国,用拇指和食指捏成一个圈,其余三个指头分开向上伸直,则表示“OK”一词;在日本,这种手势则表示钱;在阿拉伯人中,这种动作常常伴以咬紧牙关,一起表示深恶痛绝。用手指在太阳穴旁边转圈,中国人表示动脑筋,美国人和巴西人则表示发疯。俄国人把手指放在喉咙上表示吃饱了;日本人用此动作表示被“炒了鱿鱼"。美国人、日本人抿着嘴吃东西才算得体,而印第安人却以张口大嚼为礼貌。假如一位美国人无意中把筷子直直的插进饭碗内,再把饭送给中国人吃时,中国人心里就可能会大为不快。因为按照中国的风俗,供死人时才把筷子插进饭碗里。美国人用手指着太阳穴表示手枪自杀,反映的是美国私人拥有枪支不足为奇的社会文化背景。日本人用手戳向肚子表示剖腹自杀,反映了日本传统文化中的武道精神。在新几内亚,将手架在脖子上表示自杀;在中国,这种手势表示被人砍头,是古代刑法取去“首级”的遗风。 姿态动作的幅度和速度以及姿势和坐立习惯地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心态。犹太人的手部动作远比一般德国人的手部动作来的自由,所以二战时期生活在德国境内的犹太人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手部动作,以免暴露身份。白色人中的年轻人步履轻捷,而年轻的黑人则步伐较慢,这与他们的社会环境不无关系。在东方人眼里,美国女子大胆而泼辣,因为他们的步子比东方女子大,腰板挺的更直。在西方人眼里,日本女子的莲莲碎步反映出他们的柔顺和屈从心理。英国人将两臂交叉放在胸前表示旁观或不准介入,恰似中国的“袖手旁观”;美国人着重随意与滞栖的个性,常常大大咧咧的坐下来或者站着时一副松松散散的样子,所以当某美籍外教上课时坐在课桌上,中国学生的惊讶程度就可想而知了。但在德国等欧洲国家,生活方式比较规范,人们十分注重礼仪,懒散的样子常被认为是粗俗和无礼的标记。不同文化在姿态动作上的这些时儿明显,时而微妙的差别常常容易导致交往失当,甚至会使交际完全中断。了解这些差异并采取必要的补偿手段,对于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互相理解,避免误会,对于填平文化沟壑,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面部表情 人类的感情或欲望,在无意中形成身体行为的变化而表现出来,而利用面部做出的变化更是难计其数。相对目光而言,表情是更容易辨别对方心情、态度的线索。一切没有经过掩饰的肯定与否定、积极与消极、接纳与拒绝等表情的事情发生,面部表情对于交际的重要性是从所公认的,但表情中的多种文化内涵却难以估量。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纳粹党徒投向犹太人身上那恶毒而阴毒的表情里,人们可以知道犹太人当时的悲惨命运;从过去的南非白人鄙视黑人的视线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南非黑人当时的社会地位,感情的表达是在文化背景中习得的,它们的表现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汉民族在贵客来到时,笑脸相迎才合情理,而美国的印地安部族却开怀大哭来迎接客人的到来。在某些文化中,咂嘴唇是认可的表示;在中国文化中,表示有滋有味;在英国文化中,表示没有滋味;在许多地中海国家,则是过分夸大痛苦和悲哀的标志。 微笑,是最有益于人际交往的面部表情。白居易的名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写出了最微妙的表情效果。正如亚当斯所说的,“当你微笑的时候,别人会更喜欢你”。笑脸不只是快乐和友好的表示,也能传递道歉与谅解的信息。在公共汽车上因急刹车而踩了别人的脚,微笑就等于说“对不起”。与陌生人相遇或相撞理,露出微笑是为了向对方表示自己没有敌意。服务行业的人脸上常带着微笑则是欢迎和友善的表示。东方人比较含蓄,感情不容易外露,不象西方人、尤其是拉丁语系人身上那样,可以看到七情六欲的展现。中国人习惯用面部来遮掩感情,而不是显露感情。中国俗语“看脸色办事”和“给人脸色难看”更将面部表情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以“察言观色”与“to read ones’face”便成了跨文化交际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东西方身势语的种种差异源于文化的差异源于有着千变万化的文化的民族性。而文化不但具有民族性,还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在实际交际中,人们必然会发现,不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非语言交际行为不同,即使同一国家和民族的人非语言交际行为也不是完全一样的,甚至在同一地区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文化水平的人之间也是千差万别。 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清楚地认识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和绝大多数非语言交际行都是代代相传和后天习得的,都是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的某一社会共同的习惯。二者之间的关系,萨莫瓦 (Samova) 认为,文化与非语言交际密不可分,许多非语言行为都是文化习得的结果;人们的非语言行为的形成和效果往往都由一定的文化环境所决定。因此了解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文化不同,交际规则也不尽相同,不同文化的人之间交往时难免产生文化误解和冲突。因此,跨文化交际成败关键在于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坚持不懈地排除文化优越感、文化模式化和文化差异的干扰,正确对人,正确对己,相互尊重,平等往来,不断提高跨文化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地进行跨文化的交际。 参考文献: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9;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王福祥、吴汗樱:《文化与语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胡文仲、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胡文仲、杜学增 :《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孟小云译:《体态与交际》,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毕继万译:《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的对比》,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 参考资料:http://www.followtalk.com/information/20051123957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