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英国在早期殖民地形成的政治斗争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英国在早期殖民地形成的政治斗争中扮演掠夺者的角色。
圈地运动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1536年英格兰与威尔士合并。15~16世纪,毛织业成为英国的“民族工业”,对羊毛的需求成倍增加。地主把农场改为牧场,还通过圈地围田或侵占公地,把小地产集中,连成大片。这样一来,大批自耕农失去土地而破产,沦为流浪人。国王从1530年起颁布一系列血腥立法,迫使流浪人受雇于新贵族和资本家。海外掠夺和贸易也是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16世纪以后,英国陆续组织许多贸易公司,进行海盗掠夺,码头官吏、海关人员、海军官兵,甚至地方高级官吏,都勾结海盗。海盗J.霍金斯贩运黑人致富,F.德雷克则在伊丽莎白一世赞助下劫掠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并于1577-1580年间进行了震惊欧洲的环球航行。1588年,英国战胜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在攫取世界海洋霸权上迈出第一步。
英国的殖民地在19世纪猛烈扩张。1801年合并爱尔兰,英国的正式名称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对亚洲的侵略继续扩大。大英帝国指由英国本土及其治下的自治领、殖民地、领地、托管地和保护国共同构成的大帝国,是有史以来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和最大的环球殖民帝国。帝国在19世纪初达到鼎盛,大约有4到5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领土约3367万平方公里,占到了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帝国继16世纪的西班牙王国之后,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19世纪中叶,英国发动两次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参与镇压中国太平天国革命;镇压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强化对印度的统治。1876年,保守党B.迪斯累里内阁为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使其成为印度女皇。此后英国又称为大英帝国(或英帝国)。此外,在伊朗、缅甸、南非、埃及、东非以及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也扩大侵略,还逐步对南美洲进行渗透,成为那里最大的投资者。1867年,加拿大成为英国第1个自治领地。
㈡ 为何在美国和加拿大,“黑脸妆”普遍被视为对非洲裔族群的冒犯或歧视
美国毕竟是一个移民国家。如果把脸涂成黑脸孔,这种行为是把别人的痛苦变成了一种日常化的行为。黑脸妆毕竟是种族主义的标志,这容易让很多人觉得自己的尊严受到了伤害。
所以,既然有这样的传统禁忌,那么在日常生活中还是要注意,避免犯这样的错误。
㈢ 哪一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推行三环外交政策
三环外交
由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提出的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外交战略。其主旨是企图通过英国在与美国、英联邦和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环节中的特殊联系,充当三者的联结点和纽带,以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和大国地位。
三环外交”的提出
——战后英国帝国之梦未变
二战结束时,英国的经济已接近崩溃的边缘:外债累累,国内民用生产萎缩,出口不及1931年的1/3,40年代又出现了严重的支付危机,使国外债务问题更加恶化。1945年英国的赤字达7.04亿英镑,1946年为3.86亿英镑,1947年为6.52亿英镑,1948年为4.96亿和1949年的4.88亿英镑。[1]此时,保守党领袖丘吉尔根据二战的经验以及国际局势的变化,提出了旨在维持英国大国地位和荣耀的“三环外交”方针。1948年10月9日,在保守党的年会上他正式抛出了其“三环外交”的方针。他说:“当我展望我国未来时,我认为,在自由民主国家中存在着三个大环。……对于我们来说,第一个环自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其次是我国、加拿大、和其他英联邦自治领域以及美国在其中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最后是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大环是并存的,如果它们连结在一起,就没有任何一种力量或联合的力量足以推翻他们,或者甚至向它们挑战。现在假如你们想到这相互连接的三个大环,你们就会看到,我们是在这三个大环中都占一大部分的唯一国家。事实上我们正处在连结点上。这个岛位于许多空中航线的正中心,我们有机会把他们全部连结在一起”。[2]丘吉尔的这一外交思想,就是试图以英美特殊关系为基础,希望法、德和解,恢复欧洲均势,并利用原有的殖民地体系,挽救和恢复在二战中被削弱的英国的国际地位。乃是一个国力日趋衰微的大国在外交战略上的一种无奈选择。
三环外交的弱点
很显然,在“三环外交”的构想中,英国一厢情愿的把自己放在颇为重要的位置上。众所周知,经济决定政治,是政治的基础。大英帝国之所以存在最根本的原因是她拥有不可比拟的经济优势,而如今英国的经济已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为何她还能在英联邦、英美特殊关系和欧洲这“三环”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呢?让我们一起看看英国在这三环中真正的作用和地位:首先是英联邦,不可否认,战后初期英国仍以各种形式占有世界20%的土地和人口,但我们还须注意到的是英联邦各殖民地日益高涨的民族意识使得许多原殖民地相继获得独立,而他们由于在种族问题、政治观念、经济利益和战略部署方面与英国矛盾重重,英联邦内的离心倾向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在英联邦这一环中的作用也日趋衰退。其次是英美特殊关系这一环,这种特殊关系只是对于经济处于劣势地位的英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美国似乎并不像英国那样看重这种关系,具体表现在租借法案的撤除,麦克马洪法案的出台,以及两国在阿以问题上不同的态度。因此,英国在英美特殊关系中只是一个被动的配角地位。最后是欧洲这一环,战后,英国与欧洲联系越来越紧密,而英国为了保持自己所谓大国地位,不甘与欧洲各国为伍,因此在战后初期的对外政策中英国并未给与欧洲足够的重视。
英国的对欧政策
——英国帝国之梦幻灭的催化剂
二战中西欧列强都受到了重创。英国认为一个经济萧条缺乏抵抗力的欧洲不仅会使英国成为共产主义的“阶下囚”,更重要的是会使英国难以迅速的发展,因此,英国对西欧联合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趣。丘吉尔不断的在欧洲各国发表演讲支持欧洲联合,他似乎成了“欧洲联合”的一个最为热情的倡导者。然而我们必须明白的是,尽管丘吉尔不断为欧洲联盟奔走呼号,但他并没有认真的设想英国进入一个联合的欧洲。他所希望的只是英国成为“欧洲联合”的“朋友和发起者,而不是其中的一员。”[3]可见,战后初期英国人沉浸在“大英帝国”的美梦中,他们认为英国不仅仅是一个欧洲国家,而是版图遍及全世界的“大英帝国”的首脑,如果作为一个成员国参加欧洲联盟,便与大不列颠的国际地位不相称。英国的这种带有幻想色彩的“帝国”意识在对待欧洲防务集团、欧洲煤钢联营和欧洲经济共同体时就更加暴露无疑。
朝鲜战争的爆发使得重新武装德国的问题显得很迫切。1950年10月法国提出了普利文计划—建立具有“超国家”性质的欧洲防务集团,建立一支在统一的欧洲政治机构下的一体化的欧洲军。英国表示不可能参加这种“欧洲军”,因为英国是全球性的国家,有着广泛的考虑,她不参加任何超国家机构的组织,不能明确承担在欧洲大陆驻军的义务。丘吉尔也认为普利文计划十分可笑,他曾说过,它们是一堆“乌七八糟的破烂货”。[4]
欧洲经济联盟的雏形是欧洲煤钢联营。法国最初提出建立欧洲煤钢联营的“舒曼计划”,该计划建议,建立一个超国家的对德国、法国及未来的其他成员国都有决定权的最高机构。其中建立超国家机构的建议与英国的对欧政策及帝国心态相冲突,因此,英国称他们将不可能接受法国提出的条件。工党重申了由于英国在英联邦中及在最大的世界多边贸易体系中所处的地位,英国政府排除了作为一个充分成员国的可能性。影子内阁的首脑丘吉尔也称,舒曼计划从原则上讲是正确的,但英国处于英帝国和英联邦的中心,并与美国关系密切,所以英国不能接受作为欧洲联邦制度中充分成员国的地位。由于各方面的阻力,英国最终未正式以成员国身份参加该组织,而是于1954年12月21日,与欧洲煤钢联营签订了有效期为50年的正式联系协定。1955年英国与欧洲的关系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6月,欧洲煤钢联营组织六个成员国的外交部长会晤。不久,他们就宣布打算组成一个欧洲经济共同体,即一个对外设立共同关税并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壁垒的关税同盟。英国被邀请参加所有阶段的谈判,但他反映冷淡,并最终退出了谈判。1958年1月,欧洲经济共同体在没有英国参加的情况下开始了工作。此时,英国与欧洲彻底决裂了,导致这种决裂的真正原因是欧共体的“超国家”性质,从英国方面讲即是她的“大国意识”在作祟。她担心英国的对外关税将干扰英联邦贸易协定的特惠制,同时他还担心欧洲经济共同体会疏远他与美国的关系。总之,英国认为他们的眼光应该是全球性的,而不应局限在小小的欧洲范围内。正如罗伯特·安东尼·艾登所说的,“在我们的骨子里我们知道有些事情我们是做不得的。因为大不列颠的利益是在欧洲大陆之外,所以我们的思想应穿越大西洋,到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就是我们的生命,没有了它,我们将成为生活在欧洲一个孤岛上的普通的人。”[5]英国的这种“认识滞后”也使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到1960年底,欧共体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哈罗德·麦克米伦经过一场痛苦的重新评价,终于决定申请加入欧共体。但欧洲各国对这位迟到的朋友似乎并不太友好,以致英国的两次申请都被戴高乐否决。最后,英国终于1973年加入了欧共体。尽管罗马条约中许多条款对英不利,但这位迟到的欧洲人也只能无可奈何的接受了。
三环外交的破产
苏伊士危机——英国帝国之梦的幻灭
二战结束后,埃及国内的民族意识日益高涨。纳塞尔取得政权后埃及决定开始建造象征新政权的阿斯旺水坝。由于该项工程的复杂性和巨额投资,纳塞尔便将希望寄托于西方工业国家的援助上。西方国家由于担心苏联势力渗透中东,于是便决定向埃及提供贷款,然而埃及还宣称不放弃苏联向其提供的援助。更为甚者,埃及与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交往甚密,这些言论和行为无疑触怒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美英随即宣布取消给阿斯旺水坝贷款的允诺。无奈之下,纳塞尔宣布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运河公司的收入将用来资助阿斯旺水坝的修筑工程。
“苏伊士危机”发生了,消息传到英国,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在多方面努力均告失败的情况下,英、法、以于1956年10月底悍然发动了入侵埃及的武装行动。英国国内就苏伊士危机的局势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国际舆论纷纷谴责英法以对埃及的侵略(第二次中东战争) 。许多国家的人民举行游行示威,支持埃及收回运河主权的行动和反抗侵略的斗争。英法在外交上陷入了空前的孤立,而更大的挑战是来自美国的。美国认为军事干预可能招致苏联的插手,并且,与美国的全球性战略相比,“苏伊士危机”的重要性相对来说就小很多了。在英法以军事进攻埃及一周后,艾森豪威尔政府严厉警告英国,并敦促其停火。无奈之下,英法终于11月6日被迫停火。
现在回顾起来,我们不禁要问,英国为什么要急于控制运河呢?仅仅在此事件发生的两年前,艾登本人还就英国撤出运河区进行过谈判。此外运河国有化之后,埃及并不打算截断英国的石油供应。因此,这场苏伊士远征对英国来讲又有什么必要性呢?也许我们能从麦克米伦的话中找出答案:“我们担心这种粗暴的践踏新近重申的国际协定的行为,将和当年导致两次世界大战灾难的情况一样,使国际信义开始下降。”[6]我们可以看出,英国入侵埃及是为了履行其业已消逝世界大国的责任,挽救正在下降的“国际信义”。直到此时,英国还是以世界大国自居,仍然试图在国力日益衰退的被动情况下尽可能地维护世界的安全和稳定。然而事与愿违,英国在这次行动中更加暴露了她国力衰退的事实。首先,它进一步暴露了英国对美国的依附。事实上,这等于向世界宣布:英国已不再是以前的那个“日不落帝国”了。其次,英国的威望乃至整个国际地位受到了严重削弱。人们开始怀疑他们的国家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的性质。最后,英国在中东的影响急剧下降。从此,在这个传统的势力范围内英国只能甘当配角。在中东出现了权力“真空”,美国趁机填补了这个“真空”。更为糟糕的是,苏联也趁虚而入,不仅将长期控制埃及,而且逐渐向其他中东国家渗透,使该地区成为美苏角逐的场所。英国从此跨出了帝国之门。
痛定思痛,英国人开始对其“大英帝国”地位及其沉重的负担感到幻灭,他们开始怀疑自己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大国角色。经过痛苦的思考政府做出了抉择:1961年决定申请加入欧共体;1967年宣布最迟将于70年代完成从苏伊士以东的撤军。梦想终于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破灭了。我们要注意的是英国的大国心态是从历史上传下来的,不可能短时期内消逝。但毕竟从1961年英国开始慢慢的认识现实,在制定外交政策时,他们能更多的考虑到现实因素,而不是一味追求自己昔日的大国地位。这是值得英国当前政府引以为戒的,同时也是世界其他国家的前车之鉴。通过以上对英帝国之梦幻灭历程的分析,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国际交往中,每个国家及其政府都应该充分认识本国的实际情况从而选择正确的外交政策和路线;而不应该无视现实,一味沉迷于过去的强大或毫无根据地幻想未来的美好。
㈣ 历史上,英国为什么被称为“欧洲搅屎棍”,什么政策太恶心
因为多亏了英国这个欧洲搅屎棍,不然欧洲大陆有可能早一步就得到统一。为了英国自己国家的利益,英国在历史上曾经出了一项政策,就是为了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而去削弱欧洲大陆的强国,这就是着名的大陆均势政策。
所以,我们不得不说,如果没有英国,欧洲就可以减少这么多的混乱,甚至有可能加快统一的步伐。这些所谓的大陆均势政策,不过是英国为了维护自己在世界上、欧洲上的地位与实力而制定的政策罢了。
㈤ 英国为什么一直在欧洲扮演着离岸平衡者的角色
因为英国是一个海洋国家,离岸平衡者可以确保欧洲不会出现超级大国,并且保持独立的外交特性。可以很好的实施海岸平衡者的本质。离岸平衡必须有一个海洋强国主导,海洋国家可以避免那些大陆国家一样面对邻国问题、而且英国可以随时介入强大的军事实力。来影响战争、这这样既确保欧洲不会出现一个超级大国,因为英国的独特地理让他不会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扰。
英国具有成为海岸平衡者的条件。要想成功实施这一战略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地理位置上的超脱。离岸平衡是春秋战国时期远交近攻思想的一种提升。因为英国孤悬海外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他与欧洲大陆上的每个国家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处于相对“远”的位置。二是利益关系上的超脱。英国与欧洲大陆上的各个国家几乎没有领土之争,在选择盟友问题不受任何传统利益和所谓世仇的羁绊。
㈥ 英国在国际安全事务方面有哪些立场和态度
英国基本上时要跟随美国的政策的,但是现任首相布朗也是美国身上全部押宝,因为金融危机他们是各自难保!所以难免英国现在和中国走的进些在所难免!这从前短时间英国首相对中国人的谈话就知道!安全方面美国和英国都是很和中国合作的!但是美国对中国的依赖还要大些!现在美国的重要国际事务都是和中国有关的!英国在这方面还是置身事外,大多数他们和我们可以只说经济,不说政治!所以短期能中英的关系是稳定结实的,谁对谁都会是很很不错!英国对北爱尔兰会是遏制的,应为国家分裂是任何人不能承受的!对东亚总体是友好的!对中亚则是看利益来定了!但是对中亚的某些矛盾国家,英国可能主动去斡旋以展示自己的力量!对非洲依然是遏制政策,有条件贷款。在欧洲则是排斥,欧洲一体化英国利益小的话很难进行的!对北美和澳洲则是无所谓的!对南美的政策还是跟随美国的短期内就是合作多,但是美国要用摩擦来警示中国!中国也要要武力去做威慑!
㈦ 英国为什么会被称为“欧洲搅屎棍”
从英国被踢出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的那一刻起,英国就成为了欧洲众多国家里面最没有尊严的国家。
看看吧,英国实力不够,不能称霸欧洲。又不想付出,如果他待在欧盟的话,能够对欧盟做出巨大的贡献的话,那么他在欧洲的地位应该会有所改观。但是他没有这么做。所以他简直就是欧洲的搅屎棍!无为是不行的。
㈧ 英国为什么会被称为欧洲的“搅屎棍”
英国之所以被成为欧洲的“搅屎棍”,一方面是由于其国家的地理位置的原因,再就是其国家自己独有的政策,另一方面英国姿势以来执政人都是只会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而不管别的国家什么样,总是想办法制造事端,比如说进两年的英国脱欧事件是最好的事件例子,下边让我们一起仔细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吧。
英国最初只是美国的一个小跟班的国家,刚开始只是看美国的政策走,美国提出的所有要求英国基本都会无条件的同意并支持,为什么说英国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只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其他国家的利益呢,那就来说说英国脱欧的事吧,当他们提出成立欧盟的时候,英国感觉不行,不愿意加入,可是当以后欧盟运转的挺好,挺正常的了,英国又提出加入进来,可过了段时间吧,英国不明原因的又感觉自己加入欧盟吃亏了,又提出来推出欧盟,这样几次三番的出尔反尔的国家,故此被成为“搅屎棍”。
㈨ 英国为什么被称为“欧洲搅屎棍”
要说人心,就不得不提人性,代表英国利益共同体的英国,“搅屎棍”这个称号可是由来已久。
堂堂大英帝国为了利益难道不惜一切代价,制造矛盾与争端,最终英国获得了这个大名鼎鼎的称号。
不得不说,英国可是为了那点利益煞费了苦心,即便带上这个称号,也无所谓了。
当然也不排除,英国更想把欧洲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单独存在,欢迎大家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