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五百多万军队的大英帝国为什么允许最大的殖民地印度独立
1945年,德国和日本先后投降。截止那个时候,英国军队的总兵力超过了510万。但是这个数字包括了各个殖民地的军队,并不全都是英军。既然战争已经结束了,印度希望英国兑现自己的承诺。此时丘吉尔准备反悔,印度对于英国太重要,他不惜违背自己的承诺。但面对印度负责的局势,英国想维持在印度的独立,需要大量的军队。经过二战的消耗,英国的国力遭到严重削弱。英国已经无力维持庞大的军队,战争刚刚结束,英国就开始大裁军。此时的英国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不想放弃印度,另一方面有无力阻止。截止这样的情况下,艾德礼取代丘吉尔成为了新任首相。艾德礼是工党领袖,主张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在对外问题上主张战略收缩。艾德礼同意印度独立,并且派遣蒙巴顿前往印度负责此事。印度的独立已成定局,英国人根本无力阻止。
2. 英国为什么1931年直接放弃一些殖民地让他们独立
1926年,伦敦帝国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决议,被称为《巴尔福宣言》,宣称英国和各自治领都是英帝国内的自治共同体,地位平等,在它们的内政和外交事务各方面互不从属,共同效忠英王,在英联邦中它们是自愿联合的成员。说白了这个决议就是给自己自治领完全独立的权利。1931年12月11日,这个决议获得议会通过,成为威斯敏斯特法案,正式确立英国和各自治领的关系。这个决议通过之后,英国的殖民地中有四个成为独立国家,这四个地区是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
3. 为什么一战后英国殖民地掀起了广泛的民族独立运动
保持对殖民地的控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一战过后英国的综合国力被大大削弱了,英国对自己的各个殖民地的控制力度减弱了,各个殖民地开始争取民族独立运动。当殖民地获取的收益不足以支付向殖民地投入的大量资源的时候,英国明智的选择就是放弃殖民地,允许他们自由独立。希望可以帮到您,望采纳
4. 英国殖民美洲,都是英国人,那后来在美洲的英国殖民者为什么又要独立啊
本质原因是双方文化差异增大以及殖民地对于自身权利的要求。殖民地抗议本土的税收政策,因为他们并不能得到和本土英国人一样的政治权利,在国际贸易和外交格局中处处必须以本土为优先。
5. "在二战后,为何西方国家""甘愿""让殖民地纷纷独立"
二战之后的世界格局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比如许多曾经是殖民地的国家开始了自己的独立进程,但是出人意料的是欧洲那些国家并没有对这些殖民地进行阻挠,甚至有的国家还对自己的殖民地的独立进行进行了支持。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其实非常简单。首先欧洲国家在经历过二战之后,整个欧洲国家的经济遭到了非常大的破坏,所以也没有太多经济和资源去管理这些殖民地。其次就是世界已经走向了一个和平的大方向,这种大方向让欧洲各国人民开始反对战争。最后就是于其组织殖民地的独立,还不如对殖民地进行支持,毕竟如果支持殖民进程的话,还可以在其独立之后,打好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
最后就是于其组织殖民地的独立,还不如对殖民地进行支持,毕竟如果支持殖民进程的话,还可以在其独立之后,打好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话,实际上殖民地还是可以为欧洲各个国家提供了利益的。只不过利益少了许多。
6. 为何英国 法国 葡萄牙 西班牙等国殖民地大规模独立
一共有两次殖民地独立的大潮。
一次是1810-1826年的拉丁美洲独立,反抗的是西班牙、葡萄牙,时值美国独立成功,拉美人民深受鼓舞,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盛行,殖民政府无暇顾及殖民地,拉美各国爆发了连锁式的独立运动。
另一次是二战后,昔日作为宗主国的欧洲资本主义强国深受重创,民主、自由、独立思想深入人心,殖民地人民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和受到的种种不公正待遇等都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独立创造了机会。
7. 英国统治很多殖民地请问为什么同意给殖民地独立而不打呢还有请简单说下怎样算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怎么说呢,以前殖民地闹独立,英国二话不说过去就是揍,比如美国独立战争和二次独立战争。
但是随着一战二战的结束,英国的国力大不如前,连和阿根廷这种发展中国家开打,也是因为阿根廷自己不靠谱,才打了个伤亡比1:1.7。渐渐地,英国对海外殖民地的控制能力已经减至最低,比如印度,就发生了皇家海军起义事件。迫于形势,英国只能让自己无力控制的殖民地独立,这样还能留下点面子,比如大洋洲很多国家的国旗还有四分之一是米字旗,语言文化也是英国遗留的。毕竟万一要是真靠战争来解决,那只怕英国的国力连联合国五常的席位都维持不住了。
至于说独立的国家,有自己的立法、司法、行政权,领土主权完整,应该就算是独立国家了。
8. 为什么二战后大部分殖民地都独立了
1、因为主要的殖民国家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在二战中都受到了极大的削弱,战后实在无力继续统治殖民地,所以殖民地通过解放战争纷纷独立了。
2、由于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在二战中受重创,亚非地区的殖民地人民发起了殖民地解放运动。
3、印度的独立给了大英帝国致命一击,越南,埃及都取得了对帝国主义战争的胜利,中东,非洲先后独立数十个国家,最终导致由西方地理大发现后在全球形成的殖民地体系彻底瓦解。
4、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其进步意义,因此有利于民族独立和民族发展;
5、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击了老牌殖民主义国家的势力,比如英国、法国等国家。为这些国家的殖民地的独立创造了条件;
6、老牌殖民主义国家为了顺利完成战争,安抚殖民地人民,答应战争结束后也许殖民地独立,如英国便答应印度二战结束后也许印度独立;
7、受二战后独立国家的的孤立,因此部分小的国家也纷纷独立;
9. 为啥从1920年起,英国就开始考虑让殖民地自主而不永远保持现状.
简单说,就是一战给英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大大降低了它对殖民地的统驭能力。
从1920年爱尔兰独立并引发爱尔兰内战,英帝国就开始考虑如何和平的退出殖民地并于1923年通过了“非殖民化”的维斯敏斯特法案。
英国皇室和英国内阁,近八十年来,尊严和从容的出席了一场接一场的政权交接仪式和殖民地国家独立仪式,宗主国为殖民地作了新独立国家的助产护士。 中国人记忆尤深的恐怕是1997年7月1日的香港回归仪式,在噙着泪花、品味着国家强盛、洗却鸦片战争以来耻辱的国人脑海中,可曾理解英国人在回归仪式上扮演退出者、失败者的认认真真?
殖民地后遗症 二战之后,随着联合国的建立和美国反殖民主义的外交策略,除了冷战产生东西方阵营之外,世界新秩序为西方大国“退出殖民地”提供了国际秩序的保证,也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英法帝国开始逐渐退缩到本土;可是基于之前的殖民地政策和退出的主被动区别,前法属殖民地在近五十年来,产生了数倍于英属殖民地的人道和政治危机,埃塞额比亚、苏丹、越南、柬埔寨、中非,一个个从灾难或内战新闻中熟悉的名字,都是前法属殖民地。
在世界新秩序下,由英语国家主导的现代文明,已经将丛林时代“大国欺负小国”的国家间关系,进化到了无论大小国家,都能享有应有的政治权利和国防协作,且因宪政民主制度而形成的各个国家政府之间,也基本不会出现严重的国家间战争可能。 遍布欧洲的多个小国,如瑞士、挪威,和微型小国,如卢森堡、列支敦士登,其国民富裕程度和生活安定指数,往往居全球之首,而这,正是人类之所以结成社会或国家的真正意义。
19世纪是大英帝国的全盛时期,1914年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国,自称“日不落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衰败。英国于1920年设立北爱兰郡,并于1921年至1922年允许爱尔兰南部脱离其统治,成立独立国家。1931年颁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认其自治领在内政、外交上独立自主,大英帝国殖民体系从此动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经济实力大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随着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继独立,到60年代,英帝国殖民体系瓦解。1973年1月加入欧共体。
还有一些资料可供参考
虽然英国赢得了战争,并从战争中获得了新的殖民地,战争的巨大开销使得英国无法继续承担维系一个帝国所需要的庞大财政支出。英国有数百万人死亡,无数资产被毁,其结果是债台高筑、资本市场的混乱以及在海外殖民地英国籍官员人数的缺乏。与此同时,民族主义情绪在新老殖民地都在高涨,而帝国的参战以及非白人士兵在战争中所感受到的强烈的种族歧视都更加助长了这种民族主义情绪。
1920年代是自治领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虽然自治领在一战爆发时还无权选择是否参战,1919年结束一战的《凡尔赛条约》,却是由英国和其自治领分别签署的。1922年自治领不再愿意支持英国对土耳其的军事行动,迫使英国寻求一个和平的妥协方案。
自治领的完全独立经由1926年的《贝尔福宣言》和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案》得到最终确立:所有自治领取得与英国的同等地位,英国的立法机构不再有权干涉自治领内部事务,自治领也将享有自主外交政策的自由。1907年在殖民部内设立的一个主管自治领事务的部门也在1925年从殖民部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的自治领部,并在1930年拥有了首位部门大臣。
加拿大在1923年成为第一个独自签署外交条约的自治领,并在1928年迎来了首位英国驻渥太华高级专员,从而结束了加拿大总督原先即是加拿大国家元首、又是英国驻加拿大代表的矛盾地位。1927年加拿大向华盛顿派遣了第一位永久性的外交官;1940年澳大利亚也派出了首位驻外大使。
爱尔兰自由邦在一场反抗英国统治的血腥战争后于1921年取得了自治领地位;1937年爱尔兰与英国断绝了正式的宪法关系,并在1949年正式成为完全独立于英联邦之外的爱尔兰共和国。原本就独立、直到1922年才被英国掌控的埃及也在1936年断绝了与英国在宪法上的特殊关系(虽然直到1956年英国才从埃及撤军)。在1922年成为英国保护国的伊拉克也在10年之后的1932年完全独立。
20世纪初被殖民地区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已经开始挑战殖民宗主国的统治地位。同时,宗主国又开始越来越关心本土和周边国家的事务,特别是在二战以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印度是第一个抓住这个历史机遇的国家,之后亚洲和非洲的许多殖民地也纷纷效法。英国虽然在开始时试图抵抗这种势头,但都落得灾难性的下场,最终只得接受这一新的形势,并将旧日的大英帝国转变为今日的英联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英国民不聊生,而它的前盟友们却又不愿继续支持殖民主义。1947年的经济危机迫使克莱门特·艾德礼的工党政府放弃继续维护英国作为世界一流强国的野心,而被迫接受美国的崛起。英国也必须处理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关系,但英欧之间扭曲的关系至今没有完全解决。
1939年9月英国对德国的宣战只代表了它自己和澳大利亚(当时澳大利亚还未正式接受《威斯敏斯特法案》),而除了爱尔兰(该国在一年前要求英国军队离开其国土,并选择在战争中保持中立)以外其他的自治领则都分别对德宣战。
二战最终摧毁了英国原本就已经开始减弱的经济与财政领导能力,并突显了自治领与美国在军事上对英国进行协助的必要性。1942年澳大利亚总理约翰·科丁(John Curtin)史无前例地下令将驻扎在英属缅甸的澳大利亚士兵调回澳大利亚参加保卫澳大利亚的战斗,明确地向英国表明,英国再也无法要求自治领政府以牺牲本国利益来维护英国的战略利益。
战争结束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于1951年加入了美国主导的澳新美地区安全条约,使得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在太平洋地区新的军事主导力量。而英国本身也从1961年起就试图加入欧共体,并在1973年如愿以偿,这进一步削弱了英国与其自治领之间原本存在的特殊经济关系,自治领的产品在进入英国市场时从此不再享受特殊优惠待遇。
在加勒比、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战后的非殖民化运动在日渐强大的民族主义势力推动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以实现,而英国几乎从未试图抵制这股浪潮。英国的颓势在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中表露无遗:在这场近乎羞辱的事件中,英法两个老牌殖民国家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被迫结束对埃及的干预,以维护美国在中东的利益。
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这是印度国大党长达40年反抗殖民主义斗争的胜利。但是印度的独立是以分割印度和巴基斯坦为代价的,为的是避免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互相的内斗。英国和其他自治领对于印度独立地位的接受是今日英联邦组织的开始。
1948年缅甸也获得独立,并选择不加入英联邦;之后又有斯里兰卡(1948年)和马来亚(1957年)的独立。1948年英国结束了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此后的几十年间这里一直持续着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血腥暴力争端。在地中海地区,说希腊语的塞浦路斯人一直通过游击战的形式希望将塞浦路斯保留在希腊的版图内,但1960年塞浦路斯还是最终获得独立。
英帝国在非洲殖民主义的结束往往过分迅速,以至新独立的国家无法独立面对独立后的挑战:1957年加纳在10年的民族主义运动后终于独立,之后尼日尔爾利亚(1960年)、塞拉利昂和坦噶尼喀(1961年)、乌干达(1961年)、肯尼亚和桑给巴尔(1963年)、冈比亚(1965年)、博茨瓦纳和莱索托(1966年)以及斯威士兰(1968年)也相继独立。
英国从南部和东部非洲的撤军对当地的白人居民有着很大影响:肯尼亚独立后发生的茅茅起义表明,白人土地主对权力的占有已经引起了非洲土着居民的不满。南非白人政权的持续存在一直是英联邦的一块心病,直到其于1994年结束了种族隔离的政策。
虽然由白人占多数的罗得西亚联邦随着1964年马拉维和赞比亚的分别独立已经分裂,南罗得西亚的白人(他们自1923年起就一直是一个自治的殖民地)宣布独立,拒绝接受一个非洲人政府的管辖。在南非白人政府的支持下这个罗得西亚政权一直持续到1979年,直到双方达成协议成立一个多数共治的津巴布韦共和国。
在短命的西印度联邦(1958年至1962年)的失败后,大多数英国的加勒比殖民地选择分而治之:1962年的牙买加和特立尼达和多巴哥、1966年的巴巴多斯以及其他的东加勒比海岛国都相继独立。英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在之后的岁月里也相继经历了类似的非殖民化过程。1997年,英国在中国政府的强烈压力下,被迫归还了原本就属于中国领土而被英国以武力占据的殖民地香港。
10. 英国北美殖民地缘何走向独立
自英国开发海外殖民地以来,为了维护英国本土的垄断利益,颁布了一些限制殖民地经济发展的法令,例如《航海条例》。随着北美殖民地自身发展,殖民地人民越来越希望减低对英国本土的依赖,寻求独立发展其自身的经济。然而,这却引起了英国当局的不满,因为英国当局希望北美殖民地能继续充当其廉价的原材料供应地及商品倾销的市场,因此,英国当局开始采取很多高压政策以阻遏殖民地经济的自由发展。英国当局首先颁布法令,不准殖民地居民向西开拓(主要是因为1763年的Potia's Rebelion),并禁止其发行自己的纸币,再对其课以重税及解散其议会。60年代,英国在北美殖民地为增加税收,颁布1765年的《印花税条例》和1767年的《唐森德税法》。殖民地居民感到强烈不满,并发动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然而,英国当局不但不作理会,更在1770年3月5日派驻北美英军开枪射杀反抗英国当局暴政的波士顿居民,制造了“波士顿惨案”,使得殖民地民怨沸腾,后于1773年12月16日发生波士顿倾茶事件。1774年英国当局更颁布了5项“不可容忍的法案”,激化了双方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