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英国是怎么成就德国制造的

英国是怎么成就德国制造的

发布时间:2022-10-03 08:24:45

Ⅰ 英国为什么能在经典的“不列颠空战”中,完胜德国

20世纪40年代在英国上空发生了第2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空战,最终英国获胜,德国失败。正是因为英国在工业,经济,军事装备,战术战略以及人心方面的优势,挫败了希特勒谋求英国的阴谋。

战争其实说到最后就是拼后勤,拼补给,拼工业产能,拼资源。英国其实对德国的空袭早有防备,早在20世纪40年代,英国便已经开始加大飞机制造力度,并且增设培训飞行员,地勤,空勤的学校机构。这样导致的结果是英国飞机的产能一下子增长了一倍,而且每月可以有将近200名的新进飞行员可以补充部队。而且当时英国是老牌的殖民主义国家,又是工业革命起源地,在经济以及工业上,英国都有和德国叫板的资本。

而从战术上来讲,当时英军在防空作战当中采取了,统一指挥,重要目标集中防守的战术思想,并结合英军雷达方阵,高射炮,防空气球等多项防空设备,最大程度上遏制了数量占优的德国空军。而且在德国空军8月份之时,曾有一次重大战术失误。德国空军为了报复当时英军空袭柏林的行为,放弃了当下正在轰炸英国飞机制造厂以及空军基地的军事行动,转而开始空袭伦敦。这样错误的战术,最终导致英国空军迅速恢复战力,让德国与胜利失之交臂。

综上所述,英军能够获取不列颠空战的胜利,是一件客观与主观交织,偶然与必然互相作用的产物。大不列颠空战的胜利打破了希特勒以及德国不败神话,保住了反攻德国的欧洲基地,全面提升了同盟国低落的士气。

Ⅱ 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成果

珍妮机的问世——工业革命的开始

在英国各个工业部门中,机器的最早采用,并不是在英国传统的工业中,而是新兴的工业部门棉纺织业中。这是因为棉纺织业作为一个年轻的工业部门,没有旧传统和行会的束缚,容易进行技术革新和开展竞争。同时,棉纺织品的价格比毛纺织品便宜,市场需求量大,为满足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需要扩大生产规模以增加产量,所以对技术革新的要求比较迫切。

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第一阶段。珍妮机的出现是棉纺织业第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发明,使纺织效益提高了40倍以上。珍妮机的发明,一般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之后,有更多的机器被发明出来并得以应用,在冶金、采煤等其他行业,也出现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

1)蒸汽机的广泛运用及现代工厂的出现

英国棉纺织业的巨大进步,是机械科学原理普遍运用的结果。在机械化装置使用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动力成为制约机器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问题。要发展工业,就必须有新的动力。瓦特经过多年的钻研,广泛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制成了性能可靠的蒸汽机,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并将其带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蒸汽机为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解决了至关重要的动力问题,还为机器大工厂的建立开拓了极其广阔的地理空间。此后,凡是有燃料(煤炭)的地方,就能兴建工厂。英国的工厂可以开设在市场繁荣、交通发达之处,以便购买原料和销售产品;它可以移近人口密集地带,以便招募人员;许多工厂可以汇集在一起,进而形成工业城市。工业革命还创造了新的工业制度——工厂制度。在工厂中,由于成套的机器设备的使用,工人的任务被降到简单操作的水平,妇女、儿童可以很快地掌握,于是他们作为廉价劳动力被工厂大量雇佣。

2)交通运输革命

进入19世纪后,随着蒸汽机技术的不断完善,它成为车辆、船舶等交通工具上通用便利的动力机器,促成了以铁路建设为代表的交通运输业的繁荣。1800年后,人们开始研究用蒸汽机作为牵引动力。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研制出的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试运行成功。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史蒂芬孙的火车头拖着一长列客车和货车前进,时速达25公里。此举开拓了陆地交通运输的新纪元,人类进入了所谓“铁路时代”。铁路运输的优越性一经确认,英国迅速掀起一股铁路建筑的狂热。1840年以后,欧洲大陆和美国也相继开始了大力兴建铁路的时期。
人类水上交通技术的变革,同样始自蒸汽机的使用。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蒸汽汽船。他使用从英国进口的万能蒸汽机,驱动客轮在哈得孙河航行,揭开了蒸汽轮船时代的序幕。1811年,英国人利用这项发明也很快造出了自己的汽船。这样英国担任远洋航运的商船队力量大大加强了。远洋货轮把英国的消费商品运销到世界每个角落,又把英国所需要的各种工业原料、生活用品运回。交通运输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地球上各地区彼此隔绝的状态。它迅速地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并加强各地之间的交往,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火车出现以后,英国掀起修建铁路的热潮,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就修建了近万千米的铁路,把各个城市都连接起来。

3)电力的广泛应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着特点。早在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科学家们根据这一发现,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对电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这一时期,能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电动机也被发明出来,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车、电钻、电焊等电气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但是,要把电力应用于生产,还必须解决远距离输送问题。1882年,法国人德普勒发现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建立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把输电线联接成网络。电力是一种优良而价廉的新能源。它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

4)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应用技术上的一个重大成就。19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发明家戴姆勒和卡尔·本茨提出了轻内燃发动机的设计,这种发动机以汽油为燃料。90年代,德国工程师狄塞尔设计了一种效率较高的内燃发动机,因它可以使用柴油作燃料,又名柴油机。内燃机的发明,一方面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引起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性变革。19世纪晚期,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车出现了。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成了第一辆用汽油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896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制造出他的第一辆四轮汽车。与此同时,许多国家都开始建立汽车工业。随后,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不断涌现出来。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实现了人类翱翔天空的梦想,预告了交通运输新纪元的到来。另一方面,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石油也像电力一样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新能源。1870年,全世界开采的石油只有80万吨,到1900年猛增至2 000万吨。

5)化学工业的建立

化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在无机化学工业方面,19世纪60~70年代发明了以氨为媒介生产纯碱和利用氧化氮为催化剂生产硫酸的新方法,使这两种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的综合利用得到迅速发展。有机化学工业也随着煤焦油的综合利用得到迅速发展。从80年代起,人们开始从煤焦油中提炼氨、苯、人造染料等。利用化学合成方法,美国人发明了塑料,法国人发明了人造纤维。化学工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6)“钢铁时代”

伴随“电气时代”而来的是“钢铁时代”。新的技术革命也推动了老工业部门的发展,最突出的是钢铁工业。19世纪上半叶,由于房屋结构和铁路的需要,熟铁和铸铁的产量提高极快,但钢的产量裹足不前。英国是当时世界上钢产量最多的国家,1850年年产量不过6万吨,同年它的铁产量却达到250万吨。由于冶炼工艺的限制,钢产量不高,价格昂贵,其用途局限于工具和仪表。19世纪下半叶,由于西门子、托马斯等人在钢铁冶炼技术方面的贡献,钢得以大量生产且质量大幅度提高,因而逐渐代替熟铁,作为机械制造、铁路建设、房屋桥梁建筑等方面的新材料而风行全球。钢铁工业的发展如日中天,导致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直线上升,史称“钢铁时代”。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同第一次工业革命一样,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但第二次工业革命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又具有一些新的特点。第一,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这些工匠并不具备科学理论知识,因此,这一时期的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比如,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是个织工,水力纺纱机的发明者阿克莱特是个钟表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并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第二,第一次工业革命揭开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序幕,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将工业化推进到一个新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的重点是发展轻工业,主要任务是在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部门中,用机器代替手工生产,实现了手工工场制度向工厂制的过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以重工业为重点的新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改造、扩大和创新重工业的各个部门。第三,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在英国的带动下,其他国家也开始了工业革命,但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几乎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一时期,英国虽然仍有一些重要发明,但是,新的技术和发明已超出一国的范围,其中有不少出现于德国、美国,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Ⅲ “德意志制造”是怎么炼成的

原文在这里
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德国的奔驰、宝马、奥迪、大众、西门子、莱卡、阿迪达斯、博世、克虏伯等品牌非常熟悉,世界上几乎在所有的制造业领域,都有德国品牌的一席之地。在当前,“德意志制造”不仅是质量的代名词,还是品位的化身。为了寻找“德意志制造”的成功之谜,李蕙蓁、谢统胜两人曾亲临德国,考察该国着名的制造业工厂、古典建筑,学校、博物馆,并且从公共艺术、工业设计、家具家饰、生活用品等切身观感与体验中,用感性的文字创作了《德意志制造》一书。

《德意志制造》并没有系统深入地分析德国制造的时代背景,也没有从学理层面探究德国制造业异军突起的原因,两位作者从个人的直觉入手,在具体的考察中给读者带来诸多思考。

不得不承认 “德意志制造”与德意志民族的文化传承息息相关,严谨理性的民族性格形成了“德意志制造”的核心文化:标准主义、完美主义、精准主义、守序主义、专注主义、实用主义和信用主义。这些文化特征深深地根植于德国人心里,就像是德意志民族的语言,复杂而精确,语法和词汇不能出现丝毫的模糊一样,泾渭分明,从而成就了“德意志制造”的传奇。

“德意志制造”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并在全球化时代始终保持领先地位,笔者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标准化和质量认证体系。德国长期以来实行严谨的工业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为德国制造业确立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做出了贡献。德国建立完善、统一的行业标准,最主要的制定机构为德国标准化学会,其制定的标准涉及建筑、采矿、冶金、化工、电工、安全技术、环保、卫生、消防、运输和家政等几乎所有领域。德国每年发布上千种行业标准,其中约百分之九十被欧洲及世界各国采用。此外,德国还建立了公正、客观的质量认证和监督体系,最主要的认证和监督机构为南德技术监督公司、北德技术监督公司、莱茵技术监督公司,这些公司独立于政府和行业,依照有关标准对企业产品和制造流程进行检测,并为合格者颁发认证证书。这样既有效协调了本土企业间的竞争,又确保了“德意志制造”的质量,这从整体提升了“德意志制造”的竞争力。

其次是科技创新体系。“德意志制造”的强大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领先的产品技术含量。德国历届政府高度重视制造业的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着力建立集科研开发、成果转化、知识传播和人力资源培训为一体的科研创新体系。它的最大特色是个人、企业和政府的统一:科研人员出成果,企业出资本,国家出政策,并负责对企业和科技界进行沟通和协调。企业承担三分之二的科研经费,剩下的三分之一由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承担。为了使制造科技能够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可持续发展,德国政府确立了三大发展目标:绿色制造、信息技术和高端制造。德国人始终相信一句话:真正决定企业前途命运的是研究与开发,而不是别的不能把握的客观因素。因此,德国企业对研发投入毫不吝啬,研发经费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百分之三,位居世界前列。即便在欧债危机期间,尽管企业的订单有所减少,但德国企业的研发投入不仅没有相应递减,反而逐步增加,使以先进制造业为强大支撑的德国经济并没有受到欧债危机的强烈影响,反而因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使制造业更具有活力。

最后是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德意志制造”的成功离不开富有活力和高水准的技术工人。在培养技术工人的过程中,德国注重推行双轨制职业教育,即由学校和企业联合展开职业教育。学校负责传授理论知识,企业为学生安排到一线实习和培训。政府对数百个职业制定毕业考核标准,以确保教学和人才质量的评判水平。德国约百分之七十的青少年,在中学毕业后会接受双轨制职业教育,每周有3—4天在企业中接受实践教育,1—2天在职业学校进行专业理论学习,培训时间一般为2—3年。职业学校教育费用由国家承担,企业实践培训费用由企业承担。这种模式突出的优势就在于:培训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有效保证了制造业所需的高技能。同时,职业培训也是通往职业生涯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在德国可以参加的培训职业多达350多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技术工人的平均工资远高于英、法、美、日等国,与白领阶层相差无多。正是一大批技术娴熟的工人,把研发出来的蓝图变成精美的产品,并成功投放市场,使德国制造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始终保持强大的竞争力。

阅读《德意志制造》时,笔者不禁联想到“中国制造”。中国尽管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和制造业大国,但距离制造业强国还有不小的差距。当前,中国制造业依靠低成本、高消耗、高排放推动增长的模式基本上已经走到了尽头,人力成本上涨、产能过剩、技术含量缺乏竞争力、品牌缺乏影响力等问题,已经成为严重阻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难题。面对诸多挑战,吸取“德意志制造”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制造业摆脱困境、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现实的借鉴价值。

Ⅳ 德国成为世界的制造大国,是否有其历史文化渊源

现在,“德国制造”仿佛与“品质保障”完美地划上了等号,小到手表、厨房用具,大到家具家电、汽车,件件精品,德国制造在全球制造业中毫无疑问地处于领先地位。

但从历史角度考量,英国的工业制造反而比德国的开始得更早。18世纪工业革命结束后,当英国工业顺势达到难以企及的高度时,德国还处于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地步,制造业的技术相差得可不止一星半点儿。

这几乎是羞辱的做法彻底激发了德国对于制造业逆转的坚定决心,打造出完美的产品质量。德国的工厂纷纷学习西方强国的制造业,改造传统产业的生产技术,对产品质量提出严格的审查,大力发展钢铁、机械、电气等制造行业,推动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这才有了现在市场上宝马、西门子等一批全球知名企业,让德国稳稳站在了世界工业强国之林。

这就是“德国制造”的历史渊源,苦尽甘来,现时美满。

Ⅳ 英国、美国和德国的工业化历史说明,各国的工业革命有哪些共同的准备条件

一、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学术界主要6种观点:1、认为:英国首先具备工业革命所需的政治、经济和技术前提...2、对生产关系的影响:工业革命使得使用...英国的工业革命 ? 美国的工业化 ? 欧洲大陆各国的工业化 ? 日本的工业化 ? 自由贸易... 工业革命(产业革命) 是人类历史的分水岭,是人类诞生以来第二 次显着的变革. 一、...

Ⅵ 英国和德国的染料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英国和德国染料工业的先驱者是李比希的一个学生廉•霍夫曼(1812~1892年)。他在1862年举行世界博览会时,已在伦敦化学学院当了17年教授。珀金是他在那里的一个学生。霍夫曼对英国年轻的焦油染料工业的成就印象很深,看到了这一前途无量的工业部门的发展可能性。1864年他返回德国。最初在波恩,后来在柏林大学他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成为德国染料工业的伟大先驱者和泰斗。

19世纪中叶以后不久,德国的焦油染料工业有了一些企业,开始时规模很小,现在则居于领导地位。这些工厂度过开始成长阶段中的困难,在德意志帝国建立以后发展成为有影响的企业,今日已成为德国最大的企业之一。

它们之中最古老的,要数过去的弗里德里希——拜耳公司染料厂。该厂于1850年在埃尔伯菲尔德建立。1891年它已发展为一家举世闻名的厂家。后来,它在勒弗库森建立了一座新厂。勒弗库森今日是一座拥有10万人的工业城市,城市的中心是拜耳工厂。由于工厂不断发展,这一城市直到1930年才算真正建成,它是由4个乡合并成立的。企业的首脑在20世纪初期大多是化学家。

从1861年起在曼海姆创建的焦油染料厂,于1865年发展成为巴登苯胺和苏打工厂。创办人弗里德里希•恩格尔霍恩于1848年在曼海姆创办了一座煤气厂,之后转归曼海姆市所有。他的兴趣从照明煤气转向煤气副产品煤焦油的利用。当时在工业界已谈到煤焦油多方面利用的可能性,因此一开始就很重视对煤焦油的研究,从而促进了竞争。李比希在慕尼黑的继任者阿道夫•冯•欠耶尔于1880年对最重要的一种天然染料靛蓝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这为人工生产靛蓝打下了基础。在20世纪末前后,巴登苯胺和苏打工厂首先生产出合成靛蓝。当时该厂已有6000名职工,该厂生产的多种染料中最着名的是茜素、曙红和阴丹士林。

在19世纪最后1/4时间内,以及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国的焦油染料工业空前繁荣。已没必要进口昂贵的植物染料,天然染料工业在国民经济中远远失去了意义。此外,德国的焦油染料成为一项重要的出口项目。1877年,世界合成染料的产量中德国占一半。在世界普遍的工业化过程中对德国染料工业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

Ⅶ 19世纪后期德国工业产量在一战前超过英国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科技最先由德国和美国大量应用,科技上领先英国。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帝国德国完成统一民族爆发出强劲的上升势头,而且为谋求海外市场和 殖民地,德国大肆扩军备战,军工对工业拉动明显。而英国保守的经济不能很快适应新科技带来的技术革命和经济转变,庞大的殖民地也使英国不用新技术一样拥有大量财富。所以英国国内资本一直没有像德国那样大力发展新兴工业。

Ⅷ 德国人的工匠精神为什么举世闻名

在德国,一座王家阁剧场在二战中被美军飞机彻底炸毁,给德国人造成了巨大的痛苦。歌剧院建于过去200年,但它被摧毁了。怎么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人在废墟周围盘旋,雇佣了一群科学家、文化学家、考古学家、建筑师和技术工人,约有数百人。花了35年才把这堆破砖瓦又放了回来。如果你现在看这个王家阁剧场,你看不到它是炸弹爆炸后重新装弹的。这座建筑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士表示,“这一行动本身就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正是因为德国如此热爱和尊重自己的文化,才被称为“不变的德国”。

德国人进入工业化之后,也经历了“山寨阶段”:学英法,偷别人的技术,模仿别人的产品。为此,英国议会于1887年8月23日专门通过了对《商标法》的修正案,要求所有进入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的德国进口商品都必须标注“德国制造”。“德国制造”在当时其实是一个侮辱性的符号。

Ⅸ 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英国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1765年纺织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了手摇的“珍妮纺纱机”,1769年钟表匠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1779年工人克隆普顿发明“骡机”,这三个发明提高了纺纱的速度和质量;1785年工程师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把织布速度提高40倍。1785年,徒工出身的机械师瓦特发明了复动式蒸汽机,为纺织机器提供了方便、实用、大功率的动力;蒸汽动力的使用是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成就。新的运输工具也被发明出来,1807年美国发明家富尔顿发明了汽船,提高了水上运输能力;1814年英国煤矿工人出身的工程师史蒂文孙发明了火车机车,1825年试车成功,30年代英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铁路建设。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基本完成,大机器生产代替了工场手工业,机器制造业也已出现,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Ⅹ 英国、德国、美国是怎样走上近代化道路的

英国、德国、美国都是通过工业革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

1、英国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首先完成有许多科学发现和发明,如蒸汽机、青霉素、脱氧核糖核酸(DNA)、多利羊和喷气式发动机等等。

18世纪至20世纪初期英国统治的领土跨越全球七大洲,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和第一大殖民帝国,其殖民地面积等于本土的111倍,号称日不落帝国。

2、德国

19世纪早期,德意志一些地区开始了工业革命,从此以后,德意志的纺织业、冶金、采煤、农业化学和铁路运输等部门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了德意志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

直到普法战争时,德国尚未实现国家的统一,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还存在着不少落后地区。1871年德国实现统一后,资本主义工厂工业在德国全境得到普遍发展并取得了统治地位。

3、美国

19世纪初,美国开始工业化,涌现出许多的发明成果,如砸棉机、缝纫机、拖拉机和轮船等,特别是采用和推广机器零件的标准化生产方式,大大促进了机器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机器的普及。

在从内战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到50年的时间里,美国从一个农村化的共和国变成了城市化的国家。

(10)英国是怎么成就德国制造的扩展阅读

工业革命的意义

(1)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

(2)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它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

(3)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工业革命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的变革。它使社会明显地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4)为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5)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6)带来了工业污染。环境问题在19世纪中叶以后逐渐成了严重的问题。

(7)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8)使弱小国家缓慢地走上了工业化进程。

阅读全文

与英国是怎么成就德国制造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度跟中国哪里 浏览:796
英国出产什么车 浏览:258
外国人怎么看中国用筷子 浏览:802
希腊与伊朗哪个强 浏览:819
伊朗瓷砖怎么样 浏览:583
如何上好中国近代史这门课 浏览:298
意大利旅行哪里好 浏览:628
人民币9000对印尼多少钱 浏览:662
一块印尼放点什么都软了 浏览:282
中国有哪些技术领跑全球 浏览:853
越南对外战争有哪些 浏览:588
意大利和西班牙哪个是主场 浏览:767
为什么印度景色总是昏黄的 浏览:816
印尼产的摩托车怎么能看出来 浏览:730
意大利商务男装品牌有哪些 浏览:63
越南当兵去什么地方 浏览:238
印度红犬什么时候能长大 浏览:775
印尼电话卡上网慢怎么做 浏览:696
英国最厉害的时候殖民了多少地方 浏览:644
越南岘港古镇有多少钱 浏览: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