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西欧封建社会长期分裂的原因
1、地理原因。因为西欧被许多河流,山脉分的支离破碎,边缘也被海洋切割。
2、民族原因。最初,由于地理原因,在不同的地域渐渐发展了不同民族。他们之间的文化,社会习俗等差别较大,又没有一个具有较大优势的民族,可以统治或同化其他民族。
3、教会原因。教会的最高地位,不允许有更为大一统的终极权力的出现。教会经常会帮助一个领主攻打另外一个,以求得他自身的利益,这也促成了西欧的分裂。
4、贵族世袭制。在中国,只有皇族是可以世袭的,而在西欧,可以世袭的贵族有很多,他们的权力都很大,互相倾轧,勾心斗角并时时发生战争。虽然,在一段时期内,会有一族比较占优势,但由于世袭的,稳固的贵族系统的存在,限制了它的权力。
5、政治制度为封建制。封君将土地分封与封臣,封臣再将土地封于他的封臣。也就是说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如英国金雀花王朝就曾经拥有法国的安茹、诺曼底、布列塔尼等地拥有大量领土。土地的继承问题也是造成割据和战争的原因。
‘贰’ 英国当今社会问题及根源是什么
1、Single parent families, bus fare hikes and civil partnerships are among the markers of Britain's changing society. The government's Social Trends Report 2007 is the latest snapshot of life in the UK - and has revealed some surprising findings.
单亲家庭增多、公交费提价和同性同居的现象成为目前英国最显着的社会问题。英国政府近日公布的《2007社会趋势报告》展现了英国人最新的生活状态,其中揭示的一些现象挺让人震惊。
2、The report found nearly a quarter of all British children now live in single parent families. The finding is also marked by race - in black Caribbean families 48% of children live with one parent compared to 10% of children raised in Indian families.
调查报告发现,目前,有将近四分之一的英国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这一问题带有种族性,如来自加勒比海岸的黑人移民儿童中有48%的人生活在单亲家庭里,而来自印度的移民儿童只有10%生活在单亲家庭里。
3、As the number of single parent families increases, so does the number of households. In spring 2006 there were 24.2 million households in Great Britain, an increase of 30% since 1971. Over the same period, the population of Great Britain increased by only 8%.
在单亲家庭增多的同时,英国家庭的总数也在增加。2006年春天,英国共有2420万户家庭,比1971年增加了30%,而这段时间,英国的人口数仅增加了8%。
4、More households mean more waste - but at least Britons are getting better at recycling. There was a threefold increase in the volume of household waste collected for recycling or composting in England between 1996/97 and 2004/05.
增加的家庭数就意味着生活垃圾的增多,但是英国人循环利用资源的意识在增强。在1996/97年至2004/05年期间,英国循环利用或转化为肥料的垃圾为以前的3倍。
5、With more people living alone, the demand for smaller properties is higher than ever. The proportion of newly-built homes with two bedrooms rose from 25% to 42% in England between 2001/02 and 2005/06, replacing homes with 4 or more bedrooms as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new build.
随着单身生活者增多,小户型住房的需求呈现前所未有的增长。2001/02年至2005/06年期间,一室两厅的房源需求率从20%增长到42%。这些小户型住房代替有4间以上卧室的大房子成为新的热销房源。
6、Children from poorer households are shown to be suffering from an increased risk of mental illness. Eighteen per cent of boys and 13% of girls aged 5 to 16 in Great Britain, living in households with a gross weekly income of under £100, have a mental disorder.
调查显示,贫困家庭的孩子患上心理疾病的情况增加。英国5岁至16岁的少年儿童中,在每周总收入低于100英镑的家庭中,8%的男孩和13%的女孩患有心理疾病。
7、Ethnic background continues to be a factor influencing the affluence of a family. Some 86% of children in Pakistani/Bangladeshi households in the UK were in the bottom 40% of households ranked by disposable income compared with 49% of all children.
家庭种族背景仍然是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的关键因素。生活在英国的86%的巴基斯坦或孟加拉移民儿童的家庭收入低。
8、Britain's kids are safer on the roads, the report found. The UK road accident death rate for children aged 14 or under, at 1.3 per 100,000 population, was one of the lowest in Europe. Luxembourg had the lowest recorded rate, at less than 0.1 per 100,000 population, while Poland had the highest at 3.6 per 100,000 population.
调查发现,英国孩子在马路上玩耍时较为安全。14岁以下的英国少年儿童的车祸死亡率为百万分之十三,这在欧洲国家中较低。
9、Our kids are also more connected than ever. Around 50% of eight to 11-year-olds have their own mobile phones, the report says.
孩子们相互间联系比以往更方便了。8岁至11岁的孩子中有大约一半的人拥有自己的手机。
10、There were 15,700 same-* civil partnerships formed in the UK between December 2005 and September 2006. Of these, 93% were in England and Wales, 6% were in Scotland and 1% were in Northern Ireland.
2005年12月至2006年9月,英国统计到的同性同居者共有1.57万对。其中,93%的人生活在英格兰和威尔士,6%的人在苏格兰,1%的人在北爱尔兰。
11、An astonishing price hike of 168% hit bus and coach fares between 1997 and 2006 in the UK.
1997年至2006年,英国公交车费上涨了168%。
12、The Social Trends Report also found that Britain has never been a more attractive holiday destination. Thirty million overseas residents visited the UK in twelve months - a new high. The last peak was in 1998 with 25.7 million visitors.
《2007社会趋势报告》还指出,英国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外国游客的关注。2006年,英国迎来3000万外国游客,创历史新高。上一个旅游高峰期为1998年,共迎来2570万游客。
13、Prices may be rising, but savvy shoppers are finding bargains on the net. Between January and April 2006, 42% of alts aged 16 and over in Great Britain purchased something online in the 12 months before interview.
物价上涨并没有影响英国人的购物热情,许多人更是开始了在网上的购物生活。2006年1月至4月,英国16岁以上的人群中,42%的人经历了网上购物。
14、In poorer families, however, there is little disposable income to bid away on eBay. UK households in the bottom fifth of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are spending 19% of their income on basic essentials of housing, fuel and power, compared with 7% spent by households with an income in the top fifth.
然而,低收入家庭可不能随便在网上购物。调查显示,家庭可支配收入排在倒数第5位的英国家庭需用19%的收入来支付住房、暖气和电等生活必需品,而家庭可支配收入排在正数第5位的英国家庭在这方些方面的开支仅为收入的7%。
15、Britons are living longer than ever - but we're spending more time ill.The expected number of years spent in poor health in Great Britain rose from 6.4 to 8.8 for men between 1981 and 2002, and from 10.1 to 10.6 for women.
英国人的寿命比以往更长,但生病的时间也更多。1981年至2001年间统计的数据表明,英国男性生病的时间由原来的6.4年上升到8.8年,女性由10.1年上升到10.6年。
伦敦消息:《卫报》:引述一位知名的政府健康专家的话说,情绪低落、焦虑和其它形式的精神疾病已超过失业,成为英国最大的社会问题。
伦敦经济学院名誉教授莱亚德爵士说,15%的英国人受到情绪低落或焦虑的折磨。从经济费用的角度来看,英国因此损失的生产力高达170亿英镑,约占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5%
根源:英国资本主义的弊端,社会压力以及国家政策
‘叁’ 导致社会分层的根源是什么
社会分层的根源在于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摘要】:社会分层作为一种社会固有的现象和过程,其实质是社会资源在社会中的不均等分配,这种不平等必然要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对社会分层的社会作用问题在理论上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即功能论和冲突论。从现实来看,社会分层有双重作用:一方面,社会分层会起到激励作用,保持社会活力;另一方面,又会引起一定的竞争和冲突,影响社会稳定。
【关键词】:社会分层;社会作用
一、社会分层的涵义
社会分层作为一种社会固有的现象和过程,是制度化了的社会不平等。它是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不同而呈现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现象和过程,其实质是社会资源在社会中的不均等分配。社会分层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每一层次内的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大致的相同的地位,在经济关系、政治倾向、收入水平、教育程度、社会声望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二是不同的层次之间在纵向上存在着高低有序的等级关系。仅仅根据对某种相似性的划分而形成的社会群体并不一定是分层,也可以是分类,如根据性别、民族、肤色等作出的划分。只有当某种划分在社会群体之间形成高低有序的不平等关系时,才属于分层范畴。三是制度化的社会不平等。社会分层是“建立在法律或规则和结构基础上的、已经制度化的、比较持久的社会不平等的体系。”当特定的社会利益分配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不平等体系固定下来,并为社会的主流文化所认同时,这种不平等就被制度化。社会不平等的制度化,提供了社会分层的产生机制。四是现象和过程的统一。一方面,社会分层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客观地存在着。从静态的角度来看,任何社会都有社会分层现象,并且它在一段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另一方面,社会分层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已有的社会不平等因素不断否定和克服,但新的不平等又会相继产生。没有任何一个社会的等级秩序是僵死的,社会分层的状态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二、社会分层的社会作用
(一)社会分层作用的理论阐释
社会分层是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现象,社会分层本身直接体现了社会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必然要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就社会分层的社会作用这一问题而言,因历代研究者们所关注的社会问题不同,研究的出发点和目标也不同,他们的理论观点就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归纳起来,对社会分层的社会作用问题在传统上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即功能论和冲突论。
功能论认为,社会分层在各个社会中长期存在,是社会所必需的,因而是合理的。功能论的代表,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社会分层并不是由社会成员个人的意愿而产生的,它产生于社会的需要,并作为一种不平等体系维持了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功能主义社会学家戴维斯和莫尔提出的“戴维斯—莫尔理论”也系统的表述了社会分层的积极作用:社会分层通过社会奖赏的不平等分配,可以激励人们更勤奋地工作,更好地胜任某些社会角色。戴维斯和莫尔认为,在一个社会中,各种社会职位的重要程度并不相同,而重要的社会职位必须由高素质并经过一定培训的人去占据,以确保社会的正常运行和高效发展。
功能论对社会分层及其积极作用的理论解释,曾经在社会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重视,但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指出这种分析所存在的严重缺陷。社会分层严重限制了那些非特权阶层的机遇,人们在机会面前是不平等的;社会应给予所有的工作以适当的激励,如果垃圾清运工因缺少激励而不能完成工作,垃圾处理也会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分层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事实上,功能论的基本观点本身就存在缺陷,“任何一种制度在相当长的时间和相当大的空间中的存在是不能导出这种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和不可避免性这种逻辑结论的。”而冲突论者正是抓住了功能论观点上的缺陷,与其展开理论上的交锋。
冲突论认为,社会分层是造成人类不平等的主要根源,它将导致社会冲突,不仅是没有价值的,而且是不合理的。英国社会学家达伦多夫是冲突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社会分层使占有不同社会资源的人们之间存在剥削和压迫,将导致社会冲突。但他认为这些社会资源重要的不是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而是政治权力,拥有这些权力的集团可以通过权力来剥夺无权者,从而在社会分配中获得更多的报酬。因此,达伦多夫眼中的社会分层是以权力为标准来划分的。
(二)社会分层作用现实分析
功能理论和冲突理论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视角分析了社会分层的社会作用,他们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在这一问题上各持一端,但其理论解释都具有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分层的双重作用。
首先,从社会分层过程存在的竞争来看,社会分层激励人们参与竞争,但又难以实现公平竞争。处于不同社会层次的人们就会获得不同的利益,由此社会必然形成一种竞争机制,激励人们奋发上进来取得较好的社会地位,整个社会则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动力机制,推动社会不断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于这种竞争的参与机会并不是人人平等的。在现实生活中,不同阶层的人往往具有不同的竞争优势,难以实现真正的公平竞争,这仅仅是指通过合法手段参与的竞争。社会分层还使一些无法通过合法手段谋取自身利益的人,转而求助于非法途径,这便成为社会犯罪的重要根源之一。
其次,从社会分层结果引起的社会不平等来看,这种不平等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使剥削和压迫成为可能。社会分层使不同位置的人因其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不同,获得的报酬也有所区别。因此,在社会物质财富不能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情况下就能够保证一批有能力的人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社会创造性活动中去,进而推动社会发展。
由此可见,社会分层有双重作用:一方面,社会分层会起到激励作用,保持社会活力。因此,一定程度的不平等分配比平均主义更能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中国改革开放前的平均主义大锅饭,使绝大多数人丧失了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改革开放后实行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则又重新唤起社会的活力。另一方面,围绕“先富”和“后富”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又存在一些竞争和冲突,这种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稳定,制约社会发展,可见,社会分层和社会不平等也会给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在现有的社会分层不可能完全消除的情况下,怎样将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间的差别维持在一个可以承受的限度内,就成为政策研究必须解决的一个中心问题。
‘肆’ 英国脱欧正在进行时,为何有人说这是英国分裂的开始
因为脱欧在英国政府内部并不是一心一意的。在政府内部有两个派系,主张脱欧的派系和反对脱欧的派系,现在关于脱欧这件重要的事情也是各有各的说辞,两个派系在思想上谁都说服不了谁。
英国的脱欧行动可能是英国分裂的一个导火索,但同时脱欧对于英国来说也是一个有风险的挑战。很多人看到英国两个派系争端,因此觉得英国分裂的开始就是英国脱欧,这只是一个不确定的猜测。
‘伍’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 概括一下
于17世纪中期爆发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并非偶然发生而是有着极其深刻的社会根源。
(一)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它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最基础的条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大西洋航路的中心,便利了英国的海外贸易和掠夺。
2.海外贸易的拓展,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手工工场在制呢、采煤、炼铁、造船等领域建立并得到发展。
3.随着制呢业的发展,“圈地运动”愈演愈烈,英国农村出现许多的资本主义牧场和农场,同时出现农业工人。在英国,资本主义已深入农村。
(二)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他们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推动者和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的必要条件。
海外贸易和掠夺的进行,圈地运动的发展,使英国的银行家、大商人和手工工场主积累了大量的资本,逐渐形成新兴的资产阶级。在农村经营农场和牧场的农场主和牧场主,有的也经营工商业,他们成为新贵族,同其他资产阶级分子有着共同额利益。
(三)客观条件——海上霸权的确立
16世纪统治英国的都铎王朝在竭力削弱旧贵族的势力,同时鼓励工商业和海外掠夺,打败了老牌的殖民强国西班牙,建立了海上霸权,这一切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四)根本原因——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专制统治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成为英国社会的根本矛盾,它们矛盾的不断激化,最终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
(五)直接原因——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17世纪,斯图亚特王朝厉行专制,经常触犯到资产阶级的利益。又实行宗教专制,迫害“清教徒”。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六)思想基础——清教运动
宗教改革后,英国国教在英国确立统治地位,清教运动主要目的是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这与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有非常多的共同要求,这一时期的资本主义并未取得对封建主义的绝对优势,资产阶级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借助清教运动这一形式成了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的主要选择,它成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七)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1637年7月,国王查理一世强令苏格兰接受英国国教仪式和教主制,因而激起了苏格兰人民的极大愤怒。第二年,爆发了反英起义。为了筹措军费讨伐苏格兰人,1640年11月,查理一世被迫召开议会,企图由议会通过法案,征收新税。当时,议会中议员都反对国王专制,他们不但拒绝通过征税法案,而且要求限制王权。他们的斗争得到了城乡广大群众的支持,这次议会的召开,揭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陆’ 美国和英国因为什么分裂,他们不是一个国家吗
以上说法,都不懂美国的历史。美国建立的之前,是一部分英国人,为了抗税,来到美洲,后来在美洲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美国与英国有渊源,但不是同一个国家,也不是英国的殖民地。看看美国的历史,便知详情。
‘柒’ 英国资产阶级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时间:1640—1688年;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领导阶级和人物: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克伦威尔);
任务: 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革命中对立双方: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封建贵族
原因:1、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 2、当时英国国王推行封建专制,阻碍英国资本主义进一步的发展,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3、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激化。 4、苏格兰人民起义,成为导火线。因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过程:导火线(直接原因):苏格兰人民起义
1 开始标志:1640年议会斗争
2 内战:克伦威尔领导议会军打败王军,纳西比战役中议会军中击溃王军主力。
3 .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
4 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实行独裁
5 封建王朝复辟(查理二世)
6 结束: 1688年宫廷政变,推翻专制统治(詹姆士二世),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确立,标志革命结束。
巩固(结果):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确立。
目的:限制国王权利(选举权、控制议会权利、财政权、立法权、军事权)
君主立宪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政体,以法律形式限制国王权利,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妥协的结果。(英国:资本主义社会,君主立宪制;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
意义:国内: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资产阶级确立了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道路;国际: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开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捌’ 英国内战的原因
英国内战(英文:-{English Civil War}-),是1642年至1651年在英国议会派与保皇派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武装冲突及政治斗争;英国辉格党称之为清教徒革命(英文:-{Puritan Revolution}-),马克思主义史观称之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English Bourgeois Revolution}-)。是一场导致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起来的革命。他对于英国和整个欧洲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历史学家一般将革命开始的1640年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背景
16世纪开始,英国出现圈地运动,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是这不可避免的与当时的保守势力产生冲突,因而到了1560年代英国出现清教运动,抨击教会。到了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时期议会中形成了反对派。1628年议会通过了限制王权的权利请愿书。次年查理一世将议会解散,以后11年未再召集议会。
1630年代末发生了苏格兰人起义。查理一世为了筹措军费,于1640年4月13日召开新的国会。遭到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议员的抵制,他们要求进一步限制王权,给予发展工商业的自由。但遭查理一世拒绝,于是于5月5日又解散了议会。史称短期议会。
随着苏格兰起义军又大举进攻,查理一世被迫于11月3日重开议会,议会一直存在到年4月20日,史称长期议会。一般把这个议会的召开视为革命开始的标志。
第一次内战
长期议会召开后,议会处死了国王的宠臣斯特拉福伯爵温特沃思;通过《三年法令》,规定议会应定期召集,不经议会同意不得将其解散;废除了星室法庭。经过多次的斗争,查理一世无计可施,于1642年1月离开伦敦到英国北部约克郡。8月间在诺丁汉升起王家军旗,宣布讨伐国会,挑起了内战。
在1645年6月纳斯比战役中,克伦威尔领导的国会军队战胜了国王的军队,取得决定性的胜利。1646年6月又攻克国王的大本营牛津。第一次内战以议会的胜利而结束,国王也成了议会的阶下囚。
第二次内战
1648年春,南威尔士、肯特、埃赛克斯等地王党暴动,并与苏格兰军队同盟,发动了第二次内战。克伦威尔在8月的普雷斯顿战役中击溃苏格兰军队,并将苏格兰并入英国,第二次内战结束。
内战结束后,1648年12月军队第二次开进伦敦,占领了议会,将长老会派议员清洗出去,余下议员约200余人。此后,长期议会就称为残余议会。这个议会设立审判查理一世的最高法庭。1649年1月30日,最高法庭判决“查理·斯图亚特作为暴君、叛徒、杀人犯及国家的敌人,应该被斩首”,查理一世被当众处决。随后,议会又先后通过取消上院和废除君主制的决议。5月19日正式宣布英国为“没有国王和上院”的共和国和自由邦。
年4月20日,克伦威尔解散了残余的长期议会,另组小议会(贝尔邦议会)。因其中部分激进的议员不断提出改革要求,小议会又被迫解散 。接着克伦威尔于年12月16日被宣布为护国主,共和制被推翻,建立了护国公制(护国政体)。
王朝复辟
1658年9月克伦威尔去世。此后,在高级军官和议会之间展开争夺权力的斗争,国内政局动荡。驻扎在苏格兰的蒙克将军率军回到伦敦,并与亡命法国的查理·斯图亚特达成复辟协议。1660年4月4日查理-{发}-表《布雷达宣言》 ,表示宣言发布后40天之内向国王表示效忠的一切革命参加者,可予宽大赦免。1660年5月查理回到伦敦登位,即查理二世,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5年查理二世死后,其弟詹姆斯继位,即詹姆斯二世。
1688年,辉格党和托利党发动光荣革命,废黜詹姆斯二世,迎接其女儿玛丽和女婿荷兰执政威廉到英国来,尊为英国女王及国王,即玛丽二世和威廉三世,并确立了君主立宪君主制。
1642~164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对封建专制王权的战争。
17世纪初,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力量日渐增强,在议会中形成反对派,要求分享权力。30年代末,苏格兰爆发反英起义,起义队伍进入英国北部边境,严重威胁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1640年11月,国王查理一世召开议会(史称“长期议会”),要求议会征集军费镇压起义。但反对派占多数的议会通过决议,将国王宠臣斯特拉福德伯爵判处死刑,并在《大抗议书》中要求国王任命议会所信任的人为枢密大臣。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封建王权的矛盾发展到非用武力不能解决的地步。1642年1月,国王在逮捕反对派领袖的阴谋失败后逃离伦敦,北上约克城,纠集保王势力并组织军队,于8月22日在诺丁汉宣布“讨伐”议会,挑起内战。
第一次内战(1642~1646)内战开始后,英国分为两个阵营:一方是以国王为首的封建贵族、英国国教上层僧侣和绝大部分宫廷官吏;另一方是拥护议会的资产阶级、新贵族、城市平民和自耕农。从力量对比看,优势在议会方面。议会控制的东部和南部地区经济发达,财源充足,拥有重要的港口和船队,能阻止大陆封建国家干涉;议会军加上伦敦民兵共2.5万余人,得到人民群众支持。而国王盘踞的北部和西部地区,地广人稀,政治经济落后;代表封建没落势力的王党军初时只有1.2万人,但开战后,国王在英格兰西部和威尔士招募许多士兵,加上一些前来投效的封建贵族骑兵,王党军数量很快超过议会军。战争初期,由于议会内主张与国王妥协的长老派把持军队领导权,作战不坚决且缺乏统一指挥,使议会军处于被动地位。1642年10月,王党军南下,试图攻取伦敦。议会军总司令埃塞克斯伯爵率部迎击,23日与王党军在沃里克郡埃奇丘陵首次交战。双方各投入兵力7000余人。战斗从午后持续到黄昏,难分胜负。翌日,议会军后撤。29日,王党军占领牛津,11月12日攻占距伦敦约11公里的布伦特福德,首都告急。次日,4000名伦敦民兵赶来增援议会军,粉碎国王夺取伦敦的企图。29日,王党军退守牛津,扎营过冬。1643年夏,王党军占领约克郡几个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并南下进逼林肯郡。在西部和西南部,议会军接连受挫。7月26日,王党军攻占英国第二大港口布里斯托尔;至年底控制了3/5的国土。但在东部,曼彻斯特伯爵和O.克伦威尔领导的东部联盟军1.2万人在林肯郡的格兰瑟姆、盖恩斯伯勒和温斯比连战告捷。
1644年,战争出现对议会军有利的形势。1月,利文伯爵率苏格兰盟军2.1万人进入英格兰,配合议会军解放约克郡大部地区,先后与F.费尔法克斯率领的议会军和曼彻斯特伯爵率领的东部联盟军会师。6月,克伦威尔收复林肯郡大部地区。同时,议会军开始围攻约克城,并于7月2日在约克城西北与王党军展开内战以来规模最大的马斯顿草原之战。克伦威尔的骑兵大败王党军,扭转议会军的被动局面。16日,议会军攻克约克城,并占领北部地区。但埃塞克斯伯爵、曼彻斯特伯爵等长老派将领在康沃尔、纽伯里作战不力,坐失战机。1645年2月,在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要求下,议会通过改革军队制度的《新模范军法案》,决定组建一支2.2万人的新模范军,其中步兵1.44万人,骑兵7600人。4月,议会通过《自抑法》,解除长老派将军的职务,任命T.费尔法克斯(F.费尔法克斯之子)为总司令,克伦威尔为副总司令兼骑兵司令。从此,议会军的领导权完全掌握在独立派手中。同年6月14日在内斯比之战中,议会军歼灭王党军主力,取得决定性胜利。1646年6月24日,议会军攻克王党军大本营牛津,查理一世逃到苏格兰(后被议会赎回并将其囚禁),第一次内战结束。
第二次内战(1648)第一次内战结束后,由于革命阵营内部各阶级、阶层的利益不同,长老派控制的议会和军队之间发生冲突,军队内部独立派高级军官和平等派士兵之间也出现严重分歧。1647年11月,国王乘机潜逃,于次年2月煽动各地王党叛乱,再次挑起内战。大敌当前,独立派和平等派重新合作,共同镇压王党势力。战争在西部、东南部和北部三个地区展开。5月3日,克伦威尔率精锐部队近7000人从伦敦向南威尔士进发,24日开始围攻彭布罗克,但久攻不克,双方僵持一个多月。7月11日,议会军用重炮强攻,迫使要塞守军投降。其间,费尔法克斯和H.艾尔顿率议会军向肯特郡进军,先后攻陷梅德斯通、罗切斯特和多佛尔等城市,拔除王党军在东南部的最后据点。慑于英国革命对苏格兰的影响,苏格兰长老派右翼由反对英国国王转而支持王党势力。7月,J.汉密尔顿将军率苏格兰军队南下英格兰。克伦威尔挥师北上迎击,于8月初攻占诺丁汉,随后回师向西突然出现在苏格兰军队翼侧,8月中旬在普雷斯顿之战中歼灭苏格兰军主力。至8月下旬,苏格兰军被肃清,汉密尔顿被俘,第二次内战结束。1649年1月,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5月,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英国内战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资产阶级、新贵族依靠人民群众推翻国王的封建专制统治,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铺平了道路。战争期间,议会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尤其经过改革和组建新模范军后,成为一支目标明确、纪律严明、士气高昂的资产阶级革命军队。作战中,议会军汲取三十年战争的经验,采用线式战术;重视诸兵种协同,发挥骑兵的机动性和突击力;步兵和骑兵的密集突击,尤其是骑兵对敌翼侧的突击对夺取胜利具有决定意义。
由于羊毛价格的上涨,从13世纪就已开始的英国“圈地运动”到16世纪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部地区迅速展开。“圈地运动”的结果是加速了封建农业向资本主义农业的转变,资本主义农场大量涌现,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廉价劳动力。到17世纪初,英国自给自足的封建农业经济已经瓦解,封建土地经营已转化为资本主义经营,从封建贵族地主中分化出一个与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新贵族,成为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工商业也获得长足发展。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包括城市中的工商业资本家、手工工场主、行会行东和农村部分农场主)的力量进一步增强,他们要求废除封建专制,分享政治权利,并产生了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意识——清教。他们在国会中形成了与专制王权对立的反对派,国会同国王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不断发展。1628年国会通过限制王权的《权利请愿书》,重申未经国会批准不得任意征税,没有法律依据和法院判决不得任意逮捕任何人。国王查理一世为得到国会拨款勉强批准了《权利请愿书》,但当国会抗议国王随意征税时,查理一世遂于1629年解散国会。此后十多年间,王权同国会特别是同广大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1640年11月查理一世被迫召开新国会,标志着英国革命的开始。
1642年1月,查理一世离开革命形势高涨的伦敦,北上约克城组织保王军队,准备以武力镇压国会派的“叛逆”行为。8月22日,他在诺丁汉树起了王军旗帜,宣布讨伐国会内的叛乱分子,从而拉开了英国内战的序幕。
第一次内战:1642—1647年。1642年10月23日,王军同国会军在埃吉山进行了首次大规模交战。王军兵力7000多人,国会军7500人。国会军两翼骑兵被王军骑兵的反击所打败,但中路步兵却打退了王军步兵的进攻,并将其击溃,战斗结果未分胜负。10月29日,王军攻占牛津,11月12日攻占距伦敦7英里的布伦特福,首都告急。4000多名由手工工人、学徒和平民组成的民兵队伍火速开往前线,国会军力量大增,迫使王军放弃进攻伦敦的计划。1643年,整个军事形势对国会军十分不利。9月,王军兵分三路进攻伦敦,首都再次告急。伦敦民兵组织4个团同国会军一起挫败王军的进攻,伦敦再次转危为安。但王军控制了五分之三的国土,国会派处于被动。
国会军在内战初期节节失利,从政治上看主要是由于掌握国会领导权的长老派动摇妥协,不愿与国王彻底决裂,满足于既得利益,无意推翻王权;军事上主要是由于统帅埃塞克斯等人消极怠战,缺乏主动进攻精神,军队缺乏训练,素质较差。这时,军中涌现出了以克伦威尔为代表的一批杰出将领。克伦威尔亲自组织“东部联盟”军队1.2万人,在1643年的东部几场战斗中连战皆捷。
1644年7月初,两军在马斯顿荒原展开了内战以来首次大规模会战。2日,王军鲁伯特亲王率骑兵迅速占领整个荒原。国会军获悉后立即向荒原挺进。晚上7点左右,国会军左翼骑兵首先冲下高地直扑敌军。接着,中路步兵和右翼骑兵也投入战斗。克伦威尔指挥左翼骑兵很快摧毁了王军第一、第二线骑兵,鲁伯特落荒而逃。一个半小时后,国会军左翼取得胜利。但是,中路步兵和右翼骑兵遭到王军步兵和骑兵的猛烈反击,步步后退,处境危急。克伦威尔此时一举击溃王军右翼骑兵,又集中兵力冲入王军步兵阵中,王军溃败。约晚上10点会战结束。王军投入1.5万人(骑兵7000人),死亡3000多人,被俘1500人。马斯顿荒原之战是英国内战的转折点,它扭转了国会军连连失利的局面,从此掌握了战争主动权。同时,这次会战也是克伦威尔一生的转折点,他对取得会战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他的部队从此也以“铁骑军”闻名全国。
由于国会军总司令埃塞克斯等人昏庸无能、消极怠战,国会中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十分不满,1644年12月,国会下院通过《自抑法》,规定议员不得担任军职;1645年1月又通过《新模范军法案》,决定建立一支由国会拨款、骑兵占三分之一的2.2万人的新模范军,任命托马斯·费尔法克斯为总司令,统一指挥全军。在费尔法克斯的坚决要求下,作为议员的克伦威尔被任命为副总司令兼骑兵司令。从此,克伦威尔一身二任,在军队中代表国会,在国会中代表军队,以他为首的独立派掌握了军队的实权。内战的形势也大为改观。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国会军一改过去被动防守、等待作战的消极路线,采取主动进攻、迫敌决战的积极进攻战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军事胜利。其中以内斯比一战最为重要。1645年6月14日,双方在内斯比附近展开决战。国会军集中兵力1.4万人,其中骑兵6500人,王军则拼凑了7500人,其中骑兵4000人。双方仍然采取传统的步兵居中、骑兵两翼的布阵方法。在克伦威尔的建议下,国会军为诱使王军速战使部队稍向后撤,王军立即下令进攻。早上10点30分,王军全线出击。鲁伯特率骑兵直扑国会军左翼骑兵,并追击不止。与此同时,克伦威尔指挥右翼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向王军左翼骑兵。
双方步兵也展开决战。克伦威尔击溃王军左翼,但王军步兵攻势迅猛,国会军步兵被迫撤退。在这关键时刻,克伦威尔留一个团继续追击王军左翼残部外,集中其余骑兵猛冲王军步兵侧后。王军遭前后夹攻,顿时大乱,很快溃败。国王率2000骑兵逃跑。这次决战,王军伤亡、被俘5000多人,全部辎重、枪炮、军火和军旗包括国王的秘密文件全部落入国会军手中。在历时3小时的会战中,王军主力遭到毁灭性打击,从此一蹶不振。到1647年3月,王军的最后一个据点落入国会军之手,第一次内战宣告结束。
第二次内战:1648年。第一次内战胜利后,革命阵营内部长老派和独立派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长老派早在1647年2月就迫使国会通过解散军队法案,引起广大军官和士兵、群众的强烈不满。8月6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团结小资产阶级激进派别“平等派”,在伦敦群众的支持下,率军队开进首都,许多长老派议员仓皇逃走,独立派掌握了国会实权。但是,克伦威尔马上反过来镇压了激进的“平等派”。
正当革命阵营发生分裂和斗争时,查理一世逃出国会军大本营,勾结长老派和苏格兰人,于1648年2月在西南部发动叛乱,第二次内战爆发。国会军先后在威尔士和东部平息王党叛乱,并在1648年8月17日同支持国王的苏格兰军队进行了着名的普雷斯顿会战。克伦威尔首先向苏格兰军左侧的英国王军兰代尔部发起猛攻,经4小时激战击溃王军。克伦威尔乘胜直扑苏格兰军,先将里布尔河右岸的敌军击溃,随后渡河追击。18日晨,国会军在距普雷斯顿15英里处的威根追上苏格兰军,并立即率部插入敌阵,将敌后卫部队切割成数段,分而歼之。19日,国会军继续追歼苏格兰军。克伦威尔同汉密尔顿在沃林顿附近进行了自苏格兰军入侵以来最激烈的战斗。克伦威尔夺取山隘和默西河上的一座桥梁,苏格兰军退路已断,大部人马投降。8月25日,汉密尔顿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向国会军将领兰伯特投降。至此,第二次内战以英国国会军粉碎苏格兰军和王军的进攻宣告结束。
英国内战是英国资产阶级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同封建专制王权之间的一次大搏斗。通过战争,专制王权被推翻,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确立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统治地位。
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处死刑,2月国会通过决议废除上院和王权,5月成立共和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乘借内战胜利的东风发展到了顶点。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英国内战中资产阶级的胜利有许多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力量对比上,国会军占绝对优势。国会控制地区是包括伦敦在内的东南部地区。这里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物产富饶,财源充足,及国家五分之四的税收来自这里。这里还有重要的港口和海军舰队,可以截断国王军队与外界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国会军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此相比,国王控制的西部和北部地区经济落后、人口稀少、财源不足。国会军主力人数有6000人左右,而王军主力仅有2000人。
2.革命派适时改组军队,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扭转了消极被动的军事路线,涌现出像克伦威尔这样的杰出统帅。他擅长骑兵战术,求战意识十分强烈,坚决果断,大胆迂回,巧妙机动兵力,抓住有利战机,歼灭敌有生力量,扩大战果,收复失地。他在几次决战中都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3.国会派与专制王权进行的战争是进步力量反对落后势力的正义战争,农民、手工工人和城市平民是革命的主力军。
国会派代表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是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代言人。而以国王为首的封建贵族则代表了落后的封建势力,是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巨大障碍,因此国会派能获得广大民众的支持。
英国内战在英国军事史上占有突出地位。战争中创立的新模范军是新型的资产阶级军队,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支正规陆军。它由国家预算拨款,实行统一制服、统一编制、统一纪律、统一指挥。国会颁布的强制募兵制是近代征兵制的雏形,保证了充足的兵源。克伦威尔以骑兵实施远途奔袭和成功地使用骑兵横队战术作战,则是骑兵战术上的创新。
‘玖’ 苏格兰为什么要分裂
苏格兰闹独立,这个事情,立论不能成立。仅从常识判断,我绝对不相信英国会分裂。不过,这个题还是个有意思的题,至少对我自己而言,猛一下子看看英国政治,是个趣事,非常有趣。
总的感受:第一,英国人设计政治体系方面,想象力和魄力似乎都缺乏。这个国家擅长的是妥协。这是我对这个国家政治史演绎的直觉判断。
第二,苏格兰不知道是不是一个左派大本营。如果是右派,根本不会考虑独立的事情吧。至于那个苏格兰国家党的主席,就更是个左派了。左派爱把文化、历史之类的东西放在嘴边,右派很务实。
第三,与其说是苏格兰历史刺激老百姓独立,不如说是北海油田。
以上是为总结。另:昨天和朋友聊天,谈到加拿大国中国。朋友说这是个大题,就是这种独立,对主权(sovereignty)的追求,在今天意味着什么,是怎么发生的,又是如何进行的,投票,谁该投票等等。
有意思的是,昨天发现,其实澳大利亚议员提出新西兰澳大利亚合并,新西兰议员听了,言辞拒绝。尽管如此,两国国家之间贸易、文化、政治、社会各层面往来极其频繁,而且不需要办签证护照。合并不会带来好处,不合并也没有坏处,大概是不会和的。
最关键的,除非遇到安全问题吧。看看英格兰当初为什么要并苏格兰。宗教破坏可能是最大的动因。
在所有的政治教科书中,大不列颠联合王国政治都不是现代共和政治的典范。相互妥协的政治习俗,让其保留了君主制度和共主邦联制度,同时也埋下各种隐患。近期的英国政治表明,从威廉·华莱士时代开始的苏格兰独立运动越来越活跃,并成为英国内政的一个巨大的影响因素。
苏格兰民族党领袖向支持者保证,如果该党在明年5月举行的新一届苏格兰议会中成为苏格兰第一大党,便将提出苏格兰独立议案,并举行全民公决。9月份以来的多项民意调查都显示至少一半苏格兰人支持这一议案。这意味着,从1707年苏格兰和英格兰的联合王国有要离婚的危险,这是大不列颠的三百年之痒。
谁把苏格兰嫁给了英格兰
无论从种族和历史上说,苏格兰和英格兰都不是一回事。苏格兰人的祖先和爱尔兰人一样是凯尔特人,说的是来自凯尔特文明的古老语言,这种语言至今在苏格兰都是官方语言。公元843年,苏格兰地区的一个国王完成了各个苏格兰部落的统一大业,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苏格兰王国。那时候,盎格鲁·撒克逊人还在不列颠岛的南部地区打野猪。
苏格兰与英格兰的结合,起始于1603年。当时英伦半岛正因为新教与天主教教廷决裂。接受新教信仰的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因为怕继承人的问题引起宫廷斗争,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丈夫,终身未嫁。临死前她将王位传给年幼的詹姆斯。詹姆斯的母亲玛丽是名义上的苏格兰国王,她不愿意为了讨好伊丽莎白而放弃天主教信仰,随后由于卷入了刺杀伊丽莎白一世的阴谋而被处死。这样年幼的詹姆斯同时成为苏格兰和英格兰两个国家共同的国王。苏格兰称其为詹姆斯六世,英格兰则称其为詹姆斯一世。苏格兰和英格兰两个王国国合并成为共主邦联。但是,苏格兰依然保留自己的议会、司法系统与政府。对于欧洲大陆来说,这依然是两个国家。
詹姆斯一世时代,因为他的血统而统一的英伦三岛实际上并不存在统一的社会条件,英格兰、苏格兰与爱尔兰处于族群、文化与宗教的高度分裂与对立下:苏格兰的贵族长老议会与英格兰国会为了彼此的政治优越冲突不断,都试图支配对方并改变对方之政体国体,而爱尔兰对罗马天主教庭的高度虔诚也使其与英格兰主流的国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