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加减乘除的由来是什么
加减乘除的由来如下:
加法符号,开始使用的是英文plus的字头p。在德国,使用了相当于英语“and”的词“et”。随着欧洲商业的繁荣,写“et”也嫌慢,为了加快速度,把两个字母连着写,因此“et”慢慢地变成了“+”。
减法也是同样,使用英文minus的字头m,而它也是为了便于速写,逐渐变成了“-”。
英国的奥特雷德首先使用了“×”作为乘号。据说乘法符号是根据加法符号得来的。乘法运算是一种特殊的加法运算,所以将加法符号“+”稍作变动,就变成了现在的成号“×”。
除法的符号“÷”是英国的瓦里斯最初使用的,后来在英国得到了推广。符号“÷”中间的横线把上、下两部分分开,形像地表示了“分”。
加减乘除运算法则定律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即:a+b+c=a+c+b。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另一个数,和不变。a+b+c=a+(b+c)。
3、减法交换侓:a-b-c=a-c-b
4、减法结合侓:a-b-c=a-(b+c)。
5、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位置,积不变。即:a×b=b×a。
Ⅱ 加减乘除是怎么来的什么时候来的
加减乘除(+、-、×(·)、÷(∶))等数学符号是我们每一个人最熟悉的符号,因为不光在数学学习中离不开它们,几乎每天的日常的生活也离不开它们.别看它们这么简单,直到17世纪中叶才全部形成.
法国数学家许凯在1484年写成的《算术三篇》中,使用了一些编写符号,如用D表示加法,用M表示减法.这两个符号最早出现在德国数学家维德曼写的《商业速算法》中,他用“+”表示超过,用“─”表示不足.到1514年,荷兰的赫克首次用“+”表示加法,用“─”表示减法.1544年,德国数学家施蒂费尔在《整数算术》中正式用“+”和“─”表示加减,这两个符号逐渐被公认为真正的算术符号,广泛采用.
以符号“×”代表乘是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首创的.他于1631年出版的《数学之钥》中引入这种记法.据说是由加法符号+变动而来,因为乘法运算是从相同数的连加运算发展而来的.后来,莱布尼兹认为“×”容易与“X”相混淆,建议用“·”表示乘号,这样,“·”也得到了承认.
除法符号“÷”是英国的瓦里斯最初使用的,后来在英国得到了推广.除的本意是分,符号“÷”的中间的横线把上、下两部分分开,形象地表示了“分”.至此,四则运算符号齐备了,当时还远未达到被各国普遍采用的程度.
Ⅲ 都说英国人对乘法口诀都不熟,那他们是怎么算账的呢
英国人根本就不用口算,他们只需要用计算机算出来就可以了,这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只是英国为了锻炼民众的思考能力,才推行九九乘法口诀。
总结一下,英国引进九九乘法表无非就是想锻炼民众的思考能力,不要什么都依靠计算机,这样以后离开计算机,英国人都不用活,也不会算数了,是非常不好的,所以国家为了英国的长久发展,就让小学生开始学习,还强制性的。
Ⅳ 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来历
我也是在网上找到的,希望能帮到你。
加减号“+”,“-”,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他的着作中首先使用了这两个符号,但正式为大家公认是从1514年荷兰数学家荷伊克开始。乘号“×”,英国数学家奥屈特于1631年提出用“×”表示相乘。另一乘号“·”是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除号“÷”,最初这个符号是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流行,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也有人用分数线表示比,后来有人把二者结合起来就变成了“÷”。瑞士的数学家拉哈的着作中正式把“÷”作为除号。等号“=”,最初是1540年由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瑞柯德开始使用。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其着作中大量使用后,才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加减乘除(+、-、×(•)、÷(∶))等数学符号是我们每一个人最熟悉的符号,因为不光在数学学习中离不开它们,几乎每天的日常的生活也离不开它们。别看它们这么简单,直到17世纪中叶才全部形成。
法国数学家许凯在1484年写成的《算术三篇》中,使用了一些编写符号,如用D表示加法,用M表示减法。这两个符号最早出现在德国数学家维德曼写的《商业速算法》中,他用“+”表示超过,用“—”表示不足。到1514年,荷兰的赫克首次用“+”表示加法,用“—”表示减法。1544年,德国数学家施蒂费尔在《整数算术》中正式用“+”和“—”表示加减,这两个符号逐渐被公认为真正的算术符号,广泛采用。
以符号“×”代表乘是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首创的。他于1631年出版的《数学之钥》中引入这种记法。据说是由加法符号+变动而来,因为乘法运算是从相同数的连加运算发展而来的。后来,莱布尼兹认为“×”容易与“X”相混淆,建议用“•”表示乘号,这样,“•”也得到了承认。
除法符号“÷”是英国的瓦里斯最初使用的,后来在英国得到了推广。除的本意是分,符号“÷”的中间的横线把上、下两部分分开,形象地表示了“分”。至此,四则运算符号齐备了,当时还远未达到被各国普遍采用的程度。
Ⅳ 英语加减法
29-14
twenty nine take away fourteen 或者 twenty nine minus fourteen(29减14)
或者
take away fourteen from twenty nine (从29种减去14)
97/17
ninety seven divided by seventeen (97除以70)或者 ninety seven over seventeen(17分之97)
或者 divide ninety seven by seventeen (从97里除掉17)
41*8
fourty one times eight (40乘8)
或者
fourty multiply by eight
或者 multiply fourty-one by eight (给40乘上8)
55+11
fifty five plus eleven 或者 fifty five add eleven(55 加 11)
或者
add eleven to fifty five (给55加上8)
13-5=5
thirteen take away five equals five (13减5等于5)
7*19=133
seven times nineteen equals one hundred and thirty three (7乘以9等于133)
4+14=18
four plus fourteen equals eighteen (4 加14等于18)
27/3=9
twenty seven divided by 3 equals nine (27 除以3等于9)
或者
twenty seven over three equals nine (3分之27 等于9)
我写的绝对正宗英语,我在英国上学,每天数学都要说这些东西呢
Ⅵ 老外不是先乘除后加减的啊!!!真是奇怪。
呵呵,你可以让他给你一个答案等于18的加减乘除混合的算式
Ⅶ 英国人甘特的计算尺能进行什么运算
英国人甘特发明的计算尺只有两条对数刻度,所以应用对数性质可以将乘、除法运算,转换成加减法运算在计算尺上求得乘、除法运算的结果。
Ⅷ 加减乘除是谁发明的
1、法国数学家许凯在1484年写成的《算术三篇》中,使用了一些编写符号,如用D表示加法,用M表示减法.这两个符号最早出现在德国数学家维德曼写的《商业速算法》中,他用“+”表示超过,用“—”表示不足.到1514年,荷兰的赫克首次用“+”表示加法,用“—”表示减法.1544年,德国数学家施蒂费尔在《整数算术》中正式用“+”和“—”表示加减,这两个符号逐渐被公认为真正的算术符号,广泛采用。
2、以符号“×”代表乘是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首创的.他于1631年出版的《数学之钥》中引入这种记法.据说是由加法符号+变动而来,因为乘法运算是从相同数的连加运算发展而来的.后来,莱布尼兹认为“×”容易与“X”相混淆,建议用“·”表示乘号,这样,“·”也得到了承认。
3、除法符号“÷”是英国的瓦里斯最初使用的,后来在英国得到了推广.除的本意是分,符号“÷”的中间的横线把上、下两部分分开,形象地表示了“分”。至此,四则运算符号齐备了,当时还远未达到被各国普遍采用的程度。
Ⅸ 英国古代计算用什么工具
17世纪初,在计算尺发明之前,有两种计算工具流行于欧洲。一是伽利略发明的“比例规”,外形象圆规,两臂上各有刻度,可任意张合,利用比例原理进行乘、除、比例等计算。另一种是纳皮尔筹,所根据的原理是15世纪以后通行于中亚细亚及欧洲的“格子算法”(曾传入中国,叫“写算”,又叫“铺地锦”),和格子算法不同的是将格子和数字刻在“筹”(长条竹片或木片)上,可根据需要拼凑起来进行计算。
简单点计算一般就用手指了,欧洲直到15世纪还盛行着指算。
Ⅹ 数学加减由来
数学加减由来
古时候,数学运算很早就出现了。但是呢,这些符号真正被广泛运用是在十七世纪,在那之前运算符号都是比较麻烦的。
在一开始,表示加的符号是“p”。取自英语表示要“加”的单词,也就是“plus”的首字母。不过加法符号的运用并不统一,比如拉丁文就是另一种符号,是“et”,相当于英语当中的表示和的单词“and”。
虽然有了符号,不过仍然不够简便,随着欧洲商业的日益繁荣发展。“et”这个符号的两个字母就慢慢的连起来写,之后慢慢的简化,最终就成为了现在用的“+”号了。不得不说,这个符号还真是方便简洁呢。
不过要说最简洁的符号,那就是“ - ”号了。其他的符号都是两笔以上它可是“一气呵成”的,其实这个符号一开始也没有这么简洁。刚开始的时候,人们采用的是英语中代表减少的单词“minus”的首字母m。随着慢慢简化,最终成了“ - ”。看来减号和加号的发展进程都差不多呢。
其中,法国数学家许凯在1484年写成的《算术三篇》中,使用了一些编写符号,如用D表示加法,用M表示减法。这两个符号最早出现在德国数学家魏德曼 写的《商业速算法》中,他用“+”表示超过,用“-”表示不足。
到1514年,荷兰的赫克首次用“+”表示加法,用“ - ”表示减法。1544年,德国数学家施蒂费尔在《整数算术》中正式用“+”和“ - ”表示加减,后来又经过法国数学家 韦达 (Vieta)的宣传和提倡,才开始普及,直到1630年,才得到大家的公认,并被广泛采用。
拓展:数学乘除由来
“ × ”这个符号最早也是在英国出现的,因为乘法可以看作是数字的连续相加,比如12×4,就能表示12+12+12+12。所以有乘号是根据加号演变而来的说法,我们想想,确实“×”看起来和“+”还真是很相似呢。
你知道吗,以符号“ × ”代表乘是谁创造的呢?对了,他就是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 首创的'。奥特雷德对数学符号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他大量的运用符号代替冗杂的算数描述。他是在其着作《数学之钥》中首次以“×”表示两数相乘,即现代的乘号,后日渐流行 。
不过乘法符号除了“ × ”之外也有一个“ · ”的表示方法,后来,莱布尼兹认为“ × ”容易与字母“x”相混淆,建议用“ · ”表示乘号,这样,“ · ”在现在的数学当中也被认同的,不过因为容易和小数点混淆,所以用的比较广泛的仍旧是“ × ”。
在四种运算符号中,最复杂的就是除法的符号“÷”了,除法符号“ ÷ ”率先是英国的瓦里斯 (沃利斯)最初使用的,后来在英国和全世界得到了推广,除的本意是分,这么说,大家觉得有些难以理解,那举个例子。比如,如果有20个苹果,要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会有几个呢?用符号表示就是20÷5。仔细观察符号,你会发现什么呢,“÷”像不像用“-”把上下两部分分开了呢,如果你这样理解就明白分的意思了吧。
他和乘号一样,也有另一种表示方法,就是“:”,这个符号的发明者和“ · ”的发明者是同一个人,而且“:”现在也在应用,比如比例当中就会使用它,其实比和除法的意思是差不多。