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西大海战英国为什么能赢
1588年8月8日的英西大海战标志着近代海权霸主开始由西班牙转变为英国,那么英国是如何逆袭当时的世界霸主西班牙的呢?要知道这时西班牙的殖民地遍及欧、美、亚、非四大洲,号称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相比之下英国当真是弹丸小国。事实上在战争正式爆发前和战争过程中西班牙无敌舰队已暴露出诸多失败的迹象:
其次就英、西双方的战备情况而言:英军是本土作战以逸待劳;西军是劳师远征疲惫不堪——西班牙无敌舰队是于1588年5月末从当时已被西班牙占领的葡萄牙里斯本出发的,在8月6日无敌舰队抵达法国加莱附近海面,想同驻佛兰德尔的西军会师后出征英国,然而后者因为被荷兰起义军牵制而无法及时增援。鉴于这时西班牙同法、荷的关系都比较紧张又有英国舰只尾随于后,无敌舰队并不敢在这附近过多逗留,只得在尚未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匆匆上路。到了8月7日夜间英国人趁西班牙船员熟睡之机把6艘旧船点燃后放入无敌舰队阵中——以火攻的形式制造了无敌舰队的混乱。
最后双方的战术思想完全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这次出征西班牙无敌舰队共动用了舰船134艘、船员水手8000多人、摇桨奴隶2000多人以及2.1万步兵。在8月8日的战斗过程中西班牙采取的是传统的冲撞敌舰,然后强行登舰利用自己的步兵优势进行接舷肉搏。英军方面共有100多艘战舰,舰上作战人员共有9000多人,全是船员水手,没有步兵。
尽管英国战舰就体积大小而言不及西班牙无敌舰队,然而速度快、机动性强并且配置的火炮数量多、射程远。在8月8日的战斗过程中英军充分发挥了自己在火力上的优势——他们总是能躲过西班牙射程不远的重型炮弹的轰击,然后以极快的速度驶到最佳炮位对敌开火。事实上1588年英西大海战标志着利用舰船机动性和火力优势的作战模式开始取代传统的强行登舰进行接舷肉搏的作战模式,英国成为了这一新式战法的受益者。
Ⅱ 英国能在近代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原因
楼主自己既然明白何必又再知道上问呢?你所说的“齐射”,其实在拿破仑战争时期(1804-1812)就已经存在了,即所谓的“惠灵顿公爵方阵”。惠灵顿公爵就是“打败”(我更喜欢给这里加一个引号)拿破仑的那个英国将军,他让步兵在射击时排成两排,前排跪倒,后排直立,同时射击,齐射的威力和效果不容小觑。再有,士兵们在使用这种方阵的时候通常都是围成一个圆圈,即所有人背对背,枪口冲向不同的方向,达到了360度的射击弧度。在战场上非常使用,对拿破仑擅于使用的“骑兵冲击——炮兵掩护”的战略造成了不小的破坏。
英国军队从来都以纪律严明着称,无论是皇家海军还是陆军,军官对军队具有绝对的统治,负有绝对的责任。对违纪士兵的惩罚也是十分严厉的。
英国人在工业革命时期能够成就日不落帝国的原因,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英国人对于海军发展的高度重视,简单来说近代对于世界的征服大多数时间是对海洋的征服,没有强大的海军是寸步难行的。
而至于英军与清军的战斗,我觉得没用什么好评价的,长矛和滑膛枪的比较,这没什么好说的!!
Ⅲ 英西战争中英国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英西战争是英国和西班牙为争夺海上霸权和殖民地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争。处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英国于16世纪下半叶开始争夺销售市场和殖民地,同当时最大的海上殖民强国西班牙展开了竞争,这就是引起战争的原因。
1586~1604年英西战争,揭开了两国武装争夺的序幕。西班牙菲利普二世政府力图打倒英国这个竞争对手,决定建立一支为数4万人的远征军入侵英伦三岛。
于是,成立了一支庞大的舰队。这支舰队主要由便于载运部队但不太适合海战的大型高舷船只组成。英国为了制止入侵,派出了几支区舰队对西班牙沿海一带及其各殖民地的船只和移民点进行袭击。1587年英国一支分舰队袭击了西班牙加的斯港,使西班牙舰队开往英国海岸的时间推迟了一年。
1588年,由130艘舰只组成的西班牙舰队开往英国沿海,但在英吉利海峡遭重创。新的远征准备工作又被英国舰队在西班牙沿海的有力行动所破坏。
1596年,由17艘英舰、24艘荷舰、150艘运输船只组成的英荷联合分舰队攻占了加的斯港。1597年,西班牙曾试图支援爱尔兰起义,并派兵在爱尔兰登陆,但以失败告终。
4年后,即1601年,西班牙陆军1个支队在爱尔兰登陆成功,但因孤军无援而被迫投降。1604年缔结了和约。西班牙虽保持了原有的殖民地,但其海上贸易的垄断权却大为削弱。
1625~1630年英西战争中,荷兰和法国支持了英国。这次战争以双方不分胜负告终。英荷舰队试图重新夺占加的斯港,但未成功。1630年11月宣告战争结束,在马德里缔结了和平同盟条约。
1655~1659年英西战争中,法国支持英国。1655年5月,英国舰队攻占了牙买加岛。1657年4月,英军在法军的援助下于特纳里夫岛近击败西班牙舰队,1659年6月攻克敦刻尔克。战争至1659年底结束。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英军于1704年8月4日攻占战略要地直布罗陀,并在那里建立了海军基地。西班牙相继丧失了撒丁岛、西西里岛、米兰和那不勒斯。此外,英国还获得了在西班牙各殖民地贩卖黑奴的垄断权。
1718~1720年英西战争中,西班牙企图收复其地中海的领地。
但是,宾格海军上将统率的英国分舰队击溃了西班牙的地中海舰队。英军的基本战略方针是:既靠本国的兵力,又借助法国、荷兰、奥地利等盟国的兵力来消灭对方的舰队,这样便最后决定了战争的结局。
1726~1728年英西战争中,西班牙再次试图收复直布罗陀,又未成功。英国舰队封锁了西印度群岛,使西班牙政府无法继续进行这场战争。
1739~1748年英西战争,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期间英国力求夺取西班牙在巴拿马海峡的殖民地,但以失败告终。为此英国曾建立了两支分舰队,一支从墨西哥湾进攻,另一支从太平洋进攻,结果都未能完成既定任务。1762~1763年英西战争是7年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
英国在这次战争中给予西班牙以最后一击。英国舰队凭借其在西印度洋海域的巨大优势,夺得了古巴的哈瓦那。与此同时,东印度公司占领了菲律宾的马尼拉。
这样,西班牙实际上已丧失了整个舰队。
根据1763年巴黎和约,西班牙被迫将佛罗里达割让给英国,以交换哈瓦那和马尼拉。北美独立战争中,西班牙于1779年与法国、荷兰王国一起反对英国。
根据1783年凡尔赛和约,佛罗里达的一部分和梅诺卡岛归还西班牙。
英西战争的结果是,西班牙丧失了殖民地和海上威力。英国当时正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时期,在这几次战争中取胜是符合规律的。
英国拥有一支用当时第一流武器装备起来的较强大的海军,这一点在英国海军当局的军事学术中也有所反映,如在海上交通线上积极展开活动,进行大规模的封锁行动,巧妙地选择主要突击的时机等。
Ⅳ 英荷战争英国为什么取胜
英荷战争(荷兰语:Engels–Nederlandse Oorlogen or Engelse Zeeoorlogen),是发生于17世纪至18世纪英国与荷兰之间的四次战争,总体而言主要目的是为了争夺海上贸易主导权。
17世纪英国为了打败日益发展的商业竞争对手荷兰,并力求保住开始建立的海上优势和争夺殖民地,曾三次挑起对荷兰的战争,互有胜负,双方实力均受到不同程度伤害。而第二、三次英荷战争的结果,是法国在其中渔翁得利,获得了大片土地与商贸利益;国力直线上升而超越荷兰,成为欧洲最强的霸权。而在18世纪的第四次英荷战争,英国击败荷兰开始获取世界金融霸权。
荷兰取得独立后经济发展迅速,利用西班牙衰落和英国忙于内战之机垄断了世界贸易。
英国内战结束后,恢复扩张路线,大力发展海军,1651年立法禁止荷兰参与英国海上贸易,两国进行了三次贸易战争。
Ⅳ 英西战争英国获胜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英国拥有一支用当时第一流武器装备起来的较强大的海军,这一点在英国海军当局的军事学术中也有所反映,如在海上交通线上积极展开活动,进行大规模的封锁行动,巧妙地选择主要突击的时机等。
Ⅵ 马岛战争,劳师远征的英国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阿方失败,最根本的就是败在屡屡失误的战略决策上。
1982年4月2日至6月14日,英国与阿根廷在南大西洋为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马岛,英称福克兰群岛)的主权归属,爆发了二战后规模最大的一场岛屿争夺战,史称英阿马岛战争。
马岛是扼守大西洋和太平洋海上交通的要冲,南大西洋和南美洲大陆安全的屏障,战略地位极为重要。马岛主权之争由来已久,英阿虽经多次谈判,但进展不大。1982年2月,双方谈判再次破裂,阿政府决心诉诸武力解决争端。3月 19日,阿根廷斯科蒂斯公司60人乘海军指挥的运输船,以拆除一个保加利亚人在南乔治亚群岛所建立的鲸鱼加工厂的陈旧设备为名,在该群岛莱斯滩登陆,并插上阿国旗,引起英方强烈抗议,两国关系恶化。3月28日,阿方开始秘密出兵。4月2日和3日,阿军先后在阿根廷港和南乔治亚岛登陆。在阿军的突然袭击下,英守岛部队(马岛198人、南乔治亚岛22人)进行短暂抵抗后,被迫投降。英国随即宣布以武力收复被占岛屿,马岛战争爆发。
为了扭转被动局面,英国迅速成立了战时内阁,并调集三军兵力,征用商船,组建特混舰队。对马岛周围200海里范围以内海空进行封锁的部署。在完成海空封锁部署后,英军开始空袭马岛阿军机场、雷达站和防空导弹阵地,炸毁机场上的飞机,袭击阿军舰船,切断海上补给线,逐步夺取马岛地区的局部制空权和制海权,并进行登陆前的各项准备工作。5月21日,英军在阿设防薄弱的圣卡洛斯港登陆,并迅速扩大登陆场,建立了滩头补给基地。27日英军登陆部队兵分两路,东进南下。6月1日,两路英军在阿根廷港外围第一道防线会合,并夺占距该港仅25公里的重要制高点肯特山和查林杰山。6月11日,英军开始对阿根廷港发起总攻。12日拂晓前,攻占了距阿根廷港15公里的朗登山、两姊妹山、哈里特山,突破阿军第二道防线。13日晚,英军再次发起进攻,至次日中午先后攻占了无线岭、欲坠山、威廉山等地,突破阿军第三道防线,阿军投降,马岛战争至此结束。
整个战争中,阿军死伤2300余人,被俘 11800余人,损失舰船 11艘,飞机117架,耗资10亿美元以上,间接损失20多亿美元。英军伤亡1032人,被俘210余人,损失舰船16艘,飞机34架,耗资约12亿美元以上。
马岛战争,英国远涉重洋、劳师远征,战略上弱点很多,但取得了胜利;阿根廷为收复领土而战,国民热情高,本土距离战区较近,投入的兵力规模也远超过英国,还掌握先机制敌的主动权,也算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但却从胜利开始、以失败告终。英阿双方的战争表演耐人寻味,阿军失败的教训尤为值得反思。
Ⅶ 为什么英国每次战争都胜
英军不是总是胜利,哪有常胜的军队
一战,二战不是英国一国的胜利,一战是同盟国的胜利,二战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胜利
英法百年战争,法国还是赢回了所有国土,胜利属于法兰
英国对日本,失去缅甸等大部分殖民地,导致后者相继独立
二战,敦刻尔克大撤退,英国倾全国之力才将主力军团撤回,空军无力回击
二战,英国伦敦三天两头遭到德国轰炸机和导弹轰击,空军实力不济德国
二战,大西洋,遭到德国潜艇围剿,商船损失惨重
英国土着居民遭到罗马军队进攻,只能蜗居在苏格兰寒冷之地
爱尔兰也是英国一部分,如今独立,英国只占其北方
................
对了,英国在朝鲜战争中,也是让我志愿军收拾了顿
三元里战斗,不管胜负如何,英军遭到我村民袭击,至少是打退了
希望能帮助得到你
Ⅷ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为什么胜利知乎
20世纪初,德国成为英国竞争对手。面对严峻的形势,英国政府积极扩充军备,尤其是海军。为对付德国,英国放弃19世纪奉行的“光辉孤立”外交政策,1907年以后,英、法、俄“三国协约”实际上形成。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英国最终击败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维护了它的制海权。——常识历史篇。
Ⅸ 不列颠之战英国取胜的原因
简单说几点:
1海狮计划本身就是纳粹陆军大本营制定的 ,由于压根就没有海军部的参与制定,因此对于水文天气几乎都没有考虑,因此可以说是一个 根本不符合实际的登陆计划。因此登陆作战计划基本失败在设计书阶段,因而根本就没有被大力施行。
2正是基于第一点的实际情况,第三帝国元首xtl只得将重点放在“轰炸英伦”上,以达到迫使不列颠屈服的目的。 与其说是xtl太盲目自信了,不如说是整个第三帝国都太盲目自信了。而戈林明显的本事是夸大话 而不是踏踏实实的做好德空军的后勤和科技发展方面。
3英国皇家空军是在本土作战,虽然处于劣势,但是飞机起火,人可以跳伞,到了地面也是自己的救护人员,可以立即回到中队继续换飞机,准备投入下一场战斗。德国人么?摔一个少一个啊。
4我们知道 德国入侵比利时荷兰的时候,伞兵部队损失较重,大批的运输机驾驶员阵亡,事后解密的资料证实,他们其中...几乎都是空军的运输机和轰炸机教官,知道了吧 还是人才问题,这个不列颠空战的情况相仿。
6本来德国的初衷是 轰炸 英国的工业基地(包括飞机生产基地 和 海军舰船生产基地)。如果一直这么干下去,英国真就完了。但是丘吉尔犯浑,派皇家空军白天去轰炸德国本土。当时据说,英国皇家空军损失了近六成远程重型轰炸机。xtl暴怒了下令改变轰炸目标,不再轰炸英国的工业基地,而是改为--伦敦。 这下伦敦人民倒了大霉,但是丘吉尔的苦肉计成功了,他自己在偷笑。丘吉尔用伦敦市民的血肉换取了军工基地的回复生产。
7同时 随着美国的租借法案及货款自运原则的应用,大量的美国援助大大的支援了英国人民的抗争,为最终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8新科技的应用:包括 雷达技术的应用与反控制、密码破译及加密、飞机制造技术的发展、大量新型夜航设备的开发及应用,海军航空兵理论的发展与应用。其中 个人认为 前两条比较关键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吧 累死我了 我手工写这么多容易么 英雄 给点分吧
Ⅹ 英国在鸦片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英国从政治体制来讲是一个民主国家,就注定其拥有高的行政效率,同时英国当时已经开始拉开二次工业革命的帷幕,使得较少的劳动力可以达到更多的产值,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可以迅速进行补给。军事上来说,英国有大量的亚洲港口兼世界第一的海军,可以轻松的将士兵运送到各个地方,这让行动迟缓的大清很头疼,同时这也是中国第一次接触爆破弹,清军的大炮还时实心弹,所以火力上有输一筹,再加上清军吃空饷,少训练的现象屡见不鲜,战斗力和英军难以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