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诺曼征服对英国的影响有哪些
以诺曼底公爵威廉(约1028~1087)为首的法国封建主对英国的征服。1066年初,英王忏悔者爱德华(1042~1066在位)死后无嗣,韦塞克斯伯爵哈罗德二世被推选为国王。威廉以爱德华曾面许继位为理由,要求获得王位。
1066年9月末,威廉召集诺曼底 、布列塔尼、皮卡迪等地封建主进行策划,率兵入侵英国。英王哈罗德迎战。10月14日,双方会战于黑斯廷斯。英军战败,哈罗德阵亡,伦敦城不战而降。12月25日,威廉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为英国国王,即威廉一世(征服者)。诺曼王朝(1066~1154)开始对英国的统治。残存的英国贵族顽强抵抗,均遭残酷镇压。1071年,威廉一世巩固了他的统治,获得征服者的称号。
诺曼征服加速英国封建化的进程。威廉一世建立起强大的王权统治,没收反抗的盎格鲁萨克逊贵族土地,分封给随他而来的法国封建主。受封者要按照土地面积的大小,提供一定数目的骑兵,并亲自率领他们为国王作战。大封建主又把自己土地的一部分再分封给下级,也要求他们提供骑兵。通过这种土地分封建立起封建土地的等级所有制。威廉一世还极力摆脱教皇对英国教会的干涉,把英国教会控制在自己手中。威廉一世主要依靠法国贵族进行统治。在统治机构、法律上仍沿用英王旧制。1086年,他召集封臣,令这些人一律向他行臣服礼及宣誓效忠,建立了英国封建主都须以对国王效忠为首要义务的原则,同年还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调查。诺曼征服后,在英国出现了封建庄园,封建领主是庄园最高统治者,大部分农民丧失人身自由,沦为农奴,,英文真不会,你自己去找翻译软件吧
⑵ 诺曼征服的战争概述
诺曼征服(Norman Conquest)
以诺曼底公爵威廉(约1028~1087)为首的法国封建主对英国的征服。1066年初,英王忏悔者爱德华(1042~1066在位)死后无嗣,威塞克斯伯爵哈罗德二世被推选为国王。威廉以爱德华曾面许继位为理由,要求获得王位。
1066年9月末,威廉召集诺曼底、布列塔尼、皮卡迪等地封建主进行策划,率兵入侵英国。英王哈罗德迎战。10月14日,双方会战于黑斯廷斯。英军战败,哈罗德阵亡,伦敦城不战而降。12月25日,威廉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为英国国王,即威廉一世(征服者)。诺曼王朝(1066~1154)开始对英国的统治。残存的英国贵族顽强抵抗,均遭残酷镇压。1071年,威廉一世巩固了他的统治,获得征服者的称号。
诺曼征服加速英国封建化的进程。威廉一世建立起强大的王权统治,没收反抗的盎格鲁萨克逊贵族土地,分封给随他而来的法国封建主。受封者要按照土地面积的大小,提供一定数目的骑兵,并亲自率领他们为国王作战。大封建主又把自己土地的一部分再分封给下级,也要求他们提供骑兵。通过这种土地分封建立起封建土地的等级所有制。威廉一世还极力摆脱教皇对英国教会的干涉,把英国教会控制在自己手中。威廉一世主要依靠法国贵族进行统治。在统治机构、法律上仍沿用英王旧制。1086年,他召集封臣,令这些人一律向他行臣服礼及宣誓效忠,建立了英国封建主都须以对国王效忠为首要义务的原则,同年还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调查。诺曼征服后,在英国出现了封建庄园,封建领主是庄园最高统治者,大部分农民丧失人身自由,沦为农奴。
⑶ 略论诺曼征服对英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是什么
英国早期不断被入侵, 所以文化呈现多元化。1066年诺曼征服结束, 开创了英国历史的新纪元, 完成了英国由乱到治的历史进程, 确立了英国历史发展的特征。当其他的欧洲国家走向分裂割据的时候, 诺曼征服使英国避免了这样一种倾向。入侵者对英国的政治制度做了改革, 加强了中央集权, 使英国有了比欧洲其他国家更健全的体制。诺曼征服排除了丹麦人再次入侵的可能, 从而使英国与衰败的北欧分隔开来, 而与蓬勃发展的西欧紧密联系在一起, 英国从此跨入了欧洲文明的主流。
⑷ 诺曼征服的战争过程
在11世纪肇始之际,也就是诺曼人在现在的法国北部定居大约100年之后,他们开始作为欧洲的军事列强迅速崛起。此时,虽然这些北欧海盗的后裔已经变成了基督徒,并且说着法语,但他们骨子里仍然是一群武士。诺曼人在意大利取得了第一场胜利,但他们最伟大的成功却是在1066年征服英格兰。大约在1016年以后,诺曼的贵族开始到意大利寻求冒险。一开始,他们只是作为雇佣兵在其他民族的军队中作战。后来,诺曼人慢慢地占领意大利的南部地区。在意大利,诺曼人势力的日益强大导致了他们与盘踞在北方的教皇利奥九世之间的战争。1053年,教皇的军队与诺曼人在意大利南部的奇维特拉遭遇。人数虽不占优势但全部都是骑兵的诺曼军队分左、中、右三个区域列成阵式。阿弗萨的里乍得麾下的右翼主力攻击并驱散了教皇的骑兵。然后,由里乍得亲自率领的骑士兵团从教皇步兵的身后实施包邦部诺曼人的骑兵主力则从正前方发动攻击。诺曼人将敌队骑兵之间,在经过艰苦的搏杀之后。最终赢得了战斗甚至连教皇也成了他们的俘虏。
然后诺曼人从他们在意大利的南部边界向阿拉伯治下的西西里岛发动了攻击。1061年5月,罗杰攻击并占领了西西里城。由于骑兵在诺曼人的作战战术中非常重要,罗杰只能冒险将骑士们所用的战马用船从意大利本土运送到西西里岛。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样一种行动似乎并无奇特之处,但是在中世纪,运送战马漂详过海去打仗无疑是勇敢而新奇的发明。
正当罗杰展开征服西西里全岛的漫长战事之际,他的哥哥罗伯特·吉斯卡尔(Robert Gulscard)把拜占庭人清出了意大利南部。在诺曼人刚刚到达意大利南部时,那里还是拜占庭帝国的一部分。而到1068年,就只剩下亚得里亚海(Adriatic)达的港城巴里(Bari)尚在拜占庭的控制之下。是年8月,吉斯卡德包围了该城,并用船只封锁了海港的出口。在坚守长达三年之后,巴里城终于陷落了。
1081年,吉斯卡德包围了拜占庭的沿海城市都拉佐(Durazzo,现在阿尔巴尼亚境内的都拉斯)。这一次他遇到了麻烦,因为有一支庞大的拜占庭军队前来救援。在随后的战斗中,拜占庭的步兵精锐瓦兰吉卫队(Varangian,本身也是北欧海盗出身)一开始就把诺曼骑兵赶回了大海。面对士兵们由于溃败而带来满脸恐惧,吉斯卡德把那些惊慌失措的骑士集合起来,以求孤注一掷。他率领部下发起最后的、猛烈的也是必胜的攻击。拜占庭军队被击溃了。
但是,这场胜利并不仅仅是骑兵的功劳。诺曼人在战斗中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之一,还在于他们的骑兵和弓箭手已经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当骑士和弓箭手试图各自独立地战胜敌人时,他们往往面临巨大的困难。但当他们通力合作时,他们却变得令人恐怖。在都拉佐,诺曼弓箭手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压制住了瓦兰吉刀斧手的进攻,用箭而驱散了敌军密集的阵列、并为骑士们做好充分准备发起冲锋创造了机会。
1083年,拜占庭人又夺回都拉佐。两年之后,罗伯特‘吉斯卡德因病去世。在西西里岛,他的弟弟罗杰的声势越来越强大。1093年,他攻占了全岛,从而使西西里岛和意大利南部全部落入了诺曼人之手。
1066年1月,英格兰国王忏悔者爱德华(Edward the Confessor)将王位传给具有盎格鲁撒克逊血统的贵族哈罗德.高德文森(Harold Godwinson),诺曼底的威廉公爵自称爱德华选中他为英格兰的合法国王继承人。事实上,当哈罗德于1064年在诺曼底沿海被击沉成为威廉的阶下囚之后,他本人迫于威廉承诺拱让英格兰的王位。然而,一旦回到英格兰,哈罗德并无为威廉让位之意。威廉不得不动用一支庞大的军队大举入侵英格兰,用武力硬是把皇冠从哈罗德头上夺了过来。
哈罗德清楚威廉正在筹划一次进攻。他把军队驻扎在英国南一线,对敌船的动向保持严密的警戒。然而直到1066年一直没有发现诺曼人的入侵船队,于是哈罗德便把军队撤退。在英吉利海峡的另一边,诺曼人的船队已经整装。在向英格兰发动进攻之前,威廉耐心地等待着发动进攻的时机,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3月18日,英格兰遭到了攻击——但却不是来自诺曼底!同视舰哈罗德王位的挪威人哈拉尔德·哈德拉达(Hadrada)在英格兰北部登陆,并于9月20日在约克外的福尔福德(Fulford)一役中击败了哈罗德的将领。在伦敦的哈罗德迅速挥师北上。9月25日,他在约克城斯坦福桥(Stamford)经过惨烈的战斗一举击败了哈军队。然而,哈罗德还没有来得及收拾战场,就不得不地挥师南下,途经伦敦补充军队后,去面对南方新的威胁,诺曼人登陆了。
威廉于同年9月28日在英格兰南部海岸登陆,并在黑斯廷斯(Hastings)建立了一个据点。他命令部队洗劫当地的村庄,收集食物并同哈罗德开战。10月13日,威廉得知哈罗德从伦敦率领部队到达了这一地区。从伦敦到黑斯廷斯有55英里),而这些盎格鲁—撒克逊人仅仅花了48小时就赶到,考虑到当时英国糟糕的路况,只不过是一条条泥泞的,部队长途跋涉的疲惫,这是场何等艰苦的行军!
⑸ 诺曼征服从欧洲大陆带到英国的两个制度是什么
诺曼征服从欧洲大陆带到英国的两个制度是陪审团制度和独立审判制度,诺曼征服是发生于1066年的一场外族入侵英国的事件。是以诺曼底公爵威廉(约1028年~1087年)为首的法国封建主对英国的征服。
诺曼征服加速英国封建化的进程。威廉一世建立起强大的王权统治,没收反抗的盎格鲁—撒克逊贵族土地,分封给随他而来的法国封建主。受封者要按照土地面积的大小,提供一定数目的骑兵,并亲自率领他们为国王作战。大封建主又把自己土地的一部分再分封给下级,也要求他们提供骑兵。通过这种土地分封建立起封建土地的等级所有制。威廉一世还极力摆脱教皇对英国教会的干涉,把英国教会控制在自己手中。威廉一世主要依靠法国贵族进行统治。在统治机构、法律上仍沿用英王旧制。1086年,他召集封臣,令这些人一律向他行臣服礼及宣誓效忠,建立了英国封建主都须以对国王效忠为首要义务的原则,同年还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调查。诺曼征服后,在英国出现了封建庄园,封建领主是庄园最高统治者,大部分农民丧失人身自由,沦为农奴。
⑹ 想问下诺曼征服以后英法是怎么个关系
英国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结束,诺曼底王朝建立。古英语的发展进入低谷。由于诺曼底人在建国之初,就对法国国王承诺臣服法国、说法语,因而诺曼征服后的政府用语为法语。英国再次融入欧洲大陆,在政治上依附法国,经济上虽然独立,但与低地国家(今荷兰、比利时)的贸易量逐年递增——这是后来英国复兴、觊觎法国领土,并引发英法百年战争的主要因素。
⑺ 英国历史上的诺曼王朝,诺曼王朝是如何灭亡的
诺曼底王朝(1066年-1154年,House of Normandy):简称诺曼王朝,是英格兰的一个王朝。
一共有四位国王曾统治英格兰,统治时间由征服王威廉之后的1066年开始,直至1154年。斯蒂芬死后他的表甥亨利二世继位,金雀花王朝的统治开始。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以亲属关系要求继承王位,遭到拒绝后,以武力夺取了英王之位,称为"征服者威廉"(即威廉一世),建立了诺曼底王朝,但是这也造成了日后百年战争的根源。
1153年,马蒂尔达与她的安茹儿子亨利登陆英格兰,经过几场战斗,他与斯蒂芬达成协议,斯蒂芬继续担任国王,死后由亨利继承王位。次年斯蒂芬死去,亨利二世继位,金雀花王朝开始。诺曼王朝灭亡。
⑻ 英国历史重大事件及其影响按时间顺序
中古时期的英国 从5~6世纪日耳曼人入侵,到17世纪中叶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是英国封建生产方式形成、发展和衰落的时期;学术界亦有把诺曼征服视为英国中古史开端的观点。
诺曼征服 英王爱德华死后无嗣,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于1066年率军入侵,同年10月进入伦敦,加冕为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在位),史称“征服者威廉”,诺曼王朝(1066~1154)由此建立。诺曼征服加速完成了早已开始的封建化过程,封建生产方式基本确立。威廉征服英国后,宣称自己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大量没收盎格鲁-撒克逊贵族和自由农民的土地,把全国可耕地面积约1/6和山林面积约1/3据为己有,其余的分给他的诺曼亲信和随从,并根据分封土地的多少,授以贵族爵位。教会也由诺曼人接管。威廉一世的封臣再将自己的封地分成小块,分赐给自己的附庸。通过分封土地,建立起一套严密的封建等级制度。威廉不仅要求自己的直接封臣宣誓效忠,要求封臣的封臣也对他效忠。 诺曼征服 英王爱德华死后无嗣,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于1066年率军入侵,同年10月进入伦敦,加冕为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在位),史称“征服者威廉”,诺曼王朝(1066~1154)由此建立。诺曼征服加速完成了早已开始的封建化过程,封建生产方式基本确立。威廉征服英国后,宣称自己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大量没收盎格鲁-撒克逊贵族和自由农民的土地,把全国可耕地面积约1/6和山林面积约1/3据为己有,其余的分给他的诺曼亲信和随从,并根据分封土地的多少,授以贵族爵位。教会也由诺曼人接管。威廉一世的封臣再将自己的封地分成小块,分赐给自己的附庸。通过分封土地,建立起一套严密的封建等级制度。威廉不仅要求自己的直接封臣宣誓效忠,要求封臣的封臣也对他效忠。
1086年,威廉派出大臣到全国进行调查,编成土地调查书(亦称土地清丈册),详细记载每郡多少土地属于国王,多少属于领主,各领主又有多少附庸,每个庄园有多少土地、牧畜,多少自由农民、依附农民、奴隶,多少森林、草地、牧场、磨坊、鱼塘等,领地上有多少货币收入(见彩图 《末日审判书》(片断) )。编制清册的目的,是为了让国王详细掌握封臣的财产状况,从而要求他们严格履行封建义务,人们害怕这种调查,感到象是面临末日审判一样,因此调查清册被称为《末日审判书》。据这次调查,英国当时的人口约150~200万,贵族约占4%,自由农民占12%,农奴及其他依附农民占70%以上。这表明诺曼征服后,农奴制迅速发展了。在地方上,国王的权力主要通过各郡郡长贯彻。郡长由国王任命并直接管辖。为商讨国家大事,国王组织枢密院,该院当时又称元老院或国王法庭。诺曼王朝通过以上措施,建立起比法国更加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这是英国封建制的一个重要特点。强大的王权得到中、小封建主、教会和富裕市民阶层的广泛支持,他们要求得到王权的保护。大封建领主反对王权过于集中,但他们封土分散,难以割据一方、同王权对抗。
诺曼征服后,在分封的领地上到处都出现封建庄园。封建庄园是英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领主是庄园里握有全权的最高统治者。庄园土地通常包括领主直接领有地、农奴份地和森林、牧场、池沼等公用地 3部分。劳役地租是主要剥削形式。大部分农民沦为真正的农奴。农奴在英国叫做维兰,拥有15~30英亩份地,为领主服劳役;此外还有边农、茅舍农和奴隶。英国社会封建化的过程是漫长、缓慢、不彻底的,保留了较多的前封建残余。庄园里还有不少自由农民。大封建领主的势力不如欧洲大陆一些国家封建主势力强大,封建制度的解体也比其他国家早。这是英国封建制度的又一特征。
大宪章和议会起源 威廉征服后建立起的强大王权对巩固封建秩序起了积极作用,虽有大封建诸侯时起背叛,终未能压倒王室。但国王们连年对外征战,需要诸侯们提供越来越多的军费。到金雀花王朝的无地王约翰统治时期(1199~1216在位),君臣之间矛盾尖锐化。诸侯们要求维持封建的权利义务,约翰王却肆意践踏既成的封建秩序,又在对外战争中失败,丢失了在法国的大部分领地。因此,不仅大封建主,就连支持王权的中、小领主乃至市民也投入了反抗国王的行列。在联合压力下,约翰被迫于1215年 6月接受《大宪章》,与封建主妥协。大宪章本质上是一个封建性文件,是保护封建领主的利益;但也有如保护市民贸易自由这样有进步意义的条文。(见彩图 《自由大宪章》(片断) )
但约翰不久就否认宪章,君臣之间内战连绵不断,1258年,亨利三世(1216~1272在位)为干预义大利战争,又向诸侯索取军费。在1263年爆发的内战中,S.de孟福尔在一些诸侯、骑士和市民支持下获胜,一度俘虏亨利三世和王子爱德华,控制了国家。1265年,孟福尔召集有僧俗贵族、骑士和市民代表参加的大会,此为议会的胚胎。1295年,国王爱德华一世(1272~1307在位)为筹集战费,再次召集议会(见彩图 爱德华一世主持议会 )。除僧俗贵族外,还有每郡骑士代表2人、每市市民代表2人参加,史称“模范议会”。议会此后经常召开,1297年获批准赋税权,14世纪又获立法权。从14世纪中叶起,贵族和骑士、市民逐渐分别开会,慢慢演变出上下两院。议会的出现对以后英国历史发展有积极意义。
瓦特.泰勒起义 13~14世纪,英国封建经济发展到极盛。农业耕作技术改进,城市发展,商品货币经济渗入农村。封建领主要求更多的货币,在农村开始了用货币地租代替劳役或实物地租的“折算”过程。折算使少数富裕农民赎得人身自由,但广大农民群众纷纷破产,沦为农村的雇佣劳动者。1348~1350年横扫欧洲的黑死病,夺去英国近半人口。由于劳动力短缺,国王爱德华三世(1327~1377在位)颁令,规定劳动者必须接受低工资雇佣,否则予以监禁。城乡穷苦人民走投无路,被逼揭竿起义。牛津大学神学教授J.威克里夫(约1320~1384)及J.保尔等下层教士“罗拉德派”的改革宣传为起义作了思想准备。1380年,国王理查二世(1377~1399在位)为征集英法百年战争战费,增收人头税,导致起义于1381年5月爆发,领袖是泥瓦匠瓦特.泰勒,史称“瓦特.泰勒起义”。起义虽遭失败,但震撼了英国的封建农奴制度。14世纪末,英国农奴制实际上已经解体。15世纪时,绝大多数农奴赎得人身自由,成为自耕农,他们在法律地位上分为自由领有农和公簿持有农。货币地租成为地租的主要形式,封建主阶级也发生变化,从富裕农民、占有土地的商人以及中小贵族中产生新贵族,他们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旧贵族的统治陷入危机,封建骑士制度日趋解体,经过1455~1485年的玫瑰战争,旧贵族力量大大削弱,为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得到新贵族和资产阶级支持的亨利七世即位(1485~1509在位),开始了都铎王朝的统治。
资本原始积累 圈地运动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15~16世纪,毛织业成为英国的“民族工业”,对羊毛的需求成倍增加。地主把农场改为牧场,还通过圈地围田或侵占公地,把小地产集中,连成大片。这样一来,大批自耕农失去土地而破产,沦为流浪人。国王从1530年起颁布一系列血腥立法,迫使流浪人受雇于新贵族和资本家。海外掠夺和贸易也是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16世纪以后,英国陆续组织许多贸易公司,进行海盗掠夺,码头官吏、海关人员、海军官兵,甚至地方高级官吏,都勾结海盗。海盗J.霍金斯贩运黑人致富,F.德雷克则在伊丽莎白一世赞助下劫掠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并于1577~1580年间进行了震惊欧洲的环球航行。1588年,英国战胜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在攫取世界海洋霸权上迈出第一步。(见彩图 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覆灭(1588) )
英国海盗在南美袭击西班牙船队
专制王权和宗教改革 都铎王朝统治时期,英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王权空前强化。旧贵族在玫瑰战争中自相残杀殆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希望保持和平,以利于发展经济。亨利七世利用这些条件,实行绝对专制统治。他解散封建贵族的家臣,设“星室法庭”,惩治不驯顺的贵族。亨利八世时正式成立枢密院,听命于国王,地方上的治安法官则受枢密院监督。专制王权的统治首先依靠新贵族,多从他们中间选任治安法官;其次是依靠新兴的城市资产阶级,包括手工工场主、大商人和银行家等,都铎王朝一贯执行重商主义政策,保护和奖励工商业和航海业,以增强国力。
1527年,亨利八世国王要求离婚遭教皇拒绝,由此触发同罗马教廷的公开冲突。从1529年起,他指使议会通过一系列法令,割断英国教会对教廷的宗属关系,禁止英国教会向教皇缴纳贡赋;1534年,议会通过《至尊法令》,规定英王为英国教会之首,有权任命教职和解释教义,英国教会遂成为国家机构的一部分,英国国教就此确立。宗教改革客观上符合建立民族国家的愿望,得到多数臣民的支持。亨利八世还大量没收寺院财产,把没收的土地投入市场拍卖。这也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之一。
16世纪,英国经济发展,文化亦兴。人文主义者莫尔,T.撰写《乌托邦》,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诗人E.斯宾塞初写田园诗,后写《仙后》,歌颂伊丽莎白一世时代。F.培根作为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创始人”,撰写《学问的推进》(1605)和《新工具》(1620),倡导归纳的和实验的新哲学。16世纪后半叶,英国文学中最繁荣的是戏剧。悲剧作家C.马洛是新剧的先驱,他盛年早逝,但留下可观的戏剧创作遗产。文学巨匠W.莎士比亚是英国最伟大的人文主义者、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留下许多不朽名着,对人类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近现代英国 近现代英国历史起始于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是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的时期。
资产阶级革命 1603年,伊丽莎白女王死后无嗣,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继承英国王位,称詹姆斯一世(1603~1625在位),开始斯图亚特王朝统治(1603~1649,1660~1714)。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前半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实力日益强大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越来越不能忍受封建王权的专制统治。但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无视这些变化,坚持“君权神授”,大力加强英国国教,迫害要求"纯洁"教会的清教徒,并出售工商业专卖权,恢复早已废弃的苛捐杂税,致使矛盾激化。1628年,议会反对派提出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权利请愿书》,国王遂解散议会,实行11年无议会统治。为筹集军费镇压苏格兰长老派(清教中的保守派)教徒起义,查理一世被迫于1640年4月召集议会,3周后又解散议会,史称此届议会为“短期议会”。同年11月,查理被迫第2次召集议会,这届议会一直存在到年,史称“长期议会”,是革命的领导中心。它的召开被认为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1641年11月,议会向国王提出《大抗议书》;翌年1月,国王企图逮捕议会反对派首领未逞,逃出首都,8月在诺丁汉向议会宣战。
第 1次内战初期,议会军节节失利。克伦威尔,O.率领的主要由信仰清教的自耕农和手工业者组成的一支骑兵队伍,1644年取得马斯顿大捷,扭转战局,被誉为“铁军”。1645年初,议会按照克伦威尔的要求改组军队,建立“新模范军”,新模范军在1645年6月纳斯比战役中击败王党军队。翌年,国王被俘,第1次内战以议会军胜利告终。内战期间,议会先后通过法令,没收王党分子土地,拍卖给资产阶级,废除地主对国王的封建义务,但农民一无所得。战争结束后,革命阵营内部长老派、独立派和平等派之间矛盾激化。1647年底,查理国王逃跑,1648年2月,王党势力乘机又挑起内战,在独立派、平等派联合打击下,王党势力复被击败,第2次内战结束,1648年12月,克伦威尔清除了议会中的长老派;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斩首(见彩图 查理一世被处死(1649) ),同年宣告建立一院制共和国。资产阶级共和国先后镇压平等派和掘土派,征服爱尔兰和苏格兰,打败荷兰和葡萄牙。1707年,苏格兰正式并入英国,英国从此亦称大不列颠。年4月,克伦威尔驱散残余议会,12月建立护国政府,实行军事独裁。
1660年2月,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尽管查理二世和詹姆斯二世(1685~1688在位)力图复辟旧秩序,但革命期间发生的社会经济变革已不可逆转。1679年,围绕王位继承问题议会分成辉格和托利两派,是为近代政党的起源。1688年6月,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二世国王老年得子。为阻止天主教信徒继承王位,辉格党和托利党联合行动,邀请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来英国即位,11月,威廉率舰队在英国登陆,推翻复辟王朝。1689年2月,威廉和妻子玛丽同时登位,威廉称三世(1689~1702在位);玛丽称二世(1689~1694在位)。这次政变史称“光荣革命”。光荣革命是地主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开始,它所宣布的《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扩大议会权力,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此后,英国议会君主制逐渐形成和发展,辉格和托列两党进行长期争权夺利的斗争。1714年,汉诺威王朝入主英国,辉格党取得长达60多年的政治优势。在沃波尔,R.任内,国王的主要谘询机构枢密院发展成内阁,内阁首脑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内阁对议会负责。沃波尔实际是英国第1任首相。
英国历届首相表
工业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本原始积累更加迅速。议会法令使圈地合法化,圈地规模迅速扩大,在广大被圈占土地上建立起资本主义农场或牧场,被剥夺生产资料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扩大。1689~1763年间,英法为争夺殖民地屡开战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英国政府在1793~1815年期间,积极组织并参加反法联盟。在整个18世纪,英国成为贩卖黑奴的国际中心。在国内,政府实行保护关税政策,高关税阻止外国商品输入,奖励本国工业品出口,以低税保护本国工商业发展。以上种种原始积累手段为工业生产的变革提供了前提。18世纪后半叶,在工业生产中出现并开始使用机器,这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变革首先发生在棉纺织业。1733年织机中开始采用飞梭,60~70年代纺纱机普遍采用;80年代,蒸汽机投入使用。随着蒸汽机采用范围的扩大,特别是机器制造业的出现,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到各部门。到19世纪30~40年代,各主要工业部门都采用机器,大机器生产在纺织业中已占主导地位。英国从农业国发展成工业国,工业革命至此基本完成。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面貌,西北地区兴起一批工业大城市,人口也向那里集中。19世纪中叶,英国已成为世界上第1个工业强国,工业革命造就了两个新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他们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成为英国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议会改革与宪章运动 随着工业革命的勃兴,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力量渐渐壮大。他们的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但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权利。18世纪60~70年代,围绕J.威尔克斯和《北不列颠人报》事件,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言人资产阶级激进主义者抨击国王的专横和议会的腐败,要求改革选举制度,取消“衰败选区”,扩大选举权,在议会中增添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的主张受到为乔治三世国王(1760~1820在位)所不信任的辉格党贵族的支持,辉格党人采取一些措施,进一步限制王权。18世纪末,在法国革命影响下,下层人民群众掀起争取改革的运动,他们希望获得参政权以改善自己的经济地位,并对后来的改革作出了重大贡献,1830年,在各阶层人民压力下,辉格党C.格雷政府提出议会改革法案,经过一年多的斗争,1832年6月,改革法案经议会两院通过、国王批准成为法律,1832年第1次议会改革法稍稍调整扩大了选举权,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政治权利,开始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
英国议会大厦
议会改革未给工人带来任何好处,他们为争取普选权进行新的斗争,宪章运动兴起。1838年,伦敦工人协会提出《人民宪章》,要求按民主原则改革议会。1840年成立全国宪章协会。1840、1842和1848年,宪章派在全国掀起3次群众性的向议会请愿运动,在请愿书上签名者达数百万人,但请愿书都被否决,运动被镇压。1848年以后,运动转入低潮,逐渐销声匿迹。宪章运动虽未成功,但为工人阶级留下了宝贵的斗争遗产。
19世纪下半叶 19世纪50~70年代,是英国自由贸易资本主义发展的鼎盛时期。其时正值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有“维多利亚时代”之称。这个时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其钢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一半以上,进出口贸易占世界总额的1/3以上,伦敦成为国际金融、贸易中心。1832年议会改革后,托利党和辉格党逐渐改造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政党——保守党和自由党,两党轮流执政。由于经济地位巩固,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也开放较多的民主自由。1858年取消对犹太人政治权利的限制。1867年和1884年进行了第2次、第3次议会改革,使城乡工人阶级上层获得选举权。1872年,议会开始实行秘密投票。资产阶级政府还改革教育制度、文官制度、司法制度和军队。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60年代初,在马克思,K.、恩格斯,F.帮助下,英国工人投身政治斗争,支持美国、波兰人民的斗争,参与创建第一国际,在国内开展争取普选权的斗争。1868年召开工会第 1次全国代表大会,要求政治权利。80~90年代,社会主义运动复兴,出现了社会民主联盟(1884)、费边社(1884)、独立工党(1893)等社会主义组织。工人运动中也出现新气象,广大非熟练工人纷纷组织起来,开展罢工斗争,号召工人队伍团结。1900年,工会和社会主义组织、政党的代表共同组成“工人代表委员会”,1906年委员会更名为“工党”。工党初建时只吸收团体会员,是各团体的选举联盟。1911年,成立英国社会党。
殖民扩张 英国的殖民地在19世纪猛烈扩张。1801年合并爱尔兰,英国的正式名称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对亚洲的侵略继续扩大。19世纪中叶,发动两次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参与镇压中国太平天国革命;镇压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强化对印度的统治。1876年,保守党迪斯累里,B.内阁为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使其成为印度女皇。此后英国又称为大英帝国(或英帝国)。此外,在伊朗、缅甸、南非、埃及、东非以及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也扩大侵略,还逐步对南美洲进行渗透,成为那里最大的投资者。1867年,加拿大成为英国第1个自治领。英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逐渐丧失工业垄断地位。后起的德国、美国逐步赶上并超过英国,导致相互间矛盾的空前激化。20世纪初,德国成为英国最危险的竞争对手。面对严峻的形势,英国政府积极扩充军备,尤其是海军。1908年,自由党政府决定对海军实行“双强标准”原则,即英国军舰吨位不能少于两个最强的海军大国军舰吨位的总和。阿斯奎斯,H.H.自由党内阁还进行了一些旨在改善劳动群众状况的改革,以安定后方。1914年,议会通过爱尔兰自治法案,后因大战爆发,自治法到1921年才付诸实施(见彩图 爱尔兰议员在英国议会下院拒绝以传统方式表决(1900) ),爱尔兰本部获得自治,成立爱尔兰自由邦,北部6个郡仍归英国。此后英国正式国名改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为对付德国,英国放弃19世纪奉行的“光辉孤立”外交政策,1907年以后,英、法、俄“三国协约”实际上已经形成。它同已经形成的德、奥、义“三国同盟(1882)”相对峙。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大战期间,英国派远征军到欧洲大陆,是西线战场主要参战国之一,1916年5月,英德海军为争夺海上霸权,在北海进行日德兰大海战。1917年,英国最终击败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维护了它的制海权。战争中英帝国参战人员阵亡总数达50万以上。大战初期,自由党联合保守党、工党组成联合内阁,1916年自由党人劳合.乔治,D.继任首相,组成5人集体内阁,总揽大权。为了争取群众、特别是妇女群众对战争的支持,1918年第4次改革议会选举法,实行全体成年男子和30岁以上妇女的普选权。1928年选举权扩大到全体成年妇女。1918年11月,大战以德国等同盟国的失败告终。
战后英国经济困难。1921年失业人口达到200万,矿工、铁路工人先后罢工,要求增加工资,缩短工时,恢复战争期间被削弱了的工会权利。1921年英国共产党成立。战后继续执政的劳合.乔治联合政府内部由于在内外政策上的分歧,1922年10月,保守党退出联合内阁,劳合.乔治辞职,A.B.劳遂组成清一色保守党内阁(1922~1923)。此后自由党再没有单独执掌过政权,它的地位逐步被工党取代,1923年12月,议会大选,保守党失败,1924年1月麦克唐纳,J.R.工党政府执政,同年11月让位给鲍德温,S.保守党内阁。1929年5月末,麦克唐纳又主持第2届工党内阁;1931年8月组成3党联合的国民内阁,仍由麦克唐纳任首相,直至1935年6月,在间断执政的10余年间,麦克唐纳工党政府恢复和发展经济,救济失业,改进社会福利设施,并实行惠特利住宅计划,以改善国民住宅条件,1924年工党政府承认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1929年又恢复被保守党人中断的同苏联的外交关系。
尽管如此,劳资之间的冲突仍很激烈。1925年,矿主向矿工提出降低工资,取消工资最低限额,以区域性工资合同取代全国性合同等,并威胁如果工人拒绝这些条件,矿主将实行同盟歇业。面对资本家的进攻,1926年5月4日,英国工人掀起震惊世界的全国总罢工。投入罢工的工人总计约50万,规模空前。总罢工持续到12日,工会大会总委员会宣布停止总罢工。煤矿工人则单独坚持斗争到11月。罢工在政府镇压和工会右翼首领妥协下失败。此后19年,总罢工被宣布为非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殖民帝国开始解体。殖民地纷纷要求独立,大战前已经取消自治的6个自治领要求完全独立,1926年帝国会议宣布自治领和宗主国享有平等的法律权利,但外交和军事仍受英国控制。1931年,议会公布《威斯敏斯特法》,规定英国议会的任何一项法律,未经自治领正式承认,在自治领概不适用。自治领颁布的法律则无须英国议会批准。此后,自治领开始取得同宗主国平等的权利。“英帝国”的称谓改成了“英联邦”。英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加剧。德义日法西斯在东西方燃起侵略战火。新的世界大战迫在眉睫,英国对法西斯姑息迁就,纵容侵略,1937年,张伯伦,A.N.出任英国首相后,更加变本加厉地推行绥靖政策。他改组国民内阁,扫除推行绥靖计划的障碍。1938年9月,他3次飞往德国会晤希特勒,A.,并于9月29日伙同希特勒签订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协定》。1939年 9月,德国进攻波兰,欧战爆发,英国对德宣战。1940年4月,希特勒的侵略矛头指向西方,绥靖政策破产,张伯伦被迫辞职,主张对德国采取强硬政策的丘吉尔,W.L.S.组成战时联合内阁(1940~1945),为保证举国上下团结对敌,政府实行战时各党派之间的“政治休战”和劳资之间的“工业休战”。丘吉尔上台后,立即组织敦刻尔克撤退,把国民经济纳入战时轨道,并迅速扩充军备。1940年7~9月在德国发动的“不列颠空战”中,英国空军有效地打击了敌人,1943年5月以前,英军的主要战场在北非;1943年9月英美军队在义大利南部登陆,迫使义大利投降;1944年6月英美军队在法国诺曼底登陆,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见彩图 丘吉尔,W.L.S.(后左1)在诺曼底视察(1944年7月) )
⑼ 英国战争故事:诺曼征服战争
英国封建化过程的完成 诺曼征服战争是11世纪中叶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同英国大封建主哈罗德为争夺英国 王位进而征服英国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既是诺曼人对外扩张的继续,又是西欧同英国 之间的又一次社会大融合。它以威廉的胜利而告终,对英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英国位于欧洲大陆西北岸外的大西洋中,由不列颠群岛组成。它悬置于欧洲大陆之 外,但是来自大陆的一次次外力的冲击,却把它纳入了欧洲社会的历史进程。公元前后, 恺撒统帅的罗马军团扬帆而至,不列颠开始纳入西方文明进程。
此后,来自欧洲大陆的一些日耳曼部落(总称为盎格鲁—撒克逊人)定居不列颠群 岛,开启了英国历史发展的新时期,即民族国家逐步形成和封建化时期。 公元8世纪以后,居住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波罗的海沿岸的诺曼人开始向外大举 扩张。787年,诺曼人首次侵入英国,800年前后侵入法国,随后又侵入爱尔兰。9世纪 中叶,诺曼人侵占英国东北部地区,并建立自己的王国。10世纪初,诺曼人首领罗隆侵 占法国部分领土,建立诺曼底公国(911年)。
1002年,英国国王埃塞尔雷德娶诺曼底公爵的妹妹埃玛为妻。1013年,丹麦国王斯 文(八字胡王)征服整个英国,埃塞尔雷德携妻儿仓皇逃往诺曼底。丹麦人的王国很快 衰落,克努特二世死后王位空悬。英格兰贵族推举流亡在诺曼底的爱德华王子为合法继 承人,并于1043年为其加冕。爱德华国王娶英格兰大贵族戈德温之女为妻,但他在朝中 重用诺曼人,遂使诺曼人的外来势力同以戈德温为代表的英国本土势力之间矛盾激化。
1051年,爱德华国王迫使戈德温全家出逃,并邀请诺曼底公爵威廉访问伦敦。次年,戈 德温父子纠集一支军队卷土重来,并得到英国民众的拥护。窘急之下,爱德华只好恢复 戈德温家族的权位。但获胜的戈德温却一病不起,长子哈罗德继承父亲的王位。英国本 土贵族势力虽然打败了外来势力,把诺曼权贵从宫中逐出,但不久又陷入了同诺曼底公 爵威廉之间的一场生死决斗。
威廉对英国王位的觊觎由来已久。1051年,他在访问伦敦时,就与表兄弟、英王爱 德华讨论过王位继承问题。爱德华无子,对威廉的要求没有提出异议。哈罗德也曾许诺 日后奉威廉为王。
爱德华国王于1066年1月病逝,临终前却让哈罗德为王位继承人,英国政治机构的 核心贤人会议也决定由哈罗德继承王位。不久,哈罗德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称王。这 对威廉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决定用武力夺取王位,征服英国,建立自己的王国。
为创造有利的形势,威廉派使节游说当时最有影响的封建领袖罗马教皇亚历山大二 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向他们控告哈罗德背信弃义,是一个篡位者和发伪誓 的人。教皇支持威廉的行为,还赐给他一面“圣旗”。亨利四世也表示帮助威廉夺回王 位。丹麦国王出于个人野心,也支持威廉。很快,威廉便拼凑出一个反对哈罗德的松散 联盟。为解除后顾之忧,他与东面的弗兰德人订立同盟,在西面征服了布列塔尼,在南 部占领了梅因。这一切为他入侵不列颠创造了有利条件。1066年春,他在里里波尼城召 开封建主会议,制定进攻英国的方案。
同威廉的积极活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哈罗德却无所作为,对威廉外交活动的战略 意义毫无觉察,这就在战争过程中使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被动局面。 就兵力对比来看,双方基本是势均力敌,各有所长,但哈罗德准备不足。诺曼底地 处欧洲大陆,进入封建社会早于英格兰。威廉是诺曼底最大的封建主,下有伯爵、主教、 骑士等诸多封建附庸,随时听候威廉的号令出征打仗。威廉纠集起一支6000多人的精锐 部队,渡海所需的500余艘船只也很快制造完毕。
哈罗德的有利之处是以逸待劳、内线作战。不利的是,由于封建化水平低,军事制 度相对落后,机动性差,再加上爱德华在位时,曾将英格兰的舰队解散,从而使哈罗德 缺少在海上打击威廉的力量,防御纵深大大缩小。
1066年8月初,威廉的进攻准备基本就绪,军队在第费斯河口集结待命。12日原本 准备向不列颠进发,但为恶劣气候所阻。非常凑巧的是,在威廉的大军被天气所阻的这 一个月内,英格兰发生了一场战争,这意想不到的插曲无疑是上天对威廉的恩赐。封建 主托斯蒂格为哈罗德夺走了自己的伯爵领地而起兵反叛,挪威国王哈拉尔德三世怀着个 人野心同托斯蒂格联手行动。他们曾兵临英格兰北部重镇约克城下,但终为哈罗德所败。
就在哈罗德获胜的次日,即9月27日午夜时分,威廉的远征军乘着凉爽的南风驶向 海峡对岸。28日早上9时未遇任何抵抗便在佩文西湾登陆。此时,英格兰东南沿海地区 门户大开,直到伦敦都无重兵防守,因为哈罗德正在约克庆祝自己的胜利。
10月1日,哈罗德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飞马赶回伦敦。 由于事发突然,哈罗德来不及大规模动员,手下兵力只有未获充分休整的5000余人 迎击威廉。
10月11日,哈罗德从伦敦出发,13日夜到达黑斯廷斯附近的一处高地宿营。威廉的 远征军此时也已赶到黑斯廷斯,双方在此遭遇。一场激战,也是威廉征服战争中决定性 的一战就这样开始了。
哈罗德选择威尔登山地的山背最高处作为统帅部所在地,将亲兵部署在峰顶两侧, 在中央构成坚固的防守,两翼则是民兵把守。持矛、斧的步兵,肩靠肩、盾靠盾构成严 密的方阵。威廉将军队分成左中右三路,每一路又分三个方阵,第一线是弓箭手,第二 线是重装步兵,第三线是骑兵。他亲自指挥中央的诺曼底战士,并在队前打起教皇赐予 的“圣旗”。
14日上午9时,号角齐鸣,战斗开始。诺曼人排成一线,沿山坡向山顶推进。当两 军接近时,诺曼弓箭手开始射箭,英格兰人凭借盾牌护身,用长矛、标枪、战斧向敌人 发起冲击。 英军居高临下,兵器锐利,给诺曼人严重杀伤。威廉左翼开始向山下败退,中央的 诺曼人也受到影响后退。在混乱之中,威廉坠马,但他马上恢复镇静,跃上另一匹马, 大声高呼: “请大家都看着我,我还活着!上帝会保佑我们胜利!”诺曼人停止败退,重整旗 鼓,在威廉指挥下,由骑兵在前,步兵随后,向英军发起第二次进攻。结果仍无法突破 对方密集的防线。此时,威廉改变战术,用佯败将敌人引开坚固有利的.阵地,诺曼人向 后退到谷底、上山,待敌人追击时,居高临下予以痛击。哈罗德没有识破这一计谋,追 击时损兵折将,实力受到削弱。威廉抓住这一战机发动最后反攻。哈罗德中箭身亡,英 军阵脚大乱,全线崩溃。黑斯廷斯战役以威廉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乘决战胜利的威势,威廉率军长驱直入,先后占领坎特伯雷、韦斯特汉姆、西尔、 吉尔福德等地,接着又横扫北部。 伦敦投降代表向威廉表示屈服,并奉他为国王。1066年圣诞节,威廉在威斯敏斯特 教堂被加冕为英国国王。
诺曼征服战争以威廉的胜利告终,从此开始了英国历史上的诺曼底王朝。威廉的胜 利,取决于他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他有明确的大战略,即以外交孤立哈 罗德; 有周密的战争计划,并能在决战中适时调整战术,使用计谋,出奇制胜。在对己不 利的地形上连续两次发动进攻,导致惨重伤亡,这表明威廉并无指挥天才。所幸的是, 他能临危不乱,在己方部队败退、险些“群龙无首”之际果断指挥,重整旗鼓。 反观哈罗德,他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没有战略头脑,如忽视争取有利的外部环境、 对处理突发事件缺乏远见、没能广泛动员民兵;没能把这场战争当作一场反抗外敌入侵 的民族自卫战争来对待;在战役指挥上,英勇果敢有余,用兵计谋不足,不能抓住战争 中的有利时机进行彻底的歼灭战。
诺曼征服是先进社会集团对落后社会集团的战争。威廉的胜利不仅把西欧大陆的封 建制度移植到英国,而且在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方面改变了英国的面貌,使英国 同西欧大陆更紧密地融为一体。
⑽ 诺曼征服对英国历史有什么影响
1066年1月5日,哈罗德继承了英格兰王位,他当时并没有想到,自己在位的时间只有9个月零9天,成为当时最“短命”的英国国王。
诺曼征服对英国的影响十分深远。就当时而言,诺曼征服标志着英国盎格鲁-萨克逊时代的正式结束,从此英格兰的宫廷中开始受到法国文化的影响儿转变,不仅在风俗礼仪上开始了法国传统,并且法语成为了贵族间最流行的语言。
此外,英国至此之后也在没有受到来自外族的入侵。不过从这个时候起,英国的政治外交与法国联系越来越紧密,甚至有的时候国王更加侧重法国。而这次继位也为之后的英法百年战争埋下了伏笔。威廉的征服使得英国迅速进入了封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