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1851年的英国为什么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英国工业革命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40年代基本完成。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不是偶然的,这是有深刻政治前提、社会经济前提和科学技术前提的。
兴起原因
①17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加速推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工业革命各种前提条件的迅速形成。
②资产阶级通过大规模地对外掠夺以及在国内实行的国债制度和消费税政策,积累了巨额财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所必须的货币资金;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
③工场手工业的蓬勃发展,培养了大批富有实践经验的熟练工人,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创造了条件;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成就,特别是牛顿的力学和数学,为机器的产生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④蓬勃发展的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增加了产量,但仍然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于是,一场生产手段的革命呼之欲出。
工业革命首先出现于工场手工业新兴的棉纺织业。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速度,棉纱顿时供不应求。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大幅度增加了棉纱产量。“珍妮纺纱机”的出现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此后,在棉纺织业中出现了骡机、水利织布机等机器。不久,在采煤、冶金等许多工业部门,也都陆续有了机器生产。
随着机器生产的增多,原有的动力如畜力、水力和风力等已经无法满足需要。在英国伯明翰,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得到迅速推广,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
随着工业生产中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操作,一种新型的生产组织形式——资产阶级工厂了。
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厂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国家。 [编辑本段]☆革命的扩展 欧洲其他国家虽然也有杰出能干的工人,也有具有发明精神的人,但这些国家缺乏发展机器工业所需要的资金、劳动力和市场,以及保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治、文化等条件。
在1789年,法国爆发了大革命,废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为资本主义工业化扫除了障碍。拿破仑当政后,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法国的工业革命(17世纪末18世纪初~19世纪中期)创造了条件。此后,德国、美国、日本等国也纷纷加入工业革命的行列,到19 世纪末,这些国家先后都完成了工业革命。 [编辑本段]☆革命的影响 使生产力大为提高,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促进了美、俄、德、意的革命、改革,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在工业社会中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19世纪30、40年代,工人运动兴起;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传播到各地,冲击着旧制度、旧思想;东方从属于西方,殖民侵略导致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工业革命前后的一些重要发明 时间 发明人 发明
1712年 英国人汤姆斯·牛考门获得了稍加改进的蒸汽机的专利权
1765年 詹姆士·哈格里夫斯 珍妮纺纱机
1778年 约瑟夫·勃拉姆 抽水马桶
1796年 塞尼菲尔德 平版印刷术
1797年 亨利·莫兹莱 螺丝切削机床
1802年 詹姆斯·瓦特 改进了牛考门蒸汽机,现代蒸汽机成型
1807年 富尔顿 蒸汽轮船
1812年 特列维雪克 科尔尼锅炉
1814年 史蒂芬森 蒸汽机车
1815年 汉·戴维 矿工灯
1844年 威廉·费阿柏恩 兰开夏锅炉
工业革命对社会的改造作用
工业革命对社会的改造作用,常常超过了政治革命,只是在形式上不似政治革命那样出现强烈的冲击波和引起局势的大动荡。生产力的超乎人们意料的大发展,工厂制取代手工工场的巨变,展现出资本主义社会机制的一种新的而貌,带动着整个社会快速地演变。几十年下来,就使得以农业与乡村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变成了以工业与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大规模地改变着人的生活和国家的经济地理状况。新城市的兴起,旧城市的改观,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的大趋势,国家向城市化社会迈进的走向,工业产值远远超过农业产值的现象,如此等等,都使得身处其境的普通人和当政者大为惊讶,有悲有喜,但却只能去适应,决计无法阻拦。
这种全面深刻的社会变化,说到底就是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表现,后者比前者更加显露出创造与进取的精神,奋力竞争的意识,更具有挑战性。它以不可逆转的气势,改变着人们的传统习俗、价值取向,乃至择业的标准。在这个社会转折的进程中,伴随着严重的剥削与压榨,“几家欢乐几家愁”的状况甚为鲜明。于是,社会结构、阶级结构都发生了变化,组合成一些新的社会利益群体。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形成。
工业资产阶级比起工场手工业时期由商人组成的资产阶级,有着更强的进取精神和在自由竞争中求发展的意识。它以使用机器的产业为依托而取得的成就,也远非旧日的资产者所能比拟。工业对农业的改造能力,吸收自由劳动力的容量,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都使资本主义在世界历史的潮流中扮演了主角,迅速改变着资本主义与前资本主义力量的对比。19世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和改革风起云涌,席卷全球,到世纪中叶就初步形成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正是这种历史巨变的体现。封建的和封建以前的社会制度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只能让位给资本主义。
无产阶级即产业工人的队伍,是又一个全新的社会利益群体。它与过去的手工工场工人不同,没有小块土地,没有传统的生产工具,也不带任何的宗法色彩,是纯然的雇佣劳动者。使用机器生产的劳动条件和由机器联结的集中劳动环境,使他们具有了集中、团结、纪律性强的特点。为时不久,他们就逐渐意识到了自己这个群体是同命运和具有共同愿望与要求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阶级意识,知道自己属于同一个群体。后来经过科学理论的引导,才会体会到阶级觉悟的概念。当然这只是那些先进的工人。工人作为一个社会群体起来斗争,争取自己的利益和社会地位,从而形成为一股历史潮流,为世界历史增添了新的内容。正是这股潮流推动了意识形态领域中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逐步结合,这股潮流也日益壮大起来,成为19世纪并行交错的历史大潮之一。
两大社会阶级的形成和发展,机器工业对手工业的排挤,使以往的中等阶级发生了分化和改组。所谓中等阶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小资产阶级,包括小企业主、小店东、手工工匠、商贩等等。他们中的少部分,在机器大工业的排挤下遭到破产,大量被迫受雇于工厂,成为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多数人则还继续存在,但是有不少人感到岌岌可危,面临破产的威胁,更多的人虽还没有面临危机,但瞻望前景也颇感担忧。因而也形成为另一个社会利益群体,渴望在社会巨变中求得一席之地,竭力为维护和提高社会地位而斗争。19世纪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流派为数众多,其根源就在于此。其中,无政府主义倾向大抵上反映的是破产者的情绪;而极力宣传保留小私有制的学说,则常是小资产阶级忧心忡忡地体现。小资产阶级热衷于参加民主运动,也是出于争取提高社会地位的愿望。 [编辑本段]☆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为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以英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商品市场,强占原料产地,倾销工业品,将亚、非、拉广大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体系。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而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资本主义国家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影响:
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且程度进一步加深。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中国长期贫困落后。
2.中国人民英勇抗争
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人民不断抗争,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
3.中国新思想萌发
魏源、林则徐等开明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4.中国近代化起步
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中国近代工业、科技、教育起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编辑本段]☆革命的启示 发展经济必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的共同富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② 英国为什么是发达国家
其实原因很简单,主要有三点。
第一,人种的变化。
英国是近代工业革命最早的国家,也是现代商业社会的缔造者,所以这种文化刻入了英国人的心中。而我们看到,英国统治下真正发达的国家,如加拿大等,其实人口上,基本上都是英国人近代移民的后裔,也就是英国人。这一点可以说是基础,同样都是英国人,发展能差到哪里去?
第二,殖民方式不同。
英国近代抢占殖民地,其实为的不是开疆拓土,而是经济利益,发展贸易。也就是打开市场,然后相互贸易,倾销英国的商品,然后赚钱,进一步刺激经济。当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也就是这个路子。
所以,英国的统治方式,使得殖民地要有利可图,最基础的就是先要发展当地的经济,这样才有能力通商,有能力购买英国产品。因此这种统治方式下,英国殖民地基本快速建立商业体系,快速进行工业发展,自然越来越发达。
第三,文化制度的建立。
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先进的政治制度上的,这是基础。而英国人占领殖民地,直接打破其原有的政治结构,建立英国似的民主制度。这一点给殖民地带来了制度的跨越式进步,为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使得经济能够快速解放。
③ 英国为什么率先完成工业化
英国工业化处于世界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当时的英国以世界主要列强的角色活跃于国际舞台。早在16- - - 18世纪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英国的对外商战和殖民扩张就为其创造了国外市场和货币资本。可以说,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殖民地的赤裸裸的掠夺。英国与欧美其他国家相比,资本原始积累迅速,工业化起步早,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内处于世界贸易和世界工业的领先和垄断地位,成为包括欧美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工业品的主要供应者。因此,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始终处于有利的国际环境之中,在殖民地掠夺财富和占领市场,并在世界范围内赚取市场垄断利润。
④ 英国的工业革命为什么能够这么顺利
家庭工厂化 编辑
殖民地掠夺与奴隶贸易,给英国带来了巨量的外地资源,为工业革命做好了准备。从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英国继续了近三个世纪的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批廉价的劳动力。并且,英国过去是以国王名义借债,来弥补宫廷财政运转的不足。1694年,英格兰国家银行的成立,标志着由国王债务制度过渡到国家债务制度,这从另一条渠道为工业革命积累了资金。
英国政府大力开拓海外殖民地,积极实行保护关税制度,为本国工商业寻找海外市场。与此同时,还把从各个渠道聚敛来的财富,绝大部分都用作生产性投资,以转换为再生产的资本。而法国却把资金都用来维持费用浩大的军队和宫廷享乐,西班牙更是把海外贸易盘剥来的巨额财富,用来购买国外廉价的商品,结果冲击了本国的市场。
1800年英国纺织厂
工业革命是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就是手工工场向大机器工厂的一个飞跃。这个飞跃之所以能够实现,与手工工场的高度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工场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是工业革命不可缺少的技术前提。此外,英国为追求更多的利润,还以满腔的热情来关注生产的发展,从而刺激了机器的发明和新科学技术的使用。
早在十五世纪,英国半农半工的农村家庭手工业就非常普遍,最初主要是毛纺织业。这种家庭的毛纺织手工业,后来随着农民的贫富分化,而发生了改变。很多家庭手工业者变成了为商人进行原料加工的雇佣劳动者。于是,呢绒商人们逐渐把单独的家庭手工业联系起来,便形成了毛纺织业的手工工场。这种手工工场有分散的和集中的两种形式。
在十六世纪时,分散的手工工场占主要地位。随着圈地运动而使丧失土地的农民日益增多,由大商人所创办的集中的手工工场便逐渐发展起来,达到了雇佣一千名以上工人的规模。到十七世纪时,雇佣几百名工人的手工工场已经非常普遍了。这些手工工场并不限于毛纺织业,在采矿、冶金、制盐、造纸、玻璃、制硝、啤酒等部门,都建立起很大的手工工场。
英国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为技术上的巨大进步。英国手工工场在生产技术方面的进步,与欧洲大陆上的大量工匠迁居英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世纪末期,法国与尼德兰等国在手工业技术方面,特别是丝织业技术方面,都比英国进步,拥有很多技术熟练的工匠。但是不断发生宗教战争,迫使许多信奉新教的熟练工匠逃亡到英国避难。
尼德兰人才的流入 编辑
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西班牙镇压尼德兰革命时,也有大批尼德兰工匠逃往英国,从此以后就在英国东部地区定居下来。当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允许这些工匠定居下来,条件是每一户外来工匠必须负责培养一名英国学徒。这些技术熟练的工匠涌入英国后,对于改良和革新英国的手工业技术,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并且使英国新建了一些过去没有过的工业部门。英国的染织业、制糖业、陶瓷业的发达,就是同尼德兰工匠的贡献分不开的。
在十七世纪以后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各种工业部门中,棉纺织业发展得尤其迅速。十八世纪初,运到英国加工的棉花只有一百万磅,但是,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资本家为了追求越来越多的利润,除了增加工人以扩大生产规模外,迫切希望改革生产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纺织业崛起 编辑
1733年,机械师约翰·凯伊发明飞梭。凯伊发明飞梭以后,一个织布工人可以做过去两个工人的工作,使效率提高了一倍。后来, 凯伊的儿子又加以改进,发明了上下自动的杼箱,使用起来更为方便,织布能力更为提高。由于织布效率提高,出现了极其严重的纱荒。
由于棉纱供应不足,出现了纺与织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很长时间没有得到解决,有些棉布工厂因缺纱而停产。棉纱价格猛烈上涨,接着纺纱工人的工资也提高了。这种情况,对于追逐利润的资本家来说,是不能忍受的。为了解决棉纱不足的问题,政府也采取了各种措施。1761年,英国“艺术与工业奖励协会”两次悬赏,征求新式纺纱机的发明。
1764年,兰开夏郡内的詹姆士·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是棉纺织技术上一个巨大的飞跃,使棉纱的产量迅速提高,引起了纺织业的一系列变化,并且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因为棉纱生产成本的减少,也就使布匹的价格随之降低,从而使布匹的需求量增大,这样就需要更多的织布工人。
由于织工工资跟着棉布需求量的增长而提高,就使得原来兼营农业的织工逐渐抛弃农业,成为专靠工资收入的工薪阶层。同时,珍妮机的使用排挤了旧式纺车,使那些买不起珍妮机的原来从事家庭手工业的纺工也放弃农业,到拥有珍妮机的人那里去工作,从而成为雇佣工人。纺工和织工放弃的土地就为农业资本家所收买,小自耕农无力与资本主义大农场竞争,他们逐渐受到排挤而破产之后,也就沦落为农业或者工业中的无产者了。
机械化工厂 编辑
1806年煤粉内燃机专利书
1775理查·阿克莱特水力纺纱机仿制品
珍妮纺纱机虽然大大提高了棉纱产量,但纺出的纱不结实,细而易断。由于珍妮机带动的沙锭日益增多,却需要手工来摇转纺轮,这样就使人力越来越难以胜任。于是,便需要在质量和动力方面加以改进。1769年,钟表匠理查·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这种机器用水力推动,机器上安装着许多滚轴,旋转很快,纺出的纱质地坚韧。
由于水力纺纱机体积大,又必须设置在可以利用水力的地方,因此,它就不能像旧式纺车或珍妮机那样安装在家庭内,而必须建立厂房,集中工人进行生产。这样,就为工厂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1771年,理查·阿克莱特建立了第一个棉纺厂,成为最早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主。水力纺纱机纺出的纱线虽然结实,但是很粗糙。因此,还需要继续进行技术革新,以提高棉纱的质量。
1779年,工人赛米尔·克隆普顿发明了骡机。骡机综合珍妮纺纱机与水力纺纱机的优点,纺出来的棉纱既结实又精细。此外,还提高了纺纱的效率,最初,骡机带动二三十个纱锭,后来随着机器的改进逐渐增加,到十八世纪末,已经有了能够带动四百个纱锭的纺纱机了。自从骡机发明与广泛应用以后,集中从事生产的纺纱工厂迅速增加起来。
棉纱产量的大幅度增加,把织布抛到了后面,于是,纺与织之间又出现新的脱节现象。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改良织布机。1785年,牧师埃德门特·卡特莱特发明了用水力推动的织布机。但是,这种机器非常呆笨,销路不广。后来,经过拉德克利夫、霍洛克斯等人的改进,这种织布机才日益完善,逐渐推广应用。
1803年,拉德克利夫还发明了一种整布机,霍洛克斯又发明铁制的织布机器。经过改进的自动织布机,比手工织布提高了四十倍的效率。棉纺织业机器的使用又引发了其他行业的连锁反应,不久在采煤、冶金等许多工业部门,都陆续有了机器生产。随着越来越多的工业部门实现了机械化,一个新的课题又摆在人们面前,这就是动力问题。
水烧热了之后就膨胀为水蒸汽。事实上,这个道理人们在很早就知道了。约在公元前二世纪末,亚历山大里亚的赫罗,就认识到蒸汽的动力作用。在他的着作中,记载了他曾经制造过一种利用水蒸汽旋转的玩具。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尝试过设计一种利用蒸汽开动大炮的图纸。然而,为了工业的目的把蒸汽用来作为动力的试验,则是从近代才开始的。[1]
蒸汽机现世 编辑
英国18世纪蒸汽机工厂仿制品
1890年铁工厂油画
法国物理学家尼斯·帕旁称得上是第一个蒸汽力的实验者,他于1680年在英国试验成功第一台可以把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的蒸汽泵。但是,帕旁的发明并没有实际用于工业上。1698年,英国人托玛斯·塞维利发明了利用蒸汽力而制成的抽水机,但是不够坚固,经受不住大量蒸汽的压力,常常破裂。1705年,铁匠托马斯·纽科门在塞维利抽水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制造出了第一台真正可用作动力的蒸汽抽水机。瓦特在格拉斯哥大学担任制造和修理自然科学仪器的工作时,注意到纽科门式蒸汽机之所以浪费很多热量和时间,是因为汽缸里既要产生蒸汽,又要注入冷水。1765年春,瓦特终于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安上一个隔离式冷凝器装置后,蒸汽不是在汽缸内冷却凝固,而是让蒸汽通过一个阀门,进入一个单独保持冷却的冷凝器,这样就不需要降低汽缸的温度,真空也能够不断产生。
1769年,瓦特制成第一台蒸汽机。这一年,瓦特以发明分离冷凝器,获得他在革新纽可门蒸汽机过程中的第一个专利。但这种蒸汽机仍无法克服纽可门蒸汽机只作往返运动的缺点,不能使蒸汽机变成能带动各种工作机的原动机。1781年,瓦特研制出一套齿轮联动装置,可以将活塞的往返直线运动,转变为轮轴的旋转运动,他因此获得了第二个专利。接着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率,增大蒸汽机的动力,瓦特对汽缸本身进行了分析与研究。1782年,瓦特试制出一种带有双向装置的新汽缸,把原来的单向汽缸组装成双向汽缸,并首次把引入汽缸的蒸汽,由低压蒸汽改为高压蒸汽,他也因此取得第三个专利。
1784年,经过再次改进的蒸汽机,不仅能够适用于各种机械运动,而且还增加了一种自动调节蒸汽机速率的装置。1785年,一个使用瓦特蒸汽机的纺纱厂建成。很快,蒸汽机在棉纺织业、毛纺织业、采矿业、冶金业、造纸业、印刷业、陶瓷业等工业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瓦特蒸汽机的问世,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从此以后,只要有煤作为燃料,就可以开动蒸汽机。并且,工厂也是根据需要建立起来,而不再受河流水力的限制。马克思说:“瓦特的伟大天才表现在1784年4月他所取得的专利的说明书中,他没有把自己的蒸汽机说成是一种用于特殊目的的发明,而是把它说成是大工业普遍应用的发动机。”[2]
蒸汽机的发明使机械化生产冲破自然条件的限制,是人类社会进入机械化时代的标志,从而大大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蒸汽机的广泛利用,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促使工业革命开展起来。英国到处建立起大工厂,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以此为标志,历史跨入一个新的时代,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蒸汽时代。
煤矿业崛起 编辑
1814年描述用煤发动火车和机械;又用火车和机械开采更多煤的油画
煤炭可以说是近代工业的食粮,如果没有煤,就没有大机器工业的发展,也就没有工业革命。正因为英国的煤炭储藏量非常丰富,所以才支撑着英国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在中世纪,由于烧煤使空气污染,封建统治者严厉禁止采煤。然而,由于工业革命的兴起,英国对于煤炭的需求扩大,煤炭工业迅速发展。1846年,英国煤炭年产量已经达到四千四百万吨,成为欧洲乃至全世界第一大产煤国。
随着工业生产中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操作,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为了更好地进行生产管理,提高效率,资本家开始建造厂房,安置机器,雇用工人集中生产,这样,一种新兴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了。工厂成为工业化生产的最主要组织形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用机器制造机器的机器制造业也建立起来,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机器的广泛使用,根本改变了工业的技术面貌,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工业革命造成的生产力大发展,使英国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⑤ 英国为什么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大国英国人为什么能在海洋上称霸
简单来说以下:英国为什么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大国?政治前提,英国率先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确保了社会的稳定
劳动力方面,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沦为雇佣工人
资本积累方面,对外的殖民扩张、掠夺,英国迅速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
市场条件,号称日不落帝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拥有了广阔的原料供应地,以及商品销售市场
技术条件,英国工场手工业发达,并且日益发展,为工业革命积累了技术基础 英国人为什么能在海洋上称霸?海洋对于英国来说意义重大 英国是一个岛国 本土很小 所以它不得不极力发展海洋业来取得更大的利益 在很久以前英国就对海洋有着很大的控制 当时英国皇家更是鼓励海盗的行为 正因为海洋的得失关系到英国的核心利益,所以英国在工业时代一直控制着海上的霸权 反观其他与英国争霸海洋的国家:法国当时的重心是谋求欧洲本土的霸权而不是海外殖民地。 西班牙当时无敌舰队已经衰落 荷兰国小民弱,商船多余战舰,所以在与英国决战时甚至征调了大量商船来凑数。
⑥ 英国发展工业有利的地理条件有哪些
有河流流经城市、平原地形、地势平坦、矿产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交通便利、水源丰富、地形平坦、工农业基础好有利于工业发展。
英国西北部多低山高原,东南部为平原泰晤士河是国内最大的河流。塞文河是英国最长的河流,河长338公里,发源于威尔士中部河道呈半圆形,流经英格兰中西部,注入布里斯托海峡。
(6)英国工农业为什么发达扩展阅读
英国主要工业有:采矿、冶金、化工、机械、电子、电子仪器、汽车、航空、食品、饮料、烟草、轻纺、造纸、印刷、出版、建筑等。
生物制药、航空和国防是英工业研发的重点,也是英最具创新力和竞争力的行业。同许多发达国家一样,随着服务业的不断发展,英制造业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萎缩,80年代和90年代初两次经济衰退加剧了这一态势。
英制造业中纺织业最不景气,但电子和光学设备、人造纤维和化工产品,特别是制药行业仍保持雄厚实力。
⑦ 英国成为世界上工业发展最早的国家的主要原因
英国是世界上资本主义工业化最早的国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煤,铁资源曾对英国工业的早期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伯明翰和设菲尔德的钢铁工业和机械制造工业,曼彻斯特的纺织工业,格拉斯哥的造船工业等,都曾闻名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航空、电子、汽车等工业在伦敦和伯明翰兴起。近十多年来,苏格兰沿岸发展了以阿伯丁为主要中心的石油工业。北海油田的开采和石油工业,使第二次大战后英国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新的生机。
工业革命前后的一些重要发明 时间 发明人 发明
1712年 英国人汤姆斯·牛考门获得了稍加改进的蒸汽机的专利权
1764年 詹姆斯·哈格里夫斯 珍妮纺纱机
1778年 约瑟夫·勃拉姆 抽水马桶
1796年 塞尼菲尔德 平版印刷术
1797年 亨利·莫兹莱 螺丝切削机床
1781年 詹姆斯·瓦特 改进了牛考门蒸汽机,现代蒸汽机成型
1807年 富尔顿 造出用蒸汽机做动力的轮船
1812年 特列维雪克 科尔尼锅炉
1815年 汉·戴维 矿工灯
1825年 史蒂芬孙 发明的蒸汽火车试车成功
1844年 成廉·费阿柏恩 兰开夏锅炉
英国首都伦敦,位于英格兰东南部太晤士河下游两岸,人口700多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是英国政治、金融、工业、贸易和交通中心,也是英国第一大港。
利物浦是英国第二大商港,输出量居英国首位,输入量仅次于伦敦。
⑧ 英国的经济为什么那么发达
2战前,英国是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拥有日不落帝国的美誉,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美国都曾是它的殖民地,现在还有很多英联邦国家,虽然英国在2战后走下坡路,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英国毕竟还是2战的战胜国,有雄厚的工业基础,而且还是人口较少的岛国,经济当然排在世界前列
⑨ 英国的农业非常发达吗
英国的东南部为平原,土地肥沃,适于耕种,北部和西部多山地和丘陵,北爱尔兰大部分为高地,全境河流密布。泰晤士河(346公里)是英国最重要的河流,它自西向东经伦敦平原注入北海,水位稳定,终年不冻
英国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纬度较高,但全年气候温和,年均降雨量1100毫米。冬季温暖,夏季凉爽,季节温差变化很小。英国的耕地面积为608万公顷
所以英国发展农业是很好的,特别是温带海洋气候的牧场,产出质量好的奶牛与牛奶
但是近年来,英国农业一直处于下滑状态。2001年农业面临最主要的问题是爆发了口蹄疫。2000年农业收入水平仍很低,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欧元相对于英镑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